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时间:2023-02-07 07:40: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整理8篇)由网友“日落终结”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1: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秒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学习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学习内容:数学书2、3、4页

学习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每一大格是(  )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个小格.

3、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秒针走一圈是( )分.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看教材1页,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10 ( ) 、8 ( ) ( )   5  ( ) ( 3) ( ) ( )

2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 )。

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4、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分针走 ( )  格,秒针走 ( )圈  。秒针走 ( ) 圈,分针走 ( )格  。)

5、秒针走 1圈是( )秒,分针正好走 ( )小格,由此得出1分= ( ) 秒。6、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你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7、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 看1分钟时间能做些什么?

三、过关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

2、人1分钟脉搏跳( )下,1分钟做( )道题,1分钟写( )个字。

3、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从1数到30用了( )秒。

*1分=( )秒,120秒=( )分

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篇2:四边形的认识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四边形的认识学案

导学过程

一、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把填出来。

(                                                    )

二、主题图引入。

1、仔细观察课本34页,同桌相互回答: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                                  )

2、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都有哪些图形?

(                                  )

三、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涂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                                      )

(2)小组内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都有(  )条直的边,(     )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涂上颜色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按角来分,可分为(             )和(                );按边来分,可以分为(               )和(                  );按是否是对称图形来分,可以分为(                   )和(                  )。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篇3:颐和园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8、颐和园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年10月   日

班级: 四(2)班        姓名:

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学习点拔: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三、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四、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六、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心旷神怡   清爽宜人  )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翠绿   碧绿  )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葱茏  苍郁  繁茂  苍茂 )

七、共同达标: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生字:

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思考课后题。

九、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十、学后反思:

[颐和园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篇4:月光曲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课题:《月光曲》 第一课时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莱茵河、蜡烛、陌生、盲姑娘、琴键、微波粼粼、霎时、记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4、学习重难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预习学案

1.我能行:我愿意多读几遍课文,我能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写下来。

lái yīn hé là zhú máng gū niáng mò shēng

( ) ( ) ( ) ( )

qín jiàn wēi bō lín lín shà shí jì lù

( ) ( ) ( ) ( )

2.我思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把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大声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查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给文章分层次。

3、这个传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4、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5、盲姑娘听完贝多芬弹得第一首曲子后,说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

四、课堂检测

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

(1 ) 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

(2 )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

(4 ) 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

五、课后作业

生字、背第九自然段。导学案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贝多芬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课题:26月光曲 第二课时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学习重难点: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预习学案

1、背诵

2、听写词语

3、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茵( ) 激( ) 腊( ) 粼( )

菌( ) 缴( ) 蜡( ) 鳞( )

微( ) 谱( ) 盲( ) 霎( )

徽( ) 普( ) 育( ) 霞( )

瞎( ) 恬( ) 键( ) 烛( )

割( ) 括( ) 健( ) 蚀( )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首,又弹一首曲子?

2、学习第九自然段。

3、兄妹两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能看到?有几幅画面?

4、贝多芬为谁创作《月光曲》?

5、评价贝多芬。

四、课堂检测

选词填空

幽静 清幽 恬静 清秀 干净

( )的脸 ( )的月光 ( )的小路

( )的教室 她的脸很( )

五、课后作业

同步、三导

六、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贝多芬---关心穷苦人(高尚情怀)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月光曲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5: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7、 长 城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八 周  星期         年10月   日

班级: 四(2)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点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体达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婉(       )   凝(       )    杖(       )    魄(       )    峭(       )

蜿(       )   疑(       )    仗(       )    魂 (      )    俏(       )

六、板书设计:

远望  长龙  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 高大坚固

1、长城     联想    血汗和智慧

赞美    伟大的奇迹

七、学后反思

[长城导学稿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篇6:《位置》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学生___________班级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学习目标】1、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是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学习过程】

一、交流讨论:我们全班有____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请你们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呢?

二、探索新知

(一)、阅读第2页例题1主题图和问题

1、想一想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位置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如何确定第几列、第几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

(注意你的书写格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尝试归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和它的书写格式。

5、交流讨论,完成P3“做一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小提示: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二)、观察P3例2出示的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1、思考方格纸上的竖线与横线分别对应着例1的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表示大门所在的位置吗?__________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含义?__________

2、用数对分别表示熊猫馆、猴山、大象馆、海洋馆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X,4)表示大象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在方格纸上至少要几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独立完成书本P5第3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P5第4题,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  1、巩固训练:完成练习一第1、2、5、7题。

2、拓展提高:练习一第6、8题。阅读了解P7“生活中的数学”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篇7:有的人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课题:20有的人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预习学案

一、听写词语: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二、了解作者

三、背诵诗歌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划分节奏。

3、诗歌采用了什么写法?

4、“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5、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6、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课堂检测

小练笔: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五、课后作业

册子

背诵并默写

六、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有的人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8:一面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课题:19一面

年级:六年级 执笔:李元学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窖、赫、译、懊、莽、捻、挲、颓、捏、熏、憎、虐这12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地窖、赫然、翻译、懊悔、莽撞、捻着、摩挲、颓唐、捏着、熏黑、憎恶、虐待、踌躇、历尽艰苦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进一步了解鲁迅,同时能积累好词好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学案

1、了解背景。

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摩挲(suō shuō) 踌躇(zhù chú)

抚摩(mó mō) 憎恶(zēnɡ zènɡ)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恳( ) 窖( ) 择( ) 灰( )

恳( ) 窑( ) 译( ) 恢( )

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用手轻轻摩擦。 ( )

2.热情周到或情谊深厚。 ( )

3.刚刚显露的事物发展的趋势或迹象。 ( )

4.做错事或说错话,后悔不应该这样。 ( )

5.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 )

三、导学案

小组合作交流: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分析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4、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5、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体会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以下问题:

(1)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2)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7、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四、课堂检测

择优录取(辨析破折号用法,填序号)。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未说完

C.表示插说内容 D.表示话题转换

1.我向里面望了望--阴天,暗得很。 ( )

2.哦!您,您就是-- ( )

3.一个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

4.这天气真坏透了--他怎么还没有来? ( )

五、课后作业

同步、三导

六、板书设计

一面

环境:秋深、风大、天冷

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件: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七、教学反思(学后记)

[一面 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习作论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学论文)

笔算小数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人教新课标三年上《总复习》的综合资料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单元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秒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整理8篇)】相关文章: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11-27

人教版三年级可能性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9-26

笔算乘法(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9-14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12-03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4-29

人教版三年级0的乘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09-04

(1)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2022-06-02

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01-27

第三单元知识四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3-11-01

有余数除法例1,例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