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不系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对内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对内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
对内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满足相应条件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对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式的评析
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核算,在处理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应当计入损益,而开发费用则应资本化;英国会计准则认为, 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而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规定全部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费用化)。
我国学者对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提出了如下的处理方法:1.全部费用化,即发生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2.全部资本化,即发生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以后再予以摊销;3.有条件的资本化,即将无形资产达到技术可行性之后的支出资本化,此前的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4.追溯资本化,即在研究与开发的无形资产制造出商业上可行的产品之前,先将其支出全部费用化;待制造出可行的产品之后,再将先前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同时将此后发生的支出全部资本化。
新准则的规定实现了国际准则趋同,企业研发费用的处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基本一致。使用此方法的优点:避免全部费用化和全部资本化的缺陷,遵循了客观性和配比原则。而旧准则采用全部费用化主要是因为研发活动本身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全部费用化的缺点
1.不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如果无形资产开发成功,经济受益就是以后的多个会计期间,但如果研发支出费用化,那么以后的这些受益期间的费用就很小(只包括注册费等相关费用),而研发期间的受益很小,却需要承担巨大的研发支出,并且这些支出全部列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违背了收入和费用在时间上的配比。
2.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的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而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结果导致在研发过程的当期虚减利润,研发成功后的会计期间又虚增利润,这样就不能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
3.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企业外购的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支出全部计入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开发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资本化,同样的资产因其取得的渠道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
从会计行为来讲,费用化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因为企业管理者的收入通常是同企业当期利润直接相关的,如果采用费用化,必然会使企业利润直接下降。
(二)全部资本化的缺点
1.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全部资本化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因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活动风险较大,能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尽管研发活动与企业未来的收益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收益只是潜在的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将其发生的费用完全资本化。尤其现在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研发费用的发生越来越频繁,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经营性支出,如果全部资本化,会延长企业的投资回收周期,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如果项目研发失败,会直接影响企业后期的经营成果。
2.会计操作难度较大。
在实务中企业若同时开发多个项目,有的项目成功,有的项目失败,对于成功项目在资本化时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确认其费用并予以资本化,资本化后又怎样摊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操作中不易把握。
(三)有条件的资本化的优点
即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其它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种符合一定标准加以资本化的方法比较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一种较为公允的做法,可以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但是部分资本化条件下,资产确认的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从而给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新准则条件下的盈余管理的分析
(一)确认阶段
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和开发分别进行了定义,但没有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准则将“研究”定义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他们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将“开发”定义为“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之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没有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因而这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初始计量阶段
新准则规定,属于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形成无形资产时,其支出至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总额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由此看来,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过程需要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
首先,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否形成无形资产本身就是主观判断的过程;其次,支出至预定用途前时间段的'确定带有的主观意愿很强。企业管理层可能由于某些利益驱动利用这两点来进行盈余管理。同时,新准则还规定在企业实践中对因故未能研制成功的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的费用确认为当期费用。这也间接表明,企业管理层即便在当初判断能否形成无形资产时存在人为的失误,也是不违背会计准则的,甚至可以在后期通过会计更正或者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差错。这显然又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此外,新准则规定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例如“具有完成该项无形资产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当无形资产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等,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满足上面五个条件的开发支出是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必须的。显然,企业管理层选择将开发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或无形资产也并不违背会计准则。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对开发支出资本化额的确定具有最终的决定权。企业管理层也可以通过开发支出的资本化来实现盈余管理。
(三)后续计量阶段
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资本化后必然形成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又会涉及资产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包括摊销、减值测试。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首先要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其次,根据无形资产利益的实现方式来选择适当的摊销方法。最后,在进行减值测试后,确定其应摊销金额。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摊销方法和减值测试没有作出相关的具体要求。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新准则没有作统一的要求,只是规定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需要分析和判断其使用寿命。新准则在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上打破直线摊销法的单一方式,只是要求企业选定的摊销方式能够反映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通过合理确定其使用期限、根据其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适当的摊销方法以及通过减值测试来确定其摊销额,企业管理层可以实现某种特定利益驱动下的盈余管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虽然其成本不予摊销,但是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每年年度终了的减值测试来间接盈余管理。例如,当企业会计利润为零时,管理层可能将本应该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不计提任何减值准备以便适当提高会计利润。
当企业需要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管理盈余时,管理层可以利用准则中“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未来经济利益的消耗方式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及未来经济利益的消耗方式与以前估计不同时,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的规定来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层可以借复核之机在需要时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摊销年限及方法进行重新选择。
三、正确运用新准则的建议
(一)应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学习
新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作了实质性的修改,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认识、掌握、运用税法和新准则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应提供会计人员培训的机会,学习新准则,更新原有会计观念,强化核算技能。
(二)企业应明确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正确处理经济业务一方面依赖于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依赖会计人员对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了解,只有会计人员熟悉产品的生产流程,才能将会计准则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标准落实到实际中,否则就会导致会计核算和现实不符的情况。而新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会计人员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会计人员应当实地了解企业研发活动。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当研发支出发生时,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更加详细、更加合理的依据;但现阶段经常有会计人员和研发人员沟通不到位,或会计人员因自身的素质无法正确理解研发活动的进展情况,影响了企业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增强内部人员沟通,提供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的沟通机会,了解研究开发活动特点、基本研发过程以及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2.对企业研发活动应实行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按照客观要求,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目标。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项目管理,即对每一开发项目都要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申报批准,确定项目预算,设置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来管理,供会计部门进行会计处理,并且以项目的批准为界限将研发项目分成研究与开发阶段,同时作为研究开发支出的划分点,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以规范新准则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中的实务操作。
(三)相关部门应该对内部研发的无形资产的确认有更清楚的说明
关于开发阶段确认为支出的条件中规定,必须提供产品和无形资产本身有市场价值的证明。此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由于产品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此类认定更多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性和公允性。也容易丧失不同企业的可比性基础。
另外,还应注意分清应该计入和不应该计入开发费用的范围。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作了列举性规定,但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伟,燕星池.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探讨[J].财会月刊(会计),,(6).
[2]谢海洋.新无形资产准则的国际比较[C].第七届全国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季永佩.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比较 [J].财会研究, ,(8).
篇2: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摘 要】研究与开发活动在企业中显的尤为重要,很多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投资日益增长,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不同对企业的资产价值、当期损益和财务状况都会有不同的影响。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这一规定是在深度考虑旧准则全部费用化的基础上改进的,有实质性地突破与革新,但是仍有一定缺憾。本文讨论我国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合理性和不足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有条件资本化
一、研发费用的界定
研发费用的发生主要来源于研究活动和开发活动。我国对研发费用的界定没有专门的准则,只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有所提及,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发费用,应予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该准则对研发费用的范围规定没有像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那样做具体的列举,所有可以直接归属为研发活动产生的费用,除注册费和律师费以外,都归集于研发费用。
二、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和有条件的资本化,各个国家根据内部的经济体制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下表:
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我国采用全部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模式。过去是为了防止企业加大资产的成本、虚增企业利润,缩小费用资本化的范围。经过多年的实践,着实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20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由于我国完善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要明确划分研究阶段的结束和开发阶段的开始会很难,对会计操作人员的要求会很高。也正因如此,管理层可以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企业的盈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无法真实反映成本,导致计量的相关性不强。
(一)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对研发费用的界定没有像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那样做具体的列举,在现行准则中也只是规定开发阶段只有在同时满足“完成无形资产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具有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有足够的技术、资源支持以完成开发”;“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等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这样的规定不够细则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很高,令他们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科研项目的研发十分复杂、而且风险大,有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难以用一种标准来确定,而我国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存在一定困难和主观性,尤其对本身并不精通科研活动的会计人员来说显得更难,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加大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存在盈余操纵空间。企业可能以利润操纵为目的来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管理者也可能按企业存在调节利润的需求,划分开发阶段。那么,现行的准则很难对企业的利润调节行为进行约束,企业可能轻松实现业绩操纵,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工作靠的是智力资本,对其估值和确认显得尤为重要。智力资本因为没有具体实物参照,其价值不具有市场参考性,所以研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具有很大的弹性,这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研发费用在资本化后将以资产的形式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以必将面对摊销问题。在关于无形资产的准则中,摊销方法仅提出对“企业无形资产摊销方式,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尚未对研发费用采用何种摊销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任企业管理层选择摊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操纵盈余的空间。
企业内部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满足准则所规定的五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监督部门对企业划分正确与否也很难衡量,从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研发费用计量的相关性不强
研发费用投入与产出是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量的,研发成果凝结着智力成本,一旦项目研究成功,就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如果以历史成本计价,以少量资产的消耗和职员薪酬作为资产入账,并不能真实体现企业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严重背离了资产本身的价值,使研发会计的信息缺乏相关性。
研发费用分配难以对象化。项目投入与产出将发生杠杆效应,投入时需要大量资金,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不同的融资渠道的不同所形成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收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束之前很难分情况分配。研发项目间的成本分配也很难,无法对研发项目进行可靠和相关的计量。
现行会计准则只将物质资源的历史成本作为企业的资产,对研发活动的人力资源的价值没有做任何规定去反映,将使企业中占比例较小的物质资源作为全部资产,而占比相对较多的人力资源却得不到任何反映,这将使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的价值评估产生较大的偏差。这样使研发费用确认范围的合理性有所欠缺。
(四)会计科目涵盖内容不够充分,会计处理不符合可比性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对费用化与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报表或附注中进行披露,进行会计处理时,其研发费用进行费用化的数额将列入管理费用科目中,对其未加以区分。管理费用科目反映的内容繁杂,那就不能够清晰、明了地反映出企业研发支出所产生的费用究竟是多少。 在企业同时开发多项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支出同时用于多项开发活动,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无法明确分配的,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开发活动的成本。但对于分配标准的确定以及是否能够明确分配,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这样的会计处理将会引起可比性的降低。
研发项目通常跨年度进行,所以不同年度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将影响当期支出纵向的可比性。如果把开发费用计入开发成功年度的资产,则反映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如果把以前年度以前期间的研发费用进行重新计算,会计处理上进行追溯调整会变得非常复杂。所以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化将影响资产负债表上信息的真实性,使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获取信息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
(五)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
很多研发项目通常是跨年度进行的,企业可能存在大量待资本化的研发费用。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需要加以管理,管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其迅速贬值。企业有必要对研发项目技术的创新性的市场状况跟进,以了解该研发项目投入的价值是否发生贬值。而我国准则对研发支出尚未做出与减值测试相关的规定,使真实的成本无法反映。研发费用的分配及处理存在着难度。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灵活,对于分配标准的确定以及是否能够明确分配,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三、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策略
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会计政策要想有效地执行就必须提高实际操作性,使会计人员能自主有效地处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应对研发费用具体处理考虑重要性原则,增设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科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会计处理方法。另外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内外共同努力避免盈余管理。让研发活动变得更加有经济价值和意义。
(一)加强资本化条件的实际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应进一步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定,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应细则化,缩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难度。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采用列举式方法列举哪些具体内容属于研究和开发活动,或者排除式列举哪些不属于研究与开发的活动,让具体操作的会计人员掌握研发活动的具体事项,做到心中有数,缩小主观判断性,避免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失真。尽快完善相关规定,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在执行中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压缩创造性会计空间,增强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向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趋同,分点列示满足五个开发阶段资本化条件的具体细则,使会计人员的简单客观的做出正确判断。同时注重培养会计人员对此项判断的专业知识能力,多方面有效提高实际操作性。
研发项目应尽力对象化。一旦难以对象化的话,前期研发失败的投入将具有管理会计当中所说的“沉没成本”性质。因此,找到一个明确科学的系统,对研发成本进行分配能提高操作性,也能恰当反映每个研发项目的实际成本。
(二)加强研发信息披露,避免企业盈余管理
会计政策的弹性越大,受到企业管理当局操纵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国可以颁布准则明令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按自己的理解对开发阶段是否进行“资本化”做出决策。同时明确指出研发支出采用何种摊销方法,能很大程度上缩小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操纵的空间。
研发信息的充分披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管理者产生监督作用,防止企业对调节利润的需求,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分析和企业价值的重新确认。
增加会计报表附注的研发信息披露,在附注中反映研发信息包括:①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会计政策;②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具体细则;③开发阶段无形资产的类型;④本期的研发支出。高科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研发费用信息披露表。
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会计处理过程应加强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应保持谨慎性原则评价被审计单位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划分的准确性,开发阶段有关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审计部门应最大限度地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对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实施创造性会计行为。做好监督工作,帮助提高操作性。
(三)对研发费用具体处理规定应考虑重要性原则
不同行业的企业,研发费用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和重要程度也不同。对于研发活动发生不多,研发费用很小的企业,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考虑研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处理。费用化处理比较方便简单,在重要性上不会影响企业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也不会给企业管理层留下利润操纵的空间。
对于研发活动经常发生但不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应将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此时研发的无形资产大多可合理预测未来现金流量,这些研发支出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是合理且必要的。
对于研发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企业,研发费用数额较大。这类企业研发项目的结果不外乎研发成功和失败。实际操作中研发成功的产品所需的费用往往会大量计入成本,而研发失败的产品所需费用往往会大量计入费用。此时会计人员万不能主观判断,一定要客观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严格按照准则进行有条件资本化。同时根据重要性原则在报表附注中写明是何种企业采用何种会计处理,让监督方和使用方得到最真实有效的信息。
(四)增设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科目
研发费用无法明确分配的一般都会计入管理费用,所以在管理费用下设立明细科目,设立“管理费用—研发支出”明细科目。专门反映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耗用的原材料及支付的现金等,将其计人当期损益。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充分披露,以便会计报表使用者解读会计信息,准确使用。研究阶段的会计处理为,借记“管理费用——研发支出”,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设立“研发费用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研发项目进行后续的减值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予摊销,只在存续期间内进行减值测试;另一种是有一定的期限,在相应的摊销年限进行摊销。国际会计准则是每期末对研发费用进行重新估测,再计提减值准备。我国也可以根据研发活动价值的减值情况进行计提研发费用减值准备。当研发成果商业化后的未来现金流入量低于其研发支出时,计提减值准备,在期未做减值测试后,并且按实际记录下来。会计处理为,借记“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研究的专利取得成功时,应将管理费用和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转入借方,借记“管理费用——研发费用”、“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减值准备”,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研发项目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①研发支出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银行存款
②研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时: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③期末结转费用化支出时:
借: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④期末对市场同类研发项目情况进行跟进,如发生减值情形则做减值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⑤专利权获得成功时:
借: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无形资产
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会计处理方法
研发费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可以更为准确,更具相关性。对于研发费用可以先采用历史计量与公允价值混合的方式进行计量来作过渡,等使用公允价值的环境较为成熟时再使用全面的公允价值来进行计量,这样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5~207.
[3]万翔.中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4]鞠亚辉.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视角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1):141~142.
[5]黎明,马青云.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优化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19):9~10.
篇3: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摘要:本文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入手,重点提出研发费用明细科目设置及归集内容,最后通过实例阐述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关键词:研发费用 费用化 资本化 会计处理
一、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概述
一般来说,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共有三种方法:费用化、资本化、有条件资本化。
费用化主要是指将研发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全部作费用处理,不论研发活动结束后是否成功,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这种方法遵循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研发支出未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代表国家是美国。
资本化是指将企业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先归集起来,如果研发费用很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然后在以后的收益期内摊销,其代表国家是荷兰。
有条件资本化主张研发费用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如符合资产确认条件,就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方法使用比较多的是英国。目前这种处理方法被广泛的接受,且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二、研发费用构成
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有条件资本化会计处理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研发费用如何设置明细科目及归集哪些内容却存在较大分歧,笔者认为可以不设资本化支出与费用化支出这两个二级明细科目,直接按下表进行二级明细科目设置并进行归集,见下表。
三、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一)核算科目的设置
一级科目设置:研发支出;二级明细科目设置见右表,平时按照研发支出具体项目设立研发费用台账,期末根据研发活动的成果决定采用何种处理方法:若已经取得成果并预计能够产生收益时,就将相关支出全部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对于已形成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从其达到预定用途的当月起,按直线法摊销(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不低于),计入“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反之则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即“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
(二)具体会计处理
1.相关研发费用发生时,借记“研发支出——工资/材料/设计费/培训费”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2.会计期末时,将费用化支出转入管理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科目,贷记“研发支出——工资/材料/设计费/培训费”科目。对资本化支出部分,则等到该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工资/材料/设计费/培训费”科目。对于已形成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从其达到预定用途的当月起,按直线法摊销(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不低于10年):借记“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三)实例
参考文献:
1.赵海.基于国际比较下的研发费用核算思考[J].交通财会,,(6).
2.周雪梅.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费用及会计问题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3.付丽娜.论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篇4: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完整,企业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现行政策法规,尽量控制费用开支的支出金额,是摆在企业财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就煤炭企业研发费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进行了初浅地分析。
关键词:煤炭企业;研发费用;摊销
一、国家关于研发费用处理的有关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88号)规定: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上述企业在1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实例分析
例:1月1日,某煤炭企业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允许其进行某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期间研发开支达到1200万元,其中资本化支出600万元。20年底时,该研发成果已经实现。初步估算其使用年限为10年,没有净残值,预计采用直线法摊销。会计利润为万元,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5%。若除研发费用外,并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解:该煤炭企业年年底可计入研发费用的金额为600万元,根据税法中的规定能够扣除其50%,这样一来,该企业的纳税利润就调整为1700万元。无形资产成本中将可以资本化的600万元并入,由于本期并无摊销,所以税法中摊销额150%可以抵扣这项优惠政策企业无法享受。无形资产摊销数额40万元,可以抵扣的金额为60万元。以后每年抵扣数额都是60万元, 年末摊销结束。
通过以上实例计算,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煤炭企业的研发项目当年开始但是当年并没有完成,而是继续到下个年度。建议煤炭企业在以前年度可以先归集到一个与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资产”账户差不多的账户下,若是研发失败,若失败年度研发企业当年费用化的金额为1000万元,当年可抵扣的金额为1500万元,以后年度不再处理。若不是研发企业则不能抵扣。第二,煤炭企业的研发项目当年开始并在当年完成。由于这种情况新准则中并无详细规定,因此也建议先将其计入与“研发支出资产”账户类似的账户中,到年底时将其部分金额转入当期损益同时抵扣一半,对于能够资本化的部分,应该计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虽然当期不能抵扣,但到摊销年度就可以按无形资产的1.5倍摊销。第三,煤炭企业的研发项目当年开始并在当年结束,但是没有形成成果。对于这种情况,在当年可以抵扣一半,并且之前计入相关账户的金额,研发失败后可以转入当期损益。对于非科研单位,当年不能抵扣,以后年度也只能照实摊销。
三、煤炭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建议
就煤炭企业自身情况而言,研发开支一般来说是指能耗降低、环境保护、节省能源、有效利用设备以及生产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等等,比如说高产量和高效率矿井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产量和高效率矿井建设对地质安全保障系统的新要求、煤矿系统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与选煤和洗煤等关键深加工技术有关的原材料、人员费用等开支均可纳入研发费用。
1.建议煤炭企业对所发生的研发开支实行专人专账制度,与此同时,精确计算所覆盖年度可累计扣减的各类研发开支的实际发生金额。如果在一个正常年份内煤炭企业从事了多项研发活动,可以根据研发项目不同进而将各个可加计扣减的研发开支分类区分开。针对大型煤炭集团企业存在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的特点,研发费用在母子公司或总分公司之间通常是各自进行独立核算,这种情况下,研发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与其他费用要尽量分开核算,以避免造成研发费用核算过程中出现数据不齐全、资料不规整的现象,以致于国家规定的税收减免的相关优惠政策煤炭企业都无法享受。建议煤炭集团企业从研发费用核算的现状进行分析或者采取调研的方式抽样分析,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将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中存在的不合适做法找出来,建立相关制度以规范企业做法,找出最适合企业的一套完善齐全的核算办法,首先在企业局部实行,产生良好效果后,进而在企业内部全面推广。与之相对应,研发项目的进行、研发费用的审批流程和项目管理都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来保障,同时研发系统和财务系统之间进行无缝化衔接也需要企业有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2.企业在做预算时要严格管控研发费用,特别是发生前、核算中和发生后这三个时间点。发生前煤炭企业要从下往上详细调查,并且反复讨论其金额大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研发费用预算。核算中要严格以预算数额为尺度,派专人严格督导各单位科研部门的支出情况或者是外包出去的研发任务单位的开支详情,当年底结账时,若发现有与预算标准相出入的地方,各单位科研部门或外包出去的研发任务单位必须对下个年度的经费预算进行适时的调整,并严格遵循各企业审批经费预算的调整核对等流程要求,发生后,当整个研发项目结束时,各单位科研部门和外包出去承担研发项目的单位(取得了成果的或者是没有取得成果的)都要及时履行结算程序。同时邀约合法的、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机构对其进行结算审计,出具“研发开支审计报告”,并以此来为企业申请享受相关抵扣、免税等政策。与此同步,各单位科研部门或外包出去的研发项目的单位应详细阐述超过预算的金额部分的发生原因和依据,并上报企业科研管理部门审查留底,为以后各单位实行绩效考核提供相关数据支撑。
3.煤炭企业对其科研项目要实行全过程监管和项目负责制。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当研发开支产生后,财务工作者要实地了解具体情况后从而判断发生额到底是归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以便于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使会计工作者更容易了解到企业研发过程的具体情况,煤炭企业要制定相关制度以保障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力度,加强会计人员与研发人员之间的交流,或者派驻会计人员到研发部门换位工作一段时间,这样一来,会计人员对于研发项目的开始、进程、结束的各个过程就都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金额发生在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也会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同时,对每一个研发项目首先都要进行可行性调研和分析,并报上级部门审批,编制详细预算,明确项目属性和第一负责人,由财务部门根据其实际发生情况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新会计准则中关于研发费用的核算要求进行相对应的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1]孔庆林,朱琳.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国际比较下的优化方法浅析[J].商业会计.2012(02).
[2]崔也光.新准则下研发费用处理的积极作用及改进[J].会计之友.(12).
[3]王小宁,陆军,曹礼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9(07).
篇5: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摘要] 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研究和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由原来费用化向有条件资本化转变。本文就完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研究开发费用 费用化 资本化
一、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其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20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按本准则规定处理。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
2.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将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1)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费用本质上是资本化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开发经费投入后,其效果可能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开发经费支出作费用核算,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
(2)开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支出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革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的信息,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后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二、新会计准则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也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的会计实践面临新的挑战,新准则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完善。
1.新准则在一定的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1)未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虽然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两个阶段: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强调其“创造性”;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本或其它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显然很困难。
(2)操作性不强。企业难判断哪些活动属于该范围,操作性不强。新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相应的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往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企业在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哪些活动属于开发阶段时,常常难以把握,导致对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划分也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
2.新准则增大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如上所述,新准则中的许多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企业管理者裁决,这样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企业可以依照自己意愿“合理”地把研发费用费用化或资本化,从而达到其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完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建议
对新会计准则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缺乏可操作性,笔者采用增设四个会计科目及详细说明了四个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专设几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
设置“研究开发支出”、“研究开发失败准备”、“主体公积”和“研究成果”等四个账户。
“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用来反映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该账户应按研究支出、开发支出设置二级账户,按研究、开发项目设置明细账;若无法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则可按项目设置明细账。
“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用来反映所计提的研究、开发的失败准备金,是“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的备抵账户。
“主体公积”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带来的权益的增加数,设置该账户的目的:是为了在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时,有利于将其与实现的净利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的偏颇,从而可避免经营者为了达到利润目标,而减少研究、开发投资的短期行为发生,也有利于将其与“资本公积”账户区分开来。
“研究成果”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过程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若企业有接受其他单位委托进行研究、开发时,可增设“科研经费”账户,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收到的科研经费及其支用情况。
2.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1)发生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发生各项研究开发支出时,借记“研究开发支出”,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账户;同时还应按全额计提研究、开发的失败准备金,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
(2)研究开发项目结束的会计处理。当某开发项目结束时:若该项开发项目取得成功形成无形资产的,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开发支出”,同时还应按相等的金额,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主体公积”;若该项开发项目失败的,则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支出”。
(3)企业购入研究成果的会计处理。若企业有从外购入研究成果进行开发的,则购入时,借记“研究成果”,贷记“银行存款”;若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的,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开发支出”、“研究成果”,同时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主体公积”;若开发项目失败的,则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支出”,同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成果”。
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更合理,也更符合逻辑性,兼容了全部费用化和部分费用化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避免了会计人员难以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支出,也避免了全部费用化当开发成功时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价值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刘兆萍:无形资产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证券市场周刊,200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6:研发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方式倍受关注。不同企业由于研发投入和产出不同,研发对企业的作用也不完全一样,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管理效率都有差异,由于不同会计核算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因此应该避免企业对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方式的“一刀切”,采用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体现出企业的差异和特色,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利润,避免人为操纵利润。
关键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一、研究开发费用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企业自创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不确认为无形资产,如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但是,由于确定研究与开发费用是否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相关特征(例如,可辨认性)、能否或何时能够为企业产生预期未来经济利益,以及成本能否可靠地计量尚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研究与开发活动发生的费用,除了要遵循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的一般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其他特定的条件,才能确定为一项无形资产。
二、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
1.研究阶段。研究阶段是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它是建立在有计划的调查基础上,即研发项目已经董事会或者相关管理层的批准,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等。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只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
2.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是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开发阶段具有针对性、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等特点。
三、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1.费用化。费用化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采用这一核算方式符合财务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做法比较简单,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避免了因为财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进而通过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人为划分进行利润操纵,同时递延了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可以使企业尽早收回投资,早日分享税收优惠待遇,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竞争力。
不足之处在于:①它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②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③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
2.资本化。资本化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一直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开始予以摊销,若企业连续几年内有若干研究与开发项目,其中研发成功项目而取得的收益将与研发费用配比。
3.有条件的资本化。有条件的`资本化即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其他的则在发生当期摊销。
这是一种比较公允的做法,它可以避免全部费用化和全部资本化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客观性原则和配比原则。但区分资本化与非资本化的条件难以掌握,在研发活动期就确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未来收益有很大的主观性。其资本化后的摊销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人为操纵利润。
四、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其披露
1.账户设置。企业应设置“研发支出”成本账户,用以归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中发生的各项研发费,“研发支出”可按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2.研究阶段的会计处理。对同一项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已计入损益的支出不能进行调整。因此对这一阶段的支出进行判断时,一定要非常确定之后再进行账务处理,这一阶段的相关会计处理为:
(1)研发费用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2)会计期末:将费用化支出结转到“管理费用”账户。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开发阶段的会计处理
(1)支出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2)研发开发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形成无形资产后:
借:无形资产--XX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3)无形资产摊销
对于已形成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从其达到预定用途的当月起,按直线法摊销:(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不低于)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4)开发阶段发生的研发支出,在达到资本化条件之前发生减值、甚至转让时的会计处理为:
a确定发生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b确定减值的研发支出予以转出时:
借:无形资产/管理费用
研发支出减值准备
贷:研发支出
C研究开发成果在未形成无形资产之前转让的,可参照无形资产转让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研发支出
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参考文献:
[1]王松年.国际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鲍亮,唐洋.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02).
篇7: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请欣赏:《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据统计,我国研究开发费用仅占GDP比重的0.83%,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为2%,其中美国高达2.53%.但可以预计,随着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也必然会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对于日益增加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如何从财务会计层面进行规范也就摆在世界各国的财务会计人员面前。鉴于此,本文拟选择当今世界上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规范进行比较,然后从研究开发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以勤为我国修订研究开发费用会计规范提供参考。
一、世界各国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规范比较及会计方法分析
(一)世界各国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现行会计规范
美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规定的是(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该公告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但值得说明的是,就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如何进行处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做出过特别规定,即SFAS86指出:对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成本,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确认,就应该确认为资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认为研究开发涉及太多不确定性因素,一项支出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
中国要求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当期直接费用化,只有在研发成功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将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中介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期限内摊销。英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的公告是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根据该公告,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区别进行处理,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三种类型予以划分。前两种类型的支出,则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而如果是开发支出,也通常应在发生时计入损益。除非出现特定情况,可以递延摊销。这些特定情况包括:研究属于专题项目,费用可以单列;研究取得的成果把握性极大,并能以收抵支;公司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支持研究项目的完成。总体上看,倾向于费用化的会计政策。
图1 产品开发风险概率图
日本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预计未来收入超过该项费用),可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注销,不过其实务中采用较为稳健的直接冲销法。
法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当其属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可予以资本化,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德国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费用化。
荷兰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只要在预期具有未来效益即可予以资本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
国际会计委员会第38号准则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如不能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那么该企业应将项目支出均视同研究阶段的支出处理)。相应地,要求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支出是否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则要看开发费用是否符合特定的条件,如符合它确认的五个条件时,才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综上所述,世界各国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见表1.
表1 世界各国研究与开发费用比较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从世界各国的会计实践来看,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外乎三种情况:费用化、资本化、有“条件”的资本化。
图2 研究开发过程图
1.费用化。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有美国、德国、中国等国。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依据是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产生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即使能带来收益也存在着无法计量性,同时递延了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因而被广泛采用。但这种处理方法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企业管理当局有任意调节各期收益的可能,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也不符合配比原则。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类的上市公司反映,公司当期投入的研发费用已高达企业总费用的50%甚至70%以上,而且,随着市场对企业核心风险竞争力的要求越高,研发费用还呈上升趋势。因此,不将研究开发这一现代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进行单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收入与产出,投资与回收状况在会计报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映。
2.资本化。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有荷兰,另外还有巴西、瑞士等国。即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内归集起来,一直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开始予以摊销,这种做法假定企业在连续几年之内存在着若干研究开发项目,其中总有些项目可以获得成功的收益,因而将其与费用配比。其依据是研究开发活动必然产生某些无形资产,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获取未来经济效益并增加现有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资本化的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但不加区别地将其全部资本化,有违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
3.符合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有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另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基本上采纳此观点。即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其它研究开发费用则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有“条件”的资本化方法。这是一种比较公允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配比原则。但是用以衡量的“条件”在具体实施时,有相当的难度,毕竟这个“条件”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技术层面分析
一般而言,随着产品开发过程的不断进行,即从最初想法的形成,到技术可行性测试,再到最终产品的形成,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在不断降低。随着时间的推进,研究开发的风险在不断降低,如图1,在通过T1时刻,即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也就是在c处,此后的研究与开发变得很明朗,目的更加明确,失败的风险较小。
最初想法的形成,到技术可行性测试,这只是一个初步性的分析和调查阶段,如图3,也就是在第Ⅰ阶段,这一阶段目的是搜集信息,产生新的认识,其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是非常不确定的,这时风险也非常大,所以在这一过程当中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应当费用化。但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如图3第Ⅱ阶段,即从技术可行性测试到研究开发成功这一阶段,主要目的为将技术运用于实践,并产生实质性的改进,其未来经济利益较为确定,开发失败的风险也比较小,因而应将这一阶段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所有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均予以资本化。这在美国已有先例,如对已通过技术性可行性测试的软件开发成本资本化。需说明的是,研究开发费用是否可以资本化的前提是已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换言之,并不是对所有的研究开发费用都资本化处理。如图2所示,在时间T1(技术可行性测试时间)前发生的支出即R&D1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而把技术可行性测试到开发成功即图3第Ⅱ阶段发生的支出即(R
&D2-R&D1)这部分费用资本化,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处理。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对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经费本质上是资本化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研发经费投入后,其效果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由于现代管理者的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研发经费支出作为费用核算,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管理者不愿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投资者的不满,也不想看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于是就减少研发经费支出。这样短期利润的数字可能比较好看,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如果把部分研发经费资本化,就能够部分地克服上述弊端。2)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将研究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后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可以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研究开发费用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关于企业革新活动进展和成功可能性的信息。3)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从近年来美国、日本、香港、中国等地的股市来看,科技类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这说明“科技含量”已成为企业价值的组成部分。Lev&Rougiannis的研究发现,资本化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与股价显著相关。还可提高其账面价值与企业内含价值的一致性,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 陈玉荣。试论R&D费用的会计处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
[3] 薛云奎,王志台。R&D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J].会计研究,2001(3)。
邓小洋、王勇情
篇8:会计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会计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内涵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的手段,从其形成至日趋完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阶段。美国COSO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二、新《会计法》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必要性
从我国目前会计工作及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看,会计秩序混乱,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企业经营失败情况的发生,除企业有关管理人员故意违纪所致外,内部管理失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避免企业经营失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一个设计和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使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大多数的内外欺诈事件。其次、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现代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企业领导人及管理阶层不可能对每件事情、每个人都直接监督。而要使企业各部门有序、有效地工作,只能依赖于严密的内部控制来协调、组织和调整。最后、健全内控体系是加强跨国管理的需要。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使公司面临的总风险增加,跨国公司在海外会遇到政治、经济、文化的风险,而且由于跨国经营、国际税务问题以及外汇交易等,造成公司业务日益复杂。因此,为有效进行跨国管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归根到底在决于其能有效遏制企业不正当行为的发生,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由此,我国《会计法》对内部控制作出新的规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内部控制框架的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个基本要素。
(一)控制环境(controlenvironment)。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这些环境要素包括: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与素质、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外部影响等。
(二)风险评估(riskappraisal)。企业必须制定目标、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适时加以控制和处理。这些风险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等方面的风险和企业内部的决策失误、生产故障等方面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y)。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业务流程及操作流程、业务记录、规章制度、独立检查规章制度、控制标准等。
(四)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围绕在控制活动周围的是信息和沟通系统,信息反馈的速度、准确性如何,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指令的正确性和纠偏措施的准确性。
(五)监控(monitoring)。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包括各单位或部门的各级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自己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检查和专门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途径
通常,企业主要应从以下一些方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一)组织规划控制。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设置及其关系。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①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②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③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④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⑤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二)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
(三)文件记录控制。健全、正确的文件记录既是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又是企业保持工作效率,贯彻企业经营管理方针的基础。文件记录控制内容主要有:①建立企业组织机构职能图和授权审批权限一览表。②全员岗位说明书。③业务程序手册。
(四)实物保全控制。内部控制各种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这里所述的实物保护是指对实物资产的直接保护,主要内容有:①限制接近。限制接近主要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②定期盘点。建立对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并保证盘点时资产的安全性,通常可采用先盘点实物,再核对账册来防止盘盈资产流失的可能性。③记录保护。应对企业各种文件资料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的可能。④财产保险。通过对资产投保增加实物受损后的补偿机会,从而保护实物的安全。
(五)职工素质控制。内部控制的成效关键在于职工素质的高低程度。职工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职工忠诚、正直、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其他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职工素质控制包括:①建立严格招聘程序;②制定员工工作规范;③工作岗位轮换。
(六)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内容十分广泛,按其目的可分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试论内部控制报告》[J]《上海会计》,.05
篇9: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国际比较的思考
摘要:平坦的世界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活动,从而使研发支出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对研发费用进行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与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研发费用的规定,并针对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字:研发费用 比较 会计处理
随着经济的世界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发活动逐渐成为一项经常性活动,相应的研发费用也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数额巨大的支出。然而,对于日益增加的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各国会计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规范变的越来越重要。本文简要介绍和比较我国与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规定,并据此对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改进提出建议。
一、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国际比较
费用的确认有两条标准:一是权责发生制;二是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研发活动有其特殊性,具有一定的风险。有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取得成功,会增加企业未来收益,如形成专有技术;有的研发项目则可能失败,形成收益性支出。也就是说与研发活动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是将研发活动的全部支出列为资产而后在其收益期间分摊,还是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就很难确定。对此,各国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有所不同。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02号规定:为研究与开发而发生的所有支出均应列为费用。同时财务会计准则86(FAS86)中明确:对出售、租赁或以其他方式进入市场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则是把计算机软件的制作成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立产品技术可行性之前发生的成本,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第二阶段,确立技术可行性之后且在软件具有商业用途之前发生的成本,可以资本化记入无形资产成本。从美国的规定来看,除了计算机软件研发支出外,其他研发支出均确认为费用。因为软件行业制造成本最主要的支出就是研发费用,如果对行业的研发费用采用全部费用化的会计政策,就违背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更会导致这些企业的资产被低估。
2、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于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期间确认费用,并且不应在其后的期间确认为资产,对于开发费用,当项目开发费用符合特定的五个条件时,研究与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应予确认,否则就确认为费用:①能够清楚地确定产品或工艺,并且计入产品或工艺的费用能单独地辨认和可靠地计量; ②产品或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能够被论证; ③企业计划生产和销售(或利用)该产品或工艺; ④有该产品或工艺的市场存在或其对企业的有用性(如果在内部使用而不是销售)能够被证实; ⑤拥有为完成该项目并销售或使用该产品、工艺所需的足够的资源,或能论证它们的可用性。其入账价值或成本是:从该无形资产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以及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后所发生的支出的总额。同时规定如果企业不能区分创造无形资产的内部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那么该企业应将该项目的支出均视同研究阶段的支出处理。
3、德国关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规定与美国基本相似,也是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费用化。
4、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类似,对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出,在支出当期予以费用化;而开发支出原则上应予以费用化,但在符合特定的五个条件时可以资本化。
5、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一般列为当期费用,但如符合规定的条件,也可以按递延费用处理。
6、日本的会计准则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预计未来收益超过该项费用),才予以资本化,并在5年内注销。
7、法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当其属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予以资本化,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
8、荷兰规定却完全不同,研究与开发费用只要在预期具有未来效益时即可予以资本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并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摊销。
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基本可分为三类:费用化、资本化、“有条件”的资本化。1)费用化的依据是研究与开发活动能否产生未来经济效益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即使能带来收益也难以明确计量。这种做法符合谨慎性原则,核算简单,不加入人为的主观判断,能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同时递延企业应交所得税。但它不符合配比原则以及历史成本原则,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对于上市公司,股价易造成波动,并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目前采用这种方法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等;2)资本化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短期行为,但研究开发往往跨几个会计年度,会给会计计算带来麻烦,且这种做法有违稳健性原则,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目前,采用这种做法的国家主要有荷兰等;3)“有条件”的资本化这是一种比较折中、公允的做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条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导致运行有一定难度。世界上采用此法的主要有国际会计准则、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中国等。
二、对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改进的设想
研究开发费用不论是全部予以资本化还是全部予以费用化,均有不当之处,而采取有条件的资本化的处理方式也有难度。因此,借鉴各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并结合中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行的方案是分别在不同性质单位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同时完善财务报表的披露与执行力度。
1、由于各行业有各自的特点,企业所属行业不同,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和重要程度会不同,研发支出的发生频率和金额也会相差很大。且同行业的各个公司又有自己的情况, 就如企业存货计价的方法、折旧的方法都是可以因企业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一样,研发费用也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作出选择:
1)以研究与开发为主要业务活动的高科技公司
综合美国对软件行业会计处理方法,正如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据我国准则规定:“入账价值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确定。”也就是说,如果某企业的研发目的是为了获得一项固定资产,比如研究开发、建造一台先进设备,研发时发生的所有费用也都应记入该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同样对于高科技行业,如软件开发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企业的主要活动,研发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例较高,而且所开发产品的未来经济利益大多可以合理预期。因此,对于研发过程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大胆建议不仅仅可以有条件的资本化,更可以采用全部支出予以资本化处理的方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如果失败,可将其费用转入其他成功项目负担。
最典型的就是软件开发企业,如清华紫光,用友软件,金蝶软件,远光软件等,为了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些公司每年的主要投资就是研究与开发项目,而这些项目均要经过一个研发、实验、试产、改进、稳定和成熟的自然过程,以及市场培育、推广、快速成长和稳定的过程,一般的投入产出期达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按照有条件的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话,不仅会增加确认核算工作量,还会扭曲了资产价值,无法真实体现企业的价值,极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从而降低管理者的创新动力,还可能左右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所以付诸于实践的关键就在于清晰划定出此类企业的范围标准,如有软件开发行业,医药行业等就是此类企业的典型代表。
2)经常从事研发的企业
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已经变成了经常行为。对于这类企业,根据新准则规定进入了开发阶段,也就是说,企业对于成功的可能性具有较大的把握且有充足材料证明时,对这类企业应采用我国现行的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的会计方法会更合理。如家电行业,纺织行业等。
3)较少从事研发的企业
比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往往没有研究开发或即使有,成本也极少,而且研究失败对于当期收益的波动影响也是比较小的,不会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在考虑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它的研发支出予以费用化。例如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进行简单商品加工的企业,房地产行业等。
2、规范研发费用信息披露
根据新准则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开发支出”项目中反映企业当年开发阶段资本化支出的期末余额。本项目应根据“研发支出”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另外,在财务报表附注“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的“无形资产”条目下反映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除此之外,准则并没有对研发费用的披露作更明确详细的规定,从而影响报表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强制性披露的制度还不健全,企业顾虑泄露商业秘密,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较大等原因,导致自愿披露的意愿不足,研发费用信息披露不充分,这对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业绩及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从而影响研发费用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所以应加强与研发相关的信息的披露,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研发费用的内容: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规模、投入的具体项目名称、各项目支出额、项目进展及已形成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与金额;本期确认为费用的研究费用金额以及确认为开发支出的研究费用金额;本年度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追溯调整内容的披露,包括披露事项原因、调整数额、对当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金额、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对当期利润分别披露包含研发支出的当期利润以及不包含研发支出的当期利润,并结合起来对管理层进行考核,避免研发支出费用化下对管理层进行考核的弊端。资者对企业研发费用也可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提供权威机构对研发已形成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的评估信息,为投资者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制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相关监管措施与标准,健全法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抵御会计处理方式非法操纵带来的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S].财政部,.
肖佳.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研究.财会通讯,;9:146~147.
陈春霞,宋振水.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经济师,2006;7:128.
王骁. 对新准则下企业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探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 11~13.
吴晓明,施煜华.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财会研究,2009;29:227.
篇10:关于代垫费用会计处理流程
关于代垫费用会计处理流程
在商业合作中,为了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经销商为品牌商代垫费用的情况比较频繁,如果此类业务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品牌商应付账款和经销商其他应收款不实的情况,而且,增加双方对账的难度,并引起品牌商或经销商利益的损失,
1、产品及服务供应方申请付款,提交付款申请书;
2、品牌商委托经销商付款,出具委托付款的委托函;
3、经销商根据委托函要求代垫付款,注明付款用途为品牌商公司款项;
4、供应方出具收款收据,收据台头为品牌商全称;
5、经销商根据供方收据复印件、品牌商委托函及银行转账凭证,借记:其他应收款(品牌商),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
6、经销商将供方收据原件、委托函复印件及转账凭证复印件寄品牌商公司;
7、品牌商公司收到供方收据及相关凭证复印件后,对经销商开具收款收据;同时做转账分录,借记:应付账款(供方),贷记:应收账款(经销商),
8、经销商收到品牌商的收据后,做转账分录,借记:应付账款(品牌商),贷记:其他收款(品牌商)。
9、品牌商收到供方发票,借记:资产或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账款(供方)。
篇11:奖金期权会计处理初探会计毕业论文
奖金期权会计处理初探会计毕业论文
一、奖金期权的理解
奖金期权是一种新型的薪酬激励制度引自“奖金银行”概念,即奖金奖励不全部发放,而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期权延期支付,从而使员工具有风险感。“奖金银行”里设置每一个员工的户头,每个户头里都是企业为奖励该员工而提取的一定数额的奖金。这个金额是固定的。但是,支付方式是以期权的方式根据员工的表现延期支付员工所获得的是奖金期权价值的权利,而不是奖金本身。
二、奖金期权的会计处理
奖金期权在会计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也是关系到企业能否采用奖金期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何时确认奖金期权、确认到哪里、确认多少,都是我们要研究的。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0.5)中将确认定义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同时包括用文字和数字表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于财务报表合计数之内。并且,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而且要对项目事后发生的变动或注销予以确认。”我们可以从定义里分析出,确认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除了“取得时的确认”外,还包括后续确认。一个经济事项通常会包括三个确认过程:初始确认、后续确认、中止确认。
那么,什么样的经济项目可以进行会计确认,并作为会计要素进入会计系统。FASB在SAFCNo.5中提出了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可计量性,它们构成一切要素确认的基础和前提。奖金期权的获得实际上是一段时间努力的结果,不一定属于某一个月,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员工所获得的奖金期权应平均分配到各个月中,但员工在获得奖金期权的时候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可以行权、最终行权额是多少。事实上如果把员工获得的奖金期权的数量摊销到每个月的话,也就是提前摊销,因为企业本身并没有货币的流出,所以可能会引起逃税问题,笔者认为在员工行权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次行权的时候确认比较合适。
奖金期权可以确认为哪个要素,笔者认为确认为费用应当是比较合适的。奖金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一种人力资本,一旦员工行权就意味着企业资产的流出,而员工为了获得奖金期权必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每天努力,也是属于日常活动。我国的费用定义是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奖金期权的性质,能否进行费用确认的关键在于员工提供的服务能否确认为资产。笔者认为,一旦企业和员工签订奖金期权之后,员工已经开始付出劳动,企业增加了非直接现金的利益流入,对企业财务形成了影响,根据成本收益配比原则,应该确认费用。
最后就要讨论会计的计量问题,也就是确认多少费用。笔者认为奖金期权应该是行权时确认,每次确认的数量就应该是员工行权时从企业获得的实际货币数量。
奖金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过程包括授予、行权和处置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在授予的环节中,企业和被激励者双方就授权条件、授权对象、授权价格和授权数量等方面达成一致,以授权条件的实现与否为奖金期权的授予基准。条件没有实现,被激励者不能得到奖金期权,条件实现将根据事先约定对被激励者授权,使之拥有奖金期权,即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而在授予之前,企业与被激励者之间只是达成共识,被激励者并没有真正地拥有奖金。企业也没有实际的货币流出。而会计只对经济业务完成的事中和事后进行记录和监督,所以授予阶段应不做会计处理。
进入行权阶段之后,说明员工完成了企业交付的任务并从企业实际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在这个阶段应把员工所获得的货币作为费用列出。当然,在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时要考虑员工所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企业发放奖金期权是为了更好的销售或者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奖金期权可以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相关的费用类科目。另一方面奖金期权作为对工资、奖金补充的一种方式,也是员工薪酬的一种,所以可以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这个科目中。员工在期末确定应得到的奖金期权后应做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奖金期权。奖金期权的处置是指员工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离开企业或者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奖金期权的归属问题,员工离开企业或是离开岗位时,奖金期权的归属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员工可以继续行权;另一种是企业收回奖金期权。如果是可以继续行权的话按照之前的行权做会计账务处理,如果是收回的话则不用做任何会计账务处理。
三、奖金期权的税收处理
企业一旦实行奖金期权必定会涉及到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需明确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奖金期权是否允许税前抵扣,而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企业要明确涉及奖金期权方面的个人所得税什么时候缴、按照什么标准来缴、缴多少等问题,而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对这方面的规定还处于空白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当中对于员工的薪酬规定如下:企业实际支出合理工资、薪金允许在税前抵扣。之后又对“合理”做出了解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1、企业有规范的薪酬制度,员工每月发的工资要有章可循;2、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的标准要以行业及地区的平均水平为参考标准;3、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所发放的数额不能是随意发放的,必须按照企业的薪金管理制度有节奏的一步一步进行调整;4、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经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5、企业所发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必须是以激励员工为目的,不能是以偷税为目的的。通过上述规定我们对奖金期权是否可以税前抵扣进行分析。企业制定奖金期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吸引、保留企业的优秀人才,增加企业战略的执行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它的本质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并非偷税。此外,企业在制定奖金期权时,通常都是以员工绩效奖金为基础做出上下浮动的,企业在授予奖金期权的时候也会考虑同行之间的工资水平以及企业的资金规模,过高的奖金期权必然给企业带来过高的财务风险。实行奖金期权的企业基本要求就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薪酬体系。企业或者员工也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缴纳个人所得税。综上所述奖金期权符合税法提出的“合理薪酬”的标准,企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应当准予税前扣除。
对于奖金期权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我们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对奖金和股票期权做出的规定。《个税》在奖金中规定所有的薪酬收入都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如果员工获得的是股票期权的话,那么只有在员工参与了利润分配时才需要缴纳个税。授予时不做纳税处理。
根据税法对于期权的规定,我们可以分析出,企业在授予员工奖金期权的时候,员工并没有获得实际的现金,和股票期权的授予一样,员工只是获得了一个期权的虚拟数字,而期权最终的行权价格也不能立刻确定,此时缴税,从员工方面来说没有获得实际的报酬却要缴税有失公平,从税务机关来说按照什么作为收税的计税基础也是个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在授予奖金期权的时候并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等到员工行权的时候再根据行权的具体数额缴纳个人所得税,比较科学。奖金期权通常是一个年度员工所完成的业绩获得的奖金,所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能把奖金期权看成是员工的一次性收入,员工为这笔奖金付出了一年的努力,由此可见,在计算个税的时候应当把取得的报酬平均分配到12月当中,和每月工资相加,超出的部分按照所对应的速算扣除表的税率,计算其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四、总结与归纳
(一)奖金期权会计处理的归纳
1、奖金期权的性质可以看出奖金期权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它的行权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与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无关,所以奖金期权应当计入费用这一要素。
2、奖金期权的自身是结合了奖金和股票期权优点的新兴的薪酬激励制度,作为职工薪酬的一种应当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这一会计科目。
(二)奖金期权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针对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的。他的计税依据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或扣除金额后的余额。奖金期权只有在行权的时候员工才能实际获得收入,所以员工只有在奖金期权行权的时候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2、企业所得税。新企业所得税规定员工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税前扣除。薪金的支出是否合理由税务机关判定,所以奖金期权是否可以税前抵扣,由企业的情况具体判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金冬.论以EVA为基础的奖金期权激励机制.工业技术经济,.10.
[2]陈璧辉.奖金期权激励计划及其优化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9.
[3]赵香稳.EVA奖金激励计划应用研究.集团经济研究,.
篇12:对会计人才评价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
关于对会计人才评价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人才要想成为有能力的会计师,必须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执业所需的知识、一定的技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工作方法。参照IFAC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会计人才的能力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
一、职业知识
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外语等。会计依存于‘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环境。文化历史、社会政治、数理经济甚至美学艺术,都有助于会计人才了解其与其他之间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并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人文科学知识对会计人才开阔跟界、扦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夫的作用,对确和改造人生观、价值观起巨大的影响作用。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生宄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今世界,学科之问渗透和交叉不可避免。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的素喷与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会计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赏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作为配套,才能使得、知识技能得以更有效的发挥。
专业知识构成会计职业的主题以及其他商业学科的主题,并且共同组成会计人才知识的最丰要部分。会计人才是从事很强的专也性工作的人才,因此,专业知识是其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其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会计人才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胃精深,是指会计人才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有质和量的要求,对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和熟悉,善于将其所学的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
二、职业技能
技能是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职业技能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正确地运用他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通常不是通过学习一门具体的课程而学到的,而是通过会计课程和会计实践的综合作用而获得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教育准则》第3号“职业技能内容”提出,会计职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与功能性技能、个人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6项。适当的职业技能为会计人才提供了竞争优势。职业技能并非都从学校教育中获取,也并非所有的技能都能在进入职业时就拥有,很多技能是在后续教育中、在不断积累的经验中得以发展的,是通过终身学习得来的。
会计部门一―般是企业的一个综合}生管理部门,除对外与股东,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外,作为信邑掌握者和提供者的'会计人才,还应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人员进行相互沟通,良好的沟通为会计人才参与经营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效的沟通者传递出的信息明确、强有力、具有说眼力。会计人才的工作始于最贴近公司生产一线的经营工作,所以企业所有的会计人才都必须具备该项能力。高级会计人才更要具备该项能力,他们应能有效地与股东、企业CEO等高层领导或经营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协调各方利益;他们需要与政府主管或监管部门、银行、中介机构等及时沟通,为公司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还需要代表企业走进国内外资本市场,努力使自己成为资本市场沟通的桥梁纽带。
会计工作岗位分IT明确,每一岗位部有其明确的职责。有分工就有合作,必须对团队内各成员具体负责的工作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整体财务目标。尽管各级会计人员职称层次不同,各自的职责不同,从事的工作范围大小不同,但都必须从整体出发,紧密配台,共同做好本职工作。会计人才常常要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具体财务问题,这可能包括在本部门内合作和与其他部门的财务专家的合作。高级会计人才还应是一个团队的创建者,应团结并鼓励组织内所有人员互相配合,在团队合作中还要负起监督的作用,促使财务部门各成员都负责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三、职业价值观
会计是一个对国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行业,不断出现的财务丑闻,也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会计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为了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维护自身声誉和利益,会计人才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必须正直、客观。这是对所有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国在从业资格考试中增加职业道德科目实际上正体现了社会对会计人才职业道德的需求。
会计人才应有终身学习的责任从长远来看,灌输终身学习的承诺远}匕任何知识重要,终身学习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一种需要开发的思想态度和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盼决速和知识淘汰的加速意味着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如果说,在农业或工业时代不识字是文自的话,那么,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不会再学习的人就会成为现代文自而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会计人才有效发挥作用所需的知识在以极决的速度继续扩大和变化,他们面临着增长知识和技能的期望。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l990年公布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强调“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强烈的求知欲,加上极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保证不落后于时代始终能够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并站在行业发展前端的重要本领。21世纪真正的成功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决定素不再是他们知道什么,而是他们能以多快的速度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会计人才自下而上与成功的必备条件。要称之为知识工作者,在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经济环境面前,会计人才就必须成为终生的学习者!
四 、结束语
综上,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及职业价值观,并应能很好地整合这些要素。“四大”用人对学历和证书|坪不看重,主要参考的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际上就说明了这一情况。
篇13:刍议企业社会保险费用会计处理
刍议企业社会保险费用会计处理
是否因为写不出会计毕业论文而烦恼,现在小编整理了一篇优秀会计毕业论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企业社会保险费用现行会计处理模式
新《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企业按照国务院、各地方政府或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基准和比例1计算,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企业以购买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属于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应当按照职工薪酬的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新准则明确了职工薪酬的概念,融合了所有与报酬相关的项目,据此设置“应付职工薪酬”一级科目,在其下根据薪酬类别如工资薪酬、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辞退补偿、带薪休假费用等,设置二级科目,如“应付工资”、“应付辞退补偿”、“应付社会保险费”、“应付住房公积金”、“应付福利费”等。具体处理如下:(1)会计期末计提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用时,借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直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2)从职工的工资中扣除应由职工缴纳部分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贷记“其他应付款——职工个人保险费”。(3)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其他应付款一职工个人保险费”,贷记“银行存款”。
[例]华宇公司2月按照规定比例在社保机构核定的月缴费工资中计提基本社保基金,核定的月缴费工资为21458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产品发生薪酬费用124500元,车间管理人员薪酬费用35080元,为在建工程发生职工薪酬费用27000元,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职工薪酬费用28000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比例为单位20%,个人8%;基本医疗保险比例为单位6%,个人2%;失业保险比例为单位2%,个人1%)。则企业计提、代扣和缴纳社保费用的会计处理如下:
(1)计提企业承担的社保费用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34860
制造费用 9822.40
在建工程 7560
管理费用 7840
贷: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 42916
——应付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 4291.60
——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 12874.80
(2)企业在职工工资中代扣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 23603.80
贷:其他应付款——职工个人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 17166.40
——职工个人保险费(失业保险) 2145.80
——职工个人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 4291.60
(3)企业缴纳社保费用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 42916
——应付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费) 4291.60
——应付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 12874.80
其他应付款——职工个人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 17 166.40
——职工个人保险费(失业保险) 2145.80
——职工个人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 4291.60
贷:银行存款83686.20
二、企业社会保险费用所得税税前列支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084号)规定,纳税人为全体雇员按国家规定向税务机关、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或其指定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失业保险费,按经省级税务机关确认的标准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国家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可以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同时,该条例还规定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税收法规对符合条件的社保费用是当期发生当期扣除,新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的相关规定加大了所得税差异,使得部分跨期和资本化的社保费用难以在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所得税汇算时应进行纳税调减处理。相应增加了涉税核算的复杂程度。
三、企业社会保险费用会计处理思考
社保费用是企业特定用途的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采取统筹方式,是按照《劳动法》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用途做出统一的规定、计划和安排,以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促进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一种基金管理制度或基金管理方式,使企业职工等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可以确定社保费用是企业特定用途的支出,是按国家《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统一上缴的一项非税支出,不构成工资总额的组成部分,只是以工资总额作为计算依据,将其界定为企业的职工薪酬过于简单和笼统。社保费用计提的缴费基数和企业当期实际应付职工工资不同,计算缴纳具有特殊性。税法体系中对符合规定的社保费用免征个人所得税,不纳人工资薪金的应税所得。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10号文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个人实际领(支)取原提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时,免征个人所得税。
篇14: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新方法论文
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新方法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日益成为经常性的支出,且数额越来越大。综观各国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实际上只有两种:全部费用化和部分费用化。本文提出融合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弥补各自方法的不足,创建资本化与费用化融合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全部费用化部分费用化研究开发支出主体公积
各国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中规定:当期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作费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活动结束后不论成功与否,均不确认为无形资产。
英国在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13号中规定: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开发费用如满足特定的标准,即表明这些费用很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应确认为资产,即资本化。
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中的规定和英国类似,也是主张研究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开发费用如符合规定的资产确认标准,就应确认为资产,否则均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我国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又指出: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无形资产入账,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费用。
综观各国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实际上只有两种:全部费用化,如美国;部分费用化(也可称有条件的资本化),如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现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不足
美国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采用的是全部费用化。其不是表现为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研究开发支出在研究开发期间往往金额较大,若一概列作费用处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那么研究开发期间的利润相对要低,开发成功后产生经济效益的期间,而与收益相配比的费用为零,有违配比原则;全部费用化会计处理,无视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符合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开发项目成功,将使企业以后年度直接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费用理应属于资本性支出,若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则有违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也影响了其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因为当期费用容易受研究开发支出的影响而大起大落,从而使利润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大打折扣;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随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也将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必将关注企业的科研活动,而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未能体现其重要性;助长企业削减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短期行为,并造成国家的税收损失;若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不能真实反映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果仅以开发成功年度的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由于研究开发支出的记录方面显示出的极大随意性,将使研究开发项目成功无从查考其投资总额,在将来考核无形资产投资效益时便失去了一个可靠的分析指标。
部分费用化会计处理的不足之处
国际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属于部分费用化,即有条件资本化。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部分费用化条件下,资产确认标准带有太多的主观性,从而给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也不符合一贯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往往会跨年度,如本年度研究开发尚未完工,将其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而当下年度继续研究开发取得成功时,将该年度发生的支出计入资产,这二者的会计处理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若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如果仅以开发成功年度的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因为这要求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重新计算,并在会计记录上也要将已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影响进行调整,会给会计核算带来麻烦,若不予以资本化,则研究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作为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该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含金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是否投入和投入多少;另外也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
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创新
合理会计处理方法应能恰当地解决研究开发费用的内在矛盾性。承认其确定性,就须在财务报告中对其有所反映;承认其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反映须是谨慎的反映,即适当的反映。
设置“研究开发支出”、“研究开发失败准备”、“主体公积”和“研究成果”等四个账户。“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用来反映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该账户应按研究支出、开发支出设置二级账户,按研究、开发项目设置明细账;若无法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则可按项目设置明细账。“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用来反映所计提的研究、开发的.失败准备金,是“研究开发支出”账户的备抵账户。“主体公积”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带来的权益的增加数,设置该账户的目的:是为了在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时,有利于将其与实现的净利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的偏颇,从而可避免经营者为了达到利润目标,而减少研究、开发投资的短期行为发生,也有利于将其与“资本公积”账户区分开来。“研究成果”账户用来反映企业在研究过程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若企业有接受其他单位委托进行研究、开发时,可增设“科研经费”账户,该账户用来核算企业所收到的科研经费及其支用情况。
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发生各项研究开发支出时,借记“研究开发支出”,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账户;同时还应按全额计提研究、开发的失败准备金,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
若能够明确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当某研究项目结束时:若失败的,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支出”。若成功的,立即准备开发的,则借记“研究开发支出――开发支出”,贷记“研究开发支出――研究支出”;若暂时不准备开发的,则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支出”,同时按相等的金额借记“研究成果”,贷记“主体公积”;当研究成果转入开发时,再借记“研究开发支出――开发支出”,贷记“研究成果”;当某项研究成果出售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研究成果”,其差额计入“主体公积”;若某项研究成果已失效或企业不再准备转让、出售、也不再准备开发的,则借记“主体公积”,贷记“研究成果”。
当某开发项目结束时:若该项开发项目取得成功形成无形资产的,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开发支出”,同时还应按相等的金额,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主体公积”;若该项开发项目失败的,则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支出”。
若无法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开发结束时,若该项目失败的或未能形成无形资产,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支出”;若该项目取得成功形成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开发支出”,同时还应按相等的金额,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主体公积”。
若企业有从外购入研究成果进行开发的,则购入时,借记“研究成果”,贷记“银行存款”;若开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的,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开发支出”、“研究成果”,同时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主体公积”;若开发项目失败的,则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支出”,同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成果”。
若有接受其他单位委托进行研究开发的,当收到其所拨付研究、开发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科研经费”;当研究、开发项目结束或年末按完成进度法结转研究开发支出时,借记“其他业务支出”,贷记“研究开发支出”,同时借记“科研经费”,贷记“其他业务收入”;若是与其他单位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的,则由本企业负担的研究开发支出,其会计处理方法与独自进行研究开发的会计处理相同。
研究、开发支出的披露
研究、开发支出应在资产负债表内作为与无形资产同等重要的项目列示、披露,设想如下:
研究开发支出
期初研究开发支出
本期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
减:本期转出的研究开发支出
其中:研究成功所发生的研究支出_________.
形成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_________.
减:研究开发失败准备
研究开发支出净额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研究开发支出净额是个零,但不能因为该项目是个零就不披露了,通过在表内列示,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当本单位有接受外单位委托进行研究开发投资时,则该项目所列示的金额就不再为零了,因为只有本单位的研究、开发项目需要计提失败准备金,而接受外单位委托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是不需计提失败准备金的;若研究开发阶段无法区分的,则“本期转出的研究开发支出”下面可列示“形成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主体公积”作为单独一项权益,在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单独披露,并详细披露研究成功所形成的主体公积数和开发成功所形成的主体公积数。另外,若还需披露更详细的研究或开发支出信息的,则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补充说明,如某项研究或开发项目的进度、成功的可能性,研究或开发费用的支用情况,可能获得的收益等等。
上述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更合理,也更符合逻辑性,兼容了全部费用化和部分费用化两者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避免了部分费用化的主观判断,也避免了全部费用化当开发成功时不确认为无形资产价值的弊端;其所披露的信息更充分,也易于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并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使信息使用者了解资产的真实情况,对企业的经营实力做出正确的评价,避免会计信息不准确而误导信息使用者;有利于充分调动经营者、投资者对研究开发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增强潜在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篇15: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毕业论文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毕业论文
内部控制是指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为了维护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的完整性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以及其他为防止可能发生的风险而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称。随着计算 机和信息系统的发展 ,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已经甩掉了手工账,实行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电算化。电算化会计在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着传统手工会计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电算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有关电脑系统的舞弊案件时有发生,而且涉及的金额及造成的损失往往比手工系统大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内部控制由人工控制变为人和计算机共同控制,原有的内部控制已无法适应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要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建立和加强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电算化会计企业内部控制内容
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电算化会计系统,虽然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主要特征没变,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和借贷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没有变,但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计算机自动化,使得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也出现了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在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以后,内部控制按照其实施方式的不同,分为组织控制和功能控制。组织控制是指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的合理分工而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功能控制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设计一定的功能而实现的内部控制。按实施环境的不同,内部控制又可分为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应用控制是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过程中所实施的内部控制。按本身的性质和实施的目的,内部控制还可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为了保证计划、预算和定额任务的完成,提高经济 效益而实施的内部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为了维护会计数据准确可靠和保护单位财产完整而实施的内部控制。
二、电算化会计加强完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账务处理流程和工作组织方式等许多方面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又由于使用该系统存在着特有的潜在风险,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在科学 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1、电算化会计授权方式的改变要求加强内部控制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项经济业务由发生到形成相应的账务处理信息,其经历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由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有关人员审核签章后才可办理。这种传统管理方式虽然处理的速度慢,但可有效地防止作弊。然而,在电算化会计下,权限分工的主要表现为口令授权。口令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负责保管而是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隐患,此种案例在现实中已发生多起。如某某会计人员被客户收买,窃取口令,非法核销客户的应收款及相关资料;销货人员窃得客户的信息将客户信息转卖给其他公司。
2、会计档案无纸化的变革要求加强内部控制
在手工方式下,会计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不同的纸张上,增、删、修改会计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因此很难不露痕迹地加以修改或伪造。但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后,会计信息是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磁光介质上,这种无纸张凭证和账册很容易不留痕迹地被篡改和伪造,从而给内部控制带来新的挑战。另外磁或光介质对保存环境要求高,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很难恢复,这无疑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 技术的发展也要求加强内部控制
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而大量的会计信息又是通过网上传输的,这样就有可能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遭到“病毒”的入侵,同样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被窃取或者是被蓄意篡改,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我国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的现状
1、复合人才的缺乏,电算化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电算化会计系统是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既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的财会人员,又需要精通计算机硬件维修、信息系统管理和基本财务知识的系统管理员。但我国这种复合型人才还相当匮乏,培养这一类的人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单位领导层的认识不到位,电算化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推进
不少企业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发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 化的需要。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电算化会计工作还只是处于单项或者几项会计核算业务和报表汇总工作,有关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的核算、成本的核算还没有实行电算化,全国全部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为数不多,企业实施电算化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从而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难度。
3、会计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换代,软件安全性、保密性差
不少企业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要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从奔腾Ⅱ一直到奔腾Ⅳ,机型更换了几次,但财务软件仍停留在“古老”的Foxbase开发的DOS版上。另一方面,多数企业总是忙于开发、购买硬件和会计软件,并求得账、证、表的正确输出,却很少过问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企业以及部门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导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四、加强电算化会计 企业 内部控制的建议
1、加强有关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控制
(1)建立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组织机构
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应及时调整原有的组织机构,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电算化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成本费用的问题。
(2)建立严格的上机管理制度
基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考虑,企业用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计算 机应尽可能保证专人专用,同时企业应该建立一整套严格的上机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位工作人员只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和自己的权限范围类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操作日志等。
(3)切实贯彻职责分离,实行相互监督
与手工会计一样,电算化会计系统对每一项可能引起伪造的经济 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 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账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职务轮换制度。
(4)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企业应该对所有会计资料及时存档并定期地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重视内部审计功能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控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进行独立、公正地监督与评价,有利于系统内部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2、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前的有关系统开发方面的控制
这项工作主要是针对自主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而言的。在系统开发期间实施的控制措施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和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开发目标,进行系统可行性研究与分析;在开发的过程中始终要围绕用户需求这一宗旨确保系统开发目标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控制开发进度,监督开发质量,检查各功能模块设置的合理性,提高系统的质量。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必须遵循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才安全可靠。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正式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会计软件存在漏洞,需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改,整个修改过程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应形成书面报告,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3、加强电算化日常管理方面的控制
首先应制定上机操作规程,主要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上机操作时间等。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其次要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系统应该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同时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平衡校验、二次输入校验等。另外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
最后对系统操作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
结论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的普及,在给会计人员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工作方式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信息的安全隐患。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只有顺应电算化发展的潮流,建立分工明确、权责落实、操作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的加以执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才能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树民、张贵珍:会计电算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中国 金融 出版社,2001.
[3] 王予民:试论集团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电算化管理[N].河南城乡经济报,2007-10-17.
★ 会计学论文
【对内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思考会计毕业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erp财务总监个人总结2023-09-17
会计学论文范文2022-09-21
有经验的简历2022-07-30
大学生会计实习工作心得报告2023-11-27
大学生会计实习报告心得2022-07-16
财务成本控制与结账工作规章制度2023-02-05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会计问题探析论文2023-10-17
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论文2022-06-14
营销实训教学中的虚拟企业沙盘的运用论文2022-06-03
模拟实习心得体会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