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教育反思

时间:2024-03-28 07:14:32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数学几何教育反思(共12篇)由网友“zhupeng2953912”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数学几何教育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几何教育反思

篇1: 初中数学情感教育反思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思维性,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有效调动情感教育的因素,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教师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信心,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特别是教育双向心理、情感的互动情况,将对教育效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当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和被教育者的良性情感交流,双方形成相处和谐、情感共识、心理共鸣、行为相容时,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情感教育

数学教师应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形象大使”,情感的圣火首先应在教师身上点燃。数学教师要将自己对数学学科那份特别的情缘,传递给一位位渴求知识的学生,实现“以情传情”、“以情喧情”、“以情育情”,用情感的帆船承载满仓知识,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学过程既是进行知识性学习,也是进行情感性学习。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释放出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其良好的情绪会带来生动活泼和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为学生的未来学习、终身学习中种下了具有生命活力的种子。”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专业的成长和思想健康,教师乐教、善教,才能“以情感驱动情感”,使学生走上乐学的道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准备,精心设计,以情感的促成、发展、升华为脉络,把知识、技能、态度,体验有效地装载到情感变化的脉络上。实施情感教学首先要力求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把握好情感的跌宕起伏,让一曲曲情感的激荡深深敲打着学生的心灵、一个个情感发展的造型在激情演绎中诞生,既要有击浪排空的情感升腾,也要有温润如玉的情感绵延。教学结束时回望情感演化,山峦叠峰、层林尽染,学生激动的悦色荡漾在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目标完成的反馈中,教学小结时回扣情感目标,反思中完善情感目标,有效教学在一列列情感发展的快车上驶向未来的教育和学习中。

三、教师要有效组织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在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对学科喜欢的程度,主要看该学科内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对教师是否喜欢等因素。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此外,要注重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运用教材,要善于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得到满足,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用学生心境换取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的情感。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巧妙利用情感教育的迁移性、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深刻挖掘情感教育的积极因素,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初中数学情感教育反思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其身心素质在快速成长和变化过程中,如果教学工作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来开展,那么整体的教学效果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对于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相关教学目标,就必须提高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工作,帮助学生打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心态,进而更好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教育;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又包括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新课程要求下初中数学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初中数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其更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和整合.在开展日常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人性化的手段来开展教学工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地研究和挖掘情感教育.通过教育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自身行为和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从而真正成为优秀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过程,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减少学生成长过程中思维习惯出现偏差等问题.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第一,加强对教材的挖掘.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较以往传统数学的教学工作来说,其更加关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与方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知识,充分地让情感教育与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盖房子的问题,通过将盖房子中水泥物料等数量变化计算,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常识的同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提高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第二,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在美的关注.数学这一门学科其具有深厚的内在美,并且很多知识内容中都包含了美学因素.在开展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意识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深刻内涵,感受到数学中的美学因素.例如,实际生活中有一个著名的黄金分割点的概念,很多生活中的设计都采用了这一黄金比例来设计,这就是数学中美感的一个较为常见的体现.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密切,并且让学生提高自身对于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常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在美的关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途径.第三,通过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是具有丰富联系的,在强调内部联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恰当的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可以用于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国情国策、市场营销、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现代时尚等方面的问题为背景,内容涉及理化生、政史地等各个学科.例如大到水电费、通讯费等的函数问题;交通路径、彩票抽奖、风险决策等的概率统计问题;小到水管截面为圆形等,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利武器,以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第四,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与客观性,避免统一性评价所带来的过于僵化、死板以及不客观的后果.采用多元化的评级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特点和不足得到准确的暴露,并且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提高后续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多角度的评价可以以多重标准,对于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进行衡量,有效地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另外,教师也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要从情感角度进行不断的鼓励,提高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的反思,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与进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键.情感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内涵,这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宗斌.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J].(3).

[2]陈茂波.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尝试.新课程:教研版[J].2009(5).

篇3:初中数学几何怎么学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篇4: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而冷冷而谈,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几何很难,而对几何有厌学的状态。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预先准备好的柱体和锥体进行展开和拼合,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所围成的,进而让学生通过展开的平面图进行探讨,总结出柱体和锥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特点。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了学生的空间想像的印象,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道思考题和互问互检自编题,让学生各显神通,发表自己的看法,创设情景,根据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编一些生动有趣的题,这是本节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知道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平面图形也不相同,以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要多动手进行实物操作,多观察分析,体验由立体图形到展开图和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体:电脑、投影仪、纸片、圆规、量角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新课

1.演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参看课件圆柱、圆锥)

[教学说明]:复习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为平面图形。

2.刚才演示的只是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了解整个立体图形展开的形状,例如要制作一个常见的粉笔盒(手举粉笔盒),只知道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不够的,因为它还有上下两个底,那么,将粉笔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呢?

Ⅱ.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感知

活动1:

某外包装盒的形状是棱柱,它的两底面都是水平的,侧棱都是竖直的'(这样的棱柱叫做直棱柱)。沿它的棱剪开、铺平,就得到了它的平面展开图。

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个六棱柱的模型,现在给学生演示由几何体展开得到他的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是什么形状?

问题2: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问题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5: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分别与棱柱地面的周长和侧棱长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可以挑选中下等的学生回答)。

[教法]:上面所给的五个问题的结论,实际上是直棱柱的性质与特点,建议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直观感受。

活动2:

1.制作圆锥并计算其相关的量。

(1)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6cm,圆心角为216的扇形。

(2)将这个扇形剪下来,按下图所示围成一个圆锥。

(3)指出这个圆锥的母线的长,并求圆锥的高和底面的半径(粘合部分忽略不计)。

第一问与第二问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时引导学生。

第三问再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圆锥的母线长恰是扇形的半径长,圆锥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在Rt△SOD中,

2.下图是四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用纸分别复制下来,按虚线折叠,围成几何体,并指出围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学生动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观察通过折叠,都能围成什么样的几何体。

学生回答:分别是四棱柱、四棱锥、三棱锥、三棱锥。

[教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Ⅲ.练习

1.下列各图是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按图中虚线进行折叠,并说出折叠后形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下列图形分别是两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请分别将它们围成几何体,并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

答案:1.(1)正方体;(2)正方体;(3)三棱柱;(4)五棱柱。

2.圆锥和圆柱。

Ⅳ.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棱柱的主要特点,了解棱锥、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各个量的关系。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三、练习

二、新授 四、总结

活动1:

活动2:

第二课时:

Ⅰ.师: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了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现在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几何体的展开图。

活动1:

参看下面这个例题:

1.图37-38和图37-39分别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mm)

(1)请分别说出它们所对应的几何体的名称。

(2)分别计算这两个几何体的表面积。

(3)小明认为,图37-39所示三视图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就是图37-39中的两个主视图、两个左视图和一个俯视图的面积的和。你认为小明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1)分别为圆柱和底面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柱。

(2)圆柱的表面积是 。

首先,计算柱体三个侧面的面积。其中一个侧面面积为 20xx=800(mm2)。

另两个侧面面积是相同的,每个侧面的长为44mm,宽为 。

这个侧面的面积为 。

其次,计算两个底面的面积和:

所以,三棱柱的表面积是

(3)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三视图是一种正投影,受摆放位置的影响,各视图的形状与其所对应的几何体的表面形状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视图的面积去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

[教法]:目的是体会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一个外形为长方形的纸箱的大小如下图所示(单位:cm),一只昆虫要从纸箱的顶点A沿表面爬到另一个顶点B,它沿哪条路线爬行的距离最短?请说明理由,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观察下面小亮解答问题的过程,想一想他的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小亮是这样回答的:

将纸箱看成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连结AB,根据两点间线段最短,可知线段AB就是昆虫爬行距离最短的路线。

在Rt△ACB中,根据勾股定理,有AB=

教师分析:从最后结论看,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但他分析问题的过程还不全面。

因为从A处沿纸箱表明到B处有无数条路线可走。而供选择的最短路线只有3条。即

(1)昆虫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处到B处,展开图如图37-41所示。最短距离是小亮所求的值。

(2)昆虫沿左侧面和上面EDBG从点A到点B,展开图1所示。最短距离为

(3)昆虫沿面EDCA和面DBFC从点A到点B,展开图2所示。最短距离为

比较上面(1)(2)(3)的距离知,最短路线是沿面EDCA和面EDBG从A到B的折线。

教师给同学们演示蚂蚁在几何体上爬行路线(参看视频:蚂蚁)

活动2:

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分析,我们思考这道题如何解答:

一个直六棱柱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六边形,侧棱长为10cm,请计算它的表面积。

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画图来观察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

Ⅱ.练习

1.用胶滚子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在下面给出的四个图案中,用图示的胶滚子涂出的图案是哪个?

2.一个棱柱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3cm,AC=5cm,

(1)请指出它是几棱柱。

(2)请计算它的侧面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几何体的展开图确定和制作立体模型,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几何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板书设计:

课题(2)

一、活动1: 活动2:

1.

二、练习

2. 三、小结:

篇5: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出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能识别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得到相应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 法:通过观察能画出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三视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视图是描述几何体的重要工具,使学生明白看待事物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方向看实物的方法,画出三视图。

教学难点:画出三视图,由三 视图判断几何体。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研究立体图形的又一重要手 段,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大,学好本课的关键是尊重视觉效果,把立体图形映射成平面图形,其间要进行三维到二维这一实质性的变化。在由三视图还原立体图形时,更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所以本节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体来降低难度。

教学方法:情境引入 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多组简单实物、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境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 并说说诗中意境。

并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赏美景

思考“岭”与“峰”的区别。 跨越学科界限,营造一个崭新的教学学习氛围,并从中挖掘蕴含的数学道理。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组合体,请三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侧、右侧和正前方观察,并让他们画出草图,其他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应三个同学,也分别画出 所见图形的草图。

2、看课本13页“观察与思考”。

图:

你能说出情景的先后顺序吗?你是通过哪些特征得出这个结论的?

总结:通过以前经验,我们可知,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

3、从实际生活中举例。

观察,动手画图。

学生观察图片,把图片按时间先后排序。

利用身边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潜能,感受新知。

让学生感知文本提高自学能力。

利于拓宽学生思维。

二 1、感知文本。学生阅读13页“观察与思考2”,

图:

2、上升到理性知识: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

(2)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

(3)右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

3、练一练:分别画出14页三种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并回答课本上 三个问题。(强调上下左右的方位不要出错) 学生阅读,想象。

学生分组练习,合作交流。 把已有经验重新建构。

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

体会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 悦。

新课探究三 1、连线,把左面的三视图与右边的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主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立体图形

2、归纳:多媒体课件演示

先由其中的两个图为依据,进行组合,用第三个图进行检验。

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问题的方法。

把由空间到平面的转化过程逆转回去,充分利用本课前阶段的感知,可以降低难度。

课堂反馈

1、考查学生的基础题。

2、用小立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 搭建这样的几何体,最多需要几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主视图 俯视图 学生独立自检

学生总结出以俯视图为基础 ,在方格上标出数字。

简单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

课堂总结

1、学习到什么知识?

2、学习到什么方法?

3、哪些知识是自己发现的?

4、哪些知识是讨论得出的?

学生反思

归纳 让学生有成功喜悦,重视与他人合作。

附:板书设计

1.4 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教学反思:

从 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引,配以多彩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生动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辅以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高参与状态。最终实现 了素材与实际相结合,经验与挑战相作用,立体与平面相转换。本课中引入了课本中没有而学生也能接受的三个概念: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教者很难把握学生的

篇6:初中数学几何公式

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b=c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篇7: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数学几何教案【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数学几何教案【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篇8: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篇9:初中数学几何怎么学好

初中数学几何学习方法

(一)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牢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如何学好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证明相似的时候,如果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其夹角相等的方法时,必须注意所找的角是两边的夹角,而不能是其它角。在回答圆的对称轴时不能说是它的直径,而必须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像这样的细节我们必须在平时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是学好几何的基础。

(二)善于归纳总结,熟悉常见的特征图形。举个例子,已知A,B,C三点共线,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等边△BCE,如果再没有其他附加条件,那么你能从这个图形中找到哪些结论?

我们通过很多习题能够总结出: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如果有两个有公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就必然会出现一对旋转式的全等三角形的结论,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出△ABE≌△DBC,在这对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我们还会得出△EMB≌△CNB,△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这些结论也会成为解决其它问题的桥梁。在几何的学习中这样典型的图形很多,要善于总结。

(三)熟悉解题的常见着眼点,常用辅助线作法,把大问题细化成各个小问题,从而各个击破,解决问题。在我们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切实的解决方法时,要善于捕捉可能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着眼点。

(四)考虑问题全面也是学好几何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几何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分两种或多种情况来解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更好的解决这部分问题呢?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对比较常见的分情况考虑的问题要熟悉。例如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角要考虑是顶角还是底角,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边要考虑是底还是腰,说到过一点作直线和圆相交,要考虑点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所以要画出三种图形。这样的情况在几何的学习中是非常常见的,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但大家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到是否要分情况考虑。很多时候是你平常注意积累了,你心里有了这个问题,你做题时才会自然而然的想到。

学好初中几何方法

(一) 语言关

每一行当有每一行当的语言,叫做“行话”。平面几何也有它的语言特点。要跨入平面几何学习的大门,首先要过好“语言关”。

几何语言按叙述形式可分为两种:文字语言,如“两个角互为余角”,“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符号语言,如 “∠1+∠2=90°”,“∵a∥b∴∠1=∠2”。同学们要当好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翻译官”,要努力尽快地掌握符号语言的使用和表达,学会把文 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这也是几何证题的关键。

几何语言按用途可分为三种:1.描述语言,如“点C在线段AB上”,“射线OA经过点P”;2.作图语言,如“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得 CB=CA”;3.推理语言,如“∵AB∥CD∴∠1=∠2”。同学们要熟悉最基本的描述语言和最基本的作图语言。例如“点C在射线AB上”,“直线AB 与CD相交于点O”,“直线a、b、c两两相交”,“直线l经过点A”等等。再例如“连结A、B”,“过点A、B作直线”,“画线段AB=50px”,“在 射线OA上取一点P,使得OP=50px“,”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O” 等等,还有“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总之,数学语言是很讲究严谨美,同学们要养成读数学教科书的习惯,还要把课本中的范句摘录下来,反复使用,强化训练,尽快学会使用几何的“行话”,而不讲“土话”。

(二)推理关

新的课程标准对同学的推理能力提出如下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在几何里,通过推理论证的训练,是学生发 展推理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同学们在13、14岁,正是由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几何推理论证,也可以说是大家逻辑思维训练的良好起步。错过这一训练的黄金时间,势必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牢记课本中的公理、定理、定义及一些重要的例题、习题,记清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几何证明的依据都是已学过的公理、定理、定义,因此必须牢记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才能加以应用。

2.要掌握几何证题的推理格式

数学中推理证明的书写格式有许多中,常用的最基本的是演绎法,它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理等顺着推理,逐步推出求证所需结论。这种证题的思路又叫“综合法”。课本中的定理、例题多数采用这种方法。它的书面表达常用的语言是“因为…,所以…”;常用的符号是“∵…,∴…”。 在几何证题走出第一步时,首先要掌握好这种格式,要规范化。

3.要理顺证题思路

怎样学会理顺证题思路呢?主要靠听课((听老师讲证明前的分析),看书,练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逐步积累,对任何一道题,不仅要弄明白题目是怎样证的,而更重要的是怎样想出来的,只有经常这样做,才能使自己思维开阔。

4.要勤反思、勤总结

(三)图形关

“几何是图形的王国”,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几何学是一们以图形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正确掌握按照一定程序看图、做图的方法,是学好平面几何的重要一环。

1. 学会看图说话和读话画图

2. 识别有重叠部分的不同图形

3. 学会看懂图形尺寸的注法

4. 会正确地画图或作图

5. 动手制作数学模型

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和进展,几何证题的内容和难点会不断增加。因此,学习一段后,要回顾总结:看自己学了哪些知识?在审题、推理、分析方面掌握了哪些方法?学习了哪些常用的辅助线?若有不足的地方,就要通过练习来补上,要使自己达到既能熟练掌握,又会灵活运用的程度才行。

学好初中几何注意事项

1、多做题,在起步初期,多见一些题,对一些模型有初步认识。

2、多总结,尽量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总结出一些模型的主要辅助线做法和解题方法。

3、多应用,多用模型解决问题,不要没有方法的撞大运,要根据图形特点思考解法。

4、多完善,不断做题总会有新的知识添加到已有的模型体系中来,不断壮大自己的知识树。

5、多思考,对于任何一道题都有可能存在不止一种方法,每种方法涉及到的模型不尽相同,要能够通过一题多解发现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自己对模型的理解深度。

篇10: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怎样学好数学,是刚步入初中的同学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家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往往偏重于模仿,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不够,很少去探究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到了中学,这种学习方法必须改变。那么如何学好数学呢?下面从“四多”谈一谈我的建议。

一、多看

主要是指认真阅读数学课本。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复述。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

主要是指做习题,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多问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

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篇11: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一、彻底搞清定义、定理、公理的真正含义

要想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的书写过程。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彻底分清定义、定理、公理的题设和结论,真正理解其真实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它来证明相关结论。反之,如果你对定理的内容都没有真正理解,而是含糊其词,是是而非,或者本身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定理,那么你在以后的证明过程中,就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个定理或者就不知道应用这个定理,整个证明过程就会陷入僵局。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把握清楚定理的内涵,不能对定理的理解有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之感。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一定理时,有些同学就理解不清,没有真正掌握其含义,甚至自己都感到有些困惑,致使在应用时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都知道这个定理的正确用法是,在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大前提下,

其中“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三者知道一个,就可以得到另外两个结论。而有些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同学就这样写道:(如图)

在△ABC中

∵AB=AC,AD⊥BC,BD=CD∴AD平分∠BAC

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定理的内涵,应该去掉“的任一个。

二、加强三种几何语言的教学,特别是符号语言

几何语言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对定理、公理的教学,我们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定理对应的三种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由于三种语言

AD⊥BC”和“BD=CD”中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在三种语言中,符号语言是几何初学者最难掌握的一种,也是逻辑推理必备的能力基础,因为考试中的'证明题要用符号语言来体现。

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符号语言呢?在教学某一定理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再引导学生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翻译”。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定理时。

(即文字语言),然后

例如在教学“角平分线上首先,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这一定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这一性质,最后训练学生如何用符号来描述这一定理。这一定理的题设中,关键的两点即“角平分线”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呢?(如图),

?结论中的“相等”,又如何用符号表示

题设中的“两点”可以这样用符号表示:∠1=∠2,CD⊥AO,CE⊥BO,结论中的“相等”可表示为:CD=CE

如果我们以后用到这一性质时,就可以这样写了:∵∠1=∠2,CD⊥AO,CE⊥BO∴CD=CE

三、理清思路,做到层次分明

我们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证明题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证明某一结论,假设需要通过两步“同等身份”的推理,

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个别学生在证明时,往往两步的推理互相穿插,第一步证明的推理在第二步中有出现,第二步的推理在第一步中也有体现。也就是说,思路不清,条理不清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书写过程之前,思路不清、层次不分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细细分析清楚后,再让学生书写过程。例如有这样一道证明题:(如图)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E‖AC,CE‖BD。

求证:四边形OBEC是菱形。

针对这一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个题目只要证明“两大块”就行了,即证“OB=OC”和“四边形

OBEC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这“两大块”又分别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就可以了。当然,这“两大块”的证明不分先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后,学生在书写时就不会出现证明“OB=OC”时出现“BE‖AC”这样的“不速之客”了。

四、掌握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使用。那么我们在证明某一结论时,到底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哪一种呢?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进行决定。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分析法也可以,综合法也可以,都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有时一个待证的结论,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都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不妨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或许能找到“突破点”。因此,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解决证明题的过程中,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反思,灵活掌握上述的三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五、多鼓励学生

刚刚学习几何证明题书写的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肯定要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多鼓励、多表扬他们。不理想的推理步骤要不断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多领悟多反思一下。这样,学生就不会失去这方面的信心,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总之,对学生几何证明题书写的教学,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采取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书写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几何证明题书写过

篇12:初中数学几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3、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推论的证明,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4、通过对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的初步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上节我们曾经学到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它反映了圆中两弦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学生不能准确叙述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针对具体图形学生很容易得到数量关系,但把它用语言表达,学生感到困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圆的另外的比例线段。

二、新课讲解:

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O,在⊙O外一点P引⊙O的切线PT,切点为T,割线PBA,以点P、B、A、T为顶点作三角形,可以作几个三角形呢?它们中是否存在着相似三角形?如果存在,你得到了怎样的比例线段?可转化成怎样的积式?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按要求作⊙O的切线PT和割线PBA,后研究讨论一下。

学生动手画图,完成证明,教师巡视,当所有学生都得到数量关系式时,教师打开计算机或幻灯机用动画演示。

最终教师指导学生把数量关系转成语言叙述,完成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

1、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关系式:PT=PA·PB

2、切割线定理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数量关系式:PA·PB=PC·PB。

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也是圆中的比例线段,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务必使学生清楚,真正弄懂切割线定理的数量关系后,再把握定理叙述中的“从”、“引”、“切线长”、“两条线段长”等关键字样,定理叙述并不困难。

练习一,P128中

1、选择题:如图7-86,⊙O的两条弦AB、CD相交于点E,AC和DB的延长线交于点P,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PC·CA=PB·BD

B、CE·AE=BE·ED

C、CE·CD=BE·BA

D、PB·PD=PC·PA

答案:(D),直接运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进行选择。

练习二,P128中

2、如图7-87,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AC、BC的长分别为3cm、4cm,以AC为直径作圆与斜边AB交于点D,求BD的长。

此题已知Rt△ABC中的边AC、BC,则AB可知。容易证出BC切⊙O于C,于是产生切割线定理,BD可求。

练习三,P128中3。如图7-88,线段AB和⊙O交于C、D,AC=BD,AE、BF分别切⊙O于E、F。

求证:AE=BF。

本题可直接运用切割线定理。

例3P127,如图7-89,已知:⊙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cm,AB=8cm,PO=10.9cm。

求⊙O的半径。

此题要通过计算得到⊙O的半径,必须使半径进入一个数量关系式,观察图形,可知只要延长PO与圆交于另一点,则可产生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而其中一条割线恰好经过圆心,在线段中自然可以参与进半径,从而由等式中求出半径。必须使学生清楚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图形,正确使用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则关系式中必有两条线段是半径的代数式构成,只要解关于半径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设⊙O的半径为r,PO和它的长延长线交⊙O于C、D。

(10.9-r)(10.9+r)=6×14r=5.9(取正数解)

答:⊙O的半径为5.9。

三、课堂小结:

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看教材P127—P128。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1、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圆的重要比例线段,它反映的是圆的切线和割线所产生的数量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从圆外一点,才可能产生切割线定理或推论。切割线定理是指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推论是指两条割线,只有使学生弄清前提,才能正确运用定理。

2、通过对例3的分析,我们应该掌握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2中10;

2、P132中11。

初中学习数学解题技巧

大学论文如何避免重写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 数学交流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

初中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七年级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七年级上册数学的工作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几何教育反思
《初中数学几何教育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数学几何教育反思(共12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常用的解题技巧2022-11-19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2-05-07

初中作文怎么提高2022-08-25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07-09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随笔2023-09-06

七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3-10-14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2023-07-27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新理念的研究2023-05-28

初中数学九年级个人工作计划2024-02-09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教学反思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