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时间:2022-09-08 07:59:2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彤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篇1: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经济产业,其发展不仅与众多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关系密切,而且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关联带动作用。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21世纪世界旅游经济仍将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发展,并始终保持在世界经济中最大产业的地位。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旅游卫星账户(TSA)方法统计分析显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机会、外汇收入的直接影响;而且还拉动了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消费支出具有明显的影响。我国有关研究也表明①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建筑、交通、通讯、餐饮、住宿、商贸、娱乐、金融、信息等2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每直接增加1个工作岗位,可以间接带动7个就业岗位;旅游业每创造1元的收入,可以间接创造7元的社会财富。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研究,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一些旅游强国更为重视。

一、为什么要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

1.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回顾

我国的旅游业真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序列是从1986年正式开始的,在这之前基本上属于政治接待型的事业组织,发展旅游的目的还主要限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自从1986年旅游业被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并在产业序列中获得优先发展后,国内旅游需求逐年膨胀,宏观环境不断优化,使旅游业的发展呈现逐年加速之势。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使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大大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旅游业的总收入连年攀升,已达5566亿元,比19净增了2147亿元,增长率为62.80%,年均增长率10.47%,年均净增357.83亿元。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旅游总收入4882亿元,比20有明显下降,但从的发展势头和统计情况来看已有大幅度回升(见表1)从旅游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体占5%左右,除20因受“非典”影响略有下降外,可以明显看出有超出5%的趋势(见表2)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旅游卫星帐户(TSA)的测算20我国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50%而旅游经济占GDP的比重则高达11.45%近年来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见表3)

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也非常大(见表4)按照WTTC旅游卫星帐户的统计测算年我国旅游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为1.98%,旅游经济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则达11.45%。也就是说,在每就业100人中就有11个半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根据WTTC的分析,我国的旅游就业乘数效应在世界各国中也是比较高的,2004年达4.21③。实际上,按照我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旅游就业乘数效应在已为6,年以来一直接近。 2.从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看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确实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对旅游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1)从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尚未构建和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旅游产业链,使整个旅游产业系统各相关产业的协同性、互动性、整合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整体功效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不少旅游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也在探讨建立旅游产业链的问题,但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实践思路。分析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诸如食、住、行、游、购、娱各产业部门,以及政府管理、中介服务、市场预测、规划设计、队伍建设、教育培训、法规规范、统筹协调等部门的规范运作和功能发挥都与缺乏构建旅游产业链及其配套功能有直接关系。比如,春节黄金周海南省的游客结构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改过去团队游为主、自助游为辅的格局,自助游等散客占到游客总量的60%,团队游仅占40%。但与这种“自助游”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与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尤其是国外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非常普及的家居化旅游方式不仅还无法应对,而且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心理准备。事实上,好多企业只是在研究如何抓住黄金周时机提高收益的问题,很少思考如何利用春节黄金周树立新形象,开拓新市场,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0春节黄金周三亚旅游宾馆床位价格飞涨就是明证。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发展旅游产业的大系统观念,克服狭隘封闭、画地为牢的自缢性经营思想;建立和形成符合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的新型的有机的旅游产业链,打破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思维陋习。要围绕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交通服务,以及文化传统、休闲娱乐、艺术鉴赏、风情民俗、古迹、探险等资源与经营项目,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构建品牌价值链和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旅游产业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从产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是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是一个与旅游产业链直接相关的创新性命题,是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尽管国内外学者曾就旅游产业管理问题研究并提出过许多重要观点和成果,但尚未提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概念及其构建问题。笔者之所以要把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创新性的命题来重点研究,就是因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缺乏这一生态管理系统直接相关。因此,能否构建一个新型的“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从对下面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来加以佐证。

其一,为什么管理调控总是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使得诸多关系难以理顺,深层次矛盾越聚越多,冲突越积越深,对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比如,游客深恶痛绝的零负团费与‘填坑”怪圈的蔓延,黑导、黑车、黑社、黑店的不断出现,旅游产品的缩水和旅游“精品”的畸变等这些旅游经营生态圈所出现的严重问题,都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调控能力不足或者非常低下有关。因此,需要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增强旅游产业系统的整合度、互动性和协同观念,以便大大提升整个系统的管理调控能力。

其二,为什么旅游产业经营的不少环节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使得旅游市场怪状叠现,问题不断,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什么好多景区景点经营企业大倒苦水,旅行社苦诉艰辛,导游司机怨声载道,餐饮企业惨淡经营,旅店宾馆无序竞争,游客投诉不绝于耳,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没有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直接相关。因为旅游不仅是一个产业关联度很强的系统性产业,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关联度极高的社会性产业,这一产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营,离不开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而这一切依赖于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和规范运作。

其三,为什么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这既涉及到如何保证旅游产品供给的质量标准?同时也涉及到如何创新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因为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过程是和旅游产品经营服务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享受和体验过程是与旅游产品的效用发挥过程同步进行的,这是购买旅游商品与其他有形商品的最大区别。因此,要通过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和运行,使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标准始终处于正常供给和可监控的状态大大消除因旅游产品质量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所带来的诸多经营烦恼。

其四,为什么旅游市场的调节能力总会出现偏差?如上面提到的年春节黄金周海南三亚旅游宾馆床位价格飞涨的问题,结果导致游客入住率只有66.66%,同比下降了27.84%?,就是缺乏科学的价格调节能力与预测能力的具体体现。实际上,这不仅是对游客旅游方式变化缺乏准确预测和把握的具体表现,而且也是对游客消费行为变化规律缺乏认识和分析的主要表现。现代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游客旅游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变化趋势,如个性化的“自驾游”、“自助游”、“探险游”等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饭店和景区之外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发展趋向等。这说明“自由人”的旅游方式和“社会化”的旅游消费行为,客观上要求构筑与其配套的旅游市场功能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这些都依赖于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建立。

二、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构建思路

1.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

目前,还没有学者就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问题作过相关的研究,笔者之所以要明确提出并研究这一创新性的命题,就是因为旅游产品是一种以系列性、综合性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特殊消费品,它提供给游客的是一种旅游消费价值的完整体验。因此,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其内部各系统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更为密切,对整个旅游产业系统经营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和直接。无论是旅游景区与景点管理企业、休闲度假和客运服务企业,还是旅游饭店与餐饮服务企业、旅行社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经营企业等,甚或是相关的建筑与制造企业等,它们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兴衰相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与其它一切有机体一样,是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产业生态系统?,即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也就涉及到相应的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如何对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即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问题。

自从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揭示出自然界中物种进化的规律以来,“适者生存”的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我们知道,生物进化论是要解释为什么某些生命形式能够出现而且还会生存下来,而有些却已经消亡,并认为能够生存下来的生命形式是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优良物种。而一个生态种群就是由进行类似活动的一系列物种组织构成的,它们行为方式类似,行为结果也类似,因为它们有着自己的食物链,维持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样,产业生态系统是要解释为什么某些产业组织能够生存和发展,而有的却难以为继,破产倒闭。那么,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的这种产业组织无疑就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良“物种”;而具有类似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的众多产业物种所构成的系统就是产业“种群”,也即产业生态系统,或称为“产业链”。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产业生态系统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他重要的竞争主体,一直向下游延伸到营销网络和顾客,并平行扩张到互补性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技能、技术或以共同投入品联系起来的业内公司,同时还包括一些政府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可见,这一生态系统所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产品或服务、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等及其各种关系和活动,它是一个多要素、多侧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产业种群有机体。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世界著名的零售业大王沃尔玛,当年靠在乡镇市场上以低价格建立销售系统,而如今没有人再把沃尔玛看作是一家零售商了,它还是一个批发商和物流企业,同时还是一个信息服务公司。沃尔玛和其它相关的商业生态系统一样超越了传统的商业边界,与几百家组织发展建立了相互关系,形成了更为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及其管理系统。

因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是一个有生命运动规律的有机体而非机械组织模式的拼凑和堆砌;各产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在于系统成长,并非完全是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各产业组织得以存活和发展的前提是为游客和所有的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并非完全是生产和推销旅游“商品”;同时,各产业组织的发展战略也主要在于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进化”,而非纯粹的战略竞争对手。正鉴于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资源利用上的竭泽而渔,经济利益上的见利忘义,经营思想上的好大喜功,重大决策上的顾此失彼等有悖于生态管理思想的错误观念,必须遵从“互利共生、‘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因为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生态管理准则。

还要说明的是: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概念的提出并非一时的思维冲动,也不是借题发挥,搞概念游戏,因为生态系统的概念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演化运动规律掘还反映了社会系统的发展与运行规律,生态系统是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在内的一个完整概念,当然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也不例外。

2.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思路

从上文分析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产业生态都是相互依赖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重要的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消费需求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产品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构成和协同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中不仅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呈专业化发展趋势,协同的方式要求改变过去仅仅基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利益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以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等为特征的深度合作。

其二,产业系统中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也在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产业价值链条上不断转移,并较多地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而且转移的范围越来越大,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转移的频率也越来越快。这就需要重新认识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规律,协调各相关产业组织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使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持续地处于价值创造的最佳状态。

其三,产业生态系统每一个环节上的运作效率对整体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不仅优势互补,共成体系,而且相互依赖,兴衰相通。这一点在旅游产业系统似乎表现的特别突出,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大大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能力和资源范围,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整个产业系统的协同效应和整合的核心能力之中。

其四,在产业生态系统中行业领袖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发挥着优良产业“物种”的辐射作用和核心协同效应,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种群”的良性发展。这些核心企业可以通过设立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资源,以及控制核心环节等多种方式,重新构建和整合产业系统并决定其中的组织方式,从而正在决定着整个产业系统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命运。

其五,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正在加强,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价值链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互关联,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重叠、替代、交叉和趋同等一系列新的变化。这说明旅游产业系统所构成的内部产业链必然要延伸到系统外部,使系统的战略联盟进一步扩大,以减少巨大的营销费用和负担,防止系统外部盗用本系统构建的旅游线路和经营产品的风险,从而调用各相关产业的优势资源,协同系统内外各相关方面的关系,达到共赢的目的。

正是基于上述的这些重要变化趋势,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应主要考虑以下思路:

第一,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系统的协同效率,获取专业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以多种方式与产业系统中其他各相关环节的专业性企业进行协同和合作,以提高整个产业系统的运作效率,获得低成本快速满足游客日益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从而使旅游产业系统内部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协同,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二,深化与旅游产业系统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关系,能够整体化快速响应市场。旅游产业系统应通过投资、协同、合作等战略手段,深化与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关系,在旅游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上进行密切的协同与合作,使各自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溶入整个产业系统价值链的运行之中,从而切实提高各自的运作效率,进而帮助其增加产品的有效差异性,提高产业系统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使产业系统各相关企业得以结构化地提升存在价值,市场竞争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并符合产业链的控制权和利润区向末端转移的产业演进趋势,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和竞争位势。

第三,强化旅游产业价值系统的薄弱环节,形成并释放整体效能。旅游产业系统要注意强化产业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主动帮助和改善制约自身价值效率的上、下游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系统的运作效能,使竞争优势能够建立在产业生态系统功能释放的整体效率的基础上,从而获得相对于其他链条上竞争对手的优势。具体思路可以通过强势的高效企业对低效企业进行控制和强制的手段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产业链主导环节的领袖企业对产业链的系统整合来实现。

第四把握关键环节,椎动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识别和发现自己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价值环节,并将资源相对集中于这一环节,培育核心能力,构建集中的竞争优势。然后,借助这种关键环节的竞争优势获得对其他环节协同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的杠杆效用,从而使产业系统各相关企业成为产业价值链中的不同主导,不断构建起基于产业链协同的竞争优势。

第五,不断提高系统协同效率,构建管理型产业价值链。要强调产业链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应是长期的且持续改进的过程,应加强相互信任和认同;要注重对产业系统中共同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旅游产业的各相关环节要在产业系统的发展中增强自身的优势和竞争能力。同时,旅游产业系统中的主导企业还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发展和演进,主动承担起管理整个产业发展的责任,引领整个产业去应对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冲击或发展要求,以保持整个产业系统的竞争能力,谋求旅游产业系统的快速成长以及利益的持续最大化。

三、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与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与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

关于旅游产业的构成,一般是从旅游业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部门来考虑的,也就是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或部门)结构,并将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作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按照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的划分依据,根据从事旅游服务的不同部门的特点,又将旅游产业划分为住宿接待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旅游业务部门、游览点经营部门、旅游组织部门等5大类部门。但是,由于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特点,从而决定了旅游产业结构必然具有多元化的性质。从更加广泛的角度看,旅游产业还应包括旅游教育培训、旅游研究和设计规划等部门。只有从大旅游观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产业结构,才能提高对旅游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确立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

因此,按照直接面向旅游者和间接面向旅游者范围的区别,以及对整个旅游产业作用发挥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划分为有机的3大块。第一块是直接面向旅游者服务并为其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包括饭店、餐馆、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娱乐服务企业、航空公司、地面交通运输企业、零售商店、医疗服务等;第二块是间接面向旅游者并支持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食品供应商、金融业、通讯业、出版业、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生产企业,以及环卫服务与洗衣业等;第三块是间接影响旅游者并直接对前两类企业产生影响的行业,包括政府管理机构、规划设计单位、教育培训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建筑业和制造业等。

然而,从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来看,首先涉及到对整个旅游产业系统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改革。这就需要组建跨行业的具有相应权威性的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一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与国家旅游局合署办公,重点放在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统筹规划和规范市场上,形成科学的管理职能、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管理机构同样改建为跨行业跨部门的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省以下旅游管理机构不再变更,但职能要做相应调整。

其次,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市场体系与预警系统,形成科学的市场监管手段和方法体系。实际上,旅游市场的运行是有科学规律的,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承载量都是有限的,尤其是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质量标准的保证都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体系,而且要建立相应的市场预警系统,以确保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处于良性运行的状态之中。

第三,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协调机制,保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前文分析中提到的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来看,缺乏统筹与协调机制是主要根源。因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必须构建权威、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够有效统筹和协调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问题,保证旅游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效协调。

第四,构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支撑体系,保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任何组织都是有生命运动周期规律的有机体,旅游产业组织也不例外。所以,要把支撑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包括政策、法规、标准等管理环境的支撑体系,而且包括产业生命周期预测、产业发展极限、产业承载能力产业创新等支撑体系的构建。

2.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

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主要有3个切入点:

一是以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产业生态模型,研究旅游产业活动与演替对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多重影响,包括旅游产业生态系统顺向演替带来的系统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系统价值损失,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提出改善、协调和保护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政策含义及其支撑体系。

二是从制度、组织、技术创新的角度入手,研究如何规范旅游产业系统的经营管理行为,协调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将旅游企业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与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良性运行的同步协调,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三是在全面界定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从对利益相关者的磋商、谈判、统筹、协同等研究入手,探讨如何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达成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内外各部分的共识与合作,实现解决旅游产业生态系统问题的一系列共赢的实施方案。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基本研究内容:

(1)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政策支撑系统的构建研究。这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制度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从国家到省地已经制定的和应该进一步制定的政策法令、管理条例、行业规范、监督与保障制度等。

(2)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市场体系的构建研究。这是旅游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市场评价体系、价格形成与价格体系、市场主体与客体系统、市场环境优化机制以及旅游市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等基本内容。

(3)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协调机制的构建研究。这是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运行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包括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管理与行业质量标准协调机制、成本核算与价格协调机制、队伍建设与管理培训协调机制,以及应急事项与特殊事务协调机制等。

(4)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运行模式的创新研究。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系统性、联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所以,必须根据这个系统的上述特点使运行机制与模式更加符合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要求,更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5)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协调研究。我国的自然生态资源占全国旅游资源的很大比重,可以说人们旅游需求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对某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美感和享受。因此,如何使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不仅非常现实,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6)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协调研究。我国的旅游资源除了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有非常丰富的极具开发价值的民族民俗、历史遗产、艺术鉴赏、社区时尚、革命传统等社会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使这些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同样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7)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与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效协调研究。旅游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来就存在一个旅游产业与经济系统中各相关产业的有效协调问题。从系统观看,若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相互协调发展,就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因此,必须高度关注旅游产业系统与其它相关产业的有效协调,研究和解决协调中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和创新有效的协调机制。

篇2:生态产业系统的构建模式分析

生态产业系统的构建模式分析

一、生态产业系统的.内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est Haeckel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生态系统是以特定的空间范畴和物理实体为基础,集中注意的是其有形的物理量(物流、能流)和生物量(个体、种群、群落).

作 者:董岚 唐强  作者单位:董岚(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唐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刊 名:经济论坛 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 年,卷(期): “”(20) 分类号:X3 关键词: 

篇3: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论文

1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对鄂西发展的重要意义

1.1旅游产业集群效应

主要有5个方面:①外部经济效应。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即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旅游市场规模优势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在区域内旅游企业间产生的范围经济效应。具体而言,集群内的旅游企业可通过旅游基础设施和区域品牌的共享以及联合批量采购等来降低经营成本或获得额外收益。同时,旅游产业的集聚还有助于形成深层次的、专业化的配套分工体系,集群内的各成员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合作或互补也有助于共享协同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②技术创新效应。在需求拉动和竞争的压力下,集群内部的创新动力要远强于集群外部,并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产业集群激发并能释放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能量,创新成为旅游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③区域品牌效应。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功能被外界广泛认可时便会形成区域品牌,这是区域内部成员集体行为和整体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品牌一旦树立将成为集群区域内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可为区域内旅游企业所共享,且品牌的效应持久往往不会因为某个旅游企业的消失而消失。区域品牌还可降低新生企业前期的广告宣传费用,对外来投资有引致动力。④产业联动效应。旅游产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与其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行业更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其集群式发展必然要依靠多行业的发展,也必定会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联动、融合、共赢。⑤正反馈效应。正反馈效应又称自组织性,指旅游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特征。当旅游产业集群达到一定规模时,区域旅游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形成一个正反馈系统,集群规模扩大、产业链条拉长加粗,各种利益与优势不断加强,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一旦交通、产业、制度等制约得以突破,就会引致相关企业在区域内的聚集,而聚集所具有的外部经济、管理及技术创新、产业联动、区域品牌等正的聚集效应会导致交易成本降低,并最终导致需求增加,因此可突破市场约束。同时,交易成本的降低会使集群内企业的收入增加,帮助集群企业突破资源约束;而集群内企业收入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管理及技术创新,这正是旅游产业集群正反馈效应的机理所在。

1.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主要是:①整合资源,提升开发统筹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制约,按照市场原则和办法,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实现资源整合、共谋发展,共谋利益。因此,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鄂西地区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开发统筹力的有利途径。②壮大实力,增强企业成长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就必须全方位开放旅游市场,创造优良投资创业环境,本着“招大商、引大资”的原则,吸引“有眼力、有实力、有能力、有成长力”的企业财团投资置业鄂西地区,以资本为纽带组建投资开发公司、以景区为核心组建运营管理公司,增强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能力、管理能力和赢利能力。因此,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鄂西地区壮大企业实力,增强企业成长力的必然要求。③提升品牌,扩大形象影响力。一方面要深度挖掘鄂西各个领域具有潜在价值的品牌,按照各类品牌的规范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积极申报创建品牌,整合旅游形象,统一对外营销,扩大鄂西品牌旅游及地域形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当鄂西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功能被外界认可时,旅游区域品牌便会形成。这一宝贵的无形资产会成为促进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品牌、扩大形象影响力的正确选择。④聚集产业,提高产业贡献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就是要针对围绕旅游业的多产业协作配套不够的问题,发挥旅游业“一业兴带百业旺”的综合优势,构建旅游业与鄂西地区三次产业的优势领域互动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系列消费热点和服务基地。

2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原则与重点

2.1基本原则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要遵循市场导向、规划指导、产业互动、择优扶强、注重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原则:①市场导向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坚持市场导向为主的前提下,政府部门根据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进行适度引导和干预,以促进其健康发展。②规划指导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要与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区内各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并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宏观产业政策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协调发展。③产业互动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与区域优势农业、特色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与相关产业的互动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④择优扶强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要突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较好的行业和县市率先发展,促进发展潜力大行业和区域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重点培育发展的行业和区域的产业集群实行动态管理。⑤注重创新原则。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突出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面创新发展。⑥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节约、容量控制、环境保护,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绿色产业,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保护好鄂西生态屏障,把鄂西地区建成低碳旅游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2发展重点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研究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基础,鄂西地区要重点培育以下五大旅游产业集群:①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集群。即以鄂西地区各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构筑旅游服务业集群,以旅游服务业聚集基础较好的地段为中心,构筑内外交通、信息咨询、旅行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旅游服务。②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综合旅游产业集群。即以遴选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为中心,构筑综合旅游产业集群,高质量地建设好十大核心景区的核心景点;围绕核心景点,合理布置餐饮、服务、交通、文娱、购物等配套功能,为旅游者提供舒适便捷、个性化、体验式的综合性服务。③以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的餐饮购物业集群。以特色化、风味化、民族化、地域化为发展方向,以文化主题餐厅、风味小吃街、特色农家乐、休闲农庄为载体,以各级旅游景观廊道为依托构筑旅游餐饮集群,并结合旅游景观廊道和青年旅馆、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合理构筑旅游购物业集群。④以特色村镇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从现有的专业旅游城镇、旅游名村中遴选若干文化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聚集引力强的村镇,建设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按照城镇功能旅游化、建筑风貌景观化、文化氛围个性化和服务标准国际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把旅游城镇、特色乡村建成服务平台、景观节点、体验中心、富民基地。⑤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根据研究区域的资源产业基础和旅游市场需求方向,我们认为鄂西地区可开发土特产品系列、民间工艺美术品系列、土苗文化纪念品系列、奇石根雕盆艺系列、山水书画艺术品系列、邮票画册音像品系列、矿产玉石系列、特色工业产品系列等特色旅游商品。研究区各县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研发及交易中心。

篇4: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论文

3.1整合产业要素,促进产业融合

主要原则是:①要进行空间整合与聚集,形成布局合理、聚散有序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②进行横向协同整合,促进行业之间的相互配套、互补与合作;③垂直产业链整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具体对旅行社业而言,应通过横向协同和垂直链接,尽快形成一批在湖北省内和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旅行社集团,并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行社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旅游景区业要重点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景区,形成若干鄂西地区旅游景区核心品牌,形成旅游景区的相对空间聚集和优化布局,同时构建比较完整的旅游分销网络和旅游服务体系;旅游饭店业应分别从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等方面对旅游饭店业进行改造提升,合理调控区域内旅游饭店总量、档次、结构和布局,形成区域相对集中、企业相对聚集、空间布局合理的旅游饭店行业群;旅游交通业则应依托长江、汉江、清江航道、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和航空线路,构筑立体旅游交通大网络,近期应重点抓好三峡及清江库区游船体系建设;旅游餐饮业应重点建设城镇依托型、交通依托型、景点依托型旅游餐饮区,形成空间布局聚集与分散和功能的配套;旅游购物业要构建景区依托型、城镇依托型、交通依托型的旅游购物网点,提高旅游商品特别是鄂西地方商品的网点覆盖率;旅游娱乐业既要打造若干台能与鄂西自然山水相匹配的大型标志性演艺精品,又要培植一系列小型娱乐节目,同时还应加大对区域特色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加强文化娱乐业与餐饮业及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的融合的融合,延长文化娱乐的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3.2培育龙头企业,营造集群优势

旅游骨干企业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旅游产业集群升级的带动力量,应重点支持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发展,对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作为重点培植对象,使其成为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充分发挥它们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带动效应,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聚集。重点扶持两种类型的旅游龙头企业:①集旅游产品研发与供应、旅游综合服务接待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②控制产业链销售终端的`专业性旅游企业。扶持旅游龙头企业的政策主要包括融资扶持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支持、项目支持、上市扶持等。

3.3重视公共服务,优化集群环境

积极发挥政府土地储备职能,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多种方式,对聚集程度高的重点旅游区经营性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储备,遵照“先期介入,预审协调,快速办理”的方针,缩短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用地审批周期。同时,紧密结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以产业聚集程度高的城镇和产业带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行业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和标准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逐步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3.4建设重点项目,提升核心引力

重大项目建设是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的重要措施。鄂西地区应充分把握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自主创新为重点,促进一批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项目实施,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同时带动一批配套项目,以拓展产业聚集和发展空间;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的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一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培育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整体思路,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鼓励支持有特色,有一定基础的乡镇开发旅游商品发展旅游业。如清江流域应重点发展恩施富硒农副产品、建始烟叶、巴东药材、长阳木瓜、宜都鲟鱼、土家腊肉、绿色山羊等特色产品的深精加工,示范带动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走“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3.5优化产品结构,塑造知名品牌

从与周边区域的对比来看,鄂西地区的自然山水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与同处于武陵山区的湘西地区存在着一定的雷同,且后者旅游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部来看,圈内的旅游资源如清江画廊与神农架—神农溪、腾龙洞—恩施大峡谷也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可见,鄂西新一轮的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寻找有别于周边区域的亮点和卖点,既要打好“自然山水”牌,又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区内核心景区之间也要存同求异、错位发展。因此,鄂西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适度超前地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产品;根据周边区域的旅游发展态势,重点开发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精品。现阶段国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升级为享受型和发展型,旅游消费逐步从奢侈消费品转型成为大众化必需品;农村居民出游迎来“井喷”会进一步充实观光旅游市场,城市居民向休闲度假转型使城郊休闲度假旅游异常火爆。省级、城际交通的高速化将会极大地减少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心理距离和时间成本。鄂西地区新一代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此为基点,重点谋划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精致化观光旅游产品、品质化休闲度假产品和时尚化专项旅游产品,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篇5:我国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关于我国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一、构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二)不断完善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从生态景区日常管控需要角度.对现有旅游管理系统的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对系统上现有构架和功能结构分析的前提下.从生态资源环境管理、生态景区运营管理、辅助管理和主体管理三方面.来设计出延展性信息管理子系统.比如资源分析和评价系统、景区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游客救援系统、设施管理和维护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电子解说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主体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景区电子商务系统等。从功能设计、存在的目的角度配设相应的操作说明、管理制度等。现有旅游管理系统功能的完善.需要遵守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规律.按照由低到高的开发原则.从软硬件基础层向专题应用层逐步拓展.就其功能架构方面的改良.则需要从信息应用的角度.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功能模块.以辅助生态景区的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目前生态景区存在大量的如价格恶意竞争、购物诈骗、黑店、黑社、黑导、黑车等违法、违规现象.为保障广大旅游者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联合生态景区进行共同治理。在对生态景区市场整顿和治理的过程中.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必须引人进来.在生态景区主体管理者的配合下.逐步完善生态景区旅游价格的管理.促进生态景区区域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化、有序化发展。对“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管理方法的完善.不但可以提升生态区旅游品牌形象.对旅游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中农村生态安全对自身的影响.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保作用。

(三)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培养绿色旅游经营环境任何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作.均离不开其所在的区域环境和产业价值链的变化.由于我国长期处在旅游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强化生态景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大力推进跨区域产品和旅游组合.可以打破现有孤军作战的僵局.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效完成市场共享、设施共享、品牌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信息共享.以联合推进的模式.从宏观角度同一对生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规划管理和运作执行。这就需要立足生态景区的实际资源情况.对照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分别其自身的优劣势.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管理模式筹建角度人手.统一包装生态区域所覆盖的产业链中各企业的形象.统一整合资源和产品.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应对方案.以便确保对生态区域旅游从区域角度进行整体性管理。培养绿色旅游经营环境.主要因为“绿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前生态旅游开发的共识.“绿色旅游”所带来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同样应该纳人到生态区旅游经营环境管理中。比如加强景点景区的绿化、净化、美化.加强生态区周边包含旅馆、出租车、饭店等窗口企业员工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养.从区域经营的范畴构建"绿色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环境。

篇6: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及产业需求论文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及产业需求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旅游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存在一些问题,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缺失,大批旅游管理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市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供给矛盾。本文结合旅游管理的现状,提出一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产业需求

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国家也相当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这就对旅游管理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旅游管理行业发展历史不算长久,在人才培养与专业技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管理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才是振兴旅游管理行业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深化教育改革,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注重对人才的应变能力,外交口才,道德品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加强基础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国家的旅游行业发展得很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人才培养发展比不上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就直接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和旅游景点急缺高素质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适应旅游管理行业而选择转行,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人才竞争力没有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成正比,也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上的旅游管理人才缺口会更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由于新兴的旅游行业发展迅速,旅游专业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调研与学习,才能制定科学的教学方式,调研速度未能赶上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所以才出现了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行业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的培养机构还是采取的过去的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旅游管理是一个实用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只看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然而这与旅游管理的专业性质不相符合。从教学方式上看,没有以市场为主导,只是机器地照搬课本上的知识点,没有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独特性和品牌性,在实际工作中就被认为是没有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合作中,落实情况不好,合作不是很多,取得效果一般。

(二)校企合作落实效果不明显。现在已经有部分学校在于企业联合教学,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太多,校企联合规模较小,范围不大,且主要集中在大三学生中,总体而言校企联合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问题从两方面来看,企业方面,认为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工作能力不高,能够创造的价值不大,给的报酬也就不多了。学生角度看,付出的劳动与所得价值不成正比,也就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旅游管理缺乏创新。从事实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度是远远不够的。从横向来看,各个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多大的创新。从纵向来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史上,近些年来的发展相当缓慢,很少有创新的观点。如果某高校提出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他高校也会竞相模仿,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与理念,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创新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更要体现在思想教育等方面。

(四)改革受政府与市场双重影响。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控制不到的地方政府进行辅助。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有些本末倒置了,没有以市场为需求和主导,更多的是受行政力量的影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教育不是目标管理的模式,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型的模式,依靠行政力量来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自主性不强,灵活性不强,创新度不高,发展空间受限,好处就是受到行政力量的保护,稳步向前发展。

三、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矛盾的办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组建,落实优质教学管理制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否强大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劣。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优秀教师团队的组建,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实际培训,把旅游管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让教师们掌握好旅游管理的市场动态,教会学生们去实地考察,进行研究。在旅游管理的课程设计上也需要做一些调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所以旅游管理的学生们应该注重实践,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多一些实践,自己亲身去体验旅游管理专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设计上,多听取旅游企业建议和反馈意见,也可以多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去实地实习,这些工作都会对学生学好旅游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具体落实好实习工作。既然企业提供的报酬不够吸引人,那么学校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有价值的回报,具体的操作例如获得学分,与企业协商好工作表现优异的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还能得到校方的推荐或特别奖励等。

(三)准确定位市场,培养专业人才。市场上急需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懂得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是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针对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可以给自己找准定位,尽显自己的才能与特长,做到自己的专业加上特长,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上善若水的地步,就算市场变化很大,也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水平,轻轻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学校多举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大学不应该只重视课本上的教育,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综合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雄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性格活泼开朗外交能力强。因为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复杂的专业,要求高校学生对自己定位标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也注重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联合发展。高校要突出人才的特色教育,形成创新性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总结

总体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面临着新的社会形势,旅游管理专业会进行一次次的创新与改革,所以,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的任务迫在眉睫,高校的自主转变也是理所应当,但愿高校与旅游企业能够多进行一些合作,多为学生们提供一些锻炼与提高的平台。也不忘学习他国或他校成功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转变,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旅游管理行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曾国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J].旅游学刊,,31(10):18-19.

[2]饶品样.新形势下我国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8(02):158-160.

[3]唐斌,杜曾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02):173-174.

篇7:未来学校管理系统如何构建论文

未来学校管理系统如何构建论文

“互联网+教育”时代,在数字化环境下,如何进行教育方式的变革成为成都市教育改革的重点。为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都市开启“未来学校”探索。在前期与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成都市成华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并有一定特色,因此成为成都市首批“未来学校”试点校,其突破的重点在于“学校管理”方面。面向未来学校,成华小学利用好自身信息化资源,基于“智慧云人人通”平台,构建了未来学校综合管理系统。

构建意义

未来学校管理系统的构建能促进未来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因此,成华小学致力于不断加强未来教育管理建设工作,把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需要高度融合在一起,基于“智慧云人人通”平台,构建未来学校综合管理系统,进而提升未来学校的管理效率,创造出具有活力的管理方式,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系统特征

1.管理扁平化和一体化扁平化管理是一种通过减少中间管理层,扩大信息沟通范围,增加管理幅度,实施权利、目标和任务分解,强化责任对接的管理模式。成华小学在原有“智慧云人人通”平台的基础上合作开发了多个项目,扁平式管理组织,强调管理中心下移,强化一线管理,形成“自下而上”的管理。2.管理信息化和数据化进入大数据时代,未来学校发展必须依靠数据,这就要求一切可数据化的都要数据化,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利用达到高级阶段。3.参与民主化和多元化未来学校以生为本、彰显主体,学生是未来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学校管理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职工,还应有家长、学生的多方参与。

构建途径

1.树立扁平化和一体化管理意识,革新管理模式以往,学校的管理往往是基于经验的管理,而这种管理思维在未来学校是不可行的。因此,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在宏观上改变原来的管理思路,实现从“等级式”管理到“扁平化”管理的转向,即实现决策权的下移。2.开发数据仓库,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1)选课系统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集群涵盖的课程种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PC端或手机端进行选课。(2)巡课系统系统提高了巡课的效率,分管行政、值周行政使用巡课系统实时记录课堂情况,随时随地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巡课报告,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全程监控。巡课系统的使用,实现了无纸化管理,智能生成巡课报告,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巡课效率。巡课中不仅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规范,还检查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师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效地监督管理教师上课情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3)“点点微评”模块“点点微评”模块给教师和学生家长搭建了一个实时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社交等各方面的表现。课堂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上课状态、效果进行评价,如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有新意、写字姿势端正等都能获得相应的表扬;相反,假如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作业不认真等,则会被提醒需改进,并通知反馈给家长。科任教师可以查看自己的点评统计,并通过平台反馈给家长。3.搭建多方管理平台,实现民主参与管理(1)行政团队管理学校的行政团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对教师在学校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巡视,因此行政管理团队全体成员的手机端都开放了巡课系统。同时,行政管理团队可调出巡课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解读,进而有针对性地再听课指导,真正做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指导,用数据激励。(2)教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及时参与管理,及时评价反馈。在此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理解和贯彻学校的培育目标,对全体学生成长发展都有了明确、统一的标准。在教师团队中,突破了过去班科联系需要面对面的时间、空间局限,进一步实现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3)家长管理学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汲取“整体教育”理念而建设的“尚美课程集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通过“智慧云”向家长推送课程信息,包括名师、家长的授课,帮助家长了解这些课程,便于家长指导低段学生选择自己喜欢、适宜的课程。将“家长一日体验教师”“家长一日驻校”“家长开放日”等面向家长群体的活动报名工作纳入到了选课平台之中。家长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愿意参与的活动报名。此举措不仅扩展了选课平台的意义,更激发了家长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兴趣,使家长更好地行使了对学校工作的监督和建议的权利。(4)学生自主管理通过智慧云系统,学生入校时,只要一刷卡,家长手机端就立刻得到反馈,避免了监管漏洞。学生进入班级打开电脑,可以看到教师安排的早读内容,进而自主晨读。

未来学校管理的反思

1.补充智慧云平台功能模块,完善管理系统智慧云平台应致力于补充功能模块,形成融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家长管理系统和学校管理系统为一体的完整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应涵盖成绩管理系统、住宿管理系统、体质管理系统、德育量化系统等,教师管理系统应涵盖量化考核系统、课表管理系统、网上阅卷系统等,家长管理系统应包含家长基本信息系统、家长活动管理系统等,学校管理还应系统还应涵盖智慧云平台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2.扩大数据分析库,提升管理水平在未来学校管理工作中,合理科学地应用海量大数据,才能为未来学校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数据收集的量上,学校需要扩展数据收集的范围。在数据处理的质上,学校需要对未来学校管理工作中所需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更高水平更有深度的分析、整合,才能更好地优化未来学校管理工作的流程。3.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提升管理素养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未来学校管理系统的模式经历了从经验式到数据式、结论式到过程式、延时式到即时式的转变。学校需要定期组织管理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知识,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素养,从而利用数据分析库,对学校教育管理信息进行更准确的分析与处理,从数据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并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对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即时调整。

篇8:论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建设论文

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具体可以分为界面层、组件层和数据服务层三部分,分别由客户机、应用服务层以及数据服务器实现。界面层主要是收集征收、核发、综合以及财务子模块的信息。在变更用户接口时,只需要改写显示控制和数据检查程序,不影响其他两层。检查的内容也只限于数据的形式和值的范围,不包括与业务有关的逻辑处理;组件层则需要处理各种逻辑业务,同时将各种信息反馈给客户界面层以及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在设计过程中组件层包含确认用户对应用和数据库存取权限的功能以及记录系统处理日志的功能;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库数据的存取操作。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提出的SQL申请,完成数据存储、访问以及完整性约束检查等工作。整个组件层是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用于处理社会保险的各项业务。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接收相关的政策信息,政策参数、政策法规等,接收基本信息,例如单位基本情况、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等;业务信息,业务信息按照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设置软件的业务前台功能;后台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自服务系统、互联网访问服务和办公管理系统等。财务信息,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基金结余等信息。统计信息,人员信息、缴费基数信息、职工工资信息、费率信息、基金缴拨计划执行情况、替代率信息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信息,例如机构情况、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有医疗管理、补充医疗管理、失业保险管理、代收代缴险种管理、系统维护以及辅助功能等。

2医疗管理模块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对参保人员和根据相关规定享受特诊待遇的人员进行医疗管理、对医疗保险老账户进行管理。主要功能有变更审理、IC卡管理、老账户的继承转移、数据传输、待遇审核、医疗费用偿付以及查询统计等等。针对具体的医疗特点,设置人员医疗证、病历本、IC卡的办理、封锁、换发等一系列操作。根据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对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和对医疗单位进行月偿付、年决算管理,年初给付医疗预付金,对个人垫付部分则可以根据相关政策进行提起那支取或者年末一次性支付。对医疗保险老账户进行继承或者转移操作,对特诊人员进行医疗费的报销冲减,与医疗单位进行变更、封锁以及就诊数据的数据交换,根据医疗服务的要求,随时检索出用于服务检查或者其它方面要求的相关信息和统计数据。

3补充医疗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在职员工住院医疗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偿付限额时,补充医疗个人负担部分也可以用于冲减医疗老账户。因此,补充医疗管理的功能包括变动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4失业保险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失业保险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有变更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5代收代缴险种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代收代缴险种包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代收代缴险种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有变更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6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是变动接收审理包括变动手工接收、审理、企业基数的上报和调整以及相关变动信息的调整、变动报盘接收、各个险种与上月增减变化情况检索、接收社会保险年度的个人缴费基数、企业生成各项缴费表格、接收处理基本医疗就诊数据、各个险种实缴维护、用户管理以及各项参数的维护功能。可以说系统维护是整个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基础,没有这一模块的变动审理、数据接收等操作,其他例如待遇变动、应缴、拨付的核定就会因为缺少相应的数据信息,而无法正常的开展下去。

7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主要负责修改口令、登陆注册等管理系统常见功能,内部信息服务、工作联系电话、人员基本信息查询等自行开发的便于日常办公管理的功能。内部信息服务提供了各业务人员通过保险处局域网进行业务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工作联系电话则提供了业务人员与基层单位的联系渠道;人员基本信息查询提供了业务人员根据不完整信息,在人员基本档案数据表中检索出满足条件的人员。

8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重点实现了对各类单位和职工社会保险统筹项目的姑那里,对企业内部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以及离退休人员自行负担项目的管理功能。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参保单位和职工基础信息的存储,方便对各参保单位和职工的社会保险缴费情况进管理,对离退休人员自行负担项目进行变更、审批、拨付管理,实现各类查询统计、制表等管理工作。其中系统维护模块是整个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基础,其他各模块的功能实行爱你都要以系统维护模块为基础。该模块能够实现变动接收审理、企业基数上报调整、接收年度个人缴费基数、接收基本医疗就诊数据、用户管理、各项参数维护、企业类别维护等功能。现阶段,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需求分析以及各项功能需求,可以满足现阶段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目标。

篇9: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中职旅游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旅游中职学校缺乏对旅游业人才需要特点全面深刻的分析,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培养的大批人才与行业需要出现严重脱节,就业情况不理想,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人才还流入了其他行业。本文主要分析现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 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 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 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 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 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 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 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 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参考文献

[1]蔡靖方,马勇,等。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8

[2]杨载田,钟顺清。试论新世纪高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改革创新[J]。嘉应学院学报,2004,6

[3]苗雅杰。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旅游地理教学质量[J]。长春大学学报,,10

篇10: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论文

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论文

1生态工业园相关概述

生态工业园,是以工业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以及清洁生产要求为指导,以工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生态理论、城市化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为核心,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总量,过程中着力构建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生态网,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循环体系,从而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区域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优美最终目标的一种固定区域。园区内,各个企业通过物流或者能流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生产废物在其他企业循环进行利用,从而实现设施共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

2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2.1生态工业园区分类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指南,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行业类、综合类和静脉产业类三大类。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在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很多是同行业的企业或者是行业相关性企业,这些同类型企业和相关性企业构成的共生系统,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通常以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企业来进行物质或能量的相互转换;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通常是在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进行大力改造形成的具有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内由很多不同行业的企业所组成;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园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其转化为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产品,从而根本性的实现废物或副产品能够重复的运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这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理念是降低环境污染为主,在园区内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化。

2.2综合生态工业园区相关特点

综合生态工业园在我国属于数量最多的生态工业园区,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也是我国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特色标志,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我国共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省、市级多达上千个,这些工业开发区中近8成都为综合生态工业园区。综合生态工业园区和其他两类园区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园区内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产业链条的丰富性能够极大的弥补各个企业和行业的缺陷,从而更容易的形成产业链互补,进而根本性的实现了产业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产业格局,这更加有利于园区内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同时综合类的生态工业园区中在循环经济规划时强调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整体循序的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可再生的资源――产品,这种集约式的循环模式替代了原有的资源――产品――废弃物不循环的方式,能够极大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3综合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对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来说,园区内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企业方面、园区方面和社会方面。企业方面,以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为主,在企业内部实现小循环,首先需要企业在日常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严格按照生态相关规范进行,在企业内部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监督,从企业生产源头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充分的分配和配置并重复的使用,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再通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园区方面,以工业代谢原理和共生原理建立起企业和企业间的物质中层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各个企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相互交换利用各自的副产品或生产废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共生循环组合,并在该基础上不断的对工业产品间的信息、能量、物质进行集成,不断的延长循环的链条,形成一个更大、更全面、更科学的循环体系;社会方面,在生态化工业园区内实现资源中层循环过后需要充分的将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的探索适合当前社会经济背景,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不断的促进生态园区中经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3案例分析

3.1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陕西省旬阳县位于秦巴山区,地处汉江中上游,是国家秦巴连片贫困带、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类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加快发展需求迫切。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的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毗邻县城以北,以旬河为主轴,曲水环绕,顺势而建八个工业小区,规划总面积17.8km2,其中可建设面积10km2。始终坚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按照生态化、循环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资源循环化、产业集群化、人口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建设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烟草加工、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循环产业集群。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9.1亿元,实现税收12.7亿元,就业10503人。园区呈现工业快速发展、产业配套发展、企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

3.2园区五大循环产业初具规模

按照一个小区布局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企业配套,上下游规模匹配、能源相互利用、产品互为转换、工艺上下对接、设施企业共享的模式,重点建设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烟草加工、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循环产业。以大地复肥、中科纳米公司为龙头,5万吨锌焙砂、10万吨硫酸、3万吨纳米氧化锌、30吨铟锗回收等项目为载体,建成集铅锌矿采、选、冶和纳米材料与铟锗回收利用为一体的新型材料循环产业链,20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以旬阳1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为基础,以陕西中烟旬阳卷烟厂为龙头,依托烟厂整体技改,形成集烟叶种植、收购、复烤、贮存、陈化、制丝、卷制、副产品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烟草加工循环产业链。规划期末工业产值将突破50亿元,税收20亿元以上,建成西北最大的优质烟叶生产加工基地。以尧柏水泥公司为龙头,以西安中材公司、平安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宏德水泥制品有限公司、鼎升建材服务公司、平川护栏公司、旬阳百通运输公司等企业为配套。依托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年产100万m3商品混凝土、年产10万米仿木护栏和年产20万m2渗水砖等项目,形成集石料加工、水泥生产、水泥制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建成陕南最大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以陕汽集团旬阳宝通公司为龙头,陕西亨通铸造公司、旬阳宝利机械公司、旬阳科通电线电缆公司、旬阳嘉丰铸造、旬阳长江驾校等企业和家庭配件加工园协作配套。重点建设5000辆专用车组配、100万件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100万件汽车排气管和20万千米电线电缆等项目,形成以旬阳铁矿原料为基础、以铸件、配件生产加工为主导,形成集铸造、合金、配件加工和汽车组装一条龙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祝尔慷富硒食品、紫薇花卉、新森林、健兴魔芋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林下种药养禽→产品仓储保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为循环体系,按照“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形成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生物制品循环产业链。

4结束语

总体来看,生态工业园是当前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同时作为循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其不仅仅关系着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合类生态工业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企业合作,实现节能减排,从而达到区域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篇11:岳阳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管理论文

岳阳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管理论文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南岳旅游面临着水土资源紧缺、旅游环境破坏严重、旅游设施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与邻近的开云合作,采取“南岳旅游,开云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提升南岳旅游竞争力的必然战略选择。本文结合南岳景区的实际情况,从旅游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了南岳开云旅游一体化的设想,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南岳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观光的模式单一,消费模式单一。南岳旅游发展的主导权一定意义上把握在海内外的旅行商手里。旅行商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南岳消费陷入了短、平、快的模式,停留的时间短,平面的感受,快餐式的消费,导致南岳旅游旺丁不旺财。可见,要发展南岳旅游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调整,积极发展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所谓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就是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等各种旅游方式共存。因此,必须深层次挖掘和整合南岳旅游资源,把握武广铁路建设契机,加强对外经济和旅游交通建设,以衡山为核心,做大做强南岳大旅游圈,将南岳区和衡山县的重要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整体提升南岳旅游经济。

一、衡山南岳两县区旅游一体化必要性

湖南省衡山县、南岳区两个地方历史上都属老衡山县。1984年一些人为的原因,老衡山县一分为二,划出南岳镇及周围几十个村,成立南岳区,直辖于衡阳市政府。现衡山县城到南岳区仅12公里,由107国道连接。

衡山县辖仅960平方公里,南岳区仅200平方公里,两县区加起来也就1200来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一个较小的县的面积。

分治后的衡山、南岳旅游发展基础令人堪忧。上世纪八十年代衡山县经济走在全省前列,现在县城陈旧,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南岳区近几年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建设也不错,但由于地域狭小,被衡山县包围,没有独立交通出口,很多地方要受到行政区域分割制约,发展空间和辐射面有限,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南岳镇规模偏小,县域面积也不大,人口也不多,与衡山县城虽有107国道相连接,但由于体制原因,两个地方没有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协调发展,使南岳镇这几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国家5A级南岳旅游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南岳门户形象。衡山县城的发展也因行政区域分割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两地急需一个有力的中心城市来带动县域经济及周边的全盘发展,如果两地合一,打破行政区划分割,让南岳镇合并到开云镇,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成立南岳开云旅游经济合作区,不但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两地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整合后南岳可以充分利用合并带来的地域和交通便利,更好地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扩大经济的辐射面,衡山县也因此才能成长为辐射面广、旅游发达的现代化的区域性新型旅游中心城市。目前,国家在两地的投资额比较大,在建的重点工程就有武广高速铁路、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在衡山境内有38公里之长,在南岳区内也有10余公里长,两地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再加上原有的便捷的交通,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硬件载体已经具备。

南岳开云旅游一体化的实施,将整合衡阳各地区旅游资源,共同规划旅游产品,构建便于旅游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共同的旅游目的地,提高总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将有利于增强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将使区域内互为市场、互为目的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域优势越来越突出,区域内的旅游活动会变得更加便捷。

二、衡山南岳两县区旅游一体化可行性

(一)衡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深度开发度假旅游和休闲旅游

传统旅游资源就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而现在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已经越来越广阔,出现了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的培育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要胜过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实际上,在社会旅游资源中除了观光旅游资源之外,还同时有度假旅游资源和特种旅游资源。衡山县的观光旅游资源虽然与大南岳相比较是不足的,但是度假旅游资源和特种旅游资源优势是非常突出的。衡山县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生态环境特别舒适。全县的林木覆盖率达到83.7%,这在全国都少见。在未来的之内衡阳市农村人口至少有200万要转移到城市,的确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衡阳的城市化水平将越来越高。但是越来越猛的城市化浪潮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也就意味着哪个地方的生态好、环境好,哪个地方就会升值。经济学的自然规律是只要短缺就升值,现在最短缺是土地、各类资源、环境。好的环境应该说是下一步最短缺的资源,也就是最宝贵的资源。这就意味着衡山县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会不断地升值,这是最大的优势。

(二)南岳区与衡山县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新型产业,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组合效应。在一个广大区域内,各具特色的不同地区,对旅游者来说并不是排他性的选择,而更主要的是组合选择。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进行区域协作和联合。南岳、开云县区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品位高,推进旅游一体化具有坚实的基础。

南岳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宗教文化发达、佛道共存、古刹如林,且为天台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系发源地,其信徒远及日本与东南亚。规模宏大的南岳大庙古建筑群坐落在山脚古镇,形同北京故宫,史载在隋末唐初时就已存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大庙为九进四重院落,正殿外侧还有众多寺观。其间飞檐斗拱、雕栏画栋、金碧辉煌、布局严谨,为地方神与佛道神祗所共居。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名山之一,其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祝圣寺、福严寺、南台寺、上封寺均被国务院公布为汉传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化内涵深厚,是著名的人文景观。

南岳早已名扬海外,而距离南岳仅14公里的开云作为南岳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却由于种种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其全国罕见植被覆盖率的生态景观得不到很好的展示。所以,要借助区域旅游一体化充分发挥这个生态优势,尤其是主动接轨珠三角,在和珠三角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优势会越来越突出。利用环境获得

财政收入,就要发展旅游。并且开云应该是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所以说生态是开云最大的优势。

由此可见,两地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如果能够实现优化组合,形成一体开发的局面,必然形成一个强势旅游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交通等硬件条件的完善

如今,武广高速铁路已经在离衡山县城仅5公里、离南岳城区不到4公里的衡山县开云镇新坪村紧靠107国道旁边建立新衡山火车站,目前已经征地1000多亩建设车站小区和商贸、生活区。不久的将来,一座占地约5-10平方公里的城镇将矗立在衡山县城和南岳城区之间,那时南岳区、衡山县实际上将合二为一。同时,在衡山县、南岳区的后山片新开工建设的潭衡西线高速公路也已经开工建设,潭衡西线高速公路在衡山县境内也达到近30公里。届时,衡山、南岳的交通将融为一体。

旅游资源的互补和硬件条件的完善,却没有带来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其原因就是两地尚未认识到旅游一体化开发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没有因势利导地开展旅游一体化开发的合作。因此,南岳、开云应当迅速行动起来,从囿于行政管治范围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树立南岳开云旅游一体化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缘和资源互补的现实优势,强强联手,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三、南岳开云的旅游开发一体化的对策

衡山旅游发展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弱势也同样存在。开云公路不足,路面质量差,山区弯路多;服务设施不足;无品牌;人才不足。因此,针对这些弱势,根据旅游资源潜力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将南岳、开云建成著名的大旅游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转换发展模式

衡山是湖南林业大县、产茶大县,林、茶、果是传统的经济之路,这就客观上意味着衡山的林业地区要从砍伐经济转向观赏经济,从采摘经济转向体验经济。这是一个总体的发展模式的转换,是把整个生态资源看做一个综合性的资源,研究如何全面利用。对于开云来说,现在这个问题很突出。因为砍树是一次性效益,见效快;看树是长远效益,但是见效慢,这几个转换过程需要下大力气,它不光是资金投入量问题,还包括文化投入量问题。

(二)转换发展目标

对于南岳发展目标,一是深度开发生态旅游,二是做大休闲市场。

目前南岳的生态旅游只是自然旅游,即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深层含义就是人和生态环境要亲密无间,在旅游过程中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通过旅游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深生态旅游的基础是旅客和自然万物完全平等,游客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人。深生态旅游在国内刚刚开始,南岳如果抓住时机,而且形成一个深生态旅游的比较完整的产品,大南岳的品牌就树立起来了。

做大休闲市场。这是对应“珠三角”、江西市场,特别是“9+2”大旅游圈应该确定的目标,同时也是南岳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如果深生态旅游做到位,“9+2”这个庞大的市场就可以抓住。这个大市场对于南岳来说,抓的不是观光市场,而是休闲市场。这个大休闲市场进一步的发展就不仅是使客人来,还要形成一些更长远的目标和一些更具体的措施。

(三)优化消费结构

南岳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了衡阳旅游的“龙头”,但是南岳旅游的发展只是完成了“量”的扩张,还需要“质”的飞跃,还存在旅游产品不新、市场发育不全、旅游消费不旺等诸多问题,因此要优化消费结构。吸引客人长住,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环境优势拓展商务市场、康体市场。吸引客人长留,如果客人长留,从平面消费转向立体消费,消费额就会增加。所以要努力争取使人长留。只有游客长住、长留,才能优化消费结构,真正建立大休闲市场。

(四)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

南岳的交通弱势就非常突出,亟待改善。道路建设必须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首先这是一条景观路,建议在修路时考虑到景观点。比如,这个地方看岣嵝峰,看到的山形效果最好,便在此开辟一个小型停车场。游客下车看山、拍照,可以有效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景区经营一定要将游客的每一分钟都计算清楚。这就是景观路的概念。其次这是一条文化路,文化路就需要在修路过程中适当添加一点建筑小品,增加一些文化概念,形成一条文化路。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进入了开云县城,就是进入了大景区,这样能使客人渐入佳境。

(五)区域旅游规划一体化

南岳、开云政府应共同编制跨县区界的旅游规划,加强南岳开云的旅游合作,对旅游资源的布局与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设计,实现最佳的旅游资源配置,这样做也有利于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各自的特色旅游产品。

(六)区域旅游要素配置一体化

要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推动区域内旅游要素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包括统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精品线路组合。应统一进行现县区的旅游网络建设,把南岳开云的旅游产品联结成统一的旅游产品网络。同时,南岳、开云也要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的促销手段,推出内容新颖、丰富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吸引力。

(七)区域旅游市场机制一体化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此建立安全、文明、诚信的市场运行机制,共同营造健康的旅游一体化运行环境。南岳、开云应把合作的愿望变成现实,建立合适的机制,本着实事求是、平等互利的原则,制订合作的框架,从实际出发,从最能够实施的做法入手,把区域旅游合作提到议事日程,创造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形象,互相推介两地的旅游景区和形象,整合营销,从而形成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同一个旅游产品体系、同一个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同一个服务水准、同一个旅游环境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培F.努力促进徐连经济带旅游一体化的实现[EB/OL].-12-15.

2、陈国生.论南岳-开云-新塘旅游经济的一体化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篇1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构建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构建论文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巨大需求。但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与旅游行业的实际要求尚存在较大的脱节,因此如何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能力作为人才素质测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构建结构直接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高低。基于此,本文具体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构建的角度来探讨对适合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的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构建分析

能力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能力构成的研究各有不同,并无统一定论。结合文献分析、专业特性和专家咨询,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层指标体系的旅游管理学生能力体系。除去学生自身先天及其背景因素外,对学生能力构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和行业两方面的要求。旅游院校尤为强调的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而行业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沟通能力和可塑性。本文将这几个因素归纳为综合素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4个因素设立为一级指标构建学生能力指标的主题框架。其中综合素质指标是能力的基本,包含了思想品德、主动性、时间观和责任感等4个二级指标,在学生能力培养中担当着基石的角色;沟通能力指标是一种建立、发展良好社会关系的能力,其包括交际谈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应急力、抗挫折能力等5个二级指标;学习能力指标需要我们不断自我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其具体包括旅游专业知识、逻辑思维强、自我规划能力、适应力、外语水平等5个二级指标;专业技能指标则是经过专业学习后所具有的本专业的特殊能力,专业能力就是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能够独立工作,实现工作目标,并可以对结果给予客观评估的能力。其包括实践经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导游服务能力、旅游营销能力、旅游服务技能和创新能力等6个二级指标。总体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构建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切合实际,反映行业需求导向。如旅游行业需要大量的脚踏实地的应用型旅游人才,而我国众多旅游院校不顾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水平,很多学校好高骛远,提出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这就注定会脱离行业实际。在此培养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能力很全面,无所不通,但也注定这样的学生眼高手低,只能纸上谈兵,所具备的能力与行业实际所需完全脱节。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要保障学生的能力构成培养趋于行业化,就必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加大应用类、方法类的相关课程;教学模式上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应结合行业需求,建立从能力-行业的人才反馈机制,不断了解行业需求动态,根据行业动态改善教学,然后对教学成果进行实践性检验,与企业达成教学适应性实习计划,让行业来检验教学成果,通过这样的循环就会成为一个良性的发展生态,从而培养出适合行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不断提升学生的沟通力和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聘各级学生干部岗位,以提高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谈判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让优秀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观。尤其是鼓励学生积极入党、多参与旅游志愿者活动和各类社会体验活动等,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专业技能

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团队凝聚力,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各类课外实践教学形式,如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见习和短期的岗位认知实习,听取企业家讲座、参与企业咨询课题等,使得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旅游企业应该重视对各类参与实践学生的专业性培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完全展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

作者:伍进 江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篇13:生态景区中的旅游管理论文

生态景区中的旅游管理论文

一、社区参与神态旅游的内容以及发展

1.1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社区参与和生态旅游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得出:社区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应该参与到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监测和旅游利益分配的全过程,以促进生态旅游和社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1.2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

1.2.1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防治经济漏洞、切实的保护好当地的传统文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主要是指当地社区确实拥有和管理生态旅游事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切实的保证大部分的利益收入保留在社区的内部,以达到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促进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目标。

1.2.2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的特征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的管理中,社区对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控制权和决定权,直接参与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旅游业的收入大部分保留在社区的内部,直接参与旅游业管理的社区居民能够获益,还要通过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以提高社区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通过社区居民直接对旅游管理的参与,能够促进当地自然患者的可持续发展,大幅度的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1社区参与是生态的主要特点生态旅游与生俱来的有四个基本的特点,它们分别是:首先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相反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增强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其次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不是以牺牲旅游区域内的传统历史文化为代价,而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或者珍贵遗址的保护,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2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内涵的一部分

生态旅游的定义,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条例中明确规定“生态旅游就是既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又能够起到维系当地人们生活责任的旅游活动”,并且当地社区的参与已经成为衡量生态旅游的一种主要的标准。生态旅游不是单纯的自然旅游,它更多的包含了责任、保护、教育、社区参与等理念。

2.3社区参与是实现生态旅游目标的最佳途径

生态旅游能够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合理有效利用旅游资源的关键途径,也是对旅游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旅游运作的理想境界。生态旅游应该满足对旅游资源实施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实现群社区参与。

三、生态旅游管理中社区参与的促进作用

3.1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着眼点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当地的居民可以直接从事生态旅游全过程中各项活动的经营活动,社区居民能够从中直接获取利益,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从这个角度分析,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脱贫致富”。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能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当地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3.2以旅游业的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一是自然景观,其二是传统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而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开发和发展程度主要室友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实施和保护决定的。很多的旅游走出去,都希望见到没有见过的东西,浏览没有见过的风景,感受未曾见过的民俗,所以旅游到达一个地方,更愿意使用当地独具特色的设施,和当地的人们接触,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中。

3.3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为着眼点

在旅游业中,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确实该矛盾迎刃而解。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可使他们从依靠、消耗资源维持生活,到从事自然资源的管理开发工作,这从根本上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也缓解了环境保护的压力。与此同时,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的教育理念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加之,从而是生活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总结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开放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管理的重要责任应该落在当地社区的肩上,积极的鼓励当地社区的参与,努力的营造社区管理模式,使生态旅游项目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14: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

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现在许多学校提出了“定单式培养”模式,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职位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定向培养,为各类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旅游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来处理。第一,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第二,对历年的旅游管理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相关的反馈信息。只有通过调研和反馈,才能真正将教学与市场结合起来,不是以所谓的教学质量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真正以市场需求、以企业用人标准来衡量,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二、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弊端,突出表现在过于强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教材上的理论相对滞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操作性,只是片面地从理论层次来强调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具体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所有学校的旅游专业都有一套教材,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要注重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校本课程资源的研发,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个性,才能打造特色专业、特色学校,才能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我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理论,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引进来。学校可以吸收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一线的旅游管理人员来研发教学课程。他们长期工作于旅游管理第一线,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方向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我们要注重吸取他们的建议,让他们一起参与制定课程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好教材,还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尤其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挖掘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吸取其他院校、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更好地“为我所用”。

2.走出去。我们要勇于走出校园,走出地区,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向外界展现本校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与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广大教师与管理人员真正走出固有思维的限制,走向更为宽广的学习的平台与交流平台,接触到更多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信息与内容,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课程体系更为合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执行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搞活旅游管理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1.聘请专业人员开办专题讲座。聘请资深教授、知名旅游企业家等来我校开办相关讲座,让广大教师拥有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学习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模式。

2.利用网络优势组织教师研修。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强大的资源与互动优势来进行交流与研修,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增长见识,让教师在更为宽广的平台上来提高自身修养。

3.教师进行分期分批专业培训。学校要鼓励与加大教师继续进修力度,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让教师进入其他知名院校的旅游管理学院进行专业培训,必要时可以组织教师到世界各国名校进修。

四、加强案例互动教学

枯燥单调的理论学习无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欲望,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使教学陷入机械灌输的误区,这样更加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采用案例互动教学,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真实生动的例子中,这样既可以化解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更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案例的收集,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构建教学实践平台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对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实现学用结合,让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与实践行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高认知,提升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与各地企业加强联系,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构建旅游教育的合作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在实践中锻炼,在实习安排、人才培养供需平衡调整、师资培养、教育质量反馈评估、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更能促进旅游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浅论城市生态公园的特点及建设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

班主任管理的论文题目

经济法体论文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试论我国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构建论文

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
《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2023-05-10

试论环保节能的低温地板辐射采暖论文2022-05-05

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论文题目2023-11-29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2022-07-16

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格式说明2023-04-25

分析写实性油画论文2024-02-07

论文参考文献2023-08-14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美丽乡村论文开题报告2023-03-25

论文文献范文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