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3篇))由网友“一只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少年宫正在举行少年演讲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是郑强和李明。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为什么?板书:9.87<9.90
1、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他的成绩是9.96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2、第四位选手是王平。我们一起来关心他的成绩:评委说,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你们猜猜他可能得多少分呢?
3、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3、四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37.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4、第10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四、拓展与总结。
1、第11页6、7题。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篇2:《比大小》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 李明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通过简单分数大小比较,初步使学生建立数感。
3、在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一些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1大1小两个苹果、表示分数1/4,3/4,1/2,1/4的展示图片6张。
【学具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复习: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
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分母表示“平均分了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几份”。
2、师出示实物: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杯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故事导入:
“狐狸和小熊在沙漠行走,走了大半天,口渴了。狐狸说,在沙漠里水太珍贵了,我们都喝1/2杯吧。小熊同意了,狐狸拿小杯子倒了半杯水给小熊,然后用大杯子给自己到了半杯……回家后,小熊对大伙说,你们还说狐狸狡猾,通过这次旅行,我发现狐狸做事挺公平的。”
与学生探讨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里除关键词“平均分”以外,还有个关键词“一个整体”,也要我们理解。
3、师:同学们,因为分数表示的“一个整体”不同,同样的1/2表示的大小也不同了。那么,如果“一个整体”相同,它的`不同分数有大小变化吗?我们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说明:我们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都是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相同的分数,否则的话,分数大小就无法比较了。
二、探索新知:
(-)比较“相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板书:3/4 和 1/4 ,谁大呢?设疑。
1、涂一涂: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两个一样的正方形,都平均分成了4份。请同学们涂一涂,使涂色后的图形能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
2、讨论、交流:
(1)通过涂色,同学们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为什么?
(先四人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
(2)那么3/4和1/4中间可以填什么符号?(板书“>”)
这个式子会读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3)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3、小结(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二)比较“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
1、同学们,你们自己能画画图,用图说明1/4和1/2哪个大吗?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2 发给学生两个同样大的图形正方形,分别给图形涂色并表示图形的1/2和1/4 。
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画的两幅图是否平均分,涂色是否合格)
3、比较两幅图的涂色面积谁大。
(1)学生出示自己画的图,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指名说一说哪幅图涂色面积大,如何比较。
4、出示教师展示图:涂色如下图:
或
(1)让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如上图)。
(2)比较哪个长方形的涂色面积大。哪个分数大。怎样比?
5、教师在黑板上图示1/4 > 1/2,:问大家同意老师的判断吗?为什么?
6.小组讨论: 分子相同(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7、小结(板书):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58页“试一试”
2.回顾规律,为什么“分子大的分数较大”?又“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四、拓展提高:数学游戏:“给小熊苹果”
拿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要求你和小熊各分得1/2,你怎样公平地分呢?说一说你的分法。
五、作业:第59页练一练1、2题
(如果时间足够的话,玩玩“我说你拿”游戏。
六、板书设计:
比大小(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篇3:《比大小》教学设计
课题:比大小
教师笔记
教学内容:教材17页及练习三第6、7、8题。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用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活动,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 =”、“>”和“< ”,知道它们的含义,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理解“ =”“>”和“< ”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课前复习
今天猴子兄弟想请我们去花果山做客,不过我们要先回答出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数字卡片到前面来。(2、5、3、1、4)
(2)猴子兄弟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同桌纠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主题图,同时教师讲故事:同学们一起到花果山上看一看吧!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猴子兄弟分水果吗?
1、出示问题:
(1)图上有哪些水果?
(2)猴子、桃子、香蕉、梨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3)每只猴子分一个桃子,一根香蕉,一个梨,够分吗?
2、学生汇报说发现,同时教师教学“=”“>”和“<”
(1)教学“=”猴子和桃比。(同样多)
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观察等号两边的数的特点,请学生举例子。(例如:2=2 5=5)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发散思维。《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5)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6)请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 “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7)指导书写“=”“>”和“<”
二: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哪些收获?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好朋友“<”“>”“=”,还帮助了猴子兄弟,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玩我们的数字游戏哦!
检测练学
1.闯关题《课本19页6,7,8以及典型列题》
2.游戏:
(1)教师出示两张数字卡片,学生用手势比多少。
(2)同桌合作,一名学生写两个数,另一名学生比多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4: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通分的意义;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运用通分的知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大小的同时体会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转化原理,组织好铺垫训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铺路搭桥,激活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3)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练习的形式、梯度和侧重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我们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情况,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是哪两种情况?
有部分同学很快说出:一种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
大;另一种是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复习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
在圆圈里填上﹤ ﹥或﹦
23441124○ ○ ○ ○ 55789736
二 、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1、教师谈话引入: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这本书介绍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我们书中的同伴红红和亮亮正在读这本书。
2、出示图片,交流方法。
篇5: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比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情感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较大小的方法。
2、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情境图、板书用小图片。
教 学 过 程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1.板书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大小”。请认真看老师板书,下面请大家跟老师齐读两遍。
1.揭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孩子们,有信心吗?(有)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1.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第17页。手指第17页的图,思考并指名学生回答:
1.数一数:猴子有几只?梨有几个?桃有几个?香蕉有几个?
2.猴子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3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摆有什么好处?
3. 猴子的只数和香蕉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2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 猴子的只数和梨的个数有什么关系?3和4中间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5.你能分清“﹥”、“﹤”吗?他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
二、“先学”环节(14分钟左右)
1、学生看书自学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
(2)汇报交流。(板书:17页情境图)
2、检测自学效果。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学生独立完成。
①照着书上的日字格描一描“>”“<”“=”。
②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学生展示。
三、“后教”环节(10分钟左右)
1、更正(生生合作)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提示:用红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1)议一议。
①2=2,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
②2﹤3,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③5﹥4,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对?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是“﹥”前面那个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后面那个数呢?
④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的'写法?(尖尖对小数)
(2)小组内对改、统计正确率、小结。
板书设计
篇6:比大小教学设计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篇7: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小、少”,认识新笔画“竖钩”。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吧,大家请跟我来。(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
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
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
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指导书写 “小、少”
①出示“小、少”,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新笔画——“竖钩”。
③师范写“小” “少”(笔顺演示:先中间后两边),学生书空。
④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小”、“少”。
⑤书写展示、评议。
3、读好韵文
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
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1、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出示生字)
自由读——给生字点名——齐读。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
(相机指出:①“杏、桃、苹果”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旁;②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有提土旁。)
3、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
2、会写“牛、羊”2个生字。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带有关实物
教学流程:
一、 复现生字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课件)
1、同桌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找朋友。
2、齐读生字。
二、 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
(第一、三句比大小,第二、四句比多少。)
3、理解第2、4句
⑴指名读第2、4句
⑵看图,比较 “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说一说:( )比( )多,( )比( )少。
⑶理解“群”
① 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② 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 “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 )羊 一( )企鹅
③ 拓展说话:一群( )
⑷理解“堆”
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
4、理解第1、3句
⑴指名读第1、3句
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说一说:( )比( )大,( )比( )小。
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 ),一只( ),还能说吗?
⑷理解“颗”
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③拓展说话:一颗( )
三、创设语境,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仿编韵文。
⑴创设语境(观看课件)
情境一:苹果和桃
情境二:西瓜和葡萄
情境三:马和猴
⑵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⑶交流汇报。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设计随文识字时出现。
2、在本课设计中,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
3、《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4.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老师讲授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能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比一比,比一比教学设计,比一比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8: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基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将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分类整理——意在从一组原始材料出发,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思考发现: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先观察分数的特点。这样设计,真实再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自然地运用到分类整理的方法。
2.探索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分、折、涂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尝试概括比大小的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和游戏情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交流解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座落在市政治、文化中心,周边环境相对比较好。学生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由于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知识面很广,求知欲望也很高。因此,教师在本节课中及时鼓励、适时引导,营造自主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发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师:分数王国的小伙伴们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1/2,1/4,2/3,3/4,2/5,3/5,5/6,6/7,3/8。
(学生读一读。)
师: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如果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分母相同的分数:1/4和3/4;2/5和3/5。
分子相同的分数:1/2和1/4;2/3和2/5;3/4,3/5和3/8。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5/6和6/7。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任选一组分母相同的分数,用图形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
1/4和3/4;2/5和3/5。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如:
3/4○1/43/4○1/4
3/4○1/4 3/4○1/4
3/4○1/4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板书:1/2和1/4
(猜一猜,再验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3.反馈评价
(1)61页试一试:填分数,比大小。
○()
()○()
(2)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3/10○7/10
1/8○1/4
4.总结规律
(1)思考讨论:①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②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
(2)学生总结:①在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时,看分子,分子大的就大,分子小的就小;
②在比较分子都是1的分数时,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就小,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3)思考: 2/3和2/5;3/4,3/5和3/8;5/6,6/7谁大谁小?
(全班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像这样的分数你会比较大小吗?分子、分母都不同呢?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存入问题银行。)
(三)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62页“练一练”)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正方形中,涂出它的1/4。
3.第3题。4.数学游戏:我说你拿。(小组竞赛)
生1:拿出全部的3/10。
生2:我应该拿3根。
生3:拿出全部的12。
生4:我应该拿5根。
……
5.联系生活,发现问题。
师: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分数比大小的例子吗?会解决了吗?说一说。
(生举例。)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整堂课中反应积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用图形直观验证猜想的方法十分感兴趣,效果也不错。针对学生情况,我适度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如: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比大小,出现学生自发地运用图形探讨结果的场面,也为以后的知识系统性打下基础。但还应更关注群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学生,克服这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随波逐流的倾向。
〖案例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从给分数分类入手,先观察分数特点以便更好由学生总结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2.为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突出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者角色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数学问题的设计不拘泥于教材,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
篇9:《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练习第5、6题,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 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 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
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
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 探究新知
(一) 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 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
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
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 引导学生学习“>”“<”和“=”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观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和“=’)
1、 教学“=”
(1) 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 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 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 教学“>”(猴子和香蕉比)
(1) 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教学3>2(板书3>2),教学反思《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2) 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3)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 教学“<”(猴子和梨比)
(1) 学生观察得出,猴比梨少,教学3<4(板书3<4)。
(2) 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尖头小,对小数。”
(3)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4、 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同桌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1)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2) 让学生边读边用手指在空中写两遍
5、 发散思维
师:看看这些数字,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 拓展运用
1、 第20页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摆一摆。
2、 第2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 游戏:比一比
(1)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 同桌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四、 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读一遍: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认识这三种符号后,学生是怎样区别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学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符号的开口方向:“>”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两边都相同的数用等于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口溜:相同数间用等号;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可以帮助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篇10:比大小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索发现。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等等。
3.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及时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个性化练习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黑板上出示1-5各数,请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排列数的大小。
(1)报数字,让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2、5、3、1、4。
(2)出示:2、5、3、1、4数字卡片,请学生把以上的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讲授新知
1.首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小猴分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从前,森林里有三只小猴子,它们经常一起玩耍,一起住,一起吃东西。有一天,他们走了很远来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这时的它们高兴极了,可是肚子却咕咕叫了,它们三个就商量分头去找吃,过了一会儿它们都回来了,各自都拿着不同的水果(在主题图上贴上相对应的水果图片)有梨子、香蕉、桃子,可是个数都不相等,要怎么分呢?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小猴分水果呀?
篇11: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符号“>”、“<”和“=”,并了解其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符号“>”、“<”和“=”,理解其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及其他有关图片。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21教育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猴子梨桃子香蕉
3 4 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和“=”的?
2、出示第17页下面做一做: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两种东西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4,谁会读?
(4)一只小熊吃一个玉米,玉米够吗?
三、练一练
第18页练习三的第3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符号“>”、“<”和“=”来表示,比较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篇12:《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三第3、4、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2)画外音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
(5)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
二、教学新课
1、教学“3=3”
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小结: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三、课堂练习
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18页练习三第3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小结:我们认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篇13:《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比较法。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7页“做一做”第1题、2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二)做教科书第18页练习三第3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猫和狗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19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3篇)】相关文章:
相差多少的教学反思2023-07-07
小课题研究:《认识角》教学反思2022-09-19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2023-01-18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2023-01-20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2023-05-07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2023-07-12
小班数学按大小分类教案2023-12-18
《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案2023-05-13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2022-08-16
优秀的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