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案

时间:2022-05-07 13:32:28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荷塘月色》说课案((共8篇))由网友“Xush”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荷塘月色》说课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荷塘月色》说课案

篇1:《荷塘月色》说课案

重庆市江北中学 孙存鹏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有幸在各位专家面前来说课,的确使我感到有些尴尬和紧张,此时,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好象“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这两个成语是专门为我此时的情景而产生的,我要感谢教育学院的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同时,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得到老师们的批评和教导。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朱自清这位作家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熟悉的作家,《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背影》是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叙事抒情散文,朱先生的散文语言清新,凝炼,象诗一般,感情真挚,深厚,意蕴深厚,悠长,读来回味无穷,而且他的不少经典名作,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

《荷塘月色》就是朱先生的又一篇散文中的经典美文,下面我就要说说我对《荷》的一点肤浅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这篇课文的一些设想。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标题有形有色,体现图画美

标题由两个名词自然组合构成一个偏正短语,它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有形有色的图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似乎让读者眼前浮现出由绿色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皎洁的月光所组成的一幅清新的夏夜荷塘图。这个命题还巧妙地点明了本文写作内容的季节,时间,地点,景物。(荷叶——夏季,月色——晚上,荷塘——地点,“荷塘月色”概括全文主要景物,)简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信息。

二.结构成显圆型,体现图形美

通读全文,我们去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我们会发现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1.作者行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    [空间外结构]

2.作者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    [思想内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精美縝密,段落的划分比较灵活。

“五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1)在院子里,写院内外景色,点明作者心境,为下文定下情感基调。

第二个场景:(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

第三个场景:(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

第四个场景:(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

第五个场景:(7-完)回家路上,忆江南采莲盛况对比现实淡淡的凄凉。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学生朗读4,5,6自然段加以体会]

文章第7自然段开始笔锋一转,由前面按空间顺序写景抒情,转向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联想南朝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与现实心境作对比,表明作者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与苦闷情绪,同时表现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段又写那晚的情景,“推门”与前文的“带上门”遥相呼应,自然结尾,干净利落而又余味无穷。文章写作思维十分活跃。

三.主题深刻含蓄,体现意境美

主旨和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选择题材的用意。首先,从背景看:本文写于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当时正是中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时候,中国军阀割据,国共第一次合作不久,国民党就背叛革命,发动叛乱,不少革命志士惨遭血腥屠杀,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工人300余人,七.一五汪精卫集团叛变,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作为民主战士的朱自清,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极为担忧,这就是作者在文章开头所交代的“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一个幽静美丽的荷塘,来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理历程,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彷徨,苦闷;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从题材看:本文以“荷花”,“明月”为重点题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不蔓不枝,可谓性格高洁,“明月”离俗尘而高挂,象征明净圣洁,古人常以二者比喻人的坚贞志向和节操,我想,在这里朱自清独巨匠心,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用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目的是委婉曲折地谱写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那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一曲心灵之歌,所以,我们不能把《荷》仅仅看作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不能把它说成是作者逃避现实斗争的写照,因为朱先生在他其他的文章中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教材后的资料)因此,本文的主题和情感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

作者怀着“颇不宁静”(忧国忧民)的心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和抒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污浊颓废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未找到正确道路的苦闷情绪,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保持高洁情操,不与丑恶同流合污的志向。

板书:描绘荷塘月色奇景

抒发对社会的不满和苦闷        意境美

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明高洁坚贞的志向和情操

四.语言清新凝炼,体现艺术美

[以4,5,6自然段的具体例句说明]

修辞和表现手法:比喻 拟人

通感

对比

烘托                   艺术美

用字用词:     动词

活用

叠词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谈阅读体会,教师讲题目和结构。

第二课时,师生共同赏析课文,重点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

六.教法和学法设计:

1.教法体现课改理念,教师为主导,激发思维,学生是主体,参与学习。用课件展示 “背景资料”,启发式教学。

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进行写作片段练习,大量阅读散文。

结束语:

以上我从六个方面讲了自己对《荷》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该文的教学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指正。好的文章总是给人常读常新的感受,只要我们去深入研读它,就会有更多,更新的收获。谢谢!

-10-25

篇2:荷塘月色说课课件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

1教学目标

1.赏析写景抒情散文。

2.把握脉络,学会鉴赏。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非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常用艺术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荷塘月色》讲义

一、总体把握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名篇,主要写夏日月夜信步游赏北大清华荷塘园时的见闻感受,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语言大师”的桂冠当之无愧。叙事散文《背影》中写父子车站送别:“父亲的背影混进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个“混”字传递的父爱,多少人流了多少泪!荷塘月色则寄情山水,流露出钟爱大自然的儒雅情怀。

二、知识点串讲

游踪(行文外线):那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那个无眠的夜晚,乘妻子哄睡闰儿之际,披上大衣,带上门,背着手踱着小步,只身向日日夜夜经过的荷塘信步走去。到了荷塘之后,心游神驰,沉浸陶醉在如诗如画如歌的一方小小人间天堂。醒过神来,已是月淡星稀,夜深人静,余兴未尽,又沿着来路回去。轻轻推开虚掩的家门,妻儿深睡。作者按照“去荷塘----到荷塘----离荷塘”的行踪组织材料,形象的说,行踪是个“圆”。人短促简单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圆?万事万物的轨迹何尝不是一个圆?

意脉(行文内线):仔细把握,会发现作者轻轻跳跃的脉搏。这不,开篇明示:这几天心里颇步宁静。为啥子呢?并未暗示,不得而知。作者想不想静呢?想啊!于是独步朝并不陌生的荷塘而来,一路幽静,寻求难得的宁静。到啦!到了这个“世外桃源”物我两忘,性灵的愉悦任凭如水月光擦洗,缕缕花香浸渍,淡淡微风抚摸。此情此境,作者用心灵之眼,洞察大自然的纯美。用心灵之耳,聆听大自然的清音。光明清澈,很静,也很净!一“蛙”一“蝉”激起千层浪,半夜蛙鸣蝉叫,推波助澜,更是浮想翩翩。这里以动衬静,静景更静。和王藉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手法,如出一辙。顿时,思绪穿越时空,飞越万水千山,直至江南的鱼戏莲叶间,惦记“低头弄莲”的采莲人!得了,多么清纯的民俗民风,历经不宁静的生活,阔别重逢,感慨万般。人之一生,也都不是在追求类似的终极目标吗?

景点(美景无限):抒写荷塘莲花,分别从叶,花,香,水四处落笔。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在清风的吹佛下,手摇臂摆,绝伦精美。荷花含苞待放的花蕾“羞涩地打着朵儿”化静为动,铺展联想的空间,文意跌宕。和(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之句,静景动写手法绝无二致。“羞涩”的意思是“难为情,不好意思”古人形容女子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心因何而动?因何而羞?是月光之柔?是清风之爽?是朱自清先生之美?姑且不究。写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打通且相互移植感觉器官。给人无限遐思。还有下文状写月光月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众所周知,鲁彦(《听潮》)一文所写的大海,“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夜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之句,也是如此笔法。荷叶硕大,把水“遮住了”,但细腻的他没有放过流水,流水因受荷叶荷花荷香之美的感染,含情“脉脉”,风情万种。以上工笔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抒写月光,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化实为虚,好一个“笼”字!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着的是眼前实景,而朱自清先生的“月光”笼着天,笼着地,笼着空灵飘逸的梦!有茅屋听雨的典雅之美!随后顺势一笔带出“一两点路灯光” ,“一带远山”等,可谓白描手笔,随心随意,轻描淡写,意境深远。.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境异曲同工。

三、小结延伸

“荷塘月色”是情结,是心永远的皈依,深深结在心灵的丫枝,素净,淡雅, 绽放所有的美。自然联想到徐志摩难舍难分,魂牵梦绕的“康桥”;卧轨诗人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房子’”;戴望舒悠长寂寥的“雨巷”……

四、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篇3:《荷塘月色》说课教案

平和芦溪中学:叶小敏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⑴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⑴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全文感知)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此环节目的: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设计此环节目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⒈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⒉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设立此环节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⑵,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⑴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设立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⑴,落实能力目标⑴、⑶。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落实知识目标⑵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篇4:《荷塘月色》(说课)教案

《荷塘月色》说课教案

平和芦溪中学:叶小敏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高中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承担着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的欣赏能力的任务。所以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我个人认为课文只是借鉴的范例,因此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所以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由此我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⑴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⑴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全文感知)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此环节目的: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设计此环节目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⒈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⒉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设立此环节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⑵,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⑴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设立此环节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⑴,落实能力目标⑴、⑶。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⑵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落实知识目标⑵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篇5:荷塘月色说课课件资料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资料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

一、 说教学目标

本文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 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朱自清先生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 说教法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四、 说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3)再次自读。听完范读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位,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 赏析语段,品味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继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1、 请学生朗读课文

2、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3、 讲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4、 背诵四、五、六段

5、 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课后反思: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备课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文献和课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朱自清,18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来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根据不同的文段设计多个问题。

以前,我比较会“依文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文提问”。现在,有了长进。《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课文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课,我弄懂了。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来。(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就像 ”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视了课堂结束语。

以前讲课,我多是“虎头蛇尾”。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文章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篇6:图形创意说课案

一说教材

本教材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发散思维与联想思维的特征,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通过分组增强学生合作,团结能力,提高思维设计技能。

1、 从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创意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比赛讨论法,借助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明白创意思维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能通过分析命题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创意活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图形创意的思维模式及怎样发掘学生的图形创意的思维

措施:用讲解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PPT课件展示创意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是他们注意集中于课堂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级学生,他们爱想象爱联想但课堂上相对被动,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我利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相结合,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说学法:根据本节课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直接―演示法”相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思维想象与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及时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2、讲授新课环节(20分钟)

我通过示意图和不同的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理解发散思维的作用。可能学生不能全部掌握这种创意思维,但我会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看一些创意图片,并且机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教学重点。

3、 课堂练习,小组比赛(20分钟)

让分组的同学按规定进行“鼠标”、“城市”、“复杂”、“历史”、“年轻”等进行联想绘画的方式表达,同事让每组学生对表上台演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完善。

4、 布置课下作业(20分钟)

用苹果和条形码为素材做联想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5、 小结

6、 通过下一节课的讨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联想)的发掘和开发。

篇7:《挖掘生活之源》说课案

福建省厦门市巷南中学  林志军

一、说课题

《挖掘生活之源》是作为作文思维训练的基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面对作文任务时,不知“文从何来,情由何生”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勿庸置疑,作文源于生活,是生活基础上的思维结晶。学生初步懂得了生活素材是作文的最感性基础,但常常无法准确捕捉到一般素材的闪光点和价值处,于是写起作文来陷入了纯粹的写人记事的庸俗化、浅层化。综其缘由,是对生活素材的观察思考不够细致、深入;览物而生的情感体验不够细腻多角度;对由素材激发的信息的观照不够全面多层次。容易走进了作文思维的一体化和失语性。

如果说写作的过程是察物――创意――缀文,那么学生的作文思维的开发必先解决的是察物,就是在最常见的事物上,通过一定形式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兴趣,激发发语的可能性。本课题所选的媒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物,通过艺术手法使物以异于常规的面貌出现,激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其进行判断,产生感悟,并由小及大,由物及人、及理,形成思维碰撞,从而引发创意。

二、说教法

与一般的文章教学不同,学生没有任何“预习”和参照准备,要在单位时间产生思维的比较、发散、逆向,信息的整合、拓展、延伸等动作,需要合作、讨论、交流,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完成感悟的独立性和多角度多层次性。教师恰当的引导时间、引导方法和引导技能以及及时处理课堂变数的方式至关重要。

三、说学法

思维的变化决非几课时就能完成,也决非闭门造车式的个人感悟能达到。因此,本课时侧重让学生讨论、交流、实践。其中实践环节犹为重要,本课所提供的思维训练物只是一个实践载体,课后的延伸实践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中,以课堂为阵地,以课题为媒介,以这一思维训练为契机,加强实践,才能确实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四、说目标

1、              知识目标:①能通过对图物的感悟形成自己的理性见解;

②把自己感悟到的理性见解用短文形式写出来。

2、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②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

3、              德育目标: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②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分析自我。

五、说重点

感受事物,启发思维,开拓视野,培养个性。本课所展现的图片有两个特性,一是物的本体特性,二是物的外延特性。因此学生感受的切入点和感悟的发散性可以有多方面的因素组成。这也有利于培养写作思维个性特征的的展现,但感受物需要调动自我的`实践经验和内心体验以及各方面综合素养,所以要做到有感,有言,使感悟和创意有所迸发。教师必须最大可能地在想象、联想等思维品质的框架里允许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独特体验,并在不影响学生独立发挥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归纳、引申、逆思、整合、肯定。

六、说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是针对学情而定的,通过前两次作文,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感性事物观察的粗略性、感悟的表面化、思维的单一性,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但自己有很少真正关注过的事物)做为激发点是最有利的引导案例。

【三图全貌】

七、说过程

1、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提到文章的创作过程:察物――创意――缀文。就是仔细观察,用心感悟,自我创作。

2、出示教具

1、单图出示

(先后出示单截图――西瓜、橘子、西红柿,引导学生认物:图中物,适当引导联系生活实际物――由眼前物,回忆、联想)

2、两图比较

(先后出示两物并图。引导学生在回忆联想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对展示物进行比较,引发进一步的感悟。)

3、三图共景

(呈现全图――三物并观,引导学生观察作为一整体,在前两步骤观察、感悟的基础上,整合所观察到的信息,产生更为深刻的思维见解,引发想象,形成理性认识,力争超出“物”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直观第一印象和第一感悟的形成。

3、交流讨论观察所感

把自己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悟在四人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并且在整合其他成员感悟结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找共性,发挥自己的特性)

4、抒写主要感悟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经验、内心体验、个性特点、感情特征等综合因素,把自己的理性认识用短文写出来,各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位代表作课堂交流发言。

5、课堂交流

(根据学生完成的具体时间的情况来决定学生发言的次数和长短。教师可及时在每位学生发言后进行适当的小结或阐释;可在所有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以归纳、比较、整合等方式进行点评。教师的姿态应以鼓励创新,评价以激励肯定学生的思维结果为

篇8:《灯下漫笔》说课简案(网友来稿)

师玲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本课的成功教学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复杂的杂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的单纯的散文要繁琐,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 说教法

分析法

讨论法

三、 说学法

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语言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四、 说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2、 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

(二) 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 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三) 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 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⑵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2、 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 ——  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   他   —— 杀          降    他——也  杀

不服役纳粮—— 杀          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排比、举例子)

② 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 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 , 天下太平’。”

3、 简要鉴赏第三部分鲁迅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四) 拓展阅读

阅读鲁迅的《这个与那个》,帮助学生加深对杂文形式和特点的认识。

(五) 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做奴隶不得

小事→变奴隶     现象(治乱)→本质                不满→创造第三时代

做稳了奴隶

\/                    \/                           \/

引    子            披 专 制   揭 奴 性                出    路

以小见大            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语言有力

结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作者邮箱:

图形创意说课案

说说蔬菜的幼儿园课案

谈情说案的观后感

《荷塘月色》说课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资料

《山居秋暝》课案(网友来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

《你一定会听见》说课案

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总结

《荷塘月色》说课案
《《荷塘月色》说课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荷塘月色》说课案(共8篇)】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说课案2022-05-07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2022-05-07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2023-06-27

蓝色的树叶说课稿2023-04-18

《蓝色的树叶》说课稿参考2024-05-06

心理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12-22

《荷塘旧事》教案设计2023-01-24

高中语文必修3说课稿2023-01-06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023-04-09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设计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