人教版七下俄罗斯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5 07:24:57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七下俄罗斯教学设计(共18篇)由网友“ansonlov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下俄罗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人教版七下俄罗斯教学设计

篇1:《俄罗斯》教学设计

《俄罗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掌握俄罗斯地形、气候特点以及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图表获取信息,训练学生分析区域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观;

2、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2、俄罗斯的资源分布。

教学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范围对其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导入法,互动探究法,图表分析法、实验分析法、总结陈述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先以图片、视频导入,再由俄罗斯在世界的位置引入本课正题。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以地图为媒介,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自然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大家欣赏这样几幅图片,看你能否认说出它的名称;(教师展示图片—俄罗斯方块、俄罗斯红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再请大家听一听这是什么语言的歌曲?(播放歌曲—星星)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俄罗斯,去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

【活动】读图思考后回答以下问题:

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2、俄罗斯位于世界哪个位置?

3、俄罗斯领土的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哪一个更多?

4、俄罗斯地跨两洲,它到底是哪个大洲的国家呢?

(承转)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篇:

俄罗斯面积有1 709.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唯

一地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两半球的国家。

一、地理位置

【活动】读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俄罗斯的经纬度范围是?其具有怎样的经纬度位置特征?

2、俄罗斯的海陆位置又如何?

3、按照一定的顺序指出俄罗斯的邻国。

由于上述几个问题都能在图中找到答案,教师只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都能自行解决,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的空间地理概念。

(承转)辽阔的国土,为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的形成和河流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二、地形特征

【活动】展示“俄罗斯的地形综合填图”(课件展示):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把图中俄罗斯主要的平原、山脉、河流名称拖至相应位置。

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1、俄罗斯主要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2、亚洲部分的地形区和河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俄罗斯地形的主要特点是?

教师:引导学生填表,并总结回答问题。

【小结】由于面积广,俄罗斯的'地形类型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与河流相间分布,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是平原地形,东部是高原和山地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即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形以平原为主。

(过渡):一提起俄罗斯我们会马上想什么样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三、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俄罗斯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2、俄罗斯的气候形成与温度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

(承转)同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俄罗斯有些地方的温度却低的让人叹为观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到底有多冷。

【拓展延伸】北半球冷极——奥伊米亚康

播放视频资料:“奥伊米亚康”寒冷实验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比较)

2、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过渡)俄罗斯除了很冷的天气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让我们一起学习下一个知识点。

四、丰富的自然资源

【资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俄罗斯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试着分析为什么水资源非常丰富?

(3)俄罗斯森林面积广大,其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是什么?这类森林主

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课程总结

带领学生以引导、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节课内容。

篇2:《武松打虎》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知识目标

1.生字:晌、恰、岂、误、梁、哮、酥。

2.新词: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

3.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能力目标

1.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 课文内容,归纳中 心思想。

3.加强朗读,培 养朗读能力。

4.养成思考能力、阅读能力,通过思考品读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武松,做不畏强暴,勇敢的人。

知识导航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

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 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 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 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自主学习

1、注音

晌午      咆哮      请勿自误      脊梁

2、理清写作思路

问题研究

1、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

(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2、学习第二段

(1)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2)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

(3)课文 对“武松细想了一回”写得很简略,你认为他可能都想些什么?

(4)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 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3、学习第三段(1)为什么课文在讲武松酒力发作想睡觉时,才写老虎的出现?“忽然起了一阵狂风”是怎么回事?

(2)原来大虫抓人,只有 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般”是什么 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3)开始的时候,武松为什么只能躲闪防守?

(4)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说明什么?

(5)第九、十、十一自然段武松和老虎一共斗了几个回合,才把老虎打得“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

结合课文的描写,从武松 打虎的过程中,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6)第十二自然段

从武松用梢棒把大虫打得“气儿都没了”,你知道武松是个怎样的 人?

4、第四段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

布置作业

1、阅读《水浒传》中的有关章节,比较一下,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有什么不同?

2、对武松醉上景阳冈有如下两种看法:其一,酒壮英雄胆,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 二,“酒醉出狂言,怕人耻笑”。你的看法怎样?

刘维萌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篇3:《等待》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 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 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 学手段:多媒体

教     具:多媒体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 、《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    倚门    萌生     希冀     蠢人        魅力

链子    依偎    迫不及待      引人入胜     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  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  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  “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  “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 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  “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 有瀑布… …”这里的“亭台”“溶洞”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 习:课后思考与讨 论三。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 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 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                        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教学后记:

刘维萌

[《等待》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篇4:《陌上桑》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汉乐府”常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 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学法指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知识引导:

1.乐府及《乐府诗集》 简介: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 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 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叙事性强。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2.背景资料: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 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 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 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自主学习:

1.       读准下列字音:

南隅          上襦         髭须        帩头          踟蹰          堕髻

鬑鬑          骊驹         罗敷        缃绮          姝            冉冉

2.课堂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夸耀夫婿官高位显:

(2)夸耀夫婿赫赫威势

(3)夸耀夫婿雍容富贵:

(4)夸 耀夫婿堂堂仪表:

(5)写罗敷所用的用具美:

(6)说明罗敷勤劳的句子:

3.问题探究:

罗敷的美丽体现在那些方面?

在采桑事件中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描写出罗敷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段勾勒出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罗敷盛赞其夫的意图是什么?

4.拓展阅读:                    羽  林  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 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 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 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1)给加点字注音:    窈窕      娉婷       珍肴

(2)开头四句交代羽林郎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3)金吾子采用哪些卑劣手段来调戏胡姬?

(4)“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与《陌上桑》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较分析诗中的胡姬与罗敷的性格异同。

5.作业:1.完成课外练习一、二题。   2.做练习册。

刘维萌

[《陌上桑》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篇5:七下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表现出来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想听录音呢,还是听老师读?)。听老师读,那老师有要求,大家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你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课件出示)

(1)亢奋(kàng fè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 àn):昏暗。

(3)羁绊(jī bàn):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 zá):繁杂。

(5)蓦然(mó 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课文

(1)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

师明确: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四次,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特点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

1.师:下面我们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互相交流感受、互打分、点评。)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昂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课件出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也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句段及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师摘要出示: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与表现自我。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请找出来,一起探究。

2.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课件出示)。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九至十三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3.小结

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自豪。咱们南方也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长兴的“百叶龙”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舞进了中南海,舞遍了大江南北。请大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长兴的“百叶龙”的表演场面(播放表演录象《百叶龙》)。

篇6: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生字:晌、恰、岂、误、梁、哮、酥。

2.新词:晌午、恰当、岂不、请勿自误、脊梁、咆哮、酥软。

3.理解重点句、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目标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

4.训练学生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武松的英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教育学生

做不畏强暴,勇敢的人。

教学重点

1.课文第一段与第三段细致描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突出了武松豪放、无畏、倔强的性格。

2.作者在“喝酒”和“打虎”两件事上是如何抓住要点详细叙述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含义;体会“喝酒”、“打虎”两件事如何详细叙述的。

教学关键  采用教学 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借助文言注释、字典解决重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我国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故事?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

二、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三、指名读课文。 读之前,提出要求:

1、注意字音是否读正确。

2、边听朗读边思考,把课文分成四段。

四、字词处理

1、纠正读错 的字音。

晌午    咆哮    请勿自误    脊梁

2、出 示生字卡片,练习读准生字的字音。

3、解释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     如何:为什么。

过往:来来往往。           平生:一生。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五、指导分段 提问:根据你对文章那个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课文的四段应该怎样分?后面的括号该填写那些词语?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 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通过以上的填写,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概括以下思考题,自学第一段,然后集体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武松肚中饥渴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课文中所讲武松望见的酒家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了这个特点?

(3)什么叫“三碗不过冈”?为什么会有“三碗不过冈”的说法?

(4)武松是怎样对待“三碗不过冈”的 ;从中可以看出 武松是个怎样的一个人?

3、指导朗读第一段

(1)要读准字音

(2)要读出武松豪爽的性格

七、小结

第一段通过武松喝酒与店家谈论“三碗不过冈“,突出体现了武松机智豪爽、无所畏惧的性格。店家只给三碗酒,武松却喝了18碗;酒后武松提棒就走,店家阻拦不成;店家好意劝告被武松误解。本来喝酒一件简单的事情,却被作者写得有声有色,不仅突出了武松的性格,也为后面武松打虎做了很好的铺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积累”二题。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 “三碗不过冈”,武松却喝了18碗 ,他有没有过冈呢?下面我么接着学习第二段。

二、讲读课文的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的第二段

2、思考讨论:

(1)武松看到树干上写的字为什么认为是店家的诡计?

(2)武松看到山神庙的榜文,明白了什么?

(3)课文对“武松细想了一回”写得很简略,你认为他可能都想些什么?

(4)课文是怎样写时间变化的,为什么要写时间的变化?

3、齐声读第二段三、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课文在讲武松酒力发作想睡觉 时,才写老虎的出现?“忽然起了一阵狂风”是怎么回事? (2)出示投影片: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 半。(“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3)开始的时候,武松为什么只能躲闪防守? (4)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说明什么? (5)出示投影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九、十、十一自然段

思考讨论: (1)武松和老虎一共斗了几个回合,才把老虎打得“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 (2)结合课文的描写,从武松打虎的过程中,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五、 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 从武松用梢棒把大虫打得“气儿都没了”,你知道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六 、指导朗读第三段。 (1)要读出老虎凶恶及垂死挣扎样子。 (2)要读出武松的勇猛、机智、沉着、办事精细、武艺高强。

七、自由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出示挂图,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扑 掀 剪 闪 闪 闪 兜 劈 咆哮 喘气 揪 按 踢 按 揪 打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二、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思考讨论:

武松为什么要下冈?三、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思考练习3

讨论思考练习3中的三件事的前因和后果。四、武松打虎的前因和结果是什么 原因:不听店家的劝告,夜晚只身上冈。

结果:将虎打死。

五、课文中还有哪些事写了原因和结果

1、请四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一部分

六、识记生字的字形,练习书写。

1、在田字格里进行书写。 冈:注意和“岗”区别 筛:上面的竹字头,不要写成草字头 榜:注意和“傍”区别 勿:不要和“匆”混淆。 耻:左边是“耳”,不要写错。 脊:注意上半部的写法和笔顺。 梁:下面是“木”不是“米”。 拳:上面不要写成三横。 酥:左右两部分的位置不要颠倒。

2、启发学生分析字形,并找出最好的记忆方法。

3、每个学生把生字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1、阅读《水浒传》中的有关章节,比较一下,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有什么不同?

2、对武松醉上景阳冈有如下两种看法:其一,酒壮英雄胆,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二,“酒醉出狂言,怕人耻笑”。你的看法怎样?板书设计   起因 景阳冈     经过 结果

刘维萌

[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下)]

篇7:新人教版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对于七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识字写字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七年级(2)语文,共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从他们的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期初摸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而且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够理想的。在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听讲要记好笔记,要积极发言提问等等;二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六大单元。

第一单课文介绍了中国杰出人物的非凡生平。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本单元学习要学会精读的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的作品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文章。本单元在继续学习精读的方法中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 。

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通过普通人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在注重熟读精思的学习中体现了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境界。

第四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 呼唤。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

第五单元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 彩。在学习中可进行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的文章是关于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本单元重点学习浏 览,学会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作文教学方面,新编语文教材中写作和口语交际,一方面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中。这样,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又便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语能力。而且“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与本单元的阅读都在内容上三是互相勾连的,它是本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设计的活动主题都是与学生和生活全方位的相结合,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自我个性,展示自我文采。这些训练,要求学生调查访问,获得资料,研究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1、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3、能够掌握每课的重点字词的书写以及释义。

4、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5、能够结合实际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品味生活 ,养成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分享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6、作文方面做到三点:

(1)在学生原有写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锻炼写作的基础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基本写作要求。

(2)能层次分明地、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在作文中写出有个性的东西,作文要创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完全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进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继续加强记叙文的写作,多看多积累多悟多写。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本学期教材内容和两个教学班学生情况,确定本学期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重点:

1、加强课文生字词的教学,继续积累诗词、文学常识等,理解掌握课文教学内容,体会课文反映的人生哲理,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

2、结合教材载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记叙文、传记等的写作知识,灵活把握浅显文章结构及写法,在学习中写出具有一定个性、具有一定长处的优秀作文。

2、学习文学作品,体会作品内涵,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闫继云

[2017新人教版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篇8: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俄罗斯民族风情-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要音乐主题。

3、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了解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等。

教学重点

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辨别

教学难点

正确视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主题;依据《荒山之夜》的音乐内容,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间播放《图画展览会》的VCD,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二、导入

上堂课通过学习捷克民族乐派,了解了“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善于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融入音乐创作之中。

三、新课

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深厚的宗教音乐传统。19世纪是俄罗斯民主主义呼声逐步高涨的年代。60年代农奴制的废除,更是激发起广大人民的觉醒意识。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呼吁艺术创造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要表现俄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俄罗斯风情。

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被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1、格林卡的生平介绍(学生自己阅读)

2、《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管弦乐曲

⑴俄罗斯交响乐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绘了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尽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他们性格的一些典型特征――沉思同健康的乐趣、别开生面的幽默感的结合。

⑵作品结构介绍

作曲家采用了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视唱引子和两个主题,初步熟悉两个主题在性格、体裁、结构、调式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⑶欣赏并思考两个主题音乐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拓展与探究第1题”)

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第一主题又弦乐齐奏的方式奏出,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抒情的婚礼歌。接着是三个变奏。第一个变奏的木管、第二个加进了弦乐器,第三个又增加了铜管乐器。

第二个主题取材于欢乐、热闹的民间舞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了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最后,像一般的民间舞蹈一样,速度开始加快,声部和乐器增多,好像是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这舞蹈中来。但是当情绪达到最热烈的一刻,整个乐队突然静息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段两次从远处传来,然后,全乐队用猛然的一击结束这首乐曲。

3、19世纪中期俄罗斯还出现了一个作曲家小组,称为“强力集团”,又称“俄罗斯五人团”。成员包括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除了巴拉基列夫是专业作曲家,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其余四人都是业余作曲家。他们经常在一起分析、评论音乐名作,对作品和创作思想进行交流和探讨,主张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旋律、音阶等各种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

4、介绍巴拉基列夫、鲍罗丁、居伊、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生平。

巴拉基列夫是专业作曲家,是第一位在作品中体现强力集团创作倾向与风格的作曲家。

鲍罗丁是化学教授,并抽出时间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第二交响曲》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色彩跻身于19世纪最优秀的交响曲行列。

居伊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又是海军工程师,曾任陆军工程兵大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其中最年轻的成员,海军军官,后成为专业音乐家。其代表作有交响组曲《天方夜潭》和歌剧《撒坦王的故事》,聆听其中的片段《野蜂飞舞》,感受用单簧管吹奏的野蜂上下盘旋、时近时远的`动态。

穆索尔斯基(阅读书本139页文字)并说明课间的音乐便是经拉威尔改编成的管弦乐《图画展览会》,是为纪念好友、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和建筑设计家哈尔特曼而举办的“哈尔特曼遗作展”上,穆索尔斯基从展览中受到启发,决定创作一部钢琴组曲,用音乐语言来再现哈尔特曼部分作品的内容,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5、《荒山之夜》

⑴学生阅读作曲家在原稿中的文字说明以利于理解这个作品:来自地下深处的非人声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颂赞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穿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清晨。

⑵视唱主部和副部的第一、第三主题。

⑶欣赏《荒山之夜》的VCD,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完成“拓展与探究第2题”,根据上面的文字说明编写一个神话故事,并互相交流。

四、总结

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的国际影响,比如还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都是被誉为异国情调的民族主义音乐,当然还有威尔第的《阿依达》,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等,都是这一风格范畴的经典之作。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搜集欣赏。

下课!

篇9:人教版《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想想,讲的都是哪些故事。(课件)那你们知道他们都属于什么故事吗?(神话故事)

2.师:是啊,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一些呢?(生答)

3.师:今天我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一下,这是谁?他在做什么?谁来读读课题?(生读)。咱们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4. 师:看,大家都等不及了吧,还等什么了,快快打开课文第71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神话故事,读的时候请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二、出示词语,赛读词语,认知生字。

师:刚才大家读的可真投入,我这儿有一些文中的词,谁来挑战一下。(课件,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师:看,这些词语再困难,同样被我们的同学克服了,我们又把这些词语送回家,你们又能挑战好这一关吗?谁愿意把故事读给大家听?这么多人都想读,那我就请五位同学来分读这个故事吧,一人读一个自然段。(生读)

2、评价。看来有些同学的朗读水平还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有些同学可就要加油啦!

四、教师范读。

我也来读读这个神话故事吧!请听老师读课文。(读得好,请送掌声鼓励,如有不如意之处,请指正。)

五、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用 “__”划出来读一读。学生读后交流。

2、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3、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六、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

4、齐读课文第一段。

5、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他突然醒了,面对无边的黑暗会想些什么?他又做了什么?结果又怎么样了呢?

6、指导理解朗读第二自然段。

七、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天地分开了,可我们的盘古一刻也没有停歇,他还在干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读)

2.师:盘古正在用自己的身躯支撑天地,他究竟是怎样支撑的,谁来读?(多人读)

3.师:那让我们也来当当小盘古,将天地分开吧,谁来表演一下?盘古是怎样支撑天地的(生示范)

4.师:你为什么这么用劲啊?(生答)那就请你站在这里支撑一会儿天地,咱们其他的同学在你的保护下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生读)

八、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问演示学生)你累吗?(生答)

2.师:你才站了这么一会儿就觉得累,可我们的盘古却这样一直站着,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过去了,天地逐渐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倒下了,你有什么想对盘古说说的吗?

3.师:是啊,盘古是一位极富有责任心而又了不起的巨人,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哪些变化呢,自己读一读.

4.师: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件)

5、师:文中的省略号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遐想,盘古的身体还为我们创造了哪些美丽的世界?开动脑筋,请大家接着说一说.(课件)

6、师: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九、拓展。

盘古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颂,所以,今天的轻松作业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课件:我会复述)老师先总结写作顺序,再作一下复述要求。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 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顶天立地

献出所有

篇10: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 ) 北冥( ) 抟扶摇(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树( ) 斥鹌( )

蓬蒿( ) 沮丧( ) 泠泠( ) 数数然( ) 恶于待( )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 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篇11: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 2

二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注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4、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三 三、学习探究

1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学习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课堂作业设计 一、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 。”

② 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 。”

③ 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 。”

④ 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 。”

二、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 。”

②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 。”

③ 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 。”

④ 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 。”

⑤ 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 。”

教学反思

篇12: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教版平均数知识点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篇13:人教版鲸教学设计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研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领悟说明方法。

(3)读写结合,仿说仿写《鲸的自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说说印象中“鲸”的特点。

2.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书写难字:腭、哺、滤、肺、矮

(2)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按鲸的“特点→进化→种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

4.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说明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批注说明方法。

6.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7.自读4—6自然段,填表

习性

特点

说明方法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1.自学生字,指导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自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特点

进化

种类

习性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二、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大

2.说明方法

(1)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三、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四、课外拓展,交流资料,仿说仿写《鲸的自述》。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阅读迁移练习《猫头鹰》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篇14: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篇三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二、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三、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第一组:

⑴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⑶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⑷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2、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⑵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待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⑶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⑵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四、体验拓展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3、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15: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 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 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 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 爱好统计表 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 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 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 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最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最好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 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 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 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 红色珠子( )个,黄色珠子( )个,蓝色珠子( )个,白色珠子( )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人教版可能性习题

一、填空题。

1、任意从装有10枚白子和12枚黑子里摸出1枚子,那么摸到( )的可能性大,摸到( )的可能性小。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

明天( )会下雨。 太阳( )从东边落下。哈尔滨的冬天( )会下雪。 这次测验我( )会得100分。

3、

1、从一副除去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是5的概率为

2、小华统计了全班同学的鞋号,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鞋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人数 3 5 4 8 9 2 3

(1)从这个班中任选一位同学,他的鞋号为21号或22号的可能性比( );

(2)鞋号大于21号的可能性是( )。

二、判断题。

1、某地的天气预报中说:“明天的降水率是80%。”根据这个预报,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错误的“×”)

(1)明天一定下雨( ) (2)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 )

(3)明天不可能下雨( ) (3)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

B. 必然发生与不可能发生都是确定现象

C.很可能发生就是必然发生

D.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没有太小之分

篇16: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一、导人

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动听的歌声,肯定沟起你哪些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富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 惊异 、悲哀

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因为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个人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三、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语言习惯与现在已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美好、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3.文中往事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问:出示幻灯1、这两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说说你的理解?

4、想象一下当时的小兄弟的感受。

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的确挺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1、“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这样 做好吗?

3、读了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作业:1、你与家人有过冲突或误解吗?你感受过其中的亲情吗?写一写看。

2、作业本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 “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篇17:人教版掌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掌声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 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愿意、姿势、情况、慢吞吞、情绪、讲述、普通话、忧郁、犹豫、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 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 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去关爱、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4、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借助画面内容,利用课前谈话交流,渲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的情感,以此渗透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走入新课做好情感铺垫。教师为学生准备电脑课件和学习卡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板书课题(指导“掌” 和“声”字的写字要领。)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书情况,解决生字词语,读通难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词语:

默默地、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骤然间、犹豫、忧郁、因为、似的

重点解决的句子: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二、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一)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1)通过谈话交流引出:“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一句体会英子的内心情感。

(2)通过句式转化,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什 么样的英子。相机指导朗 读。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 )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 )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1)再读课文,感受英子情感的变化。相机指导朗 读。

(二)抓英子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质疑。(预设:原来的英子忧郁,后来怎么就变快乐了?)

2.浏览课文,概括英子情感变化原因。

3.结合板书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析段落,体会“情感”变化原因。

(一)理 解英子为什 么犹豫。

1.引导学生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体会犹豫背后的痛苦、无奈。

2.通过指导朗 读,感受英子的情感。

(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1.体会第一次掌声的含义。

(1)抓关键词“骤然间”体会掌声含义。

(2)请学生在“掌声”处填白。借“在掌声里,你想对英子说什 么?”一问,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相机指导朗 读。

2.体会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利用填白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三)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1)比较两次“一摇一晃”的不同。

(2)引读第四自然段,回扣对掌声的理 解。

(四)在体会掌声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抓关键词语)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变化。

1.出 示原文结尾: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2.通过填空,训练表达,延伸情感。人人都需要,尤其是( )的时候 。让我们珍惜别人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送给别人。

五、布置练习。

篇18: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篇三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初中英语人教版教学设计七下

人教版七下unit8试题及答案

七下地理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七下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下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七下俄罗斯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下俄罗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七下俄罗斯教学设计(共18篇)】相关文章:

七下地理课件2023-02-26

部编版七下历史说课稿2023-11-16

七下班主任工作计划2022-05-06

学习抒情 导学案七下第二单元写作2023-12-08

七下地理复习提纲2023-01-05

新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 教案2023-08-16

七下地理知识点归纳2022-09-22

七下的语文教学计划2023-03-21

人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有哪些2022-05-05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