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27 07:31:24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锦集13篇)由网友“强尼火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

篇1: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

直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的起点,是与初中一次函数直线紧密联系,也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突出的重要一章,所以学好这一章非常有必要。

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需要学生的灵活应用。但许多学生在做题中用斜截式较多,可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所以我们在学习直线的方程时,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其他直线方程的应用。学生在做题中通常会忽略K的存在性,这需要不断加强,还有就是各个方程运用的限定条件。数形结合是本模块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不仅是因为解析几何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典范,而且在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时,也充分体现“形”的直观性和“数”的严谨性。教学过程应“接头续尾,注重过程”。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逻辑方式,几种特殊形式的`方程:斜截式、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几何特征明显,但各有其局限性。而一般形式的方程虽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却不明显。通过引导,使学生经历下列过程:首先建立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论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程序。由“形”问题转化为“数”问题研究,同时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应包含构造“形”来体会问题本质,开拓思路,进而解决“数”的问题。

总之,在直线与方程这一节中,我们以后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推导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认识公式,使学生理解公式,从而认识解析法的数学魅力,正确运用解析法,而不是把公式当做是记忆的东西,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忘掉条件限制。

篇2:《直线方程》教学反思

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设计花了我很长的时间,设计了多个方案,想在”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形成方面给予同学更多的空间,也用几何画板做了几个课件,但觉得不是非常理想,以至于到了上课的时间仍旧没有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备课的时间还是非常的充分的,上课还是比较游刃有余的。但上是上了,感觉还是有点不爽。

其一,对”倾斜角“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普通班和重点班在表达能力上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当问到”经过一个定点的直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时?”普通班所花的时间明显要比重点班多,但这也表明自己的问题设计还缺乏针对性。如果按照“平面上任意一点--->做直线(3条以上)---->说明区别和联系--->加上直角坐标系---->说明区别和联系”的顺序来设计问题,回答起来可能难度更低一点,同时也更加突出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其二,对通过的直线的斜率的求解教学,通过给出实际问题,引出疑问引起大家的思考的方式会更加自然一些。比如,一开始便推出“比较过点A(1,1),B(3,4)的直线和通过点A(1,1),C(3,4.1)的直线”的斜率的大小”,然后得到直观的感受:直线的斜率和直线上任意两个点的坐标有关系。再推导本问题中的两条直线的斜率公式,最后得到一般的公式。

其三,”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以及斜率公式具备特定前提条件,在学习之处,要指出,但不要过分强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逐步完善,知识能力螺旋上升。

篇3:《直线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章节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 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思路清晰,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公式解题,解题方法自然。但是,代数方法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运算量大,解题过程繁琐,结果容易出错”等等,无疑也影响了解题的质量及效率。新课程理念强调:公式教学,不仅要重视公式的应用,教师更要充分展示公式的背景,与学生一道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同时在应用中巩固公式。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推导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函数图像及其解析式和曲线及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念上还是比较模糊的。初中讲直线,是将其视为一次函数,它的解析式是y = kx + b,图像是一条直线;高中讲直线,是将其视为一条平面曲线(更确切地讲是点的轨迹),它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而y = kx + b只是直线方程的一种形式。作为函数解析式的y = kx + b,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只有当自变量x的值取定,因变量y的值才能确定,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作为直线方程的y = kx + b,x和y是直线上动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函数的解析式一定可以转化为曲线的方程,但曲线的方程却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函数的解析式。

对直线的方程的教学应该强调,直线的方程有5种形式,要用哪种形式是与已知条件相关的。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每种形式的适用范围,以防漏解。

直线的斜率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解题时容易不对斜率讨论而求解,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的。

借助直线的方程来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与形的结合,方程与图像的结合,是解析几何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中应反复强调方程中的哪些量与图像中的哪些性质相吻合,学生可以在数与形之间灵活的转化,那么解析几何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篇4: 《直线的方程》的教学反思

《直线的方程》的教学反思

直线方程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公式之后推导引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进一步延伸出其他形式的直线方程和相互转化,为下面直线方程的应用如中点公式、距离公式、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初步培养了学生平面解析几何的思想和一般方法。

在初中,学生熟知一次函数y=kx+b(也可以看成是二次方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但反过来任意画一条,要同学们写出方程表达式,学生刚开始会无从下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教学的展开,让学生逐步形成平面解析几何的方法,如建立坐标啊,设点啊,建立关系式啊,得出方程啊等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平面解析几何思维,为后面学习圆、椭圆和相关圆锥曲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中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知道,对于职中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理解能力差,动手能力差,要想让学生学有所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常是由练习引入,简单讲讲,一例一练,配以一定的巩固提高题,最后还有配套作业,做到每个内容经过三轮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掌握。

(三)注意数形结合的教学。

解析几何的特点就是形数结合,而形数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每一种直线方程的讲解都进行画图演示,让学生对每一种直线方程所需的'条件根深蒂固,如点斜式一定要点和斜率;斜截式一定要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截距式一定要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等等。并在直线方程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也配以图形(请参考一般方程的课件)

(四)注重直线方程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承接了初中函数的图像之后,并作为研究曲线(圆、圆锥曲线)之前,以之来介绍平面解析几何的思想和一般方法,可见本节内容所处的重要地位,学好直线对以后的学习尤为重要。事实上,教材在研究了直线的方程和讨论了直线的几何性质后,紧接着就以直线方程为基础,进一步讨论曲线与方程的一般概念。

篇5:直线的方程的教学反思

在进行《直线的方程》一章教学时,笔者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反复在讲直线方程的5种形式,包括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和一般式,但是到了学生那里,只要求到直线方程,则十有八九是利用斜截式,即设直线的方程为y = kx + b,然后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求出相应的k和b.学生这样做固然也能把直线的方程求出来,但对于有些问题而言显然不是最好的方法.虽然在课上也强调对于不同的条件,要合理选择相应类型的直线方程,以简化计算,但是还有相当部分学生老是抱着斜截式不放.

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始终也摆脱不了这种“k、b情结”呢?原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当初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形式就是y = kx + b.我并没有贬低初中老师的意思,相反,我真的太佩服我们的初中老师了,在他们的辛勤耕耘下,我们的学生都成了一个个“训练有素”的解题高手,只要求到直线的方程,想也不要想,设为y = kx + b.殊不知,如今行情已经变了,需要“与时俱进”一下了.

由此,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教学中间的很多东西需要强调,但有时候强调得过了头,反而会适得其反,还是那句老话:过犹不及!就像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初中老师强调得过了头,我们高中老师在教《直线的方程》这一部分时就看出后遗症了.这么一强调,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有保证了,但是思维严重僵化,不懂变通,不愿接受新知识,当然更不用谈什么创新了.大概中国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也可窥见一斑吧. 另外,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时还要补充讲一个东西,那就是函数图像及其解析式和曲线及其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初中讲直线,是将其视为一次函数,它的解析式是y = kx + b,图像是一条直线;高中讲直线,是将其视为一条平面曲线(更确切地讲是点的轨迹),它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而y = kx + b只是直线方程的一种形式.作为函数解析式的y = kx + b,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只有当自变量x的值取定,因变量y的值才能确定,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作为直线方程的y = kx + b,x和y是直线上动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函数的解析式一定可以转化为曲线的方程,但曲线的方程却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函数的解析式.

篇6:直线的方程的教学反思

关于直线方程的教学反思

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设计花了我很长的时间,设计了多个方案,想在”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形成方面给予同学更多的空间,也用几何画板做了几个课件,但觉得不是非常理想,以至于到了上课的时间仍旧没有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备课的时间还是非常的充分的,上课还是比较游刃有余的。但上是上了,感觉还是有点不爽。 其一,对”倾斜角“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所教2个班在表达能力上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当问到”经过一个定点的直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时?”在10班所花的时间明显要比重点班多,但这也表明自己的问题设计还缺乏针对性。如果按照“平面上任意一点--->做直线(3条以上)---->说明区别和联系--->加上直角坐标系---->说明区别和联系”的顺序来设计问题,回答起来可能难度更低一点,同时也更加突出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其二,对通过的直线的斜率的求解教学,通过给出实际问题,引出疑问引起大家的思考的方式会更加自然一些。比如,一开始便推出“比较过点A(1,1),B(3,4)的直线和通过点A(1,1),C(3,4.1)的直线”的斜率的大小”,然后得到直观的感受:直线的斜率和直线上任意两个点的坐标有关系。再推导本问题中的两条直线的斜率公式,最后得到一般的公式。

其三,”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以及斜率公式具备特定前提条件,在学习之处,要指出,但不要过分强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逐步完善,知识能力螺旋上升。

篇7:直线的方程的教学反思

我所教班级是文科班,学生的总体数学水平处于我校的中等水平,学生们对于数学这个学科本身的兴趣有限,对前面学过的有关直线和圆中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的一般。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采用如下方案对参数方程进行了讲解。

一、讲解情况

第一,讲解学习本章的重要意义。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多维度的、多种多样的,仅仅用一种坐标系,一种方程来研究是很难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的问题的。在这一点上,参数方程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学习参数方程有其必要性。

第二,讲解参数方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方程之间、坐标之间的互化,使学生明白坐标系及各种方程的表示方法是可以视实际需要,主观能动地加以选择的。

第三,讲解典型例题和解题方法。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还能熟练解题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第四,布置课后练习。既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第一,突出教学内容的本质,注重学以致用。课堂不应该是 “一言堂”,

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老师应为学生讲清楚相关理论、原理及思维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而非仅是授之以鱼。 第二,保证活跃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实践证明,刻板的课堂气氛往往禁锢学生的思维,致使学习积极参与度下降,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影响学习成绩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三,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积极创造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即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第四,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让学生不断地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既要能做这道题,还要能做类似的题目,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知识灵活运用。

三、不足之处

第一,本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而且是建立在向量定义基础之上。这些知识学生都已经学过了,在课堂上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复习。但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课堂上简单的计算出错,从而影响到学生在做练习时反映出的思维比较的缓慢及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的问题。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运算的熟练程度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惰性,不愿动笔的问题存在,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督促学生加强动笔的频率,减少惰性。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

篇8:直线方程教学反思的

直线方程教学反思(一)

在本章节中,学生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 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思路清晰,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公式解题,解题方法自然。但是,代数方法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运算量大,解题过程繁琐,结果容易出错”等等,无疑也影响了解题的质量及效率。新课程理念强调:公式教学,不仅要重视公式的应用,教师更要充分展示公式的背景,与学生一道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同时在应用中巩固公式。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推导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函数图像及其解析式和曲线及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念上还是比较模糊的。初中讲直线,是将其视为一次函数,它的解析式是y = kx + b,图像是一条直线;高中讲直线,是将其视为一条平面曲线(更确切地讲是点的轨迹),它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而y = kx + b只是直线方程的一种形式。作为函数解析式的y = kx + b,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只有当自变量x的值取定,因变量y的值才能确定,它们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而作为直线方程的y = kx + b,x和y是直线上动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函数的解析式一定可以转化为曲线的方程,但曲线的方程却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函数的解析式。

对直线的方程的教学应该强调,直线的方程有5种形式,要用哪种形式是与已知条件相关的。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每种形式的适用范围,以防漏解。

直线的斜率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解题时容易不对斜率讨论而求解,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的.。

借助直线的方程来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与形的结合,方程与图像的结合,是解析几何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中应反复强调方程中的哪些量与图像中的哪些性质相吻合,学生可以在数与形之间灵活的转化,那么解析几何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直线方程教学反思(二)

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设计花了我很长的时间,设计了多个方案,想在”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形成方面给予同学更多的空间,也用几何画板做了几个课件,但觉得不是非常理想,以至于到了上课的时间仍旧没有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备课的时间还是非常的充分的,上课还是比较游刃有余的。但上是上了,感觉还是有点不爽。

其一,对”倾斜角“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普通班和重点班在表达能力上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当问到”经过一个定点的直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时?”普通班所花的时间明显要比重点班多,但这也表明自己的问题设计还缺乏针对性。如果按照“平面上任意一点--->做直线(3条以上)---->说明区别和联系--->加上直角坐标系---->说明区别和联系”的顺序来设计问题,回答起来可能难度更低一点,同时也更加突出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其二,对通过的直线的斜率的求解教学,通过给出实际问题,引出疑问引起大家的思考的方式会更加自然一些。比如,一开始便推出“比较过点A(1,1),B(3,4)的直线和通过点A(1,1),C(3,4.1)的直线”的斜率的大小”,然后得到直观的感受:直线的斜率和直线上任意两个点的坐标有关系。再推导本问题中的两条直线的斜率公式,最后得到一般的公式。

其三,”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以及斜率公式具备特定前提条件,在学习之处,要指出,但不要过分强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逐步完善,知识能力螺旋上升。

篇9:直线与方程(原)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直线的斜率的概念; 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3.掌握已知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 4.重点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一般式; 【基础知识】

1、倾斜角: 叫做直线的倾斜角,范围为 .

斜率:当直线的倾斜角不是90时,则k= ; 当直线的倾斜角等于90时,直线的斜率 。

2、过两点p1(x1,y1),p2(x2,y2)(x1≠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 若x1=x2,则直线p1p2的斜率不存在,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90. 3.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基础知识】

1、已知三点A(3,1)B(-2,K)C(8,11)共线,则K的取值是( )

A、-6 B、-7 C、-8 D、-9 2、设

?

2

????,则直线y=xcos?+m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3?33

,?) B、(,?) C、(,?) (?,?)

244442

3、已知A(-2,3)B(3,0),直线L过O(0,0)且与线段AB相交,则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 A.-

3333

≤K≤0 B.K≤-或K≥0 C.K≤0或K≥ D.0≤K≤ 2222

4.已知直线l1:ax-y-b=0,l2:bx-y+a=0,当a、b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它们的图形可以是( )

2

2

5、过点M(1,2)的直线L将圆(x-2)+y=9分成两段弧,当其中的劣弧最短时,L的方程为__ 6、与两坐标轴正方向围成面积为2平方单位的三角形,并且两截距之差为3的直线方程为 【典型例题】

例1.若直线满足如下条件,分别求出其方程 (1)斜率为

(2)经过两点A(1,0)、B(m,1)。

3

,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6; 4

(3)将直线L绕其上一点P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角?(0

继续旋转角90-?.所得直线方程为x+2y+1=0。

(4)过点(-a,0)(a>0)且分割第二象限得一面积为S的三角形区域。

例2.过点P(1,4),作直线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相交,当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最小时,求此直线方程.

例3.已知直线(a-2)y=(3a-1)x-1

(1)求证:无论a为何值,直线总经过第一象限;

(2)直线l是否有可能不经过第二象限,若有可能,求出a的范围;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例4.光线从点A(2,1)射到y轴上的点Q,经y轴反射后过点B(4,3),试求点Q的坐标及入射光线的斜率。

【跟踪练习】

1、过点(-2,1)在两条坐标轴上的截距绝对值相等的直线条数有( )

(A)1 (B)2 (C)3 (D)4

2、直线xcos?+y+m=0的倾斜角范围是( ) (A)[0,?) (B)[

??

?3??3??3?

,)?(,] (C) [,] (D)[0,]?[,?)

44444224

3、过点A(x,4)和点B(-2,x)的直线的倾斜角等于45°,则x的值为( )

A.1 B.-1 C.

2

D.-2 2

4.直线ax+by+c=0同时通过第一、第二、第四象限,则a、b、c应满足( )

A.abc>0 B.ac

xy

C.不经过原点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 + =1表示

abD.经过点A(0,b)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kx+b表示

6.将直线l1:x-y+3 C2=0绕着平面上的一点(2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15?,得直线l2,则l2

篇10:直线与方程(原)

7.倾斜角α= 120°的直线l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S3,则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的取值范围为 .

8.经过点A(3,2)且在两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是.

9.已知两直线:a1x?b1y?7?0,a2x?b2y?7?0,都经过点(3,5),则经过点(a1,b1),(a2,b2)的直线方程是 .

10、不论a, b为何实数,直线(2a+b)x+(a+b)y+a-b=0均通过一定点,此定点坐标为。 11.已知直线l:kx-y+1+2k=0 (1)证明l经过定点;

(2)若直线l交x轴负半轴于A,交y轴正半轴于B,△AOB的面积为S,求S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直线l的方程;

(3)若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求k的取值范围.

12.已知直线l经过点P(3,2),且与x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B,求l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的方程.

13.设过点P(2,1)作直线l交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于A、B两点, (1)当|PA|?|PB|取得最小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 (2)当|OA|?|OB|取得最小值时,求直线l的方程.

篇11:直线与方程课件

直线与方程课件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篇12:《直线的参数方程》教学反思

依据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本人对本节课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根据实际教学过程反映,学生对本节课教授知识点能充分吸收、掌握,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第一、重点突出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1)回顾数轴三要素,理解数轴上点的坐标的几何意义;(2)通过类比进行直线参数方程的探究活动;(3)直线参数方程的形成;(4)直线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5)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

第二、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学生分组交流,师生互动式教学法。创造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渴望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即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第三、在例题设置中注重联系学生实际,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置身于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精神饱满、兴趣浓厚、探究积极,并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

二、不足之处

第一、在设置问题情境上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在课程引入时,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如果能适当联系一些生活当中的`实例,那么学生思维可能会更活跃些,课堂可能会更丰满些;做练习时,也可以补充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

第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方面可以再放开些:如何引导学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的活跃,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强烈些。因此,课堂上可以更放开些,大胆的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做,同时要注意把握课堂学习秩序。比如在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时,如果让学生合作性的去讨论,并形成正确的认知,那么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节课就能体现的更好。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这节课的教与学,我发现自己在实现函数图象过程的动态演示方面还不够得心应手,有的方面还可以向同事学习。

总之,数学科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动手实验、合作探究还是交流互动等,都应当为理解数学内容服务;也不是所有数学内容的引入、发现都需要实验操作,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从数学内在的逻辑发展要求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原理的发现等。让学生朝着乐观、积极、自信的方向更好的发展,感受数学课中的快乐与幸福!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篇13:高中数学《直线的方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对象方面:

本节课面对的学生是文科班位于中等层次的班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数学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就立足于从简到难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从特殊化到一般化的,再从一般化到特殊化这样两个环节并且设计的数据都比较简单易算,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学生课堂反映较好,参与积极,气氛热烈。

二.教学内容方面:

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直线是解析几何部分最基础的图形,其方程形式有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这五种形式。在这五种形式中出现最频繁,最基本的就是点斜式和斜截式。所以对这两种形式要做到能够熟练的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形式。在课堂中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基本能够达到这一点。但是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直接提供一点一斜率,学生马上能够把直线方程的形式脱口而出。但是如果提供的是倾斜角,对倾斜角加以适当变化的话,部分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是对斜率公式的不熟悉,有些是对三角函数公式的不熟悉造成的。说明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函数部分的内容基础不扎实遗忘率较高,对于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的理解还是存在疏漏之处,思维严密性需要提高。

三.教学改进:

第一需要继续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如填空,选择等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课堂练习中的变式还是较好的一种方式。以变式这种方式更易于学生发现问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加以适当的总结,老师再加点评,那效果会更好。不过这对课堂时间的控制要求较高,所以采用何种方式展开需要更多的思考。

第二需要设置梯度,逐步提高难度。由于本节课面对的对象,而且这是直线方程的第一节课,所以设置的内容还是简单易懂的,但是以后的课程中难度要求还是需要逐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这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步贯彻。

教学反思倾斜角和斜率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4年级下册邮票的张数数学课件

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优秀教案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精选合集

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人教版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的教学计划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直线与方程》教学反思(锦集13篇)】相关文章: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2022-05-23

高一数学下教学计划2024-05-04

高二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2023-11-29

方程运用数学课件2023-09-10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2023-04-15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及教案设计2023-03-01

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024-04-13

数学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024-04-27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的教学计划2023-10-13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2023-04-0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