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氨铵盐说课稿

时间:2023-09-19 08:03:07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化学氨铵盐说课稿(通用13篇)由网友“胖大海底捞”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化学氨铵盐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化学氨铵盐说课稿

篇1:化学《氨 铵盐》说课稿素材

化学《氨 铵盐》说课稿素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篇2:氨铵盐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说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构……………性质…………用途

(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然后使用ACDLABS/3D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

(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一是氨与氯气的作用,将一瓶氯气倒扣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出现了大量白烟。

二是氨的催化氧化。使用氧化铬作催化剂,先用酒精灯对催化剂进行预热,同时缓慢鼓入空气,待催化剂红热后,撤走酒精灯,加快鼓入空气。这时可以看到,随着空气鼓入的节奏,催化剂出现了一亮一暗的现象,并且,集气瓶中出现了红棕色气体。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使用课后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

第五个环节课后研究

分为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

2、网上寻宝

3、身边的化学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氨铵盐

一、氨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三角锥型

二、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可用作致冷剂。

三、氨的化学性质

1、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NH4++OH-

微粒:NH3、H2O、NH3・H2O;NH4+、OH-、H+

2、与酸的反应

NH3+H+=NH4+检验

3、与氧化剂的反应

8NH3+3Cl2=6NH4Cl+N2

4NH3+5O24NO+6H2O制硝酸

小结:溶解性、碱性、还原性

篇3:氨铵盐高一化学说课稿

氨铵盐高一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篇4: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 )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氨  铵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 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 、一烧瓶 、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 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 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 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 或 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 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 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回忆、领会】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

课本一、二3、三1、2、四1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 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 检验。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 、、和 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 】课本二、三 3、4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氨  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制冷剂 (3)制化肥 (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 (2)装置 (3)制取 (4)检满 (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篇5: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 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 、一烧瓶 、浓氨水、浓盐酸、 溶液、 晶体、 晶体、 。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 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 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 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 或 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 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1] [2] [3] 下一页

篇6:氨 铵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 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 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 )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 、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 的受热分解与 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 、与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3.使学生了解铵盐的性质。

4.使学生掌握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铝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准备 的球棍模型、一集气瓶 、一烧瓶 、浓氨水、浓盐酸、溶液、晶体、晶体、。晶体、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试管、烧坏、试管夹、玻璃棒、滴管、酒精灯、双头胶塞、乳胶管、止水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氨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 氨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或铵盐,一种是硝酸盐,这一节我们就学习氨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二节  氨 铵盐

一、氨

【引入】回研究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其结构入手。请用电子式及结构简式表示氨分子。

【板书】1.氨的结构

【设问】氨分子极性如何?空间构型又如何?

【展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

【思考、讨论、书写】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展示】一瓶集满NH3的集气瓶。

【演示实验 1-2】喷泉实验,观察现象。此实验说明NH3具有什么性质?

【设问】氨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2.氨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强调】氨极易溶于水,也易液化。气态氨在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常用液氮作致冷剂。如各大型场所的制冷设备。

【一位同学上台闻气味】刺激性气味。

【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烧瓶内液体变红。

2.NH3极易溶于水,且溶于水后显碱性。

【思考、回答】

【理解、分析】

【设问】在喷泉实验中,氨溶于水后显碱性,这过程中NH3发生了什么化学变化?

【板书】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讲解】NH3溶于水,有一水合氨生成,并有少部分一水合氨分子发生电离。例如 0.1mol/L的氨水在25℃时,只有1.34%发生电离。

【板书】

【讲述】氨水不稳定,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回答】

氨溶于水后有碱性物质生成。

【思考、回答】

氨水有弱碱性。

【书写】

【设问】浓氨水加热得到大量氨的原因是什么?

【追问】浓氨水中若加入生石灰或固体烧碱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讲解】用这种方法也可制取氨。

【讨论、分析、回答】

是由于一水合氨分解和氨气溶解度下降共同作用的缘故。

【思考、分析、回答】

大量氨气逸出。 或 在水中反应或溶解放出热量。

【过渡】浓氨水用水稀释后可以施入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氮。但实际上氨水却不能大量用作化肥,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问】能否把氨转化为固体化肥?

【板书】(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演示实验1-3】

【提示】注意观察两根玻璃棒接近时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回答】

氨水作为化肥的不足是:液态,易挥发,弱碱性。

【回忆、思考】

【观察、回答、书写】

大量白烟生成。

【讲解】利用这个反应,就可以使氨转化为固体的铵盐(铵态氮肥),同时,氨与盐酸和硝酸等挥发酸反应时,还因气相反应,直接产生固体铵盐小微粒,都伴有白烟。盐酸与氨的发烟现象,可用来检验氨的存在。

【提问】请写出氨分别与硝酸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氨与酸反应实质是什么?

【领会】

【分析、讨论、回答】

【设问】前面氨的性质所涉及的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在NH3中,氮元素显现其最低化合价-3价,那么在一定条件下,NH3还能表现什么性质?

【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氨有弱还原性,例如氨在一定条件下与 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

氨和 在催化剂(铂、氧化铁)作用下,就可发生氧化,生成物为NO和H2O,它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请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思考、讨论、回答】

-3价的氮元素价态还可升高,所以氨应具有还原性。

【领会、书写、评价】

【小结】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回忆、领会】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氨的用途。

【板书】

4.氮的用途

【阅读、归纳】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致冷剂

(3)制化肥(硫铵、硝铵、尿素等)

(4)制硝酸

【练习―投影】

1.氨气、液氨、氨水、铵离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氨水在贮运中应使用什么容器?

3.请用两种方法检验氨气。

【作业 】

课本一、二3、三1、2、四1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工业上是用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的。实验室可用铵盐和碱的反应来制备少量的氨气。一般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共热制氨气。

【板书】5.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设问】在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的原则是什么?

【追问】实验室制氮气应选择什么装置?收集方法?为什么?

【书写】

【思考、讨论、回答、评价】

【思考、回答】

因为此反应为固体与固体反应需加热,可选用制氧气的装置。

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和极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气取气法收集。

【引导】若在实验室制取并要收集一试管氨气,在实验过程中主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分析、讨论、回答】

在安装仪器中,注意盛药品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强调】收集氨的试管口棉花的作用及检验氨气的操作方法。

【板书】(2)装置

(3)制取

(4)驻满

(5)尾气处理

【设问】若制取干燥的氨气,可选择哪种干燥剂?能否用浓硫酸?为什么?

【过渡】氨与酸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铵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称为铵盐。

【板书】二、铵盐

【板书】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指导实验】(1-4)氯化铵受热分解。

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要堵棉花,便于集满。

在验满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变蓝色则已满;也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大量白烟则满。

在验满后,应立即停止加热,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盐酸浸湿的棉花球以吸收多余的氨,防止污染空气。

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制氨气,其余同学评议。

【分析、回答】

可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因为硫酸可与氨气反应。

【倾听、领悟】

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1-5](铵盐受热分解),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解释、评议、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试管内壁附有白色固体

【板书】3.受热分解

【讲解】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遇冷时二者又重新结合为氯化铵,类似于“升华”现象,但不同于I2的升华。NH4HCO3加热则完全气化,也出现类似“升华”的现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讲解】铵盐受热分解的产物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般与温度和铵盐里的酸根的氧化性等诸多因素有关。

【设问】铵盐这类氮肥都是铵态氮肥,在贮存和施用时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强调】铵盐的不稳定性。

【思考、书写】

【理解】

【思考、回答】

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在施肥时,应埋在土壤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指导实验】(1-5)铵盐与碱的反应。

【讲解】这个性质是铵盐共同的性质。其反应实质是什么?

【讲解】铵盐和碱如果在溶液里的反应,都可用上述离子方程式表示,利用这个性质可检验化合物中是否含有 。

二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l-5](铵盐与碱的反应),叙述实验现象,其余学生观察、书写化学方程式。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并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 产生。

【思考、回答、书写】

【板书】三、铵离子的检验

【设问】有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要定期浇洒一些石灰水以中和土壤的酸性,在土壤中施用铵态氮肥时,能否同时浇石灰水或碱性物质,为什么?

【归纳】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思考、分析、回答】

不行。氨气逸出,肥效降低。

【小结】实验室制取氨的方法,铵盐的性质及 检验。

【课堂练习―投影】

1.写出下列物质转变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用加热方法可分离的一组是(    )

A.氯化铵和消石灰   B.碳铵和过氧化钠  C.碘和食盐  D.氯化铵和氯化钡

3.只用一种试剂可鉴别 、、和 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4.若制取少量氨气(除了用铵盐和碱)还有其它方法吗?

【作业 】课本二、三 3、4

七、板书设计

篇7:氨 铵盐

一、氨

1.氨的结构

化学键:共价键

空间构型:三角锥形

分子极性:极性分子

2.氨的物理性质

通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易溶于水

3.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

(3)氨与氧气的反应

4.氨的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作制冷剂 (3)制化肥 (4)制硝酸

5.氨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 (2)装置 (3)制取 (4)检满 (5)尾气处理(环保)

二、铵盐

1.铵盐是离子化合物

2.易溶于水

3.受热分解

三、铵离子检验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红

篇8: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篇9:氨、铵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

(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氨、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铵离子的鉴定。

[教学过程 ]

见课件[氨、铵盐(二)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四支试管分别充满O2、NO2、Cl2、NH3四种气体,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下列各种液体的水槽中,发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充满Cl2的试管是(  )。

答案:C。

2.白色固体A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把A装入试管中充分加热,A全部消失,同时产生白烟和紫色蒸汽。将加热生成的烟气通过浓热的NaOH溶液,紫色消失,但有无色气体。将这无色气体通过硫酸溶液,无色气体明显减少,再将剩余的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点燃,产物生成水。由此上事实推知:

A的化学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A受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NH4I;2 NH4I=2NH3+I2+H2。

3.用一种白色固体A和一种黄色固体B做如下实验:①A与等物质的量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都能完全作用,依次生成有毒气体C和极易溶于水的气体D。②B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E。E与C反应又生成B。③将D通入滴有石蕊的`水中,溶液呈蓝色,再通入E,过量时溶液由蓝变红。④将E与空气混合通入装有催化剂的灼热的玻璃管,气体出口处有白雾生成。

则(填化学式)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E是________。

答案:A是NH4HS,B是S,C是H2S,D是NH3,E是SO2。

4.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面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写出A~F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鉴别物质F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

(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A是(NH4)2SO3,B是(NH4)2SO4,C是SO2,D是NH3,E是K2SO3,F是K2SO4。

(2)K2SO3+Br2+H2O=K2SO4+2HBr。

(3)F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可以加盐酸、BaCl2溶液来鉴别。

篇10: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篇11: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氨》选自高中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节。在第一册教材中,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二章《碱金属》、第四章《卤素》则是使学生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将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随后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因此,学习《氮族元素》这一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氨》主要介绍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另外穿插了介绍了什么是极性分子。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体现了“结构→性质→用途”的思想,并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题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验证、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得出结论,因此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学习本课题,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生产生活中与氨有关的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通过对氨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能力。

通过氨分子结构和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对比、抽象、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题重点:从氨的结构出发,分析推断氨的性质。

本课题难点:极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断。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想

(1)认知规律

高二学生已学习过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已经把这些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运用物质结构理论,学习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知过程

通过以往的学习,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仍可沿用“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2、教学手段

(1)实验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以设计和动手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采取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验证实验与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实验。

(2)多媒体

作为这个课题的难点,“分子的极性”很抽象,教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学也就显得枯燥死板。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动画和图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静止的变成活动的,把抽象的变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见图2)

(图1)(图2)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篇12:《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马云云 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对于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化合物在性质上的各自的特性、相似性,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将其细化,要求知道氨的用途、物理性质、了解氨的水溶性、与酸的反应;了解氨水的碱性、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知道氨的实验室制法,认识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中阶段学习到的唯一的碱性气体,人教版教材把该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对比、类比的学习方法,体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对氨的特殊性质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的学科观念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以及化学的价值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也为以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本节内容而言,人教版教材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苏教版教材则侧重于以学生认知顺序为主线,从氮对植物生长、氨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方面重要性引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进而激发起对氨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教学更加高效,值得借鉴。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时对氨、氮肥等知识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了解,而在本课学习之前又较为系统的学习了典型金属及非金属硅、氯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为本课氨与水、氨与酸的性质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缺乏训练,可能会在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认识氨气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化学学科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氨气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检验方法,了解氨水的组成,对已有的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等学科思想形成辩证的认识。

3.通过氨、铵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4.通过对氨气的组成、性质、用途、制法、检验等方面的关系的综合分析,进一步体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维方法。

三、重点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氨水的组成;学生实验观、转化观、分类观的完善。

四、教学流程设计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激发 兴趣

PPT图片:

1、植物生长需要氮;

2、自然界中氮循环;

3、工业合成氨及其作用

观看、相互讨论、交流

感知氨在生产、生活、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认识工业合成氨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认识化学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氨的好奇心。

依据问题提示,进行科学探究,了解氨的相关性质、用途

1.提出问题:氨是如何转化成氮肥,应用于农业的 2.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假设

依据教师引导,分组讨论,依次形成几种假设:1.直接施用;2.转为液态施用;3.制成固态物质施用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假设—方案—验证—分析—评价—结论。 3.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

4、理解氨碱性气体的独特性,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1.提出问题(1):氨能直接作为氮肥施用吗;2.对学生已会的有关氨的性质进行归纳

依据已有知识,结合实物观察,分组讨论:获得氨的相关信息,对假设1形成结论

1.提出问题(2):如何将氨转化为液态物质2.介绍液氨的用途

依据氨的性质,讨论可能的途径,并分析其可行性

1.引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氨的溶解; 2.实验演示:喷泉实验; 3.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分组讨论,形成可能方案;2.观看实验,分析实验原理;3.利用仪器,改进并完成实验,归纳现象;4.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

1.引导学生,根据氨水的组成预测—验证氨水的性质; 2.介绍氨水的肥料史;提出问题(4):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主角

1.理论推导:由氨水成分预测氨水可能的性质;2.实验验证:氨水不稳定性;3.归纳氨水性质、书写方程式,评价氨水肥料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的视角,形成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意识

1.提出问题(4):如何将氨转化为固态铵盐; 2.介绍书上演示实验; 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依据氨水性质,预测氨与酸的反应;2.进行实验验证;3.归纳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

1.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推测铵盐性质; 2.提出问题(5):如何合理施用铵态氮肥; 3.介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依据提供资料进行讨论,推测铵盐的性质、归纳铵态氮肥施用的注意事项,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选择角度的不同

提升学生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观

总结提升:归纳本课的收获:

1.方法收获:简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2.知识收获:(1)氨的性质及用途;(2)几种含氮物质的转化

1.回顾氨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2.梳理、小结氨的主要性质、用途,使知识条理化;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程序,学会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使知识条理化。

拓展视野

PPT介绍: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用途及对人类的产生的影响

观看、讨论,再次感受氨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利用科学史话,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依据“从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教学理念,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本课在教学上采用了特定情境下的“问题链”教学法,以“氨是如何转化为氮肥”等一系列问题为“明线”进行氨的性质探索,从学生已有知识(主要为氨的物理性质)出发,结合氨的系列性质实验,层层深入探讨氨的化学性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为何氨水不能成为氮肥的主角”这一问题环节,利用实验现象“氨水使酚酞变红”引发学生对氢氧根离子来源的预测、推理、验证,进而获得氨水的成分、性质等结论,并对此进行评价。旨在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实验观、“结构—性质—用途”的微粒观,最后通过氨区别于其他非金属氢化物(如HCl)的独特的碱性气体特征,完善以往的分类观、元素观,形成辩证的思维。

篇13:《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究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仪器: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 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

教学过程:

[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液氨泄漏 :

__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简要介绍合成氨发展史

[问题]

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板书] 一、氨

1、nh3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8]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分析] nh3+h2o nh3·h2o nh4++oh-

nh3+h2o nh4++oh-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板书] nh3+h2o nh3·h2o 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分:分子 、离子 。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

[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 cacl2+2n

[提问]:

1 能否用浓硫酸干燥nh3?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铵盐的性质

[板书]4、铵盐

[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板书]主要化学性质:

(1)铵盐受热易分解:

[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升华?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

(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

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

[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他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讨论]: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3后,再通入足量的co2,发现有nahco3晶体析出,为什么?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附板书计划: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

(2)nh3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工业上制硝酸)

3、nh3的实验室制法: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4、氨盐

(1)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 nh3↑+hcl↑、nh3+hcl= nh4cl

nh4hco3 nh3↑+h2o+co2 ↑

(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5、氨的用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稀硫酸的性质;探究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通过实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辅助手段: 投影。

教学过程

[新闻导课]今年1月29日、2月23日,清华大学机电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同时,“高材生为何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一个‘好学生’为什么没有必然成为一名好公民”的疑问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与深入的思考。

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沉思]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复习投影] 描述下列的实验(见附图)现象,并说明稀h2so4的性质。

[练习]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zn+h2so4--- zn+2h+ = zn2++h2↑

naoh+h2so4----- oh-+h+ = h2o

fe2o3+h2so4---- fe2o3+6h+ = 2fe3++3h2o

bacl2+h2so4--- ba2++ so42— = baso4↓

[设问]实验室制氢气时选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和硝酸,为什么?

[板书]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二、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引言] 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提问]实验室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共热?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难挥发性。

[板书](一)硫酸的氧化性

1.浓硫酸的特性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

[提问]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板书] (2)吸水性

[思考] 因为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浓度、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样说对吗?

[演示实验] 蔗糖炭化: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

[学生观察] 现象:①蔗糖由白→黑;

②生成的黑色物质呈面包状;

③闻一闻有刺激性气味。

[教师启发]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

[板书] (3)脱水性

现象本质:

[分析] 蔗糖炭化现象:②③黑色物质疏松多孔(学生答有气体),气体是怎么形成的,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讲解]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其继续被浓h2so4氧化。

[板书] 2、强氧化性

[实验4-9] 铜与浓硫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观察现象] ①固:红→黑

②液:无→棕黑→蓝色

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板书](1)cu+2h2o4(浓)cu(so4)2+o2↑+2h2o

[引导分析] (1)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生成的?

(2)怎样鉴别生成的气体?教师要启发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思考] 回答在上述反应中:

(1)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什么物质?

(2)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

(3)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讲解]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

[练习] 写出浓硫酸与汞反应、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启发] cu,hg,ag是h之后的较不活泼的金属,那么h之前的金属是否就更容易被浓h2so4氧化呢?

[板书]氧化大多数金属: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同时生成二氧化硫。

[讲述] 常温al,fe钝化。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启发钝化在实际中的应用:铝铁容器盛装浓硫酸。

[分析]蔗糖炭化中的刺激性气味?

[板书](2)氧化某些非金属如c,s,p等(浓硫酸的还原产物一般为二氧化硫)。

c+2h2so4(浓)co2↑+2so2↑+2h2o

2h2so4(浓)+s====3so2↑+2h2o

《氨和铵盐》教学设计

《氨》的说课稿

高一化学教案氨铵盐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化 学 肥 料》 教案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

高中化学《钠》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说课稿

离子反应课件

化学氨铵盐说课稿
《化学氨铵盐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化学氨铵盐说课稿(通用13篇)】相关文章:

碱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022-12-03

化学必修一教学课件:硫酸、硝酸和氨2023-04-25

《硝酸》教学设计2024-01-02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2022-06-25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刍议 论文2022-05-17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2022-12-11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2022-12-12

《蛋白质》说课稿2023-07-17

五年级下册 Unit3 M Birthda 第三课时教案2022-10-30

2022年上海高中化学知识点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