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17 08:06:4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集锦20篇)由网友“yys1024”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篇1:《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学会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录像、图片等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教学过程中,我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结合辽阳的乡土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和理念。

不足之处:

1、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前布置的“辽阳旧城现状”的调查,只有两个学生进行,其他学生没有实践;辽阳旧城的照片准备的也不充分。

2、“聚落的建设和保护”部分,图片、资料较少;对“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3、在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饿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并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新颖的背景材料,真正达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敏锐,抽象思维则相当薄弱。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这一特点,多运用景观图,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过渡到对地理现象的.理解,才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本节教材第一部分介绍的“什么是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型”这两个问题,与其让学生看书回答,不如利用景观图引导学生回答。利用乡村和城市景观图,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两种聚落的主要差异。关于“不同地方的乡村景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等问题,均可直接运用景观图,调动学生的直接观察能力,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内容相对容易,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生活经验,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就能让学生掌握,教师只作简单的点拨即可,不宜讲得太多,否则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第二部分内容则应创造一些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多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并作适当的对比、分析、讲解和归纳,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如能适当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点。

设计课件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特点,选择清晰、明白的图片,文字与背景色彩对比鲜明,问题设计及内容呈现宜简单具体,过渡链接自然有序。通过本节课的课件设计及教学实践,证明了我设计课件时,只要做到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篇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敏锐,抽象思维则相当薄弱。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这一特点,多运用景观图,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过渡到对地理现象的理解,才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本节教材第一部分介绍的“什么是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型”这两个问题,与其让学生看书回答,不如利用景观图引导学生回答。利用乡村和城市景观图,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两种聚落的主要差异。关于“不同地方的乡村景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等问题,均可直接运用景观图,调动学生的直接观察能力,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内容相对容易,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生活经验,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就能让学生掌握,教师只作简单的点拨即可,不宜讲得太多,否则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第二部分内容则应创造一些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多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并作适当的.对比、分析、讲解和归纳,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如能适当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点。

设计课件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特点,选择清晰、明白的图片,文字与背景色彩对比鲜明,问题设计及内容呈现宜简单具体,过渡链接自然有序。通过本节课的课件设计及教学实践,证明了我设计课件时,只要做到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篇4:《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

这节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 “实”,生活中地理的 “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 我利用PPT展示了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后说出人类的居住地大致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从而引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我怕会用较多的时间就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说出两种景观的差别,我也没有给与很好的引导。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1、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不能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2、在教学过程中,我说的内容太多,比如聚落的形态,我直接给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答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3、在讲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让学生补充有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的体现这一点;

4、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处理同步中相应的练习题,应该留有一部分时间处理习题,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练习题;

5、在讲课快结束的时候放的音乐声音稍微有点大,其实可以不要音乐;

6、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虽然这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感觉本节课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回答问题也很活跃,比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精读精研,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上好每一节课。

篇5: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

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结合今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把一组真实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建设有利于人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也正因如此,整节课的气氛比较压抑,不过效果还算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篇6: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在教案中出现了多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例如:快速抢答的活动后,教者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给予热烈掌声。青少杯设计大赛活动开展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有效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和掌声,还评选出了“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最具潜力设计师奖”等。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认可,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在教学环节设计、课堂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比较得当,但是如果在教学时语速能再放缓一点,课件与课堂教学环节衔接再流畅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也能有一个吸收转化的过程。执教者本人若能精心雕琢一下课堂语言,省去过多的'琐碎语言,课堂的侧重将更加明显,学生学习过程中将更加轻松高效。此外,在最后课堂小结时,若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将更加深刻。

篇7: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结合今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把一组真实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建设有利于人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也正因如此,整节课的气氛比较压抑,不过效果还算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把重点放在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上。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探究小组,运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这次的同题教学大比武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整合教学内容途径和总结具体操作的策略。实现学校“三段六步”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由“入格”到“出格”和升华。通过集体教研和课堂实施,我深深感到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教学了,不再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以后对于类似的内容的课堂教学,我都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来

篇8: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篇9: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篇10: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地理教学研究课教案

人大附中  初一地理教师  赵咏春

教学内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时间:12月26日9:25-10:0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案例、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第一部分:乡村与聚落

环节一:1、根据一个城市聚落的实例,讨论聚落的含义

2、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

3、讨论乡村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聚落的类型

环节二: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讨论中国大城市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环节二: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阐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3、看录象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下节课我们来探讨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附: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篇11: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教   学

程 教    学    设    计 分析.评价.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

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   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   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  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 讨论

2、 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总   结   教学反思

篇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时间:

20××年12月26日9:25-10:0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

案例、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第一部分:乡村与聚落

环节一:

1、根据一个城市聚落的实例,讨论聚落的含义

2、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

3、讨论乡村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聚落的类型

环节二:

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

1、讨论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讨论中国大城市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环节二: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阐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3、看录象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下节课我们来探讨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附: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篇1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篇14:《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尤其是传统聚落承载了更多的人类智慧、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现了不同时代的文明。聚落文化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及已有知识储备,运用图片或材料等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

(三)教学重点:依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二、教法

(一)模式方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导向互动对话模式,在教学中运用观察对比、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联系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文化习俗等差异很大,因而聚落景观各有千秋,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了解世界的愿望,因此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同时达到强化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三、说学法:

现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正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他们刚从小学上来,好奇心强,爱表现,因此根据其特点,同时也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我,指导学生进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学习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体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深挖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情引趣

课件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走进聚落的世界。设疑:这些景观图片可以分两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类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言: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之为聚落,聚落不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者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七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利用课件展示多组乡村和城市聚落图片,对比出现,将乡村与城市在人口、规模、道路、劳动生产方式、建筑等方面的差异用直观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并从这些人文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学生也能了解更多的聚落文化。

(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和途径的心理实验。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实验还表明人对图形、符号的反应与记忆有着较大差异,其中对图像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保持最长时间的记忆。300多年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曾经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过渡:乡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同一种聚落间就没有差异吗?猜猜看下面的乡村聚落分别是哪个大洲的。课件展示三大洲乡村图片小组竞猜。进而引出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此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问题解决式进行教学,即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个击破。

(理论依据:美国著名数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使之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1)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居住地,你将挑选怎样的自然条件呢?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进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找到问题结论。(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2)再问:除自然条件外,你还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务设施等)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聚落分布会怎样(很少或没有)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图片及中纬度平原区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世界聚落的分布大势。

(3)如果自然环境已定,你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房屋创意呢?(课件展示:沙漠区、温带草原区、热带雨林区、极地地区、黄土高原区,图片下有文字材料说明)每组选定一种环境进行房屋设计要经济实用,最好就地取材。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最后课件展示现实环境中的房屋建筑结构,进而达到共识:聚落受多种自然因素影响。(学生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会设计出很多的房屋建筑,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的,师生互动时,要适当引导,从而与现实自然环境中的建筑拉近距离)

(4)除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亚(巴西为管理内地而迁都,是政治因素),黄山市(我国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旅游因素),石家庄(原是小村庄,后因京汉先等铁路通过而使其成为铁路枢纽,是交通因素)等。(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补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学习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总结: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聚落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欣赏一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遗产),学生感受欣赏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师进行适当的解说,并提供相应的网址,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过渡:当我们在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聚落却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了。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时代在发展,聚落也在发展。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我们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昔日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应该保留呢?以20xx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的去留问题为例。(教师补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守完美结合。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增强直观性。)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进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及增强责任感,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传统聚落也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知识延伸:搜集家乡的聚落资料,并将其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形成小文章,并以此为题,出一期板报。(使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内化,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对家乡沈阳历史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沈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提示重点,强化记忆 ,设计结构式板书。

篇15:《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3、能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4、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教学方法及教具讲解法、多媒体演示,习题法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世界上主要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上三大宗教的分布?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

1、什么是聚落?聚落分为哪两种?

2、乡村一般规模怎么样?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分别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3、城市规模怎么样?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4、读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说出两种聚落在房屋、道路、商店、学校等方面存在那些差异?

自主学习(二)

1、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哪些地区聚落分布密集?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稀疏?

3、各地的聚落形态相同吗?有那些形态?

自主学习(三)

1、聚落文化有什么意义?

2、聚落的发展现状?

3、怎样保护创痛聚落?

4、世界上的特色聚落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稠密?分析其稠密的原因?

3、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稀疏?分析其稀疏的原因?

4、聚落有哪些形态?分析原因?

教师点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多”、“三少”。平原多,热带的平原少;降水适中、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多,恶劣的气候区少;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多,崎岖的高原山区少。

合作探究二

1、看图说出西亚和东南亚的民居特点?

2、说一说西亚和东南亚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3、因纽特人住冰屋,试分析原因?

教师点拨: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所以住冰屋;西亚炎热干燥、多风沙,所以其房子墙厚、窗小;东南亚高温多雨,所以住高脚屋;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所以住窑洞;内蒙古地区干燥少雨,草原广阔,所以住蒙古包。

四、课堂检测

1、聚落是人们的集中聚集地,分为_____和____聚落。

2、聚落的发展一般先有____聚落,后有_____聚落。

3、一般聚落在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容易形成。

4、在_________活_____、______地区工农业比较_____,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_____、_____地区,则少有聚落。

5、在平原地区聚落呈_____状,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_____状。

6、西亚的民居多墙厚、窗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东南亚的民居为高脚屋,这是因为:___________.

7、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传统民居有:法国巴黎的______河沿岸,意大利的______,,我国山西省的____古城、云南省的____古村落、澳门____等。

五、课堂小结:小组长带领大家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3、能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篇16:聚落教学反思

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继《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进一步探究人类的居住地DD聚落。本文通过图文的形式,形象生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叙述了“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突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进行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课堂第一部分部分采用了中山市的城乡图片,引出聚落的概念(人类的集中居住地),聚落与居所的差别,乡村与城市的不同,这三个环节主要是同学们根据课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来描述、归纳,教师只要稍加引导、总结就可以了,学生的看图说话、知识提炼能力也很强。

通过了解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将内容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知的能力,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大量精选图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聚落,在角色体验中、在合作探究中听、看、说、写;选择、探究、比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已知探究未知的能力。这一部分,主要的活动有两个,一是通过“寻找理想的家园”,让同学们总结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二是“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参观各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习的气候的相关知识,说出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不同的温度带、不同的气候,有不同的聚落形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昔日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课堂内容自然过渡到聚落的发展和保护。本节课的第三部分内容是知识的衍生和感情的升华,首先通过图片的对比,使同学们先有感官的认识,再让大家就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进行交流,同学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聚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篇17:城市聚落教学反思

城市聚落教学反思

城市聚落教学反思

《城市聚落》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出示《瑞安市区全景图》《瑞安外滩景》两张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是属于哪一种聚落?揭开主题,然后分五个部分进行教学,城市的由来-城市聚落景观的特点-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的多种功能-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最后以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表作为本课小结。本人主要从两方面谈谈这节课的不足及自己的一点体会。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体现不突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是学校特别强调的新理念,目的是提高课堂实效性。虽然上新课前,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但接下来,基本上是以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为模式开展,学生的“学”明显不够,带来的结果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不突出,师讲授的部分偏多,练习未练,配套作业本没动,一句话,有效性不足。究其原因:学生层面,初一学生刚迈进初中,学生的学习还依赖教师,自学能力未养成,少部分学生甚至不会看书;教师层面,这才是主要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没认真领会,研究不透,深度当然不够,比如学习目标内容的展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没有进一步概括,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是学生学的部分,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对学情的了解程度,师生互动环节也暴露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自然在课堂上未能完全展示,更无从谈“教,为了不教”。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有待完善

教学内容是联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纽带,是双方互动的主要联系点,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侧重教学内容的“互动性”,让材料能够“活”起来,引导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这节课的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有待斟酌,如城市的由来与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互动性不够,一方面体现教师的主导不强,但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分布开。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来说,如何依据所教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是当下研究的一大课题。当然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编写者的意图、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在选择这节课内容进行教学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只是依据《教师教学用书》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面面俱到,但缺乏深度,没有让材料活起来,另外,这节课的重点是城市聚落景观的特征,难点是如何初步学会比较乡村与城市景观河生活内容的差异,在突破难点上处理有些简单,重点落实中又显得有些冗长,带来的后果是牺牲掉练习这一重要环节。

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务必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深入学生,落实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为此,要把备课、讲课的功夫化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上来,课堂上必须留些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完成配套作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精讲多练。作为一门较尴尬学科,务必要强化、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效率,但又努力不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

篇18:居民与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由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比较详尽,所以整堂课进展的比较顺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一节看似普通的课,却让我的心中油发更多感概,我再次意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成功的关键是教师。

由于课前的准备工作不一定都非常充分,课堂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影响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到师生的情绪。以往总是将这种责任推到学生身上,总抱怨学生太乱,学习习惯太差,学习积极性太低,太不配合教师的教学等。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我学会了静下心来分析原因,从自身找原因,继而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琢磨不透的就主动提出来,与组内其他同事同研解决。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课堂发生了变化,我能弯下腰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而教师自身的这些变化,则推动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今天这节课,基于初一学生基础较浅、学习积极性较高、展示欲望强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复习流程设计为:自主复习、交流展示、学以致用、知识梳理、达标检测。自主复习环节,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为学生提供了复习学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交流展示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我采取了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一人提问一人指图回答的形式进行,之后让学生对其表现进行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有收获;为了提高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我设计了学以致用环节,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来解答,并要说出解题思路,充分发挥了优生的模范引领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检测学生的反应能力,我还设计了抢答题这个小环节,会的同学主动站起来,第一个站起来的可拥有抢答权;在细致的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知识梳理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交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日后的地理学习;最后一个环节:达标检测。通过检测,可让学生对自己这一节课的复习情况有一个直观评价。利于及时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当然,这节课也有些许遗憾,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交流展示的题目不够全面等。

我坚信:“基于学”的教学设计,定能焕发课堂学习的生命力。今后,我会继续潜心研究“基于学”的教学,打造高效的生命化地理课堂。

篇19:居民与聚落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及聚落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了解到传统聚落的珍贵,深刻地理解了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

课文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没有对“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展开渗入的讨论,而是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但是尽量结合乡土地理,引用周边地区典型的传统聚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与环境。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仍屡屡发生。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篇20: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这次的教研活动,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整合教学内容途径和具体操作的策略。我们在教学中感到人文地理的教学,很多内容像非常零散,尤其是湘版教材使用后,这一感觉更明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集体教研和课堂实施,我们都感到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教学了,不再为了应付中考而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以后对于类似的内容的课堂教学,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来整合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取舍、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变更教学顺序、更换呈现方式,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使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给学生留下参与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展示自己的智慧。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做到完全放手,讲的仍然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讲、少讲,教学中多些引导、启发,多为学生创造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放手指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相关的资料,这更加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对此,我们事先的估计是不足的,没想到学生的热情回这么高。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基础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发言比较多,那些本来在课堂上发言就少的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偶尔会参与。应该说,又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样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他们都有收获,课堂上如何关注他们?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教研中去认真的研究,交流。

反思二: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新课改已有时日,自我感觉在课改的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很大突破,似乎把握住了课改的林灵魂,。然而这种良好的感觉,到了“世界的聚落”一节嘎然而止。

一、备课遇到了难题,该咋办?

在备课时,由于“世界的聚落”一节是新教材刚增加的内容,没有现成经验作指导,看看教参寥寥数语很绝无助,问问教过的前辈,也说:“稀里糊涂”,我碰到了难题。无意识的敲打键盘,心想:“也稀里糊涂的讲一谝马?”心有不甘,看着电脑突然我灵光一闪,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没有合作,不会资源共享,势必势单力薄。何不将学生也引进新课设及上来呢,让学生来主导、主演、主讲。

说干就干,我决定冒一次险,为了保证冒险的成功性,在讲新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和鼓舞,:“同学们,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地理课的主导,下节课老师决定把课堂还给你们,有道是“我的课堂我主宰”,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课本,搜集真理资料,可以上网页可以实际考察等等,各种教学形式不限,然后你们来完成“世界的聚落”这节课,我将是你们的忠实听众。

一番游说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风风火火的开始准备了。我还担心课堂杂乱又无收获,所以和班长作了简单沟通,嘱咐她把握好本节课的思路,缴给他一些控制课堂的技巧。虽然班长踌躇满志的告诉我保证完成任务,但我还是忐忑不安,迎来了这一难以预料的一节课。

二、是学生的收获究竟是从何而来?

上课铃一响,我就“老实”地坐到了教室后面,而班长底气十足的站到了讲台时,出人意料地来到了一段开场白:“今天我们作为课堂的主人,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我们的观众老师奉献一堂精彩的地理课。”我惊讶之余有了些感动。班长接着说:“为了使我们的课堂充实而有序,请大家听从指挥展示自我。下面请一组同学讲解什么是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

聚落与环境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江西省美丽乡土地理课件

初一地理上册教学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初一地理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地理《中东的居民与经济》教学反思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集锦20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工作计划2023-07-05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2023-09-10

初一上册地理总结有哪些2022-08-15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2022-11-06

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计划2022-05-06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学设计2023-09-25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三2023-07-07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2022-08-25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2022-08-15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2023-04-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