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

时间:2024-01-06 07:46:2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掌心果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

篇1: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试论中国与欧盟经济。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 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篇2:宏观经济学与中国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学与中国经济论文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接踵而至的机遇与挑战,合理的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迫在眉睫。笔者以当代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从新的角度,对我国经济发展做了独特的分析;针对经济增长等问题对我国宏观经济形成的影响作了简要阐述。本着科学的眼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展望。

一、引言

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据比例极大,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很大的农业劳动人口基数,极为不平衡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以及不合理的人口密度分布,造成农业劳动力力转移规模大,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劳动力转移自然而然地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然而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背景依托的当代宏观经济学中。因此,以中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为背景的马克思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转变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率。

二、宏观经济学简述

我们所谓的宏观经济学即从古典西方宏观经济学一直演变与发展至今的诸多流派的各种经济学理论混合与杂糅的宏观经济学。但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造福全人类。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晶。基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政治体制所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因此其经济框架及其的发展战略必然有别于当代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此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体系。

三、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马克思宏观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劳动力转移率相当于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其冲击作用极强,对国家经济造成的短时期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缓冲瞬时速度,致使让其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作用减小,实现经济软着陆;对各时态瞬时速度实现最大化的均衡。我国社会主义再生产采取的是以商品形式为依托的社会化大生产,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所揭示的如何去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和规律,同样也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社会主义特色经济体制过程中合理构建经济增长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拉动作用。但究其根本而言,仍要归功于对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熟练掌握与和利运用上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正是有宏观调控这条看不见的纽带来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在低水平的前提下每年保持以不低于7%增长速度快速崛起。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其中,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系统中一直稳居比重之首,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然而与之相比较,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始终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是由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所左右的,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以贫穷且在中国占绝大多数比重的以农民为代表的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现状以及中西部落后的发展所决定的。

(二)马克思宏观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

自1993年我国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经济运行过热和通货膨胀到实现经济发展”软着陆”。从19到的经济发展周期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次次经济周期经历了由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到国家通过宏观调控逐渐克服了通货紧缩,实现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的发展历程。自20下半年到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周期,在这个周期内,我国在面对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的同时能够快速高效的消除年以来粮食生产滑坡、投资出现过快增长、滥用耕地现象突出、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国外市场萎靡、进出口贸易赤字不断增大等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仍然能够保持经济平稳、有序地运行。最近的一轮周期开始于20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经受住了着全球金融危机严峻的考验。

四、未来中国经济的展望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有关现代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原理及其规律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研究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在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进行历史定位,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现实中国基本国情统一互动的进程中对其当代价值及其未来趋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预测;因此,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还是我国日后平稳长效的发展来看,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与中国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特色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小结

着眼于当今国家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宏观调控能够很好地抵御全球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灾难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凭借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以实现消费、投资与出口 “三驾马车”的有机结合,协调互补,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篇3:浅析中国煤炭企业经济论文

浅析中国煤炭企业经济论文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政策才是经济发展正确的方向。

煤炭企业经济论文范文一: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能源也提出了更好的需求量。传统的开采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并造成资源高度浪费,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这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将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研究都集中在发展途径和效果测评等方面。笔者将从企业经营战略、核算形式、科技体系和制度体制,这几方面对我国煤炭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能源也提出了更好的需求量,煤炭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企业代表,传统的高开采、高成本、低利用发展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并造成资源高度浪费,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

通过对产品机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还能实现低耗费、高产出、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是煤矿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循环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封闭循环内进行物资流动,主要是指资源循环和经济循环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其主要以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作为基本发展原则,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利用作为发展目标,并在生态环境内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在充分开采利用资源的同时,还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倡物质与资源适度消耗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二次利用并树立循环生产理念。

二、煤炭企业的经营战略

1.开发洁净煤技术

加快对低排放、低耗能高新技术与服务产业的开发进程,通过使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来改变传统模式的煤炭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以及工作器械,进而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利用可循环经济理论引导煤炭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区域发展以及工业区改革,使得煤炭区域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煤矿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指导模式进行规划、改造,充分利用煤炭产业内生态效应,以与煤炭相关的资源为中心进行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可循环使用能源的产业链,不断推动煤炭企业的持续化、集团化发展。

2.拓展煤炭产业链

由于产业链是产业集聚化的具体表现,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将区域化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拓展煤炭企业产业链。集聚化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是指在产业集聚内部,下游企业通过回收利用上游企业遗留的废气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使得经济系统内的资源、能源等物质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因此,要想拓展煤炭行业产业链,就需要以煤炭资源洗选作为基础,以煤炭的资源优化作为最终目的并围绕煤炭资源洁净燃烧的原则,对煤炭行业产业链进行严格控制,不断推动产业链发展,进而促使煤炭资源的高效、少污染利用。

3.落实环保职责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需要真正将环保职责落到实处,坚守自身环保职能,并不断采用高效经济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创建一个责任机制,将城市按照区域进行划分,并将各个区域的环保职责落到具体岗位上,使得每个层次都能够真正承担起环保职责。此外,煤炭企业应当向当地矿区支付一定的环境补偿费用,建立相应资源开发与环境补偿机制,同时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章与原则。企业在现有煤炭企业环保政策的基础上,需要对煤炭资源开发所需耗费的环保费用以及生态治理费用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价格和市场调控使得煤炭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4.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可循环经济政策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可以利用煤炭资源产业标准,通过对重点资环能耗进行节约设计以及煤炭的循环再利用来不断促进煤炭企业可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加强煤炭企业的环保监管与检查力度,不断使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发展。此外,煤炭企业还可利用相关改革措施,建立一些有利于推动企业循环发展的机制或是环保机制,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自觉形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意识。

三、煤炭企业的核算形式

1.建立绿色会计制度

绿色会计就是指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参照标准,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生态环境与会计这两项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会计方式。绿色会计通过对资源消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方面之间的联系进行根系,对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会计模式下的处理,有效为企业内管理人员进行重要觉得提供可靠的环境理论依据。绿色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下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促使煤炭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的重要举措。

2.构建绿色审计机制

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下,核算很容易出现不真实的情况,由于资源、环境的等方面并没有归入核算范围内,因此很容易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绿色审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形成的一种高效环保手段,其必须遵守公正性、真实性与合法性。煤炭企业实行绿色审计机制,主要就是内部审计按照环保资料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管与检查,并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以对煤炭企业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检查。通过实行绿色审计制度,能够使煤炭企业准确判断循环经济投入,并实时掌握市场中出现的新机遇。

四、煤炭企业的科技体系

循环经济的科技体系主要是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科技,因此煤炭企业想要发展循环经济,就需要以环境学理论为指导和基本原则引导煤矿产业的不断发展,着力构建一个低排放、高效能的科技体系。这种科技体系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加工这两个过程中的清洁问题,煤炭企业应当大力加强清洁型产品的研发,尽量保证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能够实现少污染甚至无污染。

五、煤炭企业的制度体制

1.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

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设计,将循环经济发展融入到整个企业各项发展战略中去,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同时使用全面系统的工程理论及方法进行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发展,进而持续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2.构建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制度

我国煤炭企业所有先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企业内部员工推动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性。此外,企业还需将十二五煤炭产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并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策略,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综合发展需求,有效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建立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和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这两项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式。通过在企业内部贯彻这些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减少环境污染。IS09000是国际通用的管理体系,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IS09000和IS014000不仅能够不断促使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还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废弃资源,并有效提高环保力度,促使煤炭企业能够更进一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应当尽量维持与保护生态环境,有计划的逐步处理好现有环境问题,并最大化的恢复矿区原本的生态环境。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能够从经营战略、核算方式、科技体系和制度体制这几个方面来不断促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此来实现节约型绿色矿区。

煤炭企业经济论文范文二: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煤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长期优势,就应该注重分析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后针对相关方面提出了煤炭企业长远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经济发展 策略

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煤炭业,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产业。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煤炭产品仍将保持强劲的需求态势.煤炭市场依旧看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煤炭企业的发展大多不尽如人意,往往存在着经济结构转型不畅、环境污染严重等种种问题。为加快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深入研究煤炭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提高煤炭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

一、当前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煤炭企业远离城市,属于特殊行业,开采条件难,技术含量低,这就要求国家对煤炭行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支持不够。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但还不完善,对于电力、铁路、电信行业还是垄断经营,价格也由国家统一制定。煤炭作为基础产业,主要面对的是电力用户、铁路运输等垄断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加之行业自身比较分散,很难形成联合竞争优势。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影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煤炭企业长期来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煤炭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转变原先那种粗放型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可持续增长转变。

(三)科技含量低、设备设施简陋制约煤炭企业经济发展

当前,在很多煤矿,尤其是小煤矿中,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落后。同时,那些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型煤、洗煤等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规模.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四)生存环境、价格下滑以及资金回转困难问题都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方面,煤炭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负担沉重,同时,还有大量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继续精简人员已经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同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相比,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仍然是导致煤炭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最后,企业办社会现象依然严重,许多事情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接管,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不但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极大地分散了企业的精力,使企业产生众多的富余人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此外,近几年,煤炭产量增速下降的同时,煤炭的价格也有所下滑。煤炭价格持续下降,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很多煤炭企业资金回转困难,大幅度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资金周转不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发展,影响设备的更新等。

二、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重视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带动整个企业或整个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应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资源性企业。

(二)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

为了能够适应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企业应当加大低碳技术研究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积极推进煤基多联产。结合国家产业导向和企业结构调整实际,加强在矿井水、瓦斯、地热等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度,开发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等低碳经济项目,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制定有效市场策略,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情况的不断变化,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煤炭生产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产销观念,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生产方案,确保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符合市场要求,增强市场对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方面,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煤炭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工作,生产出多样化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保障产品的销量,避免出现大量库存积压的状况。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要转变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进而实现战略成本的管理。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制定灵活的价格机制,灵活调整煤炭产品的价格,提高煤炭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与煤炭用户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建设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长期形成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人才理念至今仍未彻底改变,人力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企业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企业竞胜的稀缺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煤炭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只有不断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设备技术的更新和人才的培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富中.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 加速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科学时代, ,(8)

[2]武相龙.煤炭企业经济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

篇4:艺术与经济论文

艺术与经济论文

艺术与经济论文【1】

摘 要:艺术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繁荣的地区艺术活动也同步繁荣,在经济发达的时代,人不再仅满足与物质需求,人的艺术需求大大上升。

大量的艺术活动而产生经济效益,艺术这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的。

某段时期的艺术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艺术;经济;生产力;精神需求

1.从艺术发展的过程来分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旧石器晚期是以狩猎经济为基础的。

人类用猎取的兽骨挂在胸前或腕上,这些东西的精神价值远远大于其使用价值,人体上的装饰艺术出现了。

为了在狩猎的过程中有更好的收益,人类在居住的洞穴壁上画上了许多动物,为的是诅咒和猎取这些对象。

这时期洞穴壁画是艺术发展的顶峰。

人们在制造产品中实用内涵逐渐下降,精神内涵逐渐上升。

工具转型为艺术品。

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之间,社会有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

陶器的出现到陶塑的发展过程,是使用需求到审美需求的转变,也是工具到艺术品的蜕变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带动艺术的出现。

公元前12至公元前8世纪,欧洲氏族社会转向奴隶制经济。

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成为了欧洲发达奴隶制经济的典型。

这一时期是古希腊艺术文化的极盛时期―古风时期。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开始渐渐发达起来。

这时期的雅典在战争取得胜利后成为了希腊的盟主,雅典的经济和文化空前高涨,加上神学思想的影响下,这时期的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完全成熟,雅典卫城诞生。

雅典卫城中的帕提农神庙成为了古希腊艺术的最高代表。

在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经济繁荣,艺术走向高潮。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欧洲处在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期。

这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这个时期战频繁,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而恰恰是这样的动荡导致了春秋时期各国的人口迁移,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文化艺术异常繁荣,各国各个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经济制度的变革,民族的思想融合和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

这时出现新的生产工具,铁质农具开始使用。

手工业开始发展壮大。

小结:从单纯的实用品到既是艺术品又有其使用价值,再到纯粹的艺术品。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上。

工具的产生带动艺术的发生。

当每次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从而产生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会推动艺术的繁荣。

当新的生产关系适合当时的生产关系时,经济就走向了繁荣期,也促使艺术走向高潮。

所以艺术发展根本的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的技术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

从艺术其本身的发展来看,艺术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

艺术发展变化,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

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下的经济无疑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2.艺术服务于社会经济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

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社会给予我们的精神食粮。

艺术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知识经济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

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GDP的增长不等于幸福水平的提高。

不能以物质消费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人们对产品的层次需求也会提高。

艺术作产品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引导人的需求、创造人的需求为目标的,艺术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人的精神需求,它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

艺术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会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话剧,歌剧,画廊和博物馆,还有电影等,这些艺术活动所来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向前迈进。

还可以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繁荣人们的社会生活。

艺术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艺术家的创意产品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层次上的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步。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艺术的内容也要以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

在物质基本并不匮乏的今天,艺术体现着人民生活水平程度。

当代产品不仅要有消费功能还要有审美享受功能。

最好的产品应该是物质效应与体验效应的统一,要使消费者在消费中有审美的体验。

当人们在生产劳动过后,茶余饭后,在闲暇时间我们对艺术活动的需求就会上升。

当代人们对艺术活动的需求不断高升,以至于现在人已经脱离不了艺术产品带来的精神食粮的享受。

艺术活动帮助人类丰富社会生活,丰富情感世界,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艺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同时艺术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在国名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艺术产品也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小结:一个地区艺术活动完全可以体现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

艺术活动繁荣与否应作为当代经济水平的衡量标准。

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高低,评价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我们可以从这个地区艺术活动的多少,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艺术活动的产所,以及接受艺术教育人群的年龄和多少,可以判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程度。

总结:

生产力的发展其代表是工具的发展革新。

艺术的创作是工具创造的逻辑发展,工具的产生促进了艺术产品的出现。

每次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时候也会促进艺术产品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适应当时的生产的同时,经济达到了繁荣期。

社会经济始终决定这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其性质。

社会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但是经济与艺术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其发展的快慢早晚时间不同。

所以有时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但这只能说明艺术与经济之间的间接性,别不影响社会经济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2】

【摘要】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形态,其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

研究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协调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对艺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艺术产业中艺术、审美、功利和经济等因素的各自特点,综合地探讨艺术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关键词】艺术;审美;经济

与古代艺术的自然的纯朴性相比,现代的艺术存在的形态和价值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这与人类经济的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密不可分。

人类逐步从破坏使用自然资源,向开发高附加值的无形智能资源转变。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更加关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结合。

而文化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全球文化的交流融汇,这种非物质的资源的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其终极目标是通过艺术产业化的运行,借助艺术传播途径来满足人们的精神及审美需求,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在艺术产业发展过程,如何协调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对当前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是个现实的问题。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角度,用审美的眼光考察经济,用经济的眼光来考察艺术,从而辩证地考察和探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功利与审美的辩证关系

功利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眼前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

虽然“功利”是人类追求生活的各种效益和福祉的基础,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确常常隐含贬义,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从概念上来讲,功利对人类的生存的物质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对功利的追求本身是无可指责的。

当然,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不仅需要物质的需求,更需要精神和审美的需求,人类生活真正提升的境界是精神需求。

一方面,功利性需求是不具有超越性的,而精神性需求是具有超越性的,所谓的“超功利”,是指审美和艺术超越了单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功效利益的层面,旨在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更高层面的愉悦需求。

另一方面,精神需求的超越性又建立在物质功利性的基础之上,超越性之所以构成可审美的本质属性,是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的内在发展本性,是人的生命特质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更高状态。

二、艺术产业的经济因素

艺术产业的形成,使艺术品这具有审美本质的精神产品,成为按照产业规模生产。

流通和销售,并且可以通过经济价值的实现间接满足人类物质功利需要的特殊商品。

由此,对艺术品经济价值的追求便成了艺术产业发展的直接目的,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艺术产业与艺术事业相区别的关键所在,经济因素在艺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就不可避免地占据重要地位。

艺术产业链所包含的主要环节有:艺术创作、艺术制作、艺术流通和艺术消费。

在艺术创作环节,艺术家通过独有的艺术创造活动,完成艺术品的创作过程。

“独创性”可以被认为是区分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一个核心标准。

在产业化的经济运行中,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不仅在经济运行模式上存在差别,而且在审美的角度上也各有侧重;既涉及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相关的经济因素,还涉及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相关的审美因素。

艺术流通是连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纽带。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品的交易不再仅仅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个体之间的简单流通,而是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流通模式。

艺术流通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节省了时间,一方面促进了艺术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艺术消费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同时也是构建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使消费者在艺术消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标准。

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的结合,使艺术的交流变得更加多样化。

三、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

由于审美因素始终在艺术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即便在艺术形成的产业化运行之后,审美也不可避免地要渗入到艺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审美在这些环节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特点也有所差别。

在艺术创作环节,艺术家用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对艺术独有的理解,支撑起自己的创作。

艺术家不仅感知体验和认识对象,而且从情感、理智上评价对象,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一个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地整体。

这一环节的审美因素作用主要表现在:参与到艺术产业中的艺术家,不仅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实现艺术品的价值。

艺术消费作为人类独有的审美活动,不仅是艺术产业中艺术产品的归宿,也是消费主体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构建精神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对艺术品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审美体验消费艺术品,审美过程也是认识过程,因此艺术消费环节的审美因素也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本文之所以选择艺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是鉴于艺术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审美在艺术产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上文从多个角度辩证的分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对如何协调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艺术产业中的审美因素和经济因素,既是一个与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经济理论相关联的跨学科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与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君其宏.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谢伦灿.艺术产业运营[M].人民出版社,.

[3]林日葵.艺术经济学与文化产业新论[M].中央文献出版社,

篇5: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经济论文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经济论文

一、加快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利用外资,我国将形成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慢,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有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5%,之后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约45%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1078.4亿美元,是2003年的37.2倍,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之比为1∶0.92,基本呈现进出持平格局。这一比例虽然低于发达国家1∶1.4,但已经高于发展中国家1∶0.5的平均水平,可见近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显著,我国也由此首次跻身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2014年对外投资约1 2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水平,未来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今后将向着对外开放的“大进大出”格局转变,这将意味着我国今后应继续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之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实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还可以带动推进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目前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显现。具体而言,其主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经济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形成经济增长效应。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就是直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投资主体的技术水平,形成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一方面获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腾出发展新产业的空间,促进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四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促进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使企业更方便的进行产品出口贸易,带来正的出口贸易效应。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会不断发挥其加快经济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扩大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因此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要想使我国经济更广泛深入融入世界经济,最大程度的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获取更高的国际地位,就必须积极推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推进“走出去”进程,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到底对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程度如何,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跟踪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提高“走出去”的质量,为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研究状况

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主要还是从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跟踪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持肯定态度,比如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同时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双赢的投资行为。因为发达国家向高度工业化国家迈进时期,对外直接投资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品过剩提供进一步获取高额利益的途径,并且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旺盛的投资供需形成了当时的双赢发展态势。而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是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开始被跟踪研究的。国内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我国国内经济的产出增长。由于我国区域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对外投资的效应也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认为我国东、中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东、西部地区的GDP增长差异也由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引起。可见从不同层面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互相促进关系,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能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但这种增长效应由于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较小而处于较低水平。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效应、资本积累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三个方面。肖怡楠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平衡国际收支上,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加快资金流出,从而适当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吴建军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也有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带来的增长效应不明显,表现为对外投资不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并且从短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GDP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长期则呈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可见,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对外投资流向主要是资源类行业,可能对我国当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持续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研究

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衡量生产率的变动,体现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分析。从对生产率影响看,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生产率的提升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资本存量较高的东部地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但也有认为这种促进作用小于国内研发资金存量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所以,自主研发才是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还有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的观点。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看,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正的影响作用。白洁实证检验了1985年到2006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R&D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表征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研发投入作用不显著。也有学者加入技术吸收能力与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溢出等指标,得出2003-2010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但是持续对外投资会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及技术溢价。多数成果也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正技术溢出效应,而持不同观点的认为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还较小,产业和地区分布不够均衡,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学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没有考虑到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提升母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在验证逆向溢出效应存在性时,忽略了之后效应。而且,多数实证研究忽视了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而吸收能力对于能否消化吸收外来技术至关重要。因此,继续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获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调整效应也存在观点不同的研究,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调整效应的验证,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能明显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并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变化,仅与第二产业有正相关性。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宏观绩效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的对外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后我国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多数文献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升级效应,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优化效应影响会不断增加。有的研究从分产业角度研究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升级效应,但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证结果有差异,也有认为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第一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但普遍认为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可见,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有影响,但其影响大小、方向(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有不同。多数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存在,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不佳,影响了对实证分析产业升级效果的全面认识。相信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规范,逐渐引入长期和短期影响,会使研究结果更客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观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作用、互补作用,或同时存在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也有认为不存在替代作用和互补作用,可见其研究结果的不确定。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效应的最早始于蒙代尔,认为资本越自由流动,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明显。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延伸拓展,并不断进行论证。实践检验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则相对较小。进一步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大小决定其贸易替代的影响作用程度。比如,项本武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但对外直接投资对从东道国的进口也形成了替代效应。也有从长期关系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初级产品出口和制成品进口产生替代,对初级产品进口和制成品出口产生补充。可见,在研究替代效应上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多数观点认为在短期内存在替代效应,但长期则是互补效应,或者局部是替代效应,但整体不是替代效应。总之,得出具有替代效应的研究成果不多。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贸易互补效应的分析认为,多数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作用。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出口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对外投资和贸易在发展中国家为互补关系,在工业化国家则不明显。大量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通过不同的计量模型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尽管对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效应,但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处于较低阶段,这种刺激效应还较为有限。而柴庆春引入时间因素后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的表现不同,短期内直接投资的流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可见,目前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效应有着相似的研究结果。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多数认为互补效应处于主要地位,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起到创造作用,对进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周昕通过引力模型对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既存在互补关系也存在替代关系,并且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非常明显。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均表现明显的互补关系。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都不明显。显然是否存在贸易效应与对外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实际上到2010年之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大幅增长,今后对外投资的贸易效应会日益显著。可见,以后的研究会以更长远、更全面、更系统的视角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成果不多而且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存在替代关系,并且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较明显,但同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就业结构。与此相反,也有认为总体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刺激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对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果较小。比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就业效应不明显,但增加了我国建筑业的就业岗位。从对外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影响程度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应程度较小,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会提高相应的影响程度。也有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我国对外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表现出在当期对外投资会减少就业,从长期看对外投资与就业表现出长期正相关,有利于增加就业。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仍然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判研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条件和作用,很少看到以我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具有丰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总体来看,从不同层面跟踪体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为我国继续推行“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但由于分析框架的差异,选取的数据、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论证角度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所以,应不断跟踪关注科学分析研究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效应。虽然目前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未系统梳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作用的形成机理,使现有研究成果在实证其经济效应时所选用指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使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二是需要进一步对不同层面定性分析和梳理对外投资效应存在的现实性和影响因素;三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投资规模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所以强调在今后加快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预计其形成的影响效应将不断提高。如何更加系统、全面、客观考察和判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作用,以得到更客观、更有价值的结论是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在。

篇6:诚信与市场经济论文

诚信与市场经济论文

一、物流联盟与资产专用性的相互作用关系

资产专用性是物流联盟成立的重要动因之一。通过企业结盟,由某一方成员企业投入购买或生产的专用性资产能够为其他成员企业所使用,节约了资产使用方企业的成本,提高了其利润空间。物流活动中许多必须的资产具有专用性,制造类或商业类企业通过与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就能够拥有联盟中物流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使用权,并且可以要求物流企业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如建设特定地点的仓库、购买专业化的物流设备等,以满足自身特殊的物流需求。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联盟的形成为其提供了长期性的、较为稳定的业务。但是,为完成某些专项的物流服务,物流供给方必须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资产的专用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物流服务供给企业的风险,风险程度随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在有专用性资产投资的情况下,联盟中资产投入方和资产使用方事后的谈判能力会发生改变。资产使用方的机会主义倾向使其对资产投资方做出“威胁”行为,迫使资产投资方以低于正常收益的价格出售其服务。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很高,资产的转化成本高于其低价出售自身服务的收益的情况下,专用性资产投资方就会接受这种威胁,即专用性资产对资产投资方造成的“套牢”(lock-in)问题。

物流联盟绩效的高低和联盟预期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联盟成员企业的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一般认为,资产的专用性从两个方面对联盟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产生影响。一方面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可以节约企业直接投资的成本,避免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效率损失;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联盟的不确定性,它能够演变为一种良好的制约机制,降低资产投入企业的违约风险,使其拥有了维持联盟稳定、促使联盟效益最大化的'动机。另一方面,资产的专用性产生“套牢”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产投入方企业的谈判能力①,资产投入企业需要承受被迫降低交易价格的风险;专用性资产还增强了资产使用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这类企业在没有任何投入成本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使用其它企业资产的权利,从而引发这类企业的道德风险。预期到联盟内专用性资产使用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为防止“套牢”给自身带来的巨大风险,专用性资产投入企业会采取过度的防范措施以致阻碍了联盟中资产的投入和共享。

二、基于资产专用性的物流联盟的治理分析

在资产专用性程度高,资金投入较大的物流联盟中,如何防范专用性资产使用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资产投入方的权益是联盟治理的核心内容。

(一)设定较为完善的长期性契约

在联盟成立初期,设定一个相对完善的长期性契约是维持物流联盟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克莱茵②认为在交易一方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后,专用性准租(appropriable specificity quasi rents)③就会出现。它随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随专用性准租的增加而增大,从而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企业有将交易行为内部化的动机,最终将促成资产一体化或长期契约的形成。在有大量专用性资产投入的物流联盟中双方的长期契约能够增强联盟的稳定性,为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提供相当程度上的保证。

长期性联盟契约制定的目的在于建立规范的行为机制,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加大合作行为的收益和增加投机行为的成本。契约必须能够保障专用性资产投入企业的权益,并能对资产使用方企业的违约行为做出界定,并实施惩罚。

(二)建立成员企业间的信任机制

专用性资产一旦形成再改作他用将使其价值大跌,或者说,专用性资产的价值在事后严重依赖于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①。因此,物流联盟内各成员企业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对增强物流联盟成员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起着重要作用。

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过程。物流联盟建立之初,企业间的信任建立在对对方企业的历史行为的认识。有着良好的合作历史或声誉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其他成员企业的信任。物流联盟内各成员企业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合作后,信任关系建立在对其他企业连续性行为的观察上,通过对伙伴企业实际行为与预期行为的对比,设定信任程度。联盟企业只有将合作的基础建立在长期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上,才能使加深各成员企业间的信任程度,为物流联盟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创造有力条件。

物流联盟内各成员企业的深厚信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从而使专用性资产投入方降低监督成本,增强企业专用性资产投入的能动性。另一方面,资产使用方能够获得较为稳定可靠的专用性资产使用权,无需为专用性资产不可获得的可能性做出额外的成本支出。信任关系的有效建立为基于专用性资产的物流联盟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三、外部因素对物流联盟内专用性资产投入的影响

物流联盟是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联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联盟内部的治理结构,同时也受到联盟以外的因素影响,如政府行为、法律制度等。

(一)政府行为的影响作用

政府对物流联盟中资产专用性的作用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府的替代行为及实施的鼓励政策。

1.政府替代

对于专用性程度高,资金投入大的物流设施与设备,政府可以直接进行投资。政府替代行为能够将专用性资产转化为公共性资产,通过一次性投入满足数个物流联盟的特定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其他企业的特殊物流需求,节约总的投入成本,增强各物流联盟的稳定性,保证联盟中各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2.鼓励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鼓励政策提高物流联盟内企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入的积极性。如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程度与资产专用性程度成正比,资产专用性越强,企业享受的政策越优惠。政府制定鼓励专用型资产投入的政策能够提高物流联盟的利润空间,增加联盟的收益,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单个物流联盟的专用性资产投入可能造成的正的外部效应能够减少政府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宏观的社会物流效益。

(二)法律制度的影响作用

物流联盟契约的实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契约得以履行的必要条件。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格鲁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认为所有契约都是不完全的,即事前的契约无法对所有可能的外部风险或违约行为做成明确阐述,契约总是需要在履约的过程中获得不断的完善。造成契约不完全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契约的“不可证实性”,即道德风险或机会主义等信息无法被法律所确证,从而使这些信息无法构成契约的显性部分,导致契约的不完全。

因此,完善的法律制度需要能够准确、全面地对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及违约行为进行辨识和惩戒;保障联盟中各方企业的权力,督促各方企业完成联盟所要求的义务,它将对物流联盟的治理起着极大的正面影响作用。完善的法律是联盟契约得以实施的有效保证,能够有效遏制资产使用方的道德风险,为联盟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7:民法与市场经济论文

[摘 要] 民法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仍处基本法地位。

我国正在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首要的是冲破旧体制下的法律观,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观,其中重要的是树立与增强民法观念。

[关键词] 《民法通则》 民法观念 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仍需宏观调控,其中,法律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经济法律规范是市场经济重要的行为规范,当务之急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配套完善的法律。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包含了许多质的规定,其重要内涵是市场主体为自由、平等、开放、竞争的主体。

市场经济是主体多元化的经济,这些主体可以是公有的,也可以是私有或混合所有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能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

市场经济急需经济法,并不是以牺牲民法原本就是基本法的地位搞法制建设,由于民法的性质,特别是对市场主体之规定,决定它在市场经济中仍处于基本法的地位。

下面仅从三方面说明:

一、民法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仍处于基本法地位

法律体系是法律的内部结构,即指一国现行法,无论其外部表现形式多么零乱,都是分成不同部门而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的系统或整体,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把法律划分为若干部门。

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各个法律部门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配合,互相照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因素是部门和规范,其横向结构是分为不同的部门、制度。

其纵向结构是规范制度、子部门、部门、部门群,实质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层次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的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决定,包含着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制约,又呈现出固有的特殊性,其表现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并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这种特殊性反映在法律体系,特别是法律层次划分上。

保护人民的财产权、人身权始终是法律的首要任务,而财产权、人身权制度都是由民法规定的。

二、民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在经济生活中由于长期采取行政命令与权力至上的方法调整经济,民法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被忽视,影响了民法作为基本法的地位。

市场经济,很多人认为只需要经济法,民法只是管公民的生老病死之事,法律价值不高,当我们深入研究民法时,从《民法通则》的内容看,尽管其条文较之各国民法要简单得多,但在市场经济法不完备的情况下,民法的作用不容忽视。

《民法通则》基本上概括了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一般行为准则,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横向经济,它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均等,竞争的条件均等,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均等,在法律面前平等,这种要求反映在民法上,就是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规定。

民法已限定主体范围:公民、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企业法人、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法人、联营法人、法人合伙等,主体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市场经济主体必须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主体进入市场,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进入市场的主体的独立程度,这就要求有主体制度确认和保障。

民法给主体提供了这种依据。

例如,《民法通则》设立了法人制度,对法人的成立、合并、分立、终止等事项作为较为系统的规定。

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2.进入市场经济的主体。

基于自愿发生等价有偿的经济活动,即在商品交换,交换主体意志始终是充分体现主体自身的自愿性、能动性。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等价有偿,适用于主体的最基本的法律准则。

3.主体必须具有依法从事经济活动广泛行为的自由。

民法适应这一要求。

通过大量的任意性规范允许和鼓励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进行广泛的生产经营决策和市场选择。

总之,市场经济主体对权利义务的要求表现在对民法的肯定上,民法的核心内容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满足了主体的自身要求。

三、增强民法观念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认识、确立、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树立、增强民法观念的过程。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民法观念的形成。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的逐渐明确,我国的民法观念也得以初步确立。

这方面突出地体现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规定上。

改革开放以来,对国有企业民事主体地位的认识有个过程。

国有企业是否是民事主体,改革之初有过激烈的争论。

2.毋庸讳言,在我国从总体上看民法观念仍然薄弱。

历史上形成的“重刑轻民”现象和在改革中出现的“重经轻民”倾向仍然存在。

“重刑轻民”和“重经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我国是有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

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民法观念极为薄弱。

虽然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在其末期参照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观念及法律制度变法修律,但终告失败。

以后的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也都没有改变封建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封建传统对我国现实生活的影响,造成民法观念不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2)对法律的继承性、共通性认识不足。

新中国的法律是在摧毁旧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

在彻底废除旧法体系的基础上创立新法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一过程完全割裂了我国法律与一切私有制法律的联系,使在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法观念未能延续下来。

(3)“民法”一词在字义上往往被误解为“公民法”或“保护公民权利法”。

有些人从这一角度理解、解释民法,致使许多人只知有经济法,不知有民法。

观念的变革是制度变革的先导。

社会主义市场观念的形成,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反映这一变革的民法观念的树立,带来民事立法的发展。

改变民法意识淡薄的状况,增强民法观念,是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与法.法律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

[3]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篇8:统计工作与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价值

1.1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准

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一些数据和指标加以体现,如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推动的速度、档次的高低以及真实性等,同时,对于管理者的考核也需要有据可依,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以期作出更加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找出问题所在,实现对工作模式的调整,提升工作效率。

1.2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对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具有指导作用

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只有理论支持充分,才能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符合农村现实,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地对农村经济进行统计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农村经济工作的展开,分析农村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规律,为各级各部门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

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也为单位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所以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能够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信息,使管理者能够了解当前并预测未来发展态势,保障政策的长远性。

2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对于以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当中,客观的讲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笔者总结农村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政干预比较严重;二是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缺乏资金支持;三是数据的公开和民主管理尚未得到切实的执行;四是经济统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1行政干预比较严重

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对于农民收入的统计代表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是实现对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从根本上说,经济指标反映的就是在经济规律的引导下,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是一些干部为单纯追求政绩,出现一味上升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2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缺乏资金支持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没有被列入预算,经费十分有限,无法开展经济调查,培训工作更加无法进行,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2.3数据的公开和民主管理尚未得到切实的执行

在当前的农村统计工作中,对于信息的公开性和民主管理落实得不够到位。

在民主活动中,态度不够认真,审查不到位,代签字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工作人员对工作流程不掌握,统计工作缺乏科学性,专业人士的指导比较匮乏;对于统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工作方式不合理。

所以如何对待农村统计工作的态度非常关键,关系到农村统计工作的严谨性,不能轻视。

2.4农村经济统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要想在农村经济统计制度上寻求突破,领导干部是关键,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充分认识到农村统计工作的价值,在人员任命方面不够明确,经济统计制度很难顺利执行;统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较差,忽视经济规律和经济制度;很多干部对经济数据不重视,使得数据缺乏审核,导致很多数据无法实现准确查询。

篇9:统计工作与农村经济论文

1落实农村经济统计制度,提高有效性

为了确保统计制度的落实,各级部门要提高认识,做到奖罚分明。

并且要定期进行考核,抽查结果,确保经济统计制度的科学落实。

对于抽查出的问题,要执行惩罚措施。

对于表现突出,工作认真的人员要提出表扬。

2建立准确完善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指标

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繁杂琐碎的工作,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内容繁杂多样,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在开展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之前,作为农村经济部门必须制作出一整套统一、标准的统计方法,对统计的含义、方法、口径作出准确的界定和说明,以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对于统计工作而言,要建立合适的、完善的、可行性高的抽样调查体系,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佳方法,保证统计结果的最优化。

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控制机制,有效减少误差的形成,保证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农村经济统计材料的严谨性。

3重视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人才的培养

统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并且非常繁杂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一定要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统计误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参考价值。

对经济统计人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人才观念;全面改革农村人才管理方式,保证人才发展能够与当地实际相符;提升农村经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发挥战略联盟的作用,实现不同地区的协作。

应在统计实践中用心思考,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通过数据提供决策和建议;在统计实践中勤于学习,刻苦钻研,成为统计专业的行家里手;在统计实践中,一定要认真严谨,有责任心,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把努力做好统计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统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做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农村经济行为的体现,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模式,针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收集和整理,系统分析,在既定指标的指导下,反映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是农村经济进行有效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尤其注重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掌握现代化的统计工具,形成高效的统计模式,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创新工作思维和工作形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篇10:浅析土地与房地产经济论文

浅析土地与房地产经济论文

一、选题背景

(一) 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现状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人类生活、生产以及一切社火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在人类的社会财富中占有最大比例。房地产业与社会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产业之间的关联密切并具有很强的带动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的房地产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九十年代初期,我国进行了房改,自那以后房地产行业便开始迅速发展,在改善国民居住条件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起步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例如房地产价格涨幅过快、住房保障较低、供给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秩序不够完善以及房地产信息不对称等。由于这些问题的不断升级,房地产行业几乎成为了一个饱受争议和职责的行业,只升不降的房价不断刺激着我国大众脆弱的神经,有房无房,房子大或是小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标志。怎样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及运行趋势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及判断已经成为政府当前面临的严峻考验。

(二)房地产市场信息的运行情况

要了解我国房地产行业目前的运行状态,必须首先获取大量的市场信息。市场信息主要包括:消费者对住宅的需求、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土地供给量计划以及企业对房地产的销售定价等等。而广义上将房地产市场信息定义为包括房地产经济活动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所有相关信息,涉及到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企业从土地出让计划、地价与房价的走势、以及市场供应需求来判断企业总体竞争力,从而进行投资决策。但市场信息具有极大的不对称性,这使得消费者总是处于劣势,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市场信息获得的滞后以及其不完整性也使政府难以及时的对房产行业的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价格太高,许多百姓难以承受: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许多一线城市,动辄几万元的房价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在一些二线城市或是县级市中也开始出现了上万元的房价。这样的高的房价,让很多百姓的购房愿望化为泡影。

(二)房价增长过快:近几年,我国的房价几乎只增不减,很多大城市的房价增长率都接近50%,这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百姓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物价的涨幅速度,尤其是房价的涨幅速度。

(三)房地产市场体制存在缺陷,不够健全: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开发以及监管体制都还不够完善,其市场秩序也比较混乱,常常出现不利于房地产发展的现象。

三、房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从储量市场以及增量市场的角度上来看,对于一般的市场来说,增量市场往往都决定市场的供应,而房地产市场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其增量市场不仅与储量市场同在,并且两者同时影响在市场的供应。从我国目前的房产市场结构来看,其保障性还很低,同时其交易与建设体制都不健全。

(二)内生性角度分析:地价实际上就是房地产开发的最基础投资,地价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除了地价之外,建筑材料以及人工费用的不断上涨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显示,我国的CPI同比增长已经超过5%,这就导致了生产成本与人力生活成本出现大幅上涨。

(三)外生性分析:一直以来,我国各地方政府都高度关注GDP的增长,然而却忽视了对房产业市场秩序的监管。同时,房地产市场还存在很大的刚性需求,也是我们常说的“丈母娘因素”,这种因素主要来自于当代80、90后对房产的需求。另外,我国目前的房产市场中还存在严重的不良投机行为,房产市场的高回报率导致出现众多炒房现象。

四、对土地和房产业的有效调控措施

(一) 严把闸门,加强调控

1、严把土地闸门是控制房产市场的关键,政府应该大力保障住房的土地供应,严格加强对土地的监管,针对闲置土地应该对其收取闲置费用,同时还应对两年以上未开工的部分企业实施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制度,将更多的闲置土地以及企业用地作为住房用地,以保障百姓的住房需求。同时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土地的供应结构进行政策上的调控:

1。1 减少或是停止别墅用地;

1。2 优先满足普通住房的用地需求;

1。3 严格控制高档企业用地和住宅用地;

1。4 加强地经济适用房用地的控制。

2、严把经济闸门与土地闸门同等重要,应充分的利用银行利率与存款金制度,对市场上的资金量进行调整,以此来为房产市场降温,促使其恢复到健康、政策的市场秩序上。首先,存款准备金与银行利率的调整本身具有作用强且速度快的特点;其次,其能够客观的进行经济调节,能够影响所有银行以及各种金融机构;再次,在特定的条件下,若其他的货币政策是不可能替代银行利率和准备金制度的。

3、除了对土地闸门与经济闸门的调控以外,还需对行政闸门进行调控。严把行政闸门主要是指利用国家相关行政手段,例如出台政策、征费、限购以及税收等手段加大对当前房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对房产市场中存在的'如炒房等不良行为进行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整,防止土地政策及其价格起伏不定。

(二)认真研究,寻找有效措施

1、经济角度:为了控制房价上涨并使房产市场保持良好的秩序,应该大力加强对福利房政策以及贷款向低收入倾斜,制定并完善对低收入人群的保护政策。对金融模式进行创新也是帮助调整房价市场秩序的有效措施,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在商品方开发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在能够保证自身收益正常的情况前提下,切实加大对中低收入的群众的保护及优惠政策。

2、行政角度:从行政制度上来保证经济适用房以及保障房的建设和开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房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民生,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我国目前的房产市场的住宅供求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房价太高使很多中低收入的群众难以实现购房愿望。因此,政府应通过加大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来完善房产市场的秩序和制动,使其平衡和谐的发展。

3、分层角度:从不同的需求角度来对房产进行分类,全面做到低者有保障、中者有支持及高者有市场的原则。让不同类型的住房能够区别开来,并运用不同的手段来对不同类型的房产进行管理。

总结:

本文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及房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指出房价涨幅过快、市场秩序不和谐等是我国房产行业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本文还认为地价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唯一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来控制房价,调整房产市场秩序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并研究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篇11:浅议林业与环保经济论文

摘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

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

篇12:浅议林业与环保经济论文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林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二、森林的的功能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三、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深加工节能减排的作用

增加木质林产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可增强木制林产品储碳能力。中国林科院专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砖材料,约可减排0.8t二氧化碳。这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此外,利用灌木和林业剩物发电以及种植油料能源林发展生物柴油,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既增加碳汇,又减少排放,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积极贡献。

篇13: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

一、建筑技术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及建筑企业对建筑技术经济工作的不断重视,建筑技术经济工作越来越成为各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然而,在实际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问题导致成本投入加大。例如,在某工程中,工程要求建筑地下室的地板用聚氨酯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施工,然而聚氨酯防水材料对于环境湿度要求极高,倘若地面不干燥会直接影响聚氨酯防水材料的使用。当时施工时正是雨天,空气很潮湿,地板有水渍,常规来说不宜于施工操作,但由于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使得施工地下室重新返工和翻修,大大延误了施工进程,也对施工的成本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为节约工程成本,盲目缩减工期,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例如,在某屋面防水工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满足业主的时间需要,缩短施工工期,擅自调整屋面的施工工序,将屋面防水的施工提前。由于施工工序的混乱安排,导致后续的施工对屋面防水材料的损坏严重,延误了工程施工的工期,增加了大量的返工费用和维修费用。这一案例,也从根本上显示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问题。

3.建筑技术经济的相关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首先是建筑项目的结算管理和统计管理。在施工中普遍存在工程各阶段资金流向数据统计不及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相关账目登记不及时的现象,这就造成项目结算依据不足,项目款项回收不及时的问题;其次是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力度欠缺。

二、解决建筑技术经济工作问题以及更好实现经济为技术服务的对策

1.明确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加强相关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制定好建筑经济相关工作的内容,才能不断加快建筑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公司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还是从外公司引进,都要收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一种关系;再者建筑技术使用之后能对技术引进公司以及技术享用客户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二种关系。在建筑实际施工中,针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各建筑公司应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各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中错误施工方法的出现,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技术错误导致的施工成本的浪费问题,从源头上缩减建筑施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2.应加强财务监控的力度。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国家及各建筑企业应不断加强并完善对财务监控的力度。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各阶段的资金流向,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对标价、施工周期以及建筑质量等进行综合的比较,在比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逐步完善施工各款项的审批制度,深入建筑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减少施工进度款的盲目支出,有效合理的控制施工资金的使用,降低建筑建造成本,更好地实现建筑资金向建筑技术创新方面的转化。

3.建立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各种需求,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让建筑技术在满足必要的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劳动消耗,并在经济技术相关原理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各项目涉及情况进行各相关性分析。当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程度一定时,其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越少,企业经济效益越大,这就显示出制定完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经济活动中,要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经济技术的分析方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技术的协调发展奠定一定的制度保障。

4.积极寻求建筑技术的技术创新。建筑经济工作主要是围绕降低建造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来不断展开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更要制定方案破解项目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不断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技术要求,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技术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项目研发、建造过程中,以便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

三、结语

就目前来看,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环境的指引下,各建筑企业应继续围绕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以及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企业活动的中心,不断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不断改革技术创新,为更好地实现建筑企业经济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建筑技术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4: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概述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要求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多多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针对这一目的,主要采取的途径就是转变当前固有的经济增粘模式,创新管理制度体制,开发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式能源,减少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最终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和低碳经济相对应的主要就是在建筑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最终达到建筑行业和环境资源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当然也可以指具体的能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建筑物,其主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建筑行业内进行低碳经济的运行,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耗能最为严重的一个行业之一。在该行业内大力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就能够为整个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理应把低碳建筑作为未来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二、在建筑行业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在建筑行业内的发展不仅仅是建筑行业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并且还是我们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耗能大户。以往有调查研究显示,当我们建筑1m2的建筑房屋平均要排放出0.8t的碳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然其消耗的能源也是较为巨大的。并且在房屋建筑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比如照明、通风、采暖等都可能会继续消耗能源,这也就造成了当前我国能源较为短缺的现实,而这一现实也恰恰使得我们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此外,对于环境来说当前的现状也极不理想,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重,这反过来对我们的生活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生态失衡现象使得我们只能自食其果。为了避免这一现状的恶化,当前我国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低碳经济也在各个行业中发展起来,建筑行业当然首当其冲的应该进行低碳建筑的改革。

三、低碳经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既然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那么我们理应在具体的建筑项目执行过程中做出必要的改进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下面就主要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和具体的项目管理等三个方面,介绍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如何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1.低碳经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指挥者,理应在其中体现出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进行相关的低碳经济设计。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后期的施工当中得到相应的体现,最终做好低碳经济的应用工作。具体来说,在建筑设计当中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开发出一套适合于建筑节能和低碳经济的设计流程。进而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完善和改进原有的建筑设计模式,降低施工中的能耗。具体到城市建筑设计,我们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主要路径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被影响,结合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提高来增强低碳设计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建筑设计中的土地占用面积上下功夫进行思考,土地占用率也是衡量一个建筑工程环境破坏状况和耗能状况的主要指标。

2.低碳经济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低碳经济发展和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建筑具体施工技术上,新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国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最早的一项研究和实践。在具体的建筑施工技术中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积极开发新能源、新材料,采用新型的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不可再成能源的节约来说意义是极为重大的,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着眼点,比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利用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创新施工工艺也是低碳经济应用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是针对当前耗能较为严重的几个主要施工技术进行必要的节能创新,就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能源使用,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3.低碳经济在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也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管理的水平不仅仅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比如,我们在具体的项目管理中加强对于电力使用和原材料使用的监管就能够起到有效的节约作用。此外,加强施工的标准化管理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工程的重复施工,提高低碳经济的应用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节约。因此,需要我们加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效率,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对比分析论文

试论我国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的构建论文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趋同

论文案例分析法

论对华反倾销投诉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绿色壁垒对出口贸易影响论文

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污水处理开题报告书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论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2023-05-22

反垄断法论文2023-03-04

g20峰会主题的认识2023-04-28

论中国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遏制反倾销措施滥用之可能性2023-07-21

移动教育的实现模式及发展论文2022-08-31

税收论文的参考文献2022-08-15

剖析小额贷款的启示与反思论文2022-08-07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2022-09-06

新人教版地理教学设计2023-04-26

大专毕业生论文题目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