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共13篇)由网友“喜欢臊皮”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
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在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又读了一遍,觉得每读一遍,离语文课堂的本质就又近了一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自然是语言;文呢?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语文课标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句话来看,“文”,指的似乎是文字。但是,语文课标还有这样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呢?自然是要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来实现了。所以,语文课标很明确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几句话,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在心中默背这几句话三遍,然后再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黄厚江前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说,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的本色来,何为本色?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读完这些话之后,再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忽然就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检视出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来――比如重结论轻过程,重主旨轻语言,重形式轻内容等等。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先将自己“埋入文本”中,逼自己潜心会文,然后再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学习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词语――作者描写现实中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来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两个故乡的不同感情。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我”初见到故乡时的“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这个“阿”字和感叹号理解‘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在语言品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去体验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
当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静下心来,自己先细细琢磨、品味每一篇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到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可以真正体现语文的本色了。
篇2: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还语文之本色
从暑假开始,我就一直在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一书,读了一遍,还不过瘾,又读了一遍,觉得每读一遍,离语文课堂的本质就又近了一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语文。语,自然是语言;文呢?是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语文课标明明白白地写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句话来看,“文”,指的似乎是文字。但是,语文课标还有这样一句话:“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呢?自然是要通过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来实现了。所以,语文课标很明确地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几句话,应是语文课堂的“根”。每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在心中默背这几句话三遍,然后再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黄厚江前辈在《语文课堂寻真》中说,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的本色来,何为本色?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去,其实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读完这些话之后,再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忽然就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检视出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来――比如重结论轻过程,重主旨轻语言,重形式轻内容等等。
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先将自己“埋入文本”中,逼自己潜心会文,然后再带领学生潜入文本,品味文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学习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两个词语――作者描写现实中故乡的“苍黄”,和记忆中故乡的“金黄”,思考这两个颜色带给人的感觉,“苍黄”是一种很灰暗的黄,给人一种压抑的、萧瑟的感觉,而“金黄”则是鲜亮的、金灿灿的黄,“金”字本身就有一种质感,给人明亮的、欢快的感觉,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来深入理解作者对这两个故乡的不同感情。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我”初见到故乡时的“阿”字和感叹号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这个“阿”字和感叹号理解‘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在语言品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的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去体验咀嚼语文的美好滋味,品味文字里的深沉情感。
当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静下心来,自己先细细琢磨、品味每一篇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才能用自己的阅读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到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可以真正体现语文的本色了。
篇3: 读《教育寻真》有感
读《教育寻真》有感
李镇西老师在为这本书的总序开头是这样写的:“有人说,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然而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教育更多意味着责任,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由爱升华为责任,需要我们做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我认为,今天的师德内涵还应该增加一个重要内容―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李镇西老师认为追求“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就是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工作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有近5个年头了,刚毕业担任班主任那会,与学生在一起的酸甜苦辣,已经忘记了什么味道;第一次进课堂上课的情形,已无从描述,曾经的一切一切,已如过眼云烟,一点点的抛进了时间的长河,有时候想,如果从刚工作那时就开始将这些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感悟、曾经的一切教育故事记录在案,那该多好。
一直以来,都是因为自己缺少一颗反思的心。反思,可以帮助自己寻找到许多教育的“真”,它既是行动研究的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探寻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反思的过程,才能让我们检讨自己的教育理论和行为,才能让我们反思什么是有效教学,反思我们的课堂得失,以此来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从而获得持续有效的的专业成长。
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就像我们所撰写的教育随笔,我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将我们的反思发表,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不光有助于我们对知识认识的再提高,同时在这交流与展示的舞台上,激发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和端正态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我想,我能在《教育寻真》中学习到许许多多教育的“真”。
篇4:读《寻李白》有感
一千年夹着风沙尘埃飞过,宋、元、明、清……光阴流转过千年的故事,然而,这个国家最刻骨的铭印,最灿烂的回忆,还是――唐。没有人可以抑制住,当“盛唐”二字脱口而出时流露的自豪表情;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个朝代在国人心中已蒙上神话色彩的事实;大唐、牡丹,牡丹、大唐,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了欣荣、自由与包容。而李白――这个传说里走来的仙人,更是人们心中,大唐的符号。
醉心盛唐风采的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妖猫传》里,曾有一句台词说:“杨玉环成了大唐的标志。”然而杨玉环却说:“李白,大唐不能没有你。”李白出现在电影里的十几分钟,是整部电影里最狂放的高潮,高力士脱靴、作诗颂妃、赐金放还。这个执壶抛笔的身影,只要出现,定放异彩。
历史也袒护他,用时光打磨出他最雄奇的棱角,让后人但见其影,不得其形。他游于历史的烟云中,不露真迹,活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活出了神话的影。倘若没有历史的着色呢?他便做不得神话么?不,绝非如此!
他是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是与月共舞的歌唱者,是要销去万古愁的骑行人!要就丹砂的、要谋权贵的,那圣贤人、那自屈者,终不与他同道。他是在月下、在山间的,骄傲将他推上寂寞的悬崖,他却纵身一跃,怀着寂寞而不甘寂寞,哪怕只能与影为伴、与山相望,他饮酒作乐笑之!
将他推上神坛的,又何止他的不羁?保守的过客,那灵魂里尚存的对自由的怀想,也迫着人们奉他为“仙”。或许历尽一生,也难得逍遥如李白的一刻,但不必让落寞攀上心头。翻开一卷书来,启口唱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篇5:读《寻李白》有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谁如此轻狂?瞧那谪仙般的英姿,应是青莲居士――李白。
居士,你年少时便才名远扬,更是因作诗而获圣上赏识,进入朝廷。你本想一展宏图,奈何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寄情于诗。渐渐地,你的诗出现了更多长安的烟火气,有了更多长安的快意恩仇。可是后来,你又消失了。是倦了长安的繁华?还是恶了朝堂上的人心难测?我仿佛看见了,你孤身一人,站在千灯万火的长安城中,与周围的热闹格格不入。
良辰美景,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可又有谁能知道你的忧愁?但你又是如此潇洒、浪漫,区区忧愁,如何能挫得了你的气度。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重拾信念启航了。
你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一路上以酒结友,以诗会友。这个时期的你特别高产,许是面对大江大河,奇山峻岭,你诗兴大发;许是你的生命有了更多的意义,你看尽世间繁华,人间游戏,仍不改赤子之心。在路上,你遇到了同是志存高远却不得意的`高适,天真浪漫总喜欢追着你的杜甫,三人结伴而行,你心中添了不少欢乐吧?
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各人有各人的抱负,你们这个临时组的队,最终也散了。再没体贴说话的高兄,再没眼巴巴追着你的杜二了,你又是孤身一人。只是路上人少了,还是乐趣也少了,一个人的旅程,潇洒但又寂寞。
后来,朝堂上又出现了你的身影,你的才华没有施展,却遭受牢狱之灾。这次,你又见到了高兄,你向他求助却遭到拒绝。你很悲伤吧,但你心知身处不同党派的你们早已是分道扬镳,恩断义绝是最好的结果,你也不强求了。
你又上路了,不过这次是踏上了流放的路,你走在路上,心里却又挂念什么呢?是否每到夜里,就会想起长安的盛景,想起游山玩水时的乐事,想起高兄,想起杜二,许是只有你自己知道,无法向他吐露吧。
那是一个晚上,你痴痴的看着水中月,清冷的月辉所塑造的幻境,使你分不清现实与幻象,你说要捞月亮,可这一下,却是在水中长眠了。生命以这种形式终结,也是不负你潇洒放纵的一生了吧。谪仙人最终以如此浪漫方式回归天上。
真恨君生我未生,要是与你同生在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如杜二一般追逐你的脚步,你以青莲居士自称,潇洒与清雅在你身上协调地表现,不愧是谪仙般的人物。不知今夜可在梦中相见,望周公为我们牵一牵线吧。
篇6: 读《寻宝物》有感
读《寻宝物》有感
在六年级的一天,我读了《寻宝物》这一篇文章,它让我的心思绪万千。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有个人,在一个小河边发现金子后,消息传出,许多淘金者都来这里挖金块,他们都想成为富翁,虽然有一些人挖到了,但人数却寥寥无几,有个人,把这块地给包了下来,想在这里挖到金子,变为富翁,但是徒劳无功,最后,他连买面包的钱也没有了。
不劳而获是人们的一个重大缺点,他轻则让人被欺骗,重则让人会倾家荡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也想不劳而获,记得有一次,在班上选班干部,有些同学不想上去演讲,而又想当,老师说:“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也没有不经过努力而能获取的东西,你们不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投票时,你们的票数就可能会比演讲了的同学少。”听了老师的这句话,很多同学就上讲台演讲。
我们不能长着一颗侥幸的心,要实实在在的做事,我们学习也要把学到的'知识都要懂,不能说考试可能不考,就逃避那个知识,因为这次考试就算不会考到,但是你能确定以后的那么多的考试里,也不会出到类似的题目吗?
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学会脚踏实地地去做人,宋庆龄曾经说过:“知识是从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
篇7:读《走进快乐语文课堂》有感
读《走进快乐语文课堂》有感
本书是有关如何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的书。在阐述了快乐语文的概念后,作者告诉我们让语文课、读书活动、写作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快乐起来的方法,最后通过自己的教学实录带领读者去感悟和体会快乐语文课堂的真谛。读了此书,令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活动中,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呢?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儿童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儿童,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交流。教师应当让儿童充分思考,给童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儿童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深化语文教改,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把他人模式中的科学教育思想,活化成自己所特有的“模式”。
篇8: 读《千里寻母记》有感
爱,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似沙漠上的一汪清泉;像饥饿中的一碗米饭。爱就是这样,时时刻刻都感动着别人,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爱的教育》是许许多多爱的结合体。我觉得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那为了亲人而不顾一切的爱尤为突出,《千里寻母记》就是最好的代表!
《千里寻母记》主要写了一个年仅13岁的热那亚男孩子,为了寻找他的妈妈,独自一人从热那亚去往美洲,共走了6000里路,终于找到了妈妈的感人故事。
是啊,一个才13岁的小孩子,竟然独自一人行走了6000里路。支撑他走完这么多路的信念是什么?是他心中对母亲浓浓的'爱。在行走途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与挫折,可他有放弃吗?没有。大家可能不知道6000里的概念吧?那就让我来换算一下:6000里等于3000公里,3000公里等于3000千米,3000千米等于3000000米!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有200米,我们跑一圈就累得气喘吁吁,而那个男孩竟然惊人要马不停蹄地走相当于绕操场走15000圈的路程!这种毅力和执着,是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所没有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去爬香炉峰。刚刚走了没多久我就累得大喊:“不爬了,不爬了!”想想那个为了寻找母亲而走了6000里路的男孩,他一路上没有充足的食物,饥肠辘辘地走了6000里路,再想想自己的行为,真是太不应该了!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热那亚男孩的执着精神,不让自己陷在父母的蜜罐温床中。用自己的力量,走好人生路上的那‘6000里’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脱离父母的溺爱和呵护!
篇9:读这里真安静有感
读这里真安静有感
记得一年前就已读过这篇文章。在嘈杂的书店里,读着作者对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民族的感慨,觉得很难以理解这个墓地带给作者的震撼。再次读到这篇文章,不知怎的,竟有些畏惧。
曾经看过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那本书中讲述了一个矛盾的民族:性极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回过头再看这篇文章,才明白过来这种畏惧原来是来自一种发自灵魂的佩服。跟随作者徘徊在僻远森严的墓地,我的心被一个个石桩所震撼。当我看到那些日本战俘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弄到每一战犯处决时洒血的泥土,汇集起来竖起一个“殉难烈士之碑”时,我产生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愤怒,恐惧,敬佩。因为他们对残忍的司令寺内寿一的敬重而愤怒,因为感受到日本人人性中非人性的无条件服从而恐惧,因为看到墓地中上下有序的严谨、等级森严的认真而敬佩。而书中对那些战俘要为司令修墓的描写,更让我明白了日本民族强大的原因。“.…..这些战俘白天在英军的监视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来,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谋。他们决定,寺内寿一的墓碑必须采用柔佛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为这座石山上曾发生过日军和英澳联军的激战,好多石块就浸染了日本军人的鲜血。他们要悄悄派出几个目睹当年激战的人去,确定当年日军流血最多的地方,再从那里开采巨石,躲过人们耳目,拼死长途运来。”我好像看到在牢狱中,衣衫褴褛的.日本战俘静悄悄地决定了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他们一定知道,在运巨石的路上,他们会遇到死亡,疲劳,疾病……但他们用那决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了它们。而那种精神,是来自于他们骨子里本有的对长官的忠贞和对同胞的尊重。而他们要先派出几个目睹当年激战的人去确定当年日军流血最多的地方,则再一次证明了他们的严谨与认真。于是这块墓地,被一种坚强所笼罩。我们总是对日本怀着一种尴尬的看法。历史总会让我们对这个民族有着一种愤怒。但也许我们应该放下愤怒,去学习那些我们本很早就该有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会真正的强大起来。篇10: 读《这小子真懒》有感
读《这小子真懒》有感
这是一本读起来能让人发笑的很有意思的书。故事的主人公邱宁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懒虫”。他天天迟到,走路慢得好像怕踩死蚂蚁。他不爱写作业,不爱洗碗,不爱洗澡,连上课必须趴在课桌上,真像个没骨头的软体动物。而他“懒懒”的'绰号也是根据这些缺点起的。但他乐观向上,很有礼貌,对同学以及老师们对他的表现作出的批评,他也虚心接受。他竟还会用一片柳叶吹出一段悠扬的旋律。
这让我想起了在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之前,我也懒得像懒虫。每天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偶尔出去骑骑自行车,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自己吃,硬要妈妈喂我,不然我就不吃。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一口一口喂我,而我却懒得连嘴巴也不想张开,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一顿饭要吃上1个钟头。
不过,懒懒是懒出一个境界了,而我好一点,不像懒懒一样那么那么懒。至少我上课认真听讲,把书包背在背上。(要是妈妈在的话,一定会说我不求上进)。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向懒懒学习,要勤奋刻苦。
篇11:《教育寻真》读后感
《教育寻真》读后感
《教育寻真》读后感今年寒假我阅读了《教育寻真》这本书,是由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觉得写的非常棒!也发自内心的佩服他。说到李镇西老师,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个名字,也初步了解了他的故事,他曾在农村中学执教近十年,一直任教语文并当班主任,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大学生。他一直不断的努力和学习,获得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并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读完他的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我被他对教育的认真态度、对学生负责任的心、对学生的爱和对生活的用心所深深折服。
在书的总序中,他就谈到读书、写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提高,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然后在书籍中他用文字细细记录了他对中国教育新理念的理解及中国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序言中他就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我所理解的教育的真谛。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活在最真实的世界里,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我想今天的教育者更应该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及生存的能力。我们老师尽可能不欺骗学生――哪怕是无意的欺骗,也是我们最起码的教育良心,也是我们教育者的信心所在,我们要用道德培养道德,用心灵赢得心灵。可是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似乎都是唯分数论,分数就能说明一切、就能代表一切。难道真的一切尽在分数中吗?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不需要靠分数说话呢?现在终于有越来越多的愿意抛开分数谈教育了,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依据考试成绩而评价学生,可是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去分析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领会成长的喜悦!
在书中他也更多地提到了德育工作暨班主任工作,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和心得体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辑――武侯杨帆,在这一章节中,他讲述了他为什么要当校长?在我们的眼中,校长就是“官”,但他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真正的校长不是官,虽然他拥有着某些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育。()说得多好啊,只有这样的校长,才能真正实现“官”的价值。同时他在开学典礼上讲话的主题“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我也非常欣赏,因为我知道这普普通通的十几个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而要真正做到更是谈何容易。但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觉得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动幸福!因为在书中,他展示了很多他曾经写给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信,以及他的教学日记,我深深被他感动了,在这些字里行间,充分渗透出了李老师对学校老师、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孩子们的爱,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他的懵懂、成长和快乐、幸福。我想现在有多少个老师能像李老师这样用心的与老师和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共同成长,并这么有心地保留那些珍贵的记忆?太令人折服了!
我想: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文字书写了他的青春,用爱心谱写了教育的新篇,用爱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因为他认为:爱,是一种依恋;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智慧;爱,是一种浪漫;爱,更是一种责任,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学生的快乐,体会当老师的幸福,因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让我们都去寻找教育的“真”,去感受教育的幸福吧!
篇12:读《寻得梅花点点香》有感
读《寻得梅花点点香》有感
孙蒙蒙
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这一卷散发着墨香的《寻得梅花点点香》,感觉不是读书,而是在听一位在讲台上耕耘十几年的园丁的谆谆教诲。感觉陌生,又熟悉。说陌生,是因为它是一本装帧典雅、有些“不接地气”的文化作品;说熟悉,是因为翻开扉页,那张温婉、熟悉的笑颜,还有书中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熟悉的名字。
我轻轻地抚摸着封面上“李冬梅”三个字,想起初到市一中工作,就坐在李老师对面的场景。书中的课代表,时常在我眼前忙来忙去,给李老师拿书,拿水杯,向李老师讨教问题;书中的那一株茉莉,就放在我和李老师桌子中间,它沐浴着阳光,散发着阵阵清香;也曾有幸聆听了李老师厚重而又不失活泼的课;现场听过李老师讲解《君子有九思》;听过李老师跟我们交流《红楼梦》;想起升国旗时候李老师怕冷,我摘下我的围巾给她披上,她转眼看我时,那深邃、慈爱的目光;想起李老师拉着我的手,一句一个“妮儿”时的温暖……人去如雾散,转眼往事成烟,似这样温馨的场景,却历历在目,恍若昨日。人生总是充满不测,也感谢在每个岔路口处,上天给我的本愿意接受,或不愿接受的安排。因为,正是有了不可预知的变故,往事才变成了故事。
拿到这本书时是周二上完课的时候,今天周四。两天时间,除了上课、改作业、备课、跟学生谈心、谢了两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开会外,我见缝插针,手不释卷,今天早读的时候,读完了这本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文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李老师这二十多万字,就像与她促膝长谈,娓娓道来,感悟良多。拿起手机给李老师发了一条微信:读完李阿姨的文,感悟有四。一、要有诗一般对待生活的真心;二、要有春雨一般对待工作的真情;三、要有梅一般淡薄的品质;四、要有熬过严寒的麦苗一般厚积薄发的力量。
每一个怀着赤城的心活着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这一辈子,能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这才是最大的成功。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定要有诗一样浪漫的真心。只有对生活充满希冀,饱含敬畏,才能发现生活真正的美。严寒的日子,滴水成冰,我们躲在温室里消磨石光,李老师却愿意踏雪寻梅。几度寻梅梅不开,却在心中添了一抹梅香。那一抹梅香,是对自己认真对待生活的一种欣慰,是对自己还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一种幸福。
翻开第二辑,写满了李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最真实的点点滴滴。从刚参加工作时像个“小疯子”似的大发雷霆,到渐行渐远,不断积累之后的稳重、典雅,都写得那么真,离我们每个教师的生活都那么近。近到似乎是在说自己。有多少老师不是从躁动不安、喜怒无常的“小疯子”形象开始的呢?可是从李老师的`文字中,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会怎样静静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学会如何鼓励学生,如何和风细雨般地去感化、温暖学生的心。只有为人师者有一颗炙热的心,学生才能在被爱中学会爱人,也学会做人。
初闻“冬梅”二字,和李老师上师专时的老师一样,由衷赞叹。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想起了一首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想起了一句戏“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我好比雪里梅花耐霜寒”.总之,喜欢这个名字,喜欢它傲立寒冬的倔强,喜欢它不与百花争艳的淡泊。作为老师,我们做的是一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梅花精神。只有洁身自好,不惧挫折,才能孑然挺立在酷寒的严冬。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我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才能锤炼出优秀的学子。这辈子,想坦坦荡荡站在讲台上,就像李老师一样,站成一道风景!
读李老师的课堂实录,看李老师锦心绣口,出口成章。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青灯苦读,日积月累,李老师怎能唾地成文?如果没有修心养性,默默无闻,李老师怎能积土成山,倾心创作出这二十几万字,为后来者指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抱卷苦读,善于积累。唯有虚怀若谷,不断学习,才能在讲台上站得稳,站得踏实,站得有底气!
谨以此文,献给李冬梅老师。
篇13: 读《疯丫头杜真子》有感
杜真子,在马小跳书籍的女孩子中,我最喜欢。她有点任性、有点霸道,但她也很善良、也很热爱小动物。令我惊讶的是,她跟笑猫(杜真子的“宝贝”)的关系,竟然比跟她妈妈的关系还要深厚!
马小跳最不喜欢两个女生,一个是同桌路曼曼,另一个就是这本书的主角??杜真子!在学校要时时刻刻地被路曼曼管着,现在,连回家也没好日子过!杜真子的父母出国了,她就住在马小跳家,杜真子不仅强占了马小跳的房间(可怜的马小跳只能睡在沙发上),而且还动不动就指责马小跳,而马小跳只能按照“好男不跟女斗”的说法,处处让着她。马小跳让杜真子不是因为怕了她,是因为杜真子带来的那只猫,只要那只猫一使出绝招??冷笑,马小跳就会认输……
《满满一盆子爱心钱》这篇文章最让我感动。故事讲的是杜真子和马小跳的父母在逛街心花园时看到公园里围了一群人,他们走过去一看,有个三岁的小女孩子正在满头大汗地转着呼啦圈,“314、315……”原来,小女孩的妈妈患了脑瘤,小女孩在这里为她妈妈筹钱做手术。杜真子挤进人群来到小女孩身边,带头帮小女孩要钱。她又是唱歌、又搞成语接龙,吸引了许多路人,人们纷纷捐钱。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零花钱和压岁钱像河水一样,不计其数,可一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却过着痛苦的日子,他们只要能添饱肚子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大家都应该去帮帮他们。让我们一起去关爱和帮助贫穷世界里的孩子们,让他们也过上像我们一样的好生活!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共13篇)】相关文章:
《愿生命从容》读后感1000字2023-07-18
唐诗《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2022-08-22
立德树人师德心得体会2023-06-11
山中访友经典语文教案2023-10-11
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设计2022-07-10
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说课稿2022-10-18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影子》语文教案2022-04-30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的翻译赏析2023-04-29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10-19
立德树人师德作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