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锦集13篇)由网友“半吊江湖郎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行路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行路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篇2:《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秋风破屋 急
推已及人
顽童抱茅 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心忧天下
(诗圣杜甫) 屋破难眠 忧
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 愿
篇3: 《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
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
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
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意
1、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
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于是,谗言纷纷而至;
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
三、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
1、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
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
“行路难――――――今安在”
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
(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
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
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
“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
(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先同桌互读,再推
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
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
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
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
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U军中
757年,获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
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
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为他坚信――
行路难,难路,行!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并默写。
2、课外研读《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教学反思:
《行路难》描述的是诗人被“赐金放还”之后,京城好友为其设宴饯行时的场景。廿年颠沛,赢得天下诗名,终于得近天颜;理想近在咫尺时,却因不甘献媚于权贵而黯然被逐,其间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渊!面对着“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诗人食不甘味,酒难入喉,这是他此时忧闷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现。理想破碎的痛苦幻灭和内心深处的孤傲自许纠结、挣扎,刹那间心灵的丝丝颤动,体贴入微的捕捉和解读,正是走近诗人的不二捷径。
教学过程中,故设疑问、巧妙追问、还原解读,各种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捕捉诗人刹那间的心灵颤动,一步步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绝望中依旧昂扬的浪漫主义形象。还原本真,从字里行间寻求诗人的心灵颤动,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这,才是读诗的正道啊。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如何去轻叩诗歌们,让诗人汹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进读者的心灵呢?其秘诀就是朗读,在反复的浅斟低唱中进入了诗歌的氛围与美好的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的设计和展示是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读的指导亦是随机应变,巧妙多样。或通过学生自评理解,或通过朗读展示直观体会,或通过字词赏析细细落实,或通过聆听教师范读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导却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的,注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来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以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诵读不是让学生在别人的作品里机械地抒情,而是要让诗歌成为引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源泉,“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朱光潜语)。
篇4: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颚颚
抨击悲愤无奈
篇5:行路难教学设计
今天我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入翰林,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玄宗却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赐金放还。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开门见山,没有过多拖沓,直奔主题。由唐诗谈到李白,再由李白谈到他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入课文探寻原因。由此插入学案中的环节一复习李白的相关知识。
在“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运用个人读、齐读、范读、跟读、默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去走进文本、理解诗意。我认为只要让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才能使古诗文的理解更加方便。 在感知内容时,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赏析事情”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李白为什么会感到难?联系诗歌学生进行解答。这条路如此之难,是一条什么之路,面对这条路,李白是如何做的?自然而然导入诗歌的感情,从而上升到对李白的理解上。最后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只是让学生读了,对学生读的怎么样没有进行评价,学生的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进行示范,学生感情把握不够。
其次,时间把握不够。整堂课节奏比较快,一直在讲,但是到下课还有一点没讲完,使文章失色不少。
再次,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都不主动回答问题,知道还是不知道都没有反应,这可能和老师的鼓励不够。
虽然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在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多不足,希望我也能学习李白的这种精神——直挂云帆济沧海!
篇6:《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行路难(其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讨论归纳: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音。
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本诗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
篇7:《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计划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二、 检查预习: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答案略)
三、 导读〈行路难〉: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
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_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四、导读《凉州词》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
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
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 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 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象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 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 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要点如下:
(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篇8:《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 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 重点赏析
(一) 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 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 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 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 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篇9:《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 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目标1、2 三、教学难点:目标3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与现实的蜀道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与坚定。他先将自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巅峰。开元盛世虽然没有为他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他以其灵魂深处的奇伟超拔、视野迥殊,使大唐因成就冠绝千载,天下仰风,而成为中华文学史上光风霁月的一段历史风骨。余光中先生曾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体诗《行路难》 (二)背景资料: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是指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它们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 (三)“读”近文本: 1、让学生畅谈初读诗歌后的感受。 2、 勾画关键字、词,指导朗读。 (1)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歧qí路 (2)通假字:羞 直 (3)难理解的字:云帆 济 3、听朗读录音。 四、“读”进作者: 同学们:我们读文是为了阅人,因为诗歌中流淌的是一个文人灵魂的凄楚与皈依,它是李白用一生完成的一场豪奢的逍遥游,那么在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的李白 (要求:试从句意理解或字词品味的角度,来说说你的感受) 此主问题需突破以下知识点: 1、比喻的运用。 (1)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在学生点到此句时详细给学生介绍李白长安三年的经历,通过他的诗句来还原他曾经的风光荣耀以及后来的悲愤屈辱。提示“塞”应读“sè”,取堵塞之意。 (2)学生思考:这句当中的“冰塞川”“雪满山”应如何理解? 师言:这里实际上是比喻的修辞,用“冰塞川”“雪满山”喻指作者人生旅途中的重重阻力。抒写了作者在长安城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会,想有所作却事与愿违,有志的理想和现实难伸的矛盾。体现出作者的痛苦心情。 (3)放李白长安三年的一段视频,直观再现他的孤独郁闷 2、典故的作用。 (1)何为典故?有何作用? 师言: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像古人一样为朝廷所重用,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同学们:李白不需要怜悯,因为李白从来没有暮年,就如杜甫从来没有青春一样,他仅仅把宫廷当成了一场豪奢的审美穿越,他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既有道家的且放白鹿青崖间的避世情怀和洒脱的心境,也有儒家的狂飙突进的济世思想。这绝不是老师的一家之言: (大屏幕出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 (2)知识卡片(一):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意。用典的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体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义深长的诗。 (3)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典故的认识。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完璧归赵) 3、警句的作用。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学生举手回答。 师言:这句诗充满着作者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相信自己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大屏幕出示:“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白如也。” -----《菜根谭》) 知识卡片(二):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一首因警句而情韵飞扬的诗。 4、 背诵全诗。 (五)、以名家名言作结 诗人终其一生,都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激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等主编,中卷第85页) 有第一流的人品,第一流的境界,第一等的胸襟,斯有这第一流诗人 --------(王国维) 教学反思: 一、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 学生手中的资料上有林林总总的背景介绍,然而都是三言两语且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多方查阅资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绍。最后终于选定了如下介绍“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 “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另外,在出示背景时,我采取适时出示法,即没有让学生读自己资料上的背景,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找的这段背景但很简练,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研读诗歌。后来在解读具体诗句时在随机地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后来读到同行在网上的一段话更觉得自己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正确的。这段话是这样写的:“虽然在上课时我已经尽量简略介绍依然感觉力不从心,冗长的背景导入会让学生兴致全无,过大又作用有限的信息在反客为主排挤文本重要性的同时又侵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背景介绍省时的重要性。而要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更重要。 二、诗歌教学可用主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的感情。 主问题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根据我的要求学生对诗句层层剥皮多维解读,我顺势连连发问“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没有完美预设却有完美生成,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
篇10:《行路难》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 “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
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
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个读音为什么? )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
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
预测:1、行路难?乐府古题?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读)
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
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
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
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
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
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 “破”,是难!
“停”“ 投”“拔”“顾”“欲渡”“将登”
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
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
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 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 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
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歧”路
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
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
总结:
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
去留两难,内心纠结
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
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
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 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
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 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
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
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
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
预测学生回答:
——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
——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
——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
——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
篇11:《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⑴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⑵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⑶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5、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篇12:《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行路难》教学设计2。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行路难》教学设计2》。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 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 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 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篇13:《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e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f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 行路难课文教案
★ 行路难的说课稿
★ 行路难古诗分析
★ 李白 行路难
【行路难教学设计(锦集13篇)】相关文章:
前行路上半命题作文2022-11-20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2023-04-14
李白《拟古》(其三) 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022-05-06
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教案精选2023-07-26
《李白思乡》教案设计2023-02-15
行路人生作文600字2022-07-02
有关父亲的作文作品欣赏2023-05-31
小学六年级语文《行路难》优秀教案范本2023-05-22
行路难翻译2024-01-08
变行路难,变行路难王昌龄,变行路难的意思,变行路难赏析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