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精选16篇)由网友“百变小嘤”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
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失街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A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
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A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A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A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篇2:高中语文说课稿《失街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须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多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须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须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多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板书设计;略。
篇3: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失街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五、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六、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篇4: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顺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构思。
2、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重点难点:文章重点在于分析故事情节和品评人物,难点在于如何在情节中抓人物及如何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幻灯〕《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些英雄中有一位多智的耀眼,谁?诸葛亮!话说诸葛亮一生历经百余战,可谓用兵如神,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鲜有败绩,然而他也不是没败过,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战是——街亭一役失了街亭。〔幻灯〕
二、简介街亭战略地位
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此次一出祁山以失败而告终。街亭失守则战败,街亭何以如此重要呢?〔提问〕它是汉中的咽喉。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街亭战略简图并分析〕诸葛亮由汉中奔斜谷打算攻取郿城从而直逼长安;而司马懿则由长安攻取街亭,打算攻打阳平关从而绕道蜀军背后断其粮草,蜀军自然不战自乱。所以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可以说街亭关系到北伐的成败。
三、理清情节
这么重要的街亭却失守了,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它是怎么失的'。课前已经布置大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也模仿《三国演义》章回体回目的样式给我们总结概括一下课文的四大部分,每一小组完成一部分。看看大家完成的怎么样了〔提问:一学生主答,请一二学生补充修改〕:
第一部分:拒司马孔明遣将,守街亭马谡请缨(学生:“请命”,哪个更好?我们讲对联时强调除了要对仗还要讲究平仄,要“仄起平落”,所以用“请缨”更好。)
第二部分:失街亭马谡逃跑,中埋伏诸将突围(学生:丢列柳三将中伏)
哪三将呢?王平、魏延、高翔,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我们看他们是怎么你来我往的〔提问〕:先是马谡被围王平救,被打回;再是魏延来援,夺回街亭,但中了埋伏;最后是王魏二人共投列柳城,与高翔三人一起又来夺街亭,最后被郭淮偷袭丟了列柳城。一来一往共三次,可谓“街亭三夺”〔板书〕。
这是一处场面描写,在这个场面描写中涉及到千军万马,可谓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可却只用了短短的两节文字,可见作者用笔之精妙,清代毛宗岗品评说有“斗转星移、云翻雨覆之妙”。这种手法颇有我国史传文学的特色,这也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观图本诸葛换将,闻败讯孔明退军
第四部分:赏赵云诸葛称敬,斩马谡孔明挥泪(学生:赏赵云丞相致敬)
四、分析人物形象
唉,街亭无可挽回的失守了,那么谁要对失街亭负主要责任呢?〔幻灯〕〔讨论并提问〕学生分为两派:孔明用人不当或是马谡傲慢轻狂。
那谁更有理呢?其实这里都涉及到马谡,那么我们首先要看马谡是个怎样的人。 <一>马谡
请刚刚说马谡傲慢轻狂的学生:你说马谡傲慢不能空口说白话啊,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呢?
1、战前的骄傲情绪(可留后讲或简单带过)
2、三笑:马谡在街亭时有一个表情:笑。
(1)笑诸葛:
马谡先笑谁?笑丞相,笑他多心〔幻灯〕,孔明多的什么心啊?〔提问〕诸葛亮得知孟达被杀司马懿兼程而来后认为魏军必取街亭;马谡则认为街亭为山僻之所,一定不来。然而顷刻之后事实便证明他的目光之短浅,而孔明料事如神。
(2)笑王平
接着他大笑王平,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的建议是什么?屯兵当道。王平的主张实际上是谁的主意?孔明的。为什么这么说?〔提问〕诸葛亮即吩咐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嘱咐他们要谨慎小心。然而马谡置若罔闻,他用以反驳王平的依据是什么?兵法!兵法云、孙子云,但事实证明他的兵法有没有起到作用?没有,“置之死地而后死了”,活脱脱一个赵括!所以说啊同学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不得,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笑王平无能。〔幻灯〕
(3)笑司马:
他还笑了谁?笑司马。他笑司马懿胆怯,〔幻灯〕他根本没有将司马懿放在心上。而孔明是怎么嘱咐他的?〔提问〕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岂可小觑!不能知己知彼。
马谡三笑,一笑孔明,二笑王平,三笑司马,共三笑。而诸葛亮在他出发前叮嘱了他几次?分别是什么?〔提问〕〔幻灯〕一嘱地形,守之极难;二嘱对手,并非等闲;三嘱战略,扎营要道。而马谡三笑将这三嘱一一地给推翻了。他不听将令所以战败!!
总结:所以马谡是个怎样的人?〔提问并幻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纸上谈兵、麻痹轻敌。 <二>诸葛亮
哦,既然如此,那么错在马谡咯?请先前认为诸葛错的学生:你怎么看?
你还是认为孔明用人不当!但在这之前马谡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他献“攻心计”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又献“反间计”离间魏国君臣除去劲敌,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形势。你认为他用人不当,那么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呢?〔提问〕
1、错误依据:
(1)马谡战前的骄傲情绪和错误判断,诸葛未能注意。
(2)战前的布置
诸葛亮对马谡是不是完全放心呢?不是,表现在哪里?〔提问〕战前的一系列安排:派高翔驻守列柳城,命魏延把守阳平关关口要道,命赵云邓芝箕谷出疑兵。这说明他对马谡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谓用人不疑啊,同志们!
(3)他也未能明白一个优秀的运筹帷幄的参军不一定是一个杰出的领兵打仗的能手。
所以尽管他进行了细致的安排还是出差错了,真是百密而一疏啊。
如果他这一疏遇到的是个等闲之辈也就罢了,可偏偏他遇上的是谁啊?司马懿--一个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老头,也是位多智之士,他抓住这一疏将其他百密都给化解了。
总评: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这是一个千古以来都在争论的话题,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能有个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我认为:正如毛主席所说领导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此观点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2、战后措施
当诸葛亮发现他这一疏时是在什么时候?〔提问〕看到王平送过来的图本时,他拍案大惊;当得知街亭失守后他跌足长叹。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领导者,他立刻作出了补救措施,都有哪些安排?〔提问〕派关张二人援救阳平关守住门户;派张翼修理剑阁准备归路;令大军撤退马姜断后;撤退三军军民,派谁去的?心腹人,说明很重视,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累赘吗?〔提问〕爱民如子,一个真正仁爱的集团,也是罗贯中“尊刘”思想的体现;后派心腹人搬取姜维老母。
那你们知道他自己干什么去了吗?到西城搬粮耍空城计去了。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他能够从容不迫的回到汉中。
3、三哭
他回到汉中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赏赵云、斩马谡。为何赏赵云?败军中立功。为何斩马谡?失守街亭。可见他什么品质?赏罚分明。
他斩马谡时也有一个面部动作--哭。他哭了几次,三次,马谡笑过了他哭,真是“花花世界原来像梦一样,有人哭有人笑”啊!
(1)一哭:
他为什么哭呢?〔提问〕马谡的话让他想起了往日情同父子的深厚情义,在个人感情上同情不舍。用“挥泪”而不用“抹泪”可见痛苦深、决心大〔幻灯〕:这种痛苦是用人不当、北伐失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深深的自责。
(2)二哭:
此次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提问〕当蒋琬劝阻他时,他动了不杀之念,但马谡又立了军令状,所谓军中无戏言,言必行行必果,为治军严明不得不杀,是情与法的矛盾〔幻灯〕。
(3)三哭:
当武士献头于阶下时,他大哭不已,悲痛之情无法控制了,为什么?〔提问〕他觉得自己有负先帝之托,愧对先帝〔幻灯〕。
总结:孔明是什么样的人呢?〔提问并幻灯〕机智多谋、小心谨慎、赏罚分明、勇于自责、有情有义。不愧千古奇相第一人的称号。
五、总评
那我们不是说他此次失败中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吗,怎么还是英雄呢?你怎么理解?〔提问〕
(1)失败不影响他的出色表现:街亭布防可见其精心谨慎,初见图本可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可见其从容不迫,斩将赏将可见其赏罚分明。众将就如众星捧月一般衬托的他更加高大。
(2)而且我还说他的败败得好,为什么?〔提问〕
鲁迅曾经说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失败使他由妖升华为人了,失败的悲怆感将诸葛亮从神坛上请了下来,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感情也会悲伤的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平常看到的是一个神,但我们说那个神远不如这个人来得真切可感。
六、总结
所以说并不像开篇词里所说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至少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而这些面孔也不是毫无现实意义的,至少它能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启迪,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七、布置作业
篇5:高中语文说课教案:失街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篇6:高二语文《失街亭》说课稿
高二语文《失街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古代白话小说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古代小说常识,培养鉴赏古代小说的意识,解读名家名篇,初步涉入小说规律之门。而《失街亭》又位于本单元第三的位置,属于一篇课内自渎课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巩固作用。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①、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②、体味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前后关联、紧张自然的特点; ③、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诸葛亮、马谡的人物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A、通过自读渎课文,提高积累、整合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B、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领悟优秀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逐渐形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品质,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3、根据以上学习目标,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1)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分析孔明“三嘱”、马谡“三笑”、司马“三探”、诸葛“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失街亭,谁之过”(可展开专题辩论)
二、说教法与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堂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客观对象,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作简单介绍。建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而,这次讨论课的方式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倒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热身
上课之前,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播放电影片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突,渲染情感,创设氛围,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国演义》 。
(二)导语设计
俗话说:勇不勇看水浒,智不智看三国。意思是说,水浒中多勇士,三国中多智士。在前一课,我们 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板书课文题目。
(三)作家作品介绍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四)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自读思考练习: 试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命一个小标题。
1、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立状守街亭 2、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3、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另打算 4、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五)问题研讨,点拨分析
1、分析马谡其人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先后献攻心计、离间计)。(2)学生讨论,然后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探讨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①直接描写 :A、一“笑”——笑丞相:“丞相何故多心也?……” B、二“笑”——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 C、三“笑”——笑对手:“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这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②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 以上主要通过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分析诸葛亮其人:
(1)教师介绍后人对诸葛亮其人的评价:如“古今贤相第一人”,“多智而近妖”等等。 (2)学生讨论,然后概括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通过分析诸葛亮的“三嘱”、“三哭”来展现其人物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探讨作者写诸葛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 ①衬托手法: A、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B、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 军士不战自乱矣。”
② 直接描写: A、知人善任,小心谨慎:派熟读兵法的马谡守街亭;派做事谨慎王平协助马谡 B、知彼知己,机智多谋:严密防备街亭;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C、勇于自责,赏罚分明:“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奖赵云、斩马谡 D、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 “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六)课堂讨论,各抒己见
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七)课外作业,巩固延伸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
篇7:失街亭..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教学过程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盂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中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日:“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引一军,挡住王平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1.选文中表现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征?
2.简要概括选文中能够表现诸葛亮做事精细、用兵如神的做法。
答案
1.急于事功,不请战事,不会带兵。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不能与人合作。遇事急躁,乱了方寸。
2.情急之下接受马谡请命,心有所虑,立下军令状――派王平相佐,再三告诫――孔明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列柳城屯兵扎寨,街亭危,可引兵救之。――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邰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乃唤赵云、邓芝分付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1]
失街亭..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失街亭
失街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A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A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A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A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篇9:《失街亭》...
学科: 语 文
课题: 失街亭
教具: 网络
知识
目标 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能力
目标 整体阅读,快速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并能复述文章中的主要情节。 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掌握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及情感渗透 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教条。
目标
设计
记事 《三国演义》构筑情节的特点是整体相连而又各自相对独立,自称格局,既便于展示战争全貌,又利于集中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目标。
教 材 内 容 分 析 及 处 理
一、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教 学
重 点 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 学
难 点 失街亭,谁之过?
导 学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训 练 方 法
课前部分
1.在多媒体中打开片头,播放古筝曲子。
2.以歌曲导入 。
进入课文
1.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街亭的资料。
2.下面开始关注街亭、关注马谡、关注一代名相诸葛亮。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的人物。
3.分析故事情节
4.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
学生走入教室,预习课文,静听。
(1)介绍罗贯中
(2)介绍街亭遗址
(3)介绍三个主要人物
蜀国:诸葛亮、马谡、王平、魏延、
赵云
魏国:司马懿、司马昭、申耽、申仪
蜀国: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
魏国: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围、占。
(1)通过人物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
(2)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由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包含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
通过网上搜集同学们对街亭有了初步了解。
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此训练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3)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街亭失守大家论”,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才真实可靠。
马谡: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
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
作
业 1. 课后习题一
2. 课后习题二、三
板
书
咽喉之路
篇10:失街亭
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
[4] [5]
篇11:失街亭..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艺术形象之一。作者把这个人物作为理想中的“贤相”而加以尽情地美化和颂扬。《失街亭》中,作者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他,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展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文中通过街亭争夺战,双方统帅反复较量,优势、劣势的互相转换,突出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他的突出特点是谨慎、大胆果断、知彼知己、料事如神、严以律己、赏罚分明。
谨慎,在街亭防守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充分,一再指出街亭的战略意义,并指出司马懿、张之能以引起马谡的警惕,当马谡接受任务后,不仅调了精锐部队,而且特选老成持重的王平去作马谡的助手,对防守作了具体交代,惟恐两人有失,又继派高翔;当考虑到张翔非张邰对手,又再派魏延到街亭,加固防线,将谨慎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胆果断,集中表现在“空城计”这一场面里。当时西城空虚,重兵压境,众官失色,实力悬殊,打、守、退都势在必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大开四门,登楼焚香操琴,吓退司马懿,化险为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敢于出奇制胜,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知彼,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胆识过人,从而取得成功。文章一开头,他就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街亭失守后,又保证了蜀兵安全后撒。空城计时,不仅预计对方会错断,而且料定敌人必走山北小路,事先让关兴和张苞在武功山埋伏疑兵,同时估计中计后的司马氏必再来西城。这都有力地表明了诸葛亮知彼知己,料事如神。文章第七节当孔明接到街
篇12:《失街亭》
假期,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它另我感受非常大。
切说司马懿来攻打‘街亭’,诸葛亮知道了马上召集将士们,说:“谁敢去守街亭?”马谡立刻站起来说:“丞相我敢去守街亭。”诸葛亮说:“街亭乃是我蜀军的心腹啊。”马谡说:“丞相我愿立下军令状,如果街亭有失,可斩全家。”于是诸葛亮给了马谡二万精兵,并派王平做副将。”他们临走时,诸葛亮在三叮嘱要当道下寨。到了街亭,马谡看了看地势,说:“在山上下寨。”“可是丞相吩咐要当道下寨,我看我们还是当道下寨比较好。”王平说。“在山上扎寨可以居高临下,若魏军赶来,我们就射箭,起不是让他们全军覆没呼?”王平不听,让马谡给他人马去山下扎寨,于是马谡给了王平五千人马。魏军来袭,看到了大部分军都在山上,于是司马懿用火攻,把蜀军都围在了山上,蜀军非常口渴,于是不战自乱矣。蜀军打败,回到了蜀营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看了这一集,我想马谡纸上谈兵非常的厉害,可是到了实践战斗的时候,他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熟读兵书,而且还不听王平的劝告,在山上扎寨,最后导致了街亭失守。我想学习也是这样,不要认为平时自己的学习非常的好,就不听别人的劝告,自以为是,其实这正是导致失败的后果,我们应该记住“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我们应该吸取《马谡失街亭》这一集的教训。让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共创祖国美好的明天!!
篇13:《失街亭》
内容简介:本文探讨了高中课文《失街亭》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从人物入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内容全面。作者认为,正是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才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失街亭》 对比烘托 人物塑造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地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的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写作文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马谡地急切地想建功与诸葛亮的小心谨慎作对比。探子来报诸葛亮,说司马懿带兵急行,八天即到新城,孟达被杀,张合也引兵出关,阻挡蜀军,这说明敌人来势汹汹,其大将十分厉害,形势紧急,不可小视。诸葛亮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周密地策划,反复地说明了街亭地重要性,指出那里是蜀军的咽喉之地,丢了它,等于全军完蛋了;并且让马谡写下军令状,让他思想上警醒,不要麻痹轻敌,而且还让素来谨慎小心地王平协助马谡;还有就是对安宫扎寨之法和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都作了详细地安排。这一切,都表现了诸葛亮作战小心,安排周密,用人谨慎的性格特点。而作为对比地另一面的马谡呢,却急切地想建功立业,诸葛亮问谁敢带兵去镇守街亭,话音未落,别人都还在沉思默想,马谡就半路杀了出来,大声地说道“某愿往”,可见他为了立功,并没有想到街亭如何地难守,魏军大将如何地勇猛,通过对比,显出了他莽撞的性格特点。
二、用王平的沉稳冷静来与马谡自大狂傲作对比。到了街亭这个地方,本应该详细地查看地形,排兵布阵,而马谡来却带着王平“看了地势”,仅仅是“地势”,就发表了一番自大轻敌地言论,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说什么丞相过于小心,小小地街亭,不必兴师动众,劳累安排;并且炫耀自己,说诸葛亮一切重要的军事谋略都要向自己请教,自己谋略超人;又凭着自己的“饱读兵书”,引经据典,卖弄学问,说什么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己山上安营,一旦魏兵来到,士兵无路可逃,就可以勇猛地冲杀下去,将魏兵杀得个片甲不留,一幅孔夫子迂腐的形象,全身都冒着“死读书”的酸臭气;而且在分派士兵的时候,他还说等自己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王平不能分得功劳,自以为打败魏兵不废吹灰之力,轻敌的模样显得幼稚可笑。而作为对比面的王平呢,却显出冷静沉稳的一面。诸葛亮在他们出发之时,安排他们在当道下寨。到了街亭,查看过地形后,王平便全力坚持这一意见,反复地劝说马谡听从安排,不搞“创新”,万事小心为妥,不得违背丞相之意。在马谡一意孤行地情况下,他还带领五千兵离山十里下寨,以作补救,并且星夜差人去禀告孔明,详细地说明了安营情况,备极小心。
三、用司马懿的小心谨慎与马谡自大轻敌作对比。司马懿是个智谋之人,早就料到诸葛亮可能要先去镇守街亭,本来打的主意是按兵不动,所以当他的次子司马昭回来禀报,说街亭有人驻守后,他便只有感叹赞扬诸葛亮的份了,称道诸葛亮是神人下凡,自己不如诸葛亮;当儿子笑着说街亭易取后,他犹自不敢相信,说“汝安敢出此大言”,指斥儿子不该说大话;听完儿子的一番解释后,他大喜过望,但还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去攻街亭,作到万无一失,他亲自带兵去查看地形,先是更换了不容易暴露自己的衣服,然后带看一百多骑兵保护身家性命,在查看地形时,他像法医解剖一样,看到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先是冒着生命危险“直至山下”,再是不怕浪费时间“周围巡哨了一遍”最后才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这个人不敢轻敌,做事小心,面对诸葛亮的大军,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作为对立面的马谡呢,明知司马懿来到了山下,却不发一枪一弹,任他观察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而且还口出狂言,说司马懿如果想活命,就不会来围山,倒像是让司马懿来围山进攻自己一样。看来,马谡不是在真刀真枪地打仗,而想是在演习一般。如此代估敌人,轻视敌人,失败也就成了注定的命运了。
四、用诸葛亮的看似慌张与他遇事镇定来作对比。街亭失守了,消息报到诸葛亮处,让他极为吃惊。小说中写王平的图本送到后,诸葛亮赶快唤入,迫不及待地就放文书的桌子上看了起来,结果是拍案大惊,显出是十分慌张,让人以为大祸临头的样子,说了句“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坑陷”二字,好像是说完蛋了一样,结果肯定是全军覆没。等他将安营之法一一地告诉杨仪,想让他去挽救败局时,传来消息说街亭、列柳城全部都被敌人占领了,孔明听了后如大祸临头,仿佛到了地狱里一样,“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这“跌足”意思是跺脚,想一下诸葛亮的一直以来的伟大形象,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在舌战群儒的时候,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哪次不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地从容自若,游刃有余,现在,竟然也有了跺脚之时。这一“跺脚”不禁让读者想到,蜀军已经无路可走,只剩一条死地了。后文呢,则正好相反,写了诸葛亮的一大段安排,表现了他的从容对敌,章法不乱。他安排关兴、张苞去虚张声势,吓退追兵,仍然巧施计谋;让张翼去修理剑阁,令交通无阻,为撤退作好地准备;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不惊动魏兵;让马岱、姜维断后,为撤退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还差心腹人,通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军民皆入汉中,保存实力,看得长远;又遣心腹人搬取大将姜维的老母亲,送入汉中,不留下人质,不让司马懿挟母亲以令姜维,事无巨细,考虑周全。在这一细节中,作者先写“大难临头”,再写从容不迫,在对比中说明了诸葛亮非等闲之辈,有超人之处。
五、用重奖赵云与严惩马谡作对比。赵云逃了回来,虽然说是打了败仗,但没有一个士兵伤亡,也没有一马死去,而且辎重等东西,毫无遗失,为了鼓励士气,诸葛亮重赏了赵云。诸葛亮先是知道赵云胜利完成任务后大喜过望,亲自带着众位大将出帐相迎,好象接待外国元首一样;接着急忙扶起赵云,“执手而言”,“执手”,就是携着手,一般是很亲密地人才有如此举动,现在,诸葛亮“执”赵云之手,说明他认为赵云确实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可缺少;对于赵云的出人之处,诸葛亮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故设关子,问众人原因,让众人知道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实际是树立榜样;对赵云地评价,诸葛亮只有三个字,“真将军也!”,将赵云推到称赞的顶点;对赵云不仅有精神地赞扬,还有物质奖励,而且还包括其士兵,文章写诸葛亮取“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士兵,这在打了败仗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待遇。而对马谡呢,作者却写诸葛亮对他严加惩处,其中一些神态的描写极其形象,如“变色”,就是变了脸色,以前,诸葛亮把马谡当成兄弟一样,现在却是“大义灭亲”;“叱左右推出斩之”,“叱”,大声地喝道,执法严明,说“斩”就“斩”,绝不手下留情;蒋琬劝说诸葛亮不要杀了“智谋之臣”,诸葛亮虽也知道现在自己人才难找,杀了可惜,但他还是抬出孙武,议论一番,流着泪将马谡给杀了,可说是秉公办事,为正军法。小说中,作者对奖惩都详细叙述,无非是为了表现诸葛亮赏罚分明的性格特点。
《失街亭》短短地一篇小说,运用对比就这样的明显,这样的精到,恰当地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者真乃“大家风范”也。
篇14:《失街亭》
读了《失街亭》之后,人们都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所感动。古往今来,人们也都交口赞誉他那种执法如山的精神。诚然,这种精神是应该值得肯定、值得颂扬的。但是,我不禁要问:素以深谋远虑、谨慎小心著称的诸葛亮,既然已经知道街亭“干系甚重”,对手“非等闲之辈”,却为什么又偏让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个:马谡同他长期共事,“义同兄弟”,再说这马谡又慷慨陈词,又“愿立军令状”,当场撇不下面子,只好违心“从之”了。
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之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也经关羽一番慷慨陈词立了军令状之后,也就“留这人情”,让他带兵拦守了,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天天。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挡守华容,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捉;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之后,才“深恨已之不明”,流泪斩了马谡。可是,这时只能是明军法而已了,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大业,又有什么作用呢7
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敬爱的周总理在这一方面可作我们的楷模。他在处理葛洲坝水电站设计方案时,就是这样的。1971年,周总理经过调查,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当机立断决定:主体工程暂停,修改设计方案。他严肃地说:“长江出了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1984年2月28日《报刊文摘》)当周总理得知工程的各级指挥长官是各级“军区司令”后,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撤换了,接着调集精通业务的专家,成立技术委员会。方案几经专家的推敲修改,终于战胜了1981年百年不遇的洪灾(1981年6月《文汇・中国的新长城》)。假如周总理徇私情,照顾这些大司令员的面子,仍然让他们指挥,等到葛洲坝决了堤,再去“执法”,又有什么用呢?
由此我想起了我国现阶段的体制改革。领导同志也应从中得到启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面子。不能因六亲九眷再三请求,知心朋友慷慨陈词,就顾面子而不顾事业违心用人。我们只能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特别是那些与街亭一样“干系甚重”的部门,更应如此。否则,待到演出“空城计”,再“斩马谡”,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人们读《失街亭》的感受和看法写起,深入分析诸葛亮出差错的原因,再正面论述不留人情会出现的结果学得,出结论: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再联想到周总理不徇私情任人唯・贤制改革领导人用人办事决不能徇私情碍于面子,应拿德才兼备的尺子去量人、选人、用人,点出写作目的。条理清晰,针对性强。
篇15:《失街亭》
在星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将名帅闪耀着光辉。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当我看完《失街亭》后,感慨万千:最白的玉也有瑕疵。
司马懿派大军攻打街亭。诸葛亮问谁去守街亭,这时马谡毛遂自荐担当此任,诸葛亮同意了。可是马谡不听参军王平的苦苦相劝,把大军屯聚在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断了水道,马谡大军不战自乱,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失了街亭。
难道失街亭就是马谡的错吗?马谡天生就是个草包吗?不!马谡自幼就饱读兵书,谙熟兵法,可谓是名门之后。诸葛亮赞誉他才华横溢。平定南方就采纳了马谡的计策见到奇效。北伐中原时又采纳他的计策,使蜀国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频。可见马谡的谋略是可用的。
在《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错。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疏于管理,让马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当马谡自以为是,傲气冲天时,诸葛亮没有洞察细微,临战换将,还是把任务交给了马谡。
刘备活着时让马谡带过一次兵,结果大败。刘备要杀他,而诸葛亮求情说这只是一次失误,无碍大事。刘备临死前反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只迷信自己的眼力,过于自信,用人不当,导致街亭败兵。
诸葛亮不明失察,而马谡自信骄傲乃街亭败因。细想想,人无完人,诸葛亮、马谡功过是非应有定论。
篇16:高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蒙田的《热爱生命》文章语句平实,思想却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呈现了出来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世界只是一个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种心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营造的是迥异的生活从对生活苦和乐的对比中,作者调制出了“心的转化剂”,同样在对生和死的对比中,作者提炼出了“乐观的美酒”作者为了突出“生”的乐趣,鲜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观点乐观地面对每天升起的太阳,充实地度过上帝赐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总是显得那样耐人寻味在一句简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动而又高度准确地概括出人的两个本质的属性:肉体的脆弱和思想的伟大文章的开头,作者把人比作苇草,似乎透露出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无奈但是,这绝非单纯的感伤情绪的流露,因为作者并没有将人简单地比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与“苇草”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诗性的张力,将人表述为一种矛盾的、辩证的存在,其中蕴涵着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伦理的尊贵与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为世间唯一能思想的动物,他却比整个宇宙更高贵正是人对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处境的自觉体认成就了人的崇高与庄严作者强调人生命的脆弱正是为了突出人思想的伟大
《信条》就是这样一篇指导我们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蓝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拥有爱的情愫,拥有思想的灵光,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精深的人生准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灵魂获得了高标准的升华作者谈到的十七条准则表面似乎是“幼儿园语”,实际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践行一生,是促进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法宝作者像一位饱含爱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为一挂折射生命内涵的项链;又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用关爱、尊重、尽责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绎出世界的和谐之音最可贵的是,作者认为这美妙的旋律不应只弹奏在心间,更应回响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教学设想]
本课的随笔充满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识,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突出学生的个性解读,以提升境界为指向,让学生走进人类思想的宝库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贵,与作者相约,与生活接轨。
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将三篇短文依据“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一名言展开,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个主题分别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信条》进行研读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篇《热爱生命》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主,第三篇《信条》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灵魂的导师,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家园
[教学过程]
导入:(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导入的同时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三篇》,每个人都有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轻,在烦恼的时候常常不自觉要思索人生问题,是啊,人——一个多么复杂的字眼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思想对于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时代瞬息万变,有没有不变的信条呢?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短文三篇》,听听哲人们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谏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导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分析文章的标题
3、阐述思想的高贵
4、教师总结: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热爱生命》
1、导入:以“苇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开对生命讨论
2、阅读课文, 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热爱生命的?
3、结合事例拓展、讨论
4、教师总结: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最大,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信 条》
1、导入:以思想的灵光,爱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引出“人的生活”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适当作一些批注
3、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讨论、解答,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4、教师总结: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话语,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忘记儿时,父母师长的语重心长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 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尊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 项链说课稿
★ 第11课: Talking about the Wealther 谈天气
★ 荷塘月色说课稿
【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2022-05-07
孔雀东南飞说课稿2023-08-29
《声声慢》说课稿2023-08-11
高中语文说课稿:《药》2023-07-22
《荆轲刺秦王》中学语文说课稿2022-09-25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2023-08-06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2022-08-12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2023-06-07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2023-07-19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