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孩子们按照读、看、写感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同时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视觉的感知和资料的补充,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时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课文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让自己头疼的地方,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给孩子点到,结果都成了面面松。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员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颐和园教学反思2
一、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的长。)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四﹑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颐和园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它是一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章,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在上课之前我大量的查阅了颐和园的有关知识、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教材,力求走进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传递美、感染学生体会美。
二.课前,带领学生实践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长,使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更后的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在讲授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的高,挖掘的较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佛香阁真高!
四.把学文与学习写文有机结合。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略得当,这正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当然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5
优点:这是一篇游记,总体感觉课文条理清晰,我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让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按照什么顺序游览的?学生说出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又通过细读分析第二段,学生体会到列数字说明了长廊很长的特点,有抓住长廊内的艺术美,体会到长廊的美。介绍万寿山时候,让学生结合课件出示的图片,说出看到的哪些景物,又达到了深刻记忆的效果。学习昆明湖时,让学生找出比喻句,体会镜子、碧玉的样子、说说这些昆明湖的什么?经过品味,明白了是写昆明湖的水的特点:静和清。接着展示了十七孔桥的图片和资料,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课外知识。
不足:课后又细看了教师用书,有个知识点“滑”字的作用没有解释清楚。对于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个别学生有弄混现象。
优化措施:在备课时候,多看资料,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多分析,细分析,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层次清楚,移步换景、首尾呼应,其写作方法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为了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把文本内容和写作方法都在读和交流中理解领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预习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读体验
4.汇报交流
……
一、在课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先让学生搜集颐和园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资料。通过搜集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背景有更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着再通过生字词检测预习的效果,不仅考查了学生课前掌握的情况,还交流了学生自主探究生字词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点,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通过师引导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使学生对本文有整体地把握。同时对移步换景,也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的写作方法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观察点又是怎样的?使学生对全文结构安排,作者行踪都有较清楚地了解。
三、重点品读,领悟学习方法
师引导品读来学习长廊的内容,使学生在交流中把长廊的长、美的句子朗读出来,特点探究出来。师再引导小结本段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方法:边读边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再把景物特点概括出来。并用这种方法自学万寿山、昆明湖的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2)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照要求深入地自学探究,生本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在交流中学习,在汇报中体会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先在小组里交流探究的结果,然后全班进行汇报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点。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将“滑”与“划”进行对比。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划船例子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再例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地展开想象,并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就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颐和园教学反思8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移步换景。课文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颐和园教学反思9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关怀。特别是后进生。如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孩子呢?他们充满自信之余,也会想到:老师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现!
可我认为除做到这些外,我们还应多和孩子握握手.让他们在和老师握手的一瞬间,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今天我上第18课《颐和园》时,让全班孩子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当让孩子们交流时,大部分都能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对于胆小而又想表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我说:“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都没有找到知己,真遗憾!我的知己在哪?”话音刚落,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孩子说:“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觉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好像闻到了花香。”“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握个手吧!交个朋友!”我兴奋地说。其他孩子情绪高涨,都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要专心.直到下课还跟在我身后,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头……
由此可见,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给予孩子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在孩子需要关怀、鼓舞时,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看来,整堂课重视了写作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朗读不充分,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教师讲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文本学习板块,让学生读文后说感受,学生谈到颐和园“美丽”,然后学生从文找到能表明心中感受的句子并读一读。借机告诉他们“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说游览顺序,并读了读作者的游览线路的句子。对于每个景点的具体描述朗读不够,没能细细品味语言的美。
3、对课文内容质疑,我的提问是:“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抓了“几乎”这个词语,但没有同学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问引导时做适当地调整,如:“观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课时临时应变能力和引导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
4、在教案设计方面,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了长廊,然后总结了学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颐和园别处景点,学习游记写法,然后读写结合。可整节课下来,感觉好似成了习作指导课似的,指导习作方法多,品读课文少,课堂上又用了大量时间让写身边的景点,但写作时抓的点有点多了,觉得孩子们一下子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
课堂教学还在不断摸索当中,争取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案例过程]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案例反思】
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
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
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可见,每一次认真的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过程。每当完成一次反思都相当于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今天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内容,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大量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希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因此,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希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己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写,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特别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己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通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
1。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在进行小练笔时安排的素材偏重于思想教育,未能很好的结合课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2。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来体会长廊的美丽,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不足之处: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感到遗憾的是抓住了重点段落进行精读,但为安排运用方法进行跟进的略读训练,使课堂整体效果显得单薄。
改进措施: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取、处理信息的潜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在年级里上完《颐和园》这课,我不禁有许多感慨:我不知道听课的同事们坐在那里是何感觉,但我自己觉得是我在台上讲的大汗淋漓,学生们可能也听的云遮雾涌,在拖堂三分钟之后,我结束了我的课堂,但是课虽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却在延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对朗读环节设计的较多。下面对我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得美感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在学习中依靠这些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读写结合,注重了写作的指导
语文最重要的两块即为读与写,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愿。俗话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
一、读的太乱,太过于随意。
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舍。
记得在去南京学习的时候,赵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必须要简练,能一个绝对不能两个。可是我还是没有学会取舍。在一节课上,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上,总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认为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样一来,一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复杂了,这样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的现象,所以就会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够透,不够深,所以我觉得自己以后讲课一定要把目标定的简单些,处理透处理实,不为显示而讲课,为了学生而讲课。
另外,我还是想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反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再存“展示”这样的念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眼里有学生,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牢记:我是为我的学生而讲课。
★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理想第三课时的教学反思2023-01-12
语文课教学反思2022-10-27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2022-05-07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2022-12-16
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2023-09-09
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022-09-16
人教版小学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2023-06-04
人教版小学升教学设计2023-04-21
数与形教学反思2023-01-17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