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推荐18篇)由网友“kk1917”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今年春节因为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整个假期待在家里替代了走亲访友,也趁此机会,有了难得的安静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时间。《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是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的倾力之作,书中梳理了20xx版《课标》中的十个核心概念、小学数学中的常见的数学思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几乎涵盖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所有的概念及数学思想。对每个概念及思想都是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的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个知识点阐述的背后还紧跟着一些“推荐阅读”,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拓展的空间。书中知识阐述显示了吴老师及其团队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师们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有的放矢,教学建议的案例自然生动,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一、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
我们现在的学习,大都是在数学前辈们结合生活,苦心钻研的心血,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对于很多结论或公式有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理解,知识死记硬背,有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会提出这些结论或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呢?作为老师要对此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遇到新知识、新符号、新公式等,老师要给孩子们介绍每个知识都有它产生的背景、演变及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学生真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内涵,才能真正会用,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二、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在小学,学生的思维大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直观的、形象的材料,有利于其学习的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过程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方面获取信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不断亲身经历、不断锻炼、不断积累中形成的。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掌握知识在每个学段的联系及深度
现在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有些知识会在多个学段出现,但是仔细分析过教材,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知识在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能够很好的承上启下,也为了避免出现知识渗透不到位或无意提高对学生的要求,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那么作为老师平时工作中,要对知识在每个学段的联系及要求掌握的深度及广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仔细拜读后,就会很好的把握教学分寸。帮助孩子们顺利的学好数学的每个知识。
四.重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综合与实践”每个学段都会出现,它的内容比较有挑战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它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最近教学改革比较重视的内容,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比较特殊,为了注重让学生展现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目标,做好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结果展示及评价等要素的设计,并有效地落实到实施过程中。在书中呈现了在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八个课例,具体、详细。可供我们进行参考与学习。
总之,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具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实施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利器。
篇2:《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随着年段的逐步提高,孩子们问题逐渐走向深度,更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为自己“充电”,四年级组的老师推荐了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推出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本书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基本概念,全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
一、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二、数与代数;
三、图形与几何;
四、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这本书我目前才看完第一部分,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这本书对这十个核心词念和十二个数学思想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1、概念描述,对每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了界定;
2、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3、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4、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比如核心词中的“推理能力”,现代数学认为推理是形式逻辑术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即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而形式逻辑是不研究推理的具体内容的,只研究怎样的推理形式才有效,即推理的合理性。像“四边形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种就是推理。而在小学数学总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推理定义。但教材中安排的“你是怎样想的?”“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内容都非常明显的鼓励学生进行推理。
在概念解读中,推理一般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两种。
演绎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得到某个具体结论的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合情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是一种合乎情理、好像为真的推理。因此合情推理的结论是不一定为真的。其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特殊合情推理。归纳推理是指“以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推理又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教学建议:通过以上对概念的界定和解读,书中又给出了三点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或依据平日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推理过程清晰的表达出来。
(1)要鼓励学生清楚的表达推理过程。学生在有条理的表达中,锻炼了思维的有序性。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是要讲道理的,要根据理由得出结论。
(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实验或者推理验证猜想。
3、有效的评价学生的推理。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这个同学能用上“因为…所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谁能说的和他一样清楚?”通过这样类似的有效评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最后书中还做了推荐阅读:
(1)《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可以帮组我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推理能力这个概念。
篇3:《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界定:接着进行详尽的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括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各篇末都有“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这是一本为小学数学老师答疑解难的教学工具书。书中各篇的撰写,显示出作者们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老师和其团队核心队员刘劲苓(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刘克臣(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一起,组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相关队员,紧扣20xx版数学课标的精神,经过多方查证、广征博引,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百余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案例式的生动解读―― 【概念描述】――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对每个概念做出界定: 【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推荐阅读】――为老师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篇4:解读考研数学 基本概念是考察要点
解读考研数学 基本概念是考察要点
数学1卷子考点分布均匀,这跟往年特点吻合,从难度来讲,除了个别题目有一些特点之外,总体的感觉还是难度持平,尤其是跟去年相比持平。线性代数有一道大题出得比较新颖,形式上新颖,运算量比较大。概率考的是两个非常传统的题目。”对2013考研数学真题进行了整体概括。
数学考试呈现两大特点
刘老师表示,今年的研究生数学考试对基本概念、性质定理考察比较多,去年考导数应用部分考的是不等式的证明,今年考的微分中值定理。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计算量比较大,考生做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可能会有一些浮动,浮动也就在2、3分范围内,各位考生不要过于担心。总体而言考研数学的复习一定要抓基础。研究表明考研数学的考察方式还是比较有规律的,考察重点每年都是重点考察。那么对于它的学习方法刘老师也建议大家一定要把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复习得比较到位,考生不能仅仅抓住概念的表层,要注意内涵和外延,对于公式记忆得比较到位这是一点。
勤动手比技巧更重要
刘老师强调,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一些方法,比如说数学的方法,这个解题思路怎么样,数学题型怎么样,看到什么样的.题套用什么样的解法,这是老师传授给学员比较多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老师给学生传达很有限的,考生除了要将学到的的方法融会贯通,老师教讲的方法,学生必须在自己复习过程当中不断加以运算实践。把这个运算熟练到位,那么这时候在考场上才能凸现出你的实力。从几年的考试中不难发现实际上很多考生都是输在了运算上。刘老师认为这在平时复习当中完全可以避免。另外刘老师强调,考生除了勤动手还要勤动脑,也就是说这个计算题目出来了,一定要先想一想,多想一想这个题解题思路在哪,在手算之前,看一下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尽量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
篇5:小学数学关于数的基本概念
一、数的基本概念
(一)整数
1、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6、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⑴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 例如把 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 以亿做单位 的数 12.543 亿。
⑵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 例如: 13024900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13 亿。⑶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8、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如1/10记作0.1,7/100记作0.07。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叫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第二位叫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如0.36是两位小数,3.066是三位小数
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3、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的分类
⑴ 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 、0.368 都是纯小数。
⑵ 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例如: 3.25 、5.26 都是带小数。
⑶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例如: 41.7 、25.3 、0.23 都是有限小数。
⑷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⑸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
⑹ 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
⑺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如: 3.111 …… 0.5656 ……
⑻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 0.03333 ……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4、比较分数的大小:
⑴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⑵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⑶ 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通常是先通分,转化成通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⑷ 如果被比较的分数是带分数,先要比较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它们的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大的那个带分数就大。
5、分数的分类
按照分子、分母和整数部分的不同情况,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⑴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⑵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⑶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6、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⑴ 除法是一种运算,有运算符号;分数是一种数。因此,一般应叙述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而不能说成被除数就是分子。
⑵ 由于分数和除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⑶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
7、约分和通分
⑴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⑵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⑶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⑷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⑸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8、倒 数
⑴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⑵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⑶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四)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2、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3、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4、百分数与折数、成数的互化:
例如:三折就是30%,七五折就是75%,成数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牐 闯砂俜质 褪?0%,则六成五就是65%。
5、纳税和利息: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百分率。由银行规定按年或按月计算。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6、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 意义不同。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如:可以说 1米 是 5米 的 20%,不可以说“一段绳子长为20%米。”因此,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不仅 可以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是乙数的?;还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如:犌Э恕 米等。
⑵ 应用范围不同。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常用于调查、统计、分析与比较。而分数常常是在测量、计算中,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⑶ 书写形式不同。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来表示。如:百分之四十五,写作:45%;百分数的分母固定为100,因此,不论百分数 的分子、分母之间有多少个公约数,都不约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数,它的表示形式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 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般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7、数的互化
⑴ 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⑵ 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⑶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⑷ 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⑸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⑹ 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⑺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数的整除
1、整除的意义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除尽的意义 甲数除以乙数,所得的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而余数也为0时,我们就说甲数能被乙数除尽,(或者说乙数能除尽甲数)这里的甲数、乙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乙数不能为0)。
2、约数和倍数
⑴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⑵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⑶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⑴ 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②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⑵ 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
① 相邻两个自然数之和是奇数,之积是偶数。
②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整除的特征
⑴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⑵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⑶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⑷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⑸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⑹ 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⑺ 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5、质数和合数
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⑵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2都是合数。
⑶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6、分解质因数
⑴ 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⑵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先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⑶ 公因(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①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③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④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⑷ 公倍数
①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的最大公约数。
②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篇6: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解读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正确的估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能解决很多问题。搞好估算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首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明白学生估算的思路和理由,适当鼓励学生总结估算的策略。
其次,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估算数与精确数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反思讨论,从而加强体验,积累经验。
最后,估算的常用策略。
1、凑整十数法。如:198看作200,512看作510或500等。
2、取中间数法。如:672+678+673+679可以看作4个675相加。
3.利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如:127*26*7*3可以看作125*8*25*4。
4.寻找区间范围。一般是去尾进一,如:288看作300。
5、两个数一个估另一个不估。如:352+675看作350+675。
6、两个数一个估大另一个估小。如:578+785看作580+780。
7、先估后调。如;27*4看作25*4再调上两个4。
篇7:《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
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其实和我们在读其它书时的学习差不多,但它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 《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理念和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的设计不仅包括结果性内容,也包括过程性内容。将原来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总体上将中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从内容上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分为三个学段。 《标准》提出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如: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某校组织97人去公园,带800元钱去够不够?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只需估计100个人需要800元,现在是97人,带的钱一定够用,至于具体需要多少钱并不需要准确地计算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判断和选择计算的方法。现实中有些问题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只要估计结果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了解什么时候需要精确的计算,什么时候不需要精确的计算。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篇8: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要求出处:www.kaoshi.ws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09-15 nullnull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制度的指导思想
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备课组集体研究、讨论教师讲课内容,帮助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
1、集体备课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现实感和创新性,以澄清教师的种种困惑为目的。
2、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集体―再个人”。每位教师教学各有所长,个人研究成果各有所专,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讲授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应突出的重点、新意,应解决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教学方法,讲课艺术,逻辑结构。
4、寻找现行教材与现数教材的最佳结合点。
三、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
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学期初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
2、个人钻研教学内容(义务和现数两套教材,及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优秀教学资源)、手段、方法、学生,提出问题或设想。在每单元教学的三天前,中心发言人填写好“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备课组长组织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集思广益。
3.各备课执笔人根据备课组的意见,按照统一的格式,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力求规范、科学。然后分发到各位教师手中。
4.在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并记录在教案后面。
5、集体备课流程图:
熟悉教材 提出问题―――→中心发言 把握重点――→共同研讨 解决问题―――→形成预案 分发教师――→结合实际 二次备课―――→课堂实施 信息反馈――→教后反思 理论提升
海亮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
8月
篇9:《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
原创: 胡健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是由马立平[著]李士W[译]的一部优秀作品。这是一本对美国教育界有深远影响的书;一本警示各国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书。读了该部著作,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读了该著作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读该本著作之前我对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马立平一开始作为一名偏远乡村的民办教师,到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她的种种经历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激励着我们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书中有100多名中美教师接受访谈调查,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对比,发现中美教师在对数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本书是有针对性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从多个角度来具体的论述知识理解的差异。每一章都有一个独立的数学专题,前四个专题分别是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的除法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这四个专题都是从访谈开始的,根据一个假设的课堂情境呈现教学,美国的教师根据这样的课堂情境会如何应对,然后是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数据资料的讨论得出结论。马立平老师将我们平时在教学上用到的一些方法进行深入的.解析,这些方法背后隐藏了数学原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数学教育的优点。第五章从教师应有的数学学科知识的观念开始,研究了前面章节中描述的各种理解,讨论了作者所指的基础性数学,同时也讨论了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含义。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远远超过了能够准确计算和给出算法的原理。我们教师不仅要掌握小学数学的内涵和知识框架,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知识。第六章她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教师在何时和如何获得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简洁的调查结果,支持中国教师数学知识发展的因素,在美国并不存在,更糟糕的是,美国的条件反而妨碍了小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数学的组织。第七章中马立平老师提出了在教师准备、教师支持以及数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以使美国的教师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
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第一章退位减法。在退位减法的部分,马立平博士通过中美接受采访教师谈话的情况分析,得出中国教师要比美国教师数学概念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自己的知识包,以退位减法为例,需要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等知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退位减法,学生掌握的会容易的多。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很熟练的出租车司机了解城市的多条道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我想,如果我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就得有一个足够大的知识包,这个知识包里面的知识是线性的,网状的,树状的等等。在我们探究每一个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对教学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各种知识能够信手拈来。但是在此之前,还需要不断学习,向同事学、向学生学。不断钻研教材,其中包括大纲、课本和辅导资料,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阅读这本著作,我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比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自己关于该内容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再比如,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并不能自动产生出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以后,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当然,缺乏坚固的学科知识的支持,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深刻的了解到当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数学老师的重要性。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最适合的方法去教授自己的学生,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适时去调整。一位好的教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前行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了任何情况,都能调整航线,使船不偏离航线,稳稳当当的航行在大海中。最后,让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奋斗。
篇10:《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是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是属于《校本研究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主编苗斯儿。 内容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题内涵。简要阐述课程标准或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主题教学理念下理想的教学实践形态,以及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具体内容。 2、案例描述与评析。选择与主题内涵密切相关的若干典型案例,具体详细地描述案例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用不同层次的评析对案例进行理论透视,然后提出总结性论述、拓展性思考、教学策略、补充说明、各派观点等。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书中引用的案例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教学故事,有情景,有情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的观点是编者在评析教案过程中提出的个人见解,其目的不是要把编者的理论强加给读者,而是在与方便读者的交流与对话,共同分享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3、问题讨论。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思考题,或出示有研讨价值的教学案例,只提问题,不做结论,目的是向读者提示这个专题下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也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议题。 4、资料链接。采用内容摘录的方式,提供若干与专题内涵相关联的理论背景资料。资料后注明出处,以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查阅。 读后感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形成了几十年从来未有过的“人人学理念,校校谈课改”的良好氛围。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清楚地知道:教学目标需“三维一体”,教学方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评价要“讲过程,重多元”,教师角色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却遇到了种种困惑。如:每一节课如何体现“三维一体”的目标?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提高课堂提问和评价的有效性?如何创设情境?等等。正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豁然开朗,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原先我创设情境只是为了上课富有新课标的味道,为了改革课堂而创设。根本不考虑这个情境是否有必要创设。看了书以后,我才知道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探究性。情境的类型可分为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原来创设情境也可以这样五花八门,里面可以包含这么多的学问。为此,我依照书本的原则、类型对我的课堂情境创设进行了改革,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都是看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给我的启示。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只要我们多看书,多吸收书中的知识,那么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黄金屋”,自己的“颜如玉”。篇11:《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肇庆市封开县南丰中心小学 吴金菊 今年暑假,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 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篇12: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斯苗儿老师主编的这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来到我的书架上已有几年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有关数学教学的书,我细细地读过一次,翻阅过许多次,不管哪一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教给我许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本书中,分27个专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编写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有主题内涵、案例描述与评析、观点与思考、资料链接这几项内容组成。“主题内涵”主要从理论上作简要的阐述,帮助教师明理解惑;“案例描述与评析”结合丰富而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观点与思考”是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内涵”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思考,有的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资料链接”系统地收集和摘录了与该专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该专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看了以上的内容安排,不得不感动于这些数学教育的领路者们为了把我们这些尚算不上成熟的数学教师领进数学教学的大门,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时时细读、经常查看对照、引领教学实践的好书呢!而我的表达尚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给我的收获,只能简要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目标设定要合理、清晰、可发展、可实践
以前我只知道参考书上有目标,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也没做多大的研究,以为自己备的课能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了。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学目标不但重要,甚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设计上下来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在设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不能像过去的.数学教学只重知识和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重结果不重学习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塌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要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所以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地设定目标。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教学目标拟定这一块内容的编写中,针对数学教学的六个核心问题,阐述如何在教学实中实施,实现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拟定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开展教学,要做到上课时心中有目标,这目标又能立足学生基础,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我们的课堂更人性化,更加精彩。
二、教学内容要有价值、能促进学生思考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指向的不是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是教师如何使数学内容相对学生实现其价值的教学艺术。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数学内容的价值是教师的教所赋予的,这种“教”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灌输、枯燥的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教材非常灵活、开放,数学学习内容基本是用一个情境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书上的情境图对于初接触教材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却是有些摸不着边的。面对数学材料,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个图要给学生展现的是什么学习内容;要设定哪些学习目标;目标设定要在哪一个高度,太浅或太深显然都不适合学生;如何使情境以一种动态的、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何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教学素材得到最好的开发应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收获,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思考、觉得数学是有用的,等等。很显然,价值来自于老师的思考和选择,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必定是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那么重要,而又是那么困难。那些个学不好的学生,费尽你九牛二虎之力,累死你多少脑细胞,从生活中从数学上举了那么多例子,他依然是不开窍,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他无论如何就是想不明白。在听过一些成功人士说到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时,我逐渐释怀,也许有些人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没办法学好数学,但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天赋。
即使如此,我依然相信,虽然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应该会有所进步,不可能毫无进步。而其中,学好数学最最重要的能力应该就是数学的思维能力。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管是否有效,我都在努力做着这样的事,希望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想,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使用应是重要的一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有时数学教材中的材料可能很老旧或者对学生没有一点吸引力,让学生看着就觉得没意思,那么,教师就要思考选择什么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有思考地投入学习。个人觉得,和孩子相关的、或者老师以自己为例、或者具有童话故事色彩的等材料,能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内容好好设计,或在平时搜集、记录这方面的材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当读到某一个地方时,思维的火花会一闪而过,然而自己读书能力确实还不够好,不能准确地把握、挖掘其中的内涵。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管哪方面做得不够,都会影响我们对课的把握,使得我们对教育认识浅薄,对教学现象的认识浮于表面,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读这本书时,还有许多的体会和疑问,需要我去思考,去实践证明。希望能抓住更多思维的火花,写下更多的思考。
篇13:数学教学中直线与平面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论文
立体几何中的概念、公理、定理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尤其是“直线与平面”这一章的内容,它系统地研究了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性质,是整个立体几何主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掌握好这一章内容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为了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为整个立体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教学体会。
消除思想顾虑,激发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由平面几何转入立体几何,学生会感到很不适应,总是习惯于用平面图形的思维来考虑空间图形,对学好立体几何信心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首先要鼓起学生学好立体几何的勇气,向学生介绍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指出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是紧密相联的,很多立体几何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来解决,鼓励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抓住每个概念的本质,做到深刻地理解就能学好立体几何,从而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顾虑。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学习立体几何知识的现实意义,可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三条腿的凳子为什么是平稳的?怎样判定墙面与地面垂直?怎样检验钻床的钻头是否与工作面垂直?等等,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原理无时不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讲清概念
教师的语言要直观、生动、形象,既活泼有趣,又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产生联想。例如“平面”是一个原始的概念,无法下定义,只能举实例给出“平面”的形象。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无限延展的,让学生体会到平面的延展性往往很难。有的学生总会误认为桌面、镜面等就是数学中的平面,把生活中的平面与几何中的平面混为一谈。教师可以先从“直线”的概念讲起,提出类似“直线有端点吗?你能否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直线是没有端点的,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直到死为止,也画不出一条完整的直线。画不出完整的直线那么我们怎么表示直线呢?只能用直线上的一段来表示,决不能认为直线就是这么长,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趁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可紧接着指出:“平面”的概念也是如此,数学中的平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它很平,没有厚薄、没有边界。而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玻璃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只是数学里“平面”的一部分。既然平面是无限的,它也无法画出来,只能用有限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表示。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平面概念延展性的理解与记忆。
抓住关键性的词汇
在学生作业中,常会看到这样的推理:
∵AB在平面α内,AC在平面β内
∴∠BAC是二面角α-MN-β的平面角。
这位同学推理错误,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没有理解,缺少条件“AB⊥MN,AC⊥MN”。每个定义中都存在着关键性的词语,抓住了关键词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讲述概念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定义中的关键词,使学生明确地掌握概念。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经过分析,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点:(1)过棱上一点;(2)在两个面内;(3)垂直于棱。并指出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只要有一条不满足,就不是二面角的平面角。随后画出各种图形或举实例,让学生判定哪些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按照上述三条可以做出正确答案。
用反例图形澄清错误的.认识
图形是用来描述几何原理最直观的形象语言,几何中多以图形的正面形式来刻画点、线、面之间的结构关系,而反面形式不易被人们重视。反例图形就是用来说明某种关系或结论不成立的特殊图形。恰当地举出反例,对明辨是非、纠正错误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不共面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学生会误认为不同在某个特定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共面”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分别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吗?”部分学生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教师画出反例图1时,学生会立刻明白,画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不一定是异面直线。又如针对学生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通过反例图形加强它们性质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本质的区别,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如“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在立体几何中也成立。“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平面几何中成立,而在立体几何中不成立,要说明这一点画一个反例图形就可以了。可见指出错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画出反例图形。
借助模型和实物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实际生活、生产中抽象出来的,但数学化了的概念与实际感受有较大距离,所以在立体几何教学开始阶段困难很大。克服困难的办法是遵循教学规律,使立体几何的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的认知过程靠近,注重直观思维的作用,逐步把直观思维引导到分析思维。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与实物,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条件。例如要讲清楚公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可以举例:一扇门有两个合页和一把锁,门可以看作一个平面,两个合页和锁看作三个点,当打开时门转动一个位置,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可见经过两点有无数个平面,当门锁上时门被固定不能转动了,观察这三点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因此得到: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作也只能作一个平面。这样,学生对公理容易理解与接受。再如公理“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经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学生对两平面相交为什么会是条直线不易理解,可以用硬纸板演示给学生看,如图2,就可使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接着可以提问学生,若平面有两个公共点A、B,是否它们有两条公共直线呢?突出强调两个平面相交只有一条交线,这条交线就是通过A、B的直线,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公理的理解。
善于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在适当的阶段,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概念穿针引线,使学生把握概念的脉络、抓住要点,便于理解记忆。如平面一节结束后,让学生归纳确定平面的方法;直线与平面一章结束后,让学生谈谈从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定义中有什么发现,判定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有哪些方法,它们的距离问题有什么规律等等。只有学生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及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才能正确地使用概念。
篇14: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我通过xx工作室发送的视频,学习了xx教授为大家解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
二、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
三、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教育步伐也从未停滞。从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到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再到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我们教育更应该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聚焦核心素养,反映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5: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发布,我们即将面临新一次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革新。非常荣幸参加了xx市XXX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组织的线上新课标解读培训,有幸能观看各大专家对新课标改革的解读,专家老师们用实践说理,坐而论道。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有了更系统、清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一、新课标的变化:
1、呈现三大亮点:拓展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强调核心素养。
2、落实根本任务:第一是立德树人。第二是实现学科融合,这是一个世界潮流。
3、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没有发生变化,为了更好适应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化总趋势。数与代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过去数与代数中的四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数量关系,常见的量移入综合与实践。六个主题进一步整体化为两个主题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
统计与概率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综合与实践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传统文化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统整。学习变化与建议这部分内容,认识到“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
4、增强了指导性。新的课标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今后不仅要关注课标中的变化,还要思考课标中的“不变”,不变的恰恰是数学教学中最根本的东西,把“根”留住。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弄清楚课标变化前后的联系与区别,以便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践行课标理念,赋能新课堂
(一)、潜心研究教材。教师要站在核心素养的高度看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用新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解读教材整体结构及编排体系,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把握知识点的纵横关系,要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本质,探究数学的精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渗透数学价值。研究教材可对不同教材版本进行对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关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二)、聚焦目标达成,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引领着教学的方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版)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1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一领域的教学应把握最终的落脚点。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生活,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等,致力于落实核心素养。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深度学习。义务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位的单位的教学设计,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素养导向下教学实践中要突出整体化、结构化、一致性,以“主题”统领,实现深度覆盖,促进融会贯通。学习方式可以是前置性作业学习、单元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让儿童在全身心参与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力量。唤起儿童的兴趣、信心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1)前置作业学习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集中体现为先学后教。前置作业是学生在生活和课程之间的行走。前置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广度,不要局限与一个小的知识,要重在学生的经验积累,注重学生通过前置作业沟通学生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2)单元主题教学就是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主题单元,通过对核心知识内容进行集中的深度探究,解决与之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强调学科大观念、大主题组织内容,以大项目或大任务完成学习,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本质、蕴含的思想以及学生素养的培养。
(3)项目化学习的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积累思维方法和活动经验,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理想效果。
以上这些学习方式都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思维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可以把以上学习方式进行融合,以任务为驱动,开展“主题”或“项目”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儿童在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优化作业设计催生课堂变革
培育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不是碎片化的知识死记硬背,更不是重复机械地刷题,而是注重真实情境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整体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培养学习力。在双减政策下,我们要减的是统一、重复、机械训练的作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需要学生情感与思维卷入的作业与活动,增加拓展型、探究型、实践型为主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在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用教材教,从创造性加工教材开始,对教材科学地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口味。生活中当下发生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面对当下发生的事,我们可以提取切适的成分,或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借着这一棵“树”来认识广大的森林。
新课标、新方向、新思考、新征程,我将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要旨和深刻内涵,在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过程中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打造更高效的课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篇16: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按照xx市与xx区教研室暑期学习安排,参与了7月11日到7月18日的xx市课程标准解读,以及7月19日xx区课程标准培训。为期8天的培训结束了,本次活动是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介绍到2022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从修订的基本原则到主要的变化的阐述;从理论分析到案例分析;从四个领域到学段内容结构化分析及教学指导等,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解读与指导。
从本次培训不仅使我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个过程,还明白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听完后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变化不仅促使幼小衔接与小初衔接工作,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站在社会的角度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站在知识的角度遵循知识的形成为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就是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仅课程的设置有了变化,同理课程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有了相应的增加与删减,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和删减完全是站在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经验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上进行的。比如在说到方程这一个内容,的确从教11年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要求,很多学生不会直接使用方法解答的。每次用方程解决问题,我都得先找到方程的优势,思维不用逆过来,反之学生会说逆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说法正确,我又得从解决问题的目的上,举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说明它的优势。适当的举一些再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数学应用价值。但是无我怎么解释,要想让基本全部的学生认同,在小学阶段真的是很难的。在视频平台也搜到过类似的家长质疑的例子。还有增加了尺规作图删减负数概念的学习等,本次新课标进行了修改,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出主题教育,大单元,核心概念,跨学科等。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结构化的,那么内容就应该结构化,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条一条的,是以一个核心为根本,其他知识点串起来织成的一张网,这些用来知网的知识点,不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更是本领域,其他领域,乃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甚至包含了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是一个人完整的教育,所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
发展学生就是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会)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学科化、学段化、甚至具体化到数学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其中小学阶段有11个具体的核心素养,课标提出要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也是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站在大单元的台阶上,就需要提炼和牢牢抓住核心基本知识,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很好的发展学生。
二、以体现社会的价值为准则
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适应并逐步发展社会。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必须是体现社会的应用价值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即要求老师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我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真实问题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
课程内容百分数领域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的应用价值。我们都知道已经学习了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呢?其实根本的目的'不是只是停留在将数据都画成百分数利于比较,更重要的是分析后做出判断或预测等,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所以不再把百分数当做数来研究了,而是丰富了它的统计意义,不正是充分考虑了百分数在现实的社会价值。
三、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
版课标每个领域的模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几个模块变成了各领域的主题。其中数与代数领域中变成了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以及数量关系。为什么数与运算成为一个主题,在解读中讲到,一个数的产生与发展是离不开运算的,比如1变成2,再变成3,不就是一个一个的计数单位的累加吗?所以数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运算。这种变化不正是遵循了知识的发展吗?
新课标中特别谈到了“一致性”。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与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其核心就是计数单位。数学中数的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就是从少到多,又到少的一个过程。又到少最关键的就是感受到“一致性”,数在概念本质和运算上感悟到了一致性,不就将学习到的这些数,找到他们共同核心点,这样数的认识不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共同的特点,而是系统性的了。这样的修订,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本次课标还有一个给我带来了大的好处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学业质量,让老师们明白了从教什么到怎么教,教到哪种程度,相比较2011版课标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人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程标准的修改就是依照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人的发展为根本修订而成的。作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应该怎么做?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我的方向。对比自己过往教学,寻找不足或欠缺的地方进行完善自我的能力。比如育人体现不足,就要多思考人文教育的事;比如单元整体不够整体,只有知识的整体,欠缺领域学科的整体,就要多联系;比如结构化有待提高,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考,核心抓准;再比如增强创新能力与应用意识的渗透等等。我的未来就是一个省略号。
篇17: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培训,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全面了解了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更加明晰了当前的数学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肩上的责任,下面我就对本次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二、义务教育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xx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1、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2、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听了xx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但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三、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
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说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
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将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点方向。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题。
通过本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新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体现了当下教育改革的风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和内涵,力求在我的教学中无限放大它的实际存在性,力求让我的课堂也充满着浓浓的新课程情怀。
篇18:小学数学版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学习了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感悟颇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同时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一、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1、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初中部分课程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新增内容18条,2条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删除内容4条,综合与实践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跨学科项目学习。
新增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理。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能确定相应自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13)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删除内容:
(1)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2)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3)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活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要灵活运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几何画板、希沃白板、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等。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单元及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 教学读后感
★ 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推荐18篇)】相关文章:
数学示范课观后感2023-05-10
认知天性读后总结2022-08-30
脑科学与教学心得体会2022-10-16
英语教师线上培训研修计划2023-12-24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2024-04-07
基于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2023-05-25
视觉化思维的餐巾纸读后感2022-07-25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2023-08-15
教学方法有哪些2023-08-30
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