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3 11:24:32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由网友“再也不跑路”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1:草原课文教学反思

草原课文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篇2: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篇3: 小学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有(),有()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词句的欣赏、品味,应与朗读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好词好句的欣赏,进一步入情入境,以至与最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用朗读来抒发美的情怀,达到我口诵我心的境地。

四、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五、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篇4: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教学片断】

师: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很美;草原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天空晴朗。

师:你们喜欢吗?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虽说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观其神色,闻其声调,似乎不尽人意。)

师:再轻声读一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因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我最喜欢……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不由陶然而醉,能给我一个机会表现表现好吗?(学生期待着)现在请大家现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新感受,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好吗?

(生读得比先前更投入,更出色。)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饶有兴味地读着,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篇5: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1、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2、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篇6: 课文《草原》教后反思

《草原》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情景,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在这里,教者主要谈谈教学草原美部分的反思和感受。

由于真正亲眼见到草原的人不多,对草原人们往往都存在一种向往之情。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草原美图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德德玛演唱的草原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学生很快陶醉在草原的美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举手发言用词语或短语描述草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我顺势要求他们结合刚才欣赏的图片完整地说说想象中草原的样子,这时学生很自然的就或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优美语言,也为下一步指导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并注重和珍视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教学中,我还通过精心准备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感受内蒙古草原的景色美。再安排自读感悟、展开想象、品词析句、交流感悟、感情朗读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例如,在品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时,学生的理解让我刮目相看。我问:“为什么作者会说这儿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本来我的意图是按照教参上的提示引导学生抓住“那么……那么……”来体会就可以了。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是初次来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丽,所以他的心情格外愉快,看什么就都觉得可爱了。”也有同学说老舍生活在大城市,就像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样,城市的天空自然没法和草原比,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更加突出草原天空的美……学生的潜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其实只要老师激发的好,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超乎你的想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教者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形式,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并带着理解把本文的“美”字突出出来,也就是读出来。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朗读的把握更全面,同时也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回首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预设,但有的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此外,在教授“渲染”、“勾勒”时,凸显老师的素养也需加强。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和方式上还要多下功夫。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钻研教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弥补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篇7:课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引入 ,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 ,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 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 板书:风景之美 )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 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 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 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 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篇8:草原课文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歌曲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

师:歌曲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生:是美丽的大草原。

师:谁去过大草原?能描绘一下你看到的草原吗?

生1:我见过的草原是碧绿辽阔的。

生2:我去过草原,那里遍地的牛羊吃着青草,非常悠闲,在回味大草原的美丽。

生3:我感觉草原风景非常优美,人们在那里生活的美好而快乐。

师:是,同学们对草原的了解可真多,那你知道在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这是我国的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草原主要分布在(指大屏幕上出示的中国草原分布图)

生(齐):内蒙古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走进西部”的第一站,内蒙古大草原。准备好了吗?上课。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谈话导入。

师:五十年前,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板书:草原老舍】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1 草原

师:老舍,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作家了,谁来说说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生:我们还学过老舍先生写的《猫》和《母鸡》。

师:老舍先生还写过很多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师:好,那就让我们赶快来学习课文吧。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渲染 勾勒鄂温克

天涯 低吟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拘束

羞涩 摔跤偏西

师:自己读一读。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一人读一行)

生1:渲染勾勒 鄂温克

生2:天涯低吟 襟飘带舞

生3:马蹄礼貌 拘束

生4:羞涩摔跤 偏西

师:真不错,全读对了。老师这里还有一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似乎

师:(指名读词语)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

【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ēng:瞎蒙(胡乱猜测)

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ěng:内蒙古

师:对,同学们来看这个词(指“内蒙古”),“蒙”字还有两个读音,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其他两个读音)

师:在本课中,这个字读——

生(齐):měng

师: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内蒙古。

师: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例如:携手同行。

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师:老师通过查字典,了解到了它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相信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两句话就难不倒大家了。自己读一读。

【出示句子】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我和妈妈是同行,我们都是医生。

生1:我们同行xíng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歌来。

生2:我和妈妈是同行háng,我们都是医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风景。第二部分是课文的2、3自然段,写的是蒙古人民迎客的场景。第三部分是课文的4、5自然段,主要写了客人们与蒙古人民联欢的情景。

师:你总结的很好,老师想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我们可以说是“草原风光图”,谁能像老师这样概括出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生:第二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迎客图。

师:谁来说说第三部分?

生:第三部分可以说成是草原联欢图。

【相机板书:风光图迎客图联欢图】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师:好,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出示“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师:真不错,不少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我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气很好,从“比别处的”“清鲜”和“明朗”体会到的,“比别处的”就是和城市相比,空气更加清鲜,天空更加明朗,我感受到老舍先生也被草原清鲜的空气陶醉了,所以他说“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出示句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有同学想给你补充,你来说。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一句。作者在来之前一定听说过草原的天空湛蓝美丽,来之后亲眼见过感觉比先前听说的还要美,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美,所以作者说“更可爱”,而且“空气是那么清鲜”大家都知道,在城里一般空气都是污浊的,工作有压力,所以作者来到草原之后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师:愿不得作者总想——

生(齐):高歌一曲。

师:看来作者当时心情一定是非常——

生(齐):愉快。

师: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生1读

生2读

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体会到草原非常碧绿,我从“一碧千里”这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体会的真好,草原非常碧绿。谁还想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碧绿】

生1:我来补充,我还从“一碧千里”这个词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因为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老舍先生认为在天底下全都是草原,说明草原非常的辽阔。

生2:我想补充,老舍先生写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可以看出在老舍先生眼里天有多大,草原就有多大。

师:是呀,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绿色,我们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不仅体会到了草原碧绿而且还很辽阔。

【板书:辽阔】

师:请大家再看这句话“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师:老师在字典中查的意思和你一样,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1: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

生2:“一碧千里”说明在千里以内,万里以内草原都是碧绿色的,“而并不茫茫”说明视线清晰,并不模糊。

师:哦,这里的千里指的是一千里,一万里吗?

生:不是,指的是“全都”的意思,在老舍先生的眼里草原全部都是绿色的。

师:是,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全班同学一起来试一试?

篇9:草原教学反思

许是因为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投入了太多的专心,亦或是上课的过程中自己太过于精力集中,成功的讲完这一堂课看着听课的老师们微笑着满意的走出课堂时,一阵心慌,一阵晕眩,一阵身心疲惫。设计这种以作文教学的方法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这一想法,是学生开始进入三年级,开始接触作文就萌发出来的。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能有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是我自己以前也没有想到过的,主要是学生三年级之后一直想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也许是整日冥思苦想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缘故吧,于是就有了这种渗透写作方法的创新教学。

整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认识到了先概括描述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学会了如何运用过渡段过渡句,学会了描写一个优美的事物要用上一些优美的词语,用上比喻句等形象的修辞手法。

也出现了一些非意料中的事情,开始的检查读生字词,没有想到叫起来开火车读的一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的读音都不够准确。第二组出现的五个多音字很多学生都读不准字音。关于这一环节,课前设计时没有想到会有障碍,认为学生一遍就能读准确,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很快就过去的。现在想想以往听的一些公开课,这一环节都毫无障碍的顺利通过纯粹是花架子,那么多的生字,学生怎么可能全体都一下子就脱离音节熟记认识呢?而要上成实实在在的一堂公开课,就免不了要花费一些时间知道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来背诵课文,这一点做得很成功。野草、野花、湖水都是静止不动的,这种描写叫做静态描写,作者通过描写展现了草原的静态美,由此引导学生猜出相对的会飞会跑的事物的描写就是动态的描写,这一步做的非常成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也很成功!

由于陌生的生字比较多,多音字比较陌生,指导读准字音上计划外指出了几分钟的时间,显得最后学习过渡段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篇10:草原教学反思

寒假熟悉新教材的时候,我再一次被《草原》这篇课文吸引住了。它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初次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安排的是两课时,按照作者旅游的顺序学习课文。但是,真正学习时,我花了三课时,对原有教学设计也作了一定的修改,从风景、蒙古人两方面来感受草原的美,感觉较为理想。

一、我班的孩子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导入。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着白色花朵”等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品读……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收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感受蒙古人们的热情好客时,我先让学生找找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提炼: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然后课件出示: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让学生加到适合的词语前。学生在完成词语搭配的时候,进一步感受到了“热情好客”,因而在学习小组学习时,重点把握较准确,还能从教材想开去。

学完全文后,我觉得有一点还不够到位,那就是学生的个别朗读,情感流露未得到充分体现。

篇11: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篇12:《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完本课,细细反思,成功之处喜悦作为经验,不足之处不馁作为改进的目标。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此训练比较到位。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我体现得不够明显。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教学中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扬长避短。

篇13:《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但是,对于我们江南水乡这边的孩子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孩子们基本上没有看到过草原、牛、羊,要理解、要体会、要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等相当困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丰富学生表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悟,在体悟中学习。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图象及声音效果,拉进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意境。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先课件出示“铺满新绿的草原图”,然后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嫩绿嫩绿的;很多,到处都是。)接着老师说“春天来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处都是,像给草原铺上了一层绿绒绒的地毯。这就是课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找出了“铺满新绿”,最后知道学生读好词语和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总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成功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

二、积极渲染,激发学生想象

我播放“啪!啪!”的鞭声,响亮、震撼,通过形象的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宁静”,体会“草原醒来了”的情景。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时,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草原,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

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欣赏草原的风景图片,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回荡”一词的含义,并让孩子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三、紧扣关键,引导学生品味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我从教材中提炼出“醒”这个动词,结合之前学过的《春笋》《雨点》《小池塘》等课文中的拟人句来理解,注重了知识的复现与整合,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拟人”这种方法的有趣、生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的内涵,加深了对“醒”一词的理解,更让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再如,“涌”字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地出圈门的景象,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语言描述,让学生感受到一幅鲜活、跳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假设自己就是那一只只欢乐的羊群,体会草原的快乐、自由,再读课文,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抓住机会,鼓励学生表达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都会引导学生谈谈: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 )的草原”?捕捉了这一点,并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当然,本堂课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有些小地方有高估学生的能力问题,训练难度偏高了点,而一些比较简单的能力点训练被我忽略掉,可能会造成中下等学生的学习困扰。

《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上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草原》第一自然段教学片段与教后反思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相关文章: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2024-05-10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2022-05-06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2024-05-03

老舍《草原》教学反思2022-09-12

《画家乡》教学活动反思2023-04-20

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2023-02-23

现代化的牧场教学反思2022-10-06

课文看戏的教后反思2023-04-29

三年级上册《草原上》教学反思2023-06-11

小学《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