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30 13:12: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薇薇仔”为你分享7篇“《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篇1:《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审核人 语文组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9-13

导学案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 全力以赴,激情参与。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

经验。

【学习重点】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学习难点】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导学】

【课堂学习】

一、走进作者

周素珊,笔名毕璞,原籍广东中山,岭南大学中文系肄业。1938年到台后,曾任《大华晚报》及《微信新闻报》(《中国时报》前身)家庭版编辑。《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雏形(         )  丰硕(          )  稀疏(         )

霎时(         )  孵鸟(        )  姊妹(         )

柚子(         )  沉甸甸 (        ) 结实累累 (       )

玲珑剔透 (                     )

具体而微(                       )

不可磨灭(                       )

回味无穷(                       )

三、合作探究

1、所谓“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2、“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3、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5、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6、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详写的是哪两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堂达标】

谈自己对“第一次”的认识( 温馨提示: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积极去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

【课后反思】

格式: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学前导入 四、学习任务 五、课堂检测 六、课后反思

主备人 审核人 语文组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2-9-14

导学案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1、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

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课前导学】

【课堂学习】

走进作者

本文选自《张小风自选集》,作者张小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的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包括散文《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你还没有爱过》《我在》等.

【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1)堕落(           ) (2)装饰(         )

(3)点缀(           ) (4) 繁弦急管(                 )

(5)灯红酒绿(          ) (6)贪婪(          )

(7)冉冉 (         )  (8)苦熬(             )

(9)自豪(          )  (10)污浊(             )

【合作探究】

一、 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

1、 在“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一句中,如何理解“堕落”一词的含义?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

4、文中写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行道树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2、 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课堂达标】

小练笔: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无私奉献精神”有了至高的认识。请你给环卫工人写封信,表达我们中学生的敬意。(字数300左右)

【课后反思】

格式: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学前导入 四、学习任务 五、课堂检测 六、课后反思

王伟丽

篇2:《短文》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余国福  -5-7

【教学目标 】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

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1.词语积累

a.解词:

逐走(  )  饮于河(  )(   )  欲得饮:(      )      大泽:(    )入日(     )

未至(   ) 道渴而死(    )  弃其杖(    )  化为邓林(    )昔者(     )水潦(     )

b.注音:

天倾(    )颛顼(    )(    )水潦(   )

c.古今异义:

饮于河渭。河 古义(      )今义(     )北饮大泽。北 古义(     )今义(    )地维绝。  维 古义(     ) 今义(     )

d.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                 道渴而死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4.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5.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6. 这则神话的主题:

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感知课文

原因

经过

结果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个性化备课

五、教学反思

余国福

篇3:《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4《秋天》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内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课前自测:

(一)掌握字音,积累词语。

丁丁(      )  背篓(       )    肥硕(       )  栖息(       )

寥廓(      )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二)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与四川万州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如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和在;他热切地向往这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格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歌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三)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并试着根据下面的示例在书上为全文做好朗读标记。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谷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四) 你积累的关于写秋的诗句有哪些?请写两句。

三、研讨交流:

1、整体感知: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节诗句各自的画面。

图                   图                    图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或将自己不大理解的词句找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

五、小练笔: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徐秀形

篇4:《塞翁失马》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塞翁失马》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分析故事情节。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朗读中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

2、读准字音:

善(      )术者          何遽(       )          数(      )月

将(   )胡骏马而归(    )      (    )堕而折其髀 (   )  跛(    )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       善:      )  人皆吊之 (吊:      )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居数月(居    )

其子好骑(好:            )        死者十九(十九: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事:

祸事: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A、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B、填空:分久必和,             。                         ,水满则溢。

4、原文结尾为“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想一想,你从原文结尾中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

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

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30、《塞翁失马》导学案答案

二、课前自测:

(一)初读课文

1、填空:这则寓言选自《 淮南子人间训 》,他的编者是西汉淮南王( 刘安 )。

2、读准字音:

善(shan)术者          何遽(ju)            数((shu)月

将( jiang )胡骏马而归  (duo)堕而折(zhe)其髀 (bi)  跛(bo)

读顺句子(用 “/” 划出句子句读,划一处即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而折其髀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我来读,你来译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近:靠近  善:  善于、擅长)  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丢失  )  居数月(居:过了  )

其子好骑(好:    喜欢      )        死者十九(十九:  十分之久     )

2、对照译文,读出原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三、研讨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塞翁的“祸”“福”遭遇写了那几件事?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福:

(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师顺势强调“将”的用法)。

(2)、“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师问:“以”何意?怎么说这事是“福”?顺势让学生明确“十九”的意义)

祸:

(1)“马无故亡而入胡”(让学生说说“亡”的意思,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亡的意思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方法)

(2)“堕而折其髀”

2、三读课文,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塞翁?

预设1:“善术者”(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重音、节奏,读出情感。教给划分句中节奏的方法。

预设2:

乐观的塞翁(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问题引导:(1)为什么说乐观?

(2)如果在“曰”前加一词,加什么?

(3)如何断句?

(4)请读出乐观的语气语调。

(5)如改成“此为福也!”好吗?为什么?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加深理解)

问:这句话有同学说是读出了乐观,你们又读到了什么?(冷静、淡定等)

预设3:

淡定的塞翁(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师引导学生朗读)

师:塞翁的个性,集中体现在他的三句话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塞翁的形象。

3、再读课文,领悟寓意。

1、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示?(a、.辩证地看待福与祸,福与祸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b、多做一些应对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

2、填空: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3、教师出示原文结尾: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问:读到了什么?编者为何去掉结尾?简介《淮南子》和刘安,再次感受文中“祸福相依,转而相生”的道家思想(板书)。

四、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2.制作文言词语积累卡片,积累文言词语。3.以正确地态度对待人生的祸福,这是我们终身都要努力做的作业。

选做(一题):

1.用文言续写故事(想象合理,语句通顺)。2.课外阅读《淮南子》。

3.改编课本剧。

4.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连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的。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举例说明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徐秀形

篇5:《咏雪》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                一句更好,因为                          。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15分)

【小组评价 师生反思】

单小平

篇6:《秋天》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秋天》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课时

第14课  秋天

导学图示

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说秋】

1、【情感导入】

由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②、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二、预习展示

1、填空

《秋天》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 (               )。代表散文集《           》。

2、你认识我吗?知道我的样子吗?

丁丁(     )        肥硕(      )        栖(     )息

青鳊(     )鱼      乌桕(      )叶      归泊(      )

寥(      )阔       枯涸(       )       背篓(       )

小桨(     )        梦meì(      )       清liè(       )

3、【读秋】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读好重音    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个性展示,并点评。

2、听老师范读。

三、【品秋】

(一)整体感知

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幅图画为我们展示了秋天的美,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为每幅图拟一个漂亮的名字吗?

命名参考: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思恋图。要求说出理由。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二)品析优美的语言(学会合作:小组探究)

1、示范品读学方法(第一节)

如:“飘、饱食 、栖息”等字的赏析

总结:传神的词语     贴切的修辞      感官的运用

2、自己品读第二、三节诗,按照品读第一节的方法,同学之间自己研读,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一起交流

四、【 背秋】(背诵速度大比拼)

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读读背背,看谁最先圆满完成任务!

五、【绘“秋”】(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秋天是美妙的,如果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秋天,肯定是件快乐的事。那么赶快行动起来,进入我们今天的第四个环节:绘“秋”

(提示: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绘“秋”?)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记:

张昕睿

篇7:《散步》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

《散步》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品味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一、 预习导学:(基础知识很重要,音、形、义要记牢)

1、 导入新课:(略)

2、 快速抢答,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分歧 (  )   shà(  )时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水波línlín(    )   你就背(  )我背(  )上

嫩(  )芽

二、 课堂导学 (提取信息是考点,认真阅读时关键,留心“动、形”和修辞,理解作用其义现)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原文填空。

⑴母亲      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⑵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⑶我的母亲又     过了一个严冬。

⑷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着,有的浓,有的淡;

⑸小家伙突然起     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⑹我的母亲高     大,     很瘦,     不算重;儿子     很胖,     幼小,     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     ,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 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能力,多读品味有悟性)

①首先请男同学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是必备的语文知识,一定要熟记,会用!!!)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1、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老师要精讲,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讲并记好笔记;2、这个知识点是考点!!!)

三、 能力提升(小组合作讲团结,你思我想不停歇,思维碰撞显身手,胜利开出智慧花)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⑴请女同学读4-5段,思考“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⑵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一遍,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①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②“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字面和“我”的思想态度两方面思考)

四、 拓展延伸(思考与表达是语文学习生成的两大能力)

以“家”或“亲情”为话题,运用比喻、排比,给家庭或个父母写几句心里话,50字以内。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                   ;

,                   。

亲情是                   ,                   ;

,                   。

五、运用反馈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的残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

⑴  多角度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⑵读了《散步》和《北风乍起时》,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你自己会怎么做?

五、 作业

1、 反复阅读课文,仔细体味文章所蕴含的亲情。

2、 同学们,你们一定感受过亲情的温暖,品尝过 亲情的甜美。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两件蕴含亲情的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份亲情。(400字左右)

韩玉芳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学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现代诗歌两首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跟陌生人说话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八年级英语上册 unit 6 导学案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

《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短文》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精选7篇)】相关文章: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导学案(八年级上册)2024-01-05

回自己的祖国去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024-05-03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导学案2022-10-16

四年级上册1单元作文2022-06-16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2022-04-30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2023-03-09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2024-05-20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教案2022-04-30

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3 Topic 2 section B 学案 (仁爱版英语七年级)2023-04-25

诗词五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