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锦集14篇)由网友“绿毛狮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
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
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1】
【摘 要】数学教育与数学美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心工作,如何在数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美、培养美、创造美,只有真正地理解了美的含义,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美;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从小就喜爱数学,现在成为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对数学有着一份独到的情感。
探究数学美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展现数学美,让学生感受美、培养美、创造美将是今后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工作。
一、什么是数学美
数学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刻与美相伴。
正如英国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格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样华丽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仍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可见数学美是一种完全和谐的美、抽象的美。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的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除了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更具有它自身的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
(1)简洁性。
简洁而简单、对称、和谐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之一,球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如此简洁、和谐统一。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二项式展开式(a+b)n+C0n+C1nan-1b+ C2nan-2b2+…+Cnnbn,其系数的对称性,都给人们留下简洁美的感受。
(2)统一性。
数学美的统一性是指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和一致。
通过映射,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把点的坐标与数对应统一;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交于一点,无不体现了数学的协调美、统一性。
(3)奇异性。
奇异是相对于常识或平凡而言的,是对传统的突破。
表现为结论的奇异性是指结论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引起思想上的震动。
例如:122=144换一下次序212=441。
从数的发展史上,由正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人们认为足以够表达了,但复数的出现,又打破了任何数的平方都是一个非负数的思想,引进了i2=-1的结论。
二、数学美与数学课堂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并不满足于数学美的论述,更重要是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现数学美的思想,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中学在数学课堂上。
(1)展示数学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常常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和无味。
美从何处而来?如何体现数学美?这将是数学老师们苦苦寻找的问题。
通过心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要有动机,而这个动机的产生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求知欲望驱使下,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数学的奥妙,领略数学的美感,把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令人陶醉。
例如:学习椭圆定义及性质时,课本中椭圆的定义是平面内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如此抽象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感到茫然。
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取一条细绳,用图钉固定两端,用粉笔将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移动,所走过的轨迹就是椭圆,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椭圆图形,增添美感,保持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又如:在学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中,先让学生用一张白纸折成一架纸飞机,让它们在空中自由飞翔,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最高、最远,引导学生思考飞机的制成必须保持平衡,才能飞得最高、最远,从而引入本节的主要内容――轴对称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并教育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美的能力。
(2)保持对数学美的追求,但谨防在“美”中陷阱。
数学学科的严谨与缜密和数学和和谐统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美的和谐体验无时不在。
例如: 若a>b,则a+c>b+c
a+b=b+a
(a+b)c>a+b
这些公式和法则体现数学的对称与和谐美。
但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是正确和真实的,用美学观点猜测和认识数学规律,有时也并不正确。
例如: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虽然,这些式子也是对称和谐的,但违反了数学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数学的严谨性是容不下一粒错误的沙子,我们应该提醒学生,在培养审美意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只有经过严格的猜想、判断、推理、证明,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发现数学。
(3)培养数学审美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美,乃探究之美,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数学的顶峰,学过数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征服一道数学题,就如在夜间茫茫大海中航行,忽然看到远方有一盏明灯一样,心情豁然开朗,万分欣喜,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学习比例线段中,把长为c的线段分为a(较长)b(较短)的两段,使之符合a∶b=c∶a,得到a∶c≈0.618,这正是最美 、最巧妙的比例,人们尊之谓:“黄金分割”。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故宫的构图都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希腊人按“黄金分割”建造了埃及的金字塔,断臂的维纳斯的缺陷美,无不蕴含着数学的魅力,时刻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探索。
三、数学美与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理论,是多年以来,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崛起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指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的和谐、合作的教育气氛,并建立最佳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个人修养的任务。
著名的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坚持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被活活地烧死在罗马广场上;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为直角三角形具有这种简明、和谐的关系而赞叹;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美是数的和谐”;爱因斯坦12岁时,得到了一本欧几里得几何教科书,它的严谨、明澈和确定,给爱因斯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为我国的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勇气,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勇气,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勇往直前。
数学就是一切美的化身。
参考文献:
[1]葛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张奠宙,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学报,第4期
[3]新华教育研究.浅谈中学数学美[M],第4期
[4]李金聪.三角形“无心”优美的向量形式[J],第11期:24-29
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2】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我国的数学教育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着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数学这门特定的学科,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目前,众说纷纭,而这又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弄清的问题。
下面,就数学能力的内涵、结构和提高数学能力的措施几方面,从数学教育学的角度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数学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数学教育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
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
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
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篇2:数学的美与数学审美教育
关于数学美,有些数学工作者认为简单就是美,有些数学工作者认为清楚明确就是美,有些数学工作者认为深刻才是美,……。
由此可见,由于审美体验、审美标准等等与审美相关的素养不同,对数学美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
尽管数学工作者根据自己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受自己的审美观的制约,发出对数学美的赞叹不同,但都一致认为数学是十分美的。
数学的这种美,通过数学教师的教学,学生感受到了吗?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20%的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谈不上美,而且这种认识随着年级、学段的不同,呈上升的趋势。
70%的学生没有感受到数学的美,10%的学生对数学的美有一点感受。
我们数学教师对数学的美和数学审美教育应有深刻的认识。
数学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从数学的研究对象看,由于数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数与形,反映的是自然的本质,自然是美丽、和谐的,数学反映了自然之美;由于数学所处理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正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性的、规律性的、本质性的东西,数学包含着和谐之美;由于数学所研究的模式与秩序是真理的客观表现,数学显现出高雅与纯洁之美。
其次,从数学的思考方式看,数学是用简洁的方式(符号、公式)去描述复杂的对象,用简单的道理(公理、定理)去解释深奥的现象,数学具有简洁之美。
再次,数学美还体现在简洁美,对称美,悬念美,逻辑美等等。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
在中国书香四溢的文学背景下,数学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辉。
二.如何进行.数学的审美教育
1、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
数学是一门美的学科,数学教材中也有大量数学美的反映,只不过要我们的教师去细心体会,深挖这些“深藏不露”的美,引导学生去发现它。
只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体会就会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很多数学美的事实,这些美需要教师带着激情引导学生去发现,使学生确确实实感受到这种美的存在,确确实实感受到这种美产生的不易。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种美的发现,进行数学的审美教育,促使学生更好、更深刻地领会教学内容。
2、指导学生鉴赏数学美
鉴赏数学美有两种含义,第一是“鉴美”。
即用一种审美的标准去“鉴定”数学的美;第二是“赏美”。
即用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审美标准去欣赏数学美,得到心理上的愉悦感。
鉴美与赏美是不能完全分割的,数学鉴美必须在学生发现数学美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鉴赏,逐步形成正确的鉴赏观。
例如小学数学中有约分的教学内容,约分即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中相同的质因数约去,经过约分后的分数较没有约分的分数要美,体现在经过约分后的分数排除了相同因数的干扰,使得分子与分母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便于人们观察分子、分母之间的联系或分数的运算操作。
这种比较美的鉴赏需要教师去指导。
又例如初一数学教材中讲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时,通过将减法转化成加法来运算,使得原本既有加号,又有减号,既有正号,又有负号的繁杂式子变得简捷、清楚的代数和的形式。
这种化简后的代数和的形式是多么美啊!教师可采取比较的方法去鉴赏这种数学的简捷美。
这种可利用指导学生鉴赏数学美的材料在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存在,只要教师充分挖掘,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鉴赏数学美,作为数学审美教育的材料。
3、启发学生追求数学美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数学的美,能够用一定的标准去鉴赏数学美后,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学生追求数学美。
例如数学的分类思想应用十分广泛,在整理数学知识点要用到它;在解题时分类讨论时也要用到它;在思维中区别对象时还要用到它。
利用分类思想得到的思维结果,往往很多具有结构上的美。
在分类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许多思想上的美,我们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追求这些美。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在过程中追求数学美。
实际上数学学习过程就是追求数学美的过程,教师要在启发学生追求美的过程中进行数学审美的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帮助学生创造数学美
随着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的体验逐渐加深,便会自然产生一种渴望——创造数学美。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创造对自己而言属于首创的数学美,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例如我们在圆锥体侧面积一节的教学中发现、鉴赏了数学转化思想的美,而且有了追求这种美的愿望,教师就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这种美的机会。
例如提出在圆锥侧面有两点A、B,请设计一条从A到B的最短路线。
又进一步提出在一个立方体不同的侧面有A、B两点,请设计一条从A到B的最短路线。
这样就提供给学生利用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创造数学美的机会,如果帮助学生主动实现了这种转化,找到一条最短的直线段,那么学生就经历了一次创造数学美的经历,有了创造数学美的体验,取得了数学学习成果,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创造数学美的过程,学生创造的数学美越多,学习数学的成果就越多。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大量这种机会,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去创造这种数学美。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指导学生鉴赏数学美、启发学生追求数学美、帮助学生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宏观上相对于学生的审美的心理发展来说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的有序过程,相对于教师审美教学过程来讲,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有序过程,但从微观上看这一有序的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我们在帮助学生创造了数学美后,可以指导学生鉴赏自己创造的数学美,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灵活实施这一步骤,创造性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数学审美教育,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会在美的发现、鉴赏、追求、创造的过程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总之,数学中蕴藏着大量的美,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借助自己的思想、智慧与学识来创造教学艺术的美;应当运用数学学科中美的内容、美的规律、美的形式、美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应当按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发现数学中美的内涵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乐学、好学。
参考文献
[1]李正银撰“数学娱乐园”《数学通讯》第13期
[2]芮国英撰“展示数学美,培养探索欲,提高创造力”,《中学生·数学》第1期
[3]《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
篇3:数学的美与数学审美教育
摘要: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学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介绍了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篇4: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探索论文
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探索论文
数学传播是指数学学科的文化、历史、理论和实践案例通过多种传播媒介方式进行传播的社会活动,与数学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概念。张奠宙和宋乃庆共同编撰的《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通过数学文化、数学理论和数学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教育和数学传播综合性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一、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数学学科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思想体系上有着较大的抽象性、符号性和应用性,因此长期以来,数学都是作为一个应用学科来进行教育的。但随着数学学科历史的不断沉淀,数学教育开始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数学思想文化,对数学思想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数学的各项具体应用成果的背后是相通的数学思想文化,在传播领域,我们对数学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工具性的理解之上,而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数学教育中的精髓,使其以更加生动化和人文化的方式为公众所了解,为数学教育的拓展和数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具体来说,我们的数学传播要与数学教育紧密结合,打破课堂数学知识教学的应用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提炼和总结数学思想,传承数学学科中的特殊精神文化,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
二、数学传播对数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数学传播对数学文化、数学历史和数学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揭示和阐明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数学的科学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还原数学理论背后的人文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的发展传播是将数学理论体系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它弘扬的`是一种对理性知识不懈探索和追求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的成长至关重要。其次,它对数学思想的探索和数学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难免艰辛、枯燥,对数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从而减少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以古往今来的数学历史人物为榜样,培养数学研究和探索的坚韧意志。再次,数学的多方位内容传播有助于教师厘清数学的教学设计思路,让数学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并被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数学的传播和数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数学传播能够更好地营造整体性和系统化的数学教育氛围。
三、数学教育对数学传播的积极影响
首先,数学教育的普及让数学传播更加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当中,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通过公式、定理和数学应用的教育,大量数学的历史、文化、案例和人物被学生所认知,并形成基本的数学传播印象。其次,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让数学传播更加受到学科教育的重视,并成为数学专业和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知识,会进一步推动数学传播的专业化和系统化,让数学思想文化和数学理论体系在教育和传播的双重作用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更具有数学精神、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最后,数学教育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让数学传播在媒介选择和传播范围上更加宽阔,数学传播逐渐向其他文化、其他学科、其他领域拓展,并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领域,相对应地,跨文化的数学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也会给数学教育带来多元化的变化和发展,让数学教育的整个体系更加丰富多彩。该书在研究过程中对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数学传播和数学教育的相互关系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数学传播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全面化和科学化,从数学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稳固了数学教育的思想根基;数学教育促进了数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让它正式成为专业性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性数学专业人才。
篇5: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论文
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论文
摘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让数学生活化;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知识,让生活数学化。要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解决问题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也说明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要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你20米长的材料,让你垒一个矩形猪圈,怎样设计猪圈的长和宽,才能使所垒猪圈的面积最大?”这样,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课堂,把数学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
二、教学情境与生活链接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我们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设置成教学的舞台。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我们还应根据不同的时候,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情境、发现情境、故事情境、诗画音乐情境、挑战性情境,做到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新教材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改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着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对折30次的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学活动与生活牵手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学《轴对称》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戮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性和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在数学与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第5期。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篇6:数学教育方法比较与成效评估论文
数学教育方法比较与成效评估论文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焦虑问题
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普遍有学习数学产生焦虑的问题存在,其中导致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焦虑的最重要因素是考试焦虑,女生比男生学习数学的焦虑严重,她们认为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在于能力不足而导致学习信心不足。怎样增强数学学习信心及降低数学学习困扰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数学教育改革希望可以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以下将探讨游戏融入、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情境融入、数学史辅助、讨论式、信息科技融入、数学写作融入等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发现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而提出数学教学的建议。
二、各种教学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上的方法比较
1.建构主义教学。多数教师认为建构主义教学可使学习动机增强,也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等学科以外的能力,更能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不只是建构学习者的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认知基模的构建,此种教学模式有益于学生对数学态度和概念的改变。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概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促进学生的思考。
2.情境融入教学。提供学生可想象空间或已经历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意义和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解题策略,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有趣;非形式化的解题策略有助于学生融入情境并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更喜欢思考,显著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3.游戏式教学。将数学游戏融入建构教学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觉得在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知识。数学游戏教学对学生提升解题策略和空间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在计算能力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变。使学生更有信心及决心去完成其他非例行性数学题目,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上也有正面的效果,使成绩不佳的学生能提高积极性,融入游戏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数学焦虑,但不能增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生性别不同对不同种类数学游戏的参与度呈两极化倾向,男生较偏爱机遇性、猜谜性强的数学游戏,女生则喜欢静态的、有操作性及生活化的数学游戏,因此认为女生数学学习能力不如男生的观念并不正确,教师在对数学课程及教材设计时,应该兼顾男女生不同的特质及兴趣,才能提升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同种类的数学游戏对学生的影响不同,竞争性、创意性不同;实验性、操作性及合作性的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机运性、策略性的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意性、竞争性的数学游戏能激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验性、操作性及合作性的数学游戏能激发认真努力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机运性、策略性的数学游戏能激发有投机性偏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游戏教学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念及动机,应对数学游戏教学持正面肯定的态度,但未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另需要更多老师共同投入设计教材。学生为了在电脑游戏中顺利过关,对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且游戏软件都有不错的情境设计,但有时会出现数学内容错误的疏失。
4.讨论式教学。实施讨论式教学,会出现如下的困难:难以掌握教材方向、上课时数不足、教师信心不足、学生学习成效无法彰显。学生不愿主动发言;教师不易掌握介入的时机和提出关键问话;不易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课室讨论教学可以促进五年级学生表达沟通、质疑分析、认同解析等能力的提高。讨论式教学受数学教材内容影响,时间不足与提问、讨论不到位是最难克服的瓶颈。但能活跃教室气氛;拓宽学生的思考路径;能帮助学生澄清概念和欣赏他人的做法。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
5.合作学习式教学。合作学习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学生上课的参与度,使学习数学的态度改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降低学习数学焦虑,并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整体总分与文字应用题成绩,然而在数量计算题与难度挑战题方面,合作学习的效应却并不明显。合作-省思数学教学活动方案能让学生解题时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理解→计划→执行→验证),具高层次(流畅性、完整性)思考能力、解题能力、省思能力及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6.信息科技融入教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化,加入高互动、游戏式、个别式的网页设计,更能引发学生兴趣。一些学校数学课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比其他传统方式要好,大部分的男生显得兴趣更加浓厚。但是对于提高学生在数学上的成绩没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教学课件,经常性切换数学设备及制作学习网页耗时费力,给教师们带来不便利。接受融合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学生,其学习成效和态度上有较佳的表现。网络上的互动网页能够提升学生中低成绩者的学习分数,网络中的数学讨论及解题记录分享系统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教师再加上适当的评语和批注,可以提升关注的效果。虽然利用信息资源,能够丰富传统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数学学习态度有正向的.帮助,但是会有搜寻资源困难、不容易结合数学课程纲要、学生网络迷失等问题出现。且课前准备的时间过长,造成教学的负担,可组成教学团队或开发现有资源来解决该问题,但仍受限校园网络带宽传输,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学校很少将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以下针对上述,汇整各教学法优缺点如下表1:上表1结果显示:上述的各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与解题能力等,各有其帮助,亦有其适用范围,其中各种教学法都能促进正向学习态度,然而教学时数不足等其它问题,除了更多教师合作投入对教材设计和组成教学团队或开发现有资源外,亦亟待教育当局正视并解決之。
三、多元测评方式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及态度的影响
数学教育改革精神在于强调多元的测评方式,现探讨多元测评方式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及态度的影响。采用实作测评,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比较强,数学焦虑比较低,能测知学生更多高层次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策略的整体使用,具有明显的增进效果。能增加对数学内容的了解、提升学习兴趣、发现数学的趣味性、扩大学习范围,并兼具情意测评的功能。能有效地测评出学生的数学解题与后设认知能力,教师可利用此测评诊断教学,再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效。使用数学日记的五年级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时,有能力去澄清质疑,能为自己的想法或做法进行辩护,但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不一定有能力辩护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有表现出质疑他人想法或做法的沟通能力,但低数学能力的学生则不是这样。接受卷宗测评的学生在数学解题类型上的表现,比接受纸笔测验的学生更具多样性。历程档案测评真实呈现学生的学习历程,对学生数学学习行为亦有显著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在省思的过程中督促自我的学习,并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沟通。虽然,许多教师对于多元测评虽持肯定态度,但认为现行的环境下将窒碍难行,实施上麻烦且费时,也会受限于时间与场地。以下针对多元测评方式的优缺点如下表2:上表2结果显示,实施多元测评,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及数学解题能力等提升也有帮助,能降低数学焦虑,亦能测知高层次能力,并兼具情意测评的功能。许多教师对多元测评持肯定态度。
本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结合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经验、趋向等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策略,使课程与教学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考虑课程内容的性质,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并重新评估及规划,避免因教学时数的不足而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培养科学、正确的数学知识观和数学学习观。增强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篇7: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探索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探索论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给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一般比较基础,但是很多内容需要通过实例展示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理解。同时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性都会较弱,长时间的理论教学无法使他们一直保持注意力。因此,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制作一些相关的课件,通过声、形并茂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感官。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带动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并不能够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而是给予教学以辅助作用。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当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将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通过结合网络教学资源来制作相应的课程。始终站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当信息技术轰轰烈烈地来到教育身边后,给涉及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带来福音。教师上课不再只是对着教科书传授知识,小学生也不要费尽心力去理解完全抽象的数学难题和要点。教师上课可以采取许多形式,如,用动画的形式教授立体图形单元内容;用游戏的形式教授概率单元内容;也可以用PPT形式教授未解方程单元内容知识。这样的话,既增加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又能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数学。
三、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的方式
在信息技术还没有进军教育事业的时候,任何学校的教育形式都是一样的,即教师利用粉笔、黑板和教科书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互动,没有能够辅助的工具,没有令人打起精神的交流,只有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小学生沉寂于死板的教学氛围。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小学生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理解能力也上升了不少,这都是因为数学教学形式的改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尤其是小学教学内容,很多对于概念性的课程的讲解,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抽象化的分析,很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和错误。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后,数学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展示,将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区分和理解,同时也对教学的学习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展示。直观形象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空间关系,还能够促进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四、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在实际数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只局限于教育方式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互相叠加,也不能是将信息技术单纯地应用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是与数据教学课程成为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很多教师都感受到了它的应用所带来的教学便利,尽管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在认可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学传承的优势,黑板的使用能够给教学带来更多即时性的思维发展空间,它和信息化的课件相比更具有灵活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方式的融入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信息技术成功加盟小学数学教育,这在很多方面给家长、教师及学生带来了便利,但应该明智地看待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整合问题,为人类的整个教育事业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谢军平.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30):67.
[2]辛艾桐.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13(4):29-31.
篇8:数学教育论文
一、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在观察和游戏中学习数学
我们将数学活动的课堂搬到大自然,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知身边形象的事物,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幼儿园本土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举措。我们带孩子观察农村的动物,及时引导幼儿进行加减法、数数、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等练习;带孩子观察农作物和果树,进行认识形状、比较高矮、粗细等练习;带孩子到河边玩,进行数数、比较大小、序数等内容的练习,通过比赛扔泥巴可让幼儿掌握空间方位如前后、左右、远近、上下、高低等。我们常带孩子到长寿湖大坝去游玩,让幼儿数数大坝上有多少面彩旗、多少个石狮子、多少盏路灯、多少种树和花,练习数数;让幼儿认一认大坝上标记路灯、石柱以及大坝长度的数字,认识数字,了解序数;让幼儿比较树的高矮、粗细等;让幼儿捡树叶并观察树叶,比较树叶的异同,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树叶分类,把同种的树叶放在一起,说一说每种树叶各有多少,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记录树叶的种类和数量,相互交流各自记录的结果,学习同伴的不同记录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带幼儿参加田间劳动,在劳动中学习数学
一天,我拿来了一盒豆种,有黑豆、绿豆、黄豆。我带着孩子们去种豆,我问他们“这豆子有黄、有绿、有黑,怎么种呀?”孩子们开始争论起来,有的说绿豆和绿豆一起种、黄豆和黄豆一起种,有的说绿豆、黄豆、黑豆一起种。接着我又请他们思考,如果三种豆子一起种,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种?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不少办法。“可以一颗黑豆一颗黄豆一起种。”“可以两颗黑豆三颗绿豆一起种。”……他们边说边怀着极大的兴趣下种,忙的热火朝天。种豆活动中,孩子们既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分类,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方法。在种植蔬菜后,可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例如,记录播种的日期,第几天种子发芽了,第几天长出1片(或2片)叶子……在收获蔬菜后,可引导幼儿按蔬菜种类、食用部位、颜色等进行分类统计,引导幼儿比一比它们的数量的多少,比一比它们的长短、粗细等。
三、让幼儿收集当地的自然物品带到幼儿园
数学活动的学具、玩具、用具一年四季,农村可利用的自然物品还真不少,比如瓜果蔬菜、种子等。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动每位幼儿收集这些自然物品,带到幼儿园,制作成教玩具,为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种子很感兴趣,我们就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数学游戏活动:利用实物黑豆、玉米、黄豆、花生,让小班幼儿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让中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排序;让大班幼儿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单双数的练习等。我们把玉米瓤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小朋友可以用它进行穿珠,穿完以后数数穿了多少个,既发展了孩子的小肌肉,也培养了孩子数数的能力。这些玉米瓤有红的,有白的,小朋友还可以在穿的同时进行排序,如一个红的一个白的或两个红的'一个白的等等,规则由孩子们自己来定。农村还有泥土和石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利用泥土和成泥,让孩子们自己制成长方体、正方体、球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很自然的认识了这些形体,并且也能直观的区分出形与体。利用石头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引导幼儿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头进行分类练习,在小长方形的石块上写上数字进行数字接龙等。
总之,我们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农村地区地方性、季节性的特点,充分挖掘农村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选择幼儿常见并且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作为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农村的美,感知自然界中的数学知识。将数学活动贯穿于日常活动之中,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篇9:数学教育论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更新,打破陈旧教学观念的桎梏。部分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填鸭式的传授知识,结果收效甚微。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扣紧课标,全面深入的了解蕴含于其中的教学理念。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一节的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教学目标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掌握图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含义是: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运用代数的方法求解,也可根据相应函数的图像求出不等式的解;在借助图像法求解的过程中,理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像上对应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线索,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理解其编排的体系及意图,弄清楚章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要多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框架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与应用。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与研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作出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诊断情况分析中,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加以分析。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的诊断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学支持条件,例如课堂小实验、多媒体教学等,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思考。
二、激发兴趣,碰撞火花
古人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这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为参照物,设计一些数学常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与反思过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以往枯燥的理论证明和知识的死记硬背相比,探究是课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习过程越开放,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活跃,其思维的发展就会越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创新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新教学的情景有很多方法,例如实物观察、多媒体展示、动手操作、问题解决、新旧知识间的矛盾等。例如,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课程中,我借鉴电视节目中猜价格的游戏,拿出一副眼镜,给出学生价格范围,然后让学生竞猜其准确价格,我对他们的答案做出“偏高”“、偏低”或“正确”的提示。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中接近真实价格,体会数学的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情景,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公式,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其内容是有趣的、生动的。
三、作业的减负与增效
作为梳理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作业习题的设置首先要注意层次性,基本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发展练习: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题目作为数学的心脏,不做题是万万不行的,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题库浩如烟海。因此习题在精而不在多,在实践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分析每道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并思考关于这个知识点是否还有其他的考查方式。同时,我还要求每位同学建立一个错题本,无论是多么简单的错误都收录进来,并且每周限定一部分自习时间翻阅错题本,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得到成长。总之,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得到自信,全面发展。
篇10:数学教育论文
1、目前研究生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1研究生数学的学科特点
研究生数学是一门严密、抽象、系统的学科,追求用精简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科学现象的内在科学。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研究生数学在直观性方面的确存在缺陷,因为它是对很多难懂的现象和原理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所以,要想牢固掌握研究生数学知识,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这些无疑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考验。
1.2研究生数学的自身发展
研究生数学是一门系统完成的学科,下设很多分类,近年来研究生数学也获得了迅猛发展的机遇,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程度不断加深、难度不断加大,其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研究生数学教育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1.3研究生数学老师对数学的理解
研究生数学教育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老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多研究生数学老师自身没有深入理解研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把数学变成了一门符号化的学科。大部分教师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不上心,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提高研究生数学教育质量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表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学习知识。直观性教学,是指老师通过一些实物、教具、多媒体展示等多种不同的直观形式来使学生感受知识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直观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更扎实的记住理论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因此,研究生数学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提高研究生数学教学质量。
2.1加强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研究生老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加强直观性教学,特备是几何性质的直观性教学。并且老师还可以适当的结合现代化教学仪器,改善教学手段。比如选择图形结合实物并且配合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外,学校还应开设数学实验等课程,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学数学知识来处理问题。
2.2加强应用性教学
事实上,数学知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研究生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加强应用性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作用。一方面,多多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桌子的摆平问题等;另一方面,深入发掘数学知识的来源,比如像微分方程这样的经典定理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又最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3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数学知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研究生数学各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老师应该将学科内有关知识点的相同性和关联性,以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进行融会贯通式教学。比如,极限、导数、积分、级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这些学科之间有没有什么共通点?等等,只有将相关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让学更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研究生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首先要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并且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数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篇11:数学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所有学科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学科,不仅学生不喜欢数学,而且有很多教师也不喜欢,因此数学教学在小学中可谓举步维艰,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有好的教学方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学到应有的知识,但是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二者总会忽略一个,要么无法让学生喜欢,要么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主要讲述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小学生排斥数学的原因我们都清楚,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看法,那么数学教学的开展就会比较困难,每个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排斥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对策,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顺利高效地进行[1]。
一、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比较死板,在教学中墨守成规,讲课时给学生讲知识一直都是自己在台上讲,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判作业、纠正错误,这样一个知识点就算完结,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教师都不会再过问,这样一来,如果学生有一步落下,就会越来越差,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多,课堂也没有生机;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在教学时不管是教学进度还是教学方式都是依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很少,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中有所抗拒。这两个问题是目前数学教育中比较严重和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能够着手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更加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加强。
二、小学数学教育对策
进行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必须改正当前的问题,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起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对策,让学生都讨厌的数学能变换一种身份,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2]。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我们提出两点对策:
(一)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风险较小,能够保证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不用担心曲解课本意思,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符合当代教学的要求,也无法让学生喜欢起来,导致数学教学陷入困境,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改变教学方法,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或者题海战术提高成绩,而是通过学生喜欢的、更加温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像以往一样,给学生介绍角的定义、特征,以及如何判断角,学生就无法提起兴趣,而且在教师开始介绍定义之后,学习的热情就会荡然无存,更没有心思去听教师讲之后深入的内容,教师可以先通过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引入话题,比如,可以给学生两根火柴棒,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给大家两根火柴棒,大家能摆出什么图形呢?”学生就会立刻有兴趣动手摆弄火柴,教师把学生摆好的作品放到黑板上,学生有的摆了一条直线,有的摆了一个十字,有的则摆了大于号和小于号,教师可以把是角的图形单独拿出来,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它叫做角,顶点是尖尖的,两边是直直的”,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做出来的作品,结合教师的解释,对角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不会丧失,也能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让课堂做到高效率。改变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个挑战,但并不是无法做到,只要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解决教师的困扰。
(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不管是什么学科,都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并且能够应用知识,如果一直是教师占主导地位,那么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就会降低,虽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指导,但是同样也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哪里跟不上教师的进度,教师就要调整自己,适应学生,让课堂更符合学生的状态,在学生的作业交上去之后,不能只看学生哪里做对了,哪里做得不对,而是要做出统计,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两三个学生做错了,那么可能是这几个同学的学习出了问题,但是如果一个班级中的一半学生都犯了错,教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把这部分知识要再给学生讲一遍,或者是和学生沟通,问学生哪里有疑问,给学生解答,这样就能让学生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能学习透彻,不遗留问题,在之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顺利和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虽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调整自己,但是其实这样能督促学生更快地赶上自己,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有利于数学教师的教学[3]。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找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自由驰骋,成为数学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杨海伟,高海琼.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xx(6):74.
[2]杨桂兰,赵军户.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小学科学(教师),20xx(12):90.
[3]陈芳兰,梅一寒.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xx:108.
篇12:数学教育论文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取的。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我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创设情境教学
例如,“轴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探索教学重要手段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深化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参与探究小学数学法则和算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算理和法则。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然后教师出示下列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促进自主探究能力提高
思维决定探究方向和力度,只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才能才能不断提高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坚持启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经常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要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辦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学习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一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自主探究数学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也提供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学生的机会,破除”自我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随着探究素养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篇13: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传播是指数学学科的文化、历史、理论和实践案例通过多种传播媒介方式进行传播的社会活动,与数学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概念。张奠宙和宋乃庆共同编撰的《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20xx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通过数学文化、数学理论和数学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教育和数学传播综合性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一、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数学学科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思想体系上有着较大的抽象性、符号性和应用性,因此长期以来,数学都是作为一个应用学科来进行教育的。但随着数学学科历史的不断沉淀,数学教育开始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数学思想文化,对数学思想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数学的各项具体应用成果的背后是相通的数学思想文化,在传播领域,我们对数学的认知不应该只停留在工具性的理解之上,而应该善于总结和归纳数学教育中的精髓,使其以更加生动化和人文化的方式为公众所了解,为数学教育的拓展和数学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具体来说,我们的数学传播要与数学教育紧密结合,打破课堂数学知识教学的应用教学,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提炼和总结数学思想,传承数学学科中的特殊精神文化,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水平。
二、数学传播对数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数学传播对数学文化、数学历史和数学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揭示和阐明在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数学的科学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还原数学理论背后的人文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的发展传播是将数学理论体系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它弘扬的是一种对理性知识不懈探索和追求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在数学教育中的成长至关重要。其次,它对数学思想的探索和数学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难免艰辛、枯燥,对数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从而减少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以古往今来的数学历史人物为榜样,培养数学研究和探索的坚韧意志。再次,数学的多方位内容传播有助于教师厘清数学的教学设计思路,让数学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并被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数学的传播和数学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数学传播能够更好地营造整体性和系统化的`数学教育氛围。
三、数学教育对数学传播的积极影响
首先,数学教育的普及让数学传播更加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当中,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数学教育,通过公式、定理和数学应用的教育,大量数学的历史、文化、案例和人物被学生所认知,并形成基本的数学传播印象。其次,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让数学传播更加受到学科教育的重视,并成为数学专业和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知识,会进一步推动数学传播的专业化和系统化,让数学思想文化和数学理论体系在教育和传播的双重作用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更具有数学精神、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最后,数学教育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让数学传播在媒介选择和传播范围上更加宽阔,数学传播逐渐向其他文化、其他学科、其他领域拓展,并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领域,相对应地,跨文化的数学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也会给数学教育带来多元化的变化和发展,让数学教育的整个体系更加丰富多彩。该书在研究过程中对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数学传播和数学教育的相互关系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数学传播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全面化和科学化,从数学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稳固了数学教育的思想根基;数学教育促进了数学传播的进一步发展,让它正式成为专业性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性数学专业人才。
篇14:数学教育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育改革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过程的体验。数学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选择忽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提过,并没有动手实践的环节。例如有的数学老师在讲对称时,只是让学生看几幅对称的图片,不到两分钟就讲对称与对称轴了,没有让小学生自己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的具体操作,没有交流与沟通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学会了结论,对于自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情境创设形式化,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数学老师的创设情境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合理的设计情境,觉得情境可有可无,只是一句带过,甚至只是形象加习题,例如,老师说,同学们,今天熊大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正当学生兴趣高昂的准备听课时,老师展出的却是熊大头像加上节的复习知识,熊大的头像加今天的知识,整节课就是每张ppt上有个熊大的头像,这样不仅不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觉得厌倦、乏味,学习的热情也会被打消。
3.不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在讲案例或情境图时,直接告诉学生应该从哪个方面思考,这样学生得到的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课模式。老师应该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
4.不注重合作学习。一些老师觉得合作学习浪费时间而且课堂秩序会打乱,合作学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因此很少实施合作学习,或者只是在下课以前简略的提一下,让学生自己下课分组自己交流,下次上课也没有提及,学生下课根本不去实施,合做学习并没有得到实施,有些数学老师即使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也没有很好的计划和研究,只是随性看时间还多,就进行一次,没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要求,提出合作题目之后就不管了,只在最后让学生回答结果,这样,一些学生为了偷懒或者学习不好,在合作学习中什么也没干,只是看着,享受小组成果,也没有过程记录,一般一个小组只是组长在忙碌,没有合作没有交流,老师在活动中没有巡视和维持秩序,学生把活动作为自己玩的时间,活动中一些问题老师也没有发现,更加没有结束之后的反思与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除了浪费时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分一分环节中,学生用木棒分一分、看一看结果除了组长,其他的学生都在东张西望,还有学生一直盯着老师看,白白浪费时间。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本教育提倡自主探索。生本理念下学生是在“做”数学,学生听见的、看见的一会就忘了,只有做到了,才会理解了,才会记住了,才会应用。看似浪费时间的实践事实上比讲了很多遍仍然记不住的效率要高。自主探索下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总结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在上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哪些性质,在我们身边那些是长方体,在上课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果,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长方体两个对立的面的面积一样,有的说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有的说黑板是长方体,马上有学生反对说黑板是长方形。这样,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在学习中总结的问题,在上课听讲时,更有侧重点,老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了解,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深入的讲解,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简略带过,这样,并没有因为课堂交流而浪费时间,反而对于效率得到提高。
2.生本教育提倡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比较快,对于枯燥的知识不爱学习,一些数学不好的学生都反映数学很无聊,没意思,提高学生兴趣,首先,对于情境的'设计要合理,要有吸引力。情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生活化,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编写的,例如某老师在教学生“第几”时,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动物赛跑,结果是小鸡第一,小狗第二,小猫第一,马上会有学生说,小狗跑的比小鸡快,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最好还是实际的,否则,不了解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学到虚假的知识。老师要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点,尽量在情景的设计上与学生的兴趣相关。另外,小学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老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六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3.生本教育理念提倡拓展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拓学生思维,不要束缚其想象力,在讲解知识、进行提问时,尽量不要设定许多规矩,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多角度解析,即使错的也有收获。例如,在讲梯形面积公式时,不要告诉学生可以补形,或分割,一旦告诉他们“补”“、割”,就固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个四边形我们没学过,谁有办法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这样学生在没有边界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来求面积,无论是否可以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散,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生本教育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竞争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学习时,数学老师要注意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件正式的课堂教学来进行,在课前做好计划,明确没组的人数及活动时间等等,在进行中进行巡视,及时观察活动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要求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尽量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可见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学。
【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锦集14篇)】相关文章:
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2023-01-10
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2023-07-3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2023-02-15
现代教学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2022-05-06
体验新课程论文2022-09-14
儿科护士心理品质的感悟与实践论文2022-05-12
浅谈中职数学教育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2023-12-14
六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论文2023-07-02
现代教育的陶瓷艺术教学模式应用论文2023-07-19
高中数学新课标教育理念探讨论文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