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26 07:57:10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精选10篇)由网友“┉惷!娚秂¨”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篇1: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十七、国宝--大熊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了解大熊 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难 点: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 动形象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 课

联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导入新课(生回答五个吉祥物)

教师过渡:五个吉祥物中,晶晶便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自然界中众多动物,为什么要将大熊猫作为吉祥物之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国宝--大熊猫》

二、走进作者:

叶永烈,男,笔名萧通、久远、叶杨 、叶艇。汉族,1940年8月30日生 ,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荣誉理事。

三、预习检测: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下列生字词的注音。

嬉(     )戏    憨(     )态可掬(      )   濒(      )危   獏(     )

上林苑(     ) 璀璨(       )  岷(      )山  邛(           )

秦岭南麓(      )浩瀚(      )  北碚 (      )  栖(     )息

孤僻(        ) 分娩(        )    翌(     )日           繁衍(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收集有关 大熊猫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课文。

3.熟读课文,学生自己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4.画出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大熊猫特点的句子。

5.编写课文结 构提纲,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五、 合作探究:

1、文章从各方面向我们介绍 了大熊猫,如果让你来介绍,你会选择哪方面?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向大家陈述一下。

2、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3、分析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

4、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六、 精读品析:

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比较一下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各抒己见。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厅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

--《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

--《辞海》

七、拓展延伸 :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国宝大熊猫之后,觉得深受启发,以后我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习惯养成了。

一是觉得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得有章法。今天课堂之上,我让学生分小组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然后展示在黑板之上,可是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却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也难怪,因为是第一次嘛,不不守细细分来,发现学生的涉及的面还是很全面的,有文章思路的,有写作特点的,有文章说明中心的,还有文 章说明语言的,不过也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也就罢了,但是这是一个小组的意见啊,可见这也反映了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啊!这也是今后需要引导的。

二是觉得学生的勇于表达的能力也要训练。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 ,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不过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 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这也是我有所忽视的内容啊,今后就得注意了!我想今后在上课之前的几分  钟拿出来让学生来谈感想,讲故事,荐精文都是可以训练他们的能力的,相信学生,他们一定是最棒的!

三是小组的评价差得仍然太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好处不用多说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得注意这个问题了!可以在上课时采用记五星的形式来表现,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做好利用,除去在班上应该有一个好的表现外,在学校的层面上也应该体现,比如可以评选优秀小组、小组长、发证书奖品、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举行优胜小组野游、电影会等,让学生有一个小组活动的动力。毕竟孩子们都是喜欢争强好胜的啊!

深感教无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也要向各位同行们认真学习啊!

雷真民

篇2: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十一、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 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由总到分,由外到内的顺序和文章是如何紧扣“巍巍”这一特征展开介绍的;

难点:文章如何体现孙中山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 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清明刚过,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 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刘叙杰,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 家刘敦桢之子,南京师范大学附中49届校友,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古建园林专家、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及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 他写的《巍巍中山陵》发表到1981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经过改动后,又收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12课 所著书籍:《中国古代建筑史 》 《 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

三、预习检测 :

给下列字注音:

山麓    莽原    嵯峨    汲取    参错    灵柩     坡陀

深邃    牌坊    琉璃    门楣    趺      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的体裁是?1分--说明文(师:好,恭喜xx组旗开得胜。)

2、说明文 五要素是?3分--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xx组再接再厉 xx组迅速反超了得分)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1分--中山陵

4、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1分--巍巍 加问:你怎么知道的?(标题,嗯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五、 合作探究:

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

教师明确: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

学生活动:阅读并用波浪划出来、朗读。集中于2、9段。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通过竞争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特点:见文中第4段。

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

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特点是:准 确、简明、生动、形象。

6、这个不朽的建筑是为孙中山先生建造的陵墓,我们从哪些地方能找到先生的痕迹?又从哪些地方读出陵园的庄重?

明确:

(一)先生的痕迹:

1、入口处一座石牌坊上,悬挂着先生手书的“博爱”横匾;

2、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3、碑亭内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4、祭 堂面明间的又檐处刻有 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

5、三个圆券门上方分别刻阒“民族”、“民权”、“民生”六字;

6、祭堂内右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

7、祭堂中央置有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像,端坐平视,神态安祥,栩栩如生。

8、看书后附的平面图,宛如一个“钟”字平铺,象征了中山先生领导中国七老八十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

(二)庄重的气氛

1、第4段: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2、第5段: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六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 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道外的丘岗坡陀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3、第12段: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陵园十分关注,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外,还对整个陵区进行了维修和整修, 使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终保持着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六、  精读品析:

从山势到建筑本身,到处透着“巍巍”气势,我们从哪些字里行间,读出了“巍巍”的气势?

本文的巍巍气势还从大气而生动的描绘中得以展现:

例如:“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衬映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又如:

……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分析:这些生动大气的描写,或与说明交织在一起,或安排在一段说明之后和说明紧密结合,无不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采,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说明文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七、拓展延伸 :

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陵园

“巍巍”:

人格

方法:        列数据

语言:       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故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一、识记文中生字生词。二、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重点)并体会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难点)

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导学题。1、生字词2、找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3、说说文章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巍巍”的特征的?从课堂的教学 效果来看,导学三的问题出得有点大,学生回答起来有点困难,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整个课堂一点都不轻松,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细想之下,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三个小问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体现了中山陵的巍巍?(2)这篇课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3)你认为哪些建筑、设计能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呢?在此基础上做一个总结,学生牒臀按笮蜗竽兀吭诖嘶础上做一个总结,学生自学讨论起来就容易多了,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备课方面准备得不是很充分?br>

雷真民

篇3:松树金龟子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十六 * 松树金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课文中准确地说明,生 动、形象、细致地描写

难点:品味渗透于字里行间的 人文关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进而导入新课

二、走 进作者:

法布尔 (1823-1915) :法国昆虫学家,作家, 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深受文艺复兴时代作家的影响。他穷毕生之力,混迹于森林山野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用放大镜和笔记本观察研究昆虫,著成200万字的《昆虫记》。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曾获得“昆虫诗人”的美誉,雨果也称赞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锹甲 上颚 一抹  折扇

天赋 咫尺 鞘翅 螽斯

献媚 抑郁 无动于衷 炫耀

2.解释下列词语

无动于衷 视而不见 贪得无厌

仪表堂堂 咫尺 殷勤   拜访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了解金龟子的外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

4.法布尔对金 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你有什么感受?

5.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抓住了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请你找出几处你欣赏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五、 合作探究:

1.法布尔告诉我们他对松树金龟子有哪些发现?

2.法布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发现?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一些依据?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松树金龟子有怎样的情怀?

4.第16-18段,作者为何介绍其他昆虫唱歌的种种情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六、 精读品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虽然属于说明文,却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仔细阅 读,试找出文章中你认为优美的语言,说说美在哪里。

例如:拟人(1)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2)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雄虫和雌虫通常停在低矮的树枝上,成双作对,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

(3)等来等去, 它们就是不肯作空中舞蹈表演。

(4)它在炫耀它的美貌,尤其是那对折扇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可惜的是,雌虫一动不动,似乎对它的献媚无动于衷。雌虫还没有从失去自由所造成的抑郁中解脱出来。

(5)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动词

(1)它在夏至露面,跟首批出世的知了同时。当白天变得最长,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金龟子准时奔向树林。在那段日子里,每当傍晚降临,小虫 就来拜访我住所边上的松树。

(2)大多数金龟子嘴里啃着松针,后爪钩着树枝,露出很满足的样子。有的甚至咬着松针在那里打瞌睡。直到黄昏再次降临,它们才重新在空中飞舞。

师归纳:本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使文章生动活泼,风趣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语言美在科学,作者介绍的情况和结论都来自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介绍。

(1)可以确定的,用肯定的语言;

(2)对推测得到的,用不确定的语言;

(3)对没弄清楚的,也明白告诉人们。

美在生动,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

(1)直接把金龟子当做人来描述。

(2)通过作者与松树金龟子的关系或对其态度的 描述反映出来。作者对金龟子的外表、习性、婚恋、繁 衍和死亡的描述中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

美在准确,在语言运用上,选择了一些动词和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

总之,这篇科学小品注入了作者的灵魂,融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体。真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七、拓展延伸 :

关爱自然界的生灵,珍 惜我们的生存环境,确实是人类的一种文明之举,它可以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遇到让我们左右为难的事,请看下面一题。

作者在文章最后劝我们“别去打扰它吧!”假如你是农村技术员,一果园中出现大量金龟子,严重危害果树,遇此情况你会怎么做?

板书设计:

颜色

仪表堂堂  色泽

一、外形特征           花纹

流苏的作用-高敏度感觉器官

折扇的作用-求偶的标志(雄)

生活习性:夏至露面,像晚上树

二、生活史  婚恋生活

唱歌、发音大批量、唱歌的原因

死亡与繁衍

三、作者发出呼吁,别去打扰它。

教学反思

《昆虫记》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本文在介绍松树金龟子的时候,抓住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在品味语言部分,让学生细读8-18小节,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让学生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形象,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课文的再次阅读,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入。这一部分采用了学生四人小组探讨交流的 方法,学生按照教师的分析指导,圈点语句,并作简要的评价,再通过小组交流 ,每位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得巩固,锻炼。小组的合作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整个课堂气氛在此时达到了高潮。

最后部分回归文本,简单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以学生学习后的感悟收获为整节课的总结,拓展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雷真民

篇4: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阳城县横河学校 李功庆

从今年秋季开学开始,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活动,热闹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过去的讲堂变成了学堂,所有的课堂用上了全一色的学案。“学案导学”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从课堂教学的表面现象来看,学案的使用确实为学校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学生手中的学案像一盏明灯,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技能,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但在近两个月的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 “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反思。

一、朗朗的读书声流于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

学案导学,从表面上看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尊严、激情、自主还给了学生,真正让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同时却忘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把朗朗书声还给学生。

用学案导学的语文课堂多的是学生的讲评和分析,多的是练习和笔记;学案代替了老师的提问,情境的创设荡然无存。老师要将学案上的问题分配下去,学生急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学懂课文,完成老师的任务,展示讲解时也只是针对学案上的问题,让朗朗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中逐渐缺失,缺失了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如同是一潭死水,而学生就在这潭死水中昏昏欲睡,一篇篇美文就这样变成了催眠曲。

为什么读书声在课堂中逐渐缺失了呢,有这样几个原因:

1、朗读成为公开课的必要环节,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诵读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还没有诵读完,教师就急匆匆的叫停,匆忙地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学生诵读,到底每一遍诵读有什么目的,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目的性的缺乏,导致学生诵读起来索然无味或无所适从。

2、诵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并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诵读,一篇文章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诵读,也并不是诵读的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文章适合诵读,应该读什么地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诵读方式,这些问题不能太随意,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考虑。

3、诵读中缺少点拨指导 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准、艺术涵养和想象力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品评往往会大相径庭。对于千奇百怪的诵读,教师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而应该引导学生充分领会写作背景,揣摩具体语境中主人公的情感,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那样读。

二、富有激情的导语没了。

语文课堂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效果的大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营造教学气氛,创设语文情境,上课伊始就以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可是现在的课堂中正好缺少的就是情境的创设,学案包含了课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我们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评价,指导学生在展示时如何做好过渡语的衔接。于是我们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课堂上各抒己见,探讨的是如何答题,答案是什么等等。一节语文公开课,任何听课的人都能感觉到学生动了起来,老师只是在有问题时引导点拨,如果学生的分析到位,不出问题,那么老师一节课的话语只是分配一下学习任务而已。课件出示的问题学案上都有,学生各组讲解各组所分配的题,课堂被小组割裂成许多版块,学生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梯度性。对于教师如何设计导入语让学生满怀激情的走进语文课堂则不去考虑,不去精心设计。

那么我们的课堂中如何成功的创设情境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导语的设计。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简可繁,简的三两句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言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也可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视教学内容而定。

2、材料的引述。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背景材料。二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况介绍;三是有关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初次涉及的。材料引述的目的在于疏通障碍,把学生带到课文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材料的引述都应当不落俗套,富于变化,引人入胜,从而真正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若方法生硬,程式呆板,令人生厌,就会事与愿违。

3、问题的设置。上课时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使这些问题逐渐明晰起来,从而起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种方法由于教学目的明确,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

4、故事的诱发。上课之初,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课文内容作提纲挈领的叙述,既引起学生兴趣,又提示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5、朗诵的渲染。朗诵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朗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朗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朗诵,也可以学生朗诵;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还可分角色朗读;可以放录音,也可以配乐朗诵。

6、电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利用音像功能,或介绍背景材料,或提示内容梗概,或诗文朗诵,或课文分析,录像、音响、投影等各尽所能。

三、情感体验荡然无存。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要应试,可是考试压力在我们的每个老师的头上还是非常重的`。所以在我们的学案设计中,老师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出很多问题,学案变成题案。只要和内容相关的习题老师都会提到,我听学生讲解时,总有这样的话“做这个题要怎样。答这个题时得注意什么”,能选入教材中的都是美文,而我们学生的讲解却将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用学案的过程中忽视了文本,跟着学案的思路走,情感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学案导学的问题过多是老师的质疑,不是学生的情感体验,限制了师生的思维,成了机械的做题,所以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

学案导学也体现不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平行的班级共用一份学案,束缚了老师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各科统一的学案模式让教师无从结合学科特点组织教学,从而弱化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应用“学案导学”的模式上课,完全以学案为主线,所有教师都是统一模式,我感觉那样的课堂是那么的僵硬,缺乏一定的活力,限制了教师对课堂的延伸能力。所以我觉得教学中还是应以课本为主线,以学案为辅进行教学,才能充分施展教师的教学魅力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合理有效的利用学案,让学生先学,教师加以巧妙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风格,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达到真正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之目的。

篇5: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2、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可以 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认识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而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难点: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 炎黄子孙翘首以盼!

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二、走进作者:

廖文根,江西樟树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文学硕士 学位。208月进入人民日报社。现为教科文部编辑(记者)并担任中央常备记者,主要负责科技新闻和中央重要时政新闻报道工作。人民日报记者。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瞩目(      )     绥中县(      )     浩瀚(      )    蕴含(      )

载人(      )     翟志刚(      )     瞬间(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朗 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

4、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6、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 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先组织学生自读勾画,再同桌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应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

五、 合作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 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 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

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

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

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第一问需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作引导,例如从消息的结构五部分、通讯的篇幅长短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些提示,唤起学生的旧知。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将文章改写为一则100字左右的消息,加深学生对本则新闻专注于场景描写的独特构思的理解。第二问重在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及理解“插叙”这一种叙事手段的功能,教师也可适当举例文。)

六、 精读品析: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

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 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优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反复诵读,含英咀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要旨,让学生有“法”可依,当然也鼓励学生有新颖的角度。对学生的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精彩的点评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好词好句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对优美语言的感觉能力)

七、拓展延伸 :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

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

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评价出征意义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

(插叙)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教学反思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的一件盛事,本课牵涉到很多航天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比 较高,在预习过程中,就有几位学生向我提出关于航天方面的种种疑问, 这在从前是没有的现象,于是我因势利导,立即让他们进行相关书籍阅读,网络阅读并做好整理,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搜集阅读的能力。课堂上我多穿插鼓励性的引导语和评价语,果然学生们较从前都愿意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另四人一组品人物形象,两人一组模拟现场采访,三人模拟新闻报道等,这些安排让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有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化,模拟新闻报道时,评价形式有两人互评,大家评,自评,提高了大家的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和上课的积极性。 遗憾的是本课的失误也不少:

1.课前的准备时间失误

这堂课我本着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时间充裕,做学案,读课文,搜集资料几乎用去两堂课。学案内容也是充实而详尽,课上完后才发现学生准备得太“充分”,以致课上所提问题回答的准确无误(照参考书答),作为老师都无需点拨,无法点评,目前最让人担心的便是“他们真正理解了没”。

2.课堂时间安排失误

课堂时间安排有误差,重点研讨“走近英雄”时间过短,这部分本来安排的角色朗读也未展示,反而课堂延伸的“现场模拟采访”部分安排时间较长。严重的后果便是重点突出不明显。

雷真民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篇6:歌词二首:我的中国心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歌词二首 我的中国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地图,知道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

2、通过搜集、交流各个国家里的中国城资料,知道海外华人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3、通过搜集、交流海外华人的故事,知道海外华 人、华侨有着割舍不断的祖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搜集信息, 了解海外华人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难点: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吗?条件具备的可以播放这 首歌曲的录音或光碟,请学生欣赏或跟着录音一起唱。

这首歌是台湾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20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 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久唱不衰的《我的中国心》。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走进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勾 画出生字和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理解、认读,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同时,把最感人的句子画下来,作上感叹号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学生自读,勾画,小组讨论。

1. 交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就把问号画去。

2. 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三)全班交流。

1. 交流小组讨论仍然不明白的地方。随机解决生字新词。

2. 交流小组内同学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五、 合作探究:

1. 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 要的是熟悉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再读,比较。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 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亲的海外赤子,在 梦中,你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录音,学生跟唱,反复 诵 读,感受。

六、 精读品析:

1. 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是熟悉 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再读,比较。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亲的海外赤子,在梦中,你 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录音,学生跟唱,反复诵读,感受。

七、拓展延伸 :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我们的母亲。那么,只有海外赤子才拥有一颗中国心吗?还有多少炎黄子孙,正是在中国心的感召下,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呢!“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背后是几十万人的精诚合作,是什么驱使他们如此忘我地工作呢?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你还从哪里 看到了滚烫的中国心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 思

雷真民

[歌词二首:我的中国心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篇7: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新闻,把握本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难点: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 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 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屏障(    )           哺育(    )           发扬滋长(    )

澎湃(    )           wǎn(    )转         高山之diān(    )

体pò(    )          zhuó(    )流        一xiè(    )万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新闻,用笔圈画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教师点拨:人 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

(过渡语)新闻和记叙文的六要 素相同,但它的结构却和一般文章 有所不同,让我们一同了解。

2、教师简介新闻特点(出示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

(1)、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 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用一段话在 开头介绍新闻的'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叫主体。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课文开关括号部分叫电头。

五、合作探究: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 意见。

六、精读品析:

1、(过渡)同学们看看,作者除了条理清晰的介绍渡江情况以外,又是怎样把渡江的 全过程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 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 竹的状况。

③全文最后,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 (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 概。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请你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例如:②从“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听到了作者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3、教师小结: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语言准确、简明

七、拓展延伸 :

板书设计: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教学反思

雷真民

篇8:导学案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导学案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为解决好初高zhong的政治教学的衔接和大力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实践运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法,即编写导学案——运用学案导学——讨论释疑——总结反思,现把一学期的实践作一总结与反思,为形成更有效的政治教学模式提供探索。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一政治 实践 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学习是初zhong阶段向高zhong阶段学习转换和衔接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以后的学习将有重要的影响。而作为高zhong的政治,它与初zhong的政治无论在学习内容、难度和考试方法上都有很大区别。另外,长期以来,政治教学都陷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热情低,课堂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差。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zhong的政治学习的过渡,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减轻课后补课的负担,成为了我们高一政治老师一直都苦恼的问题。

恰逢广东教育学院周峰教授来我校讲学,介绍了江苏省洋思zhong学的成功教学经验。在周教授的启发下,我们科组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决心在高一政治zhong实践导导学案教学的方法,寻找适合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实践过程

我们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为切入口,实践新的教学方法。现把教学过程作一总结:

(一)编写导学案

1、标明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在这课,学习目标就表明为: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3)了解了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4)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设置问题,列出导学提纲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努力把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结论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

例如,在这框题zhong,就列出了如下提纲:

二、主干知识

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呢?

二 、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怎样性质的机构?它怎么组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

②地位:

③与其他机关的关系:

④职权**:

⑤常设机关:

⑥常设机关的作用:

2 地方各级人大

①地位:

②作用:

三 、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2 、产生方式和任期:

3 、人大代表的权利:

4、人大代表的义务:

5、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的有一粗浅的、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

3、设计针对性练习和课堂练习

学习是为了运用,针对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能级要求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能级要求低的问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问题zhong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主干知识针对性训练

一、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呢?

二 、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怎样性质的机构?它怎么组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

②地位:

③与其他机关的关系:

④职权**:

⑤常设机关:

⑥常设机关的作用:

2 地方各级人大

①地位:

②作用:

三 、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2 、产生方式和任期:

3 、人大代表的权利:

4、人大代表的义务:

5、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大约有90%是由全国人大委员会制定和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 )A、是另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立法机关B、具有与全国人大平等的法律地位C、在法律地位上低于全国人大D、在法律地位上高于全国人大

今年初,江西省寻乌县人大代表在参加县人代会时提出“关于扩大县有线电视收视覆盖面的议案”。该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一议案,及时督促政府的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对该议案的认真跟踪督查,目前,该县有线电视网已遍布全县15个乡镇,使该县80%以上的老百姓都能收看到县有线电视台的节目。根据材料回答2—3题

2、这体现了人民代表具有( )A、质询权 B、监督权 C、发言、表决免责权 D、提案权

3、材料也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宗旨是( )A、为人民服务 B、民主集zhong制 C、实事求是 D、维护国家的权力

课堂练习:

1、3月5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级机关的关系是:

A 互相监督、分工合作关系 B 监督与被监督关系 C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D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2、一位人大代表说得好:“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作为人民代表,不能只是张张口、举举手。”这位代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认识到人民代表应该

A履行政府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B直接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 C直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D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3、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大自以来,每逢双月的10日,全区237名区级以上人大代表,以代表小组为单位统一组织展开活动,围绕现实工作zhong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视察、调查、评议等活动,了解社情民意,为群众办实事。“代表活动日”开展的有形有色。这说明:

A人民代表行使国家职能 B人民代表大会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C 人民代表享有特殊的公民权利 D了解社情民意是人民代表的权利

4、浙江义务全国人大代表为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主动通过电视台打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位代表的做法

①依法创造性地履行了人大代表的`义务 ②有利于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③表明人大代表的权利不断增强 ④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宪法合法律赋予的权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3月5日至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的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审议并表决通过了《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zhong人大的主要议程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政治制度?

(2)这一种种制度在材料zhong是怎样体现的?

(二)导学案的运用

1、“导学”与自学

“导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应作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zhong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并在书本上钩划出来,在“导学案”上填出来;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作好记号或记录。在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对形成性练习作初步尝试,做到动眼、动脑、动手。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作适当的激励。同时通过检查,教师还对学生的模糊点有所了解,上课时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该框题zhong,通过对导学案的检查,就发现学生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和职权”还相当模糊,因此教学过程zhong,教师就有目的地增加了对应材料,供学生分析。

2、师生共学

完成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事,学生完成了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应该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留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兴趣,弄巧成拙。

这个框题的教学,教师就依据“导学案”zhong的主干知识框架,用提问的方式把知识要点过一遍,并运用针对性练习把练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zhong,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zhong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另外,在课程设计zhong,教师还有意识地穿插结合本地实际的时政要闻设置问题,充实课堂,明辨知识。例如,在学习“地方人大的地位和职权”的时候,教师就播放了“东莞市第十四届人大”的视频录像,让学生讨论分析,地方人大的地位、职权等,深化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结果与反思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课堂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学生能看见自己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大部分基本知识在课堂上就能充分掌握,在平时的月考zhong,学生不需要特别的记忆,就能把基础题回答完整。实践证明,本人所教班级,在学校几次的考试zhong,班级成绩都优于其它平行班。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的教学法是有效的,现把它的意义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尤其对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他们没有预习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了“导学案”他们可以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zhong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zhong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对处于转型学习期的高一学生来说,尤其有效。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是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导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对照“导学案”,只须作适当的记录,节省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和学生作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的注意力集zhong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便于复习

将若干个“导学案”集zhong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

4、减轻课外负担

“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教学相长

学生在自学时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前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导学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zhong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zhong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例如:

1、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讲的还是过多;

2、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们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3、为了提高和检查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训练和考试,加强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矫正和补救,防止知识缺陷或积少成多,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

4、目前,“导学案教学法”主要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但从长远看,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它将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相关,那就是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材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某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如我们一样的薄弱学校,单纯的讲解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媒体并存的今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引入,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zhong获得一个理想的硕果。

参考文献:

1、《从“洋思”到“东庐”——优质学校形成机制探索》周峰 郑向荣 选编,广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zhong心出版

2、《基于学科学习的“学案式”教材开发研究》富阳市常安镇zhong课题组

篇9:古代词二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 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 妙之处。

难点: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诗:

识尽愁滋味的辛弃疾来到了江西上饶,如今他已经49岁,年少时的他曾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士。二十多岁 他就在 济南起义,曾带骑兵五十人 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一天夜里他喝醉了酒写下了这首《破阵子》

二、走进作者:

1、《破阵子》选自《        》,作者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麾下(      )    炙(     )   了却(     )   的卢(     )

2、 解释:

吹角:      八百里:     麾下:       炙:       五十弦翻:

塞外声:              沙场:       霹雳:      了却:

四、学习诗词:

1、上片写哪里的生活和战前准备?

2、第一句连用哪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词中哪两个词语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3、“沙场秋点兵” 暗示战斗即将开始。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什么的气氛?

五、精读品析: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2、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 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为什么说这首词是“赋壮词”?

六、反馈检测:

(一 )【知识迁移】

请根据提示,写出你学过的爱国诗词。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 __________ ,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二)【中考链接】

1、《破阵子》词中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下边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用简洁的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 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雷真民

篇10:导,要适时介入交流之中 DD十几减 9 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 周琳华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大胆地将新的教育理念融注于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氛围融洽、民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对此,我颇有点儿自得。直到有一次区教师进修校的数学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上了一节课题为“十几减 9 ”的课。自那节课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十几减 9 ”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能干!”

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出现例题: 12 - 9 或 15 - 9 ,教师揭题并展开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算一算 12 - 9 的差是多少,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 1 :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 1 、2 、3 …… 9 拿走 9 个, 1 、2 、3 ,剩下了 3 个风车,所以 12 - 9 = 3 。

生 2 :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 10 根,另一部分摆 2 根。先从 10 小棒里拿走 9 根,剩下的 1 根和 2 根合起来就是 3 根,所以 12 - 9 = 3 。

生 3 ;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 10 根,一部分摆 2 根,先拿走 2 根,再从 10 根里面拿走 7 根,剩下 3 根,所以 12 - 9 = 3 。

生 4 :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 9 根,一部分摆 3 根,把 9 根拿走,剩下就是 3 根,所以 12 - 9 = 3 。

生 5 :想加法,算减法,因为 3 + 9 = 12 ,所以 12 - 9 = 3 。

生 6 :先用 12 减 10 ,得 2 ,多减了一个,要把多减的一个加回来,所以再用 1 + 2 = 3 ,所以 12 - 9 = 3 。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一边板书,一边把学生的话复述给全班小朋友听,并且反复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真能干!”等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 12 - 9 ,黑板上的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用那种来进行计算。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同组的教师也点头称赞,有位教师说:这堂课,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精神,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另一位教师说:这堂课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尤其充分,教师不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而且还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一旁的教研员也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同时还提出了一大串疑问:学生交

[1] [2] [3]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的论文

松鼠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导学案教学的工作总结

高一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暑假导学案培训心得体会

国宝熊猫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导学案 (六年级上册)

高一英语上学期教学计划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

琵琶行的复习学案与答案

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国宝--大熊猫 巍巍中山陵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合并同类项教案2023-02-17

高一英语教学计划2023-02-02

大学生班级的学习总结2022-06-10

学校母亲节活动工作计划2023-11-20

教案与教学计划的区别2023-03-01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有哪些2024-04-11

学校教研活动工作计划2023-03-19

高一教师教学计划表合集2022-04-30

高一生物的教学工作总结2023-08-29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2022-09-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