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说课稿(整理11篇)由网友“偽電氣白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氨》的说课稿,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氨铵盐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说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构……………性质…………用途
(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
(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
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
第五个环节课后研究
分为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
2、网上寻宝
3、身边的化学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三角锥型
二、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
三、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NH4++OH-
微粒:NH3、H2O、NH3・H2O;NH4+、OH-、H+
2、与酸的反应
NH3+H+=NH4+检验
3、与氧化剂的反应
8NH3+3Cl2=6NH4Cl+N2
4NH3+5O24NO+6H2O制硝酸
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性
篇2:《氨》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
(1)从教材体系上看
《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氨 硝酸 硫酸》,本课时《氨》是在学习完硅、氯、硫和氮的氧化物之后,对氮元素的另一种化合物氨进行研究,形成了完整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体系,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作用。本课时也为后面学习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从内容安排上看
《氨》是中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种碱性气体。
(3)从意义上看
氨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氨的用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为喷泉实验及氨与水的反应。
3.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及喷泉实验的原理。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体会氨在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
在此之前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对学习物质的方法有一定了解。
2.能力储备
具有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特征
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喜欢动手操作。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所强调的`是情景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并通过实验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讨论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建构,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共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后探究。
1.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我采用一则关于液氨泄漏事故的新闻,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总结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空白的物理性质表格,通过强调新闻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氨的物理性质,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2)演示喷泉实验
接下来我将充分运用新闻中氨气泄露时消防员向空中喷洒水的措施,提出问题“水是不是能够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接着通过演示喷泉实验来探究氨气的溶解性。
①喷泉实验演示前
我将逐次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观察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②喷泉实验演示时
我采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该装置的左边具有快速制备氨气的装置,右边具有尾气处理装置。实现了把氨的制备、收集、尾气处理、氨的喷泉实验等操作串联在一起的一体化实验装置。
■
③喷泉实验演示后
我将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形成喷泉的原理,最终学生得出喷泉形成的关键在于形成压强差。从而得出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我将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思考前面学过的气体SO2和Cl2的溶解度不大,那幺它们能不能设计出喷泉实验?如果能,需要什幺试剂?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氨与水的反应实质
引导学生观察喷泉实验中另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圆底烧瓶内的溶液呈红色,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圆底烧瓶内的氨与胶头滴管挤出来的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且产生了OH-,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得出还有NH4+,此时我将提出问题NH4+与OH-结合生成什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资料与卡片得出结论:氨与水反应形成氨水的重要性质,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突破难点,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体验课堂,并获取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氨与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氨溶于水呈碱性,那氨能不能与酸反应?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氨的另一个性质。我将演示魔棒生烟小魔术。接着揭示反应的本质是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晶体的性质,以实验为载体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此过程也体现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符合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理念。
5.氨的用途
性质决定用途,我将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氨气性质让学生总结它有哪些用途。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到的知识不再空洞乏味,也让学生所缺乏的理论联系生产、生活的能力得到训练。
五、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小结,重点强调氨的化学性质及喷泉实验原理。
1.反馈练习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同时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三道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来考查学生对氨的物理性质和氨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后探讨
课堂上的练习仅仅只是针对本节课内容,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学完本节课后,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课后实验探究例如“课本中的喷泉实验只有一种颜色,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种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颜色的喷泉实验?”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小组讨论以及网上查找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师学军,王君莉.氨的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J].实验教学与仪器,(11):35.
篇3:氨铵盐高一化学说课稿
氨铵盐高一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篇4:氨的性质说课稿
第六章:氮和氮的化合物中第三节:氨铵盐第一课时内容。“氨”是继学习“氮气”之后学习的第二种氮的重要化合物,它又是氮的重要氢化物。氨的知识是学习硝酸、铵盐、氨水等重要物质的基础知识。因此,理解和掌握好氨的性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了解氨分子的`组成和结构,也为今后在大学化学(小教大专教材)中进一步学习“化学键”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在讨论氨的有关化学性质过程中,既能复习了可逆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又能为学习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等知识打下基础。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氨分子的结构、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使学生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③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
④通过体验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和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⑵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内容、各种参考资料(相关资料内容、学法指导内容、重难点阐释内容以及思维训练习题等)进行个人和小组(集体)的探究,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⑶氨的催化氧化——氨的还原性
3、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研究课题:《氨的性质》
如,提问:
⑴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化肥?(铵盐、氨水、尿素等)
⑵当你接近碳铵或氨水时,有什么气味?(刺激性臭味)
⑶说出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二)展示《氨的性质》课件资源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件中所包含的“九大”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网上可用资源和使用方法。
(三)探究指引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要求学生提建议。
(四)个人、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寻疑、质疑、解惑,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由使用教学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分析、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3、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学生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和检验氨存在的实验;
(五)小组之间交流
在个人、小组内探究之后,接着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初步肯定研究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六)师生交流
1、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出问题,要求各小组(至少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氨的结构特点、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等。并用实验验证,教师加以肯定(实际上是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2、教师再给出问题,由学生自由抢答问题,教师点评;
3、学生提问老师,老师对部分问题进行作答或提示解答问题的思路。
(七)课堂练习,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八)课外研究,拓展思维
1、教师给出两个案例:氨对人体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⑴氨气事件;
⑵氨气超标。
教师作指导性的知识简介;
2、教师给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究:氨为什么易液化和易溶于水?
(九)教学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知识要点(提纲),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十)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有关习题)
2、预习新课:铵盐
篇5:化学《氨 铵盐》说课稿素材
化学《氨 铵盐》说课稿素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篇6:《氨》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
篇7:《氨》化学教案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投影】
①20xx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理性质
【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xx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
【演示】喷泉实验。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2、化学性质
【教师】同学们继续思考,烧瓶内的液体变成红色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同时也说明氨气也是一种碱性气体。
【教师】氨气也是气体当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氨气的性质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氨气呢?
【学生】可以用湿润的红色试纸,如果气体使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那就说明气体是氨气。
【教师】既然氨气是碱性气体,那么它是不是可以与酸反应呢?
【教师】演示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尝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含有铵根的.盐,我们就把它叫做铵盐。那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呢?
【学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
3、铵盐的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铵盐的性质部分,并讨论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并解释原因。
【学生】
①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②由于铵盐会和强碱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因此施用时应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含铵根离子的试剂中加入强碱(常用氢氧化钠)并加热,如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放出可确定有铵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氨的性质
作业:课后搜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过程。
篇8: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 )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氨 铵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 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 、一烧瓶 、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 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 |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 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 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 或 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 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 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 【回忆、领会】 |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 课本一、二3、三1、2、四1 |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 |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 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 检验。 | |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 、、和 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 】课本二、三 3、4 |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氨 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制冷剂 (3)制化肥 (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 (2)装置 (3)制取 (4)检满 (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篇9: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 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 、一烧瓶 、浓氨水、浓盐酸、 溶液、 晶体、 晶体、 。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 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 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 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 或 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 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1] [2] [3] 下一页
篇10: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 )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 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 、一烧瓶 、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 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氨 铵盐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 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 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 或 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 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 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回忆、领会】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
课本一、二3、三1、2、四1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 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 检验。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 、、和 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 】课本二、三 3、4
七、板书设计
篇11:氨 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制冷剂 (3)制化肥 (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 (2)装置 (3)制取 (4)检满 (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 高中化学说课稿
★ 化学氨铵盐说课稿
★ 《蛋白质》说课稿
【《氨》的说课稿(整理11篇)】相关文章:
初二生物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老师教案2022-08-27
《药理学》课程说课稿2022-07-30
《化 学 肥 料》 教案2022-12-27
必修一光合作用说课稿2022-11-28
有趣的肥皂说课稿范文2022-05-29
化学评课稿2023-01-05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2022-04-29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说课稿教案2023-01-08
《电解原理》化学说课稿2022-08-14
高中化学《钠》优秀教案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