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草原教学反思(集锦20篇)由网友“山本美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草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草原课文教学反思
草原课文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篇2: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篇3: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1、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2、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篇4: 小学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有(),有()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词句的欣赏、品味,应与朗读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好词好句的欣赏,进一步入情入境,以至与最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用朗读来抒发美的情怀,达到我口诵我心的境地。
四、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五、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篇5: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很美;草原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天空晴朗。
师:你们喜欢吗?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虽说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观其神色,闻其声调,似乎不尽人意。)
师:再轻声读一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因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我最喜欢……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不由陶然而醉,能给我一个机会表现表现好吗?(学生期待着)现在请大家现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新感受,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好吗?
(生读得比先前更投入,更出色。)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饶有兴味地读着,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篇6: 课文《草原》教后反思
《草原》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情景,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在这里,教者主要谈谈教学草原美部分的反思和感受。
由于真正亲眼见到草原的人不多,对草原人们往往都存在一种向往之情。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草原美图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德德玛演唱的草原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学生很快陶醉在草原的美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举手发言用词语或短语描述草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我顺势要求他们结合刚才欣赏的图片完整地说说想象中草原的样子,这时学生很自然的就或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优美语言,也为下一步指导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并注重和珍视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教学中,我还通过精心准备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感受内蒙古草原的景色美。再安排自读感悟、展开想象、品词析句、交流感悟、感情朗读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例如,在品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时,学生的理解让我刮目相看。我问:“为什么作者会说这儿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本来我的意图是按照教参上的提示引导学生抓住“那么……那么……”来体会就可以了。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是初次来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丽,所以他的心情格外愉快,看什么就都觉得可爱了。”也有同学说老舍生活在大城市,就像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样,城市的天空自然没法和草原比,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更加突出草原天空的美……学生的潜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其实只要老师激发的好,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超乎你的想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教者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形式,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并带着理解把本文的“美”字突出出来,也就是读出来。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朗读的把握更全面,同时也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回首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预设,但有的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此外,在教授“渲染”、“勾勒”时,凸显老师的素养也需加强。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和方式上还要多下功夫。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钻研教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弥补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篇7:课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篇8:草原课文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
师:歌曲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生:是美丽的大草原。
师:谁去过大草原?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草原吗?
生1:我见过的草原是碧绿辽阔的。
生2:我去过草原,那里遍地的牛羊吃着青草,非常悠闲,在回味大草原的美丽。
生3:我感觉草原风景非常优美,人们在那里生活的美好而快乐。
师:是,同学们对草原的了解可真多,那你知道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我国的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主要分布在(指大屏幕上出示的中国草原分布图)
生(齐):内蒙古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准备好了吗?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谈话导入。
师: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板书:草原老舍】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1 草原
师: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生:我们还学过老舍先生写的《猫》和《母鸡》。
师: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师:好,那就让我们赶快来学习课文吧。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渲染 勾勒鄂温克
天涯 低吟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拘束
羞涩 摔跤偏西
师:自己读一读。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一人读一行)
生1:渲染勾勒 鄂温克
生2:天涯低吟 襟飘带舞
生3:马蹄礼貌 拘束
生4:羞涩摔跤 偏西
师:真不错,全读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似乎
师:(指名读词语)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
【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ēng:瞎蒙(胡乱猜测)
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ěng:内蒙古
师:对,同学们来看这个词(指“内蒙古”),“蒙”字还有两个读音,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其他两个读音)
师:在本课中,这个字读——
生(齐):měng
师: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内蒙古。
师: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例如:携手同行。
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师:老师通过查字典,了解到了它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相信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句话就难不倒大家了。自己读一读。
【出示句子】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我和妈妈是同行,我们都是医生。
生1:我们同行xíng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生2:我和妈妈是同行háng,我们都是医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风景。第二部分是课文的2、3自然段,写的是蒙古人民迎客的场景。第三部分是课文的4、5自然段,主要写了客人们与蒙古人民联欢的情景。
师:你总结的很好,老师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说是“草原风光图”,谁能像老师这样概括出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生:第二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迎客图。
师:谁来说说第三部分?
生:第三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联欢图。
【相机板书:风光图迎客图联欢图】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师:好,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师:真不错,不少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我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气很好,从“比别处的”“清鲜”和“明朗”体会到的,“比别处的”就是和城市相比,空气更加清鲜,天空更加明朗,我感受到老舍先生也被草原清鲜的空气陶醉了,所以他说“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出示句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有同学想给你补充,你来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一句。作者在来之前一定听说过草原的天空湛蓝美丽,来之后亲眼见过感觉比先前听说的还要美,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美,所以作者说“更可爱”,而且“空气是那么清鲜”大家都知道,在城里一般空气都是污浊的,工作有压力,所以作者来到草原之后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师:愿不得作者总想——
生(齐):高歌一曲。
师: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一定是非常——
生(齐):愉快。
师: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生1读
生2读
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体会到草原非常碧绿,我从“一碧千里”这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体会的真好,草原非常碧绿。谁还想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碧绿】
生1:我来补充,我还从“一碧千里”这个词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因为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老舍先生认为在天底下全都是草原,说明草原非常的辽阔。
生2:我想补充,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可以看出在老舍先生眼里天有多大,草原就有多大。
师:是呀,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我们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不仅体会到了草原碧绿而且还很辽阔。
【板书:辽阔】
师:请大家再看这句话“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师:老师在字典中查的意思和你一样,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1: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
生2:“一碧千里”说明在千里以内,万里以内草原都是碧绿色的,“而并不茫茫”说明视线清晰,并不模糊。
师:哦,这里的千里指的是一千里,一万里吗?
生:不是,指的是“全都”的意思,在老舍先生的眼里草原全部都是绿色的。
师:是,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试?
篇9:草原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篇10:草原教学反思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篇11:草原教学反思
踏上草原一直是我和孩子们的梦想,遗憾的是久未成行;这堂《草原》,经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融洽配合,终于实现了一场心灵的旅行。首先培养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渗透语文味结合课标中提出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一目标求在教学生字环节,我重点抓了“貌”字的字源进行呈现和讲解,通过汉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习渲染和勾勒,除了认读准确,更要理解词语的含义。我通过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用与之前学过的《鱼游到了纸上》中出现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同时又引出之后要学到的“白描”“细描”写作手法,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学本节课时要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挖掘语文味首先,课堂的开始用儿童诗导入,既轻松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提供了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草原的视角。其次,在文本的解读时,侧重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浏览课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景和人的特点;突出了阅读批注能力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画出感觉优美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觉得美;侧重了文本写作思路和技巧的挖掘,最用心设计的就是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从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中体会细描手法的精妙,通过二至五段“握手再握手”这样白描语句的朗读和体会,发现另外一种文字的魅力,体会不同写作目标可以选择不同写作手法的道理。
同时,将第一自然段转换成小诗的形式,师生共同朗读演绎,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欣赏文字的美。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够成熟之处,一是教师自身的教态不够热情大方,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加强;二是课堂后半部分处理有些仓促,白描手法的引导和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掌握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存在参与不够积极,部分学生不主动的问题,这些都应该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篇12: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展示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一)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二)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学生和老师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多么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师生从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从文章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但是始终未能亲身到辽阔而又美丽的大草原中感受,目睹这一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感遗憾。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确如此,我个人认为,假如学生和老师都能到蒙古草原中走一趟,置身其中,相信体会绝对比现在看图片、看书、看录像、读书深刻得多。
篇13:草原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我考虑的是如何让幼儿用水粉画在湿纸巾上画小草和花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作画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在材料的提供上也作了认真的准备,如:颜料和油画笔的摆放和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有效,幼儿便于作画。最后,本人认为中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握笔姿势和大胆选择颜色作画的基本能力,在引导幼儿绘画的同时,让幼儿尝试进行想象作画,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在提供给幼儿每人一张湿纸巾的背景纸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范围中作画,并利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规范作画常规和技能技巧。例如:拿笔蘸颜料说:笔宝宝,手中拿,XX颜料里洗个澡,伸出脑袋擦身体,再在纸上跳个舞。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提示,让幼儿从中感受到作画的快乐,特别是每次活动后,幼儿都觉得自己仿佛好像真的是在与笔宝宝一起做游戏。所以,幼儿的每一张绘画作品都很有特色富有童趣。
总之,我一直觉得“孩子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表达时,才会有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绘画”。通过本次的绘画活动,使我感到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让幼儿画草和花已不是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幼儿对花的位置和形状的掌握才是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在形状的把握上我利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如:从下往上长出一棵草,再长一棵草,长出一片草,然后开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小花。就这样,教师一边示范一边用语言提示,大大地增强了幼儿的作画兴趣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学习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让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表现,以及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幼儿自我体验后的感悟作画,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4:草原教学反思
歌曲《草原上》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册教材,是第二课《草原》中的一首歌曲,我在教这首歌曲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看、多听,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使学生用自己甜美的声音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但这节课存在很多不足,一、由于我把时间给看错了,所以下课提前了,本来我还准备了蒙古族的舞蹈都没有来得及教学,导致讲课效果不是很好。二、这节课,我对乐理知识讲解的过于详细,讲得有点深,导致一些学生不理解,并且觉得沉闷。三、我还应该在音乐课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融入草原的气氛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音乐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我要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尽情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
篇15:《草原》教学反思
本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加强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的确给同学们带来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特别是第一二段草原风光的描写十分出色,课堂上做到了句句细品,段段精读,而且趁热打铁,做到了当堂背诵,效果特别好。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到位,课前做到了充分的预习,课上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学习,来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而且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应该在写法上引导学生多借鉴。但是本课只注重了品读,没有细细分析语言到底美在那里,这样学生的写的收获会相对较少。另外草原的风光毕竟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边启发边想象,还应该就着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改换一些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以加强语言的训练。
篇16:《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一文教学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一、从整体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景美,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和联系生活,体会草原的美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凸现了语文学习途径的多样化。
三、理解了作者的思路,走进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真正受到感染,体会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在体会了景美和人美之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草原》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篇17:《草原》教学反思
从教以来,我已经是多次执教《草原》了。过去都是循着自然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这次自然也是驾轻就熟,只是在教学时,由于一个学生的“发现”,我让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没想到课堂因此而变得鲜活与灵动。
师:课文第一段描写了草原景色美,后边则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请认真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敏感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
(学生读书勾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感受。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么多人老远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师:你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他们的热情。(生齐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还写得很美。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认为是他们穿的衣服颜色艳美,才会给作者美的印象。刚才读这句话,我觉得真美。
师(一愣,然后惊喜地):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色彩美)请看插图,他们的服饰确实色彩鲜艳,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吗?(生动情地读)
生:老师,刚才他读得太慢了,我认为语速应该快一点。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还写出了草原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
师(激动地):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板书:动感美)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受。(生读,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体验。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这里的色彩美与动感美。
(生齐读)
师: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像他们那样去发现课文中蕴藏的美吧。(生开始投入地朗读,教师也开始迅速地浏览课文。)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的静寂美。
师:体会得不错!(板书:寂静美。)草原这样静寂,是为什么呢?默读下面的内容,看能发现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还是草原。”
生: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辽阔美”来概括。草原真辽阔呀,我真想到草原上去走一走。
师:嗯,联系下文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你发现了辽阔美,就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生:我从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体会到了人情美。(课文说:“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生:我觉得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族的风俗美。他们盘腿而坐,吃奶茶和手抓羊肉的风俗真有意思。我都流口水了。(生大笑)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话也写出了蒙汉人民的友谊美。
师:也请你们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风俗美”“人情美”)是呀!草原风景美如画,蒙汉人民友情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段话,感受蒙古族的风俗美,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吧!(齐读课文)
师(情不自禁地):孩子们,你们和老舍爷爷一样,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老舍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他优美的文笔下,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合成了一幅让人流连1忘返、美不胜收的诗意画,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深情感叹──(出示、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齐读课题,同学们,记住这让我们感动、向往的神奇美丽的地方吧。(生很有感情地齐读──“草原”)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发现了文本中的“色彩美”),教学离开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轨道。于是,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对话)。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色彩美”,是我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滚瓜烂熟,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重新解读文本(我也迅速参与到阅读行列中),于是才生成了后边愈来愈精彩的对话。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后边的课堂可能同样只能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进行,“草原”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记忆。
2.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角色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不会抓住“色彩美”大做文章,引领学生体验到“草原”更多更丰富的“美”,而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20xx年6月30日
篇18:《草原》教学反思
看到这篇课文是那样的熟悉,它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在这一次新的统编教材里又出现了,我觉得应该不用学了,只需一带而过,完成练习题就可以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备课,突然发现此次的重难点与之前的有所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也许这就是新教材的“新”吧!
备好课,走进课堂。按部就班的读书自学,积累字词,解决了基础知识问题,开始探究学习。此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课文中,作者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的风光,最后还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剩下的2—4自然段则作为略读段落,从中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最后,抓住课文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再学这一课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成了本课的重点!所以学完这一课后,除了完成课后练习题,我还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上来的小练笔大多同学写得不错!
反思存在的问题:课堂讲解过于繁琐,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课堂效率不是很高!
篇19: 《草原》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
学习方法
。
在教学《美丽的草原》一课时,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三维”目标。
一、自主学习,贯穿阅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始伊,我播
放了一段关于草原美丽风光的录象,然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要带领他们一同走进美丽的草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观赏这组美丽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时,我安排了第一个层次读书,并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或问老师,问同学。读完后,我鼓励学生站起来轮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紧接着我安排了第二个层次读书,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都写了谁喜欢草原?他们为什么喜欢草原呢?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三个层次读书,也就是精读感悟,随文识字。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体现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真到实现了读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这节课我注意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入角色,入境入情,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开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又说:“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橡一副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美丽的草原。”这样的开课为学生以后的情感升华作了铺垫。学习第一小节时,我请同学欣赏草原的草和普通的草的对比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体会到了草原的草最新鲜,接着我问:“能用读展示出来吗?”学习第二小节时,我和学生一起欣赏草原云白、天蓝的画面,经过此种情境的创设,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学完前两小节之后,为了达到情感的升华,我播放了课件《美丽草原我的家》。学生观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此时读第三小节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拓展延伸,重视实践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比如,学完全文后,我播放了一段锦州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锦州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而且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然后布置了一项拓展练习:创作一首歌颂家乡锦州的诗篇。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读中学写,学写结合的要求。
整节课的学习中,我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自我体验后的感悟。这节课的教学,真正使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0: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感受自然风光美时,让学生找找第一段中的景物,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体会“一碧千里”这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这种情景。关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我出示了两幅中国画,让学生对比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老舍为什么用“渲染”这个词语。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还设计了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练习写话。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
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默读课文时,就能从文中的语句感受到蒙汉情深。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 《草原》教学反思
★ 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教学反思(集锦20篇)】相关文章: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2024-05-10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2022-05-06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2024-05-03
老舍《草原》教学反思2022-09-12
《画家乡》教学活动反思2023-04-20
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2023-02-23
现代化的牧场教学反思2022-10-06
课文看戏的教后反思2023-04-29
三年级上册《草原上》教学反思2023-06-11
小学《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