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8 07:57:1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4篇)由网友“苦榮”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大家!

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难点,因为“倍”的概念虽然与学生学过的“几个几”相类似,但它涉及到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比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学生学习“倍”的困难在哪里。它需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在学习“倍”之前,学生头脑中建构的是加法结构,是数量的合并于多少的比较,未曾学习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比如当出示胡萝卜与白萝卜的数量之后,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一定是“两种萝卜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萝卜比白萝卜少多少根?”等类似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对两个量或多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问题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乘法结构,而“倍”的学习正是建构乘法结构的伊始。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因此小学生学习“倍”存在困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级学生学习“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接下来,我就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谈一谈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修订版教材将“倍的认识”从原来实验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离不开“几个几”,也就是二年级上下两册书中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被搁置了几个月的时间,要重新唤起学生的记忆,所以“回顾旧知”这个环节用时比较长。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复习题,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义练习;二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强调了份数和每份数;三是进行了拍手游戏,在动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复习内容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接下来在学习新知时,我选择使用书中的主题图,但摒弃了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而是直接拿白萝卜与胡萝卜进行比较,主要意图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先出示2根胡萝卜、6根白萝卜,引出3倍的概念,进而白萝卜的数量增加到8根,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后引学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白萝卜的数量有6个胡萝卜那么多呢?有10个胡萝卜那么多呢?让学生明确“有几个胡萝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几倍”。然后出示3个红萝卜,再拿白萝卜与之进行比较,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再次认识3倍、2倍、1倍。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3倍,白萝卜一样多吗?胡萝卜和红萝卜一样多吗?那为什么都可以说成白萝卜是它们的3倍呢?以此引导学生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中抓不变,更为深入地揭示现象的本质,实现了一次对“倍”认识上的飞跃。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篇2: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1.通过分类、观察、思考、交流、比较等活动,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逐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的各种量的倍数关系,感受几何直观的价值,并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正比例、反比例的思想。还应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掌握倍的概念及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模型和方法之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单元首先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其次,在“求倍数”和“求比较量”的问题中,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而且,紧扣倍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读图、理解图中蕴含的信息。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借助图示表示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注重展示丰富的问题情境,以便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线段图,表达出倍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教材先讲“求倍数”,再讲“求比较量”,借助线段图,并运用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例1中,通过“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活动。在“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中,由旧知转化为新知,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看一看”观察红萝卜与胡萝卜根数的关系,初步感知“倍”。“摆一摆”利用学具摆一摆。充分积累感性经验。“圈一圈”把白萝卜每2根为一组圈起来,在通过语言表征与同伴说一说两种数量间的倍数关系,逐渐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例2、例3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主题图,理解例2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例3是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环节来运用倍的知识,加深对概念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数量关系的同时,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阅读与理解”是让学生发现主题图中呈现丰富的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理解图中蕴含的信息;“分析与解答”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乘、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借助图形直观地把握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思考;“回顾与反思”环节,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切实将培养“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练习设计分析:

例1中的“做一做”1、2两题,第1题是通过3种不同颜色的圆片,找准“标准量”,直观地反映出比较量与标准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2题是让学生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建构求比较量是多少的思维模式。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比较量”和“标准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标准量、比较量,再找出倍数关系,同时渗透正、反比例的思想。

练习十一中的练习中有许多图文结合的题目,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让学生从图中找到信息解决问题。在练习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还应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应根据学情对开放题的处理,尊重学生认知经验,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感教育。

篇3: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一、基础填空。

1、8个5相加的和也可以说成( )的( )倍。

2、6的9倍表示( )个( )相加的和。

二、列式计算。

1、7的8倍是多少?

2、63是9的几倍?

3、6个8是多少?

4、 26与16的和是6的几倍?

5、215与207的差的9倍是多少?

6、6与4的乘积是8的几倍?

三、解决问题。

1、蝴蝶有5只,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4倍,蜻蜓有多少只?

2、动物园有兔子24只,小猴有6只,兔子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3、梨有48千克,是苹果的6倍,苹果有多少千克?

4、1灰兔有24只,白兔8只,把这些兔子平均装在8个笼子里,每个笼子装多少只?

5、2幼儿园买来4箱小皮球,每箱9个,把这些小皮球平均分给6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整个过程教师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教师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以教材所提供的为蓝本进行合理的设计改进。因此,我以美丽的大森林为背景,设计了更生动更符合二年级孩子心理特征的情境。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先出示两种动物(2只猴子,6只小鸭子),在原有知识(比多,比少)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倍”的认识。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顺其自然,出示了4只青蛙,8条小鱼,12只小鸟……,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探索,在操作中感知,可以说学生对“倍”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

二、关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景,一种平等的对话情景。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个体展现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本节课的教师时而充当“听众”,时而充当“长者”,引导学生去倾听、交流、探索。用“谁听明白了,请你用学具摆一摆,把我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不要说出答案,用学具摆一摆,悄悄把想法告诉给我。”给学生设置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最有实效的评价…同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变化。新课标要求课堂给学生适度的开放,但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尊重个体的价值取向,遵循教学规律,这些将永远是课堂教学进入用心境界的先决条件。

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应加强,需要自身不断的努力提高。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一个全新的舞台,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的探索实践,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篇4: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拍手游戏]: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拍手游戏吧!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你能拍2个3下吗?

生拍(连续)

师:你们拍了几下?(6下) 怎样才能让老师明确地听出是2个3下呢?谁有好办法?

生:中间停顿一会儿

师:试一下

生:2个3下

师:好,再听,(2下)用刚才的方法拍3个2下

生拍,师数口型,1 2 // 12 // 12

同学们学得真快,如果你喜欢的话,有时间和同位的同学玩一玩吧?

一、 创设情境

课件:在美丽的森林深处,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着,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丰富的食物,大家请看课件说: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一群活泼的小兔子正在吃萝卜,出示主题图

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萝卜的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课件说:这些萝卜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胡萝卜和红萝卜

生: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

生: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

师:你们找到了比多少的数量关系,真好

生:胡萝卜和红萝卜一共有6根……

师:你还找到了求和的数量关系,不错

生:6÷2=3

师:你还想到了用除法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真棒!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数量关系?

(预设一: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为什么是3倍呢?)

(预设二:学生没有说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1)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板书: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板书3个2根)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重复一遍

关于“倍”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倍”这个新朋友,板题(贴)——倍的认识。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发现中初步认识“倍”

大家请看,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的倍数关系是什么呢?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

师:为什么?

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4个2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

师:同位之间小组说一说

师:你再来说一下

生:流利表达

师:咱们全班说一下(老师带着同学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中体验“倍”

(1)细心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刚才我们根据情境搜集到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几根?(10根),贴好图片,结合刚才的学习,你能用学具袋里的图片摆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吗?

请你摆一摆,再和同位说一说

谁来汇报?(到前面边摆边说)

(2)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边听边板书: 胡萝卜⊙⊙ 2根

白萝卜 ⊙⊙ ⊙⊙ ⊙⊙ ⊙⊙ ⊙⊙

5个2根

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位之间说一说

开小火车说

师:好,现在请你仔细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老师再放两根白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白萝卜 ⊙⊙ ⊙⊙ ⊙⊙ ⊙⊙ ⊙⊙ ⊙⊙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怎么看出是6倍?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个(2)根,所以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如果再增加2根白萝卜呢?

生: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7倍

师:如果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8倍,白萝卜的根数该怎样改变?

再增加2根,那就是让白萝卜的根数是8个2根

师:好,那我们继续,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50个2根呢?100个2根,1000个2根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如果白萝卜和胡萝卜同样多,我们就说胡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1倍)

(三)、变化中深入理解“倍”

师:真好!刚才同学们根据主题图我们知道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这时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

师: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有变化吗?变成了几倍呢?为什么?

谁能摆一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来?

生:白板上摆一摆

白板演示:胡萝卜 ⊙⊙⊙

红萝卜 ⊙⊙⊙ ⊙⊙⊙

生: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说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我有点迷惑:同样是6根红萝卜没有变化,为什么最初是胡萝卜的3倍,现在又变成2倍呢?

对比白板演示:胡萝卜 ⊙⊙ 胡萝卜 ⊙⊙⊙

白萝卜 ⊙⊙ ⊙⊙ ⊙⊙ 白萝卜 ⊙⊙⊙ ⊙⊙⊙

生:胡萝卜的根数变了,相应地倍数也就变了,所以看清跟谁比很重要。我们把作为标准进行比较的这个量称为标准量,与标准量相比较的量称为比较量。

第一副图的标准量是2根胡萝卜,红萝卜是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3倍(边说边圈)

那第二幅图呢?

生答:第二副图的标准量是3根胡萝卜,红萝卜是2个3根,所以红萝卜是标准也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所以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变了

同学们请看这题

白板演示:胡萝卜 白萝卜

白萝卜是胡萝卜的( )倍

这道题怎么思考呢?

师:那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我们该如何确定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生共同回忆:1、第一步先观察、找出标准

2、第二步根据标准圈一圈

3、第三步数一数圈了几组,就是几倍

师适时板书:找----圈----数

(四)、讲中练:圈一圈,填一填

师:大家似乎掌握的不错呀?为了检测大家的学习,我们来进行一个四星闯关竞赛吧,共4关,完成一关画一颗星,看谁是四星闯关小能手

三、 课堂反馈小结

第一关:圈一圈,填一填

白萝卜 ⊙⊙⊙⊙⊙⊙⊙⊙⊙⊙⊙⊙⊙⊙⊙⊙⊙⊙

胡萝卜 ⊙⊙⊙

红萝卜 ⊙⊙⊙⊙⊙⊙⊙⊙⊙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为什么都是在和胡萝卜这个标准量比较,结果却不相同呢?白萝卜和红萝卜的根数不同,标准量虽然不变,但是比较量不同或是改变,倍数也会发生改变]

师:从这道题中,你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关系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白萝卜 ⊙⊙⊙⊙⊙⊙⊙⊙⊙ ⊙⊙⊙⊙⊙⊙⊙⊙⊙

红萝卜 ⊙⊙⊙⊙⊙⊙⊙⊙⊙

师:大家真是火眼金睛啊,轻松发现了数量之间隐藏的倍数关系,闯关成功,画上星,我们来到第二关

第二关:想一想,画一画。

第二行画 , 的个数是 的2倍。

第一行:

第二行:

你为什么这样画?

2倍就是需要画2个第一行的四个

第三关:说一说、摆一摆

胡萝卜 ⊙⊙⊙

白萝卜 ⊙⊙⊙⊙⊙⊙⊙⊙⊙⊙

师:这两者之间你发现倍数关系了吗?

师:怎样才能使第二行与第一行成整倍数的关系?好,下面请你拿出手中的小棒,第一行摆3根表示胡萝卜,第二行摆10根表示白萝卜,小组合作看谁们能想出更多的好办法,使它们之间成整倍数的数量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听方法,提建议]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案?

生:黑板上演示

师:咱们班的孩子真了不起,同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快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不知不觉来到了第四关的门口,你们准备好了吗?开始闯关

第四关:有一串24颗珠子的手串,按下面的排列方式,算一算黑珠子是白珠子的几倍。

反馈四星闯关高手

结束语:欢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我们这节40分钟的课也接近了尾声,老师真舍不得你们,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师: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倍数关系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李老师为你们得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高兴和大家一起又度过了一段美妙的40分钟,今天我们从倍数关系的角度去观察并走进了数学世界,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可能是整数倍也可能不是整数倍,可能会有余数,也可能比1小,这种倍数关系将来我们会陆续学习小数和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着大家。同学们,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很有趣,数学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随时欢迎大家在数学的课堂中做思维的体操,谢谢大家![鼓掌]

篇5: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后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 ),依次出示第2,第3、第4幅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4个2、5个3、3个5。

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

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

(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萝卜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

(4)即时练习: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

>>>下一页更多精彩“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P54-55练习十一7、8、9、10、11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会运用倍的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画图,列式的方法正确解答倍数问题

教学难点: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2)( )的个数的( )倍是( )的个数。

(3)( )的个数除以3是( )的个数。

2.完成P54第7题。

全班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列式计算。

3.完成P55第8题。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4.完成p55第 9题。

引导读题,找准条件,理解两个问题中哪钟颜色的珠子数量不变,哪种珠子是哪种珠子的6倍,哪种珠子应该是多少,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想比这种珠子原来的个数是多还是少。

5.思考p55第10题。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6.思考p55第11题。

引导学生明确小熊手里的5个玉米需要加上3再乘2得到熊妈妈现在个数与小熊现在个数的关系,最后再加上3得19个。

三、作业设计

1.小欣今年5岁,妈妈今年35岁。

(1)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2)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欣的几倍?

(3)后,妈妈比小欣大多少岁?

2.张阿姨家养了6只鸡,其中2只公鸡4只母鸡,每只母鸡又孵了3只小鸡。

(1)张阿姨家现在有多少只鸡?

(2)现在鸡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篇7:三年级《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7的乘法口诀》中第4课时的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初步体会“倍”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求倍数的问题;

3、在用已有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总结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把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这节课我通过“1头小象和2头大象”、“小兔子拔萝卜”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倍”的意义。这样,把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放在学生比较喜欢的情境中,避免了干干巴巴的讲述,然后,我又和同学们进行了击掌游戏,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加强理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所以,在练习中我安排了让学生摆花片的题目,通过他们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了对“倍”这个概念的理解。

篇8: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学生初次接触,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同时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注重方法渗透。在本课中我多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练,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慎重处理课尾。课尾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的时候,而此时我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倍”的擂台赛的形式,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并引导学生快速列式计算,让学生掌握了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总之,全课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意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与组织者,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和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理解“倍”的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篇9: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发。在教学中,第一部分要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交给学生独立解决,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顺利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比较。第一次比较(每次都是3份),突出不论每一份是多少,只要有这样的3份,那就是可以说有这样的3倍;第二次比较,突出不论物体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数量没变,那红花的朵数就还是蓝花的3倍,突出数量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变化的非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梳理出关于倍的认识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从例题到练习,每次出现的都是画图,如果再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没有出现除法算式的话,也可以由老师来进行直接的教学,直接出示除法算式。其实不论是画图还是列式,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方法需要优化。对于方法的优化,可以采用学生自愿选择的方法。即通过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自觉感受到画图这一方法的缺点,自然优化出列式计算这一方法。

由于原本在例题中出现的列式计算,被放到了练习中,让学生自然感悟,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可以加入一个拍手的活动。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列式计算这一方法的巩固。

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这节课里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抽象出“倍”这一数学概念;通过非本质因素的不断变化,突出了概念的本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其中还有无限的思想和优化意识的培养。

篇10: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材处理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最初的设计出来后,经历了几次试教,均出现有学生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几分之几”的情况。这让我产生了最初的设计是否低估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的疑问。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北师大版教材中将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融合到一课中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管是哪一版本教材的何种安排,教学的重点都是要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当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并理解到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后,会联想到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也是很自然的事。仅从这个层面来看,认识“几分之一”仍是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的基础。有几个学生折出表示“几分之几”的图形,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都能借助于1/2的学习就理解了几分之几的意义。他们其中的大多数还必须在丰富的动手做、辨析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体会,提高对分数意义的认知。基于这样的考虑,几经调整后我的教学设计仍然尊重了教材的内容安排,将教学重点锁定在认识“几分之一”上。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正是基于对几分之一的充分认知,学生很容易就能借助图形比较出几个分数的大小。有的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自己的思考。这种数学与生活现象的融会本身也再次体现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自主建构。

二、关于练习设计

这次教学中,我将设计之初的拼图练习调整成了板报中的分数。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在练习中加大数学思维训练的含量。原来的拼图练习,形式很新颖,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很高。但是,当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让他们在几个完全相同的图形中选择不同颜色的图形来拼图,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出红色部分是图案的几分之一的判断,这其中的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所以,我借鉴了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板报中的分数的练习并加以调整,力争借助这一练习实现这样几个层次的思考训练:一是直观辨析板报的几个栏目分别是板报的几分之一;二是借助图形体会单位“1”的变化后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几分之一”的变化;三是在借助图形初步建立起几个分数间的关系,即1/2的1/2就是整体的1/4等。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的遗憾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调整。如:对五角星的1/5的处理,应注意区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可以把五角星的一个角以立体透视图的闪烁方式呈现给学生。风车的每一个叶片都是风车4个叶片的1/4,而不是风车的1/4,可以借此做几个整体作为单位“1”的知识渗透。还有的学生在表述中经常会忽视“平均分”的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加以提示和强化。

篇11: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总结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教案和课堂实施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1.通过旧知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过渡,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 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先通过“拍手欢迎小动物进入课堂”的情景, 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 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2只小猫(标准量),6只小狗,10只大雁具体情景,让学生思考:小狗的只数是小猫的3倍是什么意思,就是以小猫为标准量,看小狗里包几份小猫,包含了3份即3个2,所以小狗的只数是小猫的3倍。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 教学时我虽然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但是学生在表述的时候还是不能规范的用语言来是什么数量是另一重数量的几倍。 2.建构倍的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大雁、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在倍的概念 的建立过程中,我注重将所比较的事物的数量关系直观化,让学生体会“几个几”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例如,大胆的引导学生想像推理:如果大雁有6个2只呢?8个两只呢?10个两只呢?你有什么发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 3. 在变化、比较、抽象中把握理解“倍”的概念。 我主要设计以下两种变化:一是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倍数变化(“比较量”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二是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变化,倍 数也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资源,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

篇12: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总结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模式进行。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是“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篇13: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学学习了乘除法之后,学习这个概念。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这课之前,我不敢怠慢,精心备课,参考比较权威的教师用书,书上对“倍”这单元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是这样要求的:在这里,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教科书中对倍没有给出概念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

倍,对于学生来说看似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是果真如此吗?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有没有知识和方法与之相关或相近?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倍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也就是说,在方法模型上,“倍”和“比多少”类似,表示的都是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只不过比的结果一个是比率,一个是相差的具体量。在知识模型上,倍是除法意义的延伸,建立除法与倍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样,新学知识就有了原有的生长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了突出新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

第一节课,只认识倍,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一个题型。起始课很重要,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地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识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份”,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比如小鸡的只数是3只,小鸭的只数是6只,就是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也每3只一圈,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2倍,即6是3的2倍。进而在大量的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中巩固这个概念。接着理解用除法表达这个倍数关系,求“6是3的2倍”,意思是求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6每3个分一份,有这样的几分。最后在大量的对比练习中,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这个结论。

第二节课,重点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同理,这节课也是基于画一画的基础上理解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将其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例如求6的3倍是多少,其实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自然用乘法做。而求6是谁的3倍,意思是把“谁”看成一份,6相当于有这样的3份,那把6平均分成3份,“谁”就占了这样的一份,自然用除法做。

第三节课,将倍的三种题型对比练习。在对比中找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到底用哪一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例如题组可以是“哥哥今年18岁,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岁数是弟弟的几倍?”,“弟弟今年6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哥哥今年几岁?”,“哥哥今年18岁,是弟弟年龄的3倍,弟弟今年多少岁?”在对比训练中,学生体会到关于倍数问题,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份数,即标准量是什么?通过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正确的算式表达数量关系。

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倍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依然有少数学生还是雾里云里,分不清到底用哪种方法解答。只有针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巩固练习,争取学懂。

篇14: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从复习题开始通过看图说“几个几”,做游戏拍“几个几”为后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铺垫。也是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同桌议一议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文《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听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郑应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对称图形》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倍的认识说课稿课件2024-04-26

西师大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1~5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022-04-30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22-10-18

二年级数学上册《休闲假日》教案2022-05-24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022-10-1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说课稿2022-07-05

倍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022-06-05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3-04-03

2022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3-03-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3-08-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