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读后感

时间:2022-10-10 07:43:00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女权主义读后感(共12篇)由网友“小晴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女权主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女权主义读后感

篇1:女权主义读后感

女权主义读后感

读了李银河教授的有关女性主义的文章,让我不禁想到李阳家暴的事件。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被传出发生家庭暴力事件,他的名人身份,让家庭暴力这个往往隐藏于家里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自发生事情这些天来,李阳一直在高调接受访问,而他的妻子kim一直保持沉默,后来她勇敢的说了出来,因为她知道,在中国,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女性,只有说出来,才能寻求帮助。

这不经让我们想到女性的维权。受暴妇女要勇于寻求帮助,现在虽然帮助还有待于发展,但是我们从各级的妇联以及其他的妇女组织,通过热线、通过其他的办法,帮助的办法也越来越多。但是家暴这个事情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家庭也不一样,家暴我们说起来容易,对于受暴妇女来讲,她有经济的考虑,有孩子的考虑,有夫妻感情的考虑,有的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有的感情可能很差,破裂了,有的她以为感情并不是那么差,只是丈夫脾气不好等等。

所以我们是应该有很多的社区帮助,既要帮助受暴者,我们其实也有很多社区的行为,应该能够帮到施暴者。他也有一个理念的学习和行为的矫正等等。像李阳把女人看作工具,打心底里瞧不起女人。他认识他的妻子kim时,看中的是她的英语教学法,因而聘请她担任“美籍总编辑”数年。后来结婚,“美籍妻子”这一招牌,在需要的时候就亮出来,不需要时就不闻不问,乃至他妻子说自己是“准单亲妈妈”。李阳长年不回北京的家,把家庭和教育子女的事务全丢给妻子,她吃苦耐劳。

李阳却没有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妻子,女人只是他迈向成功的阶梯。纵容家庭暴力的,这是绝对错误的。我们都是反对家庭暴力的,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都是起着维护女性权益的重要意义的。我们从来没有人认为打老婆是个好现象。所以,有些人是找借口,以为男人是事业为重,为了事业甚至于可以牺牲老婆,牺牲家庭,我觉得这个都不能拿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的东西,中国文化里面是反对这个的。中国文化我们也要看文化的主流,我们的文化不纵容家庭暴力。

篇2:女权主义发展史

女权主义发展史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更为完备。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有深厚历史基础的地域文化在这时实现了历史性的融合,形成了以统一的汉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时期我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有光荣的历史记录。在汉代,妇女的地位,妇女的作用,妇女的权利保障,与其他若干历史时期,特别是与一些人以为可以较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宋明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说到汉代的女权,可能有人首先会想到曾经家喻户晓的吕后专政故事。吕后多谋而果断,汉并天下后,曾经努力协助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她处死韩信,力促刘邦夷灭彭越宗族。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8年,擅权用事。其实,汉代这种所谓“母党专政”,“权在外家”[1]的情形屡有发生。例如东汉时期,“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 [2]

汉武帝是武功卓越的帝王,而卫青以皇后卫子夫同母弟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将军,霍去病以卫子夫姊子的身份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李广利以汉武帝所宠幸李夫人兄的身份被任命为贰师将军。汉武帝时代的3位名将都由女宠擢升,也是可以反映汉代妇女对政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迹象。

世系从母系方面来确定,是远古时代的婚姻关系所决定的。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曾经指出,直到三代以后,“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尽、u、B、础是也。”其实,在汉代,仍然可以看到承认女系这一古老文化现象的遗存。汉景帝长子刘荣因母为栗姬,于是被称为“栗太子”.汉武帝子刘据立为太子,因其生母为卫皇后卫子夫,又被称为“卫太子”.刘据的儿子刘进,因生母为史良娣,所以又称作“史皇孙”.平阳公主也随母姓,号“孙公主”.汉灵帝的儿子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因为由董太后亲自抚养,称“董侯”.淮南国太子有称为“蓼太子”者,据说“蓼”也是“外家姓”.[3]这一现象不仅表现在皇族。高祖功臣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娶了被称为“孙公主”的平阳公主,以致后世“子孙更为孙氏”.[4]

姓氏从母,是保留古风的文明程度较为落后的民族的习俗。匈奴人据说“其俗贵者皆从母姓”.[5]汉代上层社会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是令人惊异的。

关于女性祖先“妣”,除了通常“祖妣”的说法而外,也有“妣祖”称谓。也就是说,女性祖先被置于男性祖先之前。“妣祖”之说由来尚早,如《诗・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这样的说法在汉代文献中仍然可以看到。例如王粲《太庙颂》:“昭大孝,b妣祖。”《汉书・郊祀志下》记载王莽宣布的礼祀制度,说到“祀天神,祭o,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按照颜师古的解释,这是《周礼・春官》规定的“大司乐”的职能,先妣,是指周人始祖姜,先祖,是指周部族的早期领袖先王先公。《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享先妣”在“享先祖”之先。汉代学者郑玄的解释,确实是“先妣,姜也”,“先祖谓先王先公”.传说周人世系最早始于姜踩了巨人的脚印于是怀孕而生后稷[6],以此来解释“享先妣”先于“享先祖”现象的说法,当然是可以成立的,但是王粲“b妣祖”之说却与周人祭祀秩序没有直接关系。可能对于汉代一般人来说,“先妣”较“先祖”占据着更尊贵的地位,在祭祀礼俗中也应当更为优先的意识依然存在。

明代史学家张燧曾经著《千百年眼》一书,作纵横千百年的历史评论。这部书的卷四有“汉高祖尊母不尊父”条,说汉高祖刘邦即皇帝位后,先封吕雉为皇后,封子为皇太子,又追封其母曰昭灵夫人,“时太公乃遗而不封,已不可解”,又过了2年左右,刘邦相继封刘贾、刘喜、刘交、刘肥为王,丞相萧何以下大小功臣也皆已分别受封,“而太公复未议封,即群臣亦无一言及之,何也?”于是感叹道:“是帝为天子已七年,而太公尚为庶人也,大异矣!”张燧以为刘邦先封其母却遗忘其父大可惊异,却没有说明其中的原因。其实,能够指出“尊母不尊父”这一现象,已经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发现了。

汉代还多有妇女封侯,得以拥有爵位和封邑的情形。例如,汉高祖刘邦封兄伯妻为阴安侯。吕后当政,封萧何夫人为侯,樊哙妻吕为临光侯。汉文帝时,赐诸侯王女邑各二千户。汉武帝也曾经尊王皇后母臧儿为平原君,王皇后前夫金氏女为成君,赐以汤沐邑。汉宣帝赐外祖母号为博平君,以博平、蠡吾两县户万一千为汤沐邑。王莽母赐号为功显君。王莽又曾建议封王太后的姊妹王君侠为广恩君,王君力为广惠君,王君弟为广施君,皆食汤沐邑。东汉时期,东海王刘临终上疏曾经说道:“天恩愍哀,以臣无男之故,处臣三女小国侯,此臣宿昔常计。”[7]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因为无子,3个女儿都被封为“小国侯”,刘以致终生感激。两汉史籍记载女子封侯封君事多至30余例。

汉代贵族妇女在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中占据较高地位,也留下了比较显著的社会历史印痕。《汉书・王吉传》记载,汉宣帝时,王吉曾经上疏评论政治得失,谈到“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国则国人承翁主”的情形,他认为:“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将所谓“女乱”即政治生活中女子专权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生活中女子尊贵现象的影响。“使男事女,夫诎于妇”的情形在民间也有表现。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一种民俗特征。《汉书・地理志下》关于陈国(今河南淮阳附近)地方风习,就有“妇人尊贵”的记述。

汉代妇女对于个人情感生活的体验形式,与后世比较,可能也有值得注意的差异。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寡居,宠幸董偃,一时“名称城中,号曰‘董君’”.他建议馆陶公主以长门园献汉武帝。汉武帝大悦,在探望馆陶公主时尊称董偃为“主人翁”,相见欢饮,一时“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于是,这种“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的不合礼法的关系经皇帝的承认而得以合法化。据说“其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8]汉昭帝的姐姐鄂邑盖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据《汉书・霍光传》,票骑将军上官桀等甚至依照国家以往“以列侯尚公主”的制度,“欲为外人求封”,遭到拒绝之后,“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丝毫不以为这是一种不光彩的关系。《汉书・胡建传》则称丁外人为“帝姊盖主私夫”.当时上层社会对于这种关系,似乎也没有形成沉重的舆论压力。

汉家公主不讳私夫,天子安之若素,朝野亦司空见惯,贵族重臣甚至上书乞封。皇族妇女的这种行为能够堂而皇之面对社会,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条件的。在当时的社会,寡妇再嫁,是自然而合理的事。史书记载的社会上层妇女比较著名的实例,就有薄姬初嫁魏豹,再嫁刘邦;平阳公主初嫁曹时,再嫁卫青;敬武公主初嫁张临,再嫁薛宣;王媪初嫁王更得,再嫁王乃始;许B初嫁龙P思侯,再嫁淳于长;汉元帝冯昭仪母初嫁冯昭仪父,再嫁郑翁;臧儿初嫁王仲,再嫁长陵田氏;汉桓帝邓后母初嫁邓香,再嫁梁纪等。论文汉代的女权-女权主义发展史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7Nq +b ; x :-6KxG V C5_ “%@]/www.66wen%/] 7 jndU|/Ylw%e!m!yh/4Ma !

汉光武帝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刘秀与共论群臣,有心微察其意向。公主说:”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表示对大司空宋弘德才与仪表的爱慕。刘秀愿意谋求撮合。据《后汉书・宋弘传》,刘秀后来专意接见宋弘,让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又对宋弘说:都说人尊贵了就会换朋友,富有了就会换妻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则说:”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于是对公主说:”事不谐矣。“告诉她事情没有办成。虽然宋弘拒绝了刘秀的暗示,其事最终”不谐“,但是湖阳公主给人们形成深刻印象的敢于主动追求有妇之夫的行为,可以看作反映当时社会风尚的重要信息。

关于平阳公主之再嫁,《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补述:”是时平阳主寡居,当用列侯尚主。主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皆言大将军可。“公主笑道:此人出自我家,以前常常作为侍卫从我出入的,今天怎么能作丈夫呢?”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将军姊为皇后,三子为侯,富贵振动天下,主何以易之乎?’于是主乃许之。言之皇后,令白之武帝,乃诏卫将军尚平阳公主焉。“可以看到,平阳公主择定再醮的`对象时,非常大方地与”左右侍御者“公开讨论,”主笑曰“云云,也反映其态度的坦然自若。而从公主一方同意,事实上已经使婚姻成为定局,可知妇女在这种婚姻再构过程中往往居主动地位。且先”言之皇后“,后”令白之武帝“的程序,也说明女子在这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汉初丞相陈平的妻子,据说在嫁给陈平之前已曾5次守寡。《史记・陈丞相世家》说,”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陈)平欲得之。“城中有人办丧事,陈平”侍丧“,尽心竭力。张负于是产生良好印象,又随陈平至其家,看到家虽穷弊,然而”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对其子张仲曰:我愿意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以陈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表示疑虑。张负坚持道:像陈平这样出色的人怎么能长久贫贱呢?决意成就了这一婚姻。吴景超先生在分析汉代女子再嫁情形时曾经写道,”其中嫁人次数最多的,要算陈平娶到的妻子。他的妻子姓张。“他又分析了”这位张女士的历史以及嫁给陈平的经过“.他指出:”这个故事,有好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第二,寡妇的尊长,不但不劝寡妇守节,还时时刻刻在那儿替她物色佳婿。第三,嫁过几次的女子,也有男子喜欢她,要娶她。第四,寡妇的父亲,并不以女儿为寡妇,而降低其择婚的标准。此点从张仲的态度中可以看得出来。张负肯把孙女嫁给陈平,并非降低标准,乃是他有知人之明,看清陈平虽然贫困,将来终有发达的一日。“[9]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于”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语后写道:”按即《左传》成公二年巫臣论夏姬所谓‘是不祥人也!’“”人莫敢娶“,是因为有”》颉暗南右[10],并非嫌弃她是”嫁过几次的女子“.

汉代寡妇再嫁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风习,至汉末仍然多有史证。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揭开《三国志》的妃后列传,最令人注目的便是魏、蜀、吴的第一个皇帝,都曾娶过再嫁的寡妇。“[11]

在婚姻离异时也可以采取主动,同样是汉代妇女的权利。著名的朱买臣故事可以作为例证。《汉书・朱买臣传》说,朱买臣家贫,卖柴为生,常担柴道中,诵书歌讴,”妻羞之,求去“,”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后来前妻与其夫家一同上坟,见朱买臣依然饥寒,还曾经”呼饭炊之“.李白有《妾薄命》诗:”雨落不上天,覆水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后来朱买臣夫妻离异故事在民间传播,以此为主题的戏曲就有元杂剧《渔樵记》、清传奇《烂柯山》、京剧《马前泼水》等。其实朱买臣富贵后重见前妻事,也并没有覆水难收的情节。[12]”马前泼水“的衍化,其实可能也是后世人未能理解汉代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我们所注意的,是朱买臣妻主动离婚的事实。女方”求去“,男方”不能留,即听去“,前者要求同意,后者未能挽回,于是勉强应允。这种妇方主动提出协议离婚的情形,在汉代以后的中国正统社会中,是不多见的。

篇3:女权主义读书笔记

女权主义读书笔记

关于性别歧视的传统观点已经因为社会进步而遭到了遗弃,许多女权主义者仍然批判主流政治理论,主要有三个论点:

1. 针对的是依据“性别中立(gender neutral)”来解释性别歧视。

“差异论(difference approach)”者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存在着对性别加以区别的正当事例。社会如果照顾怀孕的妇女的利益或实施性别分开的体育比赛,就是把性别因素纳入了考虑。

但是差异论的成功相当有限,因为它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是在性别不平等的背景下被界定的。差异论认为只要妇女在性别中立的规则下能够依据自己的能力去竞争男人所界定的角色,这就是性别平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规则是男人界定的。比如,消防员、警察和军人这样的工作,往往规定申请者的身高和体重不得低于某一标准。这些官方规定是性别中立的,但是由于一般男性的身高体重都要大于一般女性,这些规定实际上把很多女性排斥到这些职位之外。

因此,解决之道不能只是消除歧视,还要拥有权力。平等的要求不只包括女性有平等机会去追求男性规定的角色,还包括女性有平等的权力去创造可由女性规定的角色,或者,去创造男性和女性都愿意平等追求的非基于性别的角色。

2. 针对的是群己权界(public-private distinction)。

虽然性别平等已经得到确认,但是人们仍然持有古典自由主义者那样的假设:性别平等只适用于家庭之外的关系。正义只关涉有契约依据的家庭之间的关系,而家庭由男性主导,所以正义关涉的是“公共领域(public realm)”—成年男性之间的行为准则就是双方的契约。而家庭内部关系则是只由自然本能或同情来进行管理的“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

自由主义者拒绝对家庭行使干预,是因为他们信奉公域与私域的二分,把家庭视为私域的核心。“公域与私域的二分(dichotomy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有两种观念。这两种观念都不认为家庭应该免于法律改革。

第一种源于洛克,是指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区分,意思就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区分,国家是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是私人领域,这一观念下家庭落在了国家和公民社会以外的领域。政治谱系上几乎所有男性理论家都曾经赞同“把女性局限于家庭领域的依据就在于女性的特殊化、情绪化的非普遍属性。”

第二种源于受浪漫主义影响的自由主义者,是指社会领域与个人领域的区分。浪漫主义者把社会生活(国家和公民社会)当作公共领域,把个人私生活当作私人领域。这种观念下女性有个人隐私,甚至是家庭之内的个人隐私。

当代女权主义者接受自由主义者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但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通常拒绝关注家庭,通常的'理由是:家庭属于私人领域。然而家庭是性别不平等的核心场所,女权主义者就不能认同这种忽略。

3. 这个论点声称,对正义的强调本身就反映了男性的偏见,而任何要想照应女性的利益和体验的理论,都要用对关怀的强调(emphasis on caring)去代替对正义的强调。

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在进行这样的区分:把据说是女性的家庭生活所要求的直觉、情绪和特殊气质与据说是男性的公共生活所要求的理性、公平和不带情感的思维区分开来。在性别的分界线上分离了“不同的道德劳动”。当代女权主义一个重要的分支论证说,我们应该严肃对待女性的不同道德,我们应该视之为一种独特的道德思维的模式;并且他们认为,女性的天生的直觉气质不只适用于私人领域,这种气质具有理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公共意义。吉利根(Carol Gilligan)认为,道德问题源于相互冲突的责任,而不是源于相互竞争的权利,要解决道德问题,就需要女性所倾向的“另一种方式”的思维模式—情境性的叙事思维模式而不是形式化的抽象思维模式。女性的道德观由于关怀行为,认为只有对责任和关系有了理解,才会有道德发展。

篇4:简爱女权主义毕业论文

简爱女权主义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作为英国文学伟大传统之一的女性文学,其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女性意识萌动、承袭与勃发的艰辛过程,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以其强烈的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自然朴素、纯实的审美观,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丰富了当时的主流时代精神,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简爱身上折射出的许多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形成了英国女性文学传统中最具风采的一部分,有着永不凋谢的美。

Abstract:The process of the female literature, which is one of the great traditons of Britain literature, is with a far-flung development and a process in which the feminie consciousness is bourgeoning, inherited and thriving with hardships. In the noevel of “Jane Eyre” Written by C. Bronte, its heroine whose name is “Jane Eyre”, with consciousness of intencse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personality equality, with the brand-new value idea of love, with the natural, simple and pure aesthetic standard, had preponderated over the traditional angle of view of the dual opposition, and enriched the mainstream time spirit, and announced the self-awareness of feminie cousciousness. Many modern females consciousnesses in advance refracted from Jane Eyre which has formed a part of the most elegant demeanor in the British feminine literature tradition, so her beauty is unfading.

关键词:简爱    女权意识    独立    平等    自尊自重

Key words:Jane  Eyre Feminie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ce  Equality Self-respect

引言: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问世后的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而又缠绵动人的爱情传奇感动了无数读者,而女主人公简爱身上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流露更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之所在。简爱尽管身世贫寒,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以自己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尊严,顽强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爱情。她追求个性独立自由,主张男女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新女性形象,宣告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证实了自我造就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简爱》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两性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是献给丰满人性觉醒的赞歌。女主人公简爱有着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她的许多行为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对今天的女性如何更好立足于社会,活出自己的价值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在妇女运动的倡导者和西方女权主义者看来,自人类进入父权社会以来,“人类文明的整体构架是极不完善的,它只是一座按照男性的意志而构筑起来大厦——它的顶端永远飘扬着男性的旗帜,它的钟声永远为男性鸣响”。同时,“人类社会在进入了父权社会后,女性的生存状态丧失了女神时代(母权社会)的自豪和骄傲,一直深受男人的全面压抑,即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和文化习俗上的压抑。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出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①]而简爱的诞生则宣告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以自己独特的性格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宣扬了受压抑的妇女的反抗意识,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应有的经济独立意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平等意识、婚姻自主意识以及自然、朴素、纯实的审美观和注重内在美的审美意识趋向等,这些意识不仅是19世纪英国女性先进意识的超前发端,同时也是今天的女性应具备的先进意识,有着永不凋谢的美。

一、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

简爱强烈的独立意识是小说世界的一个标尺。命运把她抛掷到了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存环境,正是父权的消亡使得简爱追求自我意识和自我话语权利成为可能。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兄的侮辱与毒打,以及势利的佣人们的为虎作伥,这些都从未使她屈服。相反,她以弱小的身躯做了令对手们胆战心惊的抗争,直至被逐出无她容身之地的盖茨赫德。简爱在洛伍德寄宿学校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得依赖个人的不断努力。尽管在学校里不断受辱,但她没有在屈辱中沉沦,而是内化为一种力量,奋发进取,不但学习上飞速进步,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她就像一颗顶风冒雪的小树,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也是这种环境造就了更加成熟的简爱。简爱后来被授予教师职位,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得以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恩格斯说过:“任何社会中,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没有经济的独立,女性解放运动便无从谈起。追求女性解放首先追求经济上的独立,然后才是人格,政治上的独立,还必须有思想上感情上的独立。”[②]

的确,女性解放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人格的独立,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被人尊重的人格独立。要改变受压制的地位和生存现状,必须首先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从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抑如波伏娃认为,妇女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客体的生存状况取决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使然。妇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只有获得了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成为和男性一样平等的主体而非对象性的存在。[③]简爱从迈进桑菲尔德庄园起,她就把自己和庄园主罗切斯特之间划清了界线,她不断提醒自己,在她和罗切斯特之间永远隔着一条道鸿沟,当她爱上罗切斯特时,她更觉得心寒,“想到横在我和我不由自主爱上的人之间更宽的鸿沟——财富、地位、习俗,我心里感到非常凄凉。”[④]经济地位的悬殊,使简爱非常敏感,她一边深爱着罗切斯特,一边又常常忐忑不安。罗切斯特任何一种用财物表示爱意的方式,都使她产生烦恼,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她敏锐地感觉到罗切斯特的笑容“像苏丹在充满幸福与温情的时候,赐给那些用金银和珠宝抬高身价的奴隶的微笑。”简爱被深深地伤害了,在爱情和自尊之间,她“只想求得内心的平静,一颗不被过多的恩惠压碎的心。”[⑤]她内心一直希望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财产,“假如我有那么一点独立的可能,也的确是一种安慰。”[⑥]当罗切斯特要求她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执意不从,“我将继续当阿黛尔的家庭教师,这样我就能挣得自己的食宿费,还有一年三十磅的薪金。”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以我的尊重,这样这笔债就两清了。”[⑦]至此,简爱的形象定格了,升华了,在她身上自我独立的色彩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都更为浓烈,这也是她形象中最为闪光的一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妇女在政治、经济、人格上,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可能。既无资产,又无门第,甚至连容貌也很平常的简爱,在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明确意识到,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在简爱身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使她得以时时刻刻牢牢地把握住自己,正因为如此,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毅然离开了他,宁愿孤苦飘零,也决不放弃自尊自立。在简爱的爱情观中,已抛开了世俗的因素,不做金钱的奴隶,不做他人的附庸,始终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在那样一个男性主宰的时代,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对男性经济上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不得不取悦于男性,并因之将男性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女性没有人格尊严,更谈不上平等和独立。简爱的选择正是对传统女性形象和女性观念的颠覆。简爱的出走并不是过分看重所谓的名分,而是看重爱情,她是在向命运抗争,她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罗彻斯特自私的爱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简爱的人格独立时,她宁愿痛苦地放弃。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三种常见的程式——才子佳人、社会解放——都体现了典型的男权意识。不管哪种程式,都给与女人以弱小的、温柔的、被男人统治、需要男人来解放她们的依附于男性的形象。男性成为话语的主体,女性形象则是空洞的,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而简爱开始自觉脱离这种非主体的存在方式,她用放弃一段屈辱的婚姻换回了自我,得到了做人的自尊,这种自尊,使她实现了人格和心灵的独立。在离开了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简爱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他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圣约翰在与简爱的交往中,发现了简爱的性格中闪出的不平凡光彩:她直爽、单纯、富有激情,特别是她的能吃苦耐劳和有毅力这一点,圣约翰认为是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的有利条件,所以他向她求婚。但他对简爱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且简爱认为“仅以这样的身份依附他,我常常会感到痛苦,我的肉体将会置于紧紧的枷琐之中……”“做他的妻子”,“永远受到束缚”,“这简直难以忍受。”[⑧]所以简爱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她觉得自己高于一切。实质上,“圣约翰对简爱的求婚,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作工具,当作附庸,当然被简爱所拒绝。”[⑨]可以说,简爱对圣约翰的拒绝是女性对宗教的反抗,也是对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的反抗,更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社会的反抗,充分体现了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并没有使她把获取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当她意外获得大笔遗产,一夜暴富后,她又把大部分的财产转赠给了她的表兄妹。在她心中,亲情的价值远远胜于金钱,所以最后,当她的经济地位和罗彻斯特的经济地位发生逆转后,她满怀深情重新走进了桑菲尔德庄园,她感到有力量有勇气地投入罗彻斯特的怀抱了。这种力量和勇气不仅来自于她继承了一笔遗产,来自于她一直苦苦追寻的“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的实现,同时还来自于她缜密的思考和高尚的人格,简爱由此彻底解构了“依赖”、“自我牺牲”等天生的“女性特质”,解构了陈旧的男女两性关系,加速了妇女对父权制的反叛。在小说的结尾,简爱宣布:“读者啊,我嫁给了他”,而不是“他娶了我”,凸现了简爱掌握自我话语权力的独立意识。[⑩]

二、人格和精神上的自尊自重意识

在简爱身上,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一种坦荡荡亮晶晶的清纯、高洁之美。无论在险恶的困境里还是在优越的顺境里,简爱都很重视个人尊严的维护。如果个人尊严受到了威胁,她就要挺身反抗;如果个人尊严没有受到威胁,她仍然不断地给自己敲警钟,防止尊严的失却。

在盖茨赫德,她狠狠地反击了无端毒打她的表兄约翰·里德后,使女和保姆纷纷指责她不该和“主人”对打,她立即反驳道:“主人,他怎么会是我的主人?难道我是个佣人吗?”[11]尽管寄人篱下,她也不愿低三下四地承认自己低人一等。她怒斥里德太太的那番话也表现了这一点:“你以为我没有感情,不需要一点爱、一点友善就可以活下去?那样活不下去,可你连一点怜悯心都没有。”[12]从此,她的反抗精神逐渐在心里扎下了根,并懂得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那样的环境中,她明白:活着,首先是要争取做人的权利,至少要得到人们的平等相待。

到了洛伍德学校后,她竭力与人为善,在与好友海伦·彭斯谈话时,简爱曾讲到了她的为人原则,“别人善待你,你也善待别人,这正是我一向所希望的。”学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清规戒律极其森严,简爱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但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使她沉沦,她表现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抗那个专门摧残女孩的冷酷虚伪的校长。她的好友海伦是个善良、聪明的学生,却总是受到心存偏见的老师的责难和体罚,简爱对此满腔悲愤。她对海伦说:“要是换了我,我会讨厌她,反抗她。假如她用那根鞭子打我,我将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被打,我们就应该狠狠地反击,我坚信我们应该反击,狠狠地反击,以教训教训乱打我们的人,让他永远不敢再打。”[13]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男权统治下的不平等社会的反抗,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又与当时妇女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争取个性解放和维护人格尊严的女权运动密切相关。简爱由此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生发根基,开始一步步建构自我选择的生活。简爱使得女性本相和生命熠熠生辉,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使得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放开喉咙,发出了专属于女性的独特声音。

当简爱进入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后,与罗彻斯特的第一次对话就体现了她的反叛性与自省精神。当罗切斯特神情傲慢地问:“你认为我漂亮吗?”简爱没有胆怯害怕,也没有手足无措,而是不卑不亢地回答说:“不!先生。”[14]这不是一般男人和女人的对话,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简爱朴实和坦率的性格在此暴露无遗,这是她所能体会到的第一次真正平等、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正是由于简爱合乎礼仪地沉着应对,从而很快就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令罗切斯特刮目相看。男权文化总是习惯于以男性为中心, 站在男性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女性, 而简爱却超越了这一传统, 她能够以“我”的标准来打量整个世界, 比如她认为梅森先生是一个“模样儿俊俏的男人”, 但他皮肤光滑的鹅蛋脸没有力量, 那鹰沟鼻和樱桃小嘴没有坚毅, 那低而平的额头没有思想, 这种评判体现了对男权的颠覆和批判, 也表明了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人, 她没有像大多数的女子那样盲目遵从男人的思想, 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与男性人格完全平等。

在简爱看来,虽然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别,财产有多寡之分,长相有丑俊之异,但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爱情须以平等和相互独立作为基础,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每当权利和尊严遭到侵犯和践踏时,她都会毫无例外不顾一切地进行反抗,争取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尤其是当罗切斯特希望简爱婚后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娇小玲珑,光彩照人,以侍奉男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为已任,一个为了他而牺牲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没有人格尊严的家庭天使时,简爱大声说:“我可不是天使,”“直到我死,我也不会成为天使,我就是我自己!罗切斯特先生,你不要指望也不要要求我这里有什么天堂里的东西——因为你得不到的!”[15]这无疑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和尊严的呐喊。只有如简爱这般具有强烈、自尊意识的女子,才会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不再是男性中心社会一个可怜的玩物,更不是盲目而自得其乐的家庭附庸——“家里的天使”。简爱的这种自尊自爱和平等意识是英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又一大进步。她使得女性意识从对女性特点的强调转到对女性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强调,从对女性修养、尊严等的强调,转到对女性真挚、坦诚和独立人格的强调,从对女性的社会认知度等外在价值的强调,转到对女性内在情感价值的强调。“父权制的文化标准曾带来一种强制性,它迫使妇女处于生活底层,隶属于男人,屈从于夫权和父权,同时它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妇女长期在父权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将这种强制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因之只存在男性价值标准。”[16]伍尔夫将那种完全把男性标准内化为自身要求的妇女称作“家里的天使”,这些“天使”由于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造成了实际生活和精神上对男人的谄媚,她们自觉接受男人所强加于她们的低人一等的观念,形成一种阻碍自身创造力的“反面本能”,这也是女性自卑心理的一种体现。而简爱的出现杀死了“家里的天使”。

尽管现实无情地挤压着简爱,可每一次的压力都只增强了她追求人格尊严,追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信念。简爱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生活的漩涡之中,当她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位活着的妻子时,她的神经马上开始强烈地颤动了。这时的简爱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抛弃追求人格尊严,为人情妇,苟且人生,还是经过“意志的批准”毅然出走,以撕心裂肺的代价来换取人格的自尊,这是一项痛苦的抉择。最终,简爱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这其中,内心世界所承受的痛楚虽然让她苦不堪言,但她得到了自我,得到了自小在逆境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叛逆以及做人的自尊。这种自尊使她有勇气作为一个不被社会恶势力所淹没的新女性;这种自尊,使她在桑菲尔德庄园以卑微的身份赢得了罗切斯特的敬重;这种自尊,使她觉得自己失去的不是纯真的爱情,只是一桩屈辱的婚姻,因为爱情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她灵魂的深处;这种自尊,使她最终实现了人格独立的理想。简爱正是在这不断寻求精神家园的过程中,逐步拆解了男性话语权,解构了男性神话,获得了女性独立的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成熟女人。

三、人格平等的意识

几千年来男权主义的统治和奴役导致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随着人道主义思潮的扩展与深化,男女平等成为通向妇女解放所必须超越的站碑,女性自主意识的重新唤起和发扬也就成为一种强大呼声了。简爱强烈要求人格上的平等,这是贯穿始终的。在当时的社会,男权统治者为了使女人就范,费尽心机地把男权演绎为天经地义的必然现象而编造“神话”。基督教经典《圣经》规定: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做的,所以必须依附顺从。女人是人类痛失乐园的主要责任者,原罪的始作俑者,因而更要受苦受难。将自由平等视若生命的简爱向传统观念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为经典并流传千古的是她那段有力的爱的自白。在一个景色宜人的黄昏,罗切斯特试探简爱,说他要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还要求热烈地爱着他的简爱继续留下来当家庭教师,简爱立即反驳道: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些财富,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也不是通过血肉之躯——而是我的心灵在同你的心灵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历过死亡,将同样站在上帝的面前,彼此平等——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平等的!”[17]

在这里,简爱认为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纯洁的感情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捉弄,因此她发出了在男权文化压抑下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愤怒呼声。在这段爱的自白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简爱既没有穷人的卑贱意识,没有受雇者的奴仆意识,也没有传统妇女在男人面前的屈服意识或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意识,有的只是对爱的追寻,对人格平等的坚决维护!

简爱有着不错的文化修养,她所接受的教育也促进了自身女性主体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她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从不丧失自身的立场、身份和地位,并最终赢得罗切斯特的尊重,这种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也是通过简爱身上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化而呈现出来的。朱丽娅·克利斯蒂娃在《妇女的时间》里提出了“两代人”的观念。她认为,第一代女性主义者是争取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的平均女性主义者,她们在“线状时间”内争取自己的权利,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新一代女性主义”争取妇女的社会、文化认同,对女性心理及其象征体现感兴趣,并将这种探究导向主观性与审美,处于线性时间之外,“这种女性主义一方面与古代的(神话的)记忆相结合,另一方面又与处于边缘运动的循环时间或者永恒时间结合。”[18]简爱是这“两代人”的结合,她不仅竭力争取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同时也争取在社会、文化上的认同,这种彻底意义上的平等观也是现代女性所积极追寻的。

无论是面对那些傲慢的贵族小姐,还是当她流浪沦落为乞丐,简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有着人的尊严。简爱不仅在涉及到个人的问题上坚持平等的原则,而且还对男女平等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她曾愤愤不平地说道:

“女人一般被认为是十分安分的,可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感受。她们与她们的兄弟一样,也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她们和男人们一样,对过分严厉的束缚和过于绝对的停滞感到痛苦……”[19]

作为一部十九世纪中期的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的这段慷慨陈词可谓是旷世之音。她以一个女性的新姿态对这个社会的不平等表现出愤懑和抗争,向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世界发难,这也是简爱女性意识觉醒的鲜明的标志。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在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今日的女人仍受着重重的束缚,”于是她号召妇女向一切分派给她们的“天生的”属性挑战,变“自体存在”为“自觉存在”,颠覆各种各样关于女性的神话,妇女应该像无产阶级和被征服的民族一样获得解放。同时她还引用马克思的名言,阐明男女两性应互为主体平等相待,组成“最自然,最必须”的关系,女人与男人一样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个体,她们不断抗争,最后达到和男人一样平等的地位。[20]这种为了争取自我平等的强烈抗争性,在简爱身上淋离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可以说,简爱奏响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最强音。其实她也是在无意识地试图把自己从压迫性的男性文化中解放出来,以便把自己当作生命的承载来尊重。简爱明白,自己只有先做人,争取人权,而后才能做女人,争取到平等和尊重。所以简爱的前后两次拒婚以及一走一归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独立的伦理观念和爱情理想。

四、强烈的爱情和婚姻自主意识

在当时的英国,女性是难以在普天之下取得一席地位的,更为可悲的是,她们几乎被剥夺了享受标志女性自由幸福的感情——爱情的权利。无数的功利婚姻造成一对对怨偶,女性没有择偶的自由。而简爱却是一个敢于反抗现存秩序,不听凭命运摆布,富有新型爱情观的女子。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既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也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而是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心灵契合和精神的交融,是一种“灵魂呼唤着灵魂”的爱情。她说过:“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我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21]爱是平等的、是相互交流的,这是简爱择偶的首要标准,也是她独立人格的闪光点。简爱身材矮小,毫无姿色,只是一个穷教师,却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原因就在于她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力量。简爱外柔内刚的品行、超凡脱俗的气质、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使他与简爱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在英国小说史上,简爱是第一个不凭形象美全凭心灵美赢得男性爱慕的女子。而罗切斯特让简爱倾心相爱,与他的财产、门第也无关系,是他抛弃了贵族偏见与简爱平等相处的平民作风让简爱信赖,是他对金钱和世俗观念的鄙视与简爱意气相投。可见,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年龄、姿色、财产、门第的世俗观念,是心灵与心灵的相印,精神与精神的相通。心灵与精神相互呼应与吸引,才是男女平等的真正爱情。

在一场社会地位如此悬殊的爱情中,简爱表现的是如此不卑不亢,彻头彻尾她都遵循着那条神圣的原则——自尊、自重、自爱。她不再在爱情的市场上等待被人挑选。尽管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罗切斯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可她并没有气馁或自我贬低,而是勇敢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因为她认为人在精神上、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里无疑是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

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即便这妻子是疯女人,她也毅然只身离开,而不愿做罗切斯特的情妇,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越尊重自己。”[22]简爱精神就是一种鸟的自由精神。她敢于冲破一切压制追寻自由和真爱。尤其是在罗契斯特提出违法的婚姻时,简拼命从她所爱的人怀里挣扎出来,不愿过那种不正当的生活。“简,冷静些”,他说,“别这样挣扎,像一只发狂的鸟……”简爱的回答可谓发人深省:“我不是鸟,没有网能缚住我;我是个自由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所以我现在得离开你”,[23]简爱这一坚定的抉择正是因为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了一起,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在简爱身上,有着对女性自由和道德自由的向往,过于严峻的束缚和过于绝对的停滞都会让她痛苦。正是靠着坚强的毅力,简爱才在精神上牢牢控制住了自己,因此灵魂是安全的。也就是说,把握住了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没有被爱的旋风席郑卷一空。简爱的这些话语和行为打破了以往女人被动角色,冲破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禁忌和伦理道德规范,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爱情观。她开始从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赋予的温柔、被动性格中挣脱出来。

简爱对圣约翰求婚的拒绝,是因为她清楚的意识到她们之间没有爱情,她不肯抛弃自己的独立人格去屈从圣约翰,做他的传教工具。她对圣约翰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虚伪感情!是的,圣约翰,当你奉献它时,我也瞧不起你!”[24]在简爱看来,婚姻的基础只能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可以冲破门第、财产的种种阻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互通,婚姻绝不是一件可以交易的商品,一个女人活在世间,应该为争取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爱情权利而斗争。简爱的现代爱情意识抨击了一切世俗的陈腐观念。最终,当罗切斯特被大火烧残后,她毅然选择了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精心照料他。这桩婚事已排除了所有的外部条件,只以爱情为基础。当罗契斯特说他“需要一个妻子”,要简爱为他挑选时,简爱明确答复要挑选最爱他的人,而罗契斯特则回答说要挑选他最爱的人。罗契斯特是个“可怜的瞎子”,没关系,是个比简爱“大二十岁的残疾人”,也没关系。简爱仍然认为做他的妻子是“活在世上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了。”这是牺牲吗?简爱反问:“牺牲!我牺牲了什么?牺牲了渴望食物的饥饿,牺牲了亟待满足的期望。有权拥抱我尊重的人——亲吻我爱的人——依偎着我信赖的人,这也算是牺牲吗?如果是的话,那我当然是乐于牺牲了。”[25]他们婚后过得非常和谐,爱得非常真挚。尽管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是极不般配的,可当他俩的思想境界和素质修养达到高度契合时,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与规范在他们心中已无所谓了,他们完全可以为对方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在他俩婚后的第十个年头上,简是这样回忆的:“现在我结婚已有十年了……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到语言难以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正如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一样,没有哪个女人比我更加亲近自己的爱侣,更加彻底地成为他的骨中骨,肉中肉……我全部的依赖都交付给了他,他全部的信任都奉献给了我,我们的性格恰好相会—结果自然是完美的和谐”。[26]无须多言,简爱在婚后第十个年头上对往事的回忆,就足以说明她与丈夫的结合不仅在精神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同时也达到了心灵上的契合和相通。

《简爱》的结构是一种《神曲》式的艺术构架。简爱经历了地狱(盖茨赫德和洛伍德)的烤灸,炼狱(桑菲尔德)的净化,最后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天国这一理想境界(与罗结合并诞生了象征新生的下一代)。在走完人生的地狱和炼狱的历程中,简爱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而罗切斯特则在一场象征着脱胎换骨、尽除旧恶的大火中获得了新生,两人同在上帝的召唤之下,走到了一起,抵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27]

五、简爱女权意识形成原因

在简爱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基于学识和良知的自信心以及批判现实的能力,都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性自主精神的体现。正因为简爱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学识构建出了新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才从最初的被否定者,被蔑视者跃升为被认可者、受尊重者。她正是凭借自幼刻苦奋斗的自我实现的努力,积极有效地争取着基本的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格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规。

在简爱的身上,没有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女子那般妩媚和多感,没有左拉和莫泊桑小说中的女人那样优柔和顺从,更不是哈代笔下那个成为了命运奴隶的苔丝。“被动、献身、温顺、优雅”,这四种为旧时代的作家用力描写,以教育陶冶他们同时代或后世女性的,在新型妇女身上是不容一些存留的了。新型的妇女经过社会人群的长久锻炼,境遇的颠沛并不能使她嗟怨,命运的嘲弄更不能使她屈服。她有着四种基本的特质:“能动、反抗、果敢、决断”。这四种特质是她在自下而上斗争的场所中养成的。[28]简爱身上正有着这些现代女性所应俱备的特质。在那样一个时代,男权文化预设存在于女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简爱冷峻地消解了男人的伟岸强大,她深刻揭示了男性的强大是建立在女性的无知和顺从之上的,简爱清醒地认识到男性不可能是女性的拯救者,相反,他有时更需要女人的拯救。正因为简爱意志坚强,又能总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遇难不惊、临危不惧,罗切斯特才特别信任她,每当危机来临时,他都会本能地求救于简爱,并对她说“我需要你”,从而获得重新生活的力量。可以说,在与简爱的相处过程中,罗切斯特已完全被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以致于在精神上、生活上都完全依赖简爱。要从深层次上探究简爱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当时的历史环境。

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当争取人类自由的思想震撼着男人的心灵时,同时也震撼着女人的心灵。1791 年,妇女运动领袖奥林匹.D古日发表了她的《女权宣言》:“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的基础之上。”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女性主义”开始在英美等国家流行,女性主义“指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机会的一种信仰和行动;或者说它是一个社会变革的建议,以及一个力求结束妇女被迫地位的运动。女性主义是世界性的。其目的旨在把妇女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中解救出来,并促使各国妇女之间团结。女性主义又是民族的。旨在结合各个国家具体的文化和经济条件考虑妇女解放的重点和策略。”[29]而勃朗特所处的正是英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高涨的年代, 这次运动也正视了妇女的无权地位, 提出了争取妇女自由权利的口号, 女性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她们已经明白女性有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反对男性第一, 女性第二的观点, 认为男女平等, 女性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因其自身遭遇和切身体会,勃朗特受女权思想影响比较深刻, 故简爱的形象可谓应时而生, 表达和彰显了女权思想。简爱的人格魅力正在于她的反抗性格, 她的那个有着决不向困难低头的傲气, 不顾一切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的志气, 大胆追求所爱的勇气。她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性代表,因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总是对父权、夫权、家庭的否定与背叛,努力挣脱血缘锁链,追求从‘穴居’状态走向宇宙之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勃朗特把英国的女性意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结语: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温柔、纯洁、年轻、美丽等等一直是理想和完满的女性普遍具备的特征,女性自主意识被压抑、被忽略,女性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愿望为男权主义所抹煞和剥夺,这造成了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的空洞化。传统的女性性别意识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存于人类历史之中;逐渐成为了人类常规文化心理。简爱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她实现了女性的跨越,她身上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意识,她的自尊自重、不懈追求,她的勇于创新、敢做自己命运主人的主体精神以及追求人性全面发展的自觉努力等,表明了女性掀开了重重历史帷幕战胜了自己——那个曾经客体的自己,她由此解构了男权规范的束缚,窥破了男人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卑劣与渺小,从而获得了一种足以和男人对视的自信与精神支撑力,最终抵达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大出版社1992年版

[3]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朱虹:《基督教圣经与<简爱>》,《读书》第9期

[5] 王先霈、胡亚主编:《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6][奥]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7]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女人>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8] 金仲华:《妇女问题的各方面》,开明书店1934年版

[9]金琼:《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外国文学研究》19第3期

[10] 岸波:《女性觉醒的最先声——谈<简爱>中的妇女超前意识》,《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11] J·Kristeva:Women’s Time ,The Kristeva Reed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12] 禹燕:《女性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3] 陈圆圆:《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期

[14] 刘伯香:《我就是我自己——论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2月第24卷第4期

[15]朱虹:《<简爱>与妇女意识》,《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16]王文惠:《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解读》,《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

[①]禹燕:《女性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著:《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9页。

[③]参见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④][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⑤] 同上,第274页。

[⑥] 同上,第275页。

[⑦] 同上,第277页

[⑧]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⑨] 陈圆圆:《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第1期。

[⑩] 参见王瑛:《论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年5月第3期。

[1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12] 同上,第42页。

[13][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14] 同上,第147页。

[15][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16]张岩冰著:《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版,第41页

[17]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18] J·Kristeva:Women’s Time ,The Kristeva Reed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140.

[19]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20] 参见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女人>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2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22]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

[23] 同上,第311页。

[24] 同上,第421页。

[25][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序》,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页。

同上,第467页。

[27] 同上,第6页。

[28] 金仲华:《妇女问题的各方面》,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7页。

[29]西慧玲著:《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46页

篇5:女权主义的英语作文

关于女权主义的英语作文

Feminism is a discourse that involves various movements,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the issue of gender difference, advocate equality for women, and campaign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According to some,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waves. The first wave was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second wa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and the third extends from the 1990s to the present. Feminist theory emerged from these feminist movements.It is manifest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such as feminist geography, feminist history and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Feminism has altered predominant perspectives in a wide range of areas within Western society, ranging from culture to law. Feminist activists have campaigned for women's legal rights (rights of contract, property rights, voting rights); for women's right to bodily integrity and autonomy, for abortion rights, and for reproductive rights (including access to contraception and quality prenatal care); for protection from domestic violence, sexual harassment and rape;for workplace rights, including maternity leave and equal pay; and against other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During much of its history, most feminist movements and theories had leaders who were predominantly middle-class white women from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However, at least since Sojourner Truth's 1851 speech to American feminists, women of other races have proposed alternative feminisms. This trend accelerated in the 1960s with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lapse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in Africa, the Caribbean, parts of Latin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 Since that time, women in former European colonies and the Third World have proposed “Post-colonial” and “Third World” feminisms. Some Postcolonial feminists, such as Chandra Talpade Mohanty, are critical of Western feminism for being ethnocentric. Black feminists, such as Angela Davis and Alice Walker, share this view.

Since the 1980s Standpoint feminists argued that feminism should examine how women's experience of inequality relates to that of racism, homophobia, classism and colonization.In the late 1980s and 1990s postmodern feminists argued that gender roles are socially constructed,a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generalize women's experiences across cultures and histories.

篇6: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简.爱 》

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简.爱 》 - 毕业论文

摘  要:女权主义批评是1种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综观国内外整个文坛,从古至今代表女性独立呼声,表现女性意识、特征的.作品寥寥无几,女性作为1个占世界人口1/2的群体1直处于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世界中,丧失了自己独立的话语权。

关键词:女权主义批评  经济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  婚姻观.

Abstract:It is a kind of womans consciousness that feminism is criticized to take care of the literary works, have value standards of women and aesthetic literary criticism that pursue. Take a broad view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whole literary world, represent womens independent voic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isplay women consciousness, characteristic works very few, women of the world words of centre at man as one with a population of 1/2 of the worlds total colony, have lost ones own independent words right .

Key words:Feminism criticizing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economy

Self- consciousness  Marriage view

篇7:西方女权主义家庭心理治疗发展概况

西方女权主义家庭心理治疗发展概况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个体心理治疗被家庭整体治疗的方式所代替,家庭治疗是指以家庭为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始于1962年.20世纪7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权主义者从性别角度入手,以对父权制的批判作为手段,以女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了传统的系统论的家庭治疗理论,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女权主义者从各自的具体的领域提出了自己的家庭治疗观点.虽然女权主义者对传统家庭治疗的批判和重建的体系繁杂,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和方法,但女权主义家庭治疗的观点已经成为了家庭治疗领域的新发展之一.

作 者:尚晓丽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9(3) 分类号:B84-065 关键词:家庭治疗   父权制   女权主义家庭心理治疗  

篇8:女权主义思想对近现代舞蹈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对近现代舞蹈的影响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也称女性思想,它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女权阶段、女性阶段、女人阶段。

第一阶段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女权主义者提出与男人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就业地位和思想解放。1968年以后女性主义者不再局限于同工同酬和职业的认可。1980年以后女性主义者提出了以强调两性对立和女性提出了以强调“女人”为特征的新民族主义,不再强调两性对立和女性和女性一元化,而是提出多元论,女性不再和男性对立,不再是准男性,从而消弭男性统治话语,使世界成为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世界。

女权主义思想的最初萌芽可以在29世纪形形色色的作家和社会评论家的著作中见到。同时一批个性鲜明、反抗意识强烈的女性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仲马的玛格丽特,福楼拜的爱玛,易卜生的娜拉等等在世界文库中已成为不朽的艺术没的典型.

现代舞蹈是在反对僵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历史现象,是现代舞之母依莎多拉.邓肯对陈腐的芭蕾向世界大喊“芭蕾一点也不美”时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舞蹈革命。但邓肯从未想到要去建立一个什么新的学派,而只是想从芭蕾的清规戒律中获得一种肢体与精神的自由,然后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舞。

随着现代舞的发展,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目睹了美国人对舞蹈兴趣的大副度增长--这种兴趣很快就反映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舞蹈是一种女性的艺术,而我们的文明是父权家长制式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男子与女子一样频繁的.跳舞,有时甚至比女子跳得更多,甚至主导着舞蹈的走向,在很多女性跳的舞蹈中,他们诠释的却是男性的思想观点,用大部分男人的审美决定着舞蹈的审美,用男人的眼光决定着舞蹈的角色.如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芭蕾舞剧《驯马记》描述的就是一位具有自己思想和个性的女性在社会和家人的责备下被丈夫驯化的过程。在舞蹈中编创者使用讽刺和滑稽的舞蹈语言表现这位“悍妇”,用一种洒脱而尊重的舞蹈语言表现那位丈夫,并宣示顺从男人是女性的最大美德,并认为这表现了人类灵魂中真正女性的方面。

女权主义思想真正影响舞蹈这门特殊艺术的是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女性观点。正如中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戴镜华所说:“真正的女权主义文学和艺术批评,重要的在于提供一种女性视点去解构文学中是男权主义文化中心的存在和整个男权社会的权利机构。”

用女性视点看舞蹈及其所表现的意义,从女性的心理及思维去表现舞蹈,使一些舞者进行了有意识的创作。最早由玛莎.格雷姆创作的《悲歌》就是一个从女性心理和视角象征女性的经典作品。作为一种对女性悲哀的描绘,格雷姆的舞蹈表现是隐喻的。她突出了送做特征和女性的情感倾向,使观众了解到“紧身衣壳”带给女性的束缚,反抗并控诉男权思想和文化体系。

女性主义在内容上是对性别意识,对关于性别意识的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的探索。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女性文化与男性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追求男女社会的地位平等。如果说现代女性主义的口号是“男人是人,女人是人”,那么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口号是“女人不仅是人,而且是女人”。这一时期主要强调女人个性化。这种思想也对中国女性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以林白,陈染等为代表的女性文学创作的高潮。舞蹈界出现了以舒巧为代表的舞蹈创作主体。主要创作《祥林嫂》、《胭脂扣》等一系列作品,虽然她没有将主要视角集中在女性问题上,但对于舞蹈而言,却启示了一种新思维方向:冲破传统文化艺术色彩,重新痊释作品,把女性最隐私的内心敞开来解读。创作者用自身独特的感受去展示他们对女性自身的不同体验。北京舞院王玫根据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创作的现代舞《雷和雨》重新痊释四凤和繁漪三个女性的情感世界,并以他们为主线展开.其中在繁漪的几段独舞中用跑动、静止、彷徨、旋转、跌倒等等一系列对比强烈的动作,表现繁漪对男权制度的不满,对自由、对爱情的渴望。在这之前也有关于《雷雨》的升毫亿 舞蹈作品,但那些作品只着重于表现人物的关系和剧情的合理展现,而不是从人性给予表现。在《雷和雨》的舞剧中用女性主义视点,把他们作为人,作为女人提炼出来。从家庭、经历、爱情各个层面刻画着三位女性,使她们立体起来、丰富起来,从而展现女性完整的心理。

这是女性主义思想带给舞蹈的影响,它从本质上改变了舞蹈的观点,用女性主义思维和视点看世界,使得创作者们有意识地创作以女性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开拓了思维的另一个空间。

回首女权运动的发展过程,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及其思想是影响是巨大的,从诞生就显示出不凡的生命力。它以自身的经验、智慧和力量,开拓并发展了另一种思维,提高了女性地位,丰富了世界女性艺术。它不仅使女性在舞蹈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也使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实践更加成功和生动。

篇9:论体育社会中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过去提出有关女性和体育的问题运用的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科学化模式,女权主义学者早年的任务之一便是对此加以批评。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的,体育社会虽然从男性社会开始,但少了女性的膜拜和追求似乎一切就毫无意义。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实现体育社会决策的女性参与,实现女性体育权利。因而,从根本上认识和分析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中的作用,将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1.女权主义的定义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2.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权利是相关的,没有一个男人、女人或一群男人、一群女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能完全控制对方,只有人们相对于对方有或多或少的权力。所以,单一的权力群体是不可能生存的。

第二,女性和男性在体育和锻炼方面的经验对社会和体育社会学都有着积极意义。对女性地位的认可和女权主义的稳定发展是体育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第三,如果要在男女两性中发展出一种体育实践的社会和社会学意义,那么女权主义者就担负着挑战并改造性别不平等的责任。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积极发展必然会影响女性的社会遭遇和状况,并使改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女权主义活跃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

第四,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男女平等,更关键的是从女性的身心发展出发。激进的女权主义不是发展的目标。生态女性主义者已向妇女们发出警言:不要一味地强调与男子平等而无视自己的身心发展而过度地开发自己,这样只能导致自己病态。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清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新估价与女性有关的价值,开创女性的精神空间。她们需要获得真实个性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女权主义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关爱、尊重女性和价值的真正体现。

三 结束语

体育社会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属于社会,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追溯体育发展史,男性的领导地位毋庸置疑。但随着文明社会的建立,女性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逐渐受到重视。重新审视体育社会的两性关系,正确对待女性在体育社会的地位是当今不可忽略的问题。女性曾经或仍然在体育社会中面临的遭遇,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势必促进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发展。只有当女权主义健全地发展,才可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体育社会,进而促进体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马奎尔・凯文・扬.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陆小聪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卡尔・法斯丁.女子体育运动与媒体[J].体育文化导刊,:60~61

[3]金梅、齐晓英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5):14~17

[4]李小兰、张宏宇.女性主义思潮的变迁与奥运女子体育项目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23~25

[5]黄世华、蔡兴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女性的身体文化[J].体育学刊,(5):33~35

〔责任编辑:骆虢〕

篇10:论体育社会中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1-0068-01

全世界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女权主义对体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之前,研究女性参与运动的学术兴趣虽已日趋增长,但没有明显的或持续女权主义视角的关注。体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影响取得长足的进步,被束缚的女性正破茧而出,并谱写出女性特有的篇章。

一 运动、父权制和男性权利

追溯体育的历史,早期的体育完全是男性的世界。男性控制了体育机构,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与阳刚之气、力量和优越性联系在一起。男性的优势被放大化为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实质所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尽管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加入到体育社会中,并且具有越来越多的影响力,但体育仍被视为一种父权制机构,而且是一种象征的和重构的父权制机构。通过调查表明,如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和FINA这些国际化体育组织,男性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男性对分享权力要求的抵制证明了体育中的男性霸权主义。反观女性体育,有些媒体常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语言,极力突出其外表,刊登带有色情色彩的照片,关注女性与运动员的情感表现并且拐弯抹角地鄙视女性,以表明他们的地位身份。

篇11:生态女权主义与代际正义的文化关联

生态女权主义与代际正义的文化关联

威胁代际正义的症结,不仅来自现代工业文明的经济主义价值观同自然界的.二元对峙,从而给后代凭添了无穷的环境灾难,而且也来自人际关系中的男性精神的片面膨胀,从而导致女性和自然界同时遭遇边缘化的命运.因此,构建代际正义伦理,不仅有赖于环境伦理的现实支撑,同时需要扬弃现代单向度男性精神的片面膨胀,消除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形式的重男轻女现象.

作 者:黄晓燕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伦理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 年,卷(期): 15(6) 分类号:B82-066 关键词:生态女权主义   单向度男性精神   女性边缘化   代际正义  

篇12:试论生态女权主义与道教思想的契合

试论生态女权主义与道教思想的契合

在“生态危机”这一共同的背景下,诞生于现代西方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潮与东方古老的道教思想发生了碰撞,显示出令人惊异的相似性.论证二者思想的.相似性,可以拓展道教关注现实的视角,并希望有益于当前的环保事业.

作 者:陈云 Chen Yun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刊 名:宗教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LIGIOUS STUDIES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B95 关键词:生态女权主义   道教   阴阳和谐   贵柔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后感提纲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体会精选

《中国制度面对面》个人读后感心得精选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600字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包商主义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左右

拿来主义读后感

高子哲读后感

女权主义读后感
《女权主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女权主义读后感(共12篇)】相关文章:

关于《资本论》读后感精选2023-12-14

学习《共产党宣言》之读后感二2023-07-08

关于《共产党宣言》读后感精选2023-01-04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2022-09-12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200字学习感悟精选2022-09-16

更少,但更好---《精要主义》读后感2022-12-24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读书笔记2023-01-13

共产党宣言 读后感2022-11-29

爱国主义读后感2022-12-09

人世间读后感1000字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