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顾东桥书读后感

时间:2023-06-14 08:20:31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答顾东桥书读后感(共16篇)由网友“总有人爱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顾东桥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答顾东桥书读后感

篇1: 《答顾东桥书》初中读后感

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中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知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合一统一观。知行本就是不可分离,如今中学生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如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网络迷恋问题等,表现出诚信缺失、性格怪癖、目中无人等现象。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道德伦理,关键是能认知却不能笃行,以至于知行分离,日积月累,甚至造成人格的分裂。所以要强调“行”,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成长,在“行”中习得优良的道德品质,因为长期的实践不断强化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不轻易改变的。

修文一中不断的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行”。一是开展生活教育,如:学生自主洗碗,这个小小的举动有大大的功效,积少成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高尚的品质。二是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如:“远足”,在这次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三是充分利用周末及假期,指导学生“行”,每次返校,“遍询诸生”在家是否行到温醵ㄊ≈仪,是否有爱亲敬长?经过长期实践,使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不断加深,亲情更加融合。

总之,道路且阻长,还需坚持和探索。相信用“知行合一”思想把我们学校打造成“修文第一、贵阳卓越”的目标指日可待。

篇2: 《答顾东桥书》初中读后感

朱熹在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知与行、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等范畴所持的二分法,导致了他哲学逻辑结构内部出现裂缝。出现了有人虽然知道“天理”,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依“天理”行事的“假道学”。所以,由“知”如何必然导出“行”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王伯安此文落重墨来讨论知与行,心与理的关系。他极力反对朱熹的二分法,文中力斥“析心理为二之非”,试图弥补知、行,心、理等相关范畴间的缝隙。

朱熹根据《大学》首章,提出要先格物致知,然后才能正心诚意。因此便要“即物穷理”,去格一件件物之中的理。但此法甚为繁琐,而其结果是,按照王伯安说法,“博而寡要”。王伯安早年亦曾依朱熹所言去格物,然而格竹失败的经验才促使他抛弃朱子的格物之说,转向心学。

就此文范围来看,王伯安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不在物上,而在人心中。所以脱离本心,去繁琐的在万事万物上求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劳而无功。这样看来,王朱二者的差别在于为学近路的不同: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朱熹以格物为本,主张先去格身外万物之理,然后才能正心诚意致知;而王伯安却以诚意为本,意诚则本心明,本心明则万理自然通晓。在王伯安看来,朱熹的方法是务外遗内,舍本逐末,是“道在迩而求诸远”。

但是有人会觉得朱熹的“格万物”虽然繁难,但毕竟操作性更强。王伯安的方法太玄,容易流于佛教“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功夫。对此王伯安在此文一开头便申明了自己的学问与佛教的区别在于:自己的学问要求每日用功,而不像佛教那样凭空冥想。他通过引入他的知行关系理论,为自己的学说在实践上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步骤,从而减轻了其理论的空洞玄虚。

王伯安的知行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为“知行合一”。他认为必须“知”后才能清楚明白的去“行”;而只有“行”后,才能将“知”落到实处。“知”就一定要“行”,只有在“行”了之后“知”才完整,否则不是“真知”。用文中的原话来说就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这样,王伯安就将“知”“行”二者联系起来,修补了朱熹“知先行后”的说法所导致的理论裂缝。“知行合一”理论,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很好的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知行问题,也即如何在道德判断和相应的道德实践之间建立必然联系的问题。

王伯安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他的“万物一体”的说法上的。也就是说他从根本上就把“知”与“行”看作同体一物(而不像朱熹把“知”与“行”看作不同的两物)。我个人认为他的这个做法是相当聪明,或者说相当狡猾的。毕竟看作一物,要比看作两物要更容易完成从“知”到“行”的跳跃。

“知行一体”的说法还解决了文中一开始顾东桥提出的“功夫次第”问题。倘若把知行看作两物,那么诚如顾东桥所说,它们之间“不能无先后之差”;但既知行一体,那么肯定是并进无先后了。顾氏的问题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篇文章可算是整个王伯安思想的.缩影,就我体会到的来说,可以总结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另外我想补充说一下王伯安和叔本华思想的一点联系,以及我对他们理论的一点看法。

他们两个人都试图通过理论证明:由道德规范必然可以导出相应的道德实践。并且他们的理论基础都在于“万物一体”。有所不同的是王伯安更注重实践效用,因此对在实际中如何致知笃行的方法谈得更多一些;而叔本华更注重于道德合理性的证明。

但是,诚如叔本华所说,“道德,鼓吹易,证明难”。想跨越知与行之间的鸿沟实在不易。虽然王伯安与叔本华自认为自己的理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理论全都基于一些玄学的假设,并不能使人信服。对于解释不道德现象,他们怎么说呢?当然,他们可以说这是因为本心或者同情心受到蒙蔽了。那么,应该怎么样解除蒙蔽呢?他们给出的方法恐怕并不太奏效,否则现在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不道德现象呢?

道德是不能由它本身被证明的。玄学式假设更加不可靠。我觉得应该更实际一些:难道暴力不是道德可靠的保证吗?暴力可以“证明”道德的合理性。虽然,我不能证明暴力和道德之间有因果联系,但是暴力和道德的相关关系(这可以观察得到)绝对比玄学和道德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篇3:《答顾东桥书》优秀读后感

朱熹在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知与行、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等范畴所持的二分法,导致了他哲学逻辑结构内部出现裂缝。出现了有人虽然知道“天理”,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依“天理”行事的“假道学”。所以,由“知”如何必然导出“行”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王阳明此文落重墨来讨论知与行,心与理的关系。他极力反对朱熹的二分法,文中力斥“析心理为二之非”,试图弥补知、行,心、理等相关范畴间的缝隙。

朱熹根据《大学》首章,提出要先格物致知,然后才能正心诚意。因此便要“即物穷理”,去格一件件物之中的理。但此法甚为繁琐,而其结果是,按照王阳明说法,“博而寡要”。王阳明早年亦曾依朱熹所言去格物,然而格竹失败的经验才促使他抛弃朱子的格物之说,转向心学。

就此文范围来看,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不在物上,而在人心中。所以脱离本心,去繁琐的在万事万物上求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劳而无功。这样看来,王朱二者的差别在于为学近路的不同: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朱熹以格物为本,主张先去格身外万物之理,然后才能正心诚意致知;而王阳明却以诚意为本,意诚则本心明,本心明则万理自然通晓。在王阳明看来,朱熹的方法是务外遗内,舍本逐末,是“道在迩而求诸远”。

但是有人会觉得朱熹的“格万物”虽然繁难,但毕竟操作性更强。王阳明的方法太玄,容易流于佛教“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功夫。对此王阳明在此文一开头便申明了自己的学问与佛教的区别在于:自己的学问要求每日用功,而不像佛教那样凭空冥想。他通过引入他的知行关系理论,为自己的学说在实践上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步骤,从而减轻了其理论的空洞玄虚。

王阳明的知行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为“知行合一”。他认为必须“知”后才能清楚明白的去“行”;而只有“行”后,才能将“知”落到实处。“知”就一定要“行”,只有在“行”了之后“知”才完整,否则不是“真知”。用文中的原话来说就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这样,王阳明就将“知”“行”二者联系起来,修补了朱熹“知先行后”的说法所导致的理论裂缝。“知行合一”理论,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很好的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知行问题,也即如何在道德判断和相应的道德实践之间建立必然联系的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他的“万物一体”的说法上的。也就是说他从根本上就把“知”与“行”看作同体一物(而不像朱熹把“知”与“行”看作不同的两物)。我个人认为他的这个做法是相当聪明,或者说相当狡猾的。毕竟看作一物,要比看作两物要更容易完成从“知”到“行”的跳跃。

“知行一体”的说法还解决了文中一开始顾东桥提出的“功夫次第”问题。倘若把知行看作两物,那么诚如顾东桥所说,它们之间“不能无先后之差”;但既知行一体,那么肯定是并进无先后了。顾氏的问题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篇文章可算是整个王阳明思想的缩影,就我体会到的来说,可以总结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另外我想补充说一下王阳明和叔本华思想的一点联系,以及我对他们理论的一点看法。

他们两个人都试图通过理论证明:由道德规范必然可以导出相应的道德实践。并且他们的理论基础都在于“万物一体”。有所不同的是王阳明更注重实践效用,因此对在实际中如何致知笃行的方法谈得更多一些;而叔本华更注重于道德合理性的证明。

但是,诚如叔本华所说,“道德,鼓吹易,证明难”。想跨越知与行之间的鸿沟实在不易。虽然王阳明与叔本华自认为自己的理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理论全都基于一些玄学的假设,并不能使人信服。对于解释不道德现象,他们怎么说呢?当然,他们可以说这是因为本心或者同情心受到蒙蔽了。那么,应该怎么样解除蒙蔽呢?他们给出的方法恐怕并不太奏效,否则现在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不道德现象呢?

篇4: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①,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注释】

①“故先生”一句:王yang明早期曾强调“诚意”的重要性,他所著的《大学古本序》第一句就是:“《大学》之要,诚意而已也矣。”

【译文】

你来信说:“现在的学者,只注重外在的知识追求而忽视了本心的存养,知识虽然广博但不得要领。所以先生特别提倡‘诚意’这一点,针砭时弊,使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有所醒悟,真是大有裨益呀!”

你对时弊洞察得如此透彻,你打算怎样纠偏呢?显然我的思想观点,你已经悉数领略,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还有什么好说!至于‘诚意’的学说,本来就是圣人教人用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近代的学者却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所以我塞简略地把它的重要性提出来,并不是我本人的特别提倡。

【原文】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①、定慧顿悟②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注释】

①明心见性:佛教禅宗的主张,意为让自己心底清澈明亮,待看见自己的真性,就可以成佛,而无须于文字上抠求。②定慧顿悟:定慧,佛教的修养功夫,指禅定与智慧。出去心中的杂念为定,明了事物的道理为慧。顿悟,意为突然之间明白了困惑已久的佛理,一悟成佛。与儒家的‘困知’相对。

【译文】

你来信说:“只害怕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下功夫去实践时太方便简捷,学生们互相传承时出现谬误,就不免会陷入佛教的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禅机中,也难怪听了先生学说的人会产生疑惑。”

我对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就学者的本心要在日常事物中体察、探究、实践、落实而言的,实实在在下功夫,其间可有很多阶段、很多积累呀!这正与佛教的定慧顿悟相反。听到我的学说的人本来没有做圣人的追求,又不曾仔细推敲我的学说,所以会心存疑惑,也不足为奇。像你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会对我的学说一点就透,却也说我的学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这是为什么?

【原文】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①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注释】

①近闻:指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观点。

【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中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那样。”

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尤其显而易见。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而自己不曾察觉。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口味的好坏,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后才知道,哪有不尝一尝就已经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路途的坦荡险峻,必须亲身行走过之后才能知道,哪里有还没有走过就预先知道路途的坦荡险峻的呢?“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类推,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如你说的那样,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这也是你体察还不够精确。然而就像你所说的,那么知和行并举也肯定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篇5:答李翊书读后感

《答李翊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此时正是韩愈考取进士未能经由吏部考核,胸怀用世之志而无从施展的时期,韩愈在当时已三十四岁,而李翊的仕途却才刚刚开始,这正是韩愈为了让李翊未来之路走得更加清明而写的一封书信。

韩愈一生宣传古文理论的重要性,此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对于李翊这个学生,韩愈倾囊相授,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并给予称赞其文词高卓而态度谦恭,接着感叹世人久已不谈道德,道德之外的文更无人问津,于是他寄希望于李翊,认为李翊是个可造之材,希望他树立志向,不要为一般文章所满足,指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仁义之人,再又举了从古至今的许多例子,说明好的古文得来不易,需有思想内容,也得表达新鲜有力,再次督促李翊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最后韩愈将气和言的心得具以告之,表明对李翊的劝勉之意。全文行文严谨,虽是古文却齐具自然与人工美,表明了韩愈从事文学的根本态度。

韩愈一生不得志,却还如此重视道德问题,认为道德和好的文笔息息相关,而当今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却极少有人关注,道德问题好似永远都只是那些文人墨客,政治大腕挂在嘴边的词,实际上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是与每一个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和膏就是人的道德修养,实和光就是人的文学成果,假若没有根和膏,也就得不到实和光,这道理和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假若没有每一个个人的素质提升,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水平提升。道德素质,影响的不仅仅是行文写作和思想水平,还在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韩愈说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治学应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反对形式主义之风,从古便有,至今仍需坚持。

上到国家的核心成员,下到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都需坚持这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的作风做派,日行一善,赠人玫瑰,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像韩愈对李翊所说的那样,个人有了根和膏,才能汇聚成实和光,最终用丰富的果实和璀璨的光芒充实照亮国家,使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篇6:答李翊书读后感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对写文章,写好文章的看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是因为他明白文以明道的真理。儒家经典《大学》也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此《答李翊书》一文便表明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作用。

而“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一句也体现了韩愈自己对于古文的态度。刻苦专研,不求速成。坚持君子正不欲苟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对比于今世之文人,抄袭者有之,狂妄自大者有之,专注于名利者有之……对于著文不专注,不坚持其道的人比比皆是。这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弊病,是这个浮躁之风盛行时代的弊病。

然而韩愈的崇古不是一昧的推崇古文,全无自己的考量,而是结合了自己对于古文的思考,汲取了古文中的精华所在进行推崇。因此,他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才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功夫。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国工匠》这档节目。大国工匠们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致力于作品的完美程度,这和写文章,做学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和自己硬磕到底,与难题硬磕到底,也不为求什么功名利禄,只为求得自己内心的一份满足,一份自得。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有韩愈先生这种对著文刻苦铭心,坚持本真,不忘初心的态度。这种即使他人非难与讥笑自己的文章,也淡然处之,坚持自己的为文之道的态度。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阶段,社会大众对于文化创建工作的重视度,关心度在一步步提升。这对文化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中国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对于中国大学生适当增负文件的下发便是最好的证明。作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广大青年学子都应学习韩愈先生对于著文的精神与态度。“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有着普遍意义,对我们新一代的祖国建设者有着不落时,不落俗套的启发与鼓舞。《答李翊书》不仅是对李翊不要坏势利之心,以求真正有成的勉励,也是韩愈先生对广大文人学子的勉励。期望我中华之学子能抛势利之心,求真正之学;怀道德之心,铸中华辉煌。

篇7:答李翊书读后感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他的终身追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这是他的片刻失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他的不懈努力。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赛天”,他是文坛领袖,政治精英,他是韩愈!

不拘于时,倡导古文,不惧潘镇,天下归一。跨越岁月长河,你的言辞依旧清晰,经历青史蹉跎,你的气魄依旧挺立。“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宁负千古骂名,行心中大义之举。

因相信“业精于勤,荒于戏;行成于思,毁于随”,你进书君王,整顿朝政,改革教育,不耻于师。因相信“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你倡导习圣贤之文,“师其意,不师其辞”。因相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你亲授学业,论说师道,激励后进。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生尽臣子事,死辅帝王家。

常言“文以载道”,一篇答书尽显你“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之风采,借李生之事,阐己所思所想,“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欲修其文,先修其身,立言先立身。接己身经历,教导求学者,亲切而不失庄重,严谨而不失现实,用心良苦,不愧为人师表。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寥寥几笔尽显积累重要性,成如其所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德修养非一日之事,经年久月,水到渠成。

文辞有据,育人有方,“文起八代之衰,”当之无愧。

篇8:答李翊书读后感

李翊曾就如何作文章向韩愈请教,其实这大概是每个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会有的疑问,写作的技巧是什么?怎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在读退之的《答李翊书》之前这也是一个非常困扰我的问题。尝试过词藻华丽的风格,但却总是空有其表,空洞浅泛;尝试过刻意的加深文章的深度,却又总是生硬晦涩;尝试过口语式的简单的风格,却会显得幼稚简陋。而《答李翊书》在关于写作的问题上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书生以笔杀人,一个文人手上的笔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这把剑是会指向奸邪还是会指向良善之人就取决于这个文人是怎样的人。道德修养高的人自是心怀正义之人,手中的剑也定会指向这世间的一切不公不平;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自是自私无耻,手中的剑也许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指向无辜的人。退之也在文首即言到:”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因为李翊书信所表现出来的谦虚恭敬的修养让退之欣赏,所以才愿意将自己在写作上的心得技巧授予李翊。可见道德修养是一个文人写出好的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高的文人写出的文章也定是或能带给人正能量活能披露不公之事的。所以要写好的文章就要先提升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应该要有艺术价值,更应该起到一定教育引导作用,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明确文章所应该含有的能量;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敢于理性的揭露批判不公平不正确的事,像我们的先辈一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家都知道六朝以来,骁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一味地堆砌典故,讲求对偶声韵和华丽的词句,虽然也产生一些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但是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到了中唐仍流行不衰,这严重影响了文章的价值,让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的现象一直隐秘的存在着。个人认为这甚至是间接影响大唐盛世拉下帷幕的原因之一。正因为社会普遍不重视文章的思想教育作用,让社会的腐败一直慢慢的积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气盛则言宜,写文章的技巧就来源于良好内涵,有良好的内涵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充满正能量的,才能是适宜的文字。

评判文章的好坏也不应该只看它的艺术价值,更应该看它的社会价值,是否起到文章该承担的作用,是否传达出了文章该传达的能量。

气盛测言宜,步入大学之后更是我们提高自己涵养的重要阶段,一定要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

篇9:答顾秀才诗赏析

作者:陆云朝代:魏晋

芒芒上玄。

有物有则。

厥初造命。

立我艺则。

爰兹族类。

有觉先识。

斯文未丧。

诞育明德。

允矣顾生。

载灵之和。

沉根芳沼。

濯秀兰波。

渊翘戢颖。

景茂凌华。

惟是德心。

是用闲邪。

德心伊何。

行归于周。

希高仰峻。

企远怀悠。

匪愿在明。

靡倦斯幽。

凡我同朋。

瞻言清休。

慎终于远。

俾民归厚。

言若有行。

及予携手。

何以恤我。

其仁孔有。

心之云爱。

隆敬其久。

既迈斯仁。

亦迪兹文。

藻不雕朴。

华不变淳。

有斐君子。

如如[。

仰钦德类。

依怀惠诠。

式扬好问。

邦家于宣。

篇10: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

最近读韩愈的《答李翊书》,感慨良多。

文学史上提到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韩愈的文学思想,但我觉得,从人生修养的角度来看,这篇宏文也值得后人好好琢磨。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钻研,不求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别于后世一些文人,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学问上已达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废怀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治学与修身从孔孟以来就是二而一的问题,治学就是自觉修身,修身就是涵养学问,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这个意思。韩愈也说,学问之道“不可以不养”,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养到老。“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经过这样一番涵养工夫,就可以成为一位有道君子。孔子说过:“君子不器。”有道君子并不刻意追求闻达,而是“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达可以兼济天下,造福黎民;穷可以垂诸文章,嘉惠后学。“如是者,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

一个人学习古人、专心修身往往要失去一些现实的利益,让别人看来这似乎是很大的损失,(“志乎古必遗乎今”)但是,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别人能作出回答的。因为,一位真正的有道君子有自己的追求,所以能自得其乐,要是在乎普通人的价值判断,他又算什么君子呢?因此“如是者,其亦足以乐乎?其无足乐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

韩愈一生,命途多舛。他幼年失怙,由兄嫂养大成人。虽然好学深思,却屡试不第。后来好不容易获得功名,却又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面对命运的不公,他依然钻研道学,不改其乐,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这篇《答李翊书》可以说是韩愈的一份人生自白,从中可以窥见他的伟大人格。

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古代,一位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儒家文献里孜孜以求,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在命运的歧路上,渐渐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归依。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今后的一生中秉持这些深邃的道德,正道直行,把它发扬光大。

当他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时候,同时也把自己放到了绵延中国古代历史数千年的道统里,因此,从他的人生里我们隐约看见了中国古代文明坚强挺拔的脊梁。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交流过分发达、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逐渐分离的时代,我们反而不能接上我们伟大的先人那富有生机的神经。我们也许有太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但我想,属于信仰的'知识,从来都只有一种。我们自然不必像韩愈那样去皓首穷经,但我们不能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去寻找一种达到心灵平静的哲学。一次次读着那些因为过度贪婪而迷失了自己的人的忏悔,我常常生出深深的怜悯,很多人说,这些人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我觉得,他们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

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学习,那就是人格的学习,任何知识如不能有益于人格的增进,那就不是好的知识,这也正是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的方法。

篇11:韩愈《答李翊书》读后感

韩 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篇12:答李翊书读后感800字

《答李翊书》是韩愈创作的一篇书言体论说文,李翊曾向韩愈请教写文章的技巧。读完之后我深感万分,一直以来我不是很会写文章。在此,我可以说我领教了不少,所谓“气盛则言宜”,韩愈把写文章的气势比作水势,只要水势大,任何大小的东西都会漂浮起来,好比语言,气势起来了,语言也自然涌现出来。

第一段开头就赞扬了李翊谦虚的精神,说道仁义之道必归属于李翊。其实活在当代的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请教别人,还是别人来请教自己,都不能太高傲,所谓不耻下问。他还说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句话是我最看重的一句话,做事情不要太急,一件一件慢慢来,积累够了自然就会有成果。更别说写文章,只要我日常中慢慢积累一些知识,在写文章时,必然会涌现自己的才华,韩愈说李翊也是一样,仁义之人写的文章必然和蔼可亲,正是因为李翊在日常中讲究礼道,为人谦虚,那写出的文章必然不会是什么坏文章,所谓见字如人。

第三段中写的内容正是我写文章时所遇到的问题,心里想的用手写出来时,总会忘不掉那些旧词。当给别人看自己所写的文章时候,总会考虑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修改。韩愈做的最好的就是并没有去改掉自己的主张,坚持自己。我读懂之后,我也决定了自己以后也会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是在自己的主张不够完善的时候,我也必然会去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去完善。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自己就是自己,自己行事需有一定的规范,不好好规范自己,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自己才是真正的决定者,别人只是决定了他们自己,而要是我们一直被别人所取决,怎么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呢,我从中也算是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我也会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迷失道路,做仁义之人,做“行己有方”之人。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确实是一篇值得学习的文章,我们在生活做事须从根本做起,我们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仁义之人。写文章时,也需要我们在生活积累一些有价值的事物和知识,只有这样,语言才会漂浮起来。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建议大家可多看几遍,对自己以后该怎样去端正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篇13:答李翊书读后感800字

以前听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样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如今看了韩愈《答李翊书》,想着这样的关系便颇有感想,由此抒发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这句话的义思是先培养树木的根,而后等待它的果实;先给灯加油,再等它绽放光芒,树根长的茂盛,果实便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便明亮了。这让我想起了高中班主任时常提起的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先做好准备,才能期待丰收。我想这也是校训中取“养根而俟实”的缘由了。

二是“无迷其途,无绝其源,吾终身而已矣。”这句话是韩愈告诉李翊自己在求学时追求不迷失道路,不断绝源头,终其一生都这样做。韩愈用一生坚守初心,终有所成。古语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也是凡事都有个开始,但能坚持到结局的却很少。因此可知始终坚持初心,犹记源头难度很大,但同时也只有始终坚持,才能学有所成,收获知识。

三是“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韩愈告诉李翊,但自己的文章被别人看后,并不把别人的非议和讥笑当做非议和讥笑,颇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味道,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是很难做到无视别人的非议与讥笑的,这需要很大勇气。很多人在不满现状时,都会有想要奋力一搏的冲动,但是当受到讥笑与非议时,便又选择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应学会“走自己的路”,不因他人的非议而去停住前行的步伐。

除了语句带来的思考与收获,韩愈与李翊的谦卑也非常值得学习。韩愈作为一代宗师并没有宗师的架子,而是对晚辈耐心教导,寄予殷切希望。而李翊本身的文词立义便很高,但提问的态度却非常谦卑和恭敬,引得韩愈直言“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这不禁让人想起明代名师宋濂向尊师求问时“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最终学有所成。谦卑是一种修养与礼节,古往今来都被世人所推崇,而在求学方面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谦卑的人往往更易被人们接纳,也更容易让人推心置腹的传授知识,在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能让人愉悦与欣赏。

读完《答李翊书》后,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透彻,但也是受益匪浅。让我知道文章的气势在于文章的内容,明白了坚守初心的态度以及为人应谦卑的道理,这不单单是韩愈对李翊的教诲,也是前人对后人的教诲。

篇14:答李翊书读后感800字

近来拜读了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的作品《答李翊书》,感悟颇深。

韩愈被苏轼评价为“文起八代之衰”,在我看来实至名归。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文章共有五段,第一段介绍了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李生有才,但并未恃才放旷,而是谦恭好学,这与韩愈的为学态度是一样的,他在回答李生问题时说自己的才学才只是看见孔子的门墙,并未登堂入室。同样很谦虚。但尽管这样,他还是想和李生谈一谈为学。

文章第二段,首先肯定了李生对于“立言”的看法。《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韩愈又进一步谈到对于立言的追求,是希望超过其他人,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韩愈更倾向后一种,所以他进而提到“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想要达到古人的立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永葆初心,不被势利所诱导,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第三段中,作者结合自己的为学经历,提到立言过程的困难之处,心要存有圣人之志,敢于去除陈旧的言辞,然后能不惧人言,识别古书中的真与假,除去不完善和不正确的,慢慢心有所得。之后仍要继续学习,从反方向诘难,平心静气的探究,直到辞义都纯正。作者再谈到文章的气势与语言的关系。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章大气磅礴,语言也会显得适宜。

文章第四段又说即使做到以上这样,也不一定就接近成功,即使接近成功,也不一定会为世人所采用。而君子的做法又不一样,君子始终秉持着仁义的原则,能被世人采用,就让它被推行,不被任用,就传给弟子,为后世任用。最后一段,作者再次肯定有志向古人学习的人,也同情他们,因为在他那个时代 向古人学习的太少了,也被当时的人鄙弃。任继愈先生家中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为学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总有无数的学着前赴后继,在这条道路上一路高歌。

《答李翊书》中令我感悟最深的是韩愈所说的为学应不志于势利,不诱于势利。在他们那个时代,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步入仕途后就渐渐丢弃了学问,转而追权逐利。而坚守品德的人永远在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这与我们当代的不忘初心不谋而合,太多太多人为盛世繁华所迷,为柴米油盐奔波,在只顾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不知有几人会抬头看看天空上的月亮。

为学应该是纯粹的,永保激情,永远热爱,愿我们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这样,不负韶光。

篇15:答李翊书读后感800字

《答李翊书》这篇文章写于中唐时期(公元8)属于书信体论说文。在中唐时期,当时的士大夫、上层学者耻学于师且文风奢靡低劣,在此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的韩愈兴起古文运动倡导心怀仁义、行仁义之途且写文章应摒弃功利,不可为功利而做文章。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在阐述古文运动的理论。

文章主要论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的关系、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作用。

第一段,作者首先询问李翊写文的目的是否功利。作为前辈,韩愈向李翊阐述了为文不为功利的艰难与漫长,也向我们说明了欲“至于古之立言者”不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也必须学会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其中名句“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系其光”。意为培养树木的根等待它的果实,为等加油而使它发出光芒。这使我对校训的理解更深刻也得以与先贤神交。先生说:“仁慈之人,其言蔼如也”。李翊为其后辈,先生给他回信毫无居高临下之态而是耐心为他提出为人、为学、为文的建议。厚养其根,俟其实这份耐心与毅力也正是我们如今为文所需要的。

第三、四段,韩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李翊回答了写文章所必备的素养,即有独立思想不人云亦云、明辨是非、治学严谨、有恒心有耐心、走仁义之途。韩先生自己在为学时也遇到过迷茫,但是他不改初心,不改自己的主张,也不因为他人对自己的非难与讥笑而动摇初心。古语云:我手写我心。韩先生在此提出若手写心中所想便可文思如泉涌,这也是告诉着我们写文章只有真情实感写自己内心想表达的内容文章才可能写得好。韩先生对于用真情实感写文章凝炼为“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汨然来矣”。

与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神似的是“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都包含着不惧世俗的眼光与非难的哲理也是先贤告诫着我们去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以他人认为的幸福来定义自己,不去做知识霸权的奴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此文、此句中找到共鸣呢?可能书中知己便是此意吧。韩先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可做思想上、学术上的盲从者,“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昭昭然黑白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可体现他倡导明辨古文中的精华与糟粕必须分清黑白,古为今用,当今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相似。

“行仁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是让我此文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程,德是文的内核文是德的载体。这是先生欲告诉后生、后世文人的话。不仅在此文中,在韩语先生《答李秀才书中》: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足以体现先生对德行之重视。有道是道、文促长,先生此文中以养根、心存仁义、行仁义正道、以手写心、抵制诱惑,不为外界所左右来教后生教我们来如何为文。这必当是先生心血所得。

韩先生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先生身体力行,在信的字里行间满是关怀与劝诫,在结尾有感而发“吾诚乐而悲之”,因与李生志同道合而喜但自己较其年长故深谙这条道路中要受到的非难和艰难故为其悲。如《师说》中一般先生对后生有着老师般的柔软与期望,心怀仁义,故先生内心柔软,对后生的真诚相告与关怀的确令人感动。

篇16: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子卿足下: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言笑,谁与为欢?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教师《致良知》心得体会

王阳明读后感

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论文

美术教师实习自我鉴定

东桥中心小学秋季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原文,翻译,赏析

冰桥想象作文100字

描写学校的优秀美文:校园一瞥

红色记忆读书笔记600字

答顾东桥书读后感
《答顾东桥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答顾东桥书读后感(共16篇)】相关文章:

美丽乡村作文2023-05-06

美丽乡村作文小学生2022-05-30

美丽乡村申报范文400字2023-01-01

美丽乡村社会实践总结2022-05-26

美术实习教师自我鉴定2023-04-09

潮州的湘子桥作文2023-08-04

美丽的乡村作文800字2022-05-07

学生春游满分作文素材2022-05-07

美丽的乡村作文200字2022-11-07

《家乡的桥》阅读答案陈根生2023-09-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