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加减消元法说课稿(合集10篇)由网友“就是很抑郁”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学加减消元法说课稿,供大家阅读。
篇1:加减消元法的评课稿
加减消元法的评课稿
今天我聆听了何老师的一堂研讨示范课,听罢感受颇深,何老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深邃思维、顺畅简明的课堂结构设计使我倍感钦佩!下面具体就如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何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何师不是一味地传授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他的两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就是很好的体现!
二、小组内合作交流与小组间竞争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氛围。何老师的课,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倡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同时,何老师又通过小组间竞争的活动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三、课堂设计科学合理,上课思路清晰流畅。本节课中,何老师首先复习和呈现了等式的两条性质和一个具体应用,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
1.等式的两条性质是加减消元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复习回顾一下,对学生理解和把握加减消元法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为知识的正迁移做好了铺垫。
2. 活跃和调解大脑思维,让学生顺畅地过渡到课堂新知的学习状态!然后就是对方程组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的解法思考、加减消元法的定义归纳、同一未知数不相同或相反的方程组的解题探究和最后的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整个上课流程环环相扣,活动间过渡自然。老师轻松而自如,学生紧张而充实!
四、问题探究的启发精准恰当。比如,何老师对同一未知数的系数不相同或相反的方程组的解法问题探究的启发语言的设计是这样的:1.这个方程组直接加减是否可以达到消元的目的?为什么?2.能否对方程组中的方程进行变形,使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如果可以,你的依据又是什么?3.消去x和消去y,哪个更方便计算,为什么?4.请你用加减法尝试解答这个方程组。5.怎样保证求出的解一定正确?问题启发精准到位,既为学生的探究描画了蓝图,也把探究引领到了学生自己去探究没法到达的高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我的两点思考。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何老师在本节课中有比较充分和核心地体现,但是如果本堂课对加减消元法定义的归纳和表述部分和对三种题型的归纳小结部分能让学生来就更好了。
2.本节课如果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下加减消元的基本解题步骤也就更完美了。
总之,何老师的这节研讨课给了我很好的生命课堂的示范作用,让我体验到了又一个精彩而不一样的上课风格!
篇2:《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评课稿
《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评课稿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消元的方法——加减消元,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通过加减来达到消元的目的,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过程,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本节上,曾老师的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首先本节课教师所设计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师通过“温故而知新”环节复习了与本节课有密切联系的等式的基本性质,促使了学生发生知识迁移,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设计对于系数相同,或相反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解答上,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包括字迹书等各方面突出的学生,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节课,学生学习都是热情高涨,信心十足,敢于上台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四、教学设计清晰,体现了生命课堂的内涵。教学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在探究新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本,初步感知加减消元法,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展示交流,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和练习,教学过程自然,是我校生命课堂的一次大胆,有效的尝试。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加减消元法的内涵,也获得了生命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
当然一节再好的课堂,总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小结不及时,课程内容缺乏体系等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相信有了长期这种彼此之间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大家的教学水平定会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篇3: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3+3+3=12,4+4+4=12,3×4=12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以明确计算方法,并进行报分类板书: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 = = 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 + 5= 5×3 –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 、4(巩固练习)。 先质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然后独立解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4+3=15 4×4-1=15
4、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篇4: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5
(1) 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
(3) 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 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 5×3+5= 5×4+5=
5×2 = 5×4= 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 3×3+2=11(个)
3+3+3+3-1 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篇5:一年级数学《9加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篇6:小学一年级数学《9加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9加几。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9加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教材选取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树立创新的有意识,追求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相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我来具体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将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铺垫
先引入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4=10+2=10+6=
9+1+1=9+1+3=9+1+7=。然后我问学生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并设计了三角形三个数相加的计算环节,通过复习10加几的算式让学生体会到10加几就是十几,算10加几很快。在这基础上揭示凑十法。为下面教学9加几奠定了知识基础。
2、引导设计问题,探索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动手操作,体会凑十的过程。首先我会出示图片并以小故事的方式引入: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苹果放在桌子上,让小朋友看到盒子里有9个苹果,盒子外有4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师板书出算式9+4)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里,如何计算9加几,我并不是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们观看课件自己探索,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的问题。
3、据现实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设计问题。
我先出示“试一试”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接着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这里也要有意的训练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完善对9加几计算的认识,在练习设计中我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所以我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爱动、好胜的心理,并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想想做做”第l题。
练习时通过图片,展示小猴搬方块的图,接着提问学生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明确算的是9加几,再应用先圈出十根小棒的方法算出得数。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所以我利用奖励水果的小活动让学生快速算出9加几的算式,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提上来了。
4、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我又运用游戏的方法,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有对的计算窍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
三、归纳整理,总结全课。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7:小学一年级数学《9加几》说课稿
一、说教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率和运算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二、说目标。
1。要学生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学清。
学生已经学过10 以内数加减法和20以内个数的认识,那张我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不会很难,终点是引导学生算法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说教法。
情景演示与同桌交流向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首先厨师运动会场景,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提到饮料图,老师引导:盒子里有几盒饮料?盒子外有几盒饮料?那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请同学们先仔细想一想,举手汇报。
(二)探究新知
那怎么列算式?
9+4=13
现在我们没有饮料,可以先用小棒来代替它,用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9盒加上几盒就是10盒。那拿走盒子外边的1盒还剩几盒。(3盒)10和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那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现在把咱们计算9+4=13的方法再说一次,和你的同桌说说,互相纠正。
篇8:小学一年级数学《9加几》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1)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2)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3)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篇9: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加几》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加几》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篇10: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九加几》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要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因为后者更是有实用性。《九加几》正体现了这一思想理念,本课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教学9加几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20以内的其他进位加法的计算中去,所以,这一节课的教学很重要。教材在例题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通过操作自主探究算法,在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和比较,教学用“凑十法”来计算9+4。“试一试”让学生通过“先圈出10朵”的操作,和填写9+7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教材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其余几个算式,通过多种练习的巩固,结合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认真观察,体会“凑十法”。难点是: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初步理解9加几的过程和方法。关键是:理解9加几的算法,正确地计算。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制作了福娃的动画、运动会的场景和游戏等等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努力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从实际情境,动手操作中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适当突出和提倡用“凑十法”,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9加几的加法计算,熟练掌握“凑十法”计算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联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享受成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法选用
本节课在教法的选用上,我努力的遵循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依据课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比如,装有饮料的盒子,比如多媒体系统,而我的教学设计更是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会”这一理念和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新知,通过观察法,讨论法,等等,方法的合理利用,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三学法选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儿童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法定格为:操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等等。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激趣导学。
先出示福娃动画和奥运会知识让学生进入课堂,再引出运动会场景,让学生由问题:“这里一共有几瓶饮料“来展开学生的的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谈话情境借助学生喜爱福娃和奥运会导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运动会场景为切入点,让学生初步感知9加几的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发现
1,9+4
演示运动会场景中数饮料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共有几瓶饮料呢?你会列算式吗?我指名回答,接着,小组讨论9+4=1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小组交流算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解法,然后针对其中一学生可能会说:9个拿1个就是10个,进行“凑十法”的板书,一边板书,一边说:刚才呀,有小朋友说从4里面拿1,就是把4分成1和3,现算9+1=10,在算10+3=13。然后我说,这种“凑十”的方法真不错,谁也学着老师的说法来说说,我指名说,某某某说的真不错,谁再来说,我再引导学生在说一说,渗透“凑十法”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我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探究新知,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9+79+6
我说,小朋友的想法可真多,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算9+7
(1)先圈出10朵,交流你是怎么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针对“凑十法”说9+7的计算方法。
(2)完成圈10个在计算。
(3)小结:板书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从而揭题:9加几并板书。在完善9+几个题,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通过圈一圈,填一填,计算9+79+6等,及时巩固新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适当突出和提倡用“凑十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综合应用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回家游戏
我设计了游戏性的练习,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送他们回家,然后引导他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接着,利用找朋友游戏来更好理解9加几。
3开火车游戏。巩固九加几。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兴趣盎然的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开放性游戏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空间。提高来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数学的魅力。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高兴吗?你会算9加几的题目了吗?如果计算8+4你会吗?请小组交流讨论。相互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的优秀说课稿
【数学加减消元法说课稿(合集10篇)】相关文章:
二项式定理教案2023-12-02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023-03-31
二项式定理教学反思2022-06-11
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程序框图》的优秀说课稿2022-11-04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2023-08-13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2022-08-20
七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2022-10-15
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2022-04-28
二项式定理数学教学反思2023-03-03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