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精选16篇)由网友“pengcheng6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
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其实和我们在读其它书时的学习差不多,但它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 《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理念和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的设计不仅包括结果性内容,也包括过程性内容。将原来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总体上将中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从内容上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分为三个学段。 《标准》提出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如: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某校组织97人去公园,带800元钱去够不够?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只需估计100个人需要800元,现在是97人,带的钱一定够用,至于具体需要多少钱并不需要准确地计算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判断和选择计算的方法。现实中有些问题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只要估计结果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了解什么时候需要精确的计算,什么时候不需要精确的计算。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篇2: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四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自主地看书,收获会很好。
篇3:《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心得1500字
这几天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受益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教学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我觉得以上两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
篇4:读小学数学教学论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读了《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其实和我们在读师范时学习的差不多,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下面我想谈谈教学方法这一章。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邱学华创造出来的,其实在几年前我也看过《邱学华尝试教学法》这本书,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我觉得这种尝试教学法值得向各位老师推荐,本人也在教学中采用过这一方法,效果不错。我认为一名教师总不能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天天都在听你那种方法去学习,他们迟早都会厌倦的,因此我们要多掌握几种教学方法,多点变换我们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另外,我们在上课时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自主地看书,收获会很好。
篇5:小学数学教学论平时作业安排
小学数学教学论平时作业安排
根据中央电大该课程教学实施意见精神,本课程本学期共安排三次平时作业,可选其中的两次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是形成性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平时作业内容为:
小学数学教学论作业(一)
一.填空题
1.“课程”一般是指实现学校经验培养目标而设置的 及其目标、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 的依据和师生共同进行 的依据,同时也是评定学生 的依据和 的依据。
3.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是: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 的最基础知识。(二)使学生具有进行 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 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4.认知结构就是 。
5.数学概念是从 方面反映事物的 的,用语言或符号揭示事物共同属性的思维方式 。
二.选择题
1.广义的课程范指 ,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
A.一门学科 B.所有学科
C.一般课程 D.数学和语文课程
2.现在的小学数学课程是为了实现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
A.社会发展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基础教育
3.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 的科学。
A.逻辑推理 B.形象思维
C.数的基础知识 D.空间形式
4.数学知识是 的结晶。
A.活动 B.实践
C.思维 D.想象
5.概念的形成以学生的 为基础。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认知结构 D.年龄特征
三.简答题
1. 确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2.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包括那些方面?
3.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什么?
4. 什么是有意义学习?
四.论述题
1. 简要说明数学知识掌握的一般过程。
2. 论述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几个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论作业(二)
一.填空题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任务,遵循 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则。
2.教学方法,是达到 ,完成 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
3.讲解法是教师通过 ,系统地向学生 的一种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 及其 有相互依存的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
5.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 的教学范型。”
二.选择题
1。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 。
A.基本要求 B.客观规律
C.目的任务 D.基本方法
2.教学规律是一种 。
A.认识的过程 B.主观因素
C.客观因素 D.客观存在
3.在小学数学教育系统中, 是教师得以有效传递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A.学生 B.教材
C.教具 D.教学方法和手段
4.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 。
A.联系与配合 B.组成与关系
C.进行顺序和时间分配 D.内容和模式
5.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是由 的一种教学范型。
A.学生认识活动为主 B.学生模仿活动
C.教师直接控制教学过程 D.教师参与活动
三.简答题
1. 电化教学手段主要有哪些?
2. 简述发现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3. 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主要从哪两方面进行?
4. 一个完整的教案应包括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 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 论述课堂教学模式的类型。
小学数学教学论作业(三)
一.填空题
1.数学概念,是一类事物在 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
2.计算能力是指 的结合。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 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4.综合就是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 联合成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5.非认知因素是指 的心理因素。
二.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是 定义方式。
A.描述定义方式 B.发生定义方式
C.外延定义方式 D.种加属差定义方式
2.数学教学是 。
A.思维结果 B.思维形式
C.思维方法 D.思维活动
3.判断是对思维对象 的思维方式。
A.一种肯定 B.一种否定
C.一种猜测 D.有所肯定或否定
4.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 的直接因素。
A.目的性 B.效率性
C.自觉性、积极性 D.稳定性、持久性
5.学习习惯具有 性。
A.不稳定 B.稳定
C.可发展 D.不可发展
三.简答题
1. 简述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3. 数学思维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4. 简述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应从哪些方面进行?
四.论述题
1. 论述对数学测验成绩的评价应如何进行。
2. 对三角形概念进行分类,并叙述分类的依据。
篇6: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放式教学,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小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将会对当前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下文浅谈我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一、优化关系,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1、摆正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进行开放式的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正所谓,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优化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开放式的教育,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社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二、激趣导学,引导学生学习自主化。
三、巧施教法,教学过程活动化。
四、“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社会化。
五、连接Internet,课堂教学网络化。
注释
篇7:论多媒体课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支持,计算机介入教学领域,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使课堂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而且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对信息的存储。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60%,3天后下降到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到40%;视听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可保持65%。可见,让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事物发展和数量间的逻辑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我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勾画出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有位专家曾经指出: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实践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运用多媒体课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小数呢?请同学们看屏幕上一个现象”。我简单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以下信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学生一下子就被画面所吸引,这时我再轻轻触摸屏幕中间的画面,季节随着音乐声音而不断的变化,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断出现交替的现象,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体验着循环的含义。此时我启发学生:
老师:“四个季节的出现有规律吗?”
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说:“有,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总是重复出现”。
老师:“会不会出现着出现着就不见了呢?”
学生:“不会。”
老师:“那在重复出现的前面应该加上一个什么词?”
学生:“不断地。”
老师:“既然是不断地重复出现,重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学生:“无限的。”
在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同时,我已经把循环小数概念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都板书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对于循环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用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空:△○□△○□△……,
2.观察数字0.8383……,1.341515……
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等特征,说到最后两个数字“0.8383……”和“1.341515……”时,我加以概括:像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学生们在季节的变化、按规律填空、观察数字中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循环小数”这一概念的理解记忆。
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如下情境:这天,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经过一个小村庄,好客的村民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猪八戒抢过西瓜馋得口水直流,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猪八戒听了极不高兴地说:“我长得胖,肚皮最大,我要吃它的六分之一,至少也要吃五分之一。”孙悟空听后,立即切了六分之一给猪八戒,正当大家高兴地吃西瓜时,贪吃的猪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猪八戒为什么直拍脑袋吗?这样的课件既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又孕伏新知识,分散难点,诱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学生理清算理
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难点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算理,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比较困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圆柱被切割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在课件演示的同时出示思考讨论题:
1.圆柱体的底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在讲解的过程中,两个图形的底面积随着闪烁)
2.圆柱体的高和拼成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两个图形的高随着闪烁)
3.圆柱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整堂课的教学,我把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圆柱的体积通过课件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直观演示中逐步渗透知识的转化,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最后在巩固练习时,我又通过多媒体的交互性技术,随机给出圆柱的半径来让学生练习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将原本难以用板书和模型说清楚的原理轻轻松松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感受知识、获得知识,学生会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收集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探究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而多媒体就恰好可以储存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只提供了三幅例图:枫叶、蜻蜓和天平。只依靠课本,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我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近百张图片,图片范围有航空、植物、人体、动物、建筑物等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我把图片按范围制成若干幻灯片,供学生们欣赏,启发他们认识图形的特点。学生们集中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深刻地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如今,多媒体课件已经广泛深入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恰当地、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篇8: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
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
一、 智力的概念
什么是智力?一般说来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心理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表现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用通俗的话说,智力就是“智慧”、“聪明才智”,反映在一个人独立获得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二、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呢?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最初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深讲透;1962年左右提出加强“双基”教学,由前一段教学实践证明,单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不够,还必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才能在实际中应用;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这是由,于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仅抓“双基”又不够了,必须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关于发展学生智力教学的重要性。
l.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四化”的需要。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十年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每隔七年至十年,人类的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国际上把这种趋势称之为“知识爆炸”。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即使十分刻苦,也不能完全掌握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当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科学技术又向前发展了。对付这种“知识爆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是我国实现“四化”的主力军。各条战线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能手和技术革新闯将,需要大批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的科学家。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和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2. 发展学生智力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发展智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耽误了这个时期,后来再抓就困难了。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智力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的意义。俗话说:“从小看一半”。儿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但各种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我们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思维呆板、惰于思考的习惯后,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这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数学是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学习小学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习题是思维的磨刀石”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小学教师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肩负重任的。
3. 发展学生智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学校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教学形式机械呆板,学生只会套公式套类型,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负担过重,影 响 健康;书面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但知识学的不活。要解决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矛盾,重要的出路是改革教学方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
1、加强“双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有些老师认为要发展学生智力,就要多做难题、思考题,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训练当作是“多余重复”,可以弃之不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如果抓了“智力”,丢了“双基”,就会使“智力”成为无本之木。我们不能“提倡一个,否定一个”,左右摇摆。从某些国家的中小数学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如果只重视培养数学思想和发展智力,而削弱“双基教学”,也会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准下降。有时竞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知道3×7=7×3却不知3×7等于多少,要按电子计算器才知道。这个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我们应该认识“双基教学”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双基”是智力的构成因素之一,离开了“双基”,搞发展智力是空中楼阁;反过来智力发展了,又能更好地促进掌握和运用“双基”。所以“必须加强‘双基’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提法是正确的,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的“长知识,长智慧”的要求。
现在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双基”,而在于用什么办法搞“双基”。以前,我们曾采用以先生说、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结果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演算。现在,我们要改变满堂灌、课后练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引导学生自学,自己去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这样就能在掌握“双基”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打个比方说,同样都要吃饭,一个是由教师做好喂给学生吃,一个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烧饭吃。那么,显然地,一旦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前者只好俄着,或者从头摸索如何烧饭;而后者则不会有挨饿之虞。
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用启发式教学。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面,许多教师已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应该在新的要求下,认真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找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同时要大胆试验,不断创造新经验。发展智力的教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发展学生的学习智力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学生智力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多想多做。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这是科学的真理。教师是无法代替学生思考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多想多做,才会积极思考,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肯于思考”到“善于思考”是学生的智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但是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初期阶段,很大程度上靠老师的教学态度。靠老师热爱数学事业,能以饱满热情的情绪从事教学工作的精神感染学生e小学生喜欢学习那一门课,往往是与他喜欢和尊敬这门课的老师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有些数学教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致索然,教师无精打采,学生昏昏欲睡;有些教师凶得怕人,学生见到他,就象老鼠见到猫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你教的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长期地多方面做工作。根据先进教师的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讲课力求生动有趣。
(2).教学方法丰富多样,避免老一套。
(3).多表扬,少批评;特别是对差生要热情鼓励他们进步,有了一点成绩就要加以肯定。
(4).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
(5).鼓励学生提问题,有了问题允许大家发表意见。
(6).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7).适当运用数学游戏。
“兴趣”与“智力发展”是会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是:有了兴趣一>肯于思考一>智力发展一>成绩提高一>兴趣更浓一>更加积极思考……这样就会使兴趣越来越浓,智力发展越来越高。
四、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 在口算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口算基本训练中要防止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意义识记、熟记口诀。例如,有一个一年级学生很快就熟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他并没有去熟读全部加法表,而是先记住“对子数”(如6十6=12、7十7=14、8十8=16、9十9=18)然后根据推理方法推出其它加法表,如7十8=?先想7十7=14,因为7十8比7十7多1,所以7十8=15,又如6十8=?先想6十6=12,因为6十8比6十6多2,所以6十8=14,这样就在熟记加法表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因为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大大缩短熟记口决的时间,提高了练习效率。从这里可以看“双基”与“智力”两者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为了在口算基本训练中避免不必要的单调重复,可以设计多种的练习形式,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
1.填数字。
(1) 5×( )=30
(2) 5×( )十10=50
(3) 6×( )十( )=50
(4) ( )×( )一( )=50
这组题目由易到难排列。这种练习能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4)题,第一步乘法的积必须超过50,算式才能成立。
2.填运算符号。
(1) 5 ( ) 5 ( ) 5 = 20
(2) 30 ( ) 5 ( ) 2 = 3
(3) 4 ( ) 7十6 ( ) 7 = 70
对这类题,学生必须弄清等号两边的数目关系,才能正确选择运算符号。
3.填等号与不等号。
(1) 5×7十10 ( ) 5×7十8
(2) 24×5一15 ( ) 24×5―20
(3) 24×4×2 ( ) 12×8×2
这种练习,不必先算出结果,只要根据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直接填写等号或不等号。
4.根据上题结果,口算下题。
(1) 5786十2465=8251
5786十2467=( )
(2) 345×320=110400
345×321=( )
(3) 248×36十4=2232
248×18十2=( )
以上各题中的下式直接用口算是有困难的。学生先要对上下两式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数学规律,算出下题的结果,如(2)题结果是:110400十345=110745
5.速算。
速算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的一种较好的形式,计算过程中要学生熟练地运用各种运算定律和计算法则。
(1) 24十24十23十24十24=
先看成24×10再折半得120再减去l,结果等于119。
(2) 25×5×24=
可看成25×4×6×5=3000
(3) 125×3.125 十 125×4.875 =
可看成 125×(3.125 十4.875)=125 ×8 = 1000
(4) 16十18十20十22十24 =
可看成20×5=100
6.口答应用题。
口答应用题也可列入口算基本训练,使学生既练习了四则计算,又能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发展思维能力。如:
(1) 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5千米,还要修25千米才完成,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2) 生产队修水渠,原计划28天完成,结果提前9天完成,实际修了多少天?
(3) 一段布剪去5米,剩下的是剪去的3倍,这段布一共有多少米?
(4) 一桶煤油连捅重12千克,用去煤油一半后,连桶带重7千克,原有煤油多少 千克?
总之,口算基本训练要注意变化练习形式,防止单调乏味,机械记忆,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这样能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 在新授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新授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新授知识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这些做法都能发展学生智力,我们应该继续运用。
例如“发现法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现法教学又称问题教学法。这种发现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a.提出问题,b.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c.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这里举个课堂实例说明一下: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课前,每个学生用厚纸,预先做好30块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课上,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上面印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块一块地摆,直接度量练习纸上各种长方形图形的面积。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一块一块摆固然能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太麻烦了,而且图形大了,如操场、教室、田地等,我们能一块一块地去摆吧,能不能想出另外的办法呢?”问题提出后,少数优秀生立即举手,这时不要他们急于回答,要求大家先认真阅读教科书,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测量长方形面积只要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知道了。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一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师:能不能写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又例如教学三步复合应用题时:
例题是:“开挖一条水渠长500米,每天挖50米,挖了4天,余下的要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教学时,教师先不直接讲解这道题目,而是引导学生先回答如下几道题目:(1)开挖一条水渠长500米,已经挖了200米,还剩多少米?(2)每天挖50米,挖了4天,一共挖了多少米?(3)开挖一条水渠长500米,每天挖50米,已经挖了4天,余下多少米?(4)开挖一条水渠,剩下300米,计划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把这四道题目同例题比较,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道例题的解题方法。这个办法好比教师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由学生自己走到目的地。
发现教学法是国外兴起的,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在运用此法时,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和教科书作用的倾向,我们运用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要做到: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探讨、尝试。教师只有不断摆出“问题”,学生才能去“思考”,没有“问题”,当然无从思考。学生初步“发现”结论后,都是仍要系统地归纳小结,以便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运用发现法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设计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过难过易,都会使学生失去发现的兴趣,其次,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一步;所“发现”的数学结论,必须是学生自己经过一番努力亲自获得的,而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
2.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叫学生盲目去思考,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上自己去“发现”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3.要面向中下水平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满足于优秀生的“发现”,应该帮助中下水平的学生去“发现”。
4.要充分注意直观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具或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多动脑,多动手,以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允许学生提问,不要怕“乱套”。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进更广阔的领域,从中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当然,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远不象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按照教师预计的程度,一步一步往前走。现在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结论就可能是多样的,课堂的气氛,随着问题的出现,也会有波动,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宽,方法要灵活,思维要敏捷,既不要怕“乱套”,又能按预计目的,掌握教学进程。
6.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发现教学法仅是其中的一种;当然不可能堂堂应用,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三) 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堂课应该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目前数学课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课内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堂练习变成了课外练习,把学生的课外休息和游戏时间剥夺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重,既影响了健康,又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忙于赶作业,还谈得上发展智力吗?因此,课堂练习首先要保证在课内完成,使学生能够安心地在教室里认真思考,认真做作业。
练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讲究质量。避免青一色的单调练习,今天教加法应用题,练习的全是加法;明天教两步应用题,练习的全是两步应用题。这样练习,看上去练得很多,其实对发展学生智力不利,反而思维僵化。选编练习题要“练新带旧”“新旧搭配”。特别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排一起练习。教科书中大都是巩固新知识的练习题,新旧知识综合在一起的练习比较少,教师要注意补充。
课堂练习要提高练习效率,要有重点,练习的时间要花费在刀口上。例如,小数乘法的难点是小数点处理问题,练习题目可以做如下的安排:
a.3.57×8.4=29988 3.57×0.84=29988 3.57×8.4=29988 3.57×0.084=29988
b.907.2÷25.2=36 907.2÷2.52=36 9.072÷25.2=36 9 .072÷0.252=36
只要求学生在积或商中点上小数点,学生就不必把时间花费在已经学过的非常冗长的多位数乘除法计算上。
应用题也可以专门做审题练习,只要求列式或讲出解题步骤,不必一一计算。使学生把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而不是花费在单调的不必要的重复上。
为了发展学生智力,可以设计多种练习形式。例如:
1.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对的在括号里写“√”错的写“×”。
(1) 0是最小的自然数。 ( )
(2) 圆周率“兀”的值比3.14大 ( )
(3) 0.503大于0.50。 ( )
(4) 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值不变 。 ( )
2.多条件或少条件的应用题。
(1) 某饲养场有公鸡10只,母鸡20只,一共生了300个蛋。平均每只鸡生多少个蛋?
(这道题是多条件的,“公鸡10只”是多余的,可是很多学生都算成:300÷(10十20)=300÷30=10(个)公鸡也生蛋了。)
(2) 农具厂一月份生产脱粒机30台,二月份生产40台。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生产多少台?
(这道题是少条件的,缺少三月份的生产数)
这类题并不是难题,但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
3.“一题多练”和“一题多解”。
(1) 有煤60吨,每天烧4吨,可烧多少天?
(2) 有一批煤每天烧4吨,可烧15天,这批煤有多少吨?
(3) 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烧15天。改进烧煤技术后,每天烧煤3吨,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4)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烧15天。改进烧煤技术后,每天烧煤可节约1吨,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5)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4吨,可烧15天。改进烧煤技术后,每天烧煤可节约1吨,实际比原计划多烧几天?
学生通过对这组题目的分析比较,从而掌握复合应用题的来龙去脉,第(5)题虽然难些,但有前面四题“铺路架桥”,就能顺藤摸瓜迎刃而解了。这样编排练习就能符合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要求。
练习中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可把几种解法都写出来。例如:“书店里有3个小朋友来买书,每本0.12元,3个小朗友各买了2本同样的书,一共付了多少元?”这道应用题有的学生能想出四种解法:
(1) 2×3=6(本) 0。12×6=0.72(元)
(2) 0。12×2=0.24(元) 0。24×3 =0.72(元)
(3) O.12×2×3=0.72(元)
(4) 0.12×3=0。36(元) 0.36×2=0.72(元)
又如:“一列火车3小时行15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有360千米。需要行几小的?如果速度提高20%需要几小时?
对这道应用题的第二个问题,一个五年级学生能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用算术解: 360÷[(150÷3)×(1十20%)]
用方程解:150÷3 ×(1十20%)X = 360 360÷X=150÷3 ×(1十20%)
用比例解:3:X=150×(1十20%):360
练习“一题多解”把应用题的三种解法(用算术解、用方程解、用比例解)都串连起来了,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充分动员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地去解决问题,并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高一级数学是极有好处的。
学生列出几种解法以后、要引导他们讲出道理,并且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例如有一道应用题:“桌子上有两堆糖,一维9粒,另一堆15粒,把这些糖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几粒?”
大部分同学的解法是(9十15)÷4=24÷4=6(粒)。有一个同学的解法很特别。如:9÷ 4=2……1 15十1=16 16÷4=4 4十2=6讨论时同学们都说这个解法不好。教师让这个学生讲讲自己的理由。他说:“我认为这个解法没有什么不好,在具体分糖的时候,如果有两袋糖分给4个孩子,总是先拿出一袋来分,把余下的并在第二袋中再分。”教师肯定这个学 生讲得有道理,于是启发问他,你的分法和大家的分法哪一种分得快一些呢?算起来简便一些呢? 这样经过讨论,活跃了思想,开拓了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堂练习最好能做到当堂处理作业,使学生当堂就知道练习结果:哪几道题做对了,哪几道做错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这样做,学生进步较快。做对的有强化作用,做错的有分化作用,并能及时得到订正。
总之,练习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搞题海战术,应该讲究质量,提高练习效率,防止单调重复,搞无效劳动。
(四) 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后,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减轻了,就有可能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既能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现在课堂所涉及的数学内容,是古往今来人类对空间、时间认识的结晶,是经典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以普及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智力开发的全部任务,因而需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来补充。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类比能力,构造模型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决策反应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值处理能力等,大部分都是与数学教育有关的。
知识面广博与智力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美国对1311个科学家在五年之内的发明创造的统计,发现出成果的多数还是“通才”,即知识面比较广博的人,另外,心理学家发现一般爱好活动的人,思维都比较敏捷。从这两方面看,开展课外活动对发展智力是有极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育与学生智力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的。课内打基础,课外促发展,课内外结合一定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发展,更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篇9: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
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
一、 智力的概念
什么是智力?一般说来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心理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表现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用通俗的话说,智力就是“智慧”、“聪明才智”,反映在一个人独立获得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二、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呢?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最初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深讲透;1962年左右提出加强“双基”教学,由前一段教学实践证明,单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不够,还必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才能在实际中应用;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这是由,于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仅仅抓“双基”又不够了,必须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
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关于发展学生智力教学的重要性。
l.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四化”的需要。
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十年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就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且每隔七年至十年,人类的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国际上把这种趋势称之为“知识爆炸”。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即使十分刻苦,也不能完全掌握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当他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科学技术又向前发展了。对付这种“知识爆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是我国实现“四化”的主力军。各条战线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能手和技术革新闯将,需要大批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的科学家。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和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1] [2] [3] [4]
篇10:《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
原创: 胡健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是由马立平[著]李士W[译]的一部优秀作品。这是一本对美国教育界有深远影响的书;一本警示各国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书。读了该部著作,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读了该著作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读该本著作之前我对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马立平一开始作为一名偏远乡村的民办教师,到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她的种种经历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激励着我们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书中有100多名中美教师接受访谈调查,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对比,发现中美教师在对数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本书是有针对性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从多个角度来具体的论述知识理解的差异。每一章都有一个独立的数学专题,前四个专题分别是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的除法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这四个专题都是从访谈开始的,根据一个假设的课堂情境呈现教学,美国的教师根据这样的课堂情境会如何应对,然后是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数据资料的讨论得出结论。马立平老师将我们平时在教学上用到的一些方法进行深入的.解析,这些方法背后隐藏了数学原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数学教育的优点。第五章从教师应有的数学学科知识的观念开始,研究了前面章节中描述的各种理解,讨论了作者所指的基础性数学,同时也讨论了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含义。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远远超过了能够准确计算和给出算法的原理。我们教师不仅要掌握小学数学的内涵和知识框架,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知识。第六章她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教师在何时和如何获得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简洁的调查结果,支持中国教师数学知识发展的因素,在美国并不存在,更糟糕的是,美国的条件反而妨碍了小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数学的组织。第七章中马立平老师提出了在教师准备、教师支持以及数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以使美国的教师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
让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第一章退位减法。在退位减法的部分,马立平博士通过中美接受采访教师谈话的情况分析,得出中国教师要比美国教师数学概念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自己的知识包,以退位减法为例,需要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等知识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退位减法,学生掌握的会容易的多。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很熟练的出租车司机了解城市的多条道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我想,如果我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就得有一个足够大的知识包,这个知识包里面的知识是线性的,网状的,树状的等等。在我们探究每一个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对教学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各种知识能够信手拈来。但是在此之前,还需要不断学习,向同事学、向学生学。不断钻研教材,其中包括大纲、课本和辅导资料,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阅读这本著作,我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比如: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自己关于该内容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再比如,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并不能自动产生出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以后,还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当然,缺乏坚固的学科知识的支持,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我深刻的了解到当一名合格且优秀的数学老师的重要性。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最适合的方法去教授自己的学生,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适时去调整。一位好的教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前行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了任何情况,都能调整航线,使船不偏离航线,稳稳当当的航行在大海中。最后,让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奋斗。
篇1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是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是属于《校本研究丛书》第一辑中的一本,主编苗斯儿。 内容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主题内涵。简要阐述课程标准或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主题教学理念下理想的教学实践形态,以及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具体内容。 2、案例描述与评析。选择与主题内涵密切相关的若干典型案例,具体详细地描述案例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用不同层次的评析对案例进行理论透视,然后提出总结性论述、拓展性思考、教学策略、补充说明、各派观点等。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书中引用的案例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教学故事,有情景,有情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的观点是编者在评析教案过程中提出的个人见解,其目的不是要把编者的理论强加给读者,而是在与方便读者的交流与对话,共同分享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3、问题讨论。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思考题,或出示有研讨价值的教学案例,只提问题,不做结论,目的是向读者提示这个专题下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也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议题。 4、资料链接。采用内容摘录的方式,提供若干与专题内涵相关联的理论背景资料。资料后注明出处,以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查阅。 读后感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形成了几十年从来未有过的“人人学理念,校校谈课改”的良好氛围。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清楚地知道:教学目标需“三维一体”,教学方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评价要“讲过程,重多元”,教师角色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却遇到了种种困惑。如:每一节课如何体现“三维一体”的目标?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提高课堂提问和评价的有效性?如何创设情境?等等。正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出现在我的眼前,使我豁然开朗,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原先我创设情境只是为了上课富有新课标的味道,为了改革课堂而创设。根本不考虑这个情境是否有必要创设。看了书以后,我才知道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探究性。情境的类型可分为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原来创设情境也可以这样五花八门,里面可以包含这么多的学问。为此,我依照书本的原则、类型对我的课堂情境创设进行了改革,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都是看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给我的启示。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只要我们多看书,多吸收书中的知识,那么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黄金屋”,自己的“颜如玉”。篇12:《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今年春节因为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整个假期待在家里替代了走亲访友,也趁此机会,有了难得的安静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时间。《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是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的倾力之作,书中梳理了20xx版《课标》中的十个核心概念、小学数学中的常见的数学思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几乎涵盖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所有的概念及数学思想。对每个概念及思想都是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的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个知识点阐述的背后还紧跟着一些“推荐阅读”,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拓展的空间。书中知识阐述显示了吴老师及其团队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师们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有的放矢,教学建议的案例自然生动,是值得一看的好书。
一、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
我们现在的学习,大都是在数学前辈们结合生活,苦心钻研的心血,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对于很多结论或公式有很多孩子并不是真的理解,知识死记硬背,有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会提出这些结论或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呢?作为老师要对此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遇到新知识、新符号、新公式等,老师要给孩子们介绍每个知识都有它产生的背景、演变及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学生真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内涵,才能真正会用,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
二、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在小学,学生的思维大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直观的、形象的材料,有利于其学习的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过程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方面获取信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不断亲身经历、不断锻炼、不断积累中形成的。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掌握知识在每个学段的联系及深度
现在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有些知识会在多个学段出现,但是仔细分析过教材,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知识在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能够很好的承上启下,也为了避免出现知识渗透不到位或无意提高对学生的要求,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那么作为老师平时工作中,要对知识在每个学段的联系及要求掌握的深度及广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仔细拜读后,就会很好的把握教学分寸。帮助孩子们顺利的学好数学的每个知识。
四.重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综合与实践”每个学段都会出现,它的内容比较有挑战性、开放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它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最近教学改革比较重视的内容,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的学习比较特殊,为了注重让学生展现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段目标,做好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结果展示及评价等要素的设计,并有效地落实到实施过程中。在书中呈现了在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八个课例,具体、详细。可供我们进行参考与学习。
总之,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具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实施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利器。
篇13:《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随着年段的逐步提高,孩子们问题逐渐走向深度,更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为自己“充电”,四年级组的老师推荐了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推出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本书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基本概念,全书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
一、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二、数与代数;
三、图形与几何;
四、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这本书我目前才看完第一部分,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小学数学核心概念和数学思想。
这本书对这十个核心词念和十二个数学思想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1、概念描述,对每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了界定;
2、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3、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4、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比如核心词中的“推理能力”,现代数学认为推理是形式逻辑术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即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而形式逻辑是不研究推理的具体内容的,只研究怎样的推理形式才有效,即推理的合理性。像“四边形四个内角和是360度,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种就是推理。而在小学数学总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推理定义。但教材中安排的“你是怎样想的?”“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些内容都非常明显的鼓励学生进行推理。
在概念解读中,推理一般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两种。
演绎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得到某个具体结论的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合情推理是指“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是一种合乎情理、好像为真的推理。因此合情推理的结论是不一定为真的。其中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两种用途最广的特殊合情推理。归纳推理是指“以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推理又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教学建议:通过以上对概念的界定和解读,书中又给出了三点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或依据平日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推理过程清晰的表达出来。
(1)要鼓励学生清楚的表达推理过程。学生在有条理的表达中,锻炼了思维的有序性。比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认为他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长此以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是要讲道理的,要根据理由得出结论。
(2)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实验或者推理验证猜想。
3、有效的评价学生的推理。
比如我们在课堂上“这个同学能用上“因为…所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谁能说的和他一样清楚?”通过这样类似的有效评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最后书中还做了推荐阅读:
(1)《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可以帮组我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推理能力这个概念。
篇14:《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读后感
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首先按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做出界定:接着进行详尽的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然后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其中包括大量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案例。各篇末都有“推荐阅读”,为老师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这是一本为小学数学老师答疑解难的教学工具书。书中各篇的撰写,显示出作者们对小学数学教育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正宪,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老师和其团队核心队员刘劲苓(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刘克臣(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一起,组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相关队员,紧扣20xx版数学课标的精神,经过多方查证、广征博引,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百余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案例式的生动解读―― 【概念描述】――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对每个概念做出界定: 【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推荐阅读】――为老师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篇15:《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肇庆市封开县南丰中心小学 吴金菊 今年暑假,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 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篇16: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感
斯苗儿老师主编的这本《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来到我的书架上已有几年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有关数学教学的书,我细细地读过一次,翻阅过许多次,不管哪一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教给我许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本书中,分27个专题,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编写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改进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每一章有主题内涵、案例描述与评析、观点与思考、资料链接这几项内容组成。“主题内涵”主要从理论上作简要的阐述,帮助教师明理解惑;“案例描述与评析”结合丰富而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观点与思考”是在案例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主题内涵”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思考,有的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资料链接”系统地收集和摘录了与该专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该专题研究的进展情况。看了以上的内容安排,不得不感动于这些数学教育的领路者们为了把我们这些尚算不上成熟的数学教师领进数学教学的大门,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案头时时细读、经常查看对照、引领教学实践的好书呢!而我的表达尚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优点和它给我的收获,只能简要记录一点自己的感想。
一、目标设定要合理、清晰、可发展、可实践
以前我只知道参考书上有目标,备课时抄过来就可以了,也没做多大的研究,以为自己备的课能完成这些目标就可以了。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教学目标不但重要,甚至于教学目标没有定好,一节课设计上下来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和效益,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放手做好。
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划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整体上着眼,牢牢把握住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在设定目标时,还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不能像过去的.数学教学只重知识和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只重结果不重学习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塌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要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在学生心里留不下什么痕迹,反而手忙脚乱,哪一个都不到位,所以要根据内容有所侧重地设定目标。而这取舍之间如何把握,却正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教学目标拟定这一块内容的编写中,针对数学教学的六个核心问题,阐述如何在教学实中实施,实现目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拟定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开展教学,要做到上课时心中有目标,这目标又能立足学生基础,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使我们的课堂更人性化,更加精彩。
二、教学内容要有价值、能促进学生思考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指向的不是数学内容本身的价值,而是教师如何使数学内容相对学生实现其价值的教学艺术。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数学内容的价值是教师的教所赋予的,这种“教”一定不会是简单地灌输、枯燥的题海战术。
新课程的教材非常灵活、开放,数学学习内容基本是用一个情境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书上的情境图对于初接触教材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来说,却是有些摸不着边的。面对数学材料,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个图要给学生展现的是什么学习内容;要设定哪些学习目标;目标设定要在哪一个高度,太浅或太深显然都不适合学生;如何使情境以一种动态的、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何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使教学素材得到最好的开发应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收获,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思考、觉得数学是有用的,等等。很显然,价值来自于老师的思考和选择,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必定是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这是我一直坚信的一点。在这些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那么重要,而又是那么困难。那些个学不好的学生,费尽你九牛二虎之力,累死你多少脑细胞,从生活中从数学上举了那么多例子,他依然是不开窍,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他无论如何就是想不明白。在听过一些成功人士说到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时,我逐渐释怀,也许有些人天生没有数学头脑,没办法学好数学,但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没有天赋。
即使如此,我依然相信,虽然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应该会有所进步,不可能毫无进步。而其中,学好数学最最重要的能力应该就是数学的思维能力。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管是否有效,我都在努力做着这样的事,希望提高那些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想,在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使用应是重要的一方面。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有时数学教材中的材料可能很老旧或者对学生没有一点吸引力,让学生看着就觉得没意思,那么,教师就要思考选择什么材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有思考地投入学习。个人觉得,和孩子相关的、或者老师以自己为例、或者具有童话故事色彩的等材料,能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内容好好设计,或在平时搜集、记录这方面的材料,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当读到某一个地方时,思维的火花会一闪而过,然而自己读书能力确实还不够好,不能准确地把握、挖掘其中的内涵。数学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管哪方面做得不够,都会影响我们对课的把握,使得我们对教育认识浅薄,对教学现象的认识浮于表面,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读这本书时,还有许多的体会和疑问,需要我去思考,去实践证明。希望能抓住更多思维的火花,写下更多的思考。
★ 伊利亚随笔读后感
★ 培根随笔300字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后感(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儿童发展读后感2022-08-07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2022-04-29
读培根随笔有感600字作文2022-06-26
《差异教学策略》读后感2023-11-24
初三培根随笔阅读笔记2023-01-31
教育著作读后感2022-05-06
的和教师谈话的读书笔记2023-07-22
论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环境创设2023-03-18
学与教的心理学特征有哪些2023-07-17
小学数学教学论平时作业安排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