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分式的加减数学说课稿(共11篇)由网友“书之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八年级分式的加减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八年级分式的加减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 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 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 1: 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 3 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 2: 年, 年, 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 S1,S2,S3,2003 年与 2002 年相比, 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 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 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 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s3 ? s 2 s 2 ? s1 1 1 ? 问题一: ( ? ) s2 s1 n n ?3 问题二:
(2)例题 1:计算(课本 P81 页) 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 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提高认识 老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六)作业布置 第七环节:反思提炼 课本 P27 第 1、2 题 五、板书设计
篇2:分式的加减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1、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
3、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4、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或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总结规律,采用的是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提出“用数学”的意识。
2、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成就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勇气。
二、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7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同分母加减――简单异分母加减――练习与提高――解决开始提出问题――课时小结
第一环节 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
问题一:某人用电脑录入汉字文稿的效率相当于手抄的3倍,设他手抄的速度为a字/时,那么他录入3000字文稿比手抄少用多少时间?
问题二: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 km,其中第一条路是平路,第二条路有1km的上坡路,2 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的骑车速度为v km/h,在平路上的骑车 速度为 2v km/h,在下坡路的骑车速度为3v km/h,那么
(1) 当走第一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2) 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3) 她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活动目的:问题一中是同分母的加减法,问题二中是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通过行程问题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
问题一中有些同学得出 ,忘记了约分,借此可以巩固一下分式基本性质。问题二中第二问有同学得到 ,可以通过列表法得到解决(见下图)
但是对于问题二中涉及分式大小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悬案”,等到后面再彻底解决。
第二环节 同分母加减
活动内容
想一想
(1) 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你能举例说明吗?
(2) 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
做一做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与分数类比,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并让学生说明其合理性。
教学效果:
通过问题的提出,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入手的问题,气氛热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很快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例如:有学生认为 时,字母表示数,我们把字母取一个特殊的数(特值法),然后代入等式的两边,等式两边都成立吗?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第三环节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活动内容
(1) ___________.
(2)猜想一下: 如何计算。
(3)小明认为,只要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问题就变成了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问题。小亮同意小明的这种看法,但他俩的具体做法不同:
小明:
小亮:
你对这两种做法有何评论?与同伴交流。
活动目的
让学生很自然转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关键在于化异分母分式为同分母分式。当然,在化成同分母分式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麻烦,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引导。
实际教学效果
这里的小明,小亮两人的做法很有代表性,都有相当人数的支持。这就要求老师很自然提到通分的概念,引导学生确定最简公分母。当然,从最后结果来说,都是对的。正因为如此,这使得相当学生不以为然,所以在后面的课程中要多次强调,要打持久战。
第四环节 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
例1 计算
1、 2、
3、 4、
活动目的
这是一组异分母加减的简单题目。只要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常数可化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广泛应用。为下节课一般的异分母加减做好准备。
教学效果:
(1)式基本准确,(2)(3)有一些错误,(4)有很大的普遍性。原因在于学生在这方面属于刚刚开始,还不太注意其特点。经过老师,同学的提醒,马上自我纠正。故此,我又出了两道题。效果比第一次好了许多。
5、 6、
第五环节 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
活动内容
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略)
问题一:
问题二:( =
活动目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很快的解决开始提出的,不能回答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意识。大多数同学能够独立解决这个新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勇气。为此,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迅速地体会到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
学生的情绪被再次调动起来,大多数同学都能独立地解决这个开始提出的“悬案”,而且认为这样的问题是“小儿科”,我想这节课的基本目标差不多达到了。为下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环节 课时小结
活动内容
师生互相交流总结分式加减的特点(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2)学会用转化的思想将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转化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3)以后,你会选择像小明那样不找最简公分母的繁琐的方法吗?
活动目的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了解同分母分式的加减,以及简单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并且能有条理的表达语言的能力。
布置作业:P81 (1)(2)(3)
1、自编一道用分式加减法来解决的应用题。(要求:有解答过程)
三、教学反思
教材只是为老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学生在小学是已经学过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当然各地掌握地情况如何,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如何设计相应的台阶,使学生转换到分式的问题上来。重点把握好异分母分式的转换问题。为下节课作好铺垫。
应鼓励学生通过与分数类比,大胆猜想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并让学生说明其合理性,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也不要怕多花时间。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结论不能简单加以否定,而要引导他们找到错误的根源。
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或者再找个30分钟,让学生自己来编一些有关分式加减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在旁加以引导,使学生的编题水平互相交流中有很大的提高。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篇3:分式的加减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2. 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
3.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
(一)实践与探索1
1. 回忆: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
2. 类似地,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如下: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3.例1:计算:
(1);(2)。
(3)-
解(1) =
= = (2)-
= = = =4.
提示:(3)可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的减法,但应注意符号问题。
4.练习:课本练习1.
复习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引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学生尝试解题并自己总结注意事项。
(1)符号问题
(2)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指名板演。
(二)实践与探索2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计算:
2.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异分母分式相加减,需要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通分时,最简公分母由下面的方法确定:
① 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 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
③ 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需先因式分解。
3.例2 计算:
(1)+;(2)。
解 (1)+ = =
(2)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练习:课本练习2(1、2、3小题)
5.例3:计算
解:原式=
6.练习:计算
(1) (2)
(3)(4)复习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引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三)小结与作业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
1. 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2. 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3. 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4. 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
5. 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整式)。
作业:课本2、3、4.
(四)板书设计
分式的乘方
分式的乘除法 约分 例
分式运算
同分母
篇4:分式的加减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减法》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一:某人用电脑录入汉字文稿的效率相当于手抄的3倍,设他手抄的速度为a字/时,那么他浸入3000字文稿比手抄用多少时间?
问题二: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km,其中第一条路是平路,第二条路有1km的上坡路,2km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的骑车速度为Vkm/h,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Vkm/h,在下坡路的骑车速度为3Vkm/h,那么:
(1)当走第一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2)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多长时间?
(3)她走哪条路花费的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
同分母分工相加减
想一想:
(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
(2)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b/a+c/a=……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x2/(x―2)C4/(x―2)=___________
(3)(x+2)/(x+1)C(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
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
(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3000/a―1000/a=/a
问题二:1/v+2/3vC3/2v=1/6v
(2)例题1:计算(课本P81页)
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课本P81随堂练习1、2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
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提高认识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老师活动:引导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篇5:分式的加减的说课稿
分式的加减的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式的加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分式的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它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分式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中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是重点,运用法则计算分式的加减是难点,掌握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解决问题是关键。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结构与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载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设计思路。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手段: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例题讲解,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观察思考、猜想归纳、例题学习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观察导入、例题示范、习题巩固、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观察导入
观察:从下面的两种运算中,你能发现什么?
(1)(2), ; .
问题:我们学过的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分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具体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促进思考。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发言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两组运算,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这为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作铺垫,由已知到未知,有由浅入深,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与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相似,分式的加减也分为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
类比猜测:
(1)同分母的分式如何加减?
如,怎样计算:b/a+c/a=? ;b/a-c/a=?
(2)异分母的分式如何加减?
如,怎样计算:b/a+c/d=? ;b/a-c/d=?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进行类比,而后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由学生的类比猜想的结论,给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分式的
加减运算法则。并给以定义: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
第二环节:例题示范
例一:计算(1)
(2)
老师活动:讲解两个例题,演示分式的加减的步骤,教会学生法则的运用,同时也强调计算过程的注意点(结果要化为最简)。
学生活动:通过例题示范,领悟规律,学会法则的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相加减两种运算的主要步骤,给出分数的加减运算的具体过程,同时突出法则重点,步骤是关键。例题示范让学生不仅熟悉了分式的加减法则,也了解了分式加减的具体运算步骤。
第三环节:习题巩固
我将板书四个习题让学生自主解答,这四个题包含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具体题目如下:
练习:计算 (1)
(2)
(3)
(4)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分式的加减法则在计算中的应用这一难点设计,设置的习题也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让学生在计算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及时巩固已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抓住运算步骤之一关键,体验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今天学习了分式的加减,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提示: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3)计算分式的加减的一般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我将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强调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总结计算分式的加减的一般解题步骤,突出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第五环节:分层作业
必做题:第45页,习题8.3第1题。
选做题:第45页,习题8.3第2、3题。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选作题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分式加减运算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为下节课分式的加减的第二课时奠定基础。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活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篇6: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的加减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的加减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 , , 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 。通分如下: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三)课堂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篇7:《分式》数学说课稿
《分式》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式》,我们知道,分式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式》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点:分式的概念。
(3)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一方面,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上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拓展—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 发现新知 (10分钟)
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课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问题,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我将引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教师给出探究要求:
“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x,2400,30,n,a-x,b,180,(n-2),请你任选其中的几个,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合成四个代数式;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请说一说。 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用已给的8个整式进行代数式的构造时,学生可以写出多种多样的式子,里面既有单项式,也有多项式,还有分式。通过学生对自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2、探索交流 :
(1)议一议: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
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类比分数,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被除数÷除数=商数被除式÷除式=商式 3 ÷ 4 = n ÷ (a-x) = 整数 整数 分数 整式 整式 分式 (3)小组内互举例子,判定是否分式的分母可以为零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分式的定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式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A/B,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A/B的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3.例题讲解
(2)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之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2a=0,得a=0,
所以,当a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2、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kg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都有意义。 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学生上台演板,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1、2题。
选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3、4题。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
篇8: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分式”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后面分式变形、通分、约分及四则运算的理论基础,掌握本节内容对于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等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化简、变形
3、教材的处理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由内向外的生长,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本节课中,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这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自我构建新知识。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性质”的运用,再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其掌握“性质”的运用.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更完善。
二、目标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能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变形
2、数学思考: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索精神。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2、学法指导
现代新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简单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该采用设置现实问题情境,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在感知识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程序分析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出问题,下列分数是否相等?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出分工有什么性质吗?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得较好;(2)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是否有深厚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样安排,首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我生成的过程。
活动2 类比联想,探究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样安排,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动3 例题分析 运用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分式变形。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灵活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学生能否紧扣“性质”进行分析思考;(2)学生能否逐步领会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3)学生是否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活动4 练习巩固 拓展训练
教师出示问题训练单。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并安排三名同学板演。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1)大部分学生能否准确、熟练完成任务;(2)学生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3)学生在运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是否积极。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第二个问题指明了分式的变号法则。
篇9:八年级数学分式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分式知识点
一分式
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
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二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三分式的约分
1.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步骤: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
3.注意:①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均为单项式时可直接约分,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②分子分母若为多项式,先对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4.最简分式的定义: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约分时。分子分母公因式的确定方法:
1)系数取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取各个公因式的最低次幂作为公因式的因式.
3)如果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则应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判断公因式.
四、分式的通分
1.定义: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2.最简公分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通分时,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
1.系数取各个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取各个公因式的最高次幂作为最简公分母的因式.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应先把每个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判断最简公分母.
怎么样才能打好数学基础
第一,重视数学公式。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就是因为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具体的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明,不去挖掘引申的含义,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情况不明白。还有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其实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我们设想如果你不能将数学公式烂熟于心,那么又怎么能够在数学题目中熟练的应用呢?
第二,就是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那么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自然数的性质和特点
1、有序性。自然数的有序性是指,自然数可以从0开始,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排成一个数列:0,1,2,3,…这个数列叫自然数列。
2、无限性。自然数集是一个无穷集合,自然数列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
3、传递性:设 n1,n2,n3 都是自然数,若 n1>n2,n2>n3,那么 n1>n3。
4、三岐性: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n1,n2,有且只有下列三种关系之一:n1>n2,n1=n2或n1
5、最小数原理:自然数集合的任一非空子集中必有最小的数。
篇10:八年级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因为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今后继续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特别是对“分式有无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而了解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我把理解分式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0时的条件,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部分学生容易忽视分式的分母值不能为0这个条件,因此我认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分母值不能为0的理解。
一、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八年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小学分数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去认识、理解分式。但是分式的分母不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确实掌握所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置了巩固性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及变式处理.
2.教学方法:
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为了适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为了提高课堂效果,适当的辅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在活动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归纳,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如何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坚持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原则,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为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和运用数学,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一道有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捐款的事例,并设置了6个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去发现分式,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发现,在第二个环节“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我将采用“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式子的特征,类比分数,合理联想。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式。
第三环节“指导运用巩固概念”
通过小组内互举例子,互说判定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分式概念,并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因分数负迁移所造成的认知障碍,注意辨析与的本质区别和不是分式的问题,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同时还让学生明白:分数线具有(1)表示括号;(2)表示除号双重意义。
到此学生对分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不完整。接下来如何识别分式有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探究学习的好素材。课本中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直接给出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忽视这个条件或是对分母整体不为零认识模糊,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
我在第四环节“循序渐进再探新知”
创设了以下活动供学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首先是组织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表格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分式中的字母赋值,将“代数化”了的分式还原为他们熟悉的分数。通过填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现将会有差异,此时正是倾听与交流的好时机,通过互相说服和推广,他们最终会达成共识:分式的值与字母取值有关,分式并不都有意义。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再次类比分数,将陌生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自主得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建立完整的分式概念,同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我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2)、概括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对一般表达式里的分母B作出取值限定:B不能等于零)为了能让学生对刚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最基本的应用,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例题1是一个有关分式求值及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师生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我又顺水推舟,再给出以下分式,让学生讨论,(实践练习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你知道吗?(采用组内合作然后组间抢答的形式。)(1)、(2)、(3)、接下来,我又乘胜追击,问学生:(变式练习):那么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消化知识。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我问学生:例2:同样的,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可能只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所以我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2)(3)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这样我就能及时的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为了使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地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在接下来的第(六)环节“巩固深化分层作业”里,我将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最后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A、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分数线可以理解为除号,并含有括号的作用.
B、分式的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但分母必须含有字母.
C、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
D、分式的值要为0,需满足的条件是:分子的值等于0且分母值不为0
E、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包括整式和分式)。
(2)、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其中有一题自编涉及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的题型。这样设计对学生是个挑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学设计说明
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教材处理:认真处理教材,目的只有一个——为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2、通过分式概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引发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3、在学生学习了分式的概念后,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例题及变式训练),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互举例子、组内合作、组间抢答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问题设计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小结部分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逻辑性的稳固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二)、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我在设计中始终关注:如何精心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应用数、式通性的思想,类比分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完成对分式概念及意义的自主建构,突出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养成;
(2)、加强应用性,通过再探新知、变式延伸两个环节,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分式的模型思想。
(三)、关于评价: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要多表扬,多肯定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篇11:八年级《分式的概念》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阿城七中的王琳琳,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概念》。本节内容选自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点思考这四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并以小学所学分数知识为基础,对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的认识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函数、方程等问题的关键。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有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
3、教学目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掌握分式的概念;②能求出分式有意义及分式值为0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分式与分数的类比,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从整式扩充到分式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数学问题;②学生通过类比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联系实际,探究分式的概念,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
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由于有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这个条件,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的教学。
二、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数量关系仅用整式来表示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类比分数探究分式的概念,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学法引导
在本节课的学法引导中,我将采取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能够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因为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引入了3个生活实例,其中第一道小题的答案是整式,而第二道小题和第三道小题的答案就已经无法用整式来表达了,分母中出现了字母,与以往所学的整式不一样。因此,我提出问题:这两道小题的答案与我们小学所学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情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式的概念。
2、形成概念
在我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二道小题和第三道小题答案的表达形式,与小学所学分数的表达形式极其相似,又有所不同,让学生来观察不同之处,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发现的结果展示在同学面前,学生有可能得出的答案是:它们都是分数;分母中都含有字母;只要两式相除,就是分式等等。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我加以总结,进而得出分式的概念。即:形如(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为了加深学生个人对概念的理解,我对分式概念进行以下说明:
1、分数线可以理解为除号,并含有括号的作用。
2、分式的分子分母为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但分式的分母必须含有字母。
3、分式的分母必须不为零,否则无意义。同时纠正只要两式相除就是分式,分数就是分式等错误思想。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举几个分式例子。
3、巩固训练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我首先安排了概念训练例1,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概念,巩固概念,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在训练中出现了整式和分式,所以在此环节给出有理式的概念,即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为了再次加深分式概念的理解,我又给出例2,但题目变为“求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其目的仍然是让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为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我给出两道思考题:思考题1是在学生理解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思考分式在什么情况下无意义,体现了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能力。思考题2是让学生先思考如何使分式值为0,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在思维定式下,可能回答只要分子为0即可。这时,我会引导学生重新理解分式概念,若想分式值为0,首先要求在分母不为0的前提下,分子为0,才有意义,否则无意义。从而引出例3,再次强调在保证分式有意义的情况下,令分子为0,即分母不为0,分子为0。给出正确的板书,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巩固训练一是分式无意义及分式值为0的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巩固训练二是思维拓展题,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根据本节课所学分式值为0的条件,大多数学生能够想到只要分母不为0,分子为零,即(x—2)(2x+5)≠0,x—2=0,就能得出该分式值不能为0。但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由于分子分母中都含有因式(x—2),所以可以将分子分母中的(x—2)约去,化简结果中分子得1,所以分式值一定不为0。对于学生的这种想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说明,由于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x—2)(2x+5)≠0,所以(x—2)一定不得0,所以分子分母才能同时约去(x—2),从而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同时为下节课分式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
4、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许多结论都尽量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层递进的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种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知识结构安排为: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由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利用类比思想形成概念,并加强反馈训练和巩固,最后总结概括归纳小结,整个过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关于形成概念的思考:类比分数定义,得出分式概念,突出重点。
3.关于技能形成的思考: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使学生对于分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4.关于归纳总结的思考:通过学生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分式概念 例题 习题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具体内容,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 分式化简说课稿
【八年级分式的加减数学说课稿(共11篇)】相关文章: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2023-09-16
人教版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2022-06-27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2022-05-06
初中数学说课稿doc2023-11-06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2022-05-08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优秀说课稿2022-10-25
初中数学说课稿2023-05-10
算术运算知识点总结2022-04-30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2022-05-0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