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与环境人教版教学设计(精选19篇)由网友“发霉球球不倒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聚落与环境人教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七年级地理聚落教学设计
在上完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课后,我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是成功之处:一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与本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题相呼应。二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特别看到同学们根据老师要求,埋头在完成学习任务时, 其专注的表情足以证明他(她)多么想首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且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 三是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在深入剖析中进行知识传授和德育教育。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都会在课堂上不经意地提出:沙漠地方那么热,有人居住吗?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同学们关心聚落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学生缺乏对聚落形成的认识。我抓住学生的这句话,转入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的教学内容。
但也有三点不足之处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的:一是课时安排的问题:本章内容用一课时的时间去讲述太紧,要完成教学目标很勉强。若允许,最好用两课时来完成。若用两课时进行授课则游刃有余,可以用更多的实例来将问题予以阐释,而且实例也可以讲得更具体、更精彩,也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二是资料问题:本章内容要上得生动有趣,必须手头要准备多一点的资料,特别是用图片资料来展示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强烈差距。要是有较多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居民生活、环境等的照片,将给学生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不言的教育效果。但苦于手头资料的欠缺,使教学不能达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三是课堂调控问题:由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多,因而对于班级管理相对较弱的班级,容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从而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目标。
篇2:居民与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由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比较详尽,所以整堂课进展的比较顺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一节看似普通的课,却让我的心中油发更多感概,我再次意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成功的关键是教师。
由于课前的准备工作不一定都非常充分,课堂上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影响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进而影响到师生的情绪。以往总是将这种责任推到学生身上,总抱怨学生太乱,学习习惯太差,学习积极性太低,太不配合教师的教学等。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我学会了静下心来分析原因,从自身找原因,继而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琢磨不透的就主动提出来,与组内其他同事同研解决。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课堂发生了变化,我能弯下腰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而教师自身的这些变化,则推动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今天这节课,基于初一学生基础较浅、学习积极性较高、展示欲望强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复习流程设计为:自主复习、交流展示、学以致用、知识梳理、达标检测。自主复习环节,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为学生提供了复习学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交流展示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我采取了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一人提问一人指图回答的形式进行,之后让学生对其表现进行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有收获;为了提高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我设计了学以致用环节,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来解答,并要说出解题思路,充分发挥了优生的模范引领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同时检测学生的反应能力,我还设计了抢答题这个小环节,会的同学主动站起来,第一个站起来的可拥有抢答权;在细致的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知识梳理这一环节,引领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交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日后的地理学习;最后一个环节:达标检测。通过检测,可让学生对自己这一节课的复习情况有一个直观评价。利于及时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当然,这节课也有些许遗憾,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交流展示的题目不够全面等。
我坚信:“基于学”的教学设计,定能焕发课堂学习的生命力。今后,我会继续潜心研究“基于学”的教学,打造高效的生命化地理课堂。
篇3:居民与聚落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及聚落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了解到传统聚落的珍贵,深刻地理解了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
课文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没有对“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内容展开渗入的讨论,而是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但是尽量结合乡土地理,引用周边地区典型的传统聚落,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的范畴很广,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本章在陆续介绍了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陆续介绍了人种、语言和宗教之后,本节继续介绍聚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基本形态。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
聚落这一节主要饱含三个内容:一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城市和乡村。主要阐述了乡村和城市这两种聚落形态形成,并安排大量的图片比较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以及不同的聚落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二是聚落与环境。主要介绍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尤其在人类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和城市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使我们的宝贵财富。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但由于以前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够,致使众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今天,破坏文化遗产的事件仍屡屡发生。在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切实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为做好这项意义重大而且涉面很广的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组织、规划和管理,每个公民要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尽可能地避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义务教育阶段,结合世界文化地理的学习,当然应该把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是作为一项学习目标。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内容贯穿的核心思想。
篇4:《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时间:
20××年12月26日9:25-10:0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
案例、谈话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第一部分:乡村与聚落
环节一:
1、根据一个城市聚落的实例,讨论聚落的含义
2、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
3、讨论乡村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聚落的类型
环节二:
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
1、讨论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讨论中国大城市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环节二: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阐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讨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3、看录象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下节课我们来探讨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附: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篇5: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篇6:人教版分类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篇7:人教版分类与教学设计
人教版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2、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洁。
3、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在具体分类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
《分类与整理》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对同种物品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些礼物给你们看,看看是什么?(苹果)一共有几个呢?
学生列式计算,会按不同的角度去列示计算。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疑问,你们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是按颜色分的,有的是按大小分的,所以方法不一样。
师:其实,不管你们是按颜色分的,还是按大小分的,都把这些苹果进行了分类。师解释“分类”就是把相同的放在一起。
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分类”的现象?
生举例,老师出示相关课件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还有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更环保等等,看来分类的作用可真不小,想学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和整理。
二、探究新知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太精彩了,不仅赢得了老师的赞扬,还有一群小朋友也成为了你们的粉丝,看,她们来了!出示:气球图片
他们手里可真漂亮啊,你们喜欢吗?但小朋友说了,要把这些气球分分类,才能送给你们,你会分吗?你打算怎么分?
学生可能会按颜色分,也可能会按形状分。绿
板书:形状 颜色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分类标准将气球分一分,合作要求:1、先小组讨论,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标准分类。2、小组合理分工,将分类结果贴到展示卡上;3、数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组长负责把数据记录下来;4、时间5分钟。
案例分析: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分类的过程与方法,自主构建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维开放,互动交流的环境。
老师看到同学们都整理的特别好,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我看到有的小组和他们组分的不一样,谁能展示一下?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生:整齐、清楚,方便数
师:他说方便数,我有问题了,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吗?
师:为什么不用数?你们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生:圆气球这一排最长,葫芦气球最短
师:同学们分的特别好,为了让这幅图更加清晰,我还要补充上一些内容,先在这幅图下面画一条横线,然后在每种气球下面做上标记,这一行是来记录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你看,这幅图现在是不是更加一目了然了?那么,这样的图,我们就把它叫做象形统计图。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刚才我们展示了每组的分类结果,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们记录的数据。
师:这个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桃心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葫芦形气球呢,圆形气球呢?
师:数的真仔细,记录的真清楚。(和图对应)
师:为了更加清楚整齐,我把同学们记录的画上线。先画一条横线,看看上面都是什么?(图)也就是每种气球的形状,下面是什么?(个数)。我们再来竖着看一下,通过第一列你能看出有几个葫芦气球吗?第二列呢?第三列呢?
你看,现在你们的记录结果画上线后就成了表格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统计表。
小结:你们可真棒!不仅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还把这些气球整理成了统计图和统计表。
3、颜色分类
哪个小组是按颜色分类的?请展示一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4、都是把这些气球分类,可两次分得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哪个量不变?总数不变。
5、动手练习分类。
①把课本和练习本分类。
②把同学分分类。
三、回顾目标,谈收获
同学们,气球分完了,你们这节课学的开心吗?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能把分类的结果整理成统计图或统计表,明白了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总数相同。
案例分析:学生体会分类和整理不仅仅是一种表格形式,为了完成而完成的过程,而是在生活中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获得许多数学信息,回答相关的数学问题,用观察表格的形式,学生更清楚无论分类标准如何变化,最后事物的总数是不变的,让思维从开放中进行梳理。
四、达标测试
1、课本29页第一题。
把车涂上颜色,并数出有几辆车。
2、课本29页第二题。
按水果分和按形状分,涂色并数数
案例分析:设计动手实践操作的开放性作业,不仅符合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状态下发挥自己内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从某一方面说,开放性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
四、作业
对自己房间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
案例分析: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板书设计
按形状分统计表表格; 按颜色分统计表表格;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总数相同。
篇8:《人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绘画创作中人物与环境彼此呼应、和谐统一的关系。利用添画、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表现完整画面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疑激趣,借助观察想象、选择拼摆和分析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创作活动过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利用想象、添画,将人物与背景有机结合,呈现有主题且完整的画面。依据人物动作特点想象人物在做什么,从而添加适当的环境背景
三、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大胆塑造以及背景的情趣性。根据环境背景,为人物添加合适的衣着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看,老师请来了两个好朋友。出示图片机器猫和大雄,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
2. 陆续出示课件图片,原来他们在看球赛,原来他们在看海底,原来他们在看电影,原来他们在买东西……问:四幅图片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生答:人物相同,环境不同,他们从事的事情不同,表现的主题不同。画面中,人物与环境是怎样搭配表现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出示课题《人物与环境》。
二、授课过程
1.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 给这两个人物图片添加什么可以构成画面?生答:环境背景。你觉得可以添加什么背景内容?生答。你想表达什么主题?生答。为什么想到表现这个主题?生答,根据人物的动作。师问:你觉得他们还在干什么?想表现什么主题?需要添加什么来构成画面?生答
2.老师谈谈看法,老师觉得这两个同学在帮妈妈晾衣服,想表现晾衣服的主题,课件出示洗好晾起来的衣服,洗衣服的洗衣机,水盆,墙壁和漂亮的地板图案,这样构成我的画面。
3. 再出示课件图片,展示三幅添加好的背景图片
师问:给人物添加什么之后构成画面?生答:背景环境。师问:再添加什么能让画面更完整?
5. 小丑表演图片为例,再添加什么能让画面更完整?生答。师讲解,主题是小丑表演,两个人物就是小丑,可以怎样表现他们是小丑呢?小丑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得出,出示图片添加衣着配饰、头部装饰等。
6.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问:他在做什么?生答。逐步变换人物的方向,这时候在做什么?生回答。问:这个人物发生了什么改变?生答:方向位置。课件出示学生作品,得出结论:我们根据人物动态构思画面环境时,还可以变换人物的位置与方向进行想象与思考,会有更新奇的创意。
7. 课件出示两幅作品图片,根据人物的动作添加合适的环境背景,再丰富人物的`衣着头饰可以构成完整的画面。可是这两幅作品效果相同吗?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课件出示两幅作品,生答。结论,可见画面内容丰富才会更生动。
8. 小结:要想构成完整、生动的画面,要依据人物动作增添环境背景,还要根据环境背景为人物增添合适的衣着头饰,可以变换人物的位置方向来构思,画面内容要丰富。
三、示范讲解
老师要来创作一幅画面了,展示构思作画步骤。出示人物图片,我觉得这个人物像是在跳伞,所以我准备表现跳伞的主题。老师将人物图片粘贴在黑板上,展示构思过程,根据主题要添加空中的环境内容。老师逐步添加内容使画面完整。再为人物添加合适的衣着装饰。最终构成完整的画面,将所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作画步骤中。
四、艺术实践
观察你手中的人物形象,可将其变换方向,展开想象,构思画面,将人物粘贴在画纸上,为他添画合适的背景环境,创新完成新颖的绘画作品
五、作画要求
1. 主题明确、生动有创意
2.人物动作、衣着与环境和谐
3.画面完整、内容丰富
六、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学生作品展示、评价
每组各请一位同学前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画面主题,为人物添加了什么环境内容。学生依据作画要求互评,最后教师建议性点评
八、总结
人物与环境共同确定画面的主题,它们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依据人物动作增添了环境背景,也依据环境背景为人物增添了衣着头饰,还可以将人物的方向位置进行变换来表现更有创意的画面。我们要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到画面中,相信你们的创作一定会更精彩!
篇9: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如果没有,可用学具代替)、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实物图片,七巧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8根小棒(6长、2短)
1.小组活动:你能用这8根小棒摆一些图形吗?看哪一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多.
2.交流:请各小组到投影上边摆边说有几种.
3.设疑:图形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都一样吗?这两种图形可不可以变成别的形状?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认识长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从学具中拿出长方报纸片来,动手观察一下它的角和边,会发现什么?(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2)小组汇报:请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发言,分别说一说通过研究发现了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并且说一说怎样想的或者是怎样做的.找几个组说一说.(如果有用折纸这一办法的,请他说明怎样做的,演示一下,并给予表扬)
(3)辩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讨论)
(4)教师总结:刚才有的同学利用身边的学具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纸这个方法发现长方形相对着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说长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5)学生之间交流长方形的特点.每个人都用纸折折看,再验证一下.
2.认识正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己动手研究了长方形的一些知识,那么正方形的角和边又有什么特点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2)汇报交流: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互相说)
(3)教师总结.“我们用了同样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一些特点,也就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继续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师问: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都有四条边,但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3)引导学生揭示四边形的概念.
由四边形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4)初步练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能找出什么图形,你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
(2)投影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有4个角,4条边.
教师明确:这些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这些四边形相对的边之间的宽度总是保持一定的(用直尺演示出对边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借助方格来看一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它的边和角的特点.)
(3)小组研讨,汇报总结.
平行四边形 角:4个
边:四条 相对的边相等
(4)利用学具摆2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5)学生拿出制作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框的学具,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如图:
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都是相对的边相等.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而捏住长方形相对的两个角的顶点一拉,它就不是长方形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角一个变成直角时,四个角就都变成直角,这时平行四边形就又变成了长方形了.【演示动画“变化的图形”】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求:利用手中的小三角形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4个小三角形)
2.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摆一些漂亮的图形,再给它起个名字.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七巧板
游戏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培养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
游戏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游戏过程
1.学生按下面三个要求拼图:
①用任意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②用任意三块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学生自由拼图,可以拼几何图形、建筑物或其他图案,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拼得的图形多,谁就是优胜者.
篇10: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利用信息媒体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信息输入和传递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设想:
这节课力求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会灵活计算与应用,解决数学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重点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理解,为了突出重点,老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课件,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师提出的研究提示语,学生进行拼摆长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长宽得出面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运用多媒体学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节课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电脑课件的操作,学习新知识。通过数形结合,实际操作,突破知识重难点,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电脑中进行动手操作,根据出示的图形进行拼摆测量填写完整的表格,再根据表格中填写的数据研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面积单位拼摆或用尺子测量,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的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服务。在练习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问题不仅可以求助于教师,还可以求助于同学帮助解决。这样的设计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在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随时可以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学习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充分的自主与教师有效的指导相结合。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授课环境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分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学习课件。
教师课件,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通过数面积单位个数并求面积,为新知识做好准备。新授中教师机出现的研究提示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导航。 学生课件,突出自主学习的特点。在新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学生机上动手操作,根据出示的图形进行拼摆或测量,填写完整的表格,再根据表格中填写的数据进行归纳,研究长方形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练习部分,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电脑对学生计算的结果进行判断,实现人机对话。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意 图
一、复习新知:
师引语,让学生说一说前面学习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答有关知识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准备。
二、引入新知:
师:这节课你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教师引入:有的同学想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生1:我还想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生2:我想知道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生3: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
生4:……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入新知识。
三、探究新知:
师:请看图形,你能很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吗?
1、师操作电脑演示(1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1)面积单位个数一个一个出现 (2)面积单位个数一排一排出现 (3)面积单位个数一列一列出现 小结:你们怎样求出图形面积的?
学生观看教师电脑课件 学生说出面积 (1) 面积12平方厘米 (2)面积15平方厘米 (3)面积9平方厘米
生1:数小方格方法数出面积 生2:计算出来的 生3:……
通过学生数面积单位个数认识面积的大小为新知识作铺垫。
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上机操作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要求: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身边的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上机操作摆图形的面积。
(1) 给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随机摆出3个长方形,(2) 计算出面积。 (2)用尺子动手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两种方法自选)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件将原来抽象的内容通过数形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师研究提示语:
(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排有几个面积单位,长就是几,摆了这样的几排,宽就是几,也就是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和宽的数的乘积。 电脑出示: 长4厘米,宽2厘米,求面积 长是5厘米,宽3厘米,求面积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摆的过程。
汇报:每排摆4个面积单位,长就是4厘米,有这样的2排,宽就是2厘米,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 长方形面积=长×宽
学生举例: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电脑上机操作,利用拼摆或测量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4、师电脑演示: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利用电脑动画使得长演变成3厘米,使长方形变成正方形。 设问:长方形变成什么图形? 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学生观看教师电脑演示
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长方形变成正方形。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研究长正方形的关系,并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师引导学生小结:
(1)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何用字母形式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要用什么单位?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板书) 学生进行总结: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形式表示为S=a×b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形式表示为S=a×a 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闯关练习
师介绍上机操作练习要求:
每个同学的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闯关练习,对错误的答案可以进行修改,前三关都顺利通过之后,就可进入数学游戏关。
学生在计算机上机操作练习:
利用学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第一关 判断题: 根据图形判断面积是多少?
电脑有提示语随机进行判断,给以判断结果。 第一关: 出示方格判断面积是多少 面积 4平方厘米 面积 15平方厘米 面积18平方厘米
巩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第二关: 1求面积
2知道面积求长或宽 3周长与面积的灵活应用
借助计算器,算题板进行计算。 第二关:
(1)一个长方形卡通镜框长7分米,宽5分米,求镜框面积(
)平方分米。 一块正方形展板框边长5米,求展板框面积(
)平方米。 (2)长方形花坛面积是27平方米,长9米,求宽是(
)米。 (3)把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巩固对基本知识的应用。公式的逆向应用,通过对基本练习掌握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第三关: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小明同学搬新家了,新
家有两间卧室,大的卧室量的长是5米,宽是4米。小间的卧室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你能帮助我算算卧室的面积有多大吗?如果我要装修铺木地板每平方米200元,共花多少元? 第三关: 5米
3米 4 米
卧室总面积是(
)平方米
如果铺木地板每平方米200元,共花(
)元
通过练习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四关: 数学游戏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16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他们的周长相等吗? 提示:如果课堂上不能解决这道题可以作为课外延伸的作业处理。
第四关:方格图(18列 16行) 用鼠标拖动的方法演示。 方法:
(1)长8厘米,宽2厘米 (2)长4厘米宽4厘米 (3)长16厘米宽1厘米
游戏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五、课后小结: (1)学习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学生谈谈自己的本节课的收获
(2)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反思小结,体会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1: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狭义
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广义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原始型”——“很高、极高、极低”
(2)“传统型”——“高高低”
(3)“过渡型”——“高低高”
(4)“现代型”——“三低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差别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
教学后记: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图表运用的能力,以图代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转变过程。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的正确含义是( )
A.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B.生生死死、世代更替
C.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D.不断有老年人口死亡
2.如果它的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二、填空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的 、和 决定。
2.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型。
三、问答题:
简要写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各自特点。
参考答案
一、1.B 2.D
三、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过渡
三、原始型是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和很高的出生率,人口增长速度极低。传统型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原始型,但自然增长率高于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型快,过渡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速度很快。现代型则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篇12:人教版《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想想,讲的都是哪些故事。(课件)那你们知道他们都属于什么故事吗?(神话故事)
2.师:是啊,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一些呢?(生答)
3.师:今天我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一下,这是谁?他在做什么?谁来读读课题?(生读)。咱们来齐读课题.(生齐读)
4. 师:看,大家都等不及了吧,还等什么了,快快打开课文第71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神话故事,读的时候请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二、出示词语,赛读词语,认知生字。
师:刚才大家读的可真投入,我这儿有一些文中的词,谁来挑战一下。(课件,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师:看,这些词语再困难,同样被我们的同学克服了,我们又把这些词语送回家,你们又能挑战好这一关吗?谁愿意把故事读给大家听?这么多人都想读,那我就请五位同学来分读这个故事吧,一人读一个自然段。(生读)
2、评价。看来有些同学的朗读水平还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有些同学可就要加油啦!
四、教师范读。
我也来读读这个神话故事吧!请听老师读课文。(读得好,请送掌声鼓励,如有不如意之处,请指正。)
五、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用 “__”划出来读一读。学生读后交流。
2、反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齐读。
3、师:是啊,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呢?你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六、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读句子。
2、这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3、师:这是多么荒凉寂寞的世界。
4、齐读课文第一段。
5、师:巨人盘古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他突然醒了,面对无边的黑暗会想些什么?他又做了什么?结果又怎么样了呢?
6、指导理解朗读第二自然段。
七、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天地分开了,可我们的盘古一刻也没有停歇,他还在干什么呢?谁来读一读?(生读)
2.师:盘古正在用自己的身躯支撑天地,他究竟是怎样支撑的,谁来读?(多人读)
3.师:那让我们也来当当小盘古,将天地分开吧,谁来表演一下?盘古是怎样支撑天地的(生示范)
4.师:你为什么这么用劲啊?(生答)那就请你站在这里支撑一会儿天地,咱们其他的同学在你的保护下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生读)
八、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师:(问演示学生)你累吗?(生答)
2.师:你才站了这么一会儿就觉得累,可我们的盘古却这样一直站着,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过去了,天地逐渐形成了,盘古却累得倒下了,你有什么想对盘古说说的吗?
3.师:是啊,盘古是一位极富有责任心而又了不起的巨人,他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哪些变化呢,自己读一读.
4.师: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件)
5、师:文中的省略号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遐想,盘古的身体还为我们创造了哪些美丽的世界?开动脑筋,请大家接着说一说.(课件)
6、师: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九、拓展。
盘古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颂,所以,今天的轻松作业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课件:我会复述)老师先总结写作顺序,再作一下复述要求。
板书设计:
18. 盘古开天地
混沌一片
开天辟地 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顶天立地
献出所有
篇13: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
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 ) 北冥( ) 抟扶摇(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树( ) 斥鹌( )
蓬蒿( ) 沮丧( ) 泠泠( ) 数数然( ) 恶于待( )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 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篇14: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 2
二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注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4、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三 三、学习探究
1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学习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课堂作业设计 一、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 。”
② 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 。”
③ 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 。”
④ 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 。”
二、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 。”
②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 。”
③ 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 。”
④ 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 。”
⑤ 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 。”
教学反思
篇15: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不相等到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出示幻灯:身高情况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
(三)拓展练习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 □不会 □可能会 □可能不会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说(3个)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设计意图: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课外延伸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设计意图:呼应开头,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教版平均数知识点
基本公式: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篇16:人教版鲸教学设计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研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领悟说明方法。
(3)读写结合,仿说仿写《鲸的自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 案 | 教案 | |||||||||||||||
学习提纲 1.说说印象中“鲸”的特点。 2.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书写难字:腭、哺、滤、肺、矮 (2)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按鲸的“特点→进化→种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 4.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说明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批注说明方法。 6.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7.自读4—6自然段,填表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1.自学生字,指导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自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特点 进化 种类 习性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二、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大 2.说明方法 (1)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三、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四、课外拓展,交流资料,仿说仿写《鲸的自述》。 | |||||||||||||||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阅读迁移练习《猫头鹰》 |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
篇17: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篇三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二、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三、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第一组:
⑴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⑶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⑷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2、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⑵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待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⑶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⑵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四、体验拓展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3、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18: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 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 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 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 爱好统计表 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 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 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 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最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最好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 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 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 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 红色珠子( )个,黄色珠子( )个,蓝色珠子( )个,白色珠子( )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人教版可能性习题
一、填空题。
1、任意从装有10枚白子和12枚黑子里摸出1枚子,那么摸到( )的可能性大,摸到( )的可能性小。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
明天( )会下雨。 太阳( )从东边落下。哈尔滨的冬天( )会下雪。 这次测验我( )会得100分。
3、
1、从一副除去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是5的概率为
2、小华统计了全班同学的鞋号,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鞋号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人数 | 3 | 5 | 4 | 8 | 9 | 2 | 3 |
(1)从这个班中任选一位同学,他的鞋号为21号或22号的可能性比( );
(2)鞋号大于21号的可能性是( )。
二、判断题。
1、某地的天气预报中说:“明天的降水率是80%。”根据这个预报,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错误的“×”)
(1)明天一定下雨( ) (2)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 )
(3)明天不可能下雨( ) (3)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
B. 必然发生与不可能发生都是确定现象
C.很可能发生就是必然发生
D.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没有太小之分
篇19: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一、导人
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动听的歌声,肯定沟起你哪些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富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 惊异 、悲哀
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因为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个人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三、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语言习惯与现在已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美好、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3.文中往事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问:出示幻灯1、这两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说说你的理解?
4、想象一下当时的小兄弟的感受。
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的确挺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1、“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这样 做好吗?
3、读了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作业:1、你与家人有过冲突或误解吗?你感受过其中的亲情吗?写一写看。
2、作业本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 “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初一历史教案
【聚落与环境人教版教学设计(精选1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复习提纲2023-07-16
七年级地理工作计划2023-07-05
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计划2022-05-06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6-08
高中地理《大气》说课稿2023-10-04
大气高中地理说课稿2022-05-06
地理《河流》教案2023-11-15
高中地理说课稿2022-08-02
高中地理说课稿的2022-05-24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