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水墨画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5 07:57:48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故乡的水墨画公开课教学设计(整理14篇)由网友“拍拍屁股去恋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故乡的水墨画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故乡的水墨画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故乡的“水墨画”》优质教学设计

《故乡的“水墨画”》优质教学设计

1《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方法

品读感悟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画。)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这幅画,小组交流交流你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3、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板书课题,齐读)

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的呢?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1)生字

读音重点注意:“嚼”是多音字,“嚼碎”中念“jiáo”,文中的“咀嚼”念“jué”

书写重点注意:在“菱”“馨”“掐”“嚼”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不能多笔少点。

(2)词语

理解“散漫”“黄梅”“头朝菱”“徜徉”“采撷”“密密匝匝”“诱惑”的'意思。

3.指名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了什么?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

3、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4、反馈学习情况。

篇2:《故乡的水墨画》教学教案设计

《故乡的水墨画》教学教案设计

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解读与提示

*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有意思,它体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 “黄梅”在这里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 多美的池塘呀!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 “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也那样迫不及待!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

*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

*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乡的“水墨画”了……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 识字与写字教学:“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书写的重点在“菱”“馨”“掐”“嚼”这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不要多笔少点。

* 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 课后3题: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

没* 课后4题: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 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 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 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 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 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 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 抄写文中叠词。

4. 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 关于菱

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 关于水墨画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篇3:故乡的水墨画(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谁吃过菱角吗?能说说你的感觉吗?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齐读。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

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

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

1.引读第1段。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

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

①交流探究所得。

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

(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用“”勾画出来。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

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

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

④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

3.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

师生合作朗读。(引读)

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3.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

五、课堂练习

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

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

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

[故乡的水墨画(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4:故乡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故乡的“水墨画”》是西师版教材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这四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自然风光”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其中有长满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欢乐的笑声,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时,最吸引人的要数故乡的采菱女或划一叶扁舟,或荡一只水盆,熟练轻盈地采菱角的情景了。于是,我摇身一变,变成了那快乐的采菱女,一边唱着愉快的采菱曲,一边熟练地采着菱角。孩子们就成了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等着吃新鲜菱角的小孩,我慌忙把“水盆”划过去,塞一把放进他们的衣袋,他们的小脸便个个灿烂如花了!这样的'情景互动,让我和孩子们都融入到文字之中,置身其中,快乐无边,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游览了江南水乡,我们又相约一起来到美丽的海滨:我们一起赏晚霞和大海的“杰作”;一起观看那耀眼明亮的启明灯;一起手挽手走在湿润柔软的沙滩上;一起和海边乘凉的人聊天、嬉闹;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到似乎不是在有阳光的白天进行的,而是在那清凉舒适的海滨夏夜,而耳边似乎还回荡着海浪的哗哗声……

随后,我们又请班级的一位“小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塔木钦大草原和迷人的葡萄沟,她生动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美丽的风情: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那似乎是从地面拱起的巨形彩虹门;那变换多端的云彩;那晶莹透亮的“绿玛瑙”;那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无一不让我们惊叹,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在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文字间的时候,那种心随文动的心境处处可见。尤其是师生一起共同畅想某一个美丽的场景的时候、共同演绎某一段文字的时候,那种和作者心灵的契合便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快乐,更活跃起来。在我们的心里,那些毫无生气的文字也变得更加美丽起来。

把语文课上成属于孩子们的课,让他们沉醉其间,少去程序化,少去说教,便会让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篇5:《水墨画画具》教学设计

笔:硬毫、兼毫、软毫

砚:

墨:

色:

……教学目的:通过对水墨画画具的尝试使用和了解,学习选择使用和保管作画工具和材料。同时, 水墨画画具(湘版七册) 在了解、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建立学生对中国画水墨画画具这一传统美术形式的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画打好基础。并通过对比欣赏,

比较中国画与其它画种的相异之处,感受中国画画具表现出来的独有的笔墨趣味,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水墨画画具(湘版七册)

教学重点:对中国水墨画画具有直观而明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准确的认识、把握中国水墨画画具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水彩笔画、水粉画作品, 提问:你能分别说出它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吗?(板书:画具)

2、出示中国画,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画吗?(板书:中国画)

小结: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艺术,依照传统习惯,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部分。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画画具。

二、新授

文房四宝。 (板书)

1、宣纸

(1)教师出示水粉画和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触摸、观看两幅作品所用纸张的异同(如厚薄等)提问:你发现什么不同?(板书:纸)

(2)小结:中国画古代多用丝织品作画, 后来才改用宣纸,

为什么叫宣纸呢?因为安徽泾县,也就是古代的宣城制纸最有名,所以称之为宣纸。(板书:宣纸)

(3)宣纸的尺寸规格。

(4)宣纸制作工艺流程:宣料浸泡——蒸煮——打浆操纸——压水成形——烘焙

(5)试纸:用手指蘸少许请水在纸角。

小结:浸染、吸水的为生宣纸,它可以表现写意画的.淋漓尽致;熟宣纸不浸染,便于工笔画逐层上色。(板书:生宣、熟宣)

2、笔(板书:笔)

(1)学生拿出手中的毛笔观察、触摸, 发现笔与笔的异同。 硬毫:有弹性, 刚劲, 棕色; 软毫:柔软, 白色;

兼毫:刚柔之间。(板书:硬毫、软毫、兼毫)

(2)笔的结构:有笔杆、笔头(根、尖肚)两部分组成。

3、砚

(1)砚的种类:有广东肇庆(端州)的端砚,湖南浏阳的菊花石砚,安徽的 砚,山西的澄泥砚,甘肃的 河砚。

(2)端砚小故事。

4、墨

(1)墨锭

a、磨墨的技巧

b、教师示范画

c、墨分五彩

d、水墨画欣赏

(2)瓶装墨汁:方便、快捷

5、色

(1)国画色:块状色、管状色。

(2)色表介绍:植物类颜色,矿物类颜料

6、教师介绍其他中国画文具附件。

三、学生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快速欣赏作品。

2、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 我们一起了解了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和材料, 对中国传统的绘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板书设计:

篇6:水墨画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为苏少版美术第六册第十二课内容,在此之前,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水墨有关知识,如《水墨游戏》,《拉根线条去散步》等等。本课选取了两位著名画家陈子庄、朱聋的作品各一幅,引导学生欣赏画家们用不同的水墨风格表现的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的乐趣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用笔、用墨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熟悉而喜欢的动物。本课是让学生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来表现这个主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中国画材料,也从第9、10课中了解了鸟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水墨画的美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化的偶然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技能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及墨色的浓淡来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重难点

重点:熟悉水墨的运用,感受水墨画的趣味。

难点:尝试破墨法以及运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鸟。

五、教学准备

师:PPT课件,水墨工具

生:水墨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与导入

1.放《淅沥沥的小雨》音频,让学生感受。

师:小朋友们,你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这些飞舞的小精灵飘落到了我们的宣纸上,一滴、两滴、三四滴,你看出了什么?

(师边说边在宣纸上画出大小不一,浓淡各异的墨点。引导学生发现墨色的浓淡变化及点的大小变化)

老师是用什么工具表现的呢?

(画的时候注意颜色有浓有淡)

生汇报。

揭示并板书《水墨》

2.水墨游戏一:

(1)你能用曾学到的水墨技法来表现出这些活泼的点吗?看谁的画面表现的水墨层次最丰富。

(2)学生练习并进行展示交流

师巡视并选择学生作品随意进行添画变成鸟,并完整揭示课题《水墨画鸟》

(二)新授

1.介绍破墨法。

师:你想让自己的画面更具有水墨的韵味吗?老师这里有两个法宝。

(预设:情况一:如第一次练习就出现了破墨法,可直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画面进行小结。

情况二:若第一次未出现破墨法,师分别示范浓破淡,淡破浓。)

A 浓破淡:第一遍水墨尚未干时在上面画第二遍,使水墨产生反复渗化交融的效果。

B 淡破浓:先画浓墨,未干时用淡墨画第二遍。

2.水墨游戏二:

(1)你能运用老师教你的这两样法宝,尝试着画只鸟吗?

(2)学生练习,师巡视并选择准确把握住的鸟类作品及存在问题的作品。

(3)展示成功作品,让学生说说成功的原因。(形的特征的把握)

水墨画鸟不仅要注意水墨技法,同时还要注意观察鸟的外形特征。

3.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鸟类的图片资料并让学生说说这种鸟有什么形体特征。(从身体有几部分组成,外部特征,姿态和动作方面来讲)

4.师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水墨示范学生喜欢的一只鸟。

(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哪些部位用水少些效果好,哪些地方墨色浓些效果会更好)

师:细小的地方,如嘴,眼,笔要竖起来,用浓墨画,蓬松的羽毛用淡墨来表现。

(三)学生作业

1.欣赏激趣

师:在大师的笔下,水墨仿佛具有了生命,幻化成灵动的`鸟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师是如何巧妙运用笔墨技法来表现鸟类的特征的?

(课件展示陈子庄的小鸭子和八大山人的《鸟石图》等图)

2.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受水墨画鸟的韵味。

3.作业要求:

(1)可以参考自己带的鸟的图片,画一幅水墨画鸟。

如觉得有难度,可照书上的图片画。

(2)小挑战:巧妙运用水墨技法,灵活的运用点、线、面来画出自己喜欢的鸟。

注意抓住鸟类的特征,有能力的同学可添画背景或情节,使画面更加

生动。

(四)展评

学生将作业贴于展板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教师对笔墨表现好的学生给与充分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五)课外延伸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用水墨表现自己喜欢的各种家禽。

篇7:水墨画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画化偶然性。指导学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

二、教学目标

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的独特之美。 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师: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水墨画鸟的图片

生: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鸟的VCD片段

师:“现在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鸟的录象,来看看鸟的神态以及动作。”

师:“谁能告诉我鸟有几部分组成?”

师:“谁来学学小鸟觅食的样子?”

师:“谁来学学小鸟展翅飞翔的样子?”

师:“谁来学学小鸟休息的样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墨小鸟。”新授

板书课题——水墨画鸟

(二)展示鸟的图片

师:“如何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小鸟?”

师:“如果把这幅画中的小鸟表现出来要画出几个部分呢?”

教师边与学生讨论边示范

(用两张纸同时作画,一张是效果好的范作,一张是学生意见不同的范作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哪个部分用水少些效果好,哪些部分墨色浓些效果会更好,教师在示范的同时穿插讲授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学生尝试练习笔墨的浓淡,干湿画法,简单练习破墨法以及点、线、墨块在破墨时的交替使用。

5、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的感受。

师:“请哪位同学谈谈你在练习的过程中的感受?”

6、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上节美术课画的鸟或收集的鸟的图片,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出来。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并讲评 学生走下位置找出自己喜欢的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把它贴在展示板上进行互评和展评。

篇8:水墨画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操作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教学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认识中国画工具及其相应作用,为本节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游戏与导人:

教师拿出一张宣纸,请两位学生上来随意点两点,教师在学生点的基础上略加修饰,添加上鸟的眼晴、嘴巴、爪子,即成了两只有趣的小鸟。一只正面,一只侧面。

教师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水墨画鸟。

(3)欣赏与感受:

欣赏一些知名画家的水墨画鸟作品,找一找他们的用墨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水墨画中点、线、面的合理应用。

欣赏同龄人的水墨画鸟,体会鸟的不同的形态特征,感受水墨的不同韵味。

教师示范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尝试,在尝试中教师简单介绍、示范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实践与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写生的鸟或根据资料、照片,大胆用水墨进行表现。

教师巡视,让学生注意笔墨的轻重,用墨的干湿、浓淡,最后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水墨表现方法。

(5)展评与拓展:

学生将作业贴于教师设计的展板“鸟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对于水墨表现较好的学生作品,教师要给予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布置课外作业: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家禽或家禽图片,尝试用水墨进行表现。

(6)收拾与整理:

学生动手收拾整理作画工具及课桌,保持良好的教室环境。

篇9: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二、简介文体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四、教师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六、找到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八、课文分析

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十一、练习

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3、韩愈用“千里马”比喻____,用“食马者”比喻____,表达作者____的思想感情。

篇10: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含义和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

【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 讨论归纳法

【学法】体验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归纳学习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中国梦 我的梦》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时政导入】

(设计意图:引用时政热点导课,体现思品课的思想性,引出课题,燃起学生心中的梦想之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授 新】

第一环节:感知教育的含义

交流活动:1.你的未来梦想是什么?

2.实现你的未来梦想要储备哪些知识?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深化导课问题,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点明“教育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总结教育的含义。)

第二环节:感悟教育的力量

1.体验活动——魔术鸡蛋。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悟知识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收获。)

2.活动一: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1)现场活动——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学科,为什么喜欢?它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切身体会,加强学生对教育作用的理解。)

(2)名师引航——出示资料,烘托学习的意义。

活动二 教育助圆中国梦想

1.出示视频《中国十年成就》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感受到什么?

2.出示十八大资料及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 ;

3.概括教育对国家民族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从感性认识中国的发展壮大,又通过阅读十八大资料、教育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示意图,进一步从理性层面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 探究受教育权

1.布置自学任务

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2.小轼牛刀,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是本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举例,学生不仅掌握了概念特征,而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堂延伸】

1.播放视频《中国梦 我的梦》

2.师生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珍惜受教育权,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知识助我成长

教育

对个人,知识改变命运。 对国家,教育成就未来

我们需要学习我们必须学习

权利 义务

珍惜 履行

篇11:左右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 由生活实列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看一看,你们举的是左手,还有是右手?

关于左右还有好多好多的知识呢,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左右。

二 理解左右

1、找朋友

想一想: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在做这些事情时,左手在干什么?

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小朋友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下面,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游戏:听口令作动作。

(1) 教师发口令,学生做动作。(由慢到快)

如:举左手、摸右耳、拍左肩、右手摸左腿等。

(2) 同桌两人一人发口令,一人做动作。

3、摆文具。

(1) 摆一摆:铅笔、橡皮、文具盒、尺子。

(2)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橡皮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如:从左数,第三个文具是什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等等,并请其他同学回答。

(4) 任选两种文具,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4、练习

(1)请每一横排从左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请你跟右边的同学我握手。

(2)请每一横排从右数的第2个同学站起来,向左边的同学问声好。

三 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三名同学上台,背对大家。

问:第二个同学在左边,还是右边?说明比的标准不同,左右也不同。

2、请34名同学上台,与全班学生面对面站》

听口令:举起你的右手。

问:为什么你们举的都是右手,而方向却不相同呢?

3、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说明观察的角度不同,左右也不同。

四 解决问题

1 找朋友家。(60页图) 星期天,小刚 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记号房吗?

2 书61页第三题,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3 书61页第5题 ,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篇12:《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

2.结合社会背景,领会小说表现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作者导入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呐喊》《彷徨》是鲁迅经典的小说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用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毛主席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战线上的民主英雄”。《故乡》这篇小说出自《呐喊》,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的名篇,一直活跃在国人的中学时代,今天我们将从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题两个方面,再一次走进这篇经典。

在“我”本次回乡过程中,有两个人所用的笔墨最多——闰土、杨二嫂。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谁?为什么?默读课文,找出触动你心灵的文字,谈谈你的理由。

闰土:

生:“紫红色的圆脸”看出少年闰土的可爱,“脖子上的银项圈”看出少年闰土有人的爱护。

师:现在的闰土呢?

生:现在“灰黄”“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皱纹”看出现在的闰土营养不良、生活贫困和深受生活压力之苦。

师:这是通过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生:对比。

师: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时间对人的改变。(板书:对比)

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喊了一声“老爷”,跟以前喊“我”“迅哥儿”不一样了。

师:注意一下老师标红的`词语,为什么会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生:“欢喜”体现了闰土再见“我”时内心的开心,“凄凉”则体现了精神苦,为自身的遭遇感到凄凉。

师:还有吗?

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终于恭敬起来”看出他在进行心理斗争。

师:为什么要挣扎啊?就像小时候那样,喊“迅哥儿”就是。

生:闰土说“小时候,不懂事”。

师:不懂事的时候,以“哥弟”相称,懂事了,就喊“老爷”。

师: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PPT:1.表示沉默;

2.表示语言被打断;

3.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

4.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

5.表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

生:欲言又止。

师:齐读一下。(学生齐读)

师:这一声“老爷”,还有什么感情在里面?

生:无奈。

师:在经过了思想斗争后依旧喊出了“老爷”。这一声“老爷”是竖在“我”和闰土间的不可跨越的鸿沟,让“我”感到从内到外的寒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分析人物的另一个方法——抓住关键词。(板书:关键词)

生: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闰土以前很能说,现在不爱说话。

师:分析得不错,这一段中也有很多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揣摩一下。

生:沉默,欲言又止。

生:“只是摇头”“沉默”看出对于苦的现状已经无动于衷了,认命了,麻木了。

师:从没想过原因,也从看没到过希望。生活最可悲的不是生活的贫困,而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

生: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这段对于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看出一个充满活力、活泼的少年。

眼前的闰土早已没有了年少时对生活的滔滔不绝、妙语连珠,面对生活的贫苦,变得寡言少语,能做的只是摇头、沉默,全然没有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现实的生活残酷到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容颜,最可悲的是竟能彻头彻尾的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杨二嫂:

生: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从外貌上对杨二嫂进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一副刻薄的面相,“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不注意形象,与之前的“擦着粉”“终日坐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看出她非常的贪心,爱占小便宜。

师:假如你就是杨二嫂,能试着来读一读吗?

生读。

师:通过朗读,你还能看出她身上什么特点?

生:非常的尖酸、咄咄逼人。

生:自作聪明。

师:如果现实中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会非常非常的——

生:讨厌!

师:她为什么要贪小便宜?

生:为了生计。

师:她完全可以再卖豆腐嘛!

生:她年纪大了。

师:当一个人无法通过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保证时,为了生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为人不齿的手段获得这种保证了。年少时还可以凭借美貌来做生意,获得生存,当自己年老色衰时,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的手段了。这样来看,杨二嫂在可笑、可恨的同时,也非常的——

生:可怜、可悲。

师:是啊,可悲的不仅仅是她要通过这样的手段获得生存,更可悲的是她对于自己的这样的状态竟然无动于衷,认为理所当然,这也是一种——

生:麻木。

师:在《孔乙己》和《药》中有这样的人吗?

生:《药》中人们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刽子手却毕恭毕敬,将蘸了革命者血的馒头视为可以治病的良药,这是对革命的无知、麻木。

生:《孔乙己》中的短衣帮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社会底层,却对孔乙己这一不幸者不仅没有同情,相反只有嘲笑和取乐,也是对现实的无知、冷酷和麻木。

鲁迅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塑造了典型的小说人物形象,更是他通过人物揭露了社会状况,到底是怎样的社会,怎样的环境导致了这样的改变呢?

材料一:19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封建礼教的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同时军阀割据,中国仍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他塑造这些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

材料二: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我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

“疗救”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改变这社会,改变这生活。鲁迅的希望在小说中也有体现。

我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种新的生活,其实作者心里也不明确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生活,因为从未经历过。虽然渺茫,不知道目的是何方,在实现的过程中也可能漫长而艰难,但仍要继续走下去,这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鲁迅先生的第三个伟大之处在于他揭露社会的黑暗的同时也不断的带给我们希望。

鲁迅的小说不仅揭露当时社会的弊端,即使是现在对我们也有警醒作用,希望同学们课后将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揣摩,相信一定会获益匪浅。

《药》

《祝福》

《孔乙己》

《狂人日记》

篇13:《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展示主题的写法。

3.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主题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感悟

1自学提纲

①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以小组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错读的地方。

③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④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自学检测:出示自学检测题

①将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学汉字

阴晦脚踝()髀骨()潮汛()

・・・・

chī()笑sè()素wǎng()然zì()suī

②本文选自_作者_原名_,字_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家_家_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③根据你的阅读感悟回答: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④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深深的悲哀。究其原因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

三.合作交流

1.学生精读,把握人物形象: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①外貌对比②动作、对话对比③对“我”、对生活态度的前后对比。

2.学生速读课文,筛选信息,为文中的主要人物写一个小结。

(对交流过程中闪耀着创新光芒的见解要予以鼓励)

3.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讨论并归纳

①回故乡--()

②见故乡--()

③忆故乡--()

④忆闰土--()

⑤见杨二嫂--()

⑥见闰土--()

⑦离故乡--()

四.质疑解难:学生自由提问,其他同学有能帮助解决了的应鼓励,如有困难老师进行点拨,讲解。

(要激励学生的思维,鼓励个性化的见解)

可能涉及的问题:

1.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几处?它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

3.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老师提出,然后合作探究)

五.分层训练

(一).基础题

1.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其中,闰土.杨二嫂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请找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性词语,分析闰土.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我”是小说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一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人物分析,合作研讨小说主题。

(二)链接题

“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同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同别人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生活,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联系实际给“新”赋予新的含义。

(三)思考题

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3.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今后的做法。

六.拓展延伸

鲁迅笔下的“故乡”来日趋破产,贫困,你的故乡这些年来有变化吗?

请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然后写一篇题为《故乡》的文章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MSN(中国大学网)

篇14:《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津、婪、腻、腐

(形)婪、狭、滋、腻、酸、腐

(义)贪婪―婪,贪爱财物。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蜜甜的汁水。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十分诱人。

③味:没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杨梅太好吃了。(牙被酸倒)

5、有语气的朗读。

6、给第三段找出重点句,概括这段段落大意。

说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段的主要内容,但要把“它”换成“杨梅”。

提示:有些重点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体会到什么了?

(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的样子。杨梅树蓬勃生长,充满生气。拟人化)

②有语气的朗读。

8、齐读第一段。

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仿写短文,完成课后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县概括地说,在具体从形、色、味三方面写具体,其中味道描写中,要举一个小例子。

2、确定自己要写的水果。

3、老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

4、自己仔细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杨()狭()状()圆()

扬()峡()壮()园()

桂()婪()味()形()

挂()禁()昧()型()

作业:有语气朗读课文,语练,小片断。

附板书:形:圆小刺

10、我爱故乡的杨梅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案济南冬天

水墨画培训反思体会

济南的冬天七年级教案

第9课《海燕》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s版教案

念故乡作文

故乡的水墨画公开课教学设计
《故乡的水墨画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故乡的水墨画公开课教学设计(整理14篇)】相关文章:

小升初精选满分作文600字2022-04-30

小学五年级语文《故乡的“水墨画”》教案及教学反思2023-06-16

小升初满分作文:活泼的甘泉-作文2022-04-30

春泪初中作文2022-06-16

戏曲大舞台初一作文400字2022-12-12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2023-05-09

西师大:《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2023-09-21

疫情期间教学计划小学2023-06-01

五年级下册语文四单元作文2022-05-06

仙人掌的小升初满分作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