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6 11:27:22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精选12篇))由网友“松子甜派”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篇1: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我曾设想着用最简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则寓言,我就采用了“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三大板块来完成。怎样让学生能轻松读懂字音、且又能“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先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指出需要纠正的字词,老师再补充学生点不到的重点字词,齐读字词,再齐读下课文。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板块。但在实施起来,能主动起来纠正字词的只有两名学生,我只能帮着提出其他的字词,感觉学生对于这样的纠正没有激情。接着我让他们划分句子的节奏,先教学生划分第一句,然后按方法再划下去。这一小块费了好多时间,导致下面的的“读透寓意“这一板块我只是浅点即止,没有引导着学生深入体会。课后我也觉得这一小环节确实做得太多余,指导老师们都认为只要学生读书没有破句错句就不必要去划分节奏,我纯粹是为了划节奏而去划节奏。我觉得划节奏这一小环节要是处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学我会做得好的.。

“读懂寓意”第二板块,我采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质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三条求助热线“1、注释或工具书2、同学3、小组长用纸条的方式记录下来送交老师”来完成。我以为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同学和老师解决本文的文义应没问题,但讨论的时候,学生没有热情,漫不经心的,且交到我手里明确需要解决的重点句子也没多少,于是解决重点句子后,我满怀信心,让他们概据课文内容来弄个讲故事比赛,适当加入一些表情及心理特征等。但讲故事这一环节弄不上去,当时我才明白原来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明白,一名女生上台讲后,男生没人肯上来,当时时间也差不多了,这一环节就这样被我忽忽带过去了。一下子转到了“读透寓意”这一环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让一二名学生说说“祸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能转化吗,是不是一定能相互转化?”,并没有深入去探讨。

整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不爽,觉得哪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别扭,生硬,自己的语调没有亲和力,难让学生走进状态。总觉得学生有些放不开,或许是跟我引导的问题有关,或许也跟我个人魅力有关,或许…,总之,很困惑。

篇2: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优秀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09中文汉语言文学(1)班

梁月蓝

0901011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与成语,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寓言故事大意理解寓言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寓言大意,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能够复述和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寓言,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塞翁失马》的寓意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课型】教读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抢答有关“马”字的成语:展示课件,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

2、导入新课:

教学用语: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都是有关“马”字的成语,有关“马”的知识可真不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马”字的寓言——《塞翁失马》(板书)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请学生回答)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寓言简介

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后刘安因被告谋反而自杀。《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 神话 材料,像“ 女娲补天 ”、“ 后羿射日 ”、“ 共工怒触不周山 、”“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知识拓展:记录古代寓言故事的古籍

1、《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 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2、《庄子》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 浪漫主义 色彩,并采用 寓言故事 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游刃有余、对牛弹琴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初读

教学用语: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2、下列加点字的音,你能读准吗?

塞(sàì)翁失马 塞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父(fǔ)曰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将

其子好(hào)骑 好

此独以跛(bǒ)之故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 折

3、学生再读

方法: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学生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师生共同评点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测也。

4、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文言实词

结合课后练习题讲解

马无故亡( )而入胡 人皆吊( )之

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居( )数月

此何遽( )不为福乎 其子好( )骑

死者十九( )

5、全班再次齐读寓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串讲一遍课文,同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寓言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出来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2)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在塞翁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2、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板书)

(5)展示视频《塞翁失马》

篇3: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案优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的读音:塞翁 父 遽 将 好 折 髀 弦 跛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之 而 其 为 以

善术 故 亡 吊 父 何遽 髀 引弦 十九 跛 相保

能力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和语境理解词义

2、通过事件和分析人物多角度理解寓意

情感目标:1、学习塞翁辩证的对待问题的观点

2、学习人们对别人的事给予关心的态度。

课前准备:1、师生背诵《塞翁失马》

2、教师准备资料、多媒体。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标志疑难问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引起好奇导入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家里被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 “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你从罗斯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早在几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这样的人,他便是失马的塞翁,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塞翁失马》

二、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师:《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对于《淮南子》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一:知识积累卡

《淮 南子 》又名《 淮南鸿烈 》,是 西汉 宗室淮南王 刘安 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师:那么《淮南子》究竟蕴含了什么广大而光明的道理呢? 今天我们就透过《塞翁失马》这一则寓言管中窥豹来探究《淮南子》一书的价值。

(二)检查预习

昨天我们对于寓言进行了预习,要求大家背诵课文,背过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背诵,其他学生认真看着课本,听一听那些字的读音和你的不一样。

(学生背诵——学生指正——教师强调重点)

有几个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由于它们是多音字,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意来注音。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二:注意我的字音

1、人皆吊之,其父( )曰

2、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每个字读三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原文。齐背

(三)翻译课文

师:韩愈曾经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读书时困惑不解答,是真正的困惑,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把预习时自己标记的难点浮现出来,到小组里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

1、(学生自主研究讨论,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讲解答疑,一边答疑一边划去解决掉的。)

2、一个学生朗读,小组竞争翻译,翻译原文。

3、作者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叙述这个故事的,挑战一下自己,看一看,谁能从塞翁儿子的角度再译原文。(教师朗读,学生口头翻译,目的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三:以儿子的语气:吾居于近塞上,家父善术。一日,吾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余,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吾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余,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吾家富良马,吾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余,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吾父子相保。)

4、闯闯句读关

理解文意之后,就容易断句了,下列的句子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

出示课件四: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5、扣上课本测测你的课堂效率,会的举手,不会的认真听。我会随时提问。

■出示课件五:标注红色或蓝色的词你掌握了吗?

篇4: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方法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很多故事,像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新课

一、大声地读——读通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

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

(一)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二)翻译下列语句: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生动地读——读懂

1.学生按以下要求朗读,老师适时指导。

(1)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节的波折,也就是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揣摩“塞翁”所说的三句反问句的语气,读出塞翁的处变不惊。

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

2.师生共同合作,读出故事的味道。

(1)老师读塞翁说的话,学生读旁白。

(2)老师读“得马、相保”这两个“扬”的情节,学生读“失马、折髀”这两个“抑”的情节。

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深入地读——读透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3.积累与本课意思相近的成语。

否极泰来

福祸相依

亦得亦失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寓言作品选》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篇5: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塞翁失马》教案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缺乏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降低难度,多与前面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相联系,教给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双向互动地学习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

能力目标:

1.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下面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

出示课件一:

(出示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的图片)

2.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出示课件二: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准确,通文意

(一)读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做到抑扬顿挫。

出示课件三:

塞(sài)翁失马其父(fǔ)曰父(fù)子相保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其子好(hào)骑此独以跛(bǒ)之故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

(二)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皆/引弦/而战。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四)通文意: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对照文中的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质疑问难,集体探讨。(要求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译读重点,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注意翻译积累要与以前学过的文言词语相联系。)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擅长)

(2)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

联系延伸:亡:亡羊补牢(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

(4)人皆吊之(安慰)(他,代塞翁)

联系延伸:之: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诲女知之乎(代这个道理)

其邻人之父亦云(助词,的)

(5)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是)

联系延伸:为:以虫蚁为兽(当做、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可以为师矣(成为)

(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

(7)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因为)(缘故)(保全)

联系延伸: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以假乱真(拿、用)

联系延伸: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9)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4.翻译课文:连词成句,教师点拨纠正。

5.总结方法,分享收获。(要求学生总结翻译这篇文言文时的方法并与大家交流分享)

(1)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也就是把一个字变成两个字(如“近”可以理解为“靠近”,“善”可以理解为“善于、擅长”。)

(2)补充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马无故入胡”之前可以加一个成分“他的”)

(3)根据已知内容和前后文的关系进行推测(如根据“人皆贺之”的“贺”来推测“人皆吊之”的“吊”的含义是“安慰”,如“吊唁”、“吊丧”。)

(4)注重归纳积累,多与学过的文言知识相联系。(如“亡”字与“亡羊补牢”中的“亡”意义相同。“善”字与“英勇善战”中的“善”意义相同等。又如“之”、“为”“以”的用法等。)

(5)注意区别古今异义。(如“死者十九”中的“十九”理解为“十分之九,绝大多数”)

三、再读——读通畅、知情节

(一)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二)个别朗读。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及时评价。

(三)学生齐读。

(四)知情节:复述课文。

1、你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几个情节吗?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板书)

2、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三读——想道理、明寓意

1、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哪一个成语?

教师提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明确: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

老师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成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塞翁失马》的故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

(2).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3).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五、四读——整体把握、加深理解。

理解课文的意思与寓意后,再读课文,自由读——指读——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再次出示目标。

2.学生谈收获。

3.教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积累巩固

出示课件六:

1.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2.把生活中你所经历或看到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写下来,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篇6: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选自十三经之一的礼记,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将嘉肴和至道进行类比,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接着探讨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学习了,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教人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过来才能不断地钻研、提高,得出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这样一个道理。

学习的确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实事求是,一点儿也不能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诸行动,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与否。

所以,上这一课时,我对翻译课文这个环节做了尝试,要求学生给同桌翻译,当一回老师。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效果较好。

篇7: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两堂课下来,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边》的教学。无论是在设计与实际的课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删减。譬如说诗歌的朗读,虽然也反复读了,但仍然只是服务于诗意的理解与感受,而没有把这一课上成朗读指导课;譬如新诗的语言特点,几乎是一字不讲,作者,只字未提……因为我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此诗作为人生新起点上的意义。

我的理解是:诗=人生=故事。

诗,如果不与人生相连,那么它与什么相连呢?

学习《在山的那边》一诗之后,如果没有须精神上获得提升,在理想上获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与知识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设计与课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当学生问:“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生在我们的帮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温中是我的“海”,那么这最后一座山,就是中考,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为我灿烂起来。

为什么小学六年讲朗读技巧,结果教出来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经声?因此这些朗读只有技术,并没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我也许今天是能够把话送到每个人心中的其中的一个。

“铁青着脸”要讲,“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要讲,“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要讲……

但是不是为了因为下次可能考到而讲,而只是因为理解了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会对诗意的人生、人生的诗意拥有更为真切的理解。

也许,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篇8: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1、根据以往经验教师一开始是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教师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学生更有兴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

2、在探讨本文的“物外之趣”这难点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麻雀,而是比作白鹤?这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眼“物外之趣”和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浮生六记》缘由来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观蚊如鹤”这一情趣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3、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读者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对于初入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过去有些教师要求教师将文言翻译挤着写在课本原文的下面。这样看似挺理想,学生一看就懂。但我实地拿了几本这样做的学生的课本,结果发现他们的课本已不是课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蚂蚁在文章中搞游行集会一样,让人辨认原文起来非常困难,看起来好像我们需要用手特意把什么东西掰开似的,因为文章的行距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去理解,去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子,不必句句译文在书。

篇9: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篇10: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篇11: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本节课学生就在这方面表现得很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才能获得发展,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篇12: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

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合适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明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危机,形成了活跃和默然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默然,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合适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七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合适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薄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更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会让自己所带班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七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塞翁失马

《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生寓言》语文教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人生寓言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王几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语文上册《塞翁失马》教学反思(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2022-06-15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2022-10-27

人教版初中语文雪的教学设计2024-01-02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022-08-20

九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设计2022-11-1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提纲2023-01-19

《智子疑邻》教案2022-10-24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2022-07-14

八年级上册班主任工作总结怎么写2023-02-09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