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时间:2022-11-07 08:33:4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整理16篇)由网友“稚时至终”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篇1: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是课本中的一个《测量旗杆的高度》课题,首先在设计之初就立足于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完成。所以此课题的学习安排在了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并且能够综合应用的基础之上。

2、这节课有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个课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原因之二是提前给学生分好了小组,布置了预习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原因之三,对本班的学生状况熟悉,上课时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节课还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树高;影子在墙上,影子在斜坡上,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学生感兴趣且觉得有用的内容,他们易于接受。通过身边的实例,及他们测量旗杆时的剪影,让他们觉得新颖性及重要性。

4、本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如下收获:

(1)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在分组合作活动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二、纵观本节课,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困惑及不足:

(1)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较长,如果学期的教学进度允许还可以,如果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还能进行吗?那么如何协调好数学课题学习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呢?

(2)交流合作与动手操作的协调不够。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前提下展开交流与合作。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阶段的个别引导有所欠缺,因此这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显得无所事事。

(3)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之中,广泛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体操作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把握学生情况,及时指导鼓励学生。

三、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思路,更努力的让数学生活化。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篇2: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各种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结构,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运用合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在经历生活的情境中掌握了数学知识,获得了解并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

篇3: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学生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与教学材料、教师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是我执教的《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的首要任务。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数的认识的。活动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具体做法是:出示画有100块方块的学习计数卡,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动手等操作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10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的兴趣。

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是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我乘胜追击,同桌合作,将两人手中所有的方块计数卡合起来,再次数一数有多少块方块。学生的活动是:1个百、2个百、3个百……10个百地活动开了。有的说我手中的是5个百加上你手中的5个百就是10个百,这儿共有1000块。简单的计数卡,通过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而得到的。与一年级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样,只是今天学的数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后,我邀请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学生数,老师将一张张平面的有100个小方块的计数卡贴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而再次感受到1000块方块就有这么多。课件出示:从1个小方格变成10个小方块,再10个10个地变成100个,再100个100个地成为了1000个。此时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

对1000这个概念的构建是合理的,有效的。“数”方块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数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

将1000数的概念的建立、数数及数的组成、读写法有机整合又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读法与写法为一节课,而我将两课时进行整合。改造、重组后的学习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计数单位“千”的同时,借用计数器,随机介绍了数位、数位顺序,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无序的,认识数位顺序的提前为下面的认读做好了铺垫,其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本课中,从概念的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但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间有零的数时没有更深的挖掘教材。

篇4: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篇5: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篇6: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一、在活动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初数1000以内的数,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不同数量的种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组的具体数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动碰到了不少障碍,引起学生的数数_,怎么数呢?有一个一个数地,也有十个十个数地,最多的就是十个十个数地,因为数量比较多,如何处理这些数出来的种子,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难题,处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难点。可真理毕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但比较后,学生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数1000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是想突破重、难点,但由于有了基础,学生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时,这里还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

三数1000以内的数,数数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还要让学生数出一些具体的数来,特别是一些转折点,尤其重要,处理不好,数数这一关可能学生就过不了,如何引出这一内容,如果随意让学生从多少数到多少,学生的数数兴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数数接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最起码是在25分钟以上,且参与面非常广,就拿数数活动来说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种子的数数任务,没有小组成员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同样,在各种猜一猜活动中,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是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这节课增添了活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地处农村的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教具,更不要说学生了,从哪儿寻找资源呢?我们自己身边,同时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种子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与现在的时令特别吻合:正值清明时节,农村里有句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于是在课中我将种子搬到了课堂,另外,这里也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获。课中,不少教师为我的创意所感动,课后,纷纷寻问:哪来那么多种,农村的家庭怎么会没有种子,一个人几十粒,很容易就凑齐了我所要的数目。教师惊讶于我的创意,更何况孩子们呢?

四、思考的一些问题。

1、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不断培养教学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动:第一次是在数数之前,第二次是想一个一个地数出1000,第三次是在巩固阶段。但多数学生都没猜中,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数,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们脑海中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即数感。如何培养,关靠一节课是不行的,需要立足于平时。

2、以百作单位的突破教学中,这一内容花了不少时间,但始终有学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数,他们总认为10个一堆已经够简单的,如何突破,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如果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分成两部分,先放手让学生数出具体的数量,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具体数量,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篇7: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2、找准知识衔接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起点就是整数乘法,让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很轻松地解决了知识架构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智慧共享、思维碰撞,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脸上也露出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喜悦。

不足之处

1、教学流程的时间把握上,再进行适度调整。

2、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与整数乘法竖式的联系,出现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设计

1、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困生易犯的知识错误,全面细致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2、教学流程改为:主问题导学(5分钟)——交流释疑(10分钟)——归纳总结(5分钟)——当堂检测(25分钟)。

篇8: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进行两道计算练习:561+325=37+25=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巩固了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习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较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再同桌交流。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习题的练习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完成。

本节课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本节课虽然是计算课,但是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一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9: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一、“解题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将“解题反思”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学生在进行解题时,不会受到解题思路的约束,将问题中的数学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问题,不断地更新学生自身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将“解题反思”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现实的科学课堂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以为讲得多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率,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当中,学生就可以得高分了,但结果恰恰相反,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在学习时也学的很吃力。 “解题反思”的应用,是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可以将总结出同类体的解题思路,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将“解题反思”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通过“解题反思”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扩展研究,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在“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问题的联系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拓展能力,从而形成了系统的认知结构。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一)对解题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

对问题进行错误解答的原因就是学生对问题解读的不够深刻,对知识概念模糊,加上考虑问题不是很全面等。此外,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处理问题来说很难做到一次性处理得当的效果,因此,想要保障解题的准确性,就要在解题之后对解题过程进行详细的反思,对解题过程反复的进行思考,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最终得出结论,将错误降到最低,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要强调这一点,有效的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

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比较强,往往每一知识体系本身的知识点都是环环相扣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解题时必须进行仔细的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数学问题中很多都是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很多,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通过联系这种类型的题可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熟练灵活地运用到解题过程当中去,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对待问题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是对很多个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在多个问题当中寻找解决办法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从举一反三的效果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深刻的反映出学生对解题过程深思熟虑的反思过程。

(三)鼓励学生进行错题反思

做错题就是学生体现自己学习知识不扎实和知识薄弱的重要表现形式。从错题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自身对哪些知识点理解的还不够透彻,通过对知识点的重新理解以及对错题的反思中寻找自身的不足,深刻的分析错题原因,重视错题的出现,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巩固,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成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有理数的运算一课中,

这道题目主要是考学生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以及运算能力。题目中的—22学生很容易把答案算成4,因为负数的偶次方是正数,但是题目中的—2并没有被括号括起来,所以—22的结果应为—4。因此,正确的答案为:有理数分为正数、负数和0,学生在接触负数之后,很难适应负数的出现,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将题解错。这道题主要的'就是考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熟练程度,区分好在运算过程中正数与负数的区别,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并灵活熟练的运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解题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更新学生自身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可以总结出同类题的解题思路,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从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将被动化为主动,提高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成果。

篇10: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实现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先人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经验之谈。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也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必然采取相应的学法。教师应当研究学法,改进教法。 学前班数学活动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 中学,“趣” 中练,“乐” 中长才干“。”赛“ 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 、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 、“摘苹果” 、“帮白兔收萝卜” 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 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 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 、“数的分解” 、“数字歌” 、“找邻居” 、“找朋友” 、“送信” 、“争当优秀售货员” 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 字像小鹅,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 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 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 ,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 说:“我今年7 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 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5” 说:“我今年5 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因此学前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教学中来。

篇11: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看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的人还看了:

篇12: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首先大屏幕展示世界杯球赛图片,教师解说,接着引出问题:某球迷协会组织 36 名球迷拟租乘汽车去比赛场地,为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呐喊助威。可租用的汽车有两种 : 一种每辆可乘坐 8 人,另一种每辆可乘坐 4 人,要求租用的汽车不留空座,也不超载。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

师: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给大家 8 分钟时间。

教师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

生 1 :我们设计出了四种方案。

方案一: 9 辆小车。

方案二: 1 辆大车, 7 辆小车。

方案三: 2 辆大车, 5 辆小车。

方案四: 3 辆大车, 3 辆小车。

师(认真地听):很合理的方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组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 2 :我们组还要补充一种方案―― 4 辆大车, 1 辆小车。

师:大家说对吗?(学生表示同意。)还有没有别的方案了?(学生表示没有了。)好,我请一个小组说出你们的解题思路及办法。

生:我们是逐个验证的。

师:怎么去验证呢?

生:根据题中的条件,不留空座也不超载,那就说明座位数等于人数。 36 能被 4 整除,所以我们可以只选小车,最多选 9 辆,然后逐个增加大车数量而减少小车的数量。

师:想法非常好!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办法?

生:我们用直观的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让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这个小组非常自豪。)设大车为 x 辆,小车为 y 辆,则 4x+8y=36 。

师:太棒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表示同意。)

师:的确,他们组以简洁直观的式子表示出了要讨论的内容,省去了大段的文字叙述,这就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4x+8y=36 这其实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知道它的解有无数多个,为什么你们只选了 5 个呢?

生:因为 x 和 y 分别表示车辆的个数,它只能取整数,而且必须是正整数。

师:我有一个小小的不同的意见, 0 是正整数吗?按照你的说法我们的第一种方案就不合理了!

生:我说错了, x=0 也行, x,y 应该是非负整数。

师:你说得太好了!大家再考虑这道题归根结底我们是要找什么?

生: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非负整数解。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找到的这个方程 4x+8y=36 ……(老师未来得及说完。)

生:我发现,这个方程的两边可以同时除以 4 ,得到 x+2y=9 。

师:你太厉害了。你给大家找到了一个解决这类问题的捷径,我们化简这个方程之后求解应该更方便些。

……

反思: 从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篇13: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4、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30+20= 5+6+3= 3+2+6+4= 60+40=

50+6= 7+4+8= 9+3+6= 36+25=

2、看图,列加法算式,并说一说图意。

(1)△△ △△ △△ (2)○○○ ○○○ ○○○

加法算式:--------------------- 加法算式:--------------------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大家都喜欢爸爸妈妈带你们到游乐场参加各种游乐项目吧!(电脑显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这是公园游乐场的一角,请你仔细观察,都有哪些游乐项目?(小火车、过山车、观览车)再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

有的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做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12人)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有的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过山车。这列过山车坐了多少人?(12人)你是怎样算的'?

有的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缆车。5个观览车能坐多少人?(20人)

三、探究新知

1、活动(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平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 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

5个3 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 6+6+6+6=24 4+4+4+4+4+4=24

(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 等于24;6个4 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 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 3+3+3+3+3+3+3+3+3+3=30

4、活动(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乘法

(1)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等式,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表示----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A、数一数,这个连加算式有多少个3,表示什么。(6个,表示6个3连加的和是18)

B、求6个3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作6×3=18,算式中的“×”叫做乘号。(先写“/”再写“ )乘号与加号“+”“-”一样,都是一种运算符号。

6×3=18读作6乘3等于18.(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也可以写作3×6=18,这个算式怎样读?(3乘6等于18)

(4)练习。

A、看图说图意。(每个秋千上有2个小朋友,4个秋千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B、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

加法算式:2+2+2+2=8

乘法算式:2×4=8 4×2=8

C、练习九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篇14: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案例描述一、学前准备。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1:一样。

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1:包含2个问题;

2:因为它有“各”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反思:这是我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2.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

3.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4.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篇15: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列出算式如:

6+6+6+6+6=30

5+5+5+5=20

3+3+3+3+3+3+3+3+3+3+3+3+3+3+3=45

之后,让学生会感觉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式来进行计算。看来我们的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存在的差异,是课前没有充分的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出错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篇16:数学广角教学案例反思

数学广角教学案例反思

1.提出问题。

师:下周,小红要去参加秋游,她有很多漂亮的衣服,该怎样搭配呢?小红的衣橱里有这样一些服装。

图片出示:白色上衣,蓝色上衣,蓝色裙子,白色长裤,黑色长裤。

提出问题: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2.解决问题。

(1)任务布置。

师:想一想,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

再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把搭配的结果记下来?

(2)学生活动。

(3)反馈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搭配的,(利用图片演示搭配的过程:白上衣依次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蓝上衣依次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我们是这样记录搭配过程的:

师:你们觉得他们搭配得怎样?

生:他们的方法很有规律。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们搭配的方法和刚才的同学一样,只是记录的方法不一样,是这样的:

师:对这个组的成果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们记录的方法很简洁。

生:我们的搭配方法和他们不一样,(生利用图片演示搭配的过程:蓝裙依次分别与两件上装搭配,白裤依次与两件上装搭配,黑裤依次与两件上装搭配),是这样记录的:

师: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样?

生:其实和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刚才是用衣服去搭配裤子,现在是用裤子去搭配衣服,不过两种方法都要有规律,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生:我们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用△代表上装,用□代表下装,我们是这样记录的:

生:我们记录的方法也很简单,出示:

师:对这两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想说的?

生:用符号来代替图片或文字更简单了。

师:是的,用符号来表示更简单了,不过这两种记录方法也没有区别,△□和1、2、3表示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生(迫不及待):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代替,比如:a、b、c。

生:老师,我们想到了,不管哪一种方法,其实就是2个3,一件上衣可以跟三件下装搭配,另外一件上衣也跟三件下装搭配,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3×2=6(种)。

教学反思:

1.自主建构,尚需有效引领。

案例中,教师布置时有一定的价值引导,学生不仅要考虑“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而且必须考虑“不重复、不遗漏”,因此也就避免了学生低层次的活动展开,从学生的研究成果看,不再有学生出现随意搭配、没有规律的方法,其“有序思考”的思想相当凸现。显然,这均得益于教师任务布置时的价值引导。其次,较好地发挥交流反馈中评价的引导功能,每一次学生作品反馈后,其评价是十分到位而有效的,“有规律”“全面”“记录简洁”“方法一致”等都是较为具体的、具有一定引导价值的评价语言。可见,自主探究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

2.关注过程,凸现思想方法。

渗透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教师并不急于提炼方法、得出结论,而是用较重的笔墨充分展开过程,让学生“摆一摆怎样可以不重复不遗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巧妙地记录搭配的结果”。由此,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学生尝试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学生通过用图片摆到抽象化的符号,其思考过程经历了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学生数学化的思考过程非常明显!显然,此案例的目标不仅定位于具体的认知目标(连线法、用乘法计算),而且在数学思考层面有所作为,有序思考、符号感的培养、优化的思想、数学化的过程得到彰显。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详解介绍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高三1000字《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学校管理案例及反思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春》反思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整理16篇)】相关文章:

案例反思2023-12-27

高年级教育随笔案例2022-12-05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2022-07-27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视点论文参考2022-12-29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2022-12-01

教师师徒结对徒弟计划计划2023-11-29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2022-12-05

案例教学反思2023-07-23

教学案例反思2022-10-19

教师网络课程学习总结与反馈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