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散文的读后感(合集19篇)由网友“不快乐柠檬”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胡适散文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胡适散文的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胡适留学生活中的琐事。看了才发现,别人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的有多么不同。也许这就是牛人之所以为牛人。
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大学生,胡适勤奋好学,几乎日日读书。所读书籍甚广,戏曲、小说、古文,都有读。光是这点就让我汗颜不已。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名社交能手,到处都有认识的人,也总是可以和人相谈甚欢。学生工作做的很好,常常作为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出席各种学生大会。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演说才能。可谓是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当然,他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戒烟。要是十分完美,反而失却了真实。
胡适为人十分自信,读书之余,常常发出自己的感慨,对于大家也不吝于写出自己的评价见解。对于看书看报发现的谬误,总是十分热心的回信指出,当然还有其博学为垫,不至于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关心国事,虽然身处异邦,却不忘时时关注国内时势,并发表自己的救国策略。
从此书也可看出,胡适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许多思想虽然先进正确,却常常偏于理想化。
篇2:胡适散文的读后感
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
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
笔者说,母爱是最勇敢、最无畏的爱!
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
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不仅给予我伟大的生命,还付出了她所剩下的所有时间与精力。我,在他那无微不至但又默默无声的关心下快速的成长。
她和胡适的母亲一样,对我十分的严厉,她在别人面前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她显得那么坚强,一切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她也能很好的完整。但是,她对于我,却显得那么软弱。
记得,一次爷爷做手术,住院了,我们一起去看望他。爷爷得的是一种会传给下一代的眼病,这种眼病很可能会在年近花甲的时候双目失明。在看望的同时,也陪同这爷爷去检查眼睛。
“医生,也给我的女儿也检查一下吧?他爷爷这个病会传染,不知她的眼睛会不会有这种玻”母亲对医生说。“快,过来,你也让医生来看看!”母亲带着奇怪的微笑把我拉向了医生,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呢?好像隐藏着极大的不情愿,和极大的焦急与担心。
我把头移到了机器前,一束微弱的光毫无阻挡的摄入了我的眼睛,使我感到特别刺眼,我不断的把自己的目光从那光上移开,这使的医生不断的提醒我:“盯着这束光看。”这时我突然感觉的了一种奇怪的安静。你们肯定会问,医生这么唠叨,怎么还会安静呢?不,是因为母亲,她一句话也没说。要是在平时,她早就插嘴了,为什么呢?我向母亲瞥了一眼,发现母亲像木头一般站在旁边,她的神情显示出很不安,仿佛头顶上有一块被细线绑住的大石头,一动就会掉下来。
终于检查完毕了,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前问:“怎么样医生?她的眼睛不会有事吧?”
“当然没事,仅仅是有点近视罢了!”
“那就好!”母亲异常轻松的说。
走出医院,母亲竟对我说:“从你刚出生起,我就开始担心你有和你爷爷一样的病,但是我一直都不敢带你去看,你知道吗,刚才妈妈就好像站在法庭上等待判刑一样,不过,幸好现在是无罪释放。”
我惊奇极了,没有想到母亲竟如此为我担心。
接着母亲踮起脚尖抚摸我的脑袋,我都已经比他高了。我拉过母亲的手,那双圆润有力的手,那双为我洗过无数尿布的手,那双为我做了很多可口饭菜的手,早已失去了光泽,布满沟沟壑壑的道道裂痕。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我能感觉到母亲的温暖传递给我,我的手是饱满的青春的充满活力的手。看母亲的手,我知道我是她生命和希望的延续……
我缠绵的情思在这伟大的爱中不断的盘旋,这使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美好!
篇3:胡适散文的读后感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同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着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篇4:胡适散文的读后感
《胡适散文》。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篇5:胡适散文庐山游记
胡适散文庐山游记
十七,四,九
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清翠可爱。满山满谷部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因作绝句记之:
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到白鹿洞。书院旧址前清时用作江西高等农业学校,添有校舍,建筑简陋潦草,真不成个样子。农校已迁去,现设习林事务所。附近大松树都钉有木片,写明保存古松第几号。此地建筑虽极不堪,然洞外风景尚好。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溪名贯道溪,上有石桥,即使道桥,楷朱子起的名字。桥上望见洞后诸松中一松有紫藤花,直上到树杪,藤花正盛开,艳丽可喜。
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凿石鹿置洞中。这两人真是大笨伯!
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白鹿洞书院是最早一个书院。南唐升元中(937—942)建为庐山国学,置田聚徒,以李善道为洞主。宋初因置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落并称为“四大书院”,为书院的四个祖宗。第二,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远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的规模。宋末以至清初的书院皆属于这一种。到乾隆以后,朴学之风气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阮元所创的诂经精舍、学海堂,可算是这种新式书院的代表。南宋的书院祀北宋周邵和诸先生;元明的书院祀和朱;晚明的书院多祀阳明;王学衰后,书院多祀和朱。乾嘉以后的书院乃不祀理学家而改祀许慎郑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祀许慎郑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
朱子立白鹿洞书院在淳熙己亥(1178),他极看重此事,曾札上丞相说:
愿得比祠官例,为白鹿洞主,假之稍廪,使得终与诸生讲习其中,犹愈于崇奉异教香火,无事而食也。(《庐山志》八,页二,引《洞志》。)
他明明指斥宋代为道教宫观设祀官的制度,想从白鹿洞开一个儒门创例来抵制道教。他后来奏对孝宗,申说请赐书院额,并赐书的事,说:今老佛之宫布满天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势犹未已。至于学校,则一郡一邑仅置一区,附廓之县叉不复有。盛衰多寡相悬如此!(同上,页三。)
这都可见他当日的用心。他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沸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
从白鹿洞到万杉寺。古为庆去庵,为“律”居,宋景德中有大超和尚手种杉树万株,天圣中赐名万杉。后禅学盛行,遂成“禅寺”。南宋张孝祥有诗云: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浮着图。
只因买断山中景,破费神龙百斛珠。
(《志》五,页六十四,引《1史》。)
今所见杉树,粗又如瘦碗,皆近两年年种的。有几株大樟树,其一为“五爪樟”,大概有三四百年的生命了;《指南》(编者按指《庐山指南》)说“皆宋时物”,似无据。
从万杉寺西地约二三里,到秀峰寺。吴氏旧《志》无秀峰寺,只有开光寺。毛德琦《庐山新起》(康熙五十九年成书。我在海会寺买得一部,有同治十年,宣统二年,民国四年补版。我的日记内注的卷页数,皆指此书。)说:
康熙丁亥(1707)寺僧超渊往淮迎驾,御书秀峰寺赐额,改今名。
明光寺起于南唐中主李1.李主年少好文学,读书于庐山;后来先主代杨氏而建国,李1为世子,遂嗣位。他想念庐山书堂,遂于其地立寺,因有开国之祥,故名开先寺,以绍宗和尚主之。宋初赐名开先华藏;后有善暹,为禅门大师,有众数百人。至行瑛,有治事才,黄山谷称“其材器能立事,任人役物如转石于千仞之溪,无不如意。”行瑛发愿重新此寺。
开先之屋无虑四百楹,成于瑛世者十之六,穷壮极丽,迄九年乃即功。(黄庭坚《开先禅院修造记》,《志》五,页十六至十八。)
此是开先极盛时。康熙间改名时,皇帝赐额,赐御书《心经》,其时“世之人无不知有秀峰”(郎廷极《秀峰寺记》,《志》五,页六至七。)其时也可称是盛世。到了今日,当时所谓“穷壮极丽”的规模只剩败屋十几间,其余只是颓垣废址了。读书台上有康熙帝临米芾书碑,尚完好;其下有石刻黄山谷书《七佛偈》,及正德庚辰(1520)三月《纪功题名碑》,皆略有损坏。
寺中虽颓废令人感叹,然寺外风景则绝佳。为山南诸处的最好风景。寺址在鹤鸣峰下,其西为龟背峰,又西为黄石岩,又西为又剑峰,又西南为香炉峰,都1奇可喜。鹤鸣与龟背之间有马尾泉瀑布,双剑之左有瀑布水;两个瀑泉遥遥相对,乎行齐下,下流入壑,汇合为一水,迸出山峡中,遂成最著蛐青玉峡奇景。水流出峡,入于龙潭。昆山与祖望先到青玉峡,徘徊不肯去,叫人来催我们去看。我同梦旦到了赤边,也徘徊不肯离去。峡上石刻甚多,有米帝书“第一山”大字,今钩摹作寺门题榜。
徐凝诗“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即是咏瀑布的。李白《瀑布泉》诗也是指此瀑。旧《志》载瀑布水的诗甚多,但总没有能使人满意的。
由秀峰往西约十二里,到归宗寺。我们在此午餐,时已下午三点多钟,饿的不得了。归宗寺为庐山大寺,也很衰落了。我向寺中惜得《归宗寺志》四卷,是民国甲寅先勤本坤重修的,用活字排印,错误不少,然可供我的参考。
我们吃了饭,往游温泉。温泉在柴桑桥附近,离归宗寺约五六里,在一田沟里。雨后沟水浑浊,微见有两处起水泡,即是温泉。我们下手去试探,一处颇热,一处稍减。向农家买得三个鸡蛋,放在两处,约七八分钟,因天下雨了,取出鸡蛋,内里已温而未熟。日陇间有新碑,我去看,乃是星子县的告示,署民国十二年,中说,接康南海先生函述在此买田十亩,立界碑为记的事。康先生去年死了。他若不死,也许能在此建立一所浴室,他买的地横跨温泉的两岸。今地为康氏私产,而业归海会寺管理,那班和尚未必有此见识作此事了。
此地离栗里不远,但雨已来了,我们要赶回归宗,不能去寻访陶渊明的故里了。道上见一石碑,有“柴桑桥”大字。旧《志》已说,“渊明故居,今不知处”。(四,页七。)桑乔疏说,去柴桑桥一里许有渊明的醉石。(四,页六。)旧《志》又说,醉石谷中有五柳馆,归去来馆。归去来馆是朱子建的,即在醉石之侧。朱子为手书颜真卿《醉石诗》,并作长跋,皆刻石上,其年月为淳熙辛丑(1181)七月。(四,页八。)此二馆令皆不存,醉石也不知去向了。庄百俞先生《庐山游记》说他曾访醉石,乡人皆不知。记之以告后来的游者。
今早轿上读旧《志》所载周必大《庐山后录》,其中说他访栗里,求醉石,上人直云,“此去有陶公祠,无栗里也。”(十四,页十八乙。)南宋时已如此,我们在七百年后更不易寻此地了,不如阙疑为上。《后录》有云:尝记前人题诗云: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
至今门外青青柳,不为东风肯折腰。
惜乎不记其姓名。
我读此诗,忽起一感想:陶渊明不肯折腰,为什么却爱那最会折腰的柳树?今日从温泉回来,戏用此意作一首诗:陶渊明同他的五柳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晚上在归宗寺过夜。
篇6: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对我而言,胡适曾经那么的遥远,感触不到任何声息;忽然间,他又那么近了,而又仿佛从未走远。就是这样陌生而又熟悉。
胡适先生喜欢别人称其为胡适之先生,不过对于“胡适”这个称谓也欣然接受。学术界关于胡适的各种论著汗牛充栋,我不敢对其评头论足,也不奢望添一笔浓墨重彩的论调,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读完胡适传记的一点感想。大抵是想说点什么,却又说不清楚,还是那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陌生是很正常的。我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自然也接触不到太多关于胡适先生的书籍,即使是书香门第怕也不是很多。那时,大陆少有胡适先生学术的著作,虽然海外已经蔚然成风;那时,少有胡适先生的痕迹,虽然有人大呼北大应该有这位老校长的铜像,但沉默成了最好的拒绝。这样那样的因素学术思想由于裹挟了政治而变得难以名状。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贸然揣测一下年轻人读名人传记心理,恐怕只是单纯崇拜因素的人少,多是想吸取一些精华,以期自己能追随其脚步。我就是抱着这样功利的目的,经常“排查”哪个名人和我的起点相似。这样的心态往往对名人小时候的经历不是太感兴趣,因为时光不能倒流,不能效仿“砍樱桃树”壮举了。但是名人传记大抵都是从出生就写起的,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青年勤学再到艰辛的中年以至功成名就,随便再推介一下自己的家乡。《胡适口述自传》也是这样的一个叙述的方式,而且更侧重的是其学术的总结评价,耐不住冷板凳的我自然读不进去,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德刚的注释成了传记更为精妙的部分,以至于有了“先看德刚,后看胡适”的言论。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政治归于政治,学术归于学术,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象征。坦率的讲,胡适在30年前的中国曾是一个禁忌,而如今,胡适慢慢的又回来了,尘埃落定后的生活也许需要更多一点“循序渐进”的言论。对于“五四”不同的看法,不应该阻挡胡适先生其他成就的“树叶”。毕百年之功于百日维新诚不可信,但胡老夫子所舶来的杜威主义却是一点一滴真诚的社会改造。
是该读一点“胡适”了,把陌生变得熟悉。
篇7: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胡适口述自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叫作口述历史的成果。原来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整理,以英文出版。唐先生后来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加以注释。
所以,提到这本书,那就不能不提到唐德刚先生为本书的注释。唐德刚先生的注释很精彩,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唐德刚先生对胡适先生的这些评注还算是中肯的,而之所以众多读者更推崇唐先生的注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读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了. 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从本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让有窥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不过瘾。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人之事,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得是更加有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书里的胡适,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学者,一个有些固执但却十分可爱的老头。从唐德刚先生的记述中,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就如同这个善良的,喜欢同人争辩,但又及其怕事的温软书生坐在你对面的摇椅上,慢悠悠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读完《胡适口述自传》,我发现,可以通过阅读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他的恩师杜威、中国的文艺复习、五四运动和他晚年总结的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
胡老先生也改不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习惯――对年轻人谆谆教诲。他说,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可能是在海外的留学经历,造就了胡适先生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人的自身价值放在更高的位置,而不是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和我们的政党所提倡的格格不入。
我们总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真正的文明,应是伴随着客观评价和主观关怀而来的。在胡适的晚年,被迫远离家乡,出走台湾,这里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伤。一九五四年,我们的政党因为胡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批判胡适思想的毒瘤”。
真正的名家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不应该只沉睡在历史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这本书走近胡适。
篇8: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之前读过不少名人的自传,了解了名人的一生。这本书却有所不同,是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去诠释另一个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胡适先生的政治路途。
胡适先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一次次的演讲,在演讲的期间,胡适先生几乎跑遍了美国,将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传播。经过各种学生组织的锻炼,熟练地掌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会议流程,在今后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国内组织加以应用,自成一套民主系统。
胡适先生一生主张“新和平主义”,所谓的“新和平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不抵抗主义或者是反战主义。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上。日本在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胡适极力反对中国对日宣战。当然中国对日宣战的确是拿鸡蛋碰石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无能领导之中,结果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胡适先生算对了一次。在二战时期,胡适依然反对中国抗日,原因是中国的经历实力落后、武器硬件实力不够。但是,八年抗战,中国战胜了日本,这次胡适先生算错了一次。
其实无论是算对算错,都没有必然联系,根源在于胡适先生顽固的思想,一生执着地追求着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这种主义就是反战,不抵抗。所以胡适对于战争都是持反对的态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印度的甘地“非暴力不抵抗”主义。其实这种思想存在局限性,尤其在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日不落的英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列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版图,与这些国家谈判等于慢性认输,他们会贪婪地无限之地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伸出罪恶的爪牙。在二战时,中国对日宣战是必然,此时的中国是资本主义政党主导,与社会主义政党合作,领导思路先进,兵器设备虽无法与日军匹敌,但完全是现代化军备。关键这一次是全民抗战,万众一心。所以,笔者对于胡适先生一贯追求“新和平主义”不敢苟同,胡适先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辨性。
为何安吉尔和杜威两人会提出这种主张,原因在于第一,他二人都是白种人。
他们的文化传统白得像一条被单。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从欧洲白种人的文化传统出发的。第二,他二人都是西方扩张主义极盛时代、最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上等公民。第三,他们是上述这个社会内的“开明分子”、“社会贤达”、高级知识分子,自命为有教无类的大学者、教育家。他们的人品都是极其善良的:奉行基督,反对战争,同情弱小,同情得像贾宝玉同情刘姥姥的孙子板儿一样。第四,他二人就同胡适之先生、张君劢先生一样,无拳无勇无钱,而又自命不凡,不甘寂寞,专门欢喜“谈政治”的“白面书生”。现在美国的费正清先生等等的社会贤达,还是属于这一类。而胡适先生的家庭背景也与其相似,家庭出生好,是个完全的白面书生,很容易受到文人政客思想的影响。
我读完后在想,如果当时中国群众跟随了胡适先生的“新和平主义”思想,不对日宣战,那后果又是什么,我现在打的是中文还是日文呢?
胡适先生生前一直主张要学会质疑,在疑处生疑。那为何他确不以此来要求自己呢?一生的思想都被安吉尔和杜威的“新和平主义”牵着鼻子走。所以,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主义同样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来看。中国之所以最后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硬件支持外,思想上的先进性决定了战争的胜利。胡适先生固然伟大,但不能称作是伟人。胡适先生虽参加过新文化运动,但并未给中国民主带来实质性的进程,我指的是民主解放的国民性。总的来说,胡适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在中国不合适,思想一定要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行。
篇9: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由于时间有限,关于胡适的作品我也只是仔细读过这一本《胡适口述自传》,在这之前,我对胡适先生的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尝试集》上,知道他是我国白话文学的大师,但其他的就不甚了解了。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胡适也有了个全新的了解。
通篇读下来,我们会觉得,胡适先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并不是一个拘泥于形式和旧思想的人,这我们从他写的那些白话诗里就可见一斑,还有,在美国求学的期间,一开始胡适先生读的是农学,但在一次考试之后就明白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之自己的兴趣在文学和哲学方面,自己就义无反顾地改学文学了,而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胡适先生是个敢于尝试并创新的人。
但如果凭这一点就说胡适先生是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我觉得是不妥的。胡适先生在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同时,他首先是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这一点,从他的父亲对他人生的影响就可以看出来。再加上那个时代的局限,正如作者唐德刚所说的,我们没办法去责怪那个时候的留学生的盲目的崇洋媚外,同样多的,胡适先生身上的传统思想也是刻进了他的骨血里的。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限制的自由”,“戴着镣铐起舞”,只有在规则的引导下,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的人缘还是不错的,这和他自身宽厚容忍的个性有关,但这并不能说胡适先生就是个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相反,他是个有些“大智若愚”的人,说得再明白些就是,只要这件事不涉及自己的底线,那么委屈吃亏就是占便宜。其次,胡适先生带人宽容,但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这从书中提及的他在每次讲演之前都要认真准备好久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这个说法也是不妥当的。
从这本书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先生,从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首先并且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他的治学态度,他提到的治学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认为是十分有道理的。我们要敢于质疑一切,向这个世界提出我们的疑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然后才是求证,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十分的仔细的,小心地抽丝剥茧,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误。
而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如他自己说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疑处不疑,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他是要我们认真对待并相信自己的朋友,要学会理性对待工作和情感,这句话让我启发很大,他告诉我们要学会理智对待自己,学会用理性的闸门管理自己情感的洪流。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让我获益匪浅。
篇10:关于胡适怎样读书读后感
我们平常读书的时候,所感到的有三个问题:一,要读什么书;二、读书的功用;三,读书的方法。
关于要读什么书的一个问题,在《京报》上已经等了许多学者所选定的“青年必读书”,不过这于青年恐怕未必有多大好处,因为都是选者依照个人的主观的见解选定的,还不如读青年自己所爱读的书好。
读书的功用,从前的人无非是为做官,或者以为读了书,“颜如玉”、“黄金屋”一类的东西就会来。现在可不然了,知道读书是求智识,为做人。
读书的方法,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精;二,博。
一、精
从前有“读书三到”的读书法,实在是很好的;不过觉得三到有点不够,应该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个个字都要认得。中国字的一点一撇,外国的A、B、C、D,一点也不可含糊,一点也不可放过。那句话初看似很容易,然而我国人犯这错误的毛病的,偏是很多,记得有人翻译英文,误Port为Pork,于是葡萄酒一变而为猪肉了。这何尝不是眼不到的缘故。谁也知道,书是集字而成的,这是字不能认清,就无所谓读书,也不必求学。
口到,前人所谓口到,是把一篇能烂熟地背出来。现在虽没有人提倡背书,但我们如果遇到诗歌以及有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它至少能使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得到一种好的影响,但不可模仿。中国书固然要如此,外国书也要这样去做。进一步说:念书能使我们懂得它文法的结构,和其他的关系。我们有时在小说和剧本上遇到好的句子,尚且要把它记下来,那关于思想学问上的,更是要紧了。
心到,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做到这一点,要有另外的帮助,有三个条件:
(1)、参考书,如字典、辞典、类书等。平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读书,第一要工具完备。
(2)、做文法上的分析。
(3)、有时须比较、参考、融会、贯通,往往几个平常的字,有许多解法,倘是轻忽过去,就容易生出错误来。例如英文中的一个Turn字,作v.t.(及物动词,下同——编注)有十五解,v.i.(不及物动词,下同——编注)有十三解,n有二十六解,共有五十四解。又如Strike,v.t.有三十一解,v.i.有十六解,n有十八解,共有六十五解。又如Go,v.i.有二十二解,v.t.有三解,n有九解,共有三十四解。又如中文的“言”字、“于”字、“维”字,都是意义很多的,只靠自己的能力有时固然看不懂,字典里也查不出来,到了这时候非参考比较和融会贯通不可了。
还有,前人关于“心到”很重要的几句话,把它来说一说:
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又说:“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手到,何谓手到?手到有几个意思:(一)标点分段,(二)查参考书,(三)做札记。
札记分为四种:
(甲)抄录备忘。
(乙)提要。
(丙)记录心得。记录心得,也很重要;张横渠曾说:“心中苟有所开,原便札记,否则还失之矣。”
(丁)参考诸书而融会贯通之,作有系统之文章。
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我们平常所吸收进来的思想,无论是听来的,或者是看来的,不过在脑子里有一点好或坏的模糊而又零碎的东西罢了。倘若费一番功夫,把它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综合起来作成札记,然后那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的了。
二、博
就是什么书都读。中国人所谓“开卷有益”原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什么要博呢?有两个答案:(一)博是为参考,(二)博是为做人。
博是为参考。有几个人为什么要戴眼镜呢?(学时髦而戴眼镜的,不在此问题内。)干脆答一句:是因看不清楚,戴了眼镜以后,就可以看清楚了。现在戴了眼镜,看是清楚的,可是不戴眼镜的时候看去还是糊涂的。王安石先生《答曾子固书》里说:
“……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
他“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我们要推开去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其书。比如我们要读《诗经》,最好先去看一看北大的《歌谣周刊》,便觉《诗经》容易懂。倘先去研究一点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等等以后,去看《诗经》,就比前更懂得多了。倘若研究一点文学、校勘学、伦理学、心理学、数学、光学以后去看《墨子》,就能全明白了。
大家知道的:达尔文研究生物演进的状态的时候,费了三十多年的光阴,积了许多材料,但是总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来,偶然读那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大悟起来,了解了那生物演化的原则。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书既是读得多,则参考资料多,看一本书就有许多暗示从书外来。用一句话包括起来,就是王安石所谓“致其知而后读”。
博是为做人。像旗杆似的孤零零地只有一技之艺的人固然不好,就是说起来什么也能说的人,然而一点也不精,仿佛是一张纸,看去虽大,其实没有什么实质的也不好。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说:“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篇11:关于胡适怎样读书读后感
一、注意读书的整体性.1)选书时注意通过目录、书评等对书本有个整体的了解,再决定怎么阅读.多亏了互联网,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上网的方式轻易获得这些信息,如豆瓣就是我获得一本书基本信息的主要途径;2)阅读过程中注意总结这部分讲的是什么,在整体中有什么作用,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把握作者的意图;3)不要因为某些地方看不懂而过分停留,看外文书籍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不要总是查字典,这些做法都会阻碍你感受书的整体性,减少阅读的趣味与效果;
二、阅读速度.根据不同的书选择浏览、细读、选读、反复读等不同的速度,这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与收获,选择什么样的速度,参考第一条;
三、勤读书.以书为师,自学一门知识、一种语言等等,主动的学习效果远胜学校的教育.当一个人有了读书的兴趣与方法,这个人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强大得让你刮目相看,就像这本书中的作者们通过自学而成为各种大师一样;
四、勤笔.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人都是有惰性的,接受知识总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摘录一些书上的东西乃至于写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就可能会出现一万种不去做的理由.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你记忆,总结,还可以帮助你思考,没有一种严肃的学问是通过泛泛的阅读得来的;
五、苦读.做学问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书中的那些作者基本上都是有过苦读经历的人,他们的学识正是在这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读书的困难有千万种,但是只需要一个让你坚持下去的理由,对知识的渴求或者对自身完善的愿望,对改变世界的愿望等。
篇12:《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夜晨1981
《四十自述》是一本近200页的小书,有点现今领导干部自传的味道。自序里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文学,为此到处劝身边的老辈朋友写自传,大家也都应允,可终不肯下笔。其中,林长民先生答应五十岁生日写一部,不想生日过半年就死在战乱里;梁启超也允许过,可一向健朗的他不料只活了五十五岁。岁月无情,命运多舛,人来之匆匆,去之忽忽。胡适先生怀着抛中年之砖、引老年之玉的心,着手写《四十自述》,以开启自传风气,其最根本的考虑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四十自述》原本想写留学前、留学时、归国后三个阶段,时间是1891年到1931年,共40年,很遗憾只写到前两个阶段。书中介绍了其父胡铁花,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两任妻子亡故后续贤冯顺弟;其母冯顺弟,17岁嫁与胡铁花,23岁守寡,46岁病故。对于胡适这个阶段的经历,概括一下就是:
幼年丧父,家道崩殂;与母相伴,度日辛苦;
自幼孱弱,勤学好悟;三岁识文,得入私塾;
勤诵五经,通晓四书;痴迷小说,埋头苦读。
十四离家,求学于沪;辗转三校,经历**;
十七任教,十八编报;理想受挫,也曾堕落;
思母懊悔,重新振作;改名胡适,应考留美。
游学海外,思虑国学;字应怎写,文该怎做;
书信争论,激烈辩驳;贯通古今,揭密文学;
一脉相承,首倡白话;身体力行,改革先锋。
胡适故居安徽绩溪
《四十自述》全书浸透着一种真实感,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平铺直叙,有时夹叙夹议,匆匆读完后,细细得品咂,有几个启示:
1.卓荦也得父母争
胡适回忆,自己三岁已经认识一千多字,三岁几个月就进入学堂。可以说自小就卓荦不群,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的努力所致。书中有3个情节:一个讲父亲教母亲和他习字,母亲学会了再教给他,3岁就认识千字,而且胡适念的前2部书,是父亲编的《学为人诗》《原学》,说明父母十分重视读书教育、功夫也下得深;再一个讲母亲给老师送重金,别的同学都是2元,他上学第一年就给6元,最后一年加到12元,这样老师在讲书的时候,对2元学生只教念死书、死背书,小孩子们开始厌学弃学,对他则读一句、解一句,学得就用心加开心。哎,看来贿赂老师早已有之,好处也是多多的,怪不得现在幼儿园就开始送礼,可怜天下父母心。第三个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天刚亮叫醒他,说昨天犯的过错,要他认错,用功读书,对他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丢他的人)。”每日的勉励,长期灌输,也笃定了其学习的志向。
2.读书可以医愚昧
胡适的几本书中,多次提到他因读书从拜神到无神的经历。他小时候读朱子《小学》中“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v烧舂磨,亦无所施”,高兴的直跳,从此再也不怕地狱里的阎王、牛头马面、刀山油锅了;读到《资治通鉴》中范缜反对佛教的故事“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形和神的关系就像刀子和刀口的锋利一样;没有刀子,便没有刀子的“快”了;那么,没有形体,还能有神魂吗?)深得其理,从此以后,成了一个无鬼无神的人。放在今天看,好像这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在当时那个封建迷信的村落里,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想法,还敢于邀伙伴去庙里拆神像,可谓是惊世骇俗,这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迷信已经远离,可愚昧深藏于心,我们不拜神了,却拜养生专家、气功大师,信网上谣言、大V煽动,听风是雨,盲目从众,唯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吃多少堑也不长一智,这样的愚也得好好医医。
3. 人生谁不曾堕落
19中国公学闹出一次大风潮,一群学生为争取修改校章的.权力,毅然退学成立新学校,胡适在期间任教。一年后学校解散,少年人理想主义受到了打击。胡适家事也败坏,两个哥哥主张分家产,他自己不要家中产业(其实家中也没什么产业可分),加之母亲心爱的一个妹子和弟弟先后死了,自己也病倒。“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2个月内学会了打麻将、喝酒、逛窑子,整天打牌、连日大醉,醉酒还打了警察,被拘留看管,交了罚款……回忆起母亲的挂念、年少的梦想,在堕落中惊醒,悬崖边知返。正应了那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少年谁人不轻狂,人生谁不曾堕落,不必为过去懊悔,也不必为失足自责,人生不过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继续前行。
4. 思维决定你高度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思想。你脑袋里想着什么决定了你的格局气象。胡适16岁的时候与同学们经历公学风潮,想着向学校公权争取修改校章的权力;17岁新学校成立担任教员,还任《竞业旬报》的编辑,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启发民智;20多岁赴美留学研究中国文学革命,探讨文学改革,提倡做白话文,提出新文学之8个要点: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之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反观自己,也近四十岁,现在脑子里头又装着什么呢?那些青春岁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不禁为之汗颜。所以,人生修炼,得从改装大脑开始,每天想着普渡众生,你就能立地成佛,每天想着柴米油盐,你就只能平庸度日,都是活着,但活法不相同,境界有高下。
篇13: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 ,获益匪浅。
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我看来, 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 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 着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 “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 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 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 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传记、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 ”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他认为, 中国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 。胡先生对中国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但是, 结合中国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中国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 美国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 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 “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中国的一个痛点: 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谈到解决的方法,胡适说: ”中国的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这条生路,就是每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 而且不少人学其他英语, 早就已经达到胡适先生所说的程度啦。其实不然。应试教育下的外语,已经让大多数人迷失了学外语的目的, 本科生用到英语的地方,基本就是考场和美剧。 尝试广泛阅读外国文献的本科生太少了,要知道, 与科技相关的专业,最前沿的发现就在国外,不了解学科前沿,想在知识上有有用的创新是很难的。
爱因斯坦读物理学的时候, 课内课程学得很一般, 但是他很喜欢拜读国际上一些大师的最新发现,正是因为受到当时普朗克一篇有关量子观点的文章的启发,他才想到光电效应的解释, 那一年,他才 25 岁,仅仅是一所普通学校的本科生!
以“读书是为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为读书而读书”为手段,这将是我今后读书的宗旨。
篇14:胡适《我的母亲》散文
胡适《我的母亲》散文
原标题:【名家散文】胡适:《我的母亲》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
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意儿了。
我在这九年(1895——19)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下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30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毀了。
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睛,不知道擦进了什么细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呀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旁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儿,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二、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闯荡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篇15:胡适散文: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散文: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众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头上的煤烟,摇摇头道: “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故里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篇16:胡适散文之庐山游记
胡适散文之庐山游记
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清翠可爱。满山满谷部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因作绝句记之:
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到白鹿洞。书院旧址前清时用作江西高等农业学校,添有校舍,建筑简陋潦草,真不成个样子。农校已迁去,现设习林事务所。附近大松树都钉有木片,写明保存古松第几号。此地建筑虽极不堪,然洞外风景尚好。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溪名贯道溪,上有石桥,即使道桥,楷朱子起的名字。桥上望见洞后诸松中一松有紫藤花,直上到树杪,藤花正盛开,艳丽可喜。
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凿石鹿置洞中。这两人真是大笨伯!
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白鹿洞书院是最早一个书院。南唐升元中(937-942)建为庐山国学,置田聚徒,以李善道为洞主。宋初因置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落并称为“四大书院”,为书院的四个祖宗。第二,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远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的规模。宋末以至清初的书院皆属于这一种。到乾隆以后,朴学之风气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阮元所创的诂经精舍、学海堂,可算是这种新式书院的代表。南宋的书院祀北宋周邵和诸先生;元明的书院祀和朱;晚明的书院多祀阳明;王学衰后,书院多祀和朱。乾嘉以后的.书院乃不祀理学家而改祀许慎郑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祀许慎郑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
朱子立白鹿洞书院在淳熙己亥(1178),他极看重此事,曾札上丞相说:
愿得比祠官例,为白鹿洞主,假之稍廪,使得终与诸生讲习其中,犹愈于崇奉异教香火,无事而食也。(《庐山志》八,页二,引《洞志》。)
他明明指斥宋代为道教宫观设祀官的制度,想从白鹿洞开一个儒门创例来抵制道教。他后来奏对孝宗,申说请赐书院额,并赐书的事,说:
今老佛之宫布满天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势犹未已。至于学校,则一郡一邑仅置一区,附廓之县叉不复有。盛衰多寡相悬如此!(同上,页三。)这都可见他当日的用心。他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
从白鹿洞到万杉寺。古为庆去庵,为“律”居,宋景德中有大超和尚手种杉树万株,天圣中赐名万杉。后禅学盛行,遂成“禅寺”。南宋张孝祥有诗云:
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浮着图。
只因买断山中景,破费神龙百斛珠。
(《志》五,页六十四,引《1史》·)
今所见杉树,粗又如瘦碗,皆近两年年种的。有几株大樟树,其一为“五爪樟”,大概有三四百年的生命了;《指南》(编者按指《庐山指南》)说“皆宋时物”,似无据。
从万杉寺西地约二三里,到秀峰寺。吴氏旧《志》无秀峰寺,只有开光寺。毛德琦《庐山新起》(康熙五十九年成书。我在海会寺买得一部,有同治十年,宣统二年,民国四年补版。我的日记内注的卷页数,皆指此书。)说:
康熙丁亥(1707)寺僧超渊往淮迎驾,御书秀峰寺赐额,改今名。明光寺起于南唐中主李璟。李主年少好文学,读书于庐山;后来先主代杨氏而建国,李璟为世子,遂嗣位。他想念庐山书堂,遂于其地立寺,因有开国之祥,故名开先寺,以绍宗和尚主之。宋初赐名开先华藏;后有善暹,为禅门大师,有众数百人。至行瑛,有治事才,黄山谷称“其材器能立事,任人役物如转石于千仞之溪,无不如意。”行瑛发愿重新此寺。
开先之屋无虑四百楹,成于瑛世者十之六,穷壮极丽,迄九年乃即功。(黄庭坚《开先禅院修造记》,《志》五,页十六至十八。)
此是开先极盛时。康熙间改名时,皇帝赐额,赐御书《心经》,其时“世之人无不知有秀峰”(郎廷极《秀峰寺记》,《志》五,页六至七。)其时也可称是盛世。到了今日,当时所谓“穷壮极丽”的规模只剩败屋十几间,其余只是颓垣废址了。读书台上有康熙帝临米芾书碑,尚完好;其下有石刻黄山谷书《七佛偈》,及阳明正德庚辰(1520)三月《纪功题名碑》,皆略有损坏。
寺中虽颓废令人感叹,然寺外风景则绝佳。为山南诸处的最好风景。寺址在鹤鸣峰下,其西为龟背峰,又西为黄石岩,又西为又剑峰,又西南为香炉峰,都1奇可喜。鹤鸣与龟背之间有马尾泉瀑布,双剑之左有瀑布水;两个瀑泉遥遥相对,乎行齐下,下流入壑,汇合为一水,迸出山峡中,遂成最著蛐青玉峡奇景。水流出峡,入于龙潭。昆山与祖望先到青玉峡,徘徊不肯去,叫人来催我们去看。我同梦旦到了赤边,也徘徊不肯离去。峡上石刻甚多,有米帝书“第一山”大字,今钩摹作寺门题榜。
徐凝诗“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即是咏瀑布的。李白《瀑布泉》诗也是指此瀑。旧《志》载瀑布水的诗甚多,但总没有能使人满意的。
由秀峰往西约十二里,到归宗寺。我们在此午餐,时已下午三点多钟,饿的不得了。归宗寺为庐山大寺,也很衰落了。我向寺中惜得《归宗寺志》四卷,是民国甲寅先勤本坤重修的,用活字排印,错误不少,然可供我的参考。
我们吃了饭,往游温泉。温泉在柴桑桥附近,离归宗寺约五六里,在一田沟里。雨后沟水浑浊,微见有两处起水泡,即是温泉。我们下手去试探,一处颇热,一处稍减。向农家买得三个鸡蛋,放在两处,约七八分钟,因天下雨了,取出鸡蛋,内里已温而未熟。日陇间有新碑,我去看,乃是星子县的告示,署民国十二年,中说,接康南海先生函述在此买田十亩,立界碑为记的事。康先生去年死了。他若不死,也许能在此建立一所浴室,他买的地横跨温泉的两岸。今地为康氏私产,而业归海会寺管理,那班和尚未必有此见识作此事了。
此地离栗里不远,但雨已来了,我们要赶回归宗,不能去寻访陶渊明的故里了。道上见一石碑,有“柴桑桥”大字。旧《志》已说,“渊明故居,今不知处”。(四,页七。)桑乔疏说,去柴桑桥一里许有渊明的醉石。(四,页六。)旧《志》又说,醉石谷中有五柳馆,归去来馆。归去来馆是朱子建的,即在醉石之侧。朱子为手书颜真卿《醉石诗》,并作长跋,皆刻石上,其年月为淳熙辛丑(1181)七月。(四,页八。)此二馆令皆不存,醉石也不知去向了。庄百俞先生《庐山游记》说他曾访醉石,乡人皆不知。记之以告后来的游者。
今早轿上读旧《志》所载周必大《庐山后录》,其中说他访栗里,求醉石,上人直云,“此去有陶公祠,无栗里也。”(十四,页十八乙。)南宋时已如此,我们在七百年后更不易寻此地了,不如阙疑为上。《后录》有云:
尝记前人题诗云:
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
至今门外青青柳,不为东风肯折腰。
惜乎不记其姓名。
我读此诗,忽起一感想:陶渊明不肯折腰,为什么却爱那最会折腰的柳树?今日从温泉回来,戏用此意作一首诗:
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晚上在归宗寺过夜。
篇17:胡适经典名言
胡适经典名言
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2、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3、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颖处存疑。
4、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想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5、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6、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7、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8、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织梦好,好织梦
9、发明不是发财,是为人类。
10、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1、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2、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
13、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篇18:胡适名言
胡适名言精选15句
1、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
2、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
3、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胡适
4、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胡适《梦与诗》
5、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梦与诗》
6、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7、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四十自述》
8、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9、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胡适
10、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11、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想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12、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13、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下山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胡适《秘魔崖月夜》
14、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胡适
15、一句好坏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
篇19:关于胡适经典语录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昵称`儿,学名洪U,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
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2.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
3.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5.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6.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7.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8.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9.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10.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1.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1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13.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4.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5.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6.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17.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18.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19.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20.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21.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22.其实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天伦”。
23.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24.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2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26.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 童年杂忆作文
★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
★ 胡适母亲颁奖词
【胡适散文的读后感(合集19篇)】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结构设计2023-11-08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023-02-21
我的母亲老舍说课稿2023-07-21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023-04-14
笑谈大先生 阅读答案2023-06-05
鸽子范文2022-07-22
小学生民国作文2023-09-18
高考作文谁欠谁的幸福2023-04-01
鸽子教学设计2023-07-18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