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

时间:2023-09-04 08:14:0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精选14篇)由网友“Edmon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

篇1: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

何福康  鹰潭市第五小学

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今天,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了解多媒体应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多学习多媒体使用的技术,了解信息资源的组合与利用。力争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多建立和谐的联系,使学生在增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科教学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有更高的突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有着更广泛的空间,然而基于传统学科的教材特点,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学生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等问题,使得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解决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将是在教学中推广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最大的阻力。如何解决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就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建立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都是学科教育的辅助手段,然而在今天,部分学科和部分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完全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来覆盖。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解月光教授说的好:信息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应用可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改变单纯的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如在小学数学认识更大的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应用从小到大的过程先给学生设计一个500以内数字的应用,比如新年联欢会的采买等。然后让学生设计出:如果我是千万富翁如何利用我的财产等课题,用最简单的表格方式分解大数,达到理解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更符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

针对当前小学固有的物质环境和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兼备了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优点。在协作的过程中,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自由度,同时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帮助中学习,更加符合当代教育的理念。如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就可以从:确定目标,设计任务;组成小组,明确分工;自主探索,积极协作;交流体会,评价成果等几部分设计教学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基于多学科知识或单一学科不同内容的综合应用。

以小学自然课《太阳系》为例子。如果教师在任务中设计了学习太阳系有关天体知识的环节,要求同学们分组完成自己查询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丰富知识的扩展为切入点的话。同学们将分化为天体介绍、地球知识,太阳知识、天文人文等不同方面的重点转移。并且由于个体之间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差异,行成文字介绍、图片展示、音像资料展示、flash动画演示、PowerPoint文稿演示等不同的手段展示学习效果的局面,给教师的评价带来方便。如果教师将语文课中的习作例文,社会课中的杰出贡献的天文学家、自然课中的宇宙演变、品德课中的祖国航天融为一体,相信同学们都会在自己的努力中有不同的收获。

四、教学时间的安排更符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教学时间都是在40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主题教学、分组实践、展示效果、教师评价、补充学习、布置作业等环节。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同学们还没能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走马观花的效果。课时短暂,环节僵化成了学生不能自由发挥的紧箍咒。

我们不妨把一个知识单元集中在两节课一起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打破固有的模式,类似于调查、发布、总结甚至于实践等内容安排在课下,课上主要就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给学生铺设一个学习的`支架,让学生理解如何自主学习,自主攀升。

五、教师在课前多做准备。

1、因为技术的问题,多媒体的应用特别是网络的应用受大环境的制约,所以教师如果应用网络进行教学,实时播放或实践有不可预知的突发性问题,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广泛地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搜集资料,还要将资料下载到本地,整合应有的链接。保证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既能够充分享受安全的速度,还能发现自己不可能整合的链接。

2、教师努力建设和使用本地资源。

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许多学校都拥有基于具体学科教学的资源库或课件制作小组。熟练使用资源库和充分发挥课件制作小组能针对学科教学开发课件的优势,让信息技术的高速路上有适合于自己应用的快车是学校发展当代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学校和任课教师都不应该吝惜时间和资金准备使用的本地资源。

以小学古诗学习为例子。古诗的理解和应用一直是一个语文教师教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当代,小学古诗导读几乎囊括了小学到初中所有古诗的时代背景介绍,诗情画意的动画演示,符合古诗意境的音乐欣赏,给小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教师不一定知道这款软件和熟练使用其功能。这样就放弃了一个应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契机,行成了不应有的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今天,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了解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更新,多学习多媒体使用的技术,力争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多建立和谐的联系,使学生在增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科教学插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有更高的突破。

4月13日

篇2: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未来教育改革的主流,文章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 者:赵晓峰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吉林,1360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43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教育改革  

篇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感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偏差。

1、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精品。

整合课的观摩、交流很少注重实际应用,“做秀”、“表演”以及功利成分也愈来愈浓。教学研究、模式探索变成了一节课的“打磨”过程。想让谁“红”,就组织教师、专家一块儿“攻”一节课。为了一节课,有些学校搭上了一两个月甚至三四个月的时间。曾经听说有一所学校为了让整合课评上奖,教师提前半年就不上课了,全力以赴,打磨精品。

2、技术喧宾夺主,学科成为配角。

近期不少研究者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要“回归学科”,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一节小学语文《葡萄沟》的课,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朗读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上成了活动课。难怪很多老师说:“现在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

出路。

我认为课程整合探索,应当返璞归真。

不少教师对整合课出现的目标偏移感到迷惘。比如有的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讲台前操作电脑,学生不是打字,就是作业、查资料,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怎么看都像是远程教育的情景。多年从事学科研究的专家也莫名其妙:“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在产生需要后再选择手段,哪个是最必要的,效果是最好的,应用到什么程度。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很好地融合。”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当年,有人预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的时候,但也有专家提出“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那是在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当然,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到的资源拿到课堂交流,以及课后的深化拓展,同样是整合。”

总之,不能指望现代媒体可以代替一切,很多生动的东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关注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课程整合才有新的生长点。

篇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图里河中小学 赵子宏

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也包括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如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打造各学科的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借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提供示范,给学生直接、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教师易于讲清知识内容,减少大量板书,增加知识容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省时省力,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但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有双面性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识与把握的。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一线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一、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语音信息以及网络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技术特征。传统教学是使用粉笔、黑板、板画、挂图等为主要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

两者的关系,是取而代之,还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要运用大量复杂的媒体形式来表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电化教育的发展没有将粉笔和黑板排挤出课堂一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收到和谐、高效、简便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施教者应注意:适时、适度、适量、适龄等特点。要抓住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关键点的时机;要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较大,颜色、音量、画面等若过度刺激会使学生疲倦和厌烦;适量地利用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会使学生吃不消;适龄即适合学生的认知度、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等。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

有些科目,实验是进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物理学科为例,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激发思维;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课外实验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激起创新的火花。这些是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

而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实验很难实现的物理现象,可以放大微小现象、放小宏观的物理情景。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随时呈现,十分灵活方便。对学生的复习课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清晰展示教学过程,贴近时代气息易于学生交流互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的使命。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盲目利用。

三、课件制作与教学应用

课件制作有施教者亲手制作的、网上搜索的和专业机构开发的等。一般教师制作课件时按照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思路进行安排。有些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在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上网去搜索某课件,一般情况都会找到很多,但是当对这些课件进行分析时,很少有适合自己的课件。这说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很少考虑该课件的推广价值,绝大多数课件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识点,拷贝粘贴会节省很多时间,所以在制作课件时,不妨先搜索相关课题,再结合自己意图进行整合,这样会提高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而专业机构开发的课件,主要缺乏针对性,费用较高,这种课件很美观操作性也很强,但制作者绝大多数是非任课教师,所以只考虑解释规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虑师生间的学习过程、学生时机和学生间的差异等,这种课件我们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该课件的使用效率。

课件或媒体技术使用之后,使用者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对本课件或媒体技术进行改进,并建议其他同行使用并提出意见,这样逐步使该课件或媒体技术完善,使制作和使用过程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四、手段改革与教法改革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又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突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实现了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听,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五、观摩评比和推广运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而有些教师和学校多媒体制作的目的似乎不在此,而是为教学改革装潢门面,制造表面效果,为了在各级评比中获奖。于是评比频频举行,证书比比皆是,事后将课件打入“冷宫”。即使观摩课、评优课上使用的课件,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很难再看到其他教师使用或被推广运用。这种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课件而课件的做法,忽视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导致了人、财、物的浪费,成为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劳民伤财”。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要大力推广好的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真正发挥课件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一个探索、实践、提升的过程。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应用、不断修正,才能实现两者真正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手机的创新。

篇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念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

1 、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 、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则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篇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念

课程的发展是爱到学科发展和社会状况影响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智能功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放缓;伴随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急剧提高,社会对于一般成员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与法规等方面的要求却明显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趋势在于走向信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两个层面

1 、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作为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

2 、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3 、有效的“整合”应用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保“整合”应用效果的关键。

4 、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整合”应用模式――“主题――任务――活动――评价”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原则现已纳入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计划,并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A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强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学、去用。为学生提供获得多种信息资源的手段,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眼界。鼓励学生自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提倡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要引导探索,挖掘根源。

B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要启发学生充满信心、大胆动手,切忌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应经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条件,想方设法提高机房的利用率,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上机环境。

C 、因材施教的原则

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践操作也必不可少,这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成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新的研究热点。究竟是独立开设信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培养整合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成为新的讨论焦点。在与各种信息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灵活地理解与运用各门学科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来达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各学科知识能够整体化、不留痕迹地整合于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

篇7: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随着我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作者通过长期学习和自身的教学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作 者:代艳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G43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习理论   任务型教学   学习策略  

篇8: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究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究性学习

李华平  江西兴国一中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教改深化的历史必然抉择,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教改深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入手,提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旨在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的几种切实可行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  学科整合

教学模式与教育技术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犹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应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力求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及时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任务驱动”法、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之两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探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设计

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下面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浩劫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初学者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利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将计算机科学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倡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不用多久可能就会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

(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明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意义,而且要培养他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下图。

三、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角色

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许多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传统的“传道者”、“授业者”角色将变得不象以往那么重要,“解惑者”、“管理者”角色将一如既往,而且会针对不同的个体更个性化,“指导者”、“协作者”、“朋友”的角色会更加突出,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将占很大比重。总之,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发生了如下变化:

(1)、教师由知识的绝对权威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2)、教师的帮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当学生逐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逐渐隐去。

(3)、教师的主要工作由传统的讲授变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准备者和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帮助者。

(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应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探索者。

对于学生来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全部责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会计划、组织、管理、评价自己的学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最临近发展区的脚手架,学生沿着脚手架向上攀登,当学生有能力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帮助可转向其它的方面。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实现策略

1、支架策略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入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学生在目标指引下进行探索的尝试,开始教师的帮助会多一些,最后完全由学生独立探索,学习结束后学生对探索的过程进行反思。

2、抛锚策略

这种策略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3、认知学徒策略

为了改变传统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借鉴传统学徒制的长处,并针对传统学徒制的弊端,有学者提出了认知学徒策略,它通过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

4、随机通达策略

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文本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环境,以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序列,通过多维度表征知识,促使学习者进行反复的交叉学习,以达到对复杂概念的理解。

5、网上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策略

通过多个学习者之间的协同、竟争、辩论、头脑风暴和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和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

1、发端于“农业经济时代”,而泛滥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准化考试,将不再是主要的评价方式。

2、由过去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转变为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

3、由过去那种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评价的单一方式,转变为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方法的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是多侧面的、开放的,既有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小组对学习者的评价、小组对小组的评价,还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

4、是一种以过程评价为主,考试评价为辅的评价,并且在评价中不断指导学生,校正学习方向和方法,引导、刺激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以求达到教学的目标。

5、评价的功能多重的,从以往单一的筛选功能扩展到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性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

6、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对于知识的记忆、重复技能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思维、问题意识、感悟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

7、由于评价的过程性、开放性、多面性,,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评价工作量的大大增加、相应资金投入的增加,对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进行过程性、统计性的教学评价,是本教学模式评价的关键。

(1)、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贮特性,可长期动态地存储大量的个人信息,有利地支持了过程性、动态评价。

(2)、网络的学习跟踪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网上的全程学习进行跟踪,利于全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3)、网络的公开性,有利于评价的公开、公正,任何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可以到网上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模式改革――以“探究性学习”为标志,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势必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教改深化的历史必然抉择,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和教改深化的必由之路。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同时,整合所开辟出来的新大道,必将把信息技术教育带入新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1、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理论框架  课题网站

2、陆宏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科研网

3、一中课题组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实验方案

篇9:整合信息技术 深化学科教学

石狮第一中学 吴纯良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信息化已成趋势,本文作者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探索,本文从教学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三方面作以探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冲击,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的应用突出表现在开展CAI(Computer Assit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教学,CAI使学科教学整合了信息技术,创设了多媒体化的认知氛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有力工具和形式。

一、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现代化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构成,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作为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先进思想--建构主义理论也随之产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基于这种理论体系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因此,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突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已开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媒体要给以足够的重视,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

[1] [2] [3] [4]

篇10: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

[1] [2] [3]

篇11: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论文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论文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欣赏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提供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网址等,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 1 )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 3 )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4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篇12: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

钟琴  新余二中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网络资源    教学

【正文】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整合到一起,以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一、整合的背景

1.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21世纪,人类步入崭新的信息时代。21世纪的新型人才除了要具备阅读,写作,计算三大基本能力以外,还需具备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等信息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信息能力。缺乏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教育部决定从起用5到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

而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二、把信息技术结合到各科教学中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后者应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高境界。

2. 相关研究的现状

我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对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正在进行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为课题的研究。一些实验学校也几乎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实验内容、成果、案例和论文多集中在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而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案例、论文很少。这更加我感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整合的理论基础

1、从教学结构来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整合是创设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理想契入点。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网络信息化英语教学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2、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3、从学生的认知学习理论来看,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地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

三、整合的主要目标

英语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增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等。因此,以网络资源辅助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促进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是非常明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很多教师不知不觉地把利用网络英语学习资源看作使学生自觉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本末倒置的。没有教师对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方面的归纳和指导,学生仅仅依靠网络很难系统理解英语语言规范和感受英语语言特点或语言表达之美,难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四、整合的层次

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要实现从低依赖程度、低投入阶段到高依赖程度、高投入阶段的过渡有很多路走。根据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整合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一)阶段一: 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传统的英语教学和目前大多数的英语教学都属于此阶段。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演示、交流、个别辅导工具;以说教式讲授,个别辅导,个别化学习为教学策略;以集体听讲,个体作业为学习方式;以纸笔测试、口头问答计算机测试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知识施与者、活动组织者、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或选择者、辅导者;学生角色是知识被灌输者。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目前大多数教师是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学。

(二)阶段二: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在此阶段,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具有探索式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以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式,发现式、任务驱动式为主;个体作业+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按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为教学评价;教师角色是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施与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组织者;学生角色是学习主动参与者。

(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前两个阶段的七个层次虽然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没有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当前七个层次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并取得很大成功时,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

五、课程整合的实施

1、 利用网络网状呈现形式视听感知、阐述任务

网络以网状呈现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是一种接近人类联想思维的方式,它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容易

激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学习进行整合,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并以各种目标任务来驱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2、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提供资源、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最高效率的用途是听和说。有统计资料表明: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依次为:45%、30%、16%、9%。因此,客观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会听、会说。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可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等优点,提供资源,创设情境。

3、利用网络个别化的特征自主探究、个别辅导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而且它的信息资源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以免学生在网上“迷路”或浏览与教学无关的网页,并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既然是自主探究,我们也允许学生进入除教师提供外的其它网站进行学习,当然教师要加强监控。在这种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先学什么内容,和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4、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协作学习、创新实践

英语课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在于,学生在英语知识的认识基础上,把所学到的知识自觉转变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协作学习、创新实践这一环节的重点,而利用计算机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运用计算机网络与英语课程整合实现师与生的交互、生与生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信息和学习交流的作用,从而使教师更加迅速、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协作学习、处理信息和完成本课任务的情况。

5、利用网络共享性的特点完成任务、综合交际

学生随着对本课英语知识认识的提高,推动着他们不断运用所学句型结构和词汇,因而大大提高了所学语言的再现率,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综合交际的能力

六、课程整合的意义

时代在前进,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减负”要求我们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探索网络英语教学模式就显得特别有意义,而且,网络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2)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3)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4)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我们要不断尝试、探索和完善计算机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英语教学的基点转移到人的素质培养上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即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课堂上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主体性焕发出来,以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韩雪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

[J]《比较教育研究》.

3、《中小学外语教学》第7期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学卷)》

5、新华出版社20,韩新民,王新谦:《外语教学法》

6、中国人事出版社20,周巧玲:“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7、《中小学外语教学》年第5期

篇13: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  要]

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全面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用性,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关键字]

篇14: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

[1] [2] [3]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的点滴做法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英语新课标学法指导点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论文

新课程下物理课教学点滴反思论文

话题作文教学点滴体会

教师语文研修计划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什么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精选14篇)】相关文章:

高中体育课堂中的激趣教学论文2022-07-17

小学计算机教学点滴体会2023-03-14

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2022-12-01

农村小班化教学语文高效课堂激情导入的点滴体会论文2022-09-24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论文2022-12-22

音乐教师网络培训总结2023-02-17

谈职专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激趣2023-01-10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2023-11-23

《线性代数》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2023-05-16

高中的政治高级教师个人述职报告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