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时间:2022-10-15 07:42:5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江湖鸭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篇1: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服务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水平和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现有的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全适应当代农业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建立一种新型的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业

引言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提升,使农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和农业从业者素质的提升上。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篇2: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1.1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1.2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

尽管近年来推行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基本上将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责、权、利明确区分开来,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仍然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去应付各种行政事务,极大地分散了进行科技服务的时间和精力。由于各种服务机构、组织之间实行条块管理,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人为设置了农业科技服务的障碍。

1.3基层农技推广依然薄弱

现阶段我国部分县市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人员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其基本处于半停业状态,在中西部部分地区问题突出。资金匮乏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致使很多员工离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通畅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原因。

篇3: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2.1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村农民的交流

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是我国农业科技的主要研发力量,很多成果需要在大面积推广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农民也十分渴求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这2方面的人员交流太少,导致信息不畅。在新型消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应定期组织科技工作者进入乡间地头,了解农民最需要的技术,反馈上一批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

2.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农技的推广应用效果。传统的农民培训体制已经不能适用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机构,是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还需要创新农民教育形式,丰富和完善教育培训内容,从农民的生产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民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情况,实行分批次、分阶段的培训手段。既要培养中高知识水平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更要重视广大农村青壮年的技能提升。

2.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资金来源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建立各种政府农业补贴的阳光运行机制,让政策的实惠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加大农村信贷的投入,结合每个县的具体情况,建立专门金融机构主导,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信贷体系,降低农村信贷成本;带动农户加大资金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让农户得到具体的现实实惠,更要让农户了解未来应用先进农技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收益提升,让农户在增加农业投入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

2.4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农业科技快一秒投入使用,农户得到的实惠就多一点,以往的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流通不畅,科技工作者和农户的沟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的使用。在构建新型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例如信息交流平台,专业技术交流QQ群、农业技术推广热线等,减少信息沟通中的壁垒,降低农户获取科技信息的成本。

2.5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稳定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队伍建设是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根本,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应本着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建立能上能下、可进可出、合理流动、积极勤奋的农技服务推广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和薪资管理制度。

3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型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体制机制、融资手段、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少雯.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高华.新形势下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37(6):1029-1034.

篇4: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最近,笔者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在桃江县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得到几点启示: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现实情况表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传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 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提高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 从桃江农业发展实践看,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大。去年全县通过配方施肥技术,扩大杂交水稻、“双底”油菜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免耕农作制度,推广畜禽、鱼配套饲养技术等科技措施,增加经济效益约5200万元。据18个科技推广较好的村调查,每工日的纯收入由过去的15元提高到现在的30元,务农的纯收入能高于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稳定农户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可以逐步完善在“户为基础”的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改革传统农业提供示范。 如何在家庭联产承包形式不变的条件下,把科技网络向村、组、户延伸,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要求。倘若我们以科技服务为桥梁,把以“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同社会化生产联系起来,大面积推广科研试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既可以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可以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农业科技服务在粮食高产区处于滞后状态 一、虽有体系,但机构配置本末倒置。 主要是“两个不顺”:一是体制设置没有理顺。县一级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无法协调四站(粮油站、经作站、土肥站、植保站)、一所(农科所)、一校(农校)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推广、生产体系之间各网一面,缺乏配套性协作。二是人员配置没有理顺。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254人,其中县一级农技人员占70.3%,乡镇一级占29.7%。村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则由村级班子负责传递。这种倒宝塔型人员配置结构,既与农技推广相脱节,又与网络延伸相抵触。这“两个不顺”使科技传递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等服务滞后现象。 二、虽然运转,但措施配套脱节错位。 一是少数地方搞农技推广,各自为阵,单项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室内研究,不愿从事大田试验。科研成果被闲置的情况也很突出。二是技术与投入脱节。近几年农技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比较突出,有的正常农技活动也被压缩。 三、虽有服务,但层次很低囿于表面。 一是服务项目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二是服务质最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三是服务方式缺乏技农贸一体化的多样化服务;四是服务体系缺乏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低层次的服务,往往形成星与点之间的辐射盲区,放弃了内围死角;少数农技推广单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术推广,而是搞经营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广项目,也是高价收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消极作用。 建设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实途径 一、针对多成份、多门类的农业经济格局,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的主攻点放在村一级。 根据桃江县实际,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建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一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结构。这是近期内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笔者的思路是:第一,调整县级,重点是“减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站、所、校之间的关系,使挂帅的有实权,充分发挥其指挥协同职能;对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重叠机构,可以作适当调整和合并,把富余的科技人员下派到乡镇去;采取“三不变”轮换制的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搞示范、搞承包,对出类拔萃的农技人员可直接分配到乡镇担任农技推广的领导工作。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乡镇农技服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技术人员的配备原则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调配上要注意向边远地区倾斜;农技服务内容可由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方面发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阶段按规划实施。经济实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宜向农民摊派抽薪。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村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也可根据本村特点,配置畜技员、鱼技员等。为减轻群众负担,有技术的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在技术指导上以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为主,也可用示范户的办法,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 二、针对多层次、多内容的农业技术工作机构,分解职能,从实处起步,把服务的立足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 县一级农业职能机构有数十个,若加上乡(镇)一级,机构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门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计划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无效劳动,很有必要。笔者设想科研机构的主战场,就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比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农技工作部门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抓住能启动全县农业生产大踏步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推广;也可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并与现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推广,促进科技推广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针对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结构,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把科技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质的问题,难以适应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农村的接受程度,现阶段除了加强农村劳力的培训、教育外,比较现实的途径是要把科技培训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传递上。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县所有村组。二是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用田头讲座、田头诊断、田头示范等形式,把技术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县农业技术学校,应把培训重点优先放在村农技员和“两户”队伍上,并逐年轮换,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四、针对多机制、多功能的农村经济服务实体,把经营的出发点放在无偿或低偿服务上。 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应端正指导思想,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立足“围绕服务搞经营、办好实体促服务”,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对常规、普及技术实行无偿服务,开方配药、适用技术实行低偿服务,高难技术实行有偿服务。同时,乡(镇)一级要合理配置好服务与经济的力量,在自食有余的情况下,力争使多数民办技术人员从事农技服务、推广工作。 湖南桃江县委政策研究室:六的云

篇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2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健全完善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县人大组成调研组,于20**年6月至7月开展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先后召XX县级涉农、编制及人事等部门座谈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会,了解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赴XX区、彭水县和四川XX县学习其先进经验;并实地到悦崃、鱼池、龙沙、大歇、石家等乡镇调研,听取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4+2”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县、乡两级农服机构、畜牧兽医站为基础,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用人才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公益性农服体系基本健全

全县有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77个,从业人员38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39人,占61.8%。主要负责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等公益性服务。

1.县级服务机构。现有县级农业科技服务单位13个,其中农委组成机构3个(畜牧局、辣椒办、烟办),农委直属管理事业机构9个(科教信息科、两芋办、特色产业办、农技服务中心、农环站、水产站、植保植检站、马铃薯研究发展中心、农机推广站),直属县委党校管理的县农广校1个。县农委所属事业机构56人,技术人员26人;畜牧局39人,技术人员10人。

2.乡镇服务机构。现有乡镇农服中心32个,编制184名,实有152人,缺32名;乡镇畜牧兽医站32个,编制153名,实有140人,缺13名。农服中心内设农技、农机、水利、林业等岗位,行政归属乡镇人民政府,业务上分别接受农委、水务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指导。乡镇兽医站由县畜牧局直管。

(二)社会化农服体系日趋完善

1.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99个,其中部级示范社3个,市级示范社12个,县级示范社20个,农户入社率44.6%。涉及全县种养、加工、农机等领域,主要为农户提供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

2. 深入推进县校(院)合作。自10月与西南大学合作以来,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县校(院)合作“石柱模式”。现有县校合作办公室1个,辣椒、黄连、莼菜、魔芋、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专家大院4个,研发中心1个,实行了“一院一镇一部门”对接工作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科技到农户家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牢固树立“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共引进和培育县级龙头企业3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涉及全县种养、农产品加工、营销等领域。

4.多途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近五年来,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养农民技能型、经营型、生产型人才15940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培训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等实用技术人才余人;现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万余人次。

二、四川XX县,本市XX区、彭水县有益经验

经市农委推荐,县人大组织考察组赴四川省XX县和我市XX区、彭水县学习取经。XX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先行先试县,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涪陵和彭水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相对较好的区县。综合起来,其主要经验有以下四点:

(一)农服体系健全。XX县经过四次改革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公益性农服体系,合并组建了县农村发展局,下设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等8个中心(办公室);在14个乡镇设置10个片区农业综合服务站,每个站均设农技、畜牧等8个岗位;建立完善了村级农业服务站。XX区分产业设立了专家组和技术服务组,完善“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转化应用通道。彭水县成立了产业发展专家组;建立了区域农技服务站点、农民田间学校;加强了村级农技服务店和村级服务示范点建设。三个区县的农广校均设在农委(农发局),XX县的乡镇林业、水利单设,彭水县乡镇林业单设。

(二)基层基础工作扎实。XX县加快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服务”的分离,深入推进“两化”(信息化、市场化),全县10个片站设施完善,信息化程度高,较好地解决了田由谁种、钱从何来、人往哪去“三大难题”。XX区在18个乡镇(街道)建设服务大厅、培训教室、检测室,配备14万元的办公、检测设施。彭水县加大了农技人员的配备,按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10:1的比例选聘技术员,其中县级农技推广队伍选10%,乡镇农服中心70%,示范基地、区域站所选土专家20%。

(三)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完善。XX县坚持逗硬六项制度,即:量化到人的目标管理制度、全面公开的服务承诺制度、半年一次的社会评价制度、倾斜一线的政策激励制度、定期举行的工作通报制度、分片包干的责任落实制度。XX区加大考核力度,对农技人员实行农户、区级业务部门、乡镇政府(4:3:3)三方共同考核。

(四)农业科技服务到位。XX县全面推行“六新服务”,即:农民需求型的订单服务、三级联通的呼叫服务、推行委托的补充服务、进驻特色基地的集中服务、依托科研院校的专家技术承包服务、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化服务。XX区和彭水县也有促进乡镇农服中心工作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益性农服机构趋于萎缩,难以发挥作用

尽管我县公益性农服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认识淡化、人员老化、投入减化、工作弱化、考核虚化等问题,农服机构特别是乡镇农服中心有逐步萎缩之势,与20中央1号文件要求相比,在思想认识、人才储备、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

1.思想认识有差距。调研发现,当前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乡镇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认识较以前有所淡化,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乏结合乡镇实际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后在家务农人员减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政府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更多的由农户转变为农业大户;主观上是农业科技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服务”分离后,乡镇对公益性服务重视不够,片面将服务职能转移给专业合作社、县校合作机构和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有的乡镇农服中心已形同虚设。

2.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有人员严重老化。一是年龄老化。县农委正式职工平均年龄达48岁,畜牧系统50岁以上人员达42%以上,乡镇农服中心人员大多也在40岁以上。二是知识结构老化。大多只能从事传统农作物、畜禽养殖的技术指导,对新兴特色种养业不甚了解。三是文化程度偏低。在239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只有31人,占13%;大专文化90人,占37.7%;中专及高中文化78人,占32.6%;初中及以下40人,占16.7%。四是业务水平不高。副高级职称只有13人,占5.4%;中级职称只有59人,占24.7%;初级职称167人,占69.9%。

——新鲜血液补充缓慢。自 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农服中心很少再招专业技术人员。尽管近3年加大了招考力度,计划招聘农业专业人才34人,但实际只招录对口专业人才16 人,不到计划的50%,且大多留用县级机关,各乡镇农服中心充实的年轻人多为非农专业,无法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目前,因人员到龄退休和提拔,全县乡镇农服中心、畜牧兽医站缺编45人,平均每个乡镇至少缺1人。

——人员编制结构性失衡。与其他区县相比,我县农服机构编制表面上看不算少,但把其他区县单设的乡镇水利、林业站计入后,我县的编制数总体偏少,且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一是全县各乡镇事业机构之间人员不平衡。全县乡镇人民政府的事业编制总数为692名,其中农服中心184名,占26.59%,畜牧兽医站153名,占22.11%,财政所152名,占21.97%,文化服务站44名,占6.36%,人口计生服务站59名,占8.52%,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00名,占 14.45%。就农服中心承担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等多项职能来看,每个岗位仅占编制总数的6.65%,其编制数相对较少。二是各乡镇农服中心人员编制不平衡。四川省XX县每一个农服中心都定编8人,规模相等。而我县大的镇有10人,少的仅4人。三是农服机构内部各专业编制不平衡,相对而言畜牧兽医编制较多,水利、林业编制较少。

篇6: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情况及问题论文

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情况及问题论文

一、“十一五”以来信阳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首先建立了超级稻、茶叶、紫云英、板栗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形成了配套的栽培模式,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极大提升了技术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二)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深入推进,,信阳市7县2区共遴选409名绝大部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建立了12个试验示范基地,遴选了4090个科技示范户,大力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三)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围绕产业发展、立足生产实践,信阳市农业系统引进农业学院的毕业生,规范人员聘用管理,明确上岗条件,把好进人“关口”。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性培训。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加快知识技能更新,每年参加农技推广的人员还要参加河南农业大学和信阳农林学院的培训班。

(四)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量迅速提高

近年来,信阳市选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作物新品种,如水稻扬两优6号、岗优188、Y两优1号、深两优5814、冈优1237、9优418、丰两优4号、特糯2072;小麦郑麦9023、偃展4110、矮抗58、豫农202、郑麦366、西农979、扬麦15、扬麦20等,进行推广种植,这些品种对于全市粮食单产和总产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五)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情况

信阳市农技推广体系分为市、县、乡、村、农户等农技推广网络,市、县两级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植检站、农业经济管理指导站、茶叶实验站、农产品质量监测站、种子管理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站等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全市设置了155个乡镇级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大部分仍属乡镇管理;为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信阳市建设80个区域站和10个乡镇站,总投资额4374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完工。

二、信阳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信阳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是基层农业服务站。目前,全市9个县区的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归属乡镇主管,编制在乡镇。乡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是农业、畜牧、农机、水产、农经等职能集一身,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技推广工作;乡镇往往将农技推广人员作为驻村干部使用,服务于乡镇中心工作,精力分散,会把农技推广业务当成“副业”,削弱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能。

(二)农业科研部门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信阳市农业科研部门,力量相对较强,近年来在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主动挑担,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品农业作为全市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但受现有体制条件限制,农业科研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农民职业培训除了专业大户、合作社,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还是信阳市农产品生产的主体。而农民的科技应用意识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意识必须加强农民的农业科技应用知识培训。

三、加快信阳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的研究

一是建议深入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按照既有利于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又有利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原则,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资金使用得到有效监督。二是建议加强合作社等农业推广新载体的培育。由于合作社、种粮大户、示范户品牌意识强,对农产品的生态要求较高,其农产品的效益也较好。老百姓看到他们的效益之后,就会效而仿之。三是建立服务项目库和服务人才库制度。由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牵头,依托农技110网站,建立服务项目库和人才库对接平台。

(二)以科技支撑推进精品农业

一是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农业。二是发挥农业科技相关主体作用。要发挥科研机构、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四是加强生态农产品的深加工研究。五是做大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三)加大职业农民的培训

建议利用现有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部门自身的优势,开展农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并组织现代职业农民培训,以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篇7: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与过往情况不同的是,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各项基础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就业教学方面的内容则是有待提升的。高校大学生在临近毕业阶段,需要积极的寻找工作机会,让自身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不是被各种琐事困扰。现下的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时间,只是让学生在高校内部自由活动,严格限制其在外部寻找工作。同时,当学生毕业以后,则开始以各种手段驱逐学生,导致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这一点在今后必须严正的改善。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分析

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很多高校大学生,其在大三阶段就已经开始寻找工作机会了,同时很多人都拥有较多的能力,如果在一年的工作内有效积累经验,则会对自身后续的发展与竞争,增添较多的砝码。对于国内众多的高校而言,多数院校都不愿意为学生负责,把学生限制在高校内部,仅仅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外出现事端,而在毕业以后在,则希望学生尽快的离校,腾挪更多的空间,这种情况的长久存在,给国家人才建设和高校教育构成了严重的危机。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应具备以下内涵:

(一)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在相应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指导。例如,针对机电专业、土木专业等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应该由校方带领学生,在各个企业或者是相关的实习基地当中进行锻炼,将主观上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客观上的工作相互结合,适当的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的能力,而不是作为“一张白纸”的状态。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要具备客观上的功能。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虽然拥有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可是相关的办公室基本上没有人存在,仅仅是挂牌而已。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少数教师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进行分享,多数教师还是集中在理论上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很难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近年来,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成为了一种摆设,学生对此的'反感程度不断的增加。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高校层面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倘若仅仅是在理论上完成培养,则根本达不到人才的供需平衡。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在多个层面上予以足够的努力。本文认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首先应该在高校层面上做出彻底的革新。

1.建设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成立实质上的就业指导部门,安排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例如,在就业指导教材方面,理论化的、无用的东西必须彻底的告别,应该让教师自行编写相关的就业指导内容,包括初入社会寻找工作的类型、如何在他乡生存、如何在工作过程中迅速融入环境等等,要交给学生最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在理论上分享。

2.学生在大三阶段寻找到就业机会以后,倘若校方无重要的情况,则应该充分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干预。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人才,而不是将学生作为赚钱的工具。当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以后,校方可以予以积极的支持。绝大多数学生在大三就已经完成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本没必要长时间留校,这不仅耽误了学生的发展,还容易导致校方失去正确的教育机会。

(二)用人单位层面

就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本身而言,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弥补之前的过失问题,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可是,大学生毕竟经验较少,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在基础上开展,难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再加上用人单位的某些不轨思想,对学生构成的威胁较为严重。所以,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当中,用人单位层面同样要得到积极的关注。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不要一味进行人才高消费,用人上坚持专业素质和能力第一,只要能满足就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就可以,不盲目攀比,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人才,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招纳不同层次的毕业生,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结果来看,部分高校开始有所转变,对学生提供的积极帮助增加,互相之间的矛盾有所减少。但是,有很多的高校,其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还是有待提升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介入力度,对高校的错误行为及各种隐患强化干预,甚至可以通过某些惩处措施来减少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马俊云,刘桂智等.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馆建设,,(06).

[2]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高校的责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05).

[3]张国权.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03).

篇8:公共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公共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离不开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档案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实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内涵入手,进一步阐述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档案馆;建设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单位,既肩负着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利需求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公共档案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公共档案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公共档案馆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

公共档案馆是一种政府承办的公益性的文化单位,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社会信息档案查询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反映公共资源和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为公共群体提供服务实现公民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享有的公共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是践行这一举措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对象和目的

公共档案馆是档案馆的一种类型,最大的特征就是公共性。因此,公共档案馆就是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馆藏资源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公民。公共档案馆在满足公民对馆藏资源查询利用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播档案文化,进一步确立公众的文化权利。公众的文化权利的确立和行使,要求公共档案馆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并要参与到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因此,积极传播档案文化和维护公众的文化权利,是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公共档案馆服务的特性

公共档案馆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内容是以档案资源供给为主,这种档案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在查询和利用工程中不会产生利益性竞争,公共档案馆无法通过市场效应来调节公众对档案的使用率,而公众也无法通过交易途径来谋得档案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从公共档案馆的确立和定位来看,公共档案馆服务的是全体公众而并非特定群体。因此,公共档案馆应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深入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三)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原则

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档案收藏的场所,它不仅是对政府和社会重大事情的记载,而且也记载了广大公众的普通历史事件,它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承载社会、国家及个人文化积累于一体的文化事业机构。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是对历史的客观反应与公正表达,它揭示了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写照,因此,公共档案馆的定位与性质决定了其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服务社会。

二、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公共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展览馆、纪念馆、公共档案馆等部门或机构。缺少了公共档案馆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成的体系,公共档案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累、保存、沉淀,是其它任何部门都无法取代的,同时它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支撑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公共档案馆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有利于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

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档案馆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对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公共档案馆的建立与运行,不仅仅是政府设立的一个供广大人民群众查询和利用档案资源的服务机构,同时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服务大众的文化制度的形成,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众基本文化权利的行使。

(三)有利于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政府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而且也是促进公共档案馆发挥文化职能的中坚力量。因此,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必然会加大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也会制定并出台一些相关文件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公共档案馆有效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促进公共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公共档案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的融合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各个文化部门相互支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共档案馆作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事业文化单位,它既具有一般文化事业机构的共性,也具有属于其自身特色的专属属性。它与其它文化机构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不同。只有将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公共档案馆地位提升起来,才能够激发公共档案馆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服务能力。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明确和规范各个文化部门的职责与权力,使公共档案馆能够与其它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同时要竭力打通公共档案馆与其它文化部门之间的隔阂,凝聚服务社会公众的文化合力。

(二)丰富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综合实力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档案馆藏资源使用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我国很多公共档案馆馆藏资源匮乏、内容与形式单一,馆藏结构不够合理,大多馆藏资源记录的都是政府政务工作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等。而那些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特色事务的记载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档案馆要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必须要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逐步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其中公共档案馆要加强与公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建设,收集和完善公众户籍、婚姻、医疗等档案资料。同时还要建构与当地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如风景名胜、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既能够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发展,又能够满足外地游客的文化需求。

(三)深化公共档案馆的服务举措

公共档案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公众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满意度。然而,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相比,公共档案馆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如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节假日不对外开放、传统化办公模式等等。因此,公共档案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要改变原来的不便之处,在保证丰富多样的档案馆藏资源的同时,积极优化相关的服务举措。首先,政府部门要规划好公共档案馆的选址与建筑,要选择公众比较密集的生活休闲区,同时还要兼顾与其它公共文化部门的协调与设置,使某一区域能够满足公众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查询与利用。其次,要合理布局公共档案馆的内部陈设,依据档案分类规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后,要合理安排馆藏开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办公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满足公众的切实需求。

(四)提升公共档案馆队伍的综合素能

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档案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公共档案馆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抓好馆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优化档案管理队伍,在提升专业档案管理素质的同时,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公共档案馆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档案人才管理模式,即引进适合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增强档案管理实力;加强对已有管理人员的进修与培训,不断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能。

参考文献:

[1]苏君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研究[J].档案建设,2013.5.

[2]周林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档案馆职责研究[J].档案学研究,.5.

篇9: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分析和探索,指出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设想以及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问题;对策措施;山西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一个必然选择[1]。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2]。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3]。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还有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不增收、技术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也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去加以解决。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4]。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入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5]。1.1.2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虽然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基本健全,但其内部缺少动力,人员流动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来用人制度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果创新的动力。三是许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而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6]。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7]。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8]。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9]。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对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入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10]。

篇10: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3.1逐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

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入,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20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14]。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入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方面建设

3.4.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认定一批优势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15]。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16]。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17]。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作者:陈敏克 何燕 逯楠 单位: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彭迎,赵颖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367-368.

[2]新华社.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02-01].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3].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02-01].www.ce.cn/xwzx/gnsz/szyw/201502/01/t20150201_4484945_1.shtml.

[4]陈景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2012(3):20-23.

[5]何燕,解睿.山西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315-1318.

[6]廖玲,杨立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文献综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7):14-15.

[7]高新楼.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8):9-12.

[8]杨学利,张少杰,古安伟.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1501-1504.

[9]王佳,杨玲.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8-9.

[10]郭庆惠,尤芳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1]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9):82-83.

[12]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13]叶永钢,熊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41(1):356-358.

[14]邵立民,邵晨阳.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5):12-17.

[15]冀宪武,邢亚静,赵永胜,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山西的启示[J].农业网络信息,2012(10):109-113.

[16]晓雨.“五大工程”推动山西农业发展[N].山西科技报,2012-06-13.

[17]王斌,马宏斌,张强,等.山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建设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06-310.

篇1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为了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分析和探索,指出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设想以及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问题;对策措施;山西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一个必然选择[1]。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2]。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3]。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还有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不增收、技术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也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去加以解决。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篇12: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论文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4]。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入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5]。

1.1.2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虽然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基本健全,但其内部缺少动力,人员流动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来用人制度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果创新的动力。三是许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而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6]。

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7]。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8]。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9]。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对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入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10]。

篇13: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论文

3.1逐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入,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14]。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入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方面建设

3.4.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认定一批优势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15]。

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

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16]。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17]。

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彭迎,赵颖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367-368.

[2]新华社.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02-01].

[3]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02-01].

[4]陈景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2012(3):20-23.

[5]何燕,解睿.山西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315-1318.

[6]廖玲,杨立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文献综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7):14-15.

[7]高新楼.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8):9-12.

[8]杨学利,张少杰,古安伟.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1501-1504.

[9]王佳,杨玲.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8-9.

[10]郭庆惠,尤芳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1]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9):82-83.

[12]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13]叶永钢,熊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41(1):356-358.

[14]邵立民,邵晨阳.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5):12-17.

[15]冀宪武,邢亚静,赵永胜,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山西的启示[J].农业网络信息,2012(10):109-113.

[16]晓雨.“五大工程”推动山西农业发展[N].山西科技报,2012-06-13.

[17]王斌,马宏斌,张强,等.山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建设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06-310.

篇14: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论文

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生产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1]。

2.1农业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以政府主办的科研机构为主,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省部属科研机构,它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事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创新问题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动过程中不断教育培训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2农业技术创新系统

逐步推进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突出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时,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2.3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是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等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各类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构成主体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2]。

2.4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以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障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13]。

2.5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

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山西省的农业特色,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学科带头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农户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

篇15:农业科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农业科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已成为国际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档案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构建,在节省档案管理时间、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相比,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让办公变得系统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规范档案管理

一、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其主要内容是对档案的实体进行保存,但在现代社会,则主要是对于相关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进行保存,并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使其对社会具有服务的功能。而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则主要是对于数据压缩和数据库以及高速扫描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纸质文件实现计算机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移交、查阅等日常工作数字化管理,保证档案的信息库具有信息化和有序化的特点,推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一)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大多数农业科研活动主要是在野外环境中进行的,其档案资料的建立受到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在结束采集对信息进行存档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字迹不清、信息不全的情况,严重影响其信息的质量。所以,这种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储存和再利用。而进行档案信息化处理后,则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储存,利用的过程十分便利,能够保证原有档案的完整性。(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巨大的工作任务量,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但工作效率低,且也会造成各种浪费。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代替传统档案管理中的收集方式,有效保证档案资料管理的完整性与整体性,通过网络技术对信息的查询和检索,增加档案使用过程的方便性与快捷性,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将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研工作处理好,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增加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与现代化管理水平,为科研档案后期管理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不够。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中,农业科研研究部门对科技档案信息缺乏一定的重视程度,依然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另外,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档案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其认知体系存在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到技术的发展。(二)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发展建设中,主要追求的是科研效益,注重科研研究资金的投入,缺乏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三)信息技术和设施有待进一步普及。农业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配套的服务平台,造成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多运用在经济发展地区和农业企业单位,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部分农村信息技术和设施无法得到完善与整合。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加速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进行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中需要具备高水平、高水准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进行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时,其重点内容就是培养计算机技术、农业科技知识、档案知识三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全能人才。需要农业信息管理人员加强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管理者的细心、责任心、事业心。与此同时,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在生活待遇、职称等各方面提供帮扶,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得到更好的保障,以致更安心于工作。(二)更新观念,规范档案管理。科研人员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于最初的原始数据与资料需要进行规范性管理,否则很容易造成这些资料的流失,这就需要对相关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强调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使其有及时归档的意识,从而丰富农业科技的档案资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三)抓紧档案信息化规划、标准与政策的制定。在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就要将如今的现状与可能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要突出重点,由点到面,有序进行。面对过去的传统纸质档案,也要尽快制定统一管理的标准,然后逐渐实现数字化,有效避免各种人力与物力的浪费。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住机遇,加快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合理规划,加大投入,配备专业人才,逐步建构完善的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迈向新的台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茜茜.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以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为例[J].科技资讯,(30):134-135.

[2]崔淑敏.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2):138-140.

[3]李坤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12):99-100.

篇16: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2010年,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内容,制定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方案,并建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发完善国家级及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改进产量预报技术。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技术指导和发布区域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产品;省级开展本省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市、县释用;市、县订正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产品,面向农民开展服务,并及时了解服务效果及需求反馈上级业务单位。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县级气象部门在省级指导下开发适合本地的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针对性特色服务。农业气象试验站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和示范;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2010年,国家级、省级编制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完善国家级、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实现业务试运行;实现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市、县级的实时共享,省级加强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的市、县级应用指导工作;每省选择一县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细化、释用并订正上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等产品,开发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直接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三)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积极参与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切实提高各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综合能力。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发展与我国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国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

报。强化国家、省级粮食作物产量预报,拓展产量预报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各地大宗作物、牧草产量与载畜量预报、农业年景预报和地方特色农业的产量与品质预报。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资源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由应急作业向主动防御作业转变,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区域人工增雨防雹重点作业示范基地。增强各地人影飞机、高炮作业能力,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2010年,推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实施及有关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实。国家级做好全国粮棉油产量预报及世界粮食主产国粮食产量预报服务,省级做好本省粮棉油产量预报服务;国家级和省级针对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市、县级释用、订正省级指导产品,开展服务。

(四)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国家、省级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国家和省、市、县级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提高农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提供支撑。2010年,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分析评估,13个粮食主产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启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其他省针对当地大宗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至少启动1项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河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各选择一个县开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和特色林果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现精心整理出实验站仪器配置清单以供参考:

托普仪器作为项目仪器的研发生产单位,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全套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防御体系建设项目》配套仪器,如果贵单位有相关项目,希望给我们一个机会,您可以来电咨询一下,我们可根据您的具体需求,提供配置方案、产品选型及专业采购等服务。

旅游专业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

研究生工作总结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

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技能论文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年终工作总结

医院科研年度工作计划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对策论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县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探讨论文2022-05-06

电力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2024-03-18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研究论文2022-09-24

评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2023-03-20

加强系级教学督导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论文2023-06-17

功利主义和主义社会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论文2022-08-18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论文2022-11-17

廊坊市林木种苗生产情况地调查报告2023-06-24

计算机系毕业论文2023-02-13

探讨内蒙古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论文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