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精选9篇)由网友“lizzzvon”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篇1: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二十二日早餐后,弘辨备好马等候启程,我竭力推辞。于是和通事上路,用一人挑着轻便的行李随我走,而重的行李暂时寄存在悉檀寺中,计划还从这里返回。十里,经过圣峰寺,穿越西支的山脊然后向西走,共四里,经过放光寺,进去录藏经、圣谕。僧人挽留喝茶,来不及喝就出来了。询问所说的盘陀石静室,僧人指示在西北边陡崖的半山腰上。仰视寺后的层层崖壁,和华首门上下相连,合而为一,所说的九重崖,一定是据此而取名。寺庙创建后,人们只知道是华首门,寻找九重崖故迹却找不到,于是把点头峰左边当作九重崖,谁说山谷不会变易位置呢?从寺西走一里多,于是踏着山坳而上,又走一里多,上面很陡,于是翻越山脊。脊南北相连,东西分别下坠的坑,是所说的桃花著。脊上有两座坊,都写着“宾邓分界”。这里已经升登得很高了,以前从礼佛台眺望,却只像在重重深渊的底部呢。
从警西顺着著下,二里,道路两边有茅草房,是去年底朝山、卖浆人的安身处,现在则空无一人,成为畏途。前面向西南方分出的岔路,是去邓川州的路;直向西去的是罗川道,并通往丽江府。顺路曲折连绵地下二里,有庵坐落在路北的北山下,名金花庵。又往西下三里,接连有二道沟涧,涧水都是从东向西流,就是桃花著水的下游,各自都有木板桥横跨。接连过到桥南,就沿南山向西行。一里,有寺坐落在南山的脊上,名大圣寺,寺向西。于是从寺前越过山脊往南下,又遇到一条也是往西流的沟涧,顺着走半里,沟涧和先前过的两座桥下的水,都转进峡谷向北流去,道路于是往西走。半里,穿越南山向北突的山拗。山坳西,山坡开始往西陡直地伸下去,道路跟着下。四里,南山坞中有个村庄,那是白沙嘴。顺白沙嘴又往西下二里,忽然看见深壑从南往北走向,溪流纵贯其中,桥梁从东到西横跨溪上。于是坠入壑谷而下,二里,才到桥头,是所说的和光桥。鸡足山西麓,到此而止。桥下的水南边从洱海东边的青山北谷流来,流到这里时水比较大,往北会合桃花著水,流入大石头。丽江府木生白公建悉檀寺余下的钱财,又修建了这座桥,在桥上盖了好几间屋,于是就在屋里吃饭。桥的西边有小路,从北往南走,沿峡谷溯流而上,是浪沧卫通往大理府的路,和大路“十”字形交叉。大路顺流稍微往北,就往西上岭,盘旋而上,有时陡峻有时平坦。五里越过山坳,往西北下,四里才是平路。又走一里到罗武城,这里山坞十分开阔。从此山的西部,敞开东西走向的大山坞,一直到千户营,山坞一分为二,于是转为南坞、北坞,都是所说的罗川。以前从鸡足山顶往西眺望,翠色袭人的地方就是这里,绿的全是麦子和蚕豆。罗武没有城郭,是个小村子罢了。村北有条溪,西边从千户营流来,就是南衙河底的水,流到这里往东北坠入峡谷,与和光桥下的水会合,然后往东北流过大石头。于是顺南山从溪南岸行走,二里,溪北岸山下有个村子,名百户营。又往西走五里,溪北陡冈上有个村子,名千户营。营的西边,有从西部大山分出支脉往东南延伸的山;突立在山坞中,山坞于是从中分开。位于山西南的坞曲折盘绕,坞中的水小,为西山湾,新厂在坞东南,而道路从坞西北出去。位于山东北的坞遥远通达,坞中的水大,为中所屯。南、北二衙又在坞西北,而道路则从山的西南越过山坳伸进去。于是沿千户营溪流往南转入南坞,走一里多,到新厂。〔都是淘沙炼银的。〕于是往北走一里多,到分界山的南面,渡过一条小河,顺山南往西北走三里,往北越过山坳。就逐渐下,顺西边大山之麓往北行,东边又形成南北走向的大山坞,是千户营的上游。往北走一里,有村庄傍靠在西山坡上,这是中所屯,为邓川州、鹤庆府分界处,悉檀寺的庄房在这里,于是进去住宿。悉檀寺僧人已经事先传告过,所以守庄房的僧人没有拒绝。
二十三日早晨,在悉檀寺庄房吃饭,天气转阴。于是往东下到坞中,顺西山麓往北行。二里,有分支山冈又从西山横出,向东 突立,于是登上山冈。有岔路,往西登上山的,是去南衙的路,腰龙洞就在在那里;向北穿山坳的,是去北衙的路,去鹤庆府的大路顺此路走。我在这之前听过腰龙洞的名声,于是让行李和通事从大路走,约定在松桧碰头。〔松桧是地名,大路上寄宿的地方。〕我和顾仆携带竹杖和伞,就分道顺岔路走,沿山脊往西上。一里,逐渐转向南,又有岔路沿南著而去,我感到疑惑。等有赶驴的人来到,询问路,回答说:“我也是去南衙,大路从这里往西越岭而下,大约有十里。”我问沿南警岔的路去哪里?回答说:“这路去鸡鸣寺。”我间寺在哪里?这人指着说:“南警中夹着的崖间就是。但这条岔路险阻难行。”忽然有一个后到的人说:“这也是奇异的胜境,即使从此峡谷翻越南坳,也通到南衙,与从中坳走的这条路一样。”我听了十分高兴,说:“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谢过那人,就从岔路往南走。一里多,转入夹在峡谷中的崖下,攀援崖隙,穿过一条石缝而入。这石崖从顶上垂下来,往外插到崖底,好似大象鼻子一般,正中有个门一样的洞穴,穿洞就是沿峡谷中往上登,也犹如鸡足山的束身崖。登峡谷而上,则上面的岩石深邃横列,像洞、像石屋、像门、像楼房、像栈道的都有,并排峙立在那里。洞都不很深,僧人傍靠洞为殿,左边是真武阁,又左边的是观音完,都是面向东北,下临陡壁。殿阁之间,又垂下两重崖壁,完全像大象鼻子,往下插向崖底,而中间像门一样通着。有两个僧人,都各自盘坐在一石屋中,见客人来到,芝麻刚好熟,就邀请一同吃饭,我因此又吃了两碗。看见石屋后有石脊,像梯子垂下来而通向上面,我光着脚攀爬,又有洞悬在上层,中空而旁边和小洞相通。从崖的左右夹缝登岭,就是去南坳的路,但崖壁陡悬走不通,又下来,从洞门出去,就转到崖左往西南上,抬头看见上面的崖石又悬空横贯而中间深邃,有条极细的羊肠小道,攀援小路走,又到了一个大洞穴,洞门也是东北向,前面砌石为台,树坊为门,名青莲界。洞左边药灶碑板都在,但没有字、没有人。荆棘萝草四处覆盖,无法询问是什么人的未竟之业。右边又有像象鼻外垂形成的门,穿门往南,又有如轻纱悬空高卷的屏嶂。屏嶂的右边,上面的崖石间有高大开阔的洞,下面的崖石就是那两个僧人居住的地方,但石阶断绝,上下都无路可通。
于是仍然从青莲界走出东峡谷,再上半里,就走到崖石、峡谷的尽头,山腰平地开阔。又有泉水从南坳往东流出,沿平地流,从崖石右边坠落;又分出一股在平地土埂间潇绕,坠入崖石左边。崖石位于其中,水流灌灵洗窍,就形成奇异的幻景。沿平地边溯流半里,向北进入峡谷,峡谷中的水流,向南倾泻。溯流一里,沟涧形状没变,但有巨石正处其中,巨石下面,则涌水成流;而巨石上面,只有砾石堆在涧中,绝对没有水痕。又溯枯涧往北走半里,道路中断,茅草遮蔽,因为这条沟涧从西边峡谷过来,道路应当往北去。于是往东踏上岭,攀崖穿棘,又走半里,走到从南边伸来的路上,于是顺路往北走。半里,往西穿过一道山坞,又登陇往西走,有岔路,进入西南边峡谷中的较小,直北而下陇的较大。我心里明白直北是去南衙的路,怀疑腰龙洞在西南边的峡谷中,就向峡谷走去。半里,没有路,听到远处西北方向的山顶上有人讲话的声音,于是竭尽全力地攀岭而上,走了一里,来到从东边伸来的路上。又走了一里,见到赶牛的人,问路,原来这条是往西越脊抵达焦石炯的路。问腰龙洞在哪里?回答说:“就在这支岭的北面,但岭北没有路,必须顺路沿东边下山,折向北,到南衙,才能去到。”原来这座山的主脊,从北往南走向,山脊的西面是焦石炯,山脊的东面,一支脉向东 突起,支脉的北侧正中,是腰龙洞所在处,南侧正中就是这条路。我于是怅然不快,就顺路返回。往东下一里,便就转向东北下,又一里,抵达山麓,沿山麓往北走,又一里就到南衙。南衙这个村庄不太大,背靠西山而东面对着大山坞,山坞北边起自北衙,南边抵达中坳,中部很宽。原来这一带的大坞,一共三次转折三次开阔,最北边的是北坞,坞南北走向,以北坳东边的险要之处为峡谷口;南边的就是中所屯坞,坞也是南北走向,以江阴村作为峡谷口;中所屯坞南边就是千户营、百户营坞,坞东西走向,以罗武村作为峡谷口。三道坞有一条溪流贯穿,都称为罗川。
从南衙背后往西南上山,石阶路很宽。一里半,有亭有室,位于山腰上,亭、室两边桃花、李花十分灿烂。从亭后登石阶而上,有寺,门额为“金龙寺”。门内有楼坐落在洞口,这座楼前面对着平川,后面俯瞰洞底,十分美。楼后就是洞门,洞和楼都是东向,洞门悬空镶嵌而下,和江西省的石城洞极其相似。西壁上面弯隆覆盖而下面是空洞,南面与北面渐渐转成环形,只有东面可以累阶梯而下。往下五丈,一块石头突起,正当洞中,石头西边高耸而东边削下去,砌为台,在上面建亭,供奉观音菩萨。亭东面对着层层台阶,架木桥登上去,往西俯瞰洞底,积水环绕下面,沉青映碧,十分光怪奇异。急忙从桥上返回台阶,穿过桥下,沿台左边往西下,十多丈后下到水边,水嵌在西崖脚,西面宽约三丈,南北两面,渐渐抱拢缩小,但三面都是绝壁环绕,旁边没有孔,水汇聚在其中,俨然像月牙抱魄。水中深浅不一,但清澈到了极点,焕然映彩,和安宁温泉极其相似,浅处浮着绿色,深处沉着碧蓝,捧起来品尝,异常的甘甜清凉。洞因为在山腰,取名腰龙,而文雅之士为寺题额金龙,确实是神龙的宫殿。洞口如盂仰起,下面圆如石城洞,水绕三面如缺口的玉环,石脊盘在中间如同垂舌,和石城洞不一样的是石城洞旁通没有底,而此洞正中涵一汪水,水如此奇异的光亮晶莹,又不是其它的水所能比得上的。过了很久,仍然上到洞口,于是登前楼,前面楹柱后面轩廊,位置都很完备,但僧人外出,没有留下门钥匙。
仍然走一里多,下到南衙,间去松桧的路,都说来不及走到。于是竭尽全力地赶路,从南衙后傍靠西山往北走,二里,这是北衙。北衙南面有座神庙,门向东,庙后大脊之上,并列的崖石矗立在两边,小水从其中流出。庙北有公馆,市舍夹在道路两旁,很兴盛。转向东,共半里,才走完市舍,与南衙隔得很远了。南、北二衙都是银矿厂,而只称之为衙,想来是因为这里特别兴盛。往东走与南边伸来的大路汇合,又往北走一里多,市舍又夹在道路两旁,是冶炼开炉的地方。过了市舍,就往北下坡,又走一里多就到坡底,才知道南北两衙,还是山腰中的山坞。峡谷很深,有大涧水从其中流过,从北向南,这里是河底,大概是罗川的上游。有条支流从西边的峡谷流来汇合,水流较小,上面架有木桥。过桥后.又往北走,看见石桥横跨在大沟涧上,沟涧中有巨石,桥从东西两边跨在巨石上,就着巨石中间建阁,供奉观音菩萨。越过桥东,溯沟涧往北上,道路靠着陡崖,石阶环形攀登,右边陡崖,左边沟涧,下面嵌进深渊,上面崖壁陡峭。五里登上山脊平地,山头上有枯涧形成的堑沟,也有石桥横跨。过到桥北,有新建的殿,有水溢出来的池,有施舍茶的亭。我进亭吃饭,一个僧人献上刚泡的茶,说:“刚才通事和担夫在这里等了很久,前面的旅途遥远,留下话叫速去。”原来此殿也是丽江府建来施舍茶的,所以僧人因为通事命令,等候我并告诉以上的话,我急忙吃饭出发,竟忘了此地为热水桥,而殿前所流的就是热水。从热水桥旁走,又过一座石桥,桥横跨山头,和前座桥相同,桥下有小水,往西流入巨涧。过桥,从中脊向北走,东西都有大山夹着中脊。西部的大山,从鹤庆府南伸来,到七坪主脊,直南高高纵贯在河底西南,为鲁摆;从七坪往东延伸,分出支脉南下,就是这道中脊与东部的山,所以此中脊的北面,又名西邑。因为西邑和鲁摆都是地名,二山各自靠近两地,于是界坊就用地名命名了。中脊与鲁摆主脊夹成西峡谷。这是河底的水流出之地,大概发源于七坪南。在中脊上走十里,脊东又盘绕为中洼的坑,中脊悬立在西峡谷和东洼坑之间,狂风西起,像要把人卷走。又走三里,于是往西北上岭,一里,又踏着岭往西走,半里,于是往西北下。一里到坞中,这是七坪,就是所越过的中部之脊,和西部大山夹成的坪,为河底的最高处。从坪中往北走二里,才是所过之脊的隘口。脊南有两三家人住在路旁,脊西有村落傍靠着山,桃花李花十分灿烂。这时太阳已经下落,距离松桧还有二十里,急忙越过隘口往北走。五里,稍稍走出西部,大山如故,而东部也渐渐夹成洼地,洼地中石穴下陷,每一个都像陷坑,或者像陷阱。道路顺东边山脊走,又数里,有几家人住在北峡谷口,名金井村,于是省悟到先前累累下陷的阱,都被称为金井了。隘口桃花夹村,嫣然若笑。
从村J匕往东下坡,一里渐渐平坦,于是往东在岭脊上走,岭脊左右两边逐渐夹成山坞。顺脊走三里,又从脊北坠坑往东下,一里到山脚,于是山坞十分开阔。有三间房屋坐落在山麓东,也是佛寺。从寺前往东取道平坦的山坞急行,眺望从南到北高耸的东峰,日光倒映在其正中间,一点丹葩,像擎在空中的荷花。因为西边山峰高高地屏障纵贯,东峰高低不一地耸起,西山衔接落日,反射东山。东山低处,阳光离去而成碧绿;东山高处,还因太阳映照而红光流转,红色得绿色环绕簇拥,更加觉得鲜艳美好,世传鹤庆府有“石宝之异”之称,“西映为朝霞,东映为晚照”,就是这里的意境。往东急行二里,经过几家房舍。又往东一里,山坞渐渐坠壑成涧而向东南伸去。于是转北越过一道陇,又走一里,西山麓有公馆,左右开始有村落,知道这里是松桧了,但还不知道住在哪里。又往北走半里,担夫靠着里巷的大门呼叫,于是进去,天已经将近黑了。这家人姓何,是江西省人,他的先人为监厂委派的官员,于是定居在这里。二十四日天亮,在松桧吃饭,往北走进山谷。松桧南,山盘绕成大壑谷而没有水,沟涧的情形,似乎也是往东南伸去;松桧北,山又渐渐夹成坞,小河还是往南流。五里上坂,名波罗庄,山从这里往西边大山翻越山脊向东延伸,山脊不太高,但水分流南北两边。又往北走五里,眺望北坞中村落高低错落,大多傍靠西部大山,这是山庄。于是往北下,顺小溪往北走,五里路之间,村舍错落出现,桃花杏花五彩缤纷。不久就直达北山下,有人家傍靠南山居住,这是三庄河底村。村北的溪从西向东流,溪水一是源于三庄西谷,一是源于河底村南谷,都是小水;一是源于西北大山峡谷中,三股水一齐在河底村北会合,然后向东流去,亭桥横跨水流,桥北就是龙珠山的南麓。龙珠山现名象眠山,从西部大山的东面,分出支脉往东延伸,直接与东部大山的西麓相连。山北的西部大山,就是主峰山脉,都是从北往南走向;山北的东部大山,就是峰顶山,也是从北往南走向,东西之间夹着南北走向的大山坞。漾共江也从丽江府往南流,绕过鹤庆府城东,然后往南流到这里,被龙珠山阻截,水没有地方流出,于是从峰顶山麓,顺龙珠山往西转,找到龙珠山的关键洞穴,就捣入其户,一寸一寸地流进去,一共一百零八个洞才流完。〔当地人说,从前有个神僧叫倔多尊者,在东部的峰顶山修道,因为鹤庆坝子一带,都被水汇积成海,没有泄流的地方,于是发愿携带锡杖到念珠下山,想要开通水路。途中遇到一位妇人,手上拿着瓢,问:“师傅去哪里?'’法师回答了事情的起因。妇人说:“你的心愿虽然宏大,但恐怕功力还不够。把这瓢掷到水中试试,瓢返回来,才能成功,不这样,必须更加努力。”法师不信,把瓢抛入水中,瓢漂流而去。后来果然没能开通出水口。又返回峰顶山潜心修行二十年,再把瓢掷入水中,随掷随回。于是把念珠撒到水中,顺着念珠止住的地方,用锡杖戳,处处都随手而通,恰好通开一百零八个洞,和念珠数相同。如今当地人感谢法师神力,在众洞穴上立寺,用来报德。《一统志》写作崛哆,当地人称为摩伽陀。〕各洞的水在山腹中合成一股,一齐从龙珠山东南麓流出。大路经过河底桥,就翻越龙珠山而往北走,和水出入的各个洞都不相遇,因为洞全都在龙珠山东面。我于是想从桥北顺流东下,走小路穷究出水洞,让通事和挑夫从大路走。挑夫说:“小路难找,不如一同走。”因为他家住在入水洞北,从小路走也方便。我更加高兴,就一齐往东顺溪从龙珠山南部走。一里,反而越到溪南,半里又渡到溪北。道路十分险阻,但溪两岸都有人居住。又往东走半里,枫密河向东南边的峡谷泻去,道路往东北翻越龙珠山支岭。两上两下,往东北盘绕支岭一共走了四里,路渐渐高。俯瞰东南的峡谷深处,有水破峡奔流,就是各洞水合并后流出来的水。水往南奔流到峡谷底,和枫密河会合,然后往东南流经峰顶山南面峡谷而出,流入金沙大江。然而所走的地方太高,水洞在重重山崖下面出水,俯视不到洞穴。让通事和挑夫坐在路边等着,我和顾仆坠入壑谷往东南下。下了半里,没有路,在草石间踉踉跄跄地行走,转向东著走半里,文往南绕半里,才下到水沟底。于是往西溯流披开荆棘进去,一共半里,就见巨石磊落,堆积在水沟中,水顺着石缝,泛泛溢出,交叉涌流。我坐在巨石上,只看见水和石头争缝隙,不见有其它的洞穴,水流如雪花跃出,雷声轰鸣,交流向四周,却不知道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过了很久,又绕原路走,一里多,已经绕近上面了,再攀石乱跃,又走半里,登上大路,于是往东北上。半里,转过一道峡谷,听到背后有人叫,是通事和挑夫。于是往北半里,从石中往上穿,往北越过山脊,才往北看到两边山如门推开,中间盘绕一道山坞,漾共江绕流在坞东,又有一条小河横在坞西北,都是流到山脊下就看不见了。两边的山夹持往北延伸,然后在远处东北隅相连接,那就是丽江府邱塘关所在之处,漾共江水从那里流出。于是往北下山,一里多到达山麓,有寺坐落在山麓中,寺门向北,下面就是入水的洞穴。来不及进寺,急忙询问水。先看见一个洞,是西边流来的小河流进去,洞东又有一丈多平地相隔,东边流来的漾共江,多次流过洞而多次分流坠入,到这里也分流完了,这样看来,所说的一百零八个洞,都在东面。我于是越到水北向东溯流,看见水流在崖下遇到一个洞,就从洞中旋转着往下流,如同坠入瓮口,发出呜呜的水声,每个洞之间远的相隔一丈多,近的咫尺而已。不久又上到寺前,于是往北下渡过西边流来的小河,河上有小石桥横跨。往北走一里,平冈中有个村庄,这是甸尾村。挑夫家就在这里,进去在桃花下吃饭。饭后,往西北走三里多,然后到南边伸来的大路,就是过河度桥往北翻越岭的路。于是顺西山又往北走五里,名长康铺坊。有河从西南边峡谷流来,大石桥横跨河上,桥南有碑,称为鹤川桥。鹤川是一条河的通名,而这座桥独享有其名,也因为此桥是这条河之冠。桥北有岔路,溯流往西南走,是去大理府的大路,所以在这里设铺。过桥不到半里,为长康关,房舍夹道。今天是街子,赶街的人聚集。从甸尾村到这里,村落分布,房舍十分整齐,桃花流水环绕交错其中。西边就是朝霞寺峰,正东和石宝山相对。于是道路转东北走,又八里多就进入鹤庆府城南门。
城墙不太高,门内的文庙宏伟整齐。〔当地人说此庙是云南省第一,也是丽江府的木公用千金赞助修成。〕从文庙往东北走半里,稍东是府署。从府署西又往北行半里,从一鼓楼出去,是新城的北门。北面是旧城,守御所在旧城。又往北半里就从旧城北门出去,稍稍西转然后往北一里,又东转然后往北四里,名演武场,在路东。从演武场西又往北走五里,经过一个村庄,又走五里到大板桥。桥下的水比较大而且停积,从西向东流入漾共江。此时所走的路,位于甸坞之中,东边山下,江水顺山流,西边山下,村舍傍靠山,从这座桥往北,砌路的石块都是齿状排列,如同编织,也像向上插的半枝笔,很尖利,难于下脚。又往北走六里,到小板桥。桥比先前的小,而且水也没有那么大,但似乎水势急。又往北走七里,到甸头村的新屯,是比较兴盛的村落。稍稍转东,是王贡士家,于是进去住宿。〔王贡士现在是四川的训导。他的孙子对我说:“这里西北的山腰,有十分奇妙的青玄洞,山下有出水龙潭,山北又有黑龙潭。如果沿西山走,就可以全部观览。”今日计划到冯密住宿,因为天晚就住在了这里。〕
二十五日天亮,吃过饭出发。往北走二里到冯密村,房舍也多,甸头的村舍到此结束。西北有一座高冈,垂直往东南延伸,直逼到东山文笔峰下,江水也曲折向东流。高冈分支处,两山之间有黑龙潭水,也从西边大山流出,往南流到冯密,于是沿高冈南面往东注入漾共江,鹤庆府、丽江府以此为界。冯密村西边,崖畔有高耸的佛寺,就是青玄洞。我眺望寺并想进去,但通事苦苦请求等返回时再去,并且说:“明天逢六号,主人出来理事,过了六号又静摄不出来。”我于是随着他继续走,就往北上冈。四里,道路横斜成“叉”字形交汇,这是三岔黄泥冈。冈西南侧正中,松树沿着著下坠,就是黑龙潭所在的地方。从这里起,西北边的山,都是光秃没有草木的荒石,而东北边的山,稍稍有一二个小村子坐落在山下,冈脊上一眼望去都是茅草。
又往北走一里到哨房,四五家人对着冈居住,已经是丽江府的辖地了。又往北在冈上走了八里然后下冈,东北边山坞盘绕,水流曲折,田地遍布山坞。往下走一里,有数家人背靠西山居住,前面对着道路,这是七和南村。又往北走二里,有像官舍而且整齐的房子,这是七和查税所。〔买卖商货,都在这里纳税。七和是丽江府的地名,还有九和、十和等名称。〕查税所北又有新建的大宅院,是木公次子的住家。从宅前往北行,又盘绕一支岭往北走,七里,才渐渐转向西北,于是看到邱塘关在北边山上,但漾共江已经嵌入深壑中,看不到了。这里路北有石山横亘,崖石累累,虽然不高,却和大山相对而形成峡谷。于是从峡谷中往西北上,一里,翻越峡谷东边延伸的山脊。又往西北走二里多,于是往北下到枯壑,横穿过去,走半里,又往北上冈。在冈上往西北走半里,又往北走半里,过一座小桥,走半里,往北上山。这座山是西边主脉从西往东延伸,到这里又横叠成一座山峰,主脉转向南延伸,支脉往东横贯过去,一直遏近东山,丽江府南北山的水流被扼住,穿破东山峡谷而流出为羡共江,此山真是丽江府的.军事要地。丽江府在岭脊设关,以便严洛控制出人往来,又在东边建塔,以便镇守水口。山下有大路,逐渐转向东,从塔旁边上;小路则踏上山崖一直往北登。我从小路走,路上全是峻石累累垂立,棱角锋利、陡峭如削,小路曲曲弯弯、悬空而上。一上去二里,就和东边伸来的大路汇合,则已是山脊了。有三间房屋,面向东南坐落,中间开成门,门前置列二个狮子,数家守门人住在屋内。出入的人如果不奉木公之命的不能擅自通行,远方来的人也必须止步,守门人进去察报,下令让你进去,才能进入。所以通安等州的知州,是朝廷选派来的,都住在省城里,没能进入此门。即使是皇帝的命令到来,也都在这里出迎,不能直接进去。巡方使和盘查的委员,都没到过里面。我因为木公的使者奉命迎接,所以能够直接进去。
入关后沿西山往北走,二里,下一道坑。越过坑底又登坡往北上,一里,逐渐往东北下山。又往东北在坡间横穿二里,于是转向北走。二里,经过木家院东边。又往北走二里,过一座小桥,则有一支土冈,从西南大山脊,分出后绕向东北,一直抵达东山麓,从而扼住漾共江上游。沿冈南攀登,上面是东圆里。往北在岭头上走,西南瞻望大山脊,东南俯瞰溪流,都在数里之外。行六里才下。陇北平整的田地十分开阔,峡谷山坞纵横交错,冈下就有一条河,从西边文笔峰环绕坞南而来,河上横跨石桥,名三生桥。过桥,桥北有两座坊,旁边有一二家守门的,于是往西北在平整的田间行走。往北眺望雪山,在重重山坞之外,白雪覆盖山顶,云气郁勃,看不到晶莹的冰雪。往西眺望乌龙,在大壑南,尖峰陡峭、独立挺拔,是大山脊之宗,府中人取名为文笔峰。路北有道山坞,窈窕地伸向东北,这是东坞。坞中有水往南流,万字桥的水从西北流来会合,与三生桥的水一同发源于邱塘关东。一共走五里,有棵一抱粗的柳树,耸立在田中,是当地人折柳枝送行的地方。路北万字桥水向东绕流,水北象眠山延伸到这里的南端尽头处。又往西走二里,沿着象眠山的西南面,房舍相连聚集,萦绕山坡、连带山谷,这是丽江府所在地了。于是走半里,过石桥往北,又往西走半里,到通事家休息。〔他家姓和。原来丽江府的土著居民,当官的姓木,做百姓的姓和,再没有别的姓了。迎送我的人是通事儿子,他的父子曾经奉命出差都城,现在以屯积居奇外国的货物为业。〕我坐在楼上,他们献上奶酪作为酒,我一点也不能沾唇。时间刚过中午,通事立即去复命,我在他家等着。
东桥的西边,一共一里到西桥,就是万字桥,俗名又叫玉河桥。象鼻水从桥下往南流,与中海的水汇合后流到东桥,因为象鼻水当地人称为玉河。河西有座小山突立,和象眠山南端尽头处隔溪对峙。小山背后就是开阔的北坞,小山位于坞中,像正门标记,前面对着横贯的沟壑,象鼻水夹在坞东,中海水流经坞西,背靠雪山,前耸文笔峰,但唯独这正中的山小,府署坐落在坞南,向东对着玉河,〔丽江府的住宅大多向东,以便承受木气。〕背后帘幕般的山顶上,是所说的黄峰,俗名又叫天生寨。木氏居住在这里两千年,宫室的华丽程度,可以和帝王相比。如大兵来临则俯首受缚,军队返回后则夜郎自大,所以世世代代没有大的战乱破坏,而且矿产特别多,在土府中为首富是有道理的。
二十六日早晨,在小楼吃饭。通事的父亲说,木公听到我来了,非常高兴,就命令在明天早晨前往解脱林等候见面。告谕各随从的人,准备七夭的粮食带去,大概将要款待七日。
二十七日小雨。坐在通事的小楼里,追写前面的日记。这里杏花开始残败,而桃花还刚刚开放,因为更处北方,因且更寒冷。二十八日通事说木公命令备马,下午去解脱林。〔解脱林在北坞西边山腰上,大概位于雪山往南延伸的支脉,是丽江府众寺庙之冠。〕
二十九日早晨起床,饭准备得很早。通事备好马,等候去解脱林。于是过西桥,从府署前往北上,靠着黄峰东麓向北,沿北坞走,五里,往东眺望象眠山,才和玉河上游分开。又走五里,过一座枯涧上的石桥,往西眺望中海,岸边垂柳,波光潦绕,有个大聚落位于海上,这是十和院。〔院后就是十和山,是从雪山往南延伸的支脉。二义往北走十里,有条北去的路,是去白沙院的;往西北过桥的,是去解脱林的路。桥下的沟涧很深但没有一滴水。过桥后,沿西山行,五里到崖脚院。这里房屋聚集,屋角都插有小双旗的,为把事的家。院北半里处,沟涧从西山峡谷中伸下来,有座木桥横跨沟涧。过桥,往西北登岭,是去忠甸的大路;从桥南溯溪往西上岭,是去解脱林的路。于是从桥南往西登岭,岭很陡,二里后逐渐平缓,转进南边峡谷,半里,就看到寺靠在西山上,寺门向东,前面分有一支脉作为案山,就是解脱林。寺南的冈上,有一片别墅,靠近寺后,木公在里面休息住宿。通事带领我到门口,有二个大把事来拱手行礼,〔两人都姓和,一个主管文事,曾经进都城上奏疏,见过陈芝台;一个主管武事,他的身材高大雄壮而且面孔黝黑,真是猛士。〕介绍我进去。木公出到二门,迎接我进他的内室,互相行礼而殷勤致谢。在平板上布置席位,主人坐在平板下,这是这地方最重的礼节。叙述交谈了很久,换了三次茶,我于是起身,木公送我出外客厅门,让通事带我进解脱林,住在藏经阁右边的厢房。寺里的住持僧是云南人,很能体会主人之意而款待客人。
篇2: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二十二日晨餐后,弘辨具骑候行,余力辞之。遂同通事就道,以一人担轻装从,而重者姑寄寺中,拟复从此返也。十里,过圣峰寺。越西支之脊而西,共四里,过放光寺,入录其藏经、圣谕。僧留茶,不暇啜而出。问所谓盘陀石静室者,僧指在西北危崖之半。
仰视寺后层崖,并华首上下,合而为一,所谓九重崖者,必指此而名。开山后,人但知为华首,觅九重故迹而不得,始以点头峰左者当之,谁谓陵谷无易位哉?由寺西一里余,始蹑坳而上,又一里余,其上甚峻,乃逾脊。脊南北相属,东西分坑下坠,所谓桃花箐也。脊有两坊,俱标为“宾邓分界”。
其处陟历已高,向自礼佛台眺之,直似重渊之底云。
由箐西随箐下,二里,有茅舍夹道,为前岁底朝山卖奖者所托处,今则寂然为畏途。其前分岐西南者,为邓川州道;直西者为罗川道,乃通丽江者。遵之迤逦下二里,有庵当路北北山下,曰金花庵。又西下三里,连有二涧,俱自东而西注,即桃花箐之下流也,各有板桥跨之。连越桥南,始循南山西向行。一里,有寺踞南山之脊,曰大圣寺,寺西向。乃从其前逾脊南下,又值一涧亦西流,随之半里,涧与前度二桥之流,俱转峡北去,路乃西。半里,逾南山北突之坳。坳西,其坡始西悬而下,路遵之。四里,有村在南山坞wù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的山谷间,是为白沙嘴。随嘴又西下二里,忽见深壑自南而北,溪流贯之,有梁东西跨其上。乃坠壑而下,二里,始及梁端,所谓和光桥也。鸡山西麓,至是而止。其水南自洱海东青山北谷来,至此颇巨,北向合桃花箐水,注于大石头者也。丽府生日公建悉檀之余,复建此梁,置屋数楹跨其上。遂就而饭焉。
桥之西有小径,自北而南,溯流循峡者,乃浪沧卫通大理道,与大道“十”字交之。大道随流少北,即西上岭,盘旋而上,或峻或夷。五里越其坳,西北下,四里始夷,又一里为罗武城,其处坞始大开。自此山之西,开东西大坞,直至千户营坞分为二,始转为南北坞,皆所谓罗川也。向自山顶西望,翠色袭人者即此,皆麦与蚕豆也。罗武无城,一小村耳。村北有溪,西自千户营来,即南衙河底之水,至此而东北坠峡,合和光桥下流,而东北经大石头者也。于是循南山行溪之南,二里,有村在溪北山下,曰百户营。又西五里,有村在溪北悬冈上,曰千户营。营之西,有山西自大山分支东南下,突于坞中,坞遂中分。
当山之西南者,其坞回盘,其水小,为西山湾,新厂在其东南,而路出其西北。当山之东北者,其坞遥达,其水大,为中所屯。南北二衙又在其西北,而路则由山之西南逾坳以入。
于是从千户营溪南转入南坞,一里余,至新厂。皆淘沙煎银者。乃北一里余,抵分界山之阳,渡一小流,循山阳西北行三里,北逾过坳。于是稍下,循西大山之麓北向行,其东又成南北大坞,即千户营之上流也。北一里,有村倚西山之坡,是为中所屯,乃邓川、鹤庆分界处,悉檀寺庄房在焉,乃入宿。悉檀僧已先传谕之,故守僧不拒云。
二十三日晨,饭于悉檀庄,天色作阴。
乃东下坞中,随西山麓北行。
二里,有支冈自西山又横突而东,乃蹑其上。
有岐西向登山者,为南衙道,腰龙洞在焉;北向逾坳者,为北衙道,鹤庆之大道随之。余先是闻腰龙洞名,乃令行李同通事从大道行,期会于松桧,地名,大道托宿处。
余同顾仆策杖携伞,遂分道从岐,由山脊西上。一里,稍转而南,复有岐缘南箐而去,余惑之。候驱驴者至,问之,曰:“余亦往南衙者,大路从此西逾岭下,约十里。”余问南岐何路?曰:“此往鸡鸣寺者。”问寺何在?其人指:“南箐夹崖间者是,然此岐隘不可行。”忽一人后至,曰:“此亦奇胜。即从此峡逾南坳,亦达南衙,与此路由中坳者同也。”余闻之喜甚,曰:“此可兼收也。”谢其人,遂由岐南行。里许,转入夹崖下,攀崖隙,透一石隙而入。其石自崖端垂下,外插崖底,若象鼻然,中透一穴如门,穿门即由峡中上跻,亦犹鸡山之束身焉。登峡上,则上崖岈xiā然山深遽的样子横列,若洞、若龛、若门、若楼、若栈者,骈峙焉。
洞皆不甚深,僧依之为殿,左为真武阁,又左为观音龛,皆东北向下危壁。殿阁之间,又垂崖两重,俱若象鼻,下插崖底,而中通若门。
有僧两人,皆各踞一龛,见客至,胡麻芝麻方熟,辄邀同饭,余为再啜两盂。见龛后有石脊,若垂梯而上,跣xiǎn光着脚而蹑之,复有洞悬其上层,中空而旁透小 穴。崖之左右,由夹中升岭,即南坳道,而崖悬不通,复下,由穴门出,即转崖左西南上。仰见上崖复悬亘而中岈然,有岐细若虫迹,攀条从之,又得一大穴,其门亦东北向,前甃井壁石为台,树坊为门,曰青莲界。其左药灶碑板俱存,而无字无人,棘萝旁翳,无可问为何人未竟之业。
其右复有象鼻外垂之门,透而南,复有悬绡xiāo薄纱高卷之幛。
幛之右,上崖有洞巍张,下崖即二僧结庵之处,然磴绝俱莫可通。
乃仍由青莲界出东夹,再上半里,而崖穷夹尽,山半坪开。又有泉自南坳东出,由坪而坠于崖之右;又分而交潆yíng水回旋的样子坪塍,坠于崖之左。崖当其中,濯灵涤窍,遂成异幻。由坪上溯流半里,北向入峡,峡中之流,倾涌南向。溯之一里,涧形不改,而有巨石当其中。石之下,则涌水成流;而石之上,惟砾石堆涧,绝无水痕。又溯枯涧北行半里,路穷茅翳,盖其涧自西峡来,路当北去也。乃东向蹑岭,攀崖跻棘,又半里,得南来路,遂随之北。半里,西涉一坞,复升陇而西,有岐,入西南峡中者颇小,其直北下陇者颇大。
余心知直北者为南衙道,疑腰龙洞在西南峡中,遂望峡行。半里,不得路。遥听西北山巅有人语声,乃竭蹶攀岭上艰难地爬上岭,一里,得东来道。又一里,得驱犊者问之,则此路乃西向逾脊抵焦石峒者。问腰龙洞何在?曰:“即在此支岭之北,然岭北无路,须随路仍东下山,折而北,至南衙,乃可往。”
盖是山大脊,自北而南,脊之西为焦石峒,脊之东,一支东 突,其北腋中,则腰龙洞所在,南腋中即此路也。余乃怅然,遂随路返。东下一里,乃转而东北下,又一里,抵山麓,循之北行,又一里而至南衙。南衙之村不甚大,倚西山而东临大坞,其坞北自北衙,南抵中坳,其中甚宽。
盖此中大坞,凡三曲三辟,最北者为北坞,坞南北亘,以北坳东隘为峡口;其南即中所屯坞,坞亦南北亘,以江阴村为峡口;其南即千户营、百户营坞,坞东西亘,以罗武村为峡口。
总一溪所贯,皆谓之罗川云。
由南衙之后西南上山,磴道甚辟。
一里半,有亭有室,当山之中,其旁桃李烨然。亭后蹑级而上,有寺,门榜曰“金龙寺”。
门内有楼当洞门,其楼前临平川,后瞰洞底,甚胜也。
楼后即为洞门,洞与楼俱东向,其门悬嵌而下,极似江右之石城洞。西壁上穹覆而下崆峒,南与北渐环而转,惟东面可累级下。下五丈,一石突起,当洞之中,西耸而东削,甃以为台,亭其上,供白衣大士。
其亭东对层级,架木桥以登,西瞰洞底,潴水环其下,沉绀天青色映碧,光怪甚异。亟由桥返级,穿桥下,缘台左西降,十余丈而后及水。
水嵌西崖足,西面阔约三丈,南北二面,渐抱而缩,然三面皆绝壁环之,无有旁窦,水渟涵滞留积聚其间,俨若月牙之抱魄月有轮廓而无光也。
水中深浅不一,而澄澈之极,焕然映彩,极似安宁温泉,浅者浮绿,深者沉碧,掬而尝之,甘冷异常。其洞以在山之半,名为腰龙,而文之者额其寺为金龙,洵神龙之宫也。洞口如仰盂,下圆如石城,水潆三面如玦,石脊中盘如垂舌,其异于石城者,石城旁通无级,而此则一水中涵,若其光莹之异,又非他水可及也。久之,仍上洞口,始登前楼,则前楹后轩,位置俱备,而僧人他出,扃钥不施。
仍一里余,一至南衙,问松桧道,俱云行不能及。乃竭蹶而趋,由南衙后傍西山而北,二里,是为北衙。有神庙当北衙之南,门东向,其后大脊之上,骈崖矗夹,有小水出其中。庙之北有公馆,市舍夹道,甚盛。折而东,共半里,而市舍始尽,盖与南衙迥隔矣。二衙俱银矿之厂,独以衙官暑称者,想其地为盛也。东与南来大道合,复北行一里余,市舍复夹道,盖烹炼开炉之处也。过市舍,遂北下坡,又一里余而及其底,始知南北两衙,犹山半之坞也。其峡既深,有巨涧流其间,自北而南,是为河底,盖即罗川之上流。有支流自西峡来入,其派颇小,置木桥于上。越之又北,见石梁跨巨涧,涧中有巨石,梁东西两跨之,就其中为阁,以供白衣大士。越桥之东,溯涧北向上,危崖倚道,盘级而登,右崖左涧,下嵌深渊,上削危壁。
五里登坪脊,有枯涧堑山头,亦跨石梁。度梁北,有殿新构,有池溢水,有亭施茶。余入亭饭,一僧以新瀹茶献,曰:“适通事与担者久待于此,前途路遥,托言速去。”盖此殿亦丽江所构以施茶者,故其僧以通事命,候余而致之耳。余亟饭行,竟忘其地为热水桥,而殿前所流即热水也。
既从其侧,又过一石梁,梁跨山头,与前梁同,而下有小水,西坠巨涧。过梁,从中脊北向而行,东西俱有巨山夹之。盖西界大山,自鹤庆南来,至七坪老脊,直南高亘于河底之西者,为鲁摆;由七坪东度,分支南下,即此中脊与东界之山,故此中脊之北,又名西邑。
盖西邑与鲁摆皆地名,二山各近之,界坊遂以为名焉。中脊与鲁摆老脊夹成西峡,此河底之流所自出者,盖源于七坪之南云。行中脊十里,脊东亦盘为中洼之宕,脊悬西峡东洼之间,狂风西来,欲卷人去。又三里,乃西北上岭,一里,又蹑岭而西,半里,乃西北下。
一里抵坞中,是为七坪,即中界所度之脊,与西界大山夹成此坪,为河底之最高处也。由坪中北行二里,始为度脊隘口。
脊南有两三家当道,脊西有村落倚山,桃李灿然。时日已下舂,尚去松桧二十里,亟逾隘北行。五里,少出西界,巨山如故,而东界亦渐夹而成洼,洼中石穴下陷,每若坑若阱。
路循东脊行,又数里,有数家当北峡之口,曰金井村,始悟前之下阱累累者,皆所称金井者耶。隘口桃花夹村,嫣然若笑。
由村北东向下坡,一里渐夷,乃东行岭脊,脊左右渐夹而成坞。由脊行三里,复由脊北坠坑东下,一里抵其麓,于是坞乃大开。有三楹当麓之东,亦梵龛佛寺也。由其前东向径平坞而驰,望东峰南北高耸者,日光倒映其间,丹葩一点,若菡萏hàndàn荷花之擎空也。
盖西山屏亘甚高,东峰杂沓而起,日衔西山,反射东山,其低者,日已去而成碧,其高者,日尚映而流丹,丹者得碧者环簇其下,愈觉鲜妍,世传鹤庆有“石宝之异”,“西映为朝霞,东映为晚照”,即此意也。东驰二里,过数家之舍。又东一界,渐坠壑成涧向东南去。乃折而北度一陇,又一里,有公馆在西山之麓,其左右始有村落,知其为松桧矣,而犹未知居停何处也。又北半里,担者倚闾门lǘ里巷的大门而呼。乃入之,已就晦矣。是家何姓,江右人,其先为监厂委官,遂留居此。
二十四日昧爽,饭于松桧,北向入山峡。松桧之南,山盘大壑而无水,沟涧之形,似亦望东南去;松桧之北,山复渐夹为坞,小水犹南行。五里登坂,为波罗庄,山从此自西大山度脊而东,脊不甚高,而水分南北。又北五里,望北坞村落高下,多傍西大山,是为山庄。于是北下,随小溪北行,五里间,聚庐错出,桃杏缤纷。已而直抵北山下,有倚南山居者,是为三庄河底村。村北溪自西而东,其水一自三庄西谷来,一自河底村南谷来,皆细流;一自西北大山夹中来,俱合于河底村北,东流而去,亭桥跨之,桥北即龙珠山之南麓矣。龙珠山者,今名象眠山,自西大山之东,分支东亘,直接东大山之西麓。其北之西大山,即老龙之脊,皆自北而南;其北之东大山,即峰顶山,亦皆自北而南,中夹成南北大坞。漾共之江,亦自丽江南下,潆鹤城之东,而南至此为龙珠所截,水无从出,于是自峰顶之麓,随龙珠西转,搜得龙珠骨节之穴。遂捣入其中,寸寸而入,凡百零八穴而止。
土人云,昔有神僧倔多尊者,修道东山峰顶,以鹤川一带,俱水汇成海,无所通泄,乃发愿携锡杖念珠下山,意欲通之。路遇一妇人,手持瓢问:“师何往?”师对以故。妇人曰:“汝愿虽宏,恐功力犹未。试以此瓢掷水中,瓢还,乃可得,不然须更努力也。”师未信,携瓢弃水中,瓢泛泛而去。已而果不获通。复还峰潜修二十年,以瓢掷水,随掷随回,乃以念珠撒水中,随珠所止,用杖戳之,无不应手通者,适得穴一百零八,随珠数也。今土人感师神力,立寺众穴之上,以报德焉。
《一统志》作倔多,土人作摩伽陀。众水于山腹合而为一,同泄于龙珠之东南麓。大路过河底桥,即逾龙珠而北,与出入诸水洞皆不相值,以俱在其东也。余乃欲从桥北,随流东下,就小径穷所出洞,令通事及担者从大路往。
担者曰:“小径难觅,不若同行,”盖其家在入水洞北,亦便于此也。余益喜,遂同东向随溪行龙珠山之南。一里,反越溪南,半里,又渡溪北。
其路隘甚,而夹溪皆有居者。又东半里,枫密河东南泻峡去,路东北逾龙珠支岭。两下两上,东北盘岭共四里,其路渐上。
俯瞰东南深峡中,有水破峡奔决,即合并出穴之水也。其水南奔峡底,与枫密之水合,而东南经峰顶山之南峡以出,下金沙大江。
然行处甚高,水穴在重崖下出,俯视不见其穴。
令通事及担者坐待道旁,余与顾仆坠壑东南下。下半里,不得路,踯躅徘徊草石间,转向东箐半里,又南迂半里,始下至磵jiàn两山间的水沟底。乃西向溯流披棘入,共半里,则巨石磊落,堆叠磵中,水从石隙,泛溢交涌。余坐巨石上,止见水与石争隙,不见有余穴,雪跃雷轰,交于四旁,而不知其所从来也。
久之,复迂从旧道,一里余,迂上既近,复攀石乱跃,又半里,登大道,遂东北上。半里,转一峡,见后有呼者,乃通事与担夫也。于是北半里,上攒石间,北过脊,始北望两山排闼,一坞中盘,漾共江络其东,又一小水纬其西北,皆抵脊下而不可见。其两山之北夹而遥控于东北隅者,是为丽府邱塘关所踞,漾共水所从出也。乃北下山,一里余而及其麓,有寺悬麓间,寺门北向,其下即入水之穴也。不及入寺,急问水。先见一穴,乃西来小流所入,其东又有平土丈余隔之,东来之漾共江,屡经穴而屡分坠,至是亦遂穷,然则所谓一百八穴者,俱在东也。余因越水北东向溯流,见其从崖下遇一穴,辄旋穴下灌,如坠瓮口,其声呜呜,每穴远者丈余,近者咫尺而已。既而复上寺前,乃北下渡西来小流,有小石梁跨之。北一里,有村当平冈间,是曰甸尾村。担者之家在焉。入而饭于桃花下。既乃西北行三里余,而入南来大道,即河底桥北上逾岭者。于是循西山又北五里,为长康铺坊。有河流自西南峡来,巨石桥跨之,有碑在桥南,称为鹤川桥。盖鹤川者,一川之通名,而此桥独擅之,亦以其冠一川也。桥北有岐,溯流西南,为大理府大道,故于此设铺焉。
过桥不半里,为长康关,庐舍夹道。
是日街子,市者交集。
自甸尾至此,村落散布,庐舍甚整,桃花流水环错其间。其西即为朝霞寺峰,正东与石宝山对。于是路转东北,又八里余而入鹤庆南门。
城不甚高,门内文庙宏整。
土人言其庙甲子滇中,亦丽江木公以千金助成。由其东北行半里,稍东为郡治。由其西,又北行半里,出一鼓楼,则新城之北门也。其北为旧城,守御所在焉。又北半里而出旧城北门,稍西曲而北一里,复东曲而北四里,为演武场,在路东。从其西又北五里,过一村,又五里为大板桥。
桥下水颇大而潴,乃自西而东下漾共江者。
时所行路,当甸坞之中,东山下,江流沿之,西山下,村庐倚之,自此桥之北,甃路石皆齿齿如编,仰管之半,砾lì小石趾难措。又北六里,为小板桥。
桥小于前,而流亦次之,然其势似急。
又北七里,为甸头村之新屯,居落颇盛。稍转而东,有王贡士家,遂入而托宿。
王贡士,今为四川训导(学官)。其孙为余言:“其西北山半,有青玄洞甚妙,下有出水龙潭,又北有黑龙潭。若沿西山行,即可尽观。”是日欲抵冯密宿,以日暮遂止此云。
二十五日昧爽,饭而行。北二里为冯密村,村庐亦盛,甸头之村止此矣。盖西北有高冈一支,垂而东南下,直逼东山文笔峰下,江流亦曲而东。高冈分支处,其腋中有黑龙潭之水,亦自西大山出,南流而抵冯密,乃沿高冈之南而东注漾共江,鹤庆、丽江以此为界云。冯密之西,有佛宇高拥崖畔,即青玄洞也。
余望之欲入,而通事苦请俟sì等待回日,且云:“明日逢六,主出视事,过此又静摄不即出。”余乃随之行,即北上冈。四里,有路横斜而成“叉”字交,是为三岔黄泥冈。其西南腋中,松连箐坠,即黑龙所托也。于是西北之山,皆荒石濯濯zhuó光秃秃无草木的样子,而东北之山,渐有一二小村倚其下,其冈脊则一望皆茅云。
又北一里为哨房,四五家当冈而踞,已为丽江所辖矣。
又北行冈上八里而下,其东北坞盘水曲,田畴环焉。
下一里,有数家倚西山,路当其前,是为七和南村。又北二里,有房如官舍而整,是为七和之查税所。
商货出入者,俱税于此。七和者,丽江之地名,有九和、十和诸称。其北又有大宅新构者,乃木公次子所居也。由其前北向行,又盘一支岭而北,七里,乃渐转西北,始望见邱塘关在北山上,而漾共之水已嵌深壑中,不得见矣。
于是路北有石山横起,其崖累累,虽不高,与大山夹而成峡。
遂从峡间西北上,一里,逾其东度之脊。又西北二里余,乃北下枯壑,横陟之,半里,复北上冈。西北行冈上半里,又北半里,度一小桥,半里,乃北上山。其山当西大支自西东来,至此又横叠一峰,其正支转而南下,其余支东下而横亘,直逼东山,扼丽江南北山之流,破东山之峡而出为漾共江,此山真丽之锁钥也。丽江设关于岭脊,以严出入,又置塔于东垂,以镇水口。山下有大道,稍曲而东,由塔侧上;小道则蹑崖直北登。余从其小者,皆峻石累重叠垂,锋棱峭削,空悬屈曲。一上者二里,始与东来大道合,则出之脊矣。有室三楹,东南向而踞之,中辟为门,前列二狮,守者数家居其内。
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远方来者必止,阍hūn守门人者入白禀报,命之入,乃得入。故通安诸州守,从天朝选至,皆驻省中,无有入此门者。即诏命至,亦俱出迎于此,无得竟达。巡方使与查盘之委,俱不及焉。余以其使奉迎,故得直入。
入关随西山北行,二里,下一坑。
度坑底复登坡而北,一里,稍东北下山。又东北横度坡间者二里,始转而北。二里,过木家院东。又北二里,度一小桥,则土冈一支,西南自大山之脊,分冈环而东北,直抵东山之麓,以扼漾共江上流。
由冈南陟其上,是为东圆里。北行岭头,西南瞻大脊,东南瞰溪流,皆在数里之外。六里乃下。陇北平畴大开,夹坞纵横,冈下即有一水,西自文笔峰环坞南而至,有石梁跨其上,曰三生桥。过桥,有坊二在其北,旁有守者一二家,于是西北行平畴间矣。北瞻雪山,在重坞之外,雪幕其顶,云气郁勃,未睹晶莹。西瞻乌龙,在大壑之南,尖峭独拔,为大脊之宗,郡中取以为文笔者也。
路北一坞,窈窕东北入,是为东坞。
中有水南下,万字桥水西北来会之,与三生桥下水同出邱塘东者也。共五里,有柳径抱,耸立田间,为土人折柳送行之所。
路北即万字桥水潆流而东,水北即象眠山至此南尽。又西二里,历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是为丽江郡所托矣。于是半里,度石梁而北,又西半里,税驾于通事者之家。其家和姓。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其子即迎余之人,其父乃曾奉差入都,今以居积番货为业。坐余楼上,献酪为醴lǐ甜酒,余不能沾唇也。时才过午,通事即往复命,余处其家待之。
东桥之西,共一里为西桥,即万字桥也,俗又谓之玉河桥。象鼻水从桥南下,合中海之水而东泄于东桥,盖象鼻之水,土人名为玉河云。
河之西有小山兀立,与象眠南尽处,夹溪中峙。其后即辟为北坞,小山当坞,若中门之标,前临横壑,象鼻之水夹其东,中海之流经其西,后倚雪山,前拱文笔,而是山中处独小,郡署踞其南,东向临玉河,丽江诸宅多东向,以受木气也。后幕山顶而上,所谓黄峰也,俗又称为天生寨。
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盖大兵临则俯首受绁xiè捆绑罪人的绳索,师返则夜郎自雄,故世代无大兵燹xiǎn因战乱而遭到的焚烧破坏,且产矿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云。
二十六日晨。
饭于小楼。
通事父言,木公闻余至,甚喜,即命以明晨往解脱林候见。
逾诸从者,备七日粮以从,盖将为七日款也。
二十七日微雨。坐通事小楼,追录前记。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
二十八日通事言木公命驾,下午向解脱林。
解脱林在北坞西山之半,盖雪山南下之支,本郡诸刹之冠也。
二十九日晨起,具饭甚早。通事备马,候往解脱林。
始过西桥,由郡署前北上,挟黄峰东麓而北,由北坞而行,五里,东瞻象眠山,始与玉河上流别。又五里,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岸波潆,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其后即十和山,自雪山南下之脉也。
又北十里,有大道北去者,为白沙院路;西北度桥者,为解脱林路。
桥下涧颇深而无滴沥。
既度桥,循西山而行,五里为崖脚院。其处居庐交集,崖角俱插小双旗,乃把事之家也。院北半里,有涧自西山峡中下,有木梁跨其上。度桥,西北陟岭,为忠甸大道;由桥南溯溪西上岭者,即解脱林道。乃由桥南西向蹑岭,岭甚峻,二里稍夷,折入南峡,半里,则寺依西山上,其门东向,前分一支为案,即解脱林今福国寺也。寺南冈上,有别墅一区,近附寺后,木公憩止其间。通事引余至其门,有大把事二人来揖,俱姓和。一主文,尝入都上疏,曾见陈芝台者;一主武,其体干甚长壮而面黑,真猛士也。介余入。木公出二门,迎入其内室,交揖而致殷勤焉。布席地平板上,主人坐在平板下,其中极重礼也。叙谈久之,茶三易,余乃起,送出外厅事门,令通事引入解脱林,寓藏经阁之右厢。寺僧之住持佛教寺院的主持僧者为滇人,颇能体主人意款客焉。
篇3: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篇4:徐霞客游记游石房洞山徐弘祖的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游石房洞山徐弘祖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二十七日晨起,饭而行。仍取木胆肩负之。由冈东南下峡,一里余,复有烟气郁勃,则热水复溢坞中,与冷水交流而西出峡。其坞皆东大山之环壑也。由其南复上坡里余,有坑自东山横截而西,若堑界①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随坑东向上一里,从坑坠处南渡其上。盖其东未渡处,亦盘壑成坪,有村倚东峰下,路当其西南。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东向村间。余意向东者乃村中路,遂循东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见一坞横前,其西下即乌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乌之西坳矣,乃悟此为固栋道,亟转而东,莽行②坡坂间。一里,得南来大路,乃知此为固栋向南香甸道,从之。渐东北上一里,稍平,东向半里,复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头稍转而南,半里,即南雅乌之脊也。从其上可南眺巃嵸山,而北来之岭,从其北下坠为坳,复起此坡。东随坞脊平行半里,乃东北下。抵坳东,则有路西自坳中来者,乃热水塘正道,当从坠坑东村之岐上,今误迂而南也。于是又东下一里余,其下盘而为坪,当北山之东,山界颇开,中无阡塍③,但丰草芃芃④。东北一峰东突,嶻嶪前标⑤,即石房洞山也。其后乃西北而属于西山。西山则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热水塘之东而南度雅乌者也。于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见有两三家倚南坡而庐,下颇有小流东向而坠,而路出其西北,莫可问为何所。已而遇一人,执而询之。其人曰:“雅乌山村也。”亟驰去。后乃知此为畏途⑥,行者俱不敢停趾⑦,而余贸贸焉自适也⑧。
又北一里,再逾一东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觉东江之形,自其南破雅乌东峡而去,而犹不见江也。北向东转而下,一里,有峡自西北来,即嶻嵲⑨后西北之山,与西界夹而成者,中有小水随峡东出,有小木桥度其上。过而东,遂循北山之麓,始见南壑中,东江盘曲,向西南而破峡。盖此地北山东突而嶻嵲,南山自石洞厂南,盘旋西转,高耸为江东山北岭,与北对夹,截江西下,中拓为坞,曲折其间,路从其北东行,一里,有岐东南下坞中,截流渡舟,乃东趋石洞之道;有路东北挟嶻嵲之峰而转,乃北趋南香甸道。于是东北一里余,转嶻嵲峰东。遥眺其坞大开,自北而南,东西分两界夹之,西山多东突之尖,东山有亘屏之势,坞北豁然遥达,坞东则江东北嶂,矗峙当夹。惟东南一峡,窈窕而入,为杨桥、石洞之径;西南一坞,宛转而注,为东江穿峡之所。
【注释】
①堑界:以壕沟为界。
②莽行:茫然、迷乱地行走。
③阡塍:阡是田间小路,塍是田埂。这里即指田地。
④芃芃(pénɡ pénɡ):草茂盛的样子。
⑤嶻嶪(jié yè):山势高耸的样子。前标:向前突出成为标识。
⑥畏途:危险的道路。
⑦停趾:停脚。
⑧贸贸:轻率冒失的样子。适:前往。
⑨嶻嵲(niè):与“嶻嶪”同义。
【译文】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吃饭后动身。仍取来木胆扛在肩上。由山冈东南下到峡中一里多,又有浓郁的烟气,是热水从坞中溢出,与冷水汇合而往西流出峡谷,这里的山坞都是东面大山环绕的壑谷。由峡谷南面再上坡一里多,有坑从东山往西横截,好似堑沟一样隔在这里,坑下也有淙淙流水。沿着坑谷向东上走一里,从坑谷下坠处往南跃到坑谷上。坑谷东面未走过的地方,也有壑谷盘绕成平地,有村庄靠在东峰下,路应该在东峰的西南边。半里,有岔路:一条往南通往山坡,一条往东通向村庄。我想,往东的是去村中的路,就沿着东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离非常近。三里后稍往下,见一个山坞横在前面,山坞西下方就是乌索旁边的村子,从山坞南面越过去就是雅乌山西面的山坳,我才明白这是去固栋的路。急忙折转向东,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山坡之间。一里,到了南来的大路上,才知道这是固栋通向南香甸的路,顺着它走。慢慢地往东北上走一里,路稍平缓,向东半里,再上坡,平缓向上一里,在峰顶稍转向南半里,就是南雅乌的山脊。从上面可以远眺南边的巃嵸山,而北边延伸过来的山岭,从此峰北边下坠为山坳,在此抬升形成此坡。往东沿山坞冈脊平行半里,就向东北往下走。抵达山坳东头,则有路自西边山坳中延伸过来,就是去热水塘的正路,原本应该从坑谷东面村庄的岔路上走,现错绕向南了。于是又向东下走一里多,其下方盘绕成为平地,正当北山东面,山界相当开阔,中间没有水田,但青草繁茂。东北有一山峰向东突起,高大险峻,像标杆一样插在前方,这就是石房洞山,它后面往西北与西山相连。西山从北而南,像屏风一样排列的,就是从热水塘东面往南延伸的雅乌山了。于是沿西山又往北下走半里,看到有二三户人家依靠南面山坡建屋居住,下边有好些溪水向东流泻下去,而路通到它的西北方,无处可以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不久遇到一个人,拉住他打听。那人说:“这是雅乌山村。”就赶紧离开。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险途,行人都不敢停脚,而我糊里糊涂坦然自如。又往北走一里,再越过一个向东突出的山坡,一里,攀登至山坳中,这才发现东江的地形,自它的南边冲破雅乌山东面的峡谷流去,但仍看不见江流,向北转向东往下走,一里,有山峡自西北延伸过来,就是那座高山后面西北方的山与西面一列山峰相夹而形成的,其中有小溪流顺峡谷往东流出去,有小木桥横渡小溪之上。走到桥的东头,就沿北山的山脚走,才看到南面壑谷中,东江弯弯曲曲,向西南冲破峡谷流去。这个地方北山东突而高大险峻,南山从石洞厂以南,盘旋西转,高高耸立而成为江东山峰的`北岭,与北山相对夹立,截断江流使之西下,中间拓展为山坞,在山峰之间曲折延伸。道路从它的北边往东一里,有岔路往东南下到坞中,截流而渡,是往东去石洞厂的路;有路往东北沿着那座高峻的山峰转,是往北去南香甸的路。于是往东北走一里多,转到那座高峻山峰的东面。遥望远处,山坞十分开阔,自北向南,夹在东西两列山峰中间。西山有很多尖峰往东面突出,东山有屏风横亘之势,山坞北面豁然开阔遥达远方,山坞东面则有江东江北的峰嶂相对矗立夹峙。唯独东南方为一条峡谷,曲折延伸,是去杨桥石洞的路;西南方一个山坞,宛转潴注,是东江穿越峡谷的地方。
【原文】
先是,余望此嶻嵲之峰,已觉其奇;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①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②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③,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④,绷足挂指,如平帖⑤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盖峭壁有之,无此苏⑥土;流土有之,无此苏石。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又横贴而南过,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坠,始南转入洞。洞门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中不甚深,五丈之内,后壁环拥,下裂小门。批⑦隙而入,丈余即止,无他奇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难于横帖之陟,即随峡上跻,冀⑧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半里,逾坡之西,复仰其上崖高穹,有洞当其下,洞门南向,益竭蹶⑨从之。半里,入洞。
洞前有巨石当门,门分为二,先从其西者入。门以内,辄随巨石之后东转,其中夹成曲房⑩;透其东,其中又旋为后室,然亦丈余而止,不深入也。旋从其东者出,还眺巨石之上,与洞顶之覆者,尚余丈余。门之东,又环一石对之,其石中悬如台,若置梯蹑之,所览更奇也。出洞,循崖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悬崖无路,然皆草根悬缀。遂坐而下坠,以双足向前,两手反而后揣草根,略逗其投空之势,顺之一里下,乃及其麓。与顾仆见,若更生也。
【注释】
①竟:直接,毫不犹豫。
②削:陡直而平滑。
③践:脚踩。陨:坠落。
④少粘者:指吃进地里较牢的石头。
⑤帖:通“贴”。
⑥苏:酥软,松散。
⑦批:推开,排开。这里其实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批”的动作而已。
⑧冀:希望。
⑨竭蹶(jué):跌跌撞撞,行走艰难。
⑩曲房:内室,密室。
揣:拽,扯。
逗:止。
【译文】
这之前,我望见那座高峻的山峰,已经觉得它很奇特;到绕着它的山脚行走,仰见它盘绕绵亘的山崖,层层耸立,重叠而上;接着东转向北,忽然看到层层山崖之上,有个洞朝向东方,想登上去却找不到路,想要放弃又始终不忍离开。于是让顾仆放下行李,在路旁守着木胆,我终于仰面攀登而上。山崖之上,极其陡削,半里之后,山土陡削不能承受脚趾,用手指攀拉草根而登。不久,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幸好到了岩石上。然而岩石也不坚稳,踩上去马上坠落,手攀岩石也会坠落,偶尔遇到一块稍微坚牢一点的,双足绷紧手指挂住,就像平贴在墙壁上一样,不能移动一步。想上去既无处可攀,要下去亦无地可踩,平生经历的险境,没有超过这里的。峭壁有过,没有这样疏松的土质;疏松的土质有过,没有这样松散的岩石。过了很久,先试探着找到四处不会坠落的石头放置双手双脚,然后悬空移动一只手,接着再悬空移动一只脚,一手一脚抓牢,然后再悬空移动另一只手和脚,幸好石头没有坠落,可是又感到手足无力自己像要掉下去一样。过了很久,才侥幸攀登上去,又贴身横过南边,共半里,才抵达山洞北面的山崖。沿山崖稍稍下坠,才向南转进洞中。洞口穹然隆起,如半圆形的月亮覆在上方,顶上有很多倒垂的钟乳石。里面不太深,五丈之内,洞后壁环形相拥,下边裂开一道小门。从缝隙挤进去,一丈多便到了头,其他没有奇异之处。从洞中出来,仍沿北面的山崖往西上爬,比贴身横爬向上更艰难;于是沿着山峡上登,希望有路往北绕道下山,找了很久没找到。半里,越过山坡的西边,再次仰望山崖,上方高入云霄,下方有一山洞,洞口向南,越发竭力攀登。半里,进入洞中。洞前有巨石挡在门口,将洞门一分为二,先从西边的门进去。到洞里面就沿巨石的后方往东转,其中巨石和洞壁夹成曲折的石房,穿过东面,里面又盘旋成为后室,不过也是一丈多便到了头,未能深入。不久即从东边的洞口出来,回头眺望巨石之上,与洞顶下覆之外,还有一丈多高。洞口之东,又环绕着一块岩石与它相对,此石悬在中央如同平台,如果设置梯子登上去,能看到的景色一定更奇。走出山洞,沿山崖往北走半里,下面也都是悬崖无路可走,但全部悬挂着草根,于是坐着往下坠,把双脚伸向前,两手反向后面拉着草根,略略做出投空而下的姿势,顺势滑下一里,竟然到了山脚。与顾仆相见,就像死里复生一样。
【评析】
《游石房洞山》选自《滇游日记九》。石房洞山在云南腾冲以北、永昌以西,系石灰岩溶洞,天长日久,风雨侵蚀,难以攀登。这段日记最让人难忘的就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山洞的经过,在欲上无援、欲下无地的情形之下,好不容易才找到可以放置手脚的石头,然后再一只手、一只脚地慢慢挪动;由于异乎寻常的艰难和惊惧,还差点因手足无力而掉下悬崖。连徐霞客自己都说:“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这一段无疑也是“以躯命游”的最好注脚。
在写作方法上,这一段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后期游记的风格。相对来说,前期游记比较注重艺术构思和文采,更具文学性游记的特点;后期游记比较注重记录的准确全面,更具科学考察记录的性质,文字琐碎,质实详密。
篇5:徐俯《春游湖》原文译文及赏析
徐俯《春游湖》原文译文及赏析
徐俯《春游湖》原文译文及赏析1
《春游湖》
宋代: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渡 一作:度)
《春游湖》译文
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蘸水开放。
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缓缓驶出。
《春游湖》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
夹岸:两岸。
蘸(zhàn)水:贴着水面开放。
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度:与“渡”通用,走过。
撑:撑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进。
《春游湖》要点指引
前人认为“蘸”字用的尖新小巧,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的状态。“春雨断桥人不渡” 不仅暗示了这天是绵绵春雨之后的晴天,使“燕子双飞”有了物候的意味,夹岸的桃花更显出了雨后的鲜红欲滴,而且映照了“蘸”字,因为水涨高了,岸边桃树半浸水中,所以桃花才贴着水面怒放,映的水上也是一片嫣红。“人不度”点出环境的幽静,与“小舟撑出”形成对比,动静相生。
《春游湖》赏析
这样的小诗,风韵翩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首诗在当时就颇为流传,稍后于他的南宋诗人曾经称赞:“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诗人游湖,是早春天气。何以见得?有诗为证。燕子是一种候鸟。它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然而还没有写出“游”字,突破这个难关,得有巧妙的构思。诗句不能象记叙文那样直接表达,而是应该选出一个画面,用鲜明的形象,使读者理解到确实是春游湖边。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么选用哪一处最好呢?最后选出来了:就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块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遇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破除千篇 一律的手法,让千百年以来的读者,仿佛也尝受到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著名。由桥断而见水涨,由舟小而见湖宽。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特点:一是写景在秀丽之外须有幽淡之致。桃花开、燕双飞,固然明媚,但无断桥,便少了逸趣;二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小舟撑出柳阴,满湖春色已全然托出。
《春游湖》作者介绍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
篇6:《徐石麒传》原文与译文
《徐石麒传》原文与译文
原文: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日:“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疾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谥“忠裹”。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史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译文: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年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因为触犯魏忠贤,被关进监狱。徐石麟为他出力奔走,魏忠赞非常生气,用贪污的罪名诬陷他,剥夺了他的官职。崇祯年间,被重新起用到南京任职,经过了十二年,才进京任通政司。以后升迁为刑部侍郎,掌管刑部事务。当时皇帝用刑法威权统治臣下,法官引用刑法时大都很严刻。徐石麒经常重新审核纠正使用法律过于严苛的`地方。不久升迁做了刑部尚书,判决诛杀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来发生了熊、姜的案件,最终因为公正执法而被免去官职。
在江南建国后,被起用任右都御史,还没有到任就被改任吏部尚书。(徐石麟)两次上疏坚决推辞,并举荐郑三俊代替自己,没有被允许。于是就入朝,当即上奏陈请“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度”、“明保举”、“交堂廉”等七件事,都被皇上褒奖采纳了。徐石麟正要以推举贤臣、清退奸佞为己任,而马士英、阮大铖培植党羽,结成私人集团,公然行贿受*,权倾朝廷内外。徐石麟经常用祖宗的法律制裁他们。马士英想得到侯爵的封赏,就暗示司礼监韩赞周到内廷对皇帝说这件事,请求施加恩惠,颁布圣旨,封赐自己爵位一直延续下去。徐石麒上奏说:“凿宗以外藩的身份继承帝位,将要封辅佐自己的大臣为伯爵,而杨廷和、蒋冕却谦辞不接受。现在国耻未雪,大臣们却请求封官赐爵增加自己的荣耀,难道不愧对杨廷和等人吗?况且,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讨论这件事也不晚。”马士英就憎恨他,凡是他所上奏的官吏考核成绩,很少有被称赞认可的。
之前,御史刘宗周秉公考核筛选,打算定庄元辰等十三个人为科道,马士英庇护他的党羽,改换了近一半人员。御史黄耳鼎、陆朗被众人指责,徐石麟依照旧例将他们调离京城。陆朗急忙贿赂内廷太监,得以在京留用。徐石麟非常气愤,于是就揭发陆朗外官私通内廷之罪,陆朗恼羞成怒,诋毁徐石麟,徐石麟就称有病请求离任。不久,黄耳鼎也连上两封奏章弹劾徐石麟,马士英也帮着他们说话。徐石麟更加气愤,就坚决请求卸任,最终托病辞官。离任后获得最大的恩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第二年,南都被攻陷,徐石麟移居嘉兴城外,驾船在水上居住。等到城池快要被攻破,到城下喊着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不能死在城外,应当与城池共存亡。”又到城中居住。(城池被攻破时),徐石麟身着朝服上吊自杀,当时是闰六月十七日。真实和尚把他的遗体藏在柜子中,超过二十天才入敛,他的脸色还像活着一样。仆人祖敏、孛升跟从他一块自杀。闵中唐王被立后,赐他谥号“忠襄”。
徐石麟在朝中明正端方清廉耿介,正遇到奸佞掌权,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等人收取贿赂,替人求他帮忙,都被拒绝,并且徐石麟还上疏弹劾他们。他博闻强识,尤其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徐石麒性情乐观随和关爱他人,和人交谈整天也不厌倦。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低级官吏和贫寒之士,他都不遗余力地加以引荐。
篇7:弓与矢原文及译文赏析
弓与矢原文及译文赏析
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 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胡非子》)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非弓何以往矢( ) ②非弓何以往矢( )
③非矢何以中的( ) ④令合弓矢(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怎么。②射出,放出。③箭靶,箭靶的中心。④让,叫。注意:不能释为命令。
(2)事物往往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人也是这样。
译文
一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另一个说:“我的箭特好,什么弓都用不着。”后羿听后说:“没有弓,你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你又怎么能射中靶子呢?”于是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解释
①善:精良
②非:没有
③往:射出,放出
④以:凭,凭借
⑤令:叫,让
⑥合:合并;合起来
7:令:教
8:良:精良
9:何以:怎么
10:的:箭靶,箭靶的中心
说明
这篇寓言是说,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只强调自己一方的作用,将一事无成,相关事物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赖对方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本身的光彩来.如果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强调一面,就很难使它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篇8:《君臣对》原文译文与赏析
《君臣对》原文译文与赏析
《君臣对》
原文
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
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人皆有叹,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株,父听子遭戳,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译文
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赏析
这是《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一个片段,这段对话被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山庙旁的一块石碑上。唐太宗认为许敬宗是百官中最贤良的'一个。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说许敬宗的坏话,于是,君臣之间便有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面对君王的疑问,许敬宗的回答可谓妙极。许敬宗并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从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今天,许敬宗的这番话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在受到诽谤时,能牢记许敬宗的这段话,那么不快之感便自然会瓦解冰消。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人若了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是许敬宗聪明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许敬宗的这番言论的确是至理名言,难怪古人要将他的这番话铭之金石了。
篇9:王维《赠祖三咏》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维《赠祖三咏》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1、作品介绍:《赠祖三咏(济州官舍作)》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16首。本诗大约作于祖咏开元十三年进士登第前。
2、原文:
赠祖三咏(济州官舍作)
作者:唐·王维
萧蛸挂虚牖,蟋蟀鸣前除。
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
高馆阒无人,离居不可道。
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
虽有近音信,千里阻河关。
中复客汝颍,去年归旧山。
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
良会讵几日,终日长相思。
3、注释:
①祖三咏:祖咏,行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俱谓咏开元十二年登第,唐姚合《极玄集》卷上则谓咏“开元十三年进士”。细玩诗意,本诗当作于咏登第前。济州:治所在今山东往平西南。王维自开元九年至十四年春官济州司仓参军。
②萧蛸:即喜蛛,蜘蛛的一种。虚牖:窗户。
③前除:台阶之前。
④阒[qù] :寂静。
⑤汝颖:汝,汝水;颖,颖水,即今颖河。咏曾客居汝坟,有《汝坟别业》。汝、颖二水相邻,汝水在颖水之南,咏居汝水之北、颖水之南,故既可谓汝颖,亦可谓之汝坟。
⑥旧山:咏洛阳人,“旧山”当指咏在洛阳的旧居。
⑦二十载:《唐才子传》卷一:“(祖咏)少与王维为吟侣。”“二十载”当是约举成数而言。
⑧展:适意。
⑨契阔:勤苦。
⑩讵:岂。
4、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5、繁体对照
贈祖三詠(濟州官舍作)
作者:唐·王維
蕭蛸挂虛牖,蟋蟀鳴前除。
歲晏涼風至,君子複何如。
高館阒無人,離居不可道。
閑門寂已閉,落日照秋草。
雖有近音信,千裏阻河關。
中複客汝颍,去年歸舊山。
結交二十載,不得壹日展。
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湣。
★ 孟浩然字浩然
★ 初冬的大郎山作文

【徐霞客《徐弘祖》原文与译文赏析(精选9篇)】相关文章:
江郎山游记初二作文2022-10-10
钱谦益《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2023-07-04
钱谦益诗词名句2022-04-29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2023-11-24
下临无地的成语解释2023-02-23
《徐霞客游记》读书心得个人体会2022-09-09
游张公洞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02-08
江右游日记二的原文和译文2022-07-18
假乐原文及赏析2024-01-24
有瞽原文和翻译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