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

时间:2023-04-22 07:58: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精选10篇)由网友“睥睨甄”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

篇1: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

(李崇文 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 100000)

日本

日本现行的中学课程中,地理教育虽然仍然冠以社会科的名义,实际上有独立授课的地理分野,其教育目 标为:

①通过对日本及世界各地的学习,培养地理概念与方法,开拓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加强对我国国土知识 的了解。

②因日本和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有各地方的特殊性及一般的共同性的状况,从中培养正确理解各区域及 其居民生活的基础。

③整理日本及世界各种区域知识,从理解各区域的相互关联中,思考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④人类和自然或社会的关系,是根据人类活动产生变化的。通过这种理解,认识环境及资源的重要性。

⑤培养以直接接触地理事物来进行正确考察所必要的能力,及对地理事物能根据适当的资料,给予恰当评 价的态度。

日本中学课程纲要根据教育目标“基于广阔的视野,加深对我国国土与历史的'理解”,特别注重对日本国 土的认识,其课程纲要可分为世界、日本及国际社会中的日本等三部分。

(1)世界的各区域

①多样的世界 a、世界各国;b、人们的生活与环境

②各种区域

(2)日本的各区域

①从世界看日本 a、国土的成立与自然;b、日本人民的生活

②周围的区域

③各区域

(3)国际社会中的日本

①日本与世界的联结

②日本与国际社会

从纲要的安排看来,中学校的地理仍以“周围、日本、世界”三个区域为范围,并特别重视自己国家的学习。

印度

根据1988年印度公布的全国参照使用的课程大纲,初中(九至十年级)地理综合在社会科中,和手工 、自然课和历史课联系在一起。高中(11至12年级)学术班开设地理选修课,职业班一般无地理课。初中 大纲的重点放在区域地理中的本国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观察观测。现在地理教师一致主张增加政治地理的内 容。区域地理学习是由周围环境开始,然后引导学生逐渐学习外国地理。高中地理课程重点放在基本原理、规 律和地理学应用方面,以启发性问题的形式,以人类居住问题为线索展开。印度还很注重农业地理。现在教师 们认为初中地理教材要向自然地理学倾斜。

中学地理大纲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自然地理和天气观测、区域地理、地图实习。

(1)自然地理和天气观测

从讨论冰川、火山、地震、喷泉现象入手,展开到自然地理的一般原理。如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昼 与夜、四季、经度和纬度、时差等。使学生获得充足的有关地球表面组成及岩石圈的知识。使学生获得波浪、洋流等海洋地理基础知识。气候原理,其中地球上气压与风的分布、成因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问题。高年级在 课堂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做大量的天气观测。从记录气温、气压开始(有时需记录降水量),然后将记录写 在布告板和图表上,画出统计图表,显示年变化。这样,还能让学生总结出一般原理规律。

(2)区域地理

分为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A和以逻辑学为基础的课程B(如表5)。在向学生介绍世界时,可通过不同 地区人们的生活故事和旅行故事、传说故事等形式来教学。

表5 印度中小学两种基础的区域地理 阶段和年级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A 以逻辑学为基础的课程B 预备阶段1―4 家乡地区地理 家乡地区地理 过渡阶段年级 家乡邻区地理,本邦地理 家乡邻区地理,本邦地理 区 5年级 概要介绍世界及印度与世界的关系 简单介绍印度与世界的关系 域 6年级 南半球三大洲 美洲

7年级 北美洲和亚洲 亚洲和澳大利亚

8年级 欧洲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非洲和欧洲

9年级 详述印度并简介世界 印度和世界

10年级 从考试角度把世界作为整体来学习从考试角度学习以上内容 阶 11年级 区域方法 区域方法 段 12年级 区域方法 区域方法

概略学习世界之后,学习分洲地理。学习一洲时应与其他大洲联系。如欧洲与亚洲相连,称为欧亚大陆; 亚洲南部与大洋洲相接。另外,分洲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广泛的概括方法不适合低年级,低年级学生只接受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反映形式。高年级区域地理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专门引向地理基本原理 ,如地势起伏的高度、矿产资源、气候和土壤条件如何在发展人类各种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关于区域地理中大洲的教学顺序,不同教师可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因欧洲、北 美知识较地理复杂,建议推迟到这门课后面部分学习。而南半球三大洲自然地理结构相对简单,它们都有相似 数量气候区分布,另外它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比较相似,因此放在前面学习。也有把北美放在前面讲授 。但无论哪种方案,一般印度地理是放在最前面学习的,成为第一学年地理课程的主要部分。

大多数教师倾向采用课程B。在这一方案中,世界被划分为南北成双的区域。南北美洲合在一起先讲,然 后是亚洲与澳大利亚,非洲和欧洲。每年在详细讲授基本原理时,主要气候区都能复现。

在高中阶段,课程A与B中,学生都要在教师辅导下研究一个区域突出的特征、现象和问题。通过以往学习大洲区域地理的经验,使学生能透过各大洲某一问题和特征看到世界所有大洲共同具有的特征和问题。

(4)地图实习

地图实习的内容包括用所给比例尺制订一张地图、等高线和剖面图,介绍军事测量地图并作有关练习,向 学生介绍测量、制作地图的过程,惯用图例符号等。

地图实习前的知识教学中有一个难点――等高线,可用模型、幻灯练习法相结合来讲授。具体方法如下:

a、用一座木制山的模型,画上等高线。沿等高线横切成若干剖面,再用一个铁钉在中心穿过,将山固定 。然后在一张固定在中心铁钉底下的纸上逐一画出沿等高线横切的剖面轮廓。

b、把学生们知道的本地区等高线模型拍成照片,如果原模型是依据一定间隔高度涂上不同颜色的,那么 这张照片就成了彩色地图。

c、最可靠的方法是用实物幻灯机将等高线模型的照片加以投影,其影象就是准确的普通彩色地图。要求 学生能按所给等高线,借助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画出垂直剖面图,来显示锥形山、山谷、陡坡等地形。为 了解释清楚,教师可先将等高线模型切成垂直切片。

另一个与等高线相关的问题是怎样阅读地图。在此之前,先要求学生学会绘制地图的简单测量。这种方法 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可先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下一步就是野外地图实习。

篇2: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

新加坡

新加坡计划小组设定的中学地理教育目标为:

①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和技能。

②培养对环境欣赏和负责的态度。

③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容忍的态度。

④通过教学活动,发展思考和观察能力。

除上述目标外,在第三、四册的地理课程中,除强调地理知识的获得,另外增设了五项教育目标:

①理解学生自己居住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

②从地理空间上的系统观念,理解乡土区域是更大区域的一部分。

③从地理本质来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④应用原则和概念于乡土区域和更大区域的主题上,做有系统的研究。

⑤通过日常生活的各层面,理解地理和日常生活的关联。

其中的所谓更大区域,是一个世界体系的观点,借以强调新加坡的位置。区域地理没有单独安排主题或单 元,而是安排在各册的单元内容中,并注意由浅入深的设计。

教材大纲以主题式的课程结构来规划,如表6和表7。

表6:新加坡中学地理一、二年级两册的主题与单元 主题 单 元 第 地图判读 1.地球行星。2.座标与方格网。3.纬线与经线。

4.距离。5.方向。6.比例尺和图例。7.等高线。

自然景观 8、我们居住的陆地。9、地形与地球运动地壳变动。

10、地表的变化。 一 天气的要素 11、天气:温度。12、天气:雨量。13、天气:风。

天然植物 14、天然植物

人文景观 15、人文景观

新加坡的都市景观 16、中心商业区。17、中心商业区的都市更新。

18、作为国际港、航空中心和世界性城市。

19、工业景观。20、住宅景观。21、新市镇 册 新加坡的城乡边缘 22、农业。23、渔业和水产养殖。

24、水库和休闲设施 第 环境 1.环境和它的要素。2.人类和它们的活动。

3.人和环境。

交互作用 4、交互作用。5、移动和流动的交互作用。

6、移动、流动和网络。 二 成长与改变 7、成长与改变。8、聚落的成长与改变。

9、成长的结果。

阶层 10、阶层:一个良好的组织方式。

11、商业的阶层。12、聚落的阶层。

决策 13、景观和决策。14、农业和工业上的决策。

15、计划和决策。 册 统一性和杂异性 16、统一性和杂异性。17、杂异性的意义。

18、杂异性中的统一性。

表7、新加坡中学三、四年级两册地理教材的主题与单元 主题 第三册单元 第四册单元 自 1、地理学中的生态系统 1、地形(四)海水作用 然 2、地形(一)地壳运动 2、气候及生物(二)温带 地 3、地形(二)风化 理 4、地形(三)河流作用 的 5、气候:天气的研究 要素 6、气候及生物(一)热带地区 乡 7、农业(一)热带地区的农业发展 3、农业(三)热带栽培、集 土 约式农业、渔业 区 8、农业(二)农业类型 4、制造业(四)煤和石油的 域 的 提炼钢铁及炼油工业 及 产 9、制造业(一)工业的区位 5、制造业(五)日本工业的 更 业 分布和发展 大 10、制造业(二)原料的提炼 6、制造业(六)森林及木材工业 区 11、制造业(三)工业类型 域 12、服务业:观光 聚落及 13、聚落(一)人口 7、聚落(三)聚落的成长与阶段 人口 14、聚落(二)乡村 8、聚落(四)都市结构

的都市聚落 9、聚落(五)人口分布 地图 15、地图判读(一) 10、地图判读(二)土地利用与 判读 基本技术 照片的判读

注:以上是中学特别课程和快捷课程三、四年级所学的地理教材单元。而中学普通课程三年级只学第三册 2、3、4、5、7、8、9、13、15等单元,四年级只学第三册的其余单元及第四册的3、10两单元 ,五年级才学第四册的其余单元。

(二)各国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

1、地理课程纲要的灵活性较大,多纲多本现象普遍

一个国家,特别是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比较大,因而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 有差异。如果用一个标准去统一要求,有时不一定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 同的地理课程纲要很有必要。国外多纲多本现象很普遍,如前面提到的英国历史上就曾长期地没有统一的标准 和统一教学大纲;德国不同州有不同的地理教学大纲,就是同一个州,也不止一个大纲。另外象美国、加拿大 、法国等也都不只一个大纲,世界各国的地理课程及纲要或标准,多样化仍是主流。

2、大多数国家课程纲要的指导思想都是从培养合格的公民出发,注意能力培养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的主要目标中,三项就有两项是关于能力方面的。由此可见,英国地理教育极为重 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国家地理课程》对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 同的要求,以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同时具有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将能力培养自 始至终贯穿在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全过程中。例如,一开始学习地理时的要求是学生能够说出一些地理事物和地 理名词、术语。然后,要求学生能描述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 释和说明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与可能产生的后果,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对 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决策的能力,以及进行概括特征、综合归纳、评估 相关的政策与决策的能力等。

德国的地理课程采用专题式的方式,打破系统和完整性的束缚,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 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学专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俄罗斯普通教育部分地理教学纲要也很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如地图学中利用平面图和地图确定方向 、距离、地物和绝对高度,利用地图在地面定方向等等,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等的提高十分有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理、资源和环境地理及俄罗斯地理中都穿插有能力的要求。

日本现行的中学课程“地理分野”中规定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以直接接触地理事象来进行正确考察所必要 的能力,及根据适当的资料对地理事项给予恰当评价的能力。另外,在低年级对地图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印度的中学地理教育中明确把天气观测和地图实习列入大纲,对能力的要求具体并且较严格。如记录天气 数据,以统计图的形式描出统计数据的曲线图、环形图和条形图等,地图野外实习和实物模型制造。

从新加坡的中学地理课程纲要来看,对野外实际考察、地图判读、决策等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地理能 力的章节也较多。要求详细具体,如作业簿中对野外考察作了四个部分的要求:

①问题:讨论圣陶沙(Sentosa)成为观光胜地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列为待验证的假设。

②实察前:以收集该地有关的资料为活动的重点。

③实察中:透过实际的实察所得到的资料,由此检验假说。

教师手册中对这次活动的具体建议为:

①实察前:帮助学生建立假说,并提示收集资料的方法。

②实察中:建议将班级学生分组,以展开访谈工作;在过程中则不要忘记检验假设这一实察的目的。

③实察后:就所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检验假说。

从课程纲要中,发现其主题或单元的名称有关地图判读的就有9个,如关于土地利用与照片的判读、地图 判读基本技术等。

3、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

英国大纲虽然没有集中安排乡土地理,但是有关乡土地理的知识还是较多。特别是在各个教学目标和一些 重要专题中,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这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地理,英国大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将环境地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从教学 内容方面看,英国大纲的环境地理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又涉及到全球性的森林剧减、酸雨 、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重大环境问题。通过让学生设计改进当地环境方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德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中,乡土地理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如巴伐利亚州普通中学地理大纲中,5年级讲授 的就是巴伐利亚地理,然后再由近及远讲述德国、欧洲和世界。有关环境地理,人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 容,如垃圾处理站的地址,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同时也吸收全球性的问题,如热带雨林的破 坏,废气所引起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

俄国的中学地理课程纲要对于环境地理也开辟了单独的一部分――资源和环境地理(利用自然及生态学) 。另外,在俄罗斯地理中,也不乏环境地理内容。

新加坡中学地理一、二册纲要中,有关新加坡地理和环境地理的单元占有较大比重,如新加坡的都市景观 、新加坡的城乡边缘和环境等主题。

4、从各国实际出发,内容选择紧密联系国情和为己所用,并且注重本国与世界的比较

日本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多,相对地资源对外依赖性较大,因此提出“基于广阔的视野,培养对我国国土 的知识”,“从理解各区域的相互关联中,思考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从中学课程纲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也可以体现这些目标来。以“周围、日本、世界”三个区域为范围,并特别重视自己国家的学习。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强调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和容忍的态度;培养对环境 欣赏和负责的态度。在课程纲要的主题和单元之中,有关新加坡城市地理方面的内容占较大比重。另外,还有 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新加坡的水库和休闲设施、都市结构等,与新加坡这样一个城市国家是相一致的,就是区 域内容的选择,也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所谓更大区域。

印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学地理中十分注意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的学习。

5、部分国家采用主题式结构,区域地理不单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德国和新加坡都是采用主题式结合,区域地理安排在各专题中讲授。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很有益处。同时,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特别是与生产生活实际和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具 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篇3: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三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三)

新加坡

新加坡计划小组设定的中学地理教育目标为:

①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和技能。

②培养对环境欣赏和负责的态度。

③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容忍的态度。

④通过教学活动,发展思考和观察能力。

除上述目标外,在第三、四册的地理课程中,除强调地理知识的获得,另外增设了五项教育目标:

①理解学生自己居住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

②从地理空间上的系统观念,理解乡土区域是更大区域的一部分。

③从地理本质来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④应用原则和概念于乡土区域和更大区域的主题上,做有系统的研究。

⑤通过日常生活的各层面,理解地理和日常生活的关联。

其中的所谓更大区域,是一个世界体系的观点,借以强调新加坡的位置。区域地理没有单独安排主题或单 元,而是安排在各册的单元内容中,并注意由浅入深的.设计。

教材大纲以主题式的课程结构来规划,如表6和表7。

表6:新加坡中学地理一、二年级两册的主题与单元主题 单 元第 地图判读 1.地球行星。2.座标与方格网。3.纬线与经线。

4.距离。5.方向。6.比例尺和图例。7.等高线。

自然景观 8、我们居住的陆地。9、地形与地球运动地壳变动。

10、地表的变化。一 天气的要素 11、天气:温度。12、天气:雨量。13、天气:风。

天然植物 14、天然植物

人文景观 15、人文景观

新加坡的都市景观 16、中心商业区。17、中心商业区的都市更新。

18、作为国际港、航空中心和世界性城市。

19、工业景观。20、住宅景观。21、新市镇册 新加坡的城乡边缘 22、农业。23、渔业和水产养殖。

24、水库和休闲设施第 环境 1.环境和它的要素。2.人类和它们的活动。

3.人和环境。

交互作用 4、交互作用。5、移动和流动的交互作用。

6、移动、流动和网络。二 成长与改变 7、成长与改变。8、聚落的成长与改变。

9、成长的结果。

阶层 10、阶层:一个良好的组织方式。

11、商业的阶层。12、聚落的阶层。

决策 13、景观和决策。14、农业和工业上的决策。

15、计划和决策。册 统一性和杂异性 16、统一性和杂异性。17、杂异性的意义。

[1] [2] [3] [4]

篇4: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教育论文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教育论文

(一)六国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简介

英国

英国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地理课程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教学大纲,其弊端是全国地理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评估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难以进行。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从19 89年开始,公立中小学实行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共有10门,分为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两大类,地理属于基 础课程。

1991年3月,英政府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Geoy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地 理课时占所有课程的10%。《国家地理课程》规定的英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即五个要 求达到的目标):地理技能、区域知识与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这五大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联 的,所有学生都同时学习这五大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又具体分为10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 学生的基本要求(如图)。根据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要分 别参加统一考试,以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地理教学质量。

(附图 {图})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结构示意图

中学阶段(12――16岁),大多数学校都将地理单独设课,也有部分学校把地理与其他科目结合(通 常是历史)一起教授,但只有一年级较普遍。中学最后两年,地理通常为选修科,大约有半数学生选修,是相 当热门的选修科目之一。

教学目标的五个部分,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如地理技能可分为地图的使用与野外技能两项;区域知识 与理解要求学生学习关于区域地理主要特征的系列知识和一些重要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学生所在家乡(乡土 地理)的区域知识,其他地区以至国外的区域知识。水平1――3着重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英国一些具有特色 地区的区域知识,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4――7主要学习当地、欧洲共同体国家、美国、前苏 联和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7――10主要学习当地区域知识,欧共体国家专题、发展 中国家,以及国际贸易等区域地理知识。从中可以发现,学习乡土地理自始至终是区域知识与理解的重要内容 。因为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当地的有关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 然、人文和环境地理的原理。对于其他地区与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注意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地区,并 鼓励学生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自然地理主要介 绍地球表面性质及其它特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大气圈),河流、流域、海洋(水圈),地形(岩石圈) ,动植物和土壤(生物圈)四个方面。人文地理主要学习土地利用、人类居住、就业模式与经济,包括人口、聚落、交通运输、经济活动(初级、第二和第三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地理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学习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滥用;各种环境的质量与弱点;保护与管理环境的可能性。

德国

德国法律规定了各联邦的“文化主权”。各州也很注意该州的文化不受侵犯。教学大纲由文化部制定,大 纲对地理课程有约束力,由于德国有16个州,就产生了16个文化主权。德国的中学(第5至10年级)有 3种不同类型,加上小学,每州至少有4个地理教学大纲,全德国就有64个大纲,各州大纲之间有所不同。

1970年前联邦德国各个州的大纲是统一的,大纲规定地理课讲授的重点是景观与国家。普通中学地理 课的教材偏重于专题结构。高级中学地理教材则以各个景观作为划分章节的基础。1970年以后的大纲,各 类不同学校区别不大。由于社会发生变革,地理学与教育学产生根本的变化,社会地理学得到地理科学的承认 。在教育学中,人们在挑选、确定、考虑教材结构时都联系到学习目的,一般知识则退到次要的地位。标准是 培养能够适应当今被科学所主宰生活的学生。有关空间的内容――不管是国家还是景观――都让步于普通地理 结构。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学习目的:农业企业体系知识。选择的例子(可以自由选择):德国――农业家庭企业;(文秘站:前)苏联集体 农庄;中国――人民公社;以色列移民区的集体农庄;美国西部放牧区。

学习目的:工业布局分析与工业经济结构。可选择的例子:(前)苏联重工业中心;美国海湾沿岸工业; 日本――工业大国;上海――中国的工业中心。

1994年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倾向并包涵许多重点。

一部分州的大纲以普通地理学习内容为主。例如萨尔州大纲中文理中学7年级的讲授内容:地球上的气候 与植物区(太阳对地球的辐射,风与海流,气候区与植物区);地球面貌的改变(地球的产生与构造,内源力

量,外源力量);人们对大自然的侵犯(亚马孙地区开发,阿斯旺堤坝:成绩还是失误?对森林的掠夺性开发 以及其给地中海地区带来的后果,严寒地区的空间开发,贝卡――阿穆尔――玛吉斯特拉尔的环境受到威胁, 可以无限制地污染空气吗?水的利用与整治,每人都产生垃圾但无人要垃圾,土地的利用与整治)。从这里可 看出,普通地理专题的内容是主要的,空间只是或多或少地起了例子的作用,它并没有很大的独立价值。

部分州的大纲则偏重于区域地理内容。例如柏林市大纲中,第9年级的讲授内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远 东文化区;印度次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与它的利用;黄河―中国的忧虑;10亿多人口;单有成就 的农业;农村生活;城市生活;矿藏与工业;与计划经济告别?中国向世界开放);拉丁美洲文化区。很明显 ,在上述每一大文化区域里均包涵有地理课的`内容。但几乎没有普通地理学(这里指自然地理学)内容,或者 将普通地理学内容放进每一区域里讲授。

也有的大纲把普通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例如巴伐利亚州普通中学大纲;5年级的讲授 内容为巴伐利亚州(城市与郊区;交通;德国南部疗养区;农业;自然地表形式;熟悉德国南部)。6年级的 讲授内容为德国(海岸;工业、德国:统一的国家)。7年级的讲授内容为欧洲(欧洲的气候区与植物区;欧 洲的政治区域;欧洲的经济区域)。8年级讲授世界概况(世界概况;人与受到威胁的自然界的关系;非洲: 地球上变化着的一洲;亚洲南部与东部的不同发展)。9年级的讲授内容为世界大国美国、俄罗斯;北与南的 差距: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国家;附近地区影响空间的因素以及该因素对人产生的意义。显然,5年级与6 年级大纲中的标题是区域地理的,而实际上讲授普通地理学概况。与此相反,7年级完全以区域地理为主。但 是不象以前那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讲欧洲,而是把内容分成大的(一般的)专题。8年级和9年级则部分以 普通地理、部分以区域地理为主。

全部大纲都有以下的专题重点,但范围程度不同:

①社会地理学专题。讲授影响各种空间结构的社会力量,同时指出规划中出现的矛盾。

②生态专题。近几年来这一内容处理得比较多,人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容。如垃圾处理站的地址, 过多施肥而引起的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同时也吸收全球性的问题,如热带雨林的破坏、废气所引起的温室效 应、臭氧层的破坏等。

篇5: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向论文

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向论文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四、地理课程的信息化趋向

在面向21世纪所作的地理课程改革中,不能忽视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地理教育界应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地理课程开发及早做出适当的思考。

1。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日益显现。关于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独特功能 到底是什么,其实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认识是掌握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技能等,似乎在 一般知识和能力前面加上“地理”就是地理教育的特殊功能。也有的在这些功能上又进行了提炼,就有了“空 间想象能力”等特殊地理能力的提法。这些提法也有一定道理,但仅仅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课 程能力培养的特点还远远不够。到底什么是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呢?传 统地理学是一门发现、记录、描述、解释(含定性、定量)和寻找规律的学问,它帮助人们不断扩大对世界和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运用在发现和研究中形成的地理思想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代地理学增强了理 论体系的建设、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与经济发展更为直接的联系,形成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不论地理 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建立在大量地理信息基础之上的。把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与学校地理课程联系起来, 可以认为,获取、处理、使用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应作为现代地理课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这个特 点的逐渐显现是和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直接相关的。

2。大众媒体的发展将分散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功能。传统地理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属于地理常识,例如:地 名、地理事物的分布、常见的地理现象等,以这些内容为主体的地理课程(以初中为主)体系,与现代地理学 的内容相距甚远,对地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中学地理课程似乎过于陈旧;对一般人来说,又会以为地理学就 是如此。这里面的矛盾在于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地理学自身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培养科学家;也不可能承担 起培养科学家的重任。所以,地理课程内容是否与现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一致,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开设的 课程是否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在信息量不是很大、信息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 常识,如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各个国家的分布、特点都要通过地理课程一一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很可能 无处去获得这些知识。现在或未来不太远的社会中,信息量如此之大,由学校地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地理知识 只能是现有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若干年后这些知识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大众媒体的发展也扩大了 学生课外知识面。当学生需要知道某个国家的位置时,只要查查地图就可轻易找到,地图册或大量图书、报刊 杂志、光盘和网络中都可以获得有关一个国家的地理情况,这样获取的信息不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可能比 从地理课上获得的丰富和有趣的多。学校地理课程将集中精力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 他们科学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 学并树立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3。地理课程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当地理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地理课本和教师讲授时,学生的 主体性是无法得到很好发展的。首先,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唯一可视来源是地理课本,会使学生的视野和想象 力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目前常见的现象:学生大都从课本寻找现成答案,只能满足教师提问的要求,而无法 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问题。其次,过于贫乏的地理信息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而适当丰富的教学信息环 境将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例如:除了听教师讲授外,学生可以进行资料查询、社会调查 等活动,用自己找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独立学习、网络学习、合作学习、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 式。学生将由对地理知识的被动记忆和存储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将体现一种现代地理教育观,会带来一种 全新的学校地理教育方式。

篇6:[中学地理论文]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向

[中学地理论文]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向

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 。目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 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www.xfht

[1] [2] [3]

篇7:加拿大中学留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有哪些

客观地说,加拿大中学没有为升学类学生做好入大学的准备,令不少可造之材失去了成材的机会。北美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一道鸿沟,中学为大学输送的人材不合格。主要还不是知识的欠缺,而是素质低,能力不够。而且这种局面早已积重难返。 应对这样的局面,首先学生自己必须加倍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读书。以理工科为目标的华裔学生,正规学习之外如不加开小灶,即使表面上成绩不错,入大学后也会感到困难,不是没有被淘汰的可能。有人会说,我(或我的孩子)以后学文科,理科好与不好没关系。实际上北美大育是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大学对理工科是有要求的,起码多数专业都要修微积分,理科基础弱很难过关。作为大学毕业生,不管从事何种行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否则不合格;以后职场中会发现自己捉襟见肘的。

加拿大中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为大学输送学生只是其任务之一,而且不可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目标之下,课程设置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种类多,档次多。

开设的课程种类多,除必修课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而且同一门课分别为多个档次,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如数学,有升学类(Principle or Pre-calculus)、应用类(Application), 还有基础类(Foundation)。各个学校根据师资与教学条件开课,自由度大,差别也大。

第二,课程深度与难度与国内相比很低。

理科课程深度与难度与国内相比很低,这一点华裔家长都有察觉。非但如此,为了非升学类学生也能通过,十多年来还一降再降。 如新的数学大纲又将原九年级的内容移到十年级,十年级的内容移到十一年级,等等。

第三,数学不分科。

与国内不同,这里数学课程只开设一门,代数、三角、几何等内容不分科。各分支内容每级若干,穿插着进行,循次递进。这样,数学的总课时与国内比势必较多,因而国内中学的很多数学内容,如相似三角形、解析几何等等,不可能包括。

第四,理科学习的着眼点不是奠定学业基础。

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理科学习的重心是各类知识及其应用;而不是奠定学业基础。故很少注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各种学业基本功的训练。大学深造所必须的计算能力、作图能力、解题格式及其它书面表达能力,等等,加国学生与国内学生差距之大,不t解的人很难想象。再如数学中的各类证明题,几乎全无涉及;故学生在逻辑推理方面几乎没有概念。

第五,各门科学课的设置对升学类学生最为不利。

中国大陆物理、化学和生物初中即开始由专业教师分科教授。每一科学习四、五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打基础。加拿大则直到十年级设的都是科学课。两者听起来似乎相当,科学课中亦包含理化内容,实则大相径庭。科学课相当于国内的自然课,其目的是科学普及,令学生t解而已;理化课的目的则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科学课讲授的知识属于描述性的,极少概念的探讨及公式的`讲解与运用。而且由于课时有限,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譬如国内初中物理必读的物质密度、压强、阿基米德定律,以及弹性力、受力分析等等,均未涉及。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迟至十一级才从科学课中分离出来,已错过了学生智力开发的黄金年龄。以物理为例。11级物理包括力、热、声、光、核子物理、相对论等等各个分支;而学生是在连速度,时间与距离的关系都搞不清的状况下开始学习的。可想而知,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套公式做题而已。将进度赶完已属不易;遑论奠定学业基础,以及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就是多数学生恐惧物理课的原因。科学课与理化课的师资也不同。理化课须配备专业师资,而科学课包罗万象,很少教师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均达到专业水平。 本地讲授科学课的教师水平则更为有限,尤其在数理方面。譬如,十年级科学课有关于电路的知识,其核心是欧姆定律。笔者在本地教授物理十数年,尚未碰到哪个学生懂得其中道理的。再如加速度的概念,十年级科学课中已有涉及。而实际上学生连简单的匀速运动还没搞清楚呢,加速度就更不理解。

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本人也不甚了了。初中阶段未能奠定基础,高中才开始理化学习。学生如何能够获得像样的训练,成就高级科技人才?这样的设置,显而易见,是兼顾就业与升学两类学生的结果。但实际上对前者有利,不适合多数升学类学生。

篇8: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趋势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趋势

笔者有幸参加上海市课程教材访日考察团,于1995年3月1日至14日期间,出访了日本的东京,横浜、北海 道、广岛、大阪等地,对正在实施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变化谨作如下 介绍。

日本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自1989年以来正在进行规模较大的改革,到本世纪末,这项改革将基本完成。概 括地说,日本中小学课程的改革突出了4点,即①个性化、多样化,②社会化,③国际化,④信息化、情报化。 并注重学生人格与心灵的培养。地理作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在这样一种课程改革精神的 驱动下,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为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多样的渠道。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中小学课程计 划中,反映地理知识的主要科目涉及7门,即小学《社会》,初中《社会》,高中地理历史科中的《地理A》、《地理B》,理科中的《地学IA》、《地学IB》和《地学Ⅱ》。此外,在初中与高中可灵活性地安排一定的与地 理相关的选修课,以及中小学各学段都有的“特别活动课”。这样一种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反映在文部省颂发的 《学习指导要领》(类似“课程标准”)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中小学的地理课程实行综合化与分科 化的双轨制,在低学段实行综合课程,在高学段实行分科课程,既注重了基础学力中基本文化素质的养成,又 注重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如下表:

(附图 {图})

表中“限定性选择必修”指供学生分科时选学其中1门科目的课程。

其次,社会化的课程改革使地理学科知识向人文方面倾斜,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 渠道,了解各个层次的社会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和人格方面的要求。这样的地理课程大致由三个方面体 现:1.《社会》科目。在这门科目中,地理现象(环境)作为一种社会背景或社会现象来反映,使学生从社会 的角度来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所以,日本的《社会》课本中地图得到了重视并强调了地图册在课程 实施中的'作用。2.乡土课本。日本的乡土课本以第三级行政区(市、町、村)来编写,普及率特别高,其中以 乡土地理知识占绝大部分,内容涉及位置、范围、人口、自然、土地利用等,甚至还有各种社会设施与机构的 组织与分布等殊为详尽,为学生了解本乡本土提供了极完整的素材。3.社会见习(考察)课程。这是直接接触 社会的含有较多地理知识的课程。至于利用春暑假考察社会的机会就更多了。

第三,日本中小学课程加强国际化后,地理的课程内容也有了相应的体现。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世 界社会,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必然加大,各国人民之间不仅要互相了解,更要互相理解,尊重对方,所以课程应 具有开放性,要增强国际性内容。许多课程改革的试验学校在《社会》、《地理》的实施中已注意体现了这种 课程思想。大阪市立扇町高等学校(高中)是试验学校之一,以人文学科为特色,试验班三届学生都安排国际 地理、社会考察活动,曾两次考察了上海、杭州。这样的中学地理课程确是新颖的。

第四,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比以往更重视了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为实现课程信息化、情报化的要求,许 多地方教育委员会编制了教学媒体设备的基本要求手册,其中不乏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如枚方市的《中学校标 准经费与设备基准》中明确:各类师生用地图、挂图必须配齐,更新时限不得超过5年,地球仪更新年限为 ,对各种地理标本、地理音像资料也有明确规定。有的还备有“多媒体专用教室”。

总之,日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其许多特点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无借鉴的价值,同时,他们 新的课程观念更值得我们参考,使人们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课程改革与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

本刊记者 赵才欣

篇9: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之经验及其借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加入WTO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素质。掌握一门乃至几门外语,才能使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据报道,我国进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语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作为素质教育基石的基础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进入90年代以来,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外语课程改革从理论上、实践上为外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成效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仍落后于形势发展:教师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外语课程改革之经验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将全面探讨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求对我国新一轮的外语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 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亚情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D髒eloppement des comp髏ences langagi髍es dans 1 education pr髎colaire),DECOPRIM(D髒eloppement des communications orales et 骳rites l ecole primaire)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

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 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学软件开发。荷兰的“英语I与II”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学习英语常见难题等。美国开发更有创意的交互式模拟教学软件,如蓝狮公司的“车票”教学软件,在保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重视语法点操练特点的同时,强调把学生置于真实语言世界,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语法。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卢森堡教育部开发一种全能口语文字处理器--TEO(Text Editor Oral),鼓励学生用外语编故事,开发口头表达技巧,TEO现主要用于小学,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校。此外,卢森堡开展“欧洲语言教学创新品牌”,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新技术融会到语言学习中去,培养学龄前和小学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

(三)教育网络的建构与运用。国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外语,许多学校建立专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网、订阅电子杂志、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进行更广泛真实的交流。西班牙卡塔卢尼亚有250多所学校的100,000多名学生(占这一地区的12%)参加了由欧盟发起的,旨在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COMENIUS计划。该计划支持各校开展语言教学各种活动,培训教师,帮助建立校园网等。

五、严格的教师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极其重视教师教育,不断对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外语课程改革同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职前教育

国外教师职前教育一般由学科教学、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部分组成。摩洛哥外语教师在大学或师范院校接受高水平的职前教育,其英文系教师大部分拥有英美国家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通常学习4年英语,其中1年专修文学或语言学,1年学习教学法和在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实习。德国外语教师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语教师必须先获得大学学位(相当于双专业双学位硕士)。语言学习分两部分,一半是专业学科,一半是与应用语言学或教学法有关的课程。此外,双专业学生各有6周实习课。第二阶段的见习时间长达一年半,由专家教师指导,每周参加教材教法研讨会,见习结束时必须参加州组织的“第二次”统考。这种考试相当严格:考生上两节公开课,撰写一篇与应用研究有关的论文,参加长达2小时的口语考试。芬兰所有教师教育在大学完成的,所有教育院系都拥有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实习学校。起,丹麦对国民学校(1-10年级)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师范教育专业学习改为4年,在丹麦语和数学科增加两门必修课使外语教师数量上也有些增长。此外,必修课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减少了一些普通教授法,增加了学科教学法,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的结合。荷兰和英国的外语教师通过在国外进修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荷兰外语教师获得第一个学科学位课程时还必须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在英国,几乎所有专攻语言学位课程的全日制学生都要求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一年(属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欧洲国家另一成功的做法是把外语教师教育扩大到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如今,德国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是:各大学都可参与教师教育,为“专家教师”提供新的学位课程。

(二)在职教育

外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西班牙从1990年起要求所有小学的语言教师都要成为语言专家,不合要求的教师要接受培训或申请作非专家教师。传统的继续教育渠道不断得到扩展,网络、教师职业发展学校(PDS)、外语教师协会及其他相关机构等也加入到外语教师教育的行列,与此同时,教育内容也进一步扩展。外语教师教育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如欧洲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为提高外语教师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合作编写了以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外语专著;美国外语教师的教育,特别强调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德国详尽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挑选地方或州的课程进修。每个教师每年享有州提供的一周的课程。捷克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到国外学习或参加国外有较好声誉的国际课程的学习。

六、科学的评估体系

国外大部分外语测试都由科任教师完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对象,设计不同的评量模式,并使其尽量生活化、多元化。与此同时,建立个人档案(Portfolio),通过Portfolio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Portfolio)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全国性或区域性大规模语言能力测试一般在学生中学毕业时才举行。荷兰的中学毕业生要参加由荷兰国家考试局(CITO)组织的全国性考试。约有30%的荷兰学生(将要加入大学预科学习的)在12年级(18岁)时参加统一考试,这种学业成绩考试包括3门外语:英语(听、说、读、写)、法语(阅读)和德语(阅读)。约40%学生(将参加多科技术学院学习)在10年级(16岁)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包括英语水平测试、法语或德语的听力/口语测试。这些考试成绩占学生学科最后成绩50%。这与欧洲框架是相吻合的,与课程也具有连贯性。此外,《欧洲语言手册》和《入门水平》也正在设计其他各种语言水平测试。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近十几年来,国外外语课程在教育政策、指导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的大胆实践和创新,为外语课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新世纪外语课程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启示与借鉴

在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之际,我国又掀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课程改革之际,极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一、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地进行了一些双语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实践证明,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缺乏语言环境的状况,为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对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指导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二是加强宏观指导,解决目标定位、评估标准以及后续性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的高中部分科目实施双语教育;四是汇集各类专家、教师编写高质量的、适合各种层次的教材。

二、提升外语教师素质

国外外语教师教育采取开放模式,重视知识扩展和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科研的培养,培养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就学历而言属所有学科中最低的,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尤其令人担忧。提升外语教师素质,一是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校参与教师教育行列,以竞争促质量;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学科加外语的教育应成为今后外语教师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应设置更多的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三是要抓好外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各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骨干教师;四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大力营造外语氛围

缺乏外语学习氛围是目前我国外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国外学生虽然学习外语时间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其语言能力和掌握的外语数量远胜我国学生,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

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外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应是改革我国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真正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引入课堂,开展多媒体与网络外语教学,通过internet与e-mail可以更广泛地开展起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与境外人士进行交流;二是汇集外语教育专家、网络人才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和外语学习课程;三是发挥各种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的作用。

四、改革评估体系

与国外先进的评估体系相比,我国目前外语评价的不足表现在:评价标准、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单一。评价只有一种目的,选拨学生;评价只有考试一种形式,没有包括非考试评价;评价只有教师一方参与,没有学生评价的权利。评价只关注一个点,关注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改革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一是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二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三是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四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篇10:[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程教材改革诸矛盾分析

[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程教材改革诸矛盾分析

课程教材改革,是当今世界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界为适应这一改革大势,勇敢地冲破 传统的统一地理课程模式,变“一纲一本”为“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变地理学科中心课程为分科、综 合课程实验并进。新编几个版本地理教材在体系、内容和编制方法上各显神通,力求新颖、独特,与国外教材 不相上下。

从课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广东、四川、北师大等版本仍属分科体系。浙江是板块式综合体系即合 科式,将地理、历史、政治三部分合并为社会课,但内容体系相互独立。

而上海的社会课是贯通式综合体系,以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依托点全面贯通,改革步 伐较大。

从编排体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编排方式,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最后 是乡土地理。

从编制的形式上看,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 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这场改革来势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 矛盾关系。

一、地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依照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编制教材,只关心哪些地理知识是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应 该接受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依据,没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内容及编制结构对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潜在影响。因而作为学习者 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应在遵循地理学科逻辑顺序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地理学科的逻辑顺 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转化的关键,也是地理学材之要 义,地理学材与教材的区别在于,它的选材与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成 功,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为了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的转化,新教材中的图像力求简明醒目,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地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其准确便捷地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据,从而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与论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材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显现 出知识迁移的性质,使地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的图像设计 、文字叙述及作业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激励作用,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运 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地理科学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渗透,特别 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新知识的增加难度的 提高视为地理教材先进性的唯一含义的话,必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显然这与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减 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识,又要努力精减原来阵旧的内容,特别是分区地理 的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要过细 ,内容不要太详,不要以地理知识点的多少论得失,地理教材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念,特别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同化。“精”就是要删减传 统繁琐的知识,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得与失,重

[1] [2] [3]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三

[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程教材改革诸矛盾分析

教师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

特长生教育现状之我见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革新内容与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论文

老年公寓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怎么写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教学 课题申报 范文2022-10-10

教师资格证考试总结大全2022-08-12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论文2023-12-30

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下2022-06-24

课题申报摘要范文2022-07-18

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2023-09-03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运行2022-12-21

理工类文献综述范文2024-01-29

化学课题评价的反思2022-12-23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2022-10-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