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时间:2023-07-17 08:15:41 数学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共18篇)由网友“会持续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篇1: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4+2”特色教育工程,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我校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

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节的各项活动,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把我校科技教育推向更高的水平。

三、活动主题

体验、创新、成长

四、组织机构

组长:黄勇

副组长:侯德斌、侯茂德、何军、吴学勤、张金焕、李华万、田学英以及各班班主任和全体教师。

五、活动时间

20xx年3月

六、活动内容

1、科幻绘画作品征集、评比。

2、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征集、评比。

3、科幻绘画、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

七、活动要求

学校各处室、各教研组、各班班主任要结合学校实际,以“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充分认识科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努力配合各项活动、比赛,组织好本班的科技节活动。

1、活动要有氛围,以主题班会、演讲等形式和载体营造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2、活动要有内容,以专题讲座、学生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科技教育活动;

篇2:声音的产生跨学科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跨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

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联系学科:

心理学(探索过大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师提问:同学们,要想探究声音的产生,我们首先得学会制造声音,老师这里有一个塑料袋,你有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吗?

2.全班活动:试着玩一玩,看谁的发现最多。

温馨提示:在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d B 。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1分贝大约是人刚刚能感觉到的声音。适宜的生活环境不应超过4 5分贝,不应低于1 5分贝。按普通人的听觉:

0-2 0分贝很静、几乎感觉不到

2 0-4 0分贝安静、犹如轻声语

4 0-6 0分贝一般普通室内谈话

6 0-7 0分贝吵闹、有损神经。

7 0-9 0分贝很吵、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 0-1 0 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1 0 0-1 2 0分贝难以忍受、呆一分钟即暂时致聋。)

根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规定,在居民区内,户外允许噪音级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只要昼间超过55分贝,夜间超过45分贝就可投诉了。

3.师喊:开始——停

4.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抖吹拍打甩摩擦等)

6.一个普通的塑料袋被你玩出了不同的花样,你真了不起!

7.交流:看来,我们通过敲、打、弹、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对塑料袋用力时,它就可以动起来,并且发出声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用力地过程中要适度)那么物体在发声时,它的状态是怎样的呢?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其他的材料继续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

“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围绕“用了哪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让学生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

篇3:跨学科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跨学科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本学期,学校进行了跨学科的大教研活动。参加的老师很踊跃。每次观课,都密密麻麻地坐了几大排。尤其是体育老师,他们在我面前笑着说,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多了,听课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或许真因为如此,所以执教的老师,所在学科的教研组组长,教导处都认真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教具的充分准备(音乐组由于敲击乐器的缺乏,甚至想到了用一次性的竹筷子进入课堂),教案的印刷(尽量做到人手一份),人员的分工(有时候由教导处派发教案,有时候由教研组长派发,有时候由上课班级的班主任负责,感觉很团结,和谐)。在前两天的常规检查中,我发现了有部分老师几乎比我还积极参与观课活动。看来,教研的气氛被带动起来了。那么,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也为老师们提示一下观课议课的'重点吧。

一、参与者要对课堂教学有不满意的态度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致力于发现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后,我们期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去实现完美。如:谢老师的《街心花园》,罗老师,陈老师执教四年级的unit 5 where are you going?黄老师的《陈嘉庚办学》他们一次次地解读教材,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从自身角度找原因。结果课例得到老师们的赏识,体现了教师们不断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追求。

二、参与者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倾向于保护自己、掩盖自己、美化自己,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也是倡导赏识教育吗?但是,对于教研活动,我们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新课的导入是否恰当?引导学生是否有序?练习设计能否有梯度?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之类的问题,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问问执教的老师,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应该如何改进,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三、参与者要有坦诚对话的精神

议课不是一言堂,不是教研组长起个头,其他老师符合一番,等着铃声响起,就完成了议课任务。执教的老师应坦诚地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流畅,不成熟的地方,提出来让大家想办法解决;观课的老师也要积极介入,在互动中实现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引起自身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自我对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此外,作为教研组的领头人,必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实践理念,以身示范。在议课时,我们要向全体老师渗透课程理念,做新课程理念的身体力行者。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学生发展为本)观课议课中如何体现?(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新课程主张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

二是引领反思,善于提问。要学会探询和了解参与教师更深层次的观念和思想,促进教师的自我对话,以便对症下药地进行专业引领;要紧扣课堂教学细节,帮助教师建立行为与效果之间的联系,促进教师积累经验,引发教师对深层次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实现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的有机统一。

三是揭示可能,理论引导。在对话的过程中,组织者要不断引导教师认识教学活动和变化可能,拓宽参与教师视野,引导教师运用和借鉴议课成果。

篇4:跨学科教学的魅力

跨学科教学的魅力

这是初一《英语》Unit 20 lesson 78“What’ s your favourite sport?”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着重 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发出指 令”这一教学项目,例如学会“Don,t throw it like this”和“Throw it like that”以及“Can you……”等句型。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师生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

设计理念

谈到英语课堂教学,许多教师 往往就想到教学用书上的这个模 式: Revision一presentation一prac- tese一worbook一Homework。对这 个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 一般的课照此上也没什么问题。但 我们如果所有的课都一个模式,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元味,缺乏主动 性,缺乏活力,逐渐就会厌烦。

如果希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就要让学生变被动地跟 着教师学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就得找一种学生喜爱的。容易接 受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在教学 中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让学 生在教学过程中眼,耳。手并用, 在这节课上,我就一改常规,上 了一堂艺术英语课(手工制作 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我告诉学生准备好纸。小 刀。剪刀,下一节要上艺术英语课。

(利用学生们对手工课相当感兴 趣的心理,激活学生学英语的活力。)

导人新课:我在讲桌上放了一 些纸折的鸟、船、花、帽子、盒子、包 等,通过这些实物复习前面学过的 知识:What’ s this/that? It’s a/an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通过这些句子复习了 bird、boat、flower、hat、box、bag等单 词,然后我和学生一起练习对话:

T: 1s ihis bird nice?

S: Yes, it is。

T:But l can’ t make it

SA : Don’ t worry。 I can help you。 Come here, please。 let me teach you。 Do you want to gO?

T: Yes, I want to go。 Thank you。

S: Now, 1ook at me, please。 (学

[1] [2]

篇5:跨学科教学的魅力

这是初一《英语》Unit 20 lesson 78“What’ s your favourite sport?”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单词的基础上,着重 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发出指 令”这一教学项目,例如学会“Don,t throw it like this”和“Throw it like that”以及“Can you……”等句型。

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师生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情感。

设计理念

谈到英语课堂教学,许多教师 往往就想到教学用书上的这个模 式: Revision一presentation一prac- tese一worbook一Homework。对这 个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 一般的课照此上也没什么问题。但 我们如果所有的课都一个模式,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元味,缺乏主动 性,缺乏活力,逐渐就会厌烦。

如果希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就要让学生变被动地跟 着教师学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就得找一种学生喜爱的。容易接 受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在教学 中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让学 生在教学过程 中眼,耳。手并用, 在这节课上,我就一改常规,上 了一堂艺术英语课(手工制作 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课前我告诉学生准备好纸。小 刀。剪刀,下一节要上艺术英语课。

(利用学生们对手工课相当感兴 趣的心理,激活学生学英语的活力。)

导人新课:我在讲桌上放了一 些纸折的鸟、船、花、帽子、盒子、包 等,通过这些实物复习前面学过的 知识:What’ s this/that? It’s a/an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 are……通过这些句子复习了 bird、boat、flower、hat、box、bag等单 词,然后我和学生一起练习对话:

T: 1s ihis bird nice?

S: Yes, it is。

T:But l can’ t make it

SA : Don’ t worry。 I can help you。 Come here, please。 let me teach you。 Do you want to gO?

T: Yes, I want to go。 Thank you。

S: Now, 1ook at me, please。 (学生拿出纸、小刀、剪刀、胶水)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学生一边教我做纸鸟, 一边用英语告诉我)

T:Like this? Oh, 1 see。 Make ii like this。; Now, 1 can make a bird。这时我带着微笑把我 做的鸟出示给学生,学生们为我鼓 起了掌,我马上对教我的学生说: “Thank you。 My little teacher!”

这时,我听见班上有许多学生 ,都在说“I can make it, too。”大家 都想表现,都跃跃欲试。我们千万 别认为他们不守纪律,乱讲话,相 反,这恰恰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 学生们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愉快 思考的表现。这时,应层层紧扣,因 势利导,让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不断迸发。于是我赶紧引导道: “Some of you can make boats。 some of you can makeboxes。some of vou can make bird8.But some of you can’t make them。wh0 can he1p tihem?”学生们纷纷举起手。

我一看大家的积极情绪已调 动起来了,马上就把这节课的主 动权交给他们。我告诉他们可以 自由结合。整个教室热闹非凡, 桌子搭乱了,他们可以随便乱坐, 身心也都彻底放松了,根本就没 想到这是在上往日的英语课。他 们无拘元柬,畅所欲言。

这一组在做飞机,他们在说: “Can you make a plane ? Sony,I can’t.. Don’t worry. I can he1p you。 Make it like this,Don’ t make it like that. Now l can。 It’ s easy.” 那一组在练习:Excuse me, what’ s that? It’s a boat Can you make it? Sorry, I can’t.1t’s too hard。 Please don’ t worry。 let me help you。 Do iti like this. Oh, 1 see。 it’s easy. Thank you。 I want to go。

当学生分组在全班展示了自己 的作品后,我趁热打铁,又拿出了事 先准备好的简笔画图片,让他们操练 “Can you・・…・? Yes, I can”等句型。

课后反馈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 这堂课非常新颖,动手动口,每个 人都有事可于,学生们在新的课型 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把这节 课上得生动有趣,活而不乱。学生 收获很大,几乎所有的人都掌握了 “Can you……?Yes, I can”、“It’s easy”。“It’s hard”等句型,在轻松 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40分钟。

篇6:《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分析

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五课时)。

内容解析

通过前一阶段“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节省以及球赛积分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需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顾客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有几种打折的方法,顾客如何选择最佳的优惠方法;在各种工程的招标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投标方案,用较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效益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可以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加以解决。因此,本课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巩固,又是新的应用和引伸,同时本课作为“数学活动”,这就为数学拓展了空间,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实际了解有关数学问题,尝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获得真知,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便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知识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3)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目标解析

(1)通过活动一,让学生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兴趣,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

(2)通过活动二,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探究了解未知的领域与知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3)通过活动三,把事先借的报刊、图书拿出来,再收集一些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成问题,看看能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活动四,了解了杠杆平衡规律,并运用规律求杠杆平衡时的支点位置;另一方面体会了数学实验对学习的帮助与启发,进一步认识到方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所有结论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主动发现,这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两个活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不多,大多属于陌生领域与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验交流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需要边学习,边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生活中的数据较大,在计算上也会给学生带来困难。

教学难点

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ppt、白板交互、微课、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数学活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统计资料表明,山水市去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1664元,与前年相比增长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5%.

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弄懂它们,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

(1)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

(2)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多少元?(精确到0.1元)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展示成果。本题学生对提议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先理解本题不懂的数据含义)

师引导:说说“增长8%”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的意思;

生回答:通过查阅资料或其他方式解释.

师指明:你能利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中再计算出一些新的数据吗?

生回答:(1)增长率的公式:(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8%,即去年人均收入=前年人均收入(1+8%)

(2)去年价格上涨率=8%-6.5%=1.5%

生独立做,后展示结果.

(1)解:设山水第前年居民人均收入为x元

列方程(1+8%)x=11664

解得x=10800

答: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0800元.

(2)解:设前年的售价为x元

(1+1.5%)x=1000

解得x≈985.2元

答:在山水市,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985.2元.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数据表明:从19xx年至20xx年,虽然国有企业的户数减少了,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到20xx年底已经升到1465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67%,比全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高出2.37个百分点。

你能算出20xx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吗?还能算出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的增长百分比吗?经调查,20xx年全国其它行业的工业产值是18895亿元,你能计算出20xx年的总产值吗?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为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形式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播报员播报新闻报道: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进而介绍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

(1) 在木杆中间处栓绳,将木杆吊起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

(2) 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3) 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4) 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

(5) 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

想想可以怎样替代实验?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引导:没有木杆,重物等实验用具,我们可以设计替代实验。

生:小组交流设计,几分钟展示: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

师介绍:展示两种试验方法,及数据.

师问: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思考回答。

师问:1.(支点不动,重物移动)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 cm,支点在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 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

l

2.(支点移动,重物不动)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设直尺长为L,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设计意图】

活动2是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通过简单实验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并根据这个条件,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问题中有字母n,l作为已知数,进行推导计算,为物理学科的公式推导积累经验.

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创设情景——活动探究——展示交流——反思评价的方式展开。突出一个“活”字,重在一个“动”字,落实一个“用”字。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布置作业。

请收集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气候、节能、经济等)的有关数据,经过分析后编出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并正确的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

六、目标检测设计

小明和小红到公园玩跷跷板游戏,可是他们俩坐在跷板上怎么也平衡不了。现在知道小明的体重是30千克,小红的体重是27千克,跷板长3.8米。你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

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检测,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篇7:小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小班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小班数学:看电影

班 级:小班

领 域:科学

作 者:陈霞

方案名称:看电影

活动目标:复习“1”和“许多”,巩固认识“许多”可以分成若干个“1”,许多个“1”合起来是“许多”。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幅:草地上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其中有一只是小黑鸡,其余均为小黄鸡。(也可用布偶剧的形式)

2、“电影票”(小卡片,印有1朵或许多朵花)每个幼儿一张,小椅子上贴相应数量的相同卡片。

3、空白卡片、花儿形状的印章、水彩笔、小贴纸、印泥、颜料等材料若干,贴绒“小虫”若干。

4、两个拱形门,门框上分别贴有1朵红花和许多朵红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去看电影。清点人数,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有一个教师和许多个小朋友去看电影。

二、基本部分

1、发给每位幼儿一张“电影票”,上面是1朵花或许多朵花。请幼儿说出自己票面上印的是1朵花还是许多朵花。

2、带领幼儿来到“电影院”门口,引导幼儿观察:有几扇门?门上有什么?一样多吗?一扇门上有几朵花?另一扇门上有几朵花?请幼儿根据自己票上花的不同分别从对应的门进入“电影院”。

3、来到放映厅。请幼儿对号入座:找与自己票面一样的椅子。

4、看电影(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今天放的是什么电影?(鸡妈妈带小鸡)有几只鸡妈妈?(1只鸡妈妈)有几只鸡宝宝?(许多只鸡宝宝)这许多的鸡宝宝有什么地方不同?(颜色不同)有些什么颜色?(黄色和黑色)有几只小黑鸡?(1只小黑鸡)有几只小黄鸡?(有许多只小黄鸡)

5、请一个小朋友给小鸡喂“虫子”。问:刚才有几个小朋友来喂鸡?(1个小朋友)喂了几条虫?(1条虫)请许多个小朋友来喂鸡。问:现在有多少小朋友来喂鸡?(许多个小朋友)喂了多少条虫?(喂了许多条虫)师小结:一个小朋友喂1条虫,许多个小朋友喂许多条虫。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三、操作活动:做“电影票”。

1、师:小朋友刚才看电影好玩吗?想不想请爸爸妈妈也来看电影?请小朋友来做电影票,送给他们请他们也来看电影,好吗?

2、介绍材料:印章、水彩笔、粘贴纸、印泥、颜料等,提出制票要求:材料、颜色自选,但要能进入电影院,必须是与电影院门上图案相对应的一个或许多个。

3、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四、延伸活动:

将做好的“电影票”送给别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并说出自己做的票可以从哪扇进入电影院。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逛苹果园

一、活动构思

刚入园2个月的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还很不稳定,容易分散,不能时时注意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以“苹果”这个孩子最熟悉的水果为主角,采用了活泼生动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逛苹果园”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感受数量,学习按颜色分类、配对,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不断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引发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物品颜色、数量的感知能力,尝试简单的分类。

2、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

3、幼儿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1、音乐《郊游》、《苹果》。

2、椅子若干,皱纹纸铺成的小路一条(宽25cm),红黄绿篮子各2个。

3、彩色苹果夹若干,纸杯制成花状(比幼儿人数多,花瓣数分别为2、3、4)。

4、数码相机一个。

5、事先在门口为每个孩子发一张果园的门票,上面印有不同颜色的苹果。

四、活动过程

㈠ 引出活动内容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去苹果园玩玩,瞧,前面有一条小路,我们必须走小路、跨过小沟才能进入苹果园,走小路的时候要当心,千万不要踩到旁边的小草。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2、幼儿走小路,跨过小沟进入苹果园(这个环节使活动更具真实性,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平衡与跨的能力)。

㈡ 捡苹果

1、走进“果园”,师:“呀,昨晚刮了大风,苹果树上的苹果都被大风刮下来了,我们快来帮忙捡苹果吧!”

幼儿分散捡苹果,老师参与幼儿活动。

2、幼儿集中,老师请小朋友们摸摸苹果宝宝、亲亲苹果宝宝,满足其好奇心。

3、老师出示自己捡的苹果宝宝,利用夹苹果的机会让幼儿集体数数。

师:“瞧,我也捡了几个苹果宝宝,你们来帮我数数吧!”

4、请幼儿把小苹果夹在自己的衣服上(让幼儿夹苹果,目的一是练习用夹子夹物,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目的二是为下面的活动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苹果数量奠定基础)。

⑴师:“哈哈,你们都变成了苹果树啦!我们一起来唱《苹果》歌、跳苹果舞吧!音乐一停小苹果树就不能动喽。”

放音乐,音乐声停,给幼儿拍照:“让我来看看哪棵苹果树是一动不动的,我来给他拍照。”(孩子都特别喜欢拍照,因此这个环节用拍照的形式能使活动更有趣味性。而且,小班的幼儿是好动的,拍照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遵守规则。)

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如果有超过4个以上的,可以让幼儿以“许多”表示。)

⑵第二次游戏,要求音乐声一停,幼儿坐下休息:“我们再来玩一次吧,不过小苹果树们刚才站得很累了,这次音乐一停,我们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

放音乐,音乐声停,老师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树上结了几个苹果?”

再次拍一张集体照。

㈢ 送苹果。

1、师:“现在苹果宝宝该回家啦,我们把她们送回去吧!看,那里有什么颜色的篮子?”

“红苹果宝宝应该送到什么颜色的篮子里去?……”

2、幼儿把苹果送到相应颜色的篮子里去,老师引导幼儿发现送错的苹果宝宝,并请幼儿自己纠正。(幼儿第一次尝试按颜色分类。)

㈣ 找朋友

1、引导幼儿按照自己门票上苹果的颜色去取相同颜色的纸杯花。

师:“我们在进入苹果园之前每个人都发了一张门票,小朋友看看自己门票上的苹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来为它们找个好朋友吧!瞧,那里有许多小花,请你去找一朵花心颜色和你苹果宝宝颜色一样的小花,会吗?”(幼儿第二次尝试颜色配对。)

2、师:“小朋友们,花心的颜色和你门票上苹果宝宝的颜色一样吗?看看小花上有几片花瓣?”(再次巩固幼儿对数量的认识。)

“听,那里的苹果宝宝也吵着要和小花做朋友呢,我们来帮帮它们吧。看看老师手里的花心是什么颜色的?那我该找什么颜色的苹果宝宝来和它做朋友呢?”引导幼儿发现可以用苹果夹子做花瓣,并强调一片花瓣夹一个夹子。

3、幼儿每人拿一只纸杯花,找相应的苹果夹子来装饰,先做好的可以再选择另外的纸杯花。(再次让幼儿用夹子夹物,渗透一一对应的概念,并第三次进行颜色配对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放音乐《苹果》)

4、拍照留念,发现有错误的进行纠正。(利用拍照使幼儿迅速地集中到老师的周围,同时也便于检查幼儿操作的结果。)

㈤ 回家,自然结束

师:“今天我们来到苹果园做了好多事情,大家都是能干的小朋友,现在现在让我们带着小花回家吧!”(播放音乐《郊游》)原路返回。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小救援队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形状、颜色。通过探究尝试有规律的排序,体验数学中的规律美。

2、训练幼儿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初步学会相互合作。

活动准备:

1、印有各种小动物(大灰狼、小兔、小鸡、小鸭)脚印的地垫若干。

2、音乐磁带一盘。

3、大灰狼头饰一个、小白兔头饰一个。

4、图形卡(圆形、方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体验感知排序规律。

引导语:“今天我们班的‘小小救援队’成立了,我们要救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现在我们就到森林里去巡视一下,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小动物。”

(背景音乐响起,幼儿跟随节奏律动)。

①设定花园、和池塘情景,请幼儿与花儿、青蛙打招呼,体验规律性排序。

A、以“红花好、黄花好,红花好、黄花好……”的规律与花园里的小花打招呼。

B、模仿池塘里青蛙的叫声。指导幼儿按照“见大青蛙大声叫、见小青蛙小声叫,见大青蛙大声叫、见小青蛙小声叫……”的规律与青蛙打招呼。

2、巧设情景,感知颜色的`规律性排序。

①设定情景:呤……电话铃响,传来兔妈妈的声音:“小小救援队吗?我是兔妈妈,一只右脚受伤流血的大灰狼破坏了好多小动物的房子,抢走了我的小兔乖乖,你们能帮帮我们吗?”

②引导幼儿发现小动物脚印的规律性排序,通过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提问:哪个是受伤大灰狼的脚印?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推理。

【预设结论】:

黑脚印→红脚印→黑脚印→红脚印……的是抢走小兔乖乖那只大灰狼的脚印。

③幼儿亲身实践推理的结论。引导幼儿沿着脚印,追踪大灰狼救出小白兔。

3、情景探究,实践操作体验图形的规律性排序。

①帮助“小兔乖乖找家”幼儿观察寻找通往小兔家的路。(按路标指示牌:红方形、蓝圆形,红方形、蓝圆形的规律)。

提问:请找出通往小兔乖乖的家是哪一条路?

引导幼儿按规律找出去小兔家的路

②在实践体验中发现被破坏就的道路,进一步感知规律。(规律被破坏)

教师:通往“小兔乖乖家的路”已经被可恶的大灰狼破坏掉了,我们要帮助小兔乖乖先把回家的路修好,再送小兔乖乖回家。

幼儿共同讨论:怎样按照完整的路面找出缺失的图形?

【预设结论】:引导幼儿明确路标指示的规律后找出缺失的图形,再动手操作。

③相互合作,共建“彩色路”。

A、相互合作共同搭建。

B、教师巡回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观察路标指示牌的规律,找出并完成缺失的路面。

④共同检验铺好的路,送小兔乖乖回家

4、教师小结:我们身边还有好多按规律排序的物品,请小朋友注意观察,寻找更多的规律。

活动延伸:

1、娃娃家:给娃娃家按照规律排列的方式铺地板和墙纸,布置娃娃家。

2、美工区:画“衣服、毛巾”按照规律排序涂色,利用彩泥制作彩条“棒棒糖”,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三种颜色进行排列。

3、操作区:

(1)给“娃娃家”的娃娃按照颜色或形状、大小的规律排序穿项链。

(2)挂窗帘:利用形状、图案、颜色按规律进行。

4、建筑区:“給灾区的小朋友建新房”按图形、颜色的规律自由排序的方式进行。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猫玩球(认识1和许多)

活动目标

1、认识1和许多,了解他们的关系.

2、学习滚接大皮球.

活动准备

1、小猫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两个幼儿一个大皮球.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小猫学本领”,学习认识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出示一个猫妈妈的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位猫妈妈.

(2) 桌子上面放着许多个小花猫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许多小花猫.

(3) 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小花猫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幼儿说出许多个成了一个,一个的.

(4) 妈妈带小猫集合去玩球,启发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2、小猫学滚接球的本领,双手将球向前滚.

(1)1只小猫学本领.(2)许多只小猫学本领.(3)两只小猫相对滚接大皮球.

活动延伸

在计算角内提供许多1与许多的实物或图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继续学习小猫捉鱼。

《看谁抓得多》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看谁抓得多》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会碰到的的事情。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并且学会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数字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孩子学会记录的方法。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分了三个步骤。1、怎样玩。2、抓玩具。3、猜猜看。在第一环节中利用幼儿每天都玩的积木来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主动去想办法,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引导时交代清楚记录单记录不仅自己能看懂,也要让别人看懂。让孩子带着目的去操作。第二环节幼儿操作记录由于是大班了而且在数学活动中已经多次使用过记录表了因此这次也不例外孩子对记录表格非常熟悉。让孩子玩看谁抓得多的游戏,孩子通过玩游戏自然的导出了数的概念和认知,通过不同的数量进行观察、数数、记录,比比谁的眼力快谁的动作速度快,这样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字的神奇和有趣,并将幼儿对数字的理解、运用进一步加以扩展和延伸。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必回归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数字的妙用,感受到运用数字的快乐,从中也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最后的猜猜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如:老师抓了28个我怎么抓了8个等问题值得孩子们进一不去思考。所以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继续去探索发现。

小班计算活动:“1”和“许多”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

难点:初步学习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三、材料及环境设计:

小ji人手一只,套蛋人手一只(红、黄、绿三种颜色)

四、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

五、流程设计:

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提高尝试

教学手段:师讲——〉个别游戏——〉师生讨论——〉集体游戏

(一)、提出问题——〉尝试活动:

师:“叽叽叽,谁来了?”(小ji来了)。

出示小ji:师:有多少小ji?(许多小ji)想不想和小ji做游戏?(想)每个小朋友和一只小ji做游戏。

(二)、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

师:咯咯咯,谁来了?(ji妈妈)ji妈妈要让ji宝宝回来(幼儿送小ji回家,放进筐里)

刚才家里没有小ji,现在怎么了?(许多小ji)

师:ji妈妈要和我们来玩一个小母ji生蛋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一些什么样的蛋蛋?(有红蛋蛋、绿蛋蛋、黄蛋蛋、我们的蛋是彩色的蛋蛋)。

交代游戏规则:挑一个你喜欢的蛋蛋,只拿一个,一边拿一边说:“我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蛋?”

师:(请每位幼儿拿一个蛋蛋)我这里有几个蛋?(许多)。原来我有许多蛋蛋,现在我把它分给小朋友。你一个、我一个。

请幼儿各自说说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三)、提高尝试:

1、师:现在我们要到草地上去生蛋,一边生蛋一边说:“小母ji,真能干,生下一个大蛋蛋,生好了蛋蛋回家了。”(幼儿游戏)

师:刚才草地上没有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师:你生一个,我生一个,变成了许多蛋蛋。

2、师:蛋蛋放在地上我不放心,我们来帮ji妈妈把蛋拉回家,一边捡一边说:“我捡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四)、讲评:

1、刚才箩筐里没有蛋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2、告诉幼儿下次再来玩游戏。

评析:

根据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初步经验以及小班计算活动中教学的目标,孙老师明确了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即正确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老师在活动中始终能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活动中,老师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感受“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如:老师采用了“和小ji做朋友”、“帮ji妈妈捡蛋”、“小母ji生蛋”这三个情景游戏,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有一个较好的方面,即在活动中,老师强调了让

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小班数学教案:10以内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2、出示图片

(1) 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

(2)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3)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4)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5)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3、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4、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篇8: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能自发地用稚气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为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目标:

1、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准备:

1、已学会各种图形特征。

2、各种大小的图形卡片,小篮数目同幼儿人数,筷子,毛线若干,笔,绘画纸。

3、自制“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

过程:

一、“找朋友”音乐进活动室,找到朋友后搭好肩膀。

二、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我们去图形王国旅行,坐上火车出发啰!

2、__站到了,标志是什么?由哪些图形组成?__形有几个?

3、图形王国到了,下车吧!看!那边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大家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捡.

4、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三、铺石头

1、“前面有一条路,怎么有那么多的坑啊?怎么办呢?我们用捡来的石头把坑填平吧!”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发现问题-“石头快没有了,但还有坑没铺好,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老师发现这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所有的“坑”。

小结:用几个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

四、跟图形宝宝玩游戏

(一)幼儿操作,摆各种图形

“图形宝宝为小朋友们准备了筷子和线,请小朋友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把自己喜欢的图形宝宝拼出来”

篇9:数学《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课间活动》。本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范畴。 【标准相关陈述】

1、基于课程标准

(1) 数学教数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2)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 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并能找出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

2、基于教材特点

本课时内容是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复习巩固,教材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题目,进一步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灵活运用到生活情境中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基于学生实际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在第三单元初步学习了乘法,并从图上能找出有关乘法的数学信息和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方式:小组之间能较好的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

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2和5的口诀,学生能熟练掌握2和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2和5的乘法算式。

2、通过观察幻灯片1,学生能根据情境图内容找出有关乘法的数学信息和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3、在计算“ 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人?”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并能规范的解答。

4、通过“5x2”的算式提问题的环节,学生能更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生能熟练掌握2和5的乘法口诀。

2、学生能根据情境图内容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

3、学生能根据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式子。

五、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算式提数学问题。

六、评价方案设计:

1、活动一:复习2和5的口诀(看男生、女生对口诀)——针对目标1

2、学生汇报展示——针对目标2

3、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针对目标2

4、解决问题——针对目标3

5、综合应用——针对目标4

七、教学设计:

1、复习2和5的口诀 (1)男生女生对口诀

(2)看乘法算式说出相应的口诀

2、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记的真熟练!给自己一些鼓励吧,看!听课的老师也在为你们高兴!在课前老师们问我,你们课间活动孩子们都做些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师:从老师们的眼神中看出来是在表扬你们,因为你们的课间活动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有秩序!那你们想不想看看淘气和笑笑课间活动在做些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

3、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课间都做些什么呢?

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课间活动中隐藏了许多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淘气和笑笑的课间活动来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板书:课间活动)

师:从图中你能找出那些有趣的数学信息呢? 生: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用5和2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师:孩子们,你们从图中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并提出

了相应的数学问题,看来你们很会观察!考考你们,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出示幻灯片2

活动过程:生独立完成,找人演板:集体订正。

师:孩子们,解决这个算式你用到了什么乘法口诀?

出示幻灯片3 师:孩子们,做的太棒了,花老师为你们骄傲!老师这也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迎接挑战吗? (3)解决问题

活动二:说一说,5ⅹ2能解决图中的哪些数学问题?

组内活动要求:1)说一说“5ⅹ2”表示的意义。

2)每个孩子把你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并验证。

3)小组长汇报你们的成果。

{ 生:表示5个2相加或者2个5相加。

师:那么在这幅图中,你知道5×2要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一找哪里有5个2,哪里有2个5.)

生可能回答:①可以表示一共有多少面红旗。(你能用彩旗的信息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2表示有两边,5表示每边都有5面旗。)

②可以表示拔河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是怎样表示的,你能具体说一说吗?——2表示有两组人在拔河,5表示每组都有5人。)}

活动四:孩子们,你们真棒!根据“5ⅹ2”你们就能解决图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谁知道它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举例,只要合理都应该给与肯定。

(学生汇报交流)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老师真没想到你们能这么厉害,你们既能根据算式知道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又能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请你们为自己的表现鼓个掌吧。

4、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

5、课堂总结:

师:孩子们,说能谈谈你们今天的收获?带着你们的的收获完成以下作业。

6、作业设计:

A:解决你从图中找出另一些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每人至少找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B:在你的家中找一找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

C:把今天你的收获和你的父母分享一下。(选做题)

7、板书设计:

课间活动

篇10:数学《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玉门市第一小学 裴东霞

学习目标:

1、结合课间活动的具体场景,进一步巩固2和5的乘法口诀,通过图和式的对应,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高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展问题意识,体验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 巩固2和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熟练的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 课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节课初步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97%左右的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方法,90%左右的学生能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80%左右的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兴趣,但65%左右的学生运用熟练程度还不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对2和5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也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数形结合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下面我们展示一下,首先我们来个口诀对口令。

1、口诀对口令 男女生对口诀

师:口诀背的真熟练,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这些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来帮助老师一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口算我最棒)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快乐休息时间到了,学校的大操场突然热闹起来了。请你先认真看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具体的数学信息?很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看图交流汇报,如:操场左右两侧各有5面彩旗;有4个地方都有树,每个地方都有5颗树;有3组同学在玩套圈圈,每组有5人;有3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有2人,;在拔河游戏中,每组有5人,有2组;操场上还摆了花盆,其中有3组是每组5盆花,另外一组是三盆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把数学信息贴到黑板上

2、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善于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真好!接下来老师要几位小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

教师根据小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错,让老师刮目相看,为我们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

(4)火眼金睛

说一说,在我们教室,你能想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老师也在我们的课间活动中找到了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

师:那我们就试试看,(课件显示: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情境图)请打开书第35页,看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列式计算。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每图表示几个几,注意与第三幅图的区别进行对比。

(2)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解题过程?

师:说得非常清晰,真令人佩服!(奖赏小红花)

2、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的同学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练一练”第4题。他们各需要付多少元?

四、课堂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数学书3题

六、板书设计。 课间活动

有2组红旗,每组5面;

2×5=10(面) 有4组树,每组有5颗树;

4×5=20(棵) 有3组同学在玩套圈圈,每组有5人; 3×5=15(人)

有3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有2人,;2×3=6(人)

有2组同学在拔河比赛,每组有5人,;2×5=10(人) 有4组花盆,其中有3组是每组5盆花,另外一组是三盆花3×5﹢3=18(盆)

篇11:数学《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培智语文第十一册第15课 《课间活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吕邦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词语:热闹

平静,理解词语的意思。

2、认识游乐项目:滑滑梯、玩水车、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部分同学能复述课文内容,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过程与方法:能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课间活动欢乐的心情。

2、知道上课铃响了,要回教室上课。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歌曲《课间十分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课间十分钟里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 2、出示图片:看一看学生都干了些什么?

3、导入新课;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间活动。 板书课题:课间活动

二、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三、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什么时候操场上很热闹啊?下课铃响了的时候,操场上热闹起来了。板书:热闹 2、提问:你见过哪些热闹的场面?你能用热闹说一个句子吗? 四、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儿童乐园里谁在玩耍啊?学前班的小朋友和低年级的同学在玩耍。 2、学前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滑滑梯 3、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玩水车。 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1、操场上开展了哪些活动呢?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 2、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在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呢? 3、学习句型:板书“有的……有的……还有的……” 4、仿说练习

六、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去哪里了?回教室上课。

2、上课铃响了,操场上还很热闹吗?操场上又像以前一样平静了。板书:平静 七、拓展与小结:

1、为什么要进行课间活动?它对我们有哪些好处? 2、课间活动应注意什么?

小结:课间活动不但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还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我们都应积极参加课间活动。

八、作业:

1、抄写词语:操场

热闹

打球

平静

2、练习用“有的……有的……”造句。

篇12:数学《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课间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课间活动的具体场景,进一步巩固2和5的乘法口诀,通过图与式的对应,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高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展问题意识,体验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会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掌握乘加计算的计算方法。

课 型:新授课(计算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课间活动时操场上真热闹!老师拍了一张照片给大家,说说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情景图。 学生可能会说:

操作上有两组同学在拔河,每组5人。 操作的四个角上各有5棵树。 操场两头分别升起了5面旗子。

操场上还有3组同学在打兵乓球,每组2人。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说一说,5X2能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

师:在同学们发现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之后,能说说5X2这个乘法算式可以解决操场上的哪些问题吗?

生1:可以表示一共有多少面彩旗。 生2:也可以表示有多少名同学在拔河。 2.说一说,算一算。 师: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你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打兵乓球图。

生:我知道了图中有3组同学在打兵乓球,每组有2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打兵乓球?”的问题。2X3=6(人),有6人在打兵乓球。

师:思路很清晰,说得很完整。下面的这幅图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套圈图。

生:图中有3组同学在玩套圈的游戏,每组有5人。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玩套圈游戏。列式是5X3=15(人)。

师:回答得真好!

3.一共有多少盆花?

师:操场上除了有同学们在玩耍,还有彩旗、大树和鲜花呢!先在图中找一找,哪里摆着花?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主题图。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哪里有花。

生1:最下面有2组花,每组有5盆;最上面也有2组,但1组是5盆,一组是2盆。 生2:是啊,图中的鲜花有3组是每组5盆的,还有一组有3盆。 师:那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盆花呢? 生1:用连加5+5+5+3=18(盆)

生2:我们可以先计算出3组都是5盆的有多少盆,5X3=15(盆);再加上另一组的3盆,15+3=18(盆)。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启发引导;如果出现了,教师就予以表扬鼓励。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的乘加算式,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从图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答? 生:一共有多少棵大树?5X4=20(棵)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充分的较量。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点评、鼓励。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你的课件活动中找一找,有没有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间活动

5X2:表示一共有多少面彩旗。

表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拔河。

5+5+5+3=18(盆) 5X3+3=18(盆)

教学反思:

篇13:数学《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课间活动的规则与秩序,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并能记住课间喝水、上厕所、玩,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具等内容。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课间要做的事(喝水、上厕所、玩等)、认识课间活动要遵守规则和秩序。

教学难点:

感受课间活动的丰富多彩,愿意与同学交往,愉快地生活;有安全意识;会帮助同伴。

教具:投影、挂图、踺子、球、教学用具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课间别忘了

1、课前观察:下课了小朋友经常干什么?

(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有的跳绳、有的玩游戏、有的打闹等)

2、看课本第27页图,说一说图中的几个小朋友正在干什么?

师:请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第一个图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在喝水。

师问:下面这个小朋友去哪里呢?哪个小朋友来说说呢? 生:

这个小朋友去上厕所。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议一议,为什么要进行课间活动?

(1) 喝水的好处。 (请多位小朋友来说,及时表扬) (2)、课间活动的好处。

师:我们来说说课间活动的好处,哪位同学来说呢? (请多位同学来讲,及时表扬)

(3)、为了玩憋着不上厕所行吗?

师:同学们,有的小朋友为了玩憋着不上厕所行吗?谁来讲讲这有什么害处?(请多名小朋友来讲,及时表扬)。

4、健康生活小常识介绍。

师:有的同学把饮料当水喝,这样好不好?

(投影:

一、〈〈喝饮料能代替喝水吗〉〉?

世界上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含有水,人离不开水,当体内失去20%的水时,人就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补充清洁卫生的水。

饮料,大多以糖、香精、色素等加水制成。有的饮料含糖成分多,有的与血液是等渗或高渗的,结果越喝越渴。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喝,特别是那些含色素多的不符合卫生的饮料,更不应该喝。

我们最佳的解渴物质应该是白开水,绝不能以喝饮料代替喝水。

(投影:

二、〈〈造成近视眼的原因有〉〉:

遗传因素,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患者。

成长因素,眼球中的晶状曲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变大的,如果,发育过度,眼轴也逐渐加长,则形成近视。1>遗传因素,尤其是高度 。 环境因素,这是造成当今许多近视患者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青少年学生中的近视率逐渐上升,这与当今社会越来越发达的科技产物离不开。,造成当今青少年近视主要是长期看电视,上网,玩电视游戏等不注意用眼造成的,当然也有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很近,或照明条件不好等。这些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F度增长,使睫状体内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变F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如果在这时候仍然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因而变成真性近视。,

其它因素,如营养成分的改变等。

5、小结:

刚才同学们发言的很好。课间活动有很多好处,由于上了一节课,同学们精神和身体都会很累,就要利用课间来休息,伸伸腿、弯弯腰、眺望远处(预防近视眼)。首先我们要喝水、上厕所、然后再玩耍。因为我们人体离不开水,喝水有很多好处,我们要及时补充水分,所以我们就要利用课间喝水。有的同学为了玩憋着不上厕所,这样不好,这样对身体是有害的。下课你不上厕所,上课你就没心听课,憋不住了还要在上课的时间去,这样就影响学习,而且还影响别人。所以,同学们下课后要先喝水和上厕所,然后再去室外活动。同时还要准备下节课学习用具,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活动二

快乐的课间活动

1、说一说,自己在课间经常做什么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在课间经常做什么活动。 (多名小朋友来说,及时表扬)

2、看图,说一说,议一议。

(1) 图中的小朋友在进行哪些活动?你最喜欢哪种活动?

(多名小朋友来说说,及时表扬)

(2) 对爬杆的同学,你想说什么呢? (多名小朋友来说说:注意安全)

(3)怎样才能玩得开心?

师:跳绳时,为什么要喊

一、二、三? (喊

一、

二、

三、就是使大家动作一致)

师:为什么“抓小鱼”时要拉紧手? (拉紧手是防止“小鱼”从网里溜出来) 引导学生安全、有秩序、守规则地玩。 (4) 教课本上的儿歌。

(全班、各组、男、女读,表扬读得好的)

3、看图编故事,并思考下列问题。

(师:请多名小朋友来讲故事,及时表扬)

(1) 哪些活动有危险? 生:爬杆、单双杠等。

(2) 玩时受伤了怎么办?

生:把他扶起来,送到校医室去找校医。

4、投影:《肌肉拉伤》小常识:

(1)

受伤24小时内,不能用热敷来消肿, 要用冷敷方法来达到消肿止痛。

冷敷方法是:用冰袋置于伤处周围。或将伤处浸泡于摄氏10—15?C的清洁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于伤处,半分钟更换一次。也可以用冷水冲淋。每次冷敷时间20分钟,一日3—4次。冷敷后抹干用绷带包扎。

(2)24小时以后,再用热敷。热敷有干、湿两种方法: ①干热敷:将食盐或砂子等炒热后装入布袋敷于伤处。 ②湿热敷:是用热水浸泡伤处或用毛巾在热水中再浸湿敷于伤处。热敷时间25分钟,每天1—3次,温度50℃左右。 作业布置

比一比,谁在课间活动时做得好。

板书设计

6、课间活动

活动一

课间别忘了 (喝水、上厕所、玩)

活动二

快乐的课间活动 (做游戏,注意安全、守秩序、守规则)

教学后记:

上这节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的复习,并进行对比,学生能够分清上、下课的区别 ,能够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对各种不良行为也能指出错误所在。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教育。

篇14:数学《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课间活动》 教学设计 课题 课间活动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场景,能运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图与式的对应,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提高灵活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体验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 运用所学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结合实际情景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口算:

5×2=10 6×2=12 8×5=40 2×7=14 5×9=45 3×5=15 2×6=12 2×9=18 4×2=8 2、谈话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乘法,而且还学习了 2 和 5 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这些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来帮助老师一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吧。快乐休息时间到了,学校的大操场突然热闹起来了,你们一定非常喜欢课件活动吧!看,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有的在跳绳,还有的在踢毽子……真热闹啊! 学生口算。

复习5的乘法和2的加法,为本节课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做铺垫。

用学生喜欢的课件活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出示课间活动的情境图。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操场左右两侧各有 5 面彩旗;有 4 组树,每组有 5 棵。

2、小组合作:说一说,5×2 能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呢? 3、说一说,算一算。

有 3 组同学在玩套圈,每组有 5 人;有 3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有 2人。

有 2 组同学在拔河比赛,每组有 5 人;操场上还有 4 组花盆,其中每组5盆花的有3组,另外一组有 3 盆…… 可以表示一共有多少面红旗。

还可以表示拔河的同学有多少人。

通过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所给的算式找出能解决的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在打乒乓球? 2×3=6(人) 答:一共有 6 人在打乒乓球。

一共有多少人在玩套圈? 5×3=15(人) 答:一共有 15 人在玩套圈。

4、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盆花? 先在图中找一找哪里摆着花。

5×3=15(盆)15+3=18(盆) 答:一共有 18 盆花。

5×4=20(盆)20-2=18(盆) 答:一共有 18 盆花。

5、小组讨论。

你还发现了哪些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树? 每组 2 人,共 3组。

每组 5 人,共 3组。

有 3 组都是 5盆,另一组是 3盆。

也可以看成比四组花少 2盆。

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5×4=20(棵) 答:一共有 20 棵树。

6、在你的课间活动中找一找,有没有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在跳绳? 3×2=6(人) 答:一共有 6 人在跳绳。

7、小结:

(1)用乘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2)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简便,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每组 3 人,有 2组。

联系自己的课间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答案不唯一。

巩固提升 、1、做一做。

看图列算式解答。

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7×2=14(个) 2×7=14(个) 答:一共有 14 个苹果。

一共有 2 行,每行有 7 个。

一共有 7 列,每列有 2 个。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明确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

2、一共有多少朵花? 3、拓展提高。

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后长是 5 厘米。这根绳子长多少厘米? 小组讨论: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课件演示。

5×4=20(厘米) 答:这根绳子长 20 厘米。

共有 3 行,每行 5 朵。

共有 5 列,每列 3 朵。

这根绳子的长度是 4 个 5 厘米。

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练习,以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所学。

课堂小结 (1)用乘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2)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简便,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使学生更能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 课间活动 一共有多少人在打乒乓球? 2×3=6(人) 答:一共有 6 人在打乒乓球。

一共有多少盆花? 答:一共有 18 盆花。

教学反思 一、由学生的课间活动照片导入书本给出的

情境图。

二、学生观察,收集信息。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图中出现了相同加数,为后面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在实际课堂中我在引导学生要按顺序观察的这个环节有点绕,导致后面总结的时候比较没时间。

三、探讨新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知。数算编有机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数学《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篇15: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学习的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吗?有什么感想?

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怎么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107页第6题)

生:知道了3个小朋友比赛写出带“春”字的成语的个数分别是多少。

师:读完题,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这道题的信息很多,有点乱。

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你想怎样分析解答呢?

生:也许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吧。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分析理解之后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求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多少个成语,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小佳写出了8个”,且“小佳写出的8个成语小刚都写出来了”,可以画图表示为......

所以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个。

要求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同样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成语”,“小红写出了10个”,且“小红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小刚也写出来了”。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是重复的,可以画图表示为......

所以说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10-5=20(个)。

……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师:通过练习题的解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面对很多信息时要思考清楚了再列式计算。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三年级一班的50个同学中,每人至少喜欢一门课程,喜欢数学的有37人,喜欢语文的有35人,那么这个班级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的有多少人?

篇16:数学教学设计

5.1总体平均数与方差的估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重点、难点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篇17: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10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为的加减 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思。

2、让全体学生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内容

教科书82,83页的数学乐园

教具学具

准备:课件,信箱,卡片

教学设计

1、复习导入

师:谁能说说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几位数学朋友?11,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起叫下他们的名字吗?

生:一齐(012345678910),如果从大到小呢?会吗?请一位学生说

师:能不能找找她们的位置呢?

(1)这位数字朋友说:我在7和9的中间。我是几?

(2)我在6的前面,我是几?

(3)我比10小5,我是几?

师:他们的位置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位置呢?会找吗?

生:我在xx的前面。我在##的后面。我在xxx的中间

2、情境

师,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巩固10内个数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个数,你还能找到什么吗?能不能给他们比下多少呢?

3、游戏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今天我们请一些数学朋友一起跟我们做个游戏,你们欢迎吗?

这个游戏叫“小小邮递员”,你们知道邮递员是干什么的吗?(送信)

这里有三个信箱,3,7,9,我们一起来送第一封信,6-3,猜一猜,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面去。为什么?

你们愿意把信送到信箱里面去吗?

游戏规则:

(1)请小朋友算清题目

(2)把得数相同的卡片送到指定的信箱,

(3)请三名检察官检查

有些小朋友的信,还没送出去?能告诉大家原因吗?(得数不同的)

大家都信都已经送出去了。老师这里还有一封信,不知道应该送到哪里去,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 )+2,可以送到哪里呢?(三种方法)

你也能自己写一封信,放进信箱里吗?

4.巩固提高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中,谁能四面八方的滚?球体。球,玩过吗?

今天小明他们在投球比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明说他是第一名,小丁说他才是第一名。你们能帮他们评评理吗?

图;课件展示,(这个题分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开发学生的思维,)

(1)小明4个,小丁没进。小明赢了

(2)如果总共5个球,谁赢?

(3)总共10个球,谁赢了?

师:如果都进了3个球,那么还会判断谁赢谁输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找信息:进一个红球,加1分;进一个黄球,加2分;进一个黑球,加3分。

列示计算

游戏:对口令。(说说8,9,10的组成)

篇18: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民法教育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培养方法探讨论文

试论工业设计的教学知识结构体系论文

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 发展学生数学才能

关于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

数学学科教研计划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旅游学科教研中心组工作计划

文苑小学数学组工作计划

第六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学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共18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学科工作总结2023-05-19

初二数学科工作计划2023-07-20

数学毕业论文2024-02-05

瑞安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培训总结2023-01-24

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2022-05-06

学生核心素养与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2022-05-07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2022-11-27

管理专业与数学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比较与分析的论文2022-04-30

初中英语开设活动课的实验报告 论文2022-05-17

学校数学组工作计划2023-01-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