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

时间:2022-04-29 11:12:4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uichi”为你分享13篇“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

篇1: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

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

“96.8”暴雨洪水的特点是暴雨强度大、历时短,洪水洪峰流量大,而洪量相对较小。洪峰流量一般相当于一遇左右,洪水总量为一遇左右。海河流域每次大水都给流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启用6个蓄滞洪区,地质灾害6000余处,交通干线中断121h,死亡200余人,全流域洪涝水造成经济损失402亿元。

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洪体系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海河流域经过50年代、70年代初和80年代三次规划,两次大规模治理,先后修建了190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其中山区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256亿m3,控制山区面积的85%;修筑骨干堤防3535km(其中Ⅰ级堤防599km,Ⅱ级堤防2936km),扩建、新辟了漳卫新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骨干行洪河道,扩挖了南排河、北排河、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排涝河道,仅海河水系的设计入海能力就达24680m3/s;规划保留了28个行蓄滞洪区,可滞蓄洪水198亿m3。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理方针,初步构筑了以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和蓄滞洪区为骨干,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防洪格局全面形成。大水后,国家加大了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中央共安排海河流域防洪工程投资166.51亿元,地方匹配投资251.6亿元。截至年末,完成Ⅰ级堤防治理282km,占Ⅰ级堤防总长度的47%;Ⅱ级堤防治理619km,占Ⅱ级堤防总长度的21%;实施了黄壁庄、岗南、王快、于桥、大黑汀等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了盘石头水库和永定河滞洪水库;蓄滞洪区内解决救生问题的.人口增加到131万人,占蓄滞洪区总人口的25%;防洪非工程建设也得到初步加强。

2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经过多次治理,海河防洪体系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流域水情复杂、治理投入不足等原因,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与新形势下的防洪保安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尚不具备抵御标准洪水的能力,洪水仍然是流域的心腹大患。

(1)防洪工程标准偏低只有永定河、子牙河、漳卫河部分河段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其余河道均未达标;山前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城市防洪设施尚不健全,24座重点城市中仅北京、天津基本达标,其余城市均低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2)中下游河道行洪能力严重衰减由于河道淤积严重(主要入海河道淤积总量约1.9亿m3)、尾闾不畅、阻水障碍物多、堤防高度不足(多因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所致),海河流域目前总泄洪能力比原设计下降了30%。另外,部分堤防老化失修,隐患增加,流域Ⅰ级堤防有53%、Ⅱ级堤防有79%质量不达标。

(3)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蓄滞洪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而工程和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区中还有近400万人没有解决安全避险问题。工程建设方面,缺乏进退洪控制性工程、围堤高度不达标、河槽淤积、泄洪能力不够,造成“小水大淹”;安全建设方面,避洪设施和撤退路不足、预警预报设施不完善和管理落后,难以适时启用。

(4)非工程措施手段落后海河流域虽地处京畿要地,人口稠密,但洪水管理手段较为落后,防汛调度信息化水平不高。水文基础设施薄弱、自动化程度低,工情和灾情信息采集、处理方式落后,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尚未全面建立,远远不能满足洪水预报、调度、预警、撤离等要求,一旦出现险情、灾情,防汛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地调度指挥。

(5)治理投入极为不足由于近年来海河流域没有发生大洪水,国家的防洪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均衡。近中央对海河流域防洪工程投入166.5亿元,仅占全国的6.4%,其中骨干河道和蓄滞洪区建设投资仅为1.99%。因投入不足,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多以应急工程、年度工程实施,无法按照规划要求系统完成,总体进展极为缓慢。

海河流域防洪风险分析

众所周知,水资源严重短缺是海河流域多年来表现出的主要矛盾,而防洪问题则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甚至认为短时期内海河流域不会再发生大洪水。事实上,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海河流域具有降水和径流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强度大且丰枯变差大的水文特点,极易形成水旱灾害,历史上一直以来就存在年内先旱后涝,年际连旱连涝的规律。同时,流域山区平原近乎直接相交、坡陡流急的地形特点,河道成扇形分布、产流快、汇流时间短的河道特性,使防洪安全成为海河流域始终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仅为535mm,但7d连续降雨量却保持着我国大陆之最。如1963年8月,河北省獐么水文站7d降雨2050mm,500mm降雨区笼罩面积4.38万km2,子牙河、大清河京广铁路以西形成了43200m3/s洪峰流量。流域受灾面积6000km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以及下垫面的变化,仅对中小洪水产生明显影响,但对流域设防标准洪水影响很小。如19子牙河系冶河大水,暴雨形成1m3/s流量,洪峰流量达到1一遇。

根据“63.8”洪水重演结果,在现状工程条件下,海河南系的19处蓄滞洪区将被启用,多条支流漫溢、决口,山前区京广铁路两侧平原、大清河淀西、滹滏区间北部平原、滏阳河中游洼地上游支流平原,黑龙港平原,漳卫河系秤钩湾以上卫河平原,卫运河、马颊河夹道等将被淹没;海河北系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黄庄洼等7处蓄滞洪区及七里海临时滞洪区将全部启用,蓟运河还乡河以下堤防将漫决,受灾人口约为110万人。全流域的受灾总面积达7.43万km2(其中蓄滞洪区近0.97万km2),占平原防洪保护区面积的70.3%,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将超过2000亿元。京广、京九、津浦等国家主要铁路干线,京深、京沈等高速公路以及104、106、107等多条国道将中断;区内首都北京、天津及石家庄、邯郸等10多座大中城市,胜利、华北、大港等油田,将受到严重威胁,间接损失巨大。

综上所述,海河流域现状防洪体系无法抵御大洪水的袭击。一旦发生设计洪水,洪灾损失巨大,甚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目前,流域已近50年未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不断增加。同时从近年来流域降水量分析可以看出,海河流域已逐步进入丰水期,尽快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海河流域近期防洪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海河流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坚持“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加快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巩固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1加快骨干河道及重要支流治理

按照《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海河流域主要河系中下游地区防洪能力,重点安排漳卫河系、大清河系、子牙河系、北三河系、永定河系、滦河和徒骇马颊河系等干流河道和卫运河、卫河、大清河、滹沱河、蓟运河等15条主要支流治理,使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缓解。

2加快推进重要蓄滞洪区建设

海河流域蓄滞洪区众多,区内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越来越淹不得、淹不起,必须加快建设步伐,保证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快推进完成使用频繁、洪水风险较高、在流域防洪中作用突出的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白洋淀等10处重要蓄滞洪区以及启用标准低于10年一遇的卫河坡洼、黄庄洼、大黄堡洼、盛庄洼、永年洼等11处一般蓄滞洪区的围堤、分区隔堤和进退洪设施等工程建设任务,保障蓄滞洪区能适时适量运用。完成10处重要蓄滞洪区内撤退道路和重要安全区建设任务,基本解决区内人口的安全避险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和完善蓄滞洪区预警预报系统,确保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

3加快重点区域、重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海河黄河三角洲海堤建设工程,提高新兴经济区的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河口治理,实施海河口、独流减河口清淤等工程、天津市大清河尾闾(新开河―金钟河)以及漳卫新河河口治理工程,确保重点城市防洪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提高重点城市防洪保障能力,重点实施河北省双峰寺水库建设工程。

4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海河流域中小河流众多且防洪工程薄弱,一旦发生洪水,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出现小水大灾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加快治理。要加快实施海河流域内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和―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项目,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基本完成流域面积200~3000km2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

5加快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步伐

按照全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安排,底前,完成流域纳入《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底前,基本完成纳入《全国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余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20底前,完成流域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列入《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中的项目。

6加快山洪灾害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在流域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市、区)基本建成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山洪沟治理工程试点建设。

篇2:防洪抗旱减灾研究进展论文

1  防洪抗旱研究背景

防洪抗旱减灾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几代专家辛勤耕耘, 为此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80 年代中期起, 在刘树坤等专家的积极推动下, 水力学模型被运用于蓄滞洪区、城市与河道洪水的计算, 利用水深、流速、洪水到达时间与淹没历时等参数, 开展了洪水风险区划与防洪工程方案的评价等研究, 模型的功能也不断扩展与完善;同时, 刘树坤等专家还大力倡导建立现代灾害科学———灾害学与防灾学。90 年代中期, 周魁一积多年研究的心得, 提出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概念, 进而论述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及其哲学基础。诸如此类的成果对于后续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年, 作为我院科技体制改革中新组建的公益型研究所———防洪减灾研究所诞生了。

年在水利部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 以该所为实体, 又成立了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创建了科研与管理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换。 年防洪减灾研究所正式更名为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的规模也有所扩展, 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近年来, 减灾中心在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的学科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对于推进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向“洪水管理”与“全面抗旱”的两个转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1 世纪中, 防洪抗旱减灾领域的科技发展必然体现出两大趋向:自然科学中相关学科的深入与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在交叉领域的开拓与交融。不同国家不同区域, 自然地理条件不同, 经济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洪水与干旱灾害的风险特性必然会有显著的差异。因此, 在治水方略的制定与技术方案的选择上, 必须因地制宜, 既要遵循自然规律, 也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篇3:防洪抗旱减灾研究进展论文

防灾学是基于对灾害风险的规律性认识与可利用的防灾体系, 研究如何预防灾害, 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减少损失, 除害兴利, 以及在灾后如何尽快恢复重建的科学。防洪抗旱减灾领域防灾学的研究, 涉及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减灾体系、管理模式、运作机制、治水方略与对策措施等, 因地制宜制定灾前、灾中、灾后防灾减灾适宜的对策措施, 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防灾学的研究旨在保证这些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3.1  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治水理念与方略 在我国人多地少, 粮食、土地与水资源需求压力极大, 经济底子薄弱且发展不平衡,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国情下, 靠短期高投入一举“根治洪水” , 或将洪水高风险区中的人口资产都迁出去,“还洪水以空间” , 不仅难以实现, 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易于形成恶性的互动,在发展与防灾之间构成难以协调的矛盾。洪水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把握适度。

近年来, 围绕水利部海河委员会《海河流域防洪战略规划研究》、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与洪水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洪水行为与减灾方法研究》第4 课题第2 专题“洪泛区和分蓄洪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和管理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公共安全专题” 、水利部《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部规划院十五规划项目《中外治水方略比较研究》、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防洪安全保障重点对策研究》、亚行赠款《洪水管理战略研究》等宏观战略研究项目,从可持续发展治水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防洪工程体系在洪水管理中的地位及应注重的问题、增强应急反应能力与自身适应洪水的能力、形成泛滥允许型的发展模式、发挥洪水的.资源特性与环境特性等方面产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3.2  城市防洪抗旱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由“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所构成的城市型水危机已露端倪, 并呈加重趋势。城市防洪与供水安全保障是新世纪我国防洪抗旱减灾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 减灾中心相继承担水利部重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防办专项以及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的相关课题, 并对 年重庆市重大干旱、 年济南市暴雨洪水等灾害事件组织了专项调查。研究表明, 城市型水灾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 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对自然演化规律认识的深入、人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等, 又为实施城市治水新对策创造了条件。

为此, 特别强调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 形成雨、污分流系统, 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 合理选择防洪标准, 适度承受一定的风险, 以综合治水带动城市功能、环境、景观的改善;要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 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节池, 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对扩大行蓄洪能力之后仍可能泛滥的洪水, 要靠建筑物的耐淹化、平时的防灾准备与应急时的警报、避难系统来减轻灾害的损失;要建设城市防灾减灾信息系统, 对水灾风险进行评估, 以风险图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评估的信息, 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于城市干旱缺水问题, 一方面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 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旱情的监测与评估, 适时启用备用水源或长距离、跨流域的调水方案。

篇4:防洪抗旱减灾研究进展论文

灾害学是将加害与被害的各种因素及其状态作为现象, 研究灾害的成因、变化及其可能导致的各种影响, 探索灾害风险构成与演变的规律性。其涉及到洪水与干旱的基本特性、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的规律, 水旱灾害孕育、发生、与人类社会交互作用的机理及其与相关灾害间相互诱发的灾害系列, 水旱灾害的分级标准及影响评价, 水旱灾害的信息管理、风险分析与区划等。

2.1  深化对洪水基本特性的认识

洪水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种基本现象, 也是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的环境要素。我国受季风影响的广大地区, 每年汛期的几场暴雨洪水往往是区域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形式。随着人口的增长, 天然调蓄洪水的场所逐步被开发利用, 一旦洪水泛滥, 便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 人们直接感受到的往往是其灾害特性。在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提高安全保障标准的过程中,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必须深刻领会洪水的利害两重性。通过近年来一些基础与战略规划项目的研究, 我们对洪水的灾害特性、资源特性与环境特性, 以及三者之间复杂的交互影响与利害转化关系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 洪水的利害两重性与其转换关系因区域、洪水规模量级而异。不同地理气候与经济社会条件的区域, 洪水表现出的利害关系会有显著的不同, 而同一区域遭受不同规模的洪水时, 洪水的利害转换关系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 人类治水活动成败的关键是如何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形成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 逐步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并有利于支撑可持续的发展。

2.2  全面探讨洪水的风险特性

洪水风险是20 世纪80 年代起才逐步引入我国。由于风险存在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且表现形式各异, 不同学科专家从不同视角给出了用途不一的定义与评估方法。水力学家强调洪水危险性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水文学家看重的是洪水发生时间与规模的不确定性;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 风险(risk)是损失的可能性, 而从工程安全的角度看, 风险是各种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与可能造成的后果。这些理念在洪水风险图的绘制、流域洪水风险评价与损失评估系统的研发, 以及工程安全评价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篇5:防洪抗旱减灾研究进展论文

防洪抗旱减灾领域防灾技术研究的是除害兴利、增强人类理性调控洪水、抗御干旱与增强自适应能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其中, 水情旱情的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 以及防洪工程体系的隐患监测、安全评价、除险加固与决策支持等方面是高新技术运用、发展十分活跃的领域。

4.1  防洪抗旱决策支持技术

洪水灾害的形成有孕育、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 相应的人类的防洪减灾活动也有预防、预报、预警、抗洪、抢险、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有许多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会对决策产生影响。为配合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 防洪减灾研究所成立之初就设立了“防洪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室” 。该室与相关研究室及外围合作单位协作, 承担完成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 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体系。

5  结语

新世纪初期,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防洪抗旱形势的显著变化决定了我们不能一味延用传统的治水手段, 而国情的差异又使得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治水理念与模式。防洪抗旱减灾只有充分依赖科技与管理的进步, 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作为国内防洪抗旱减灾领域最高层次的科研单位, 必须要针对国家的发展需求与部门的行动计划,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围绕防洪抗旱减灾的难点、热点及深层次问题, 踏实做好科研工作, 形成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篇6:防洪大堤景观规划模式探讨论文

防洪大堤景观规划模式探讨论文

摘 要:河流景观是城市及大地景观体系中最为敏感的地带,防洪大堤及其相应的景观道路是河流景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防洪景观道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背景选择合理的景观修复规划模式,从而形成持续的生态廊道,创造和谐的景观形态成为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湘江、防洪大堤、景观规划

引言 水是人类生活之源,是城镇及乡村景观体系中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元素。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水体及其相连的景观带以其特有的清新宁静的水域空间、丰富自然的景观格局、舒适宜人的区域小气候而成为都市人理想休闲场所。河流在为民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的同时亦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沿河防洪景观大堤的修建成为必要。而防洪大堤的建成对以水体为核心的景观格局影响巨大,有正面的亦有负面的。如何在景观上修复大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了本文的探讨重点。

1. 景观现状概况

1.1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格局

规划建设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合理的自然景观空间肌理。湘江生态经济带内,湘江两岸的自然山林、丘陵、岗地、平原、田园、滩涂、洲岛、湿地等自然景观类型以带状湘江水体景观空间流线为纽带形成了自然完整、和谐有序的自然景观空间序列,加之散置其间的城镇,体现出沿江丘陵岗地地貌的典型地域景观特征。同时为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提供了丰富多变、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空间环境背景。

1.2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在地域空间上的融合渗透是湘江生态经济带最具个性和吸引力的景观特征。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分布的古城遗迹、会馆书院、伟人行踪、古建庙宇等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如长沙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道教福地云麓馆、开福寺、天心阁、马王堆汉墓遗址群、湖南第一师范;湘潭的昭阳寺、关圣殿、文庙、鲁班殿;株洲的佛教圣地空灵岸、伏波庙等等不胜枚举。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渊远凝厚的历史文明,为湘江注入精神。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防洪景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背景支持。

1.3生态环境现状

湘江生态经济带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现状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空间格局良好。湘江生态经济带水、热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有226科、296属、1973种;区系成分复杂,残遗种类丰富。东亚(中国)特有成分多。水产资源有11目、23科、67属、110种。地势起伏小,土地潜力大,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少。生态经济带内现状农田耕地占45.6%,林地占16.2%,水域占19.3%,洲岛占2.9%,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在16%以下,现状自然生态绿地的比重大,空间布局较完善,基础良好。

但区域内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季节性自然灾害突出,夏秋连旱较多,春季洪涝灾害频繁。

2. 景观规划方案

山――水景观模式是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景观模式,也是该区域规划建设总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沿江防洪景观道路的景观规划建设上以景观生态理论为指导,强化自然山――水模式,并从纵向的亲水开敞景观空间、横向水陆景观空间渗透通道、竖向景观空间层次效果三个方向入手,创造连续协调的景观通道,并使区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空间中得以体现和延续。

2.1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影响城市防洪安全所需的技术、工程要求。

生态保护性原则。维护和尊重自然格局,充分保护湘江水体、湖泊、山体、丘冈、林地和农田。景观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生态安全性原则。以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景观规划设计,设计结合自然,通过生态景观建设提高城镇内外生态安全指数。

景观空间场所人性化原则。结合城乡居民的生活习俗、行为需求和环境心理,通过景观系统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亲切的外部空间尺度和舒适的休闲游憩环境条件和设施。

2.2规划构思

空间变化节奏性。结合湘江利用道路、绿化、广场及建筑有序变化,有主有次,具有动态和节奏感,充满生机。突出中心主题,创造动态景观序列,

空间场所的文化性。尊重历史和地域文化,搜集提炼城市区域的历史文脉,将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以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城市形象和空间场所精神。

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分析确定生态开发建设、恢复、保护和景观规划的层次深度,使生态景观有一个持续发展、科学有序的建设过程。

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景观设计使沿江各种自然和文化景观通过景观道路的衔接形成整体的景观序列。并在空间和视觉通道上强调景观空间的连续与渗透。

3.景观规划导则

通过调查分析沿江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因素、城市分布格局、人口聚居程度等因素,规划将整个景观道路宏观上沿湘江纵向划分为以下三类景观区域:

a.以主体城镇景观环境为背景和空间延续的城镇景观区。主要包括途径长株潭三个大中城市以及散布其间的建制镇(如雷打石镇、昭山――九华山生态城镇等)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部分。

景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文化休闲、城市形象塑造展示、集会健身。该区域在环境景观设计上采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根据城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城市主体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高标准的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使景观设施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集会、交流、健身等基本行为需求,又能集中展示城市甚至是城市所在地域内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脉。该区域的生态景观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与外围城市绿地系统相衔接,满足城市滨水绿地多元化功能需求。为城镇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

景观特征:以城市建筑景观为环境背景,立面上着重强调与城市景观沿江天际线的协调统一,并通过植物配置统一沿岸建筑景观,软化僵硬的直线型硬质景观形态,成为湘江水体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的绿色生态景观衔接带,实现自然景观与城市现代景观的包容与渗透。场地平面及空间设计上,以植物材料分割空间,注意与城区绿地系统、交通网络和视觉走廊的衔接,形成整体面向湘江重点地段兼顾城市景观通道的以公共绿地为主要景观形态的城市滨水开放式绿色景观空间,使之成为城市中自然和人造景观兼顾,人文景观突出的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城市生态景观地段。

主要设施:满足生态功能的绿地、水体;

满足集会交流功能的一定面积的铺装广场;

满足休闲游憩功能的小型建筑(休憩亭、廊架、茶室、小卖部等)、游路和户外家具(灯具、座椅、座凳等)等;

满足人们亲水性需求的亲水平台;

满足体现文化内涵的主题建筑小品;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75%以上,铺装广场及道路20%左右,建筑占地面积5%以下。

b.以近郊城乡结合部农田、林地为环境背景的近郊景观区。主要包括途径城镇近郊农田、林地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段,如湘潭连水两侧典型的河塘稻田农业文化景观区等。

景观功能:恢复生态环境、休闲健身、游憩活动。该景观区域在环境设计上合理利用外围开敞的景观空间和规划区域内宽敞的用地条件,以近郊综合性的旅游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为附近城镇及当地居民提供近郊游憩、融入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该地段的`景观建设以生态景观恢复为宗旨。

景观特征:以多层次立体绿化为主要造景手段,追求景观立面层次和平面形态的自然化以及与背景环境的协调统一感,避免景观设计城市化。在绿色自然空间中点缀相应的旅游休闲设施,成为绿色环境中的游憩地和逗留点。在条件允许地段设置滨水浴场、停车场等。

景观形态:满足生态功能的风景林带、湿地生态园;

满足旅游休闲功能的小型生态建筑(休憩亭、廊架、茶室、小卖部等)、游路和户外街具(灯具、座椅、座凳等)等;

满足人们亲水性需求的平台、沙滩浴场等;

满足体现文化内涵的主题景园;

满足交通功能的停车场;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85%以上,铺装广场及道路10%左右,建筑占地面积5%以下。

c.以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生态敏感景观区。包括途径入河口、近岸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类洲岛、沿岸低山、风景区生态隔离区等地段的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部分。

景观功能:保护生态环境、郊游活动。该景观区域在环境设计上充分保护和展示沿路两侧水域风光、湖泊湿地、自然山林、风景区等自然因素,严格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不受破坏,景观建设以模拟自然生态格局为主,仅在适宜地段才可开展不妨碍生态环境的有限度的观光游览活动,从而为人类提供回归自然的景观空间场所。该地段的景观建设以生态景观保护为立足点。

景观特征:以模仿自然生态群落为主要造景手段,追求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与背景环境的完全统一性。在绿色自然空间中点缀宽1米左右的沙石路面或原木汀步游道。

景观形态:仿自然的生态森林;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率控制:绿地率95%以上,游览设施5% 。

结语 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在城市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以防洪景观道路为载体的景观休闲带对城乡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地域性生态景观和文化为内涵、以城乡居民对河流风光带的需求为依据的景观规划模式是解决防洪景观道路景观恢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方春 城市河滨区景观设计探索 《大众科技》 .9 14-16

[2]皮晓宇 城市防洪中的景观工程建设及实践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3 142-144

[3]吴登树 浅谈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的结合 《水利规划与设计》 .3 29-31

[4]孙鹏、王志芳 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 .9 19-22

[5]于文礼、曹占英 国外防洪与环境保护 《环境导报》 .3 42-44

篇7: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设计优化思路研究论文

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设计优化思路研究论文

1引言

中山市属于南方城市,江河众多,降水丰沛,内涝频发,公众叫苦连天。有数据显示,自1956年来中山市发生过50余次气象涝灾。发生内涝既有客观上的气象和地理因素影响,也与当前城市“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的建设模式有关联。改变传统的以“排”为主的治理模式,转变为“渗、滞、蓄、用、排”的方向,借鉴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现代雨水利用与管理技术,推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2中山市频繁发生内涝的人为因素

2.1多条内河涌被覆盖增加内涝

在城市建设大举扩张中,填满覆盖河涌、破坏河道水系等行为,致使排涝系统对降雨的调蓄能力下降。同时大量新建的柏油路、水泥路面等硬质铺装,由于渗透性差,令雨水不能快速渗透,加剧城市内涝。

2.2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偏低,建设存在短期性和临时性

我国以前的城市建设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上多是按1年一遇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尤其是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与道路、水系、绿地、城市竖向等系统专业规划的衔接不够,导致传统排水规划的综合性、前瞻性不强。

2.3重建设轻管理导致排水设施排污排洪能力下降

在过去30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对排水防涝设施的改造与维护欠账多,系统不完善,管养不到位。一些排水设施建成时间较长,老旧、地面沉降、管理不善等导致一些管渠出现开裂、错位、淤塞等问题,一旦出现强降水,雨水排泄不畅,就容易出现积水,加上擅自变更规划、改变原排水系统所担负的服务范围等因素,导致排水系统不堪负荷。

3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建议

3.1推广雨污分流排水工程

雨污分流作为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污水和雨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后续处理或排放的排污方式。以前受经济水平限制,没有根据水的来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排水管道进行分设,采用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排水系统。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意识增强,尤其是水资源日益珍贵,为了更好地利用各种水资源,实施雨污分流显得十分必要。

雨污分流后,污染轻的.雨水直接排人城市内河再经过自然沉淀,既能供给喷洒道路的城市市政用水,也可以作为天然的景观用水,然后这些雨水经过缓冲净化流人河流,还能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而排人污水管网后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又实现了回用和再生,既让城市水环境明显改善,而且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

3.2提高城市排水设计标准

国家最近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对于深受内涝之苦的中山市来说是机遇。有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展防排涝综合规划,加大排水系统改造力度,落实“海绵”型城市建设方针。在排水设计方面,要遵循地理、水文和气象等自然规律,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变单纯排水为疏导涝水。例如在对易涝区道路交叉口、桥涵引桥等的排水改造中,建议按3-5年一遇的标准改造;对隧道、地下停车场和下沉广场等,建议按照不低于3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进行设防布置,避免因暴雨积水引发隧道吃人等较严重后果;在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中应增加雨水利用工程,加大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调节的作用,从而缓解城市内涝。

3.2.1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

屋顶绿化系统可提高雨水水质并使屋面径流系数减小到0.3,有效地削减雨水径流量。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新生态技术,也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和渗透的预处理措施,该技术在德国和欧洲城市已广泛应用。屋顶绿化技术关键的科学选择植物和种植土壤,确保不发生渗漏。上层土壤应选择孔隙率高、密度小、耐冲刷、且适宜植物生长的天然或人工材料。

3.2.2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分为建筑群集中式系统和单体建筑物分散式系统,是利用屋顶做集雨面,在公共、工业和家庭等方面用于冲厕、冷却循环、浇灌、洗衣等中水系统所需的非饮用水。该系统由雨水的汇集区、截污装置、输水管系、储存、净化和配水等部分组成;根据需要,可能还会设计贮水池溢流管与渗透设施相连接,使部分雨水在超过储存容量时发生溢流渗透。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不但可以让饮用水节约,还会使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轻,使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让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2.3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在公园、新建居民小区以及环境条件较好的类似城市园区,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设计,将区内路面、绿地、屋面的径流雨水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达到减少水涝、优化小区水系统、削减城市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和暴雨径流量,进而改善环境的效果。因为这种系统涉及面宽,比较巨大,需要处理好绿地与道路高程、室内外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初期雨水截污、净化等相关环节间的关系。

4结束语

现代城市防洪排水工程涉及多学科,在选择排水系统方案时,要根据现场的给水排水系统、水资源环境、水文地质、气候及降雨、雨水水质、园林道路、水景、建筑、地下构筑物、地形地貌、高程和总体规划等各种条件,充分考虑各种渗透设施和收集利用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水力计算、水量平衡来确定科学方案,突出系统化观点,协调好各专业的关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8:平原河网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校核研究

平原河网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校核研究

为了研究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各类涉水规划对防洪的影响,分析了平原河网区城市的.洪涝特性及洪涝灾害形成原因,提出了适用于平原河网区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防洪安全校核计算方法.以太仓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安全校核计算为实例,根据该市土地利用特点和下垫面特性,分别建立相应的产汇流模型,计算不同规划条件下的河网洪水位,计算结果可以为制定满足太仓市防洪安全要求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作 者:刘俊 张建涛 刘翔 吕彤 张超 LIU Jun ZHANG Jian-tao LIU Xiang L(U) Tong ZHANG Chao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4(6) 分类号:P333.2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规划   防洪安全   防洪规划   水文模型  

篇9: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应急规划研究的论文

防洪度汛是水利施工中的重大难题之一,三江口水闸也不例外.三江口水闸位于虎坑水道与八宝水道交汇口上游约 420m 处,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境内,江新联围属二级堤防,三江口水闸( 通航) 建筑物为二级.闸址处 10 年一遇洪潮水位为 2. 11m,加安全超高 0. 5m、风浪雍高0. 01m 以及波浪爬高 0. 82m,经计算本工程围堰高程为 3. 44m; 但考虑到闸址处目前实际联围堤防高程为 2. 60m,故围堰堰顶高程确定为2. 60m.

1 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的具体要求

对水闸施工而言,夏季防洪度汛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处理好防洪度汛工作,不仅是确保工程工期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在三江口水闸施工中,需要根据防洪度汛的现实需要,拟定相应的应急规划,而在规划中,最为迫切的要求则为以下三点: 第一、围堰安全是水闸施工安全的核心要素,防洪度汛的目标就是确保围堰的安全,因而,在洪水非超标的'情形下,要确保围堰的安全,并保证闸坝厂房基坑能够正常施工,使洪水不至于对施工带来破坏性影响; 第二、当洪水超标,尤其是超过一级准备线的时候,此时不得不撤出围堰内的设备,并拆除电线,但要确保汛后能够迅速调配机械及材料组织施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作业.第三、确保如期实现闸坝过流的目标.

篇10: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应急规划研究的论文

2. 1 以构建组织机构为前提

组织机构的建设是应急规划中的首要内容,防洪度汛工作只有具备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如臂使指,得心应手的地步.

因此,在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工作中,施工方需要成立相应的防洪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全面统筹防洪中的各项事宜,当然,为了确保防洪领导小组在工作中不受客观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干扰,防洪领导小组的组长必须必须级别较高,最好由项目部副经理及以上人员出任,三江口水闸防洪领导小组的组长就是项目经理.除了项目经理以外,还应该根据防洪度汛的工作需要,配置 1 - 3 个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完成防洪度汛的工作职责.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所需应对的问题非常之多,从汛期围堰巡堤查漏到转移加固设备,都有着不小的工程量,需要专业队伍来操作,因此,在有必要的情形下,防洪小组要进行内部机构细分,设立相应的分组,比如设备防洪分组、材料防洪分组等,使防洪工作得以更好的推进,避免在防洪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形.

2. 2 以实现责任细分为辅助

组织机构的建设必须与责任细分关联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好组织机构在防洪度汛中的价值.三江口水闸在水利工程中,虽然体量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施工环节中牵涉到的内容并不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防洪度汛整体工作的失败.对此,施工方要根据防洪小组的组织机构划分,将责任进一步明确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如专岗专人负责汛期围堰巡堤查漏、专岗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水情预报资料等,如此,才能使繁杂的防洪度汛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同时,责任细分不仅仅意味着责任明确,同时也意味着事后追责.

事后追责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是为了让防洪小组成员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因此,在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工作中,无论什么岗位出现了纰漏,防洪小组都需要给予相应的惩戒,比如,在后勤补给环节中出现了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形,则以后勤负责人为问责对象,具体的处罚手段则以造成的相关后果为依据,包括通报批评、扣取薪资、停职等.

2. 3 以储备抢险物资为重点

在防洪度汛中,要以最坏的打算做最充足的准备,其中抢险物资的准备是防洪度汛中的重点.抢险物资主要包括土料、彩条布、土工布、救生衣、尼龙编织袋、钢丝绳、锁扣、浮箱、轮胎内胎等,此类物资均为防汛物资,三江口水闸施工现场并不具备,其他物资则由施工现场临时调用.除了抢险物资以外,抢险设备的准备同样非常重要,抢险设备包括反铲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平台车、37KW 抽水机、75KW 抽水机、潜水泵、对讲机、350KW 备用发电机、手摇警报器等.为了使抢险设备在险情到来时,不至于因为电力因素而难以使用,电力准备同样是储备抢险物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工地用电由专线电路供应,项目部各种大小电缆配备齐全,同时配备一台 350KW 的备用发电机,以备施工场地临时断电使用.在洪水期间,通常会伴随暴风雨,对交通、通讯带来负面影响,必须保证工区内外道路、交通畅通,同时,对外对内联系必须采用无线电通讯,配备足够的移动电话和对讲机.

2. 4 以制定应急方案为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三江口水闸防洪度汛应急规划中,应急方案的制定是重点所在,只有具备了系统性、科学性的应急方案,防洪工作才能落到实处,防洪度汛的目标也才能实现.应急方案的制定以洪水的实际等级为基础,一般可分为四级.就三江口水闸而言,当上游水位达到 1. 8m 时,进入四级准备状态,围堰巡查小组开始工作,重点查看围堰的漏水、渗水情形,制定测量保险机制,每隔数小时报一次险.

当上游水位达到 2. 3m 时,进入三级准备,围堰巡查小组进入不间断工作状态,同时重点检查围堰变形、开裂的情形,一旦出现险情,则立即发布抢救明令,同时将围堰内非必要设备、物资转移出去.当上游水位将要达到 2. 6m 时,进入二级准备,防洪小组下令进入紧急状态,加高加固围堰,除了抽水用的开关箱外,其它开关箱和电缆均拆除.当上游水位超过 2. 6m 时,进入一级,准备在不放松抢险工作的同时,防洪小组下达基坑撤退命令,转移基坑内设备,各主电缆断电并拆除.

3 结语

防洪度汛是水闸施工中重要课题,在三江口水闸施工中,为了保障施工的稳定性,能够安全度过洪水汛期,施工方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编制应急规划,采取好一切必要的措施,完成防洪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相怀,吴长伟. 南四湖防汛存在问题分析及应急对策[J]. 中国防汛抗旱,( 4) : 49 - 50.

[2]钟佳,刘钢. 城市防汛应急物资储备模式研究[J]. 人民长江,,44( 20) : 102 - 106.

[3]章雪萍,洪日生. 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应急机制建设现状及展望[J]. 中国防汛抗旱,2008( 5) : 14 - 16.

篇11: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洪抗旱研究论文

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洪抗旱研究论文

摘要:农业发展,必须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因为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想要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近些年来随着我们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各地对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相信农田水利设施也将更好地发挥出防汛抗旱的功能。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洪抗旱;管理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新疆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水资源属于农田水利管理的一方面。但是农田水利的不完善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仅如此,它还影响着防汛抗旱功能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将以北方地区为例简单的通过对目前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和农田水利管理对防洪抗旱影响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把农田水利管理和防洪抗旱两者结合起来。水是万物之源,人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水。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用到水农业就更不必说了。众所周知,我国是水资源储量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和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等原因,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不多,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水资源十分匮乏。但是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我们必须把农田水利与防洪抗旱的问题紧密结合。

1.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

1.1我国的农田水利管理的基础设施陈旧要想发展农业,就需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备最重要的功能是灌溉农作物、水多的时候进行排涝和储备。虽然我国政府重视农业的水利建设,不断的对灌溉、进行排洪和储存水资源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是逐年地提高,但是由于这些设施的建立时间在上个世纪后半期,距今已经有一些年代,已经运作了很长时间,使得了很多的设施都存在老化问题,很难满足现在高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需求。同时,很多的灌溉设施由于时间长,不符合现在的使用状况与此同时相关设置也比较差,从而使得其灌溉效率十分的低。

1.2农田水利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农田水利管理十分薄弱与基础设施老化都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农田水利管理和运行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比如说,农田水利管理与众多单位有关但是涉及到的各单位存在着产权不明确、责任不能明确落实的.情况。以前传统的农田水利管理主要归属于基层的乡镇水利服务站,但是乡镇水利服务站在以前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撤消。并且乡镇水利服务站撤销以后没有相应的体系建立,与此同时在很多农村农民的用水不协调容易出现矛盾,这也使得农田水利管理难度加大。

1.3我国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使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转变,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也就弱化。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各地政府认识到水力设施的重要性,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毕竟那些设施的使用时间都较长了,所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老化问题。所以各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并不乐观,对农田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防洪抗旱和农田水利管理

2.1积极的推广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节水灌溉的技术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对于节水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些技术在农田水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要想加大农田水利管理需要全面的推广节水的设施和节水技术,政府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设备,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水分的流失,而且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收入。更甚者对于农业污染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所以,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把一些在节水灌溉方面做得突出的地区列为典型代表学习经验,不断地完善灌溉设备,进而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2.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因地制宜发展高产作物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各地农业对高标准的灌排要求也越来越高,灌排设施的建设也因此必须加快进行。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标准灌排的需求,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适应相应的需要,进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更好发展。

2.3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虽然天天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但是如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的现象数不胜数。并且,人们的环保意识仍不高,乱砍乱伐现象严重,进而产生了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2.4加强防洪的工程管理农田水利管理中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尤其是山洪暴雨水库地段。我们知道防洪工程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大力量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

3.结语

农业是立国之本,要想人民生活的幸福,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发展高产作物,农田水利的建设就需要重点关注,而防洪抗旱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把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洪抗旱的作用紧密结合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了,不断地追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峰.关于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办法探讨[J].科技风,,(15):160-160.

[2]周长春.浅谈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汛抗旱[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3,(2):79.

篇12:城市洪涝原因与防洪排涝措施研究论文

城市洪涝原因与防洪排涝措施研究论文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城市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因为降雨的强烈导致洪涝灾害的规模比较大,给人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文章就对城市洪涝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城市防洪排涝的措施,从而提高城市排涝防洪的能力,促进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洪涝;防洪排涝;措施研究

1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现状与形势分析

城市集聚着较多的人口与经济财富,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一旦城市发生洪涝灾害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今城市的主要灾害之一就是洪涝灾害。因为强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使我国较多城市都遭受到破坏,受灾人口上亿,除了巨大的额经济损失,甚至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在一些河北与四川等地,洪涝灾害还引发了泥石流,使得多人因此丧命。我国较多城市临近海边,在暴雨侵袭后还会引发城市内涝,给居民的正常生活与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各种极端气候频发,干旱灾害、洪涝灾害、沙尘暴灾害、冰雹灾害等极大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气候的变化,我国较多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建筑规模增大,绿地面积被占用较多,并且城市的一些排水排污设施建设还存在问题,城市道路大多都是钢筋混凝土地面,一旦发生强降雨,很容易导致城市的内涝,因此多发城市洪涝灾害,以下就对我国城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以及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2我国城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2.1全球气候变化,暴雨频发。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较多地区的气候都比较极端,因此我国较多城市都很容易发生强降雨,暴雨侵袭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并且近些年的暴雨强度比较高,降雨的时间比较长,导致城市经历着严重的外洪与内涝灾害。

2.2城市地理位置的因素。我国很多城市的地理位置都比较平坦,大多位于一些盆地、平面以及丘陵等,并且较多城市的周围都会有湖泊以及河流,拥有较为丰富的水源,并且大多城市的附近地理位置比较高,而城市中心的地势比较平坦,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造成城市内部的积水,城市道路都是钢筋混凝土,地面比较硬化,雨水很难渗入到地下,因此只能通过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雨水的排泄,但是城市排水设施有限,并且有些布置不合理,排水量小于降水量,因此很容易导致城市发生洪涝灾害。

2.3城市局部的气象灾害导致暴雨频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增加,占用了城市绿地面积,还改变了城市内部的局部气候,使得城市内很容易发生热效应,也就是热岛效应,这些都是由城市的发展造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越快,城市交通、生活以及工业排放的各种废气就越多,再加上空调等各种设备的应用,使得城市气候变化比较极端,城市空气的热气对流加快,导致局部城市频发暴雨灾害,特别是城区的降水比郊区降水更加多,城市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就是洪涝灾害。

2.4人的破坏因素。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也扩大了很多,很多绿地与农田面积都被开发为城市的建筑面积,但是城市的排水排污系统还较为落后,使得城市综合的防洪排涝水平比较低。人力的因素导致城市土地面积的需求增大,对河道以及洪沟的管理上比较松懈,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占据河道滩涂以及排洪沟道面积的出现,从而导致城市河道与排洪沟道面积减少,还有些建筑工程,直接将桩基础建在河道中,使得河道的排水性能以及输水性能严重下降。

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建筑的占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大,极大的降低了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导致城市气候比较极端,很容易发生暴雨现象,而一旦遇到暴雨的侵袭,城市内部就会出现街道积水成河,众多街道上的车辆被水淹没,城市交通出现瘫痪,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城市内涝灾害。此外因为人力的破坏因素,过度使用城市地下水源,导致城市的整体地面发生下沉,扩建城市面积与规模,也会增多地下设施的布设,加剧了城市防洪排涝的难度。城市地区的整体下沉以及排水与排污设施的低劣,很容易导致城市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与财产损失。城市人口的剧增是城市频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2.5城市排水设施的问题。很多次城市的排水系统根本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较多城市的基础排水设施比较落后,滞后于城市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此外还有些比较落后的城市,基础排水设施根本没有与时俱进,甚至很多都出现了老化与堵塞现象,排水排污能力较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应当与城市建设相一致。

3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措施研究

3.1保护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城市植被面积。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土流失严重,而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则是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

第一,一般城市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特殊,大多都位于地势平坦的区域,并且城市周围的地势较高,一旦发生强降雨,就很容易发生洪水灾害,洪水灾害还会极大的冲刷地表,从而导致城市绿地面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较多的植被地区被人为破坏,城市绿地面积的水土流失加大了洪涝灾害。因此我们要绿化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植被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3.2进行水源的储蓄,将灾害最大利益化。我国城市多发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面临着水源缺失问题,遇到强降雨时城市内涝严重,而气候干旱时还会面临着水源短缺问题,因此城市应当建设多种形式的蓄水设备与设施,比如湖泊与湿地公园等,并且充分利用洪涝排泄的雨水,解决城市水源短缺问题,将洪涝雨水资源化应用,可以尽可能的降低洪涝的灾害,将雨水合理的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喷洒路面与绿色,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从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

3.3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要定期检查城市的排水系统,及时更换落后损坏的排水设备,从而提高排水与排污的能力,此外城市还要疏通排洪的河道等,将雨水合理的排泄到湿地与湖泊中,改善河道的排洪能力,通过改造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避免城市发生积水与内涝灾害。

3.4对城市洪涝暴雨灾害采取预警措施,完善救援机制。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就是强降雨,因此我们要做好气象的预警工作,暴雨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可以降低洪涝灾害的威胁,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尽可能的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经济损失,采取城市应急的洪涝灾害处理方案,完善洪涝救援的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4结语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文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多发洪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市防洪排涝的措施,从而提高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铁斌.聊城市城区排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利,,09(12).

[2]李俊奇.李小静.城市内涝成因分析与防治系统构建[J].水工业市场,2014,10(04).

篇13: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经济效益计算论文

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经济效益计算论文

摘要: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涉及面广、资料统计困难、缺乏规范程序。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料准确、定量地计算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根据统计年鉴及雨水情资料等易获取的数据,以实际年系列法和有、无对比法为基础,由堤顶高程和最高水位的关系建立防洪区淹没判别标准,探讨合理计算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方法与步骤,并以1990-2010年实施的《南京城市防洪规划》为例,计算了该防洪规划实施后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巨大。

关键词:防洪规划;防洪体系;排涝;经济效益;南京市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有约占国土面积10%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威胁。防洪是以控制洪水和减少洪灾为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于单一的防洪工程项目,防洪体系是参与防洪过程的机构组织、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以洪水为对象,以减灾为目标,以防洪工程为依托,以防洪组织为行为主体。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计算内容较复杂,难以实现精确计算。随着我国防洪区经济建设的开展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防洪工程投资力度的加大,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统一的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来论证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防洪规划是指导防洪工作的蓝图,也是未来防洪策略制定与防洪体系建设的关键,对于地区防洪安全的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城市防洪规划》针对南京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特点与实际要求,构建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为南京城市的防洪排涝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新的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即将启动之前,对现在执行的城市防洪规划进行后评价,系统调查整理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其在编制及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新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结合该规划的具体内容,利用各种统计资料,分析计算规划实施后南京市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为防洪规划国民经济后评价奠定基础。

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其减免的洪灾损失和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而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防洪体系内所有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在对防洪体系进行经济后评价时,已成防洪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应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即根据水文资料,选取一段资料比较完整、代表性较好,并具有一定长度的实际典型年系列,然后采用有、无对比法,即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假定无防洪体系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有防洪体系情况下实际的洪灾损失的差值。它主要包括防洪经济效益与排涝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经济效益考虑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洪水漫溢堤顶或因堤身质量不达标引起破圩而造成的淹没损失,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地区暴雨而致使防洪保护圈成涝的损失则划归排涝经济效益考虑。

上述计算方法从写入规范实施至今,经历了多方的理论认证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理论清晰、简单易行,在水文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调查充分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可靠。防洪经济效益包括防洪直接经济效益与防洪间接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防洪工程减少的洪水淹没损失,如农作物淹没损失,房屋、设备、物资、工程设施的毁坏损失和工商企业因淹停工或停业少创造的社会财富等;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料不足难以准确计算或难以量化计算的经济效益,如抗洪抢险物资和人力的投入、洪涝灾害对农、林、牧业的滞后影响,造成次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效益降低以及公路、铁路、邮电等的运输中断造成的损失等。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a.防洪区计算因子的确定。分析考证计算地区各防洪分区的自然状况、水文特性、防洪能力、防洪工程情况、历史洪水资料及淹没情况等。调查分析各防洪区的主要洪水威胁来源,并由等高线地形图确定各防洪分区在基准年(即防洪体系建设实施前)若遭遇与计算年同样水情时的破圩淹没面积,同时整理洪灾损失资料得到防洪体系建设期及运行期内历年的实际淹没面积。统计各防洪区不同堤段在基准年的最低堤顶高程,以及对各防洪区存在洪水威胁的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历年最高水位资料。

b.防洪区淹没的判别与减淹面积的计算。防洪分区淹没的判别标准为:在某一计算年份,若对某防洪区造成洪水威胁的某一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年最高水位高于基准年该河道堤段防洪墙的最低堤顶高程,则认为若无防洪体系的实施,该防洪圈在此计算年份将淹没,取应淹面积为破圩淹没面积,减淹面积为应淹面积与当年实际淹没面积之差。

c.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确定。以计算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以统计年鉴为主要依据,辅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求得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洪灾损失率是计算洪灾经济损失的关键,通常是指受灾地区各类财产的损失值分别与灾前(正常年份)各类财产值之比。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中对洪灾损失率的确定有如下建议:洪灾损失率应根据近年实际出现的洪水受淹情况按洪灾损失的种类,分别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分析确定。例如,农作物的洪灾损失率应根据减产值扣除因灾少开支的生产费用后的损失值,与正常年份产值之比计算;工程设施洪灾损失率,分别按各类工程设施的受损部分恢复到原来情况所需要的修补费或重建费与灾前工程设施价值之比计算;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洪灾损失率,按其性质、耐水程度、抢救难易等的差别分别计算等。在参考以上洪灾损失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地区的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与类似地区的洪灾损失率计算成果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各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为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与各自洪灾损失率乘积之和。

d.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B=(A应淹-A实淹)×R式中:B为某计算年的防洪直接经济效益;A应淹为无防洪工程时可能淹没的面积;A实淹为有防洪工程时实际淹没面积;R为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

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涉及面广,范围无明显界限,且内容繁杂,层次深度难定,精确定量计算困难,现阶段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参考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有、无防洪工程情况下的间接洪灾损失可以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按照其相当于直接洪灾损失的比例来计算。防洪规划实施后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期包括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与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在计算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内的总防洪经济效益时可将各年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的防洪经济效益按较近期的某一不变价格水平换算后再相加,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内的防洪经济效益采用多年平均法进行估算。

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有频率曲线法和实际发生年法,有时也根据防洪经济效益采用系数折算法计算。然而,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强降雨形成内涝,皆因地区排水管网不达标所致,排涝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这使得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尤为重要。采用与防洪经济效益类似的计算方法,可取排涝经济效益为涝灾减淹面积与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之乘积。涝灾减淹面积计算方法为:调查计算地区历年最大1日降雨量资料,根据水雨情资料查降雨量频率曲线得到各降雨量所对应的降雨重现期;再调查统计得到历年各防洪分区达到各级排涝能力的面积;最后推求出各防洪区历年总排涝面积,其与防洪体系实施前在相同重现期降雨量下的总排涝面积的差值即为涝灾减淹面积。

计算实例《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防洪经济效益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经济效益计算的计算期取50年,分为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1990-2010年)与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2011-2039年),计算基准年与价格水平年均选在1990年,以市场价格代替影子价格。规划布局分为16个防洪保护圈:江南主城(惠民河以西,惠民河以东,金川河以东,燕子矶,集合圩,石门坎,七里街圩,响水圩,沙洲圩,机场圩),浦口圈(九伏洲,小柳洲,大柳洲,七千亩圩),六合圈(大厂圈,长芦圈)。计算防洪经济效益的具体步骤如下:

a.调查分析1990年南京市各防洪圈各堤段实际最低堤顶高程,作为工程实施前的计算依据。

b.根据包围各防洪圈的各河道堤段在1990年的最低堤顶高程与相应堤段的年最高水位的相对大小,判别历年各防洪圈是否淹没,应淹面积取为破圩淹没面积。各防洪圈的实际淹没面积根据历年防汛抗旱总结等资料整理而得。

c.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结合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并与其他相似地区的洪灾损失情况进行对比,确定本次经济后评价各分项洪灾损失:农业55%,林业35%,牧业20%,渔业70%,工业18%,商业20%,居民房屋8%,居民财产13%,交通运输10%,供电通讯10%,水利设施20%,其他设施18%.

d.由于实际资料所限,选用实际年系列法进行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由水文资料分析可知,所选年系列代表性较好,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使用实际年法计算防洪经济效益应具有较高精度。根据1990-2010年《南京市统计年鉴》并结合各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计算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及其与减淹面积的乘积,得到历年防洪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有关防洪间接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结合南京市地域性波及损失与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的实际特点,确定间接经济效益相对于直接经济效益的比例系数为10%.预计产生效益期各年的防洪经济效益按照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内各年防洪经济效益的算术平均值并考虑每年3%的年增长率计算。经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在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的防洪经济效益为495785.5万元,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的防洪经济效益为1399478.4万元,规划总防洪经济效益为1895263.9万元。《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排涝经济效益计算由于资料所限,且1990-1991年南京市基本无排涝工程的建设,故认为1991年与1990年工况相同,以1991年为基准年,计算此后各年的排涝经济效益。具体步骤如下:

a.根据南京市江南主城、浦口、六合的雨水情资料查得1991-2010年各年的最大1日降雨量,再通过各地区的降雨量频率曲线得到各降雨量所对应的降雨重现期。

b.根据南京市各地区的水利综合统计年报查得1991-2010年江南主城、浦口、六合各地区分别达到3~5年、5~10年、10年以上3级排涝能力的排涝面积,并计算历年各地区实际总排涝面积。

c.对1992-2010年间的每一年,计算若1991年遭遇与该年相同重现期降雨量时的总排涝面积,其与该年实际总排涝面积的差值即为涝灾减淹面积。

d.某一计算年的涝灾减淹面积与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乘积即为该年的排涝经济效益。由于与洪灾损失相比,涝灾历时短、水深浅,其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一般按洪灾损失的5%~20%进行估算,根据南京市实际情况,并参考其他类似地区的计算成果,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取洪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20%.经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在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的排涝经济效益为53092.4万元,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的排涝经济效益为117675.6万元,规划总排涝经济效益为170768.0万元。

结语:针对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的特点,充分利用统计年鉴和水文资料等数据,采用实际年系列法和有、无对比法,建立了防洪区淹没的判别标准,分析探讨了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与步骤,有效克服了准确、定量计算防洪体系经济效益时数据不足的困难,为防洪规划国民经济后评价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经济效益计算结果表明,防洪规划的经济效益巨大,充分反映了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要性与加大防洪排涝体系投入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提高和完善下阶段防洪规划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季红飞,沈菊琴,谢函。防洪社会经济效益量化初步构架[J].人民黄河,2005,27(12):10-12.

[2]田友。现代防洪减灾体系探析[J].中国水利,2003(8):35-36.

[3]雷杨,梁忠民。防洪工程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水利经济,2008,26(3):16-19.

[4]王宏涛,吴泽宁,管新建,等。防洪除涝工程国民经济后评价研究[J].水利经济,2011,29(1):15-18.

[5]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

[6]陆孝平,潭培论,王淑筠。水利工程防洪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10-41.

[7]朱毅。防洪工程减灾经济效益计算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03(4):51-53.

[8]方国华,戴树声。防洪效益计算方法探讨[J].人民黄河,1995(1):10-13.

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法思考

山东省海河流域河道生态问题及治理探析

跨流域调水论文

水利局发言稿范文

水利局统计工作总结

水利局信访工作总结怎么写

水利系统抗旱工作总结报告

水利与环境认识实习报告

矿区城镇可持续设计理念研究论文

水利局防汛办工作总结

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
《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海河流域防洪系统的建构研究防洪规划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十五计划的动力是什么2022-05-06

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理想模式初探2023-09-21

描写黄河的说明文800字2023-02-07

水利局安全生产的工作总结2022-10-13

柴河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论文2023-04-16

水利年度总结2023-03-28

水务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计划2022-09-17

地域建筑文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2022-08-24

水利系统个人年终总结2023-04-06

水利系统职称工作总结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