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30 13:12:5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oodbaby”为你分享13篇“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

篇1: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

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划分重新进行了界定,各自核算范围于金融工具内部转移变动,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范围在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同时其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额改计入新增的、将陈列于利润表上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且利润表在该科目下新设“综合收益总额”。准则的变更不拓宽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范围、变化了核算科目,还对利润表的编制进行了改进。20以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直作为企业的“利润蓄水池”,准则变化后可供出售财政金融资产的盈余管理手段受到了一定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分析

一、引言

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概念,除有条件地在金融资产上引用外,部分实物资产及具体交易事项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也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其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稍显模糊,相似于法律上的兜底条款,带有意义不明的“其他”性质,类似于“管理费用”明细中存在的归类不清的其他费用。

年1月公允价值计量作为第39号准则单独发布,加大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范围,并正式新增“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利润表上新设“综合收益总额”。以交易发生时间对其进行期间上的划分,可分为买入期、持有期、出售期,这三个期间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甚至就发生在同一会计期间,但在实务中最后一种情况较前两者而言较少。准则变化前后买入期的账务处理不变,但持有期、出售期的处理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科目变化及相关影响

计量科目变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会计科目的当期发生额上,更多时候要结合财务报表进行细致分析。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关的准则变动除去扩大归类范围外,主要体现在其价值变动的处理上——计入何种科目,该科目在哪一类报表上进行反映,科目间勾稽关系又会对资产、利润产生何种影响,在此思路上再结合持有期、出售期进行详细分析。

无论新旧准则,只要将该金融工具出售,进行账务处理时即将之前的增减变动额转入“投资收益”。旧准则下基于以上分析给企业带来了利用交易时点安排进行盈余管理的契机,在实务中普遍使用。新准则下因“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性质的不同以及利润表编制的改进,该盈余管理手法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三、具体分析

(一)背景

新准则下假设某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于2014年1月1日购入一定量股票,价款、手续费合计Y元,管理者将该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自7月开始该股票价格下跌,假设至10月30日时该股票市价总额为(Y-X)元,即与购入时相比公允价值减少X元,11月初将该股票出售取得价款。为了便于分析现假设该公司2014年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期初余额,即是说两科目本年发生额单纯由市价变动引起。

(二)解析

购入时以银行存款实际支付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此时账面价值Y元即为计税基础。

10月30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X元,分录为:

借:其他综合收益X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X

该股票计税基础为Y元,当日账面价值为(Y-X)元,当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X*25%元,分录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X

贷:其他综合收益 25%X

综合以上两个分录,公允价值变化反映在利润表上为“其他综合收益”科目金额为-75%X,因递延所得税资产对利润总额影响为25%X元,二者对综合收益总额影响为-50%X元。

11月1日出售该股票,结转该股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明细,明细与收到款项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对之前“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的处理为:

借:投资收益 X

贷:其他综合收益 75%X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X

出售该股票时因“投资收益”、“递延所得税资产”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为-125%X元,“其他综合收益”节目金额为75%X元,三者对综合收益总额的影响为-50%X元。

即新准则下10月持有、11月出售对综合收益总额均反映了减少值X元的50%。旧准则下减少额X元计入“资本公积”,利润表上无“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总额”,当期利润总额因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增加X/4元,下期出售便是减少了5X/4元,交易时点的不同使利润总额产生3X/2元的差额,公允价值增加的情况与此类似。

四、结束语

就会计实务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初始分类、计量金额的具体确定、安排交易时点以及利润蓄水池作用。2014年新准则修订了公允价值确认方法,由原先主观色彩较浓的估值技术、类似项目估价法、市价法改进为参考当前市场交易价格,即是限制了公司确认公允价值的操作空间。此外虽然增加了可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范围,且持有期间计量值核算科目发生了变化,即使对变动期、出售期利润总额产生的影响与旧准则相比依然不变,但 “综合收益总额”可反映出变动期、出售期公允价值增减变动额的50%,两期差额为0,由此可见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的空间。

篇2: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某些思考论文

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某些思考论文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

在旧会计准则中,企业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会计准则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见,新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初始计量

与以往以历史成本计价明显不同的`是,新准则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要求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应计入初始入账金额,取得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确认。

后续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收益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并非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那样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同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若有客观证据表明其确实发生减值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在合理情况下其减值是可以转回的。

终止确认

终止确认时,将取得的价款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要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金额转入到投资收益。

三、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某些思考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确认条件不清晰

新准则中规定,对于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既可能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

这一规定不仅没法有效指导实务,反而为管理层提供了选择的空间。试想有多少会计人员会真正了解企业的持有意图这个悬而又悬的东西,即使部分了解了,当管理当局出于调节利润,否认其原持有目的而改变金融资产的划分类别,我们又有什么话可说。这都是因为持有意图本身就是主观抽象的概念。

篇3: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异同分析论文

(1)初始确认时交易费用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

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交易费用处理方式的不同是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意图不同而造成的,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为了短期内进行交易,获取交易差价,因此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就是获取投资收益,因此该资产在取得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之外的交易费用,就是投资者为了取得投资而先付出的代价,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应该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间并不确定,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交易费用调节利润,对于企业持有时间不确定或者是长期资产的交易费用一般是计入到资产的入账价值中的。

(2)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是由它的持有意图决定的,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短,仅是为了赚取差价,因此短期内会处置,所以公允价值变动可以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持有意图不明确,持有期间不确定,为了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来人为调节利润,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要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到处置的时候才可以转入当期损益。

(2)资产减值损失处理方面不同的原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主要是因为持有期限短,不涉及到减值测试和实际利率摊销问题,而且交易性金融资产正常的价值波动已经直接计入了当期损益,计提减值准备也是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二者造成的结果一样,不需计提减值准备;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非暂时性下跌,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一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主要是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影响的是权益而不是损益,而资产减值的话是会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金融资产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反映它们投资获益的共同特性上,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出现的最本质的原因在于企业持有资产的意图和期限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4)。

[2]@洪娟。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2009,(9)。

篇4: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异同分析论文

(1)初始计量属性都是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计量属性都是公允价值,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以公允价值作为这两类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是为了反映该类金融资产相关市场变量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把该类金融资产和市场紧密的结合。

(2)在取得金融资产的时候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单独通过应收项目来核算。

在取得金融资产的过程中,如果初始取得价款中包含有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要将这部分利息或股息单独通过“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来反映。

(3)金融资产持有过程中,确认的应收股利或利息都计入了当期的投资收益。

这两类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确认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的,都要在当期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4)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都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

这两类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都要将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进行比较,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要根据公允价值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以便把金融资产更加紧密的和市场结合起来,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

(5)出售的时候,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以及持有过程中累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

篇5: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异同分析论文

(1)持有意图不同。

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意图明确,持有时间短,是为了短期之内进行交易,赚取交易差价的;相比之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限就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明确。

(2)初始取得时的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则是计入了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当然,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资产形式不同,计入的账户不同,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的,交易费用可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的,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面值计量,所以交易费用应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均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3)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均以公允价值来计量,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则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要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金融资产资产减值的处理不同。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篇6:新准则下企业盈余治理题目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新准则下企业盈余治理题目研究会计毕业论文

一、盈余治理概述

盈余治理是指企业的治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答应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条件,通过会计估计的公道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等方法来达到平衡利润、稳定股价、公道避税等目的。适度的盈余治理是一个公司的财务治理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治理当局治理水平的体现,但滥用盈余治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新准则的颁布使得传统的盈余手段受到限制,对利润的操纵行为有制约作用,进步了盈余数据信息质量。

二、新准则对盈余治理的限制

1.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均匀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本钱,取消了原来存货发出时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规定,使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确当期存货用度,都以客观的历史本钱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后进先出法在存货发出计价时,是使用最后一次购进的原材料价格计算发出材料本钱。先进先出法则是使用最开始购进的原材料价格来计算发出材料本钱。在两种同时可供选择的计价方法下,当原材料价格下跌时, 企业就会采用后进先出法扩至公司的利润;当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改用先进先出法,以此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进步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

2.部分资产的减值预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运用资产减值预备的计提和冲回,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投资减值预备”、“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在建工程减值预备”和“无形资产减值预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遏制了企业利用减值预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盈余的企图。

3.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经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新会计准则对子公司的衡量标准是基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再是股权比例。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进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这一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使得合并报表是对企业团体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的真实反映,使企业无法采用以股权比例分离子公司的手段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剔除来粉饰企业团体整体业绩。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代替公允价值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合并时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也不形成商誉,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

三、新准则下盈余治理的空间

1.新准则有条件地引进了公允价值计属性,使企业盈余治理弹性增强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现阶段我国并不完全具备采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并且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显然很难公允。

2.新准则扩大了借款用度资本化的范围,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一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仅为答应资本化的只有固定资产,而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这就既包括了固定资产,也包括了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来仅为专门借款,现在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根据规定,假如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答应资本化。

3.资产减值预备制度的局限性给盈余治理提供了机会

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减值使用范围。应当计提减值预备的不仅局限于原先的八项资产、存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金融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均应在会计期末判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计减值预备。

4.新准则为企业利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调节利润提供可能

与旧规范债务重组收益计进资本公积不同,新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进当期收益,进进利润表。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或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债务重组,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宽免,企业都将会获得利润,财务状况可能会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进的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进资产的本钱,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进当期损益。

5.无形资产开发用度处理为企业的盈余治理提供了方便

旧规范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进治理用度,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进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确以为无形资产。尽管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进行了定义区分。但是,在实际操纵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较大,很难明确区分研究和开发的阶段,各企业可以利用研发支出用度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的划分操纵利润,达到盈余治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屈欢,杨世勇.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赢余治理的影响.会计之友. ,(6)下.

[3]汪立,李小晗.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治理及其审计要点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

[4] 郭长慧.从新会计准则看企业盈余治理.河南贸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7).

[5]李晶波,蒋昌稳.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治理的影响.中国工会财会.2007,(9).

篇7: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论文

1.1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

(1)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2)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减少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利润的可能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必然增加企业的当期费用而减少当期利润,转回则相反,通过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可以将企业的全部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重新分配。新会计准则规定,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分离若干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做法。新准则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这将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2 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1)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2)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3)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4)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篇8: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论文

2.1 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

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

2.2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企业会计报告信息进行调控,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要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须限制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比较有效的措施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对管理层权力的制约、监督。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基于合约委托关系的权责利关系。另外,由于即使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短期利益,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层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就需要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解滥用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形象和长期利益的危害,从而在企业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抵制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提高对管理层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效力。

2.3 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在会计实务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通过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提高,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要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不同意义和后果,对于操纵会计利润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将会严格依法惩处。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造假及其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新旧体制转换、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方式多元化,各种经济类型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防止会计造假行为更显其重要。

3 结束语

总之,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S].财政部,,(02).

[2]@贾改仙.新会计准则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空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3]@姜海玲.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6,(02).

[4]@王奔.审视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上),2006,(10).

[5]@任秀梅,赵晓华,施继坤.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篇9: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

谈有效契约观下的盈余管理论文

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对于如何看待盈余管理,目前存在机会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两种不同的方式。现有的研究大多从机会主义观的角度进行讨论,对有效契约观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围绕ABC保险公司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展开案例研究,通过对该公司先后实施的两套分摊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分摊方法中采用适度的盈余管理不仅可以帮助该企业克服业绩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可以把真实的成本信息传递给公司高管。从而给出盈余管理具有好的一面的事实证据,为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观提供了证明。

关键词:盈余管理;有效契约观;费用分摊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对于如何看待盈余管理,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机会主义观和有效契约观。现阶段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从机会主义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盈余管理有效契约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ABC保险公司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展开案例研究,对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观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案例背景

ABC保险公司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营业费用的分摊。按照选定的分摊方法,将当期发生的营业费用分摊至公司的各部门和各业务线。据以反映相关部门,业务线的实际费用水平并以此作为该部门管理层当年度绩效考核和公司费用控制政策调整等决策的依据。因此,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不仅影响到相关部门管理层的切身利益,也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一)新老方法的概述

该公司先后采用新老两套分摊方法。老方法的特点是结合公司的经验数据和每条业务线的实际确定具体的分摊方法。而新方法允许下属各部门管理层就彼此互相拆分的比例进行协商,并以协商一致的经验数据为基础完成分摊工作。老方法中,该公司将营业费用分成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类。直接费用指当期可以直接归属到团险业务线的营业费用。间接费用指公司当期发生的,归属不明确,需进一步分摊的其他营业费用,例如中后台支持部门所发生的费用等。该公司为了将发生的营业费用拆分至各业务线和渠道,根据各业务线的实际为每条业务线都设计了相应的分摊方法,包括比例法、费用率法、账户价值法等。老方法的分摊过程如图1所示。第一步:直接费用分摊(见流程图A)。由于团险是独立核算的业务部门,其所发生的直接费用记录清晰,归属明确,可依据相关记录直接归集到短期团险和团险年金两条业务线。第二步:按照比率法,将间接费用初步分摊至短期团险、团险年金、意外及健康险和寿险四条业务线(见流程图B)。分摊的比率取自的公司经验数据。第三步:按照费用率法确定信用寿险以及资产抵押业务线应当承担的间接营业费用(见流程图C)。由于这两条业务线的业务量较小,可用的经验数据相对较少。因此,在费用分摊时对其进行简化处理,按照它们当年保费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该分摊比例取自公司的经验数据。经费用率法进行分摊后信用寿险和资产抵押业务线的直接和间接营业费用可以确定,并相应从短期团险和寿险这两条业务线的待摊费用总额中扣除,余下部分做进一步分摊。第四步:按照账户价值法确定团体退休金和其他年金两条业务线应当承担的间接和直接营业费用(见流程图D)。采用账户价值作为分摊依据主要是因为这两类产品具有较强的投资属性,依据其账户价值符合它们的实际。依据它们待分摊直接和间接营业费用总额按照这两条业务线当年的账户价值的占比进行分摊。分摊后,团体退休金和其他年金业务线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均得以确定。第五步:按照加权保费法将短期团险业务线扣除信用寿险业务线部分的营业费用分摊至团体医疗险,团体寿险和团体意外险三条业务线(见流程图E)。在具体分摊时依据每条业务线加权保费的占比对待分摊额进行分配。分摊后,团体医疗、团体意外和团体寿险业务线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均得以确定。第六步:利用保单统计信息法将寿险业务线中除资产抵押业务线以外的部分分摊至普通寿险、万能险、分红险以及投连业务线(见流程图F)。这里的保单统计信息是指该公司的新单保额、新单件数、有效保单件数等业务数据。之所以这样摊主要是因为寿险业务线下面的子业务线比较多,分摊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利用保单统计数据对其进行集中简化处理。在分摊的过程中,只需利用这些保单统计信息乘以相应的单位成本即可算出该业务线的间接营业费用发生额。分摊所使用的单位成本取自公司精算部门维护的经验数据。至此,该公司利用老方法已将当期发生的营业费用总额分摊至每条业务线。由于分摊中所使用的经验数据亦可以细分至各个渠道,因此也可以得出细分至渠道的分摊结果。至此,当期该公司发生的所有营业费用已经按照老方法分摊完毕。

(二)新方法的介绍

与老方法不同,新方法除了直接管理费用分摊采用了加权保费法外,其他类别的费用均采用经验数据来完成分摊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所使用的经验数据与老方法中的已经大不相同。新方法中允许下属各个部门管理层在确定分摊所用的经验数据的过程中进行协商,并以协商一致的经验数据为基础完成分摊工作。新方法中该公司的营业费用被分成了直接渠道费用,其他支持部门费用以及直接管理费用三类。直接渠道费用是指当期公司代理人,银行保险等渠道直接发生的营业费用。直接管理费用是指该公司内审、合规、外事、法律、风险管理五个部门发生的营业费用。由于其费用量较小,动因明确,归属关系简单,公司总部可直接根据相应业务线中各个渠道的加权保费的占比情况将其归属到管理费用中去。公司其他成本中心发生的营业费用统称为其它支持部门费用。总体而言,新方法下营业费用的分摊总共分成四步。第一步:根据经验数据,将直接渠道费用分摊至各个业务线,渠道(见流程图的A)。第二步:按照加权保费法,将直接管理费用分摊到相应的业务线和渠道(见流程图的B)。第三步:利用经验数据将其它支持部门费用分摊至各个业务线和渠道(见流程图的C)。第四步:汇总上述分摊结果,得到公司各个渠道和业务线的当期总计的营业费用的分摊金额。至此,该公司当期发生的所有营业费用已经按照新方法分摊完毕。

三、案例分析

(一)老方法带来的问题

如前所述,营业费用分摊方法的选择将会对相关部门管理层的切身利益以及公司的内部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公司的高管以及下属部门的管理层都会对此予以密切的关注。然而,老方法的实施却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第一、分摊的.结果受业绩波动的影响较大,对相关部门管理层切身利益和公司的内部管理产生不利影响。老方法采用的账户价值法,加权保费法等方法直接基于当期相关业务线的业绩水平。此举使得每期分摊的结果随业绩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对部门管理层而言,这会导致其每期业绩考核的结果差异比较大。对公司高管而言,下属各个部门及业务线的费用控制水平波动大使得其管理决策缺乏一个稳定可靠的预期,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风险。第二、扭曲了真实的费用成本信息。按照老方法分摊的结果每期分摊的结果波动性较大,费用控制的风险很高。事实上,考虑到费用超标可能会带来的薪酬,声誉等因素的影响,各个部门都在努力的控制着本部门的费用发生数,实际费用水平总体是比较平稳可控的。但是公司高管看到的结果却并非如此。主动告诉高管,他们也未必会相信。让高管去跟进又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和方法,成本太高,由此形成了信息沟通的障碍。所以,老方法对公司的高管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层而言都不是一个最优的方案。选择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分配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新方法是如何考虑的

该公司基于如下两点考虑,在费用分摊中引入适度的盈余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下属各个部门管理层就彼此拆分的比例进行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生成的经验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摊。第一、满足相关部门管理层的诉求。公司的各个业务线和渠道是最终费用归集的对象。由于分摊的结果关系到相关部门管理层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非常关心其他部门是如何把费用拆分给他们的以及为何如此拆分等问题。但是老方法中缺乏类似的沟通机会。第二、依旧以经验数据为主进行分摊。寿险公司产品周期较长,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该经验数据符合该公司业务的实际,是作为分摊营业费用作为合适的基础。且经验数据的维护和分析是公司现行在做的常规工作之一,获取成本低廉,所以新方法的分摊依旧采用了以经验数据数据为主的形式。这也是在分摊契约具有刚性的条件下现阶段唯一可行的帕累托最优的结果。

(三)新方法的实施带来的好处

第一、有效克服分摊方法具有刚性的条件下,业绩波动大给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对相关部门管理层来说,按照新方法分摊之后关键业绩指标每期都比较平稳,使得他们当期考核的结果受到的影响较小,自身利益有了一个稳定可控的预期,给公司高管留下一个本部门费用管控水平较好,部门管理层业务能力较强的印象,对其在公司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帮助,符合部门管理层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满意度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对公司高管来说,稳定可预期的分摊结果使其在预测公司利润,拟定营销策略,调整险种结构等管理工作中有了一个可靠的参考依据,有效降低了以前判断和估计可能带来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显著提高。第二、有效克服“信息沟通障碍”,把真实的成本信息传递给公司高管。以前公司高管根据分摊结果看到的成本信息并不能真实的反映相关部门的实际情况,部门管理层努力控制部门费用并且预期稳定的信息很难传递给公司高管。而现在采用了盈余管理以后,最终分摊的结果都比较平稳。这恰恰与部门实际费用控制状况相一致。从而达到了把真实的成本信息传递给公司高管的效果。

四、研究总结

本文以ABC保险公司营业费用分摊方法选择为例,通过对该公司先后实施的新老两套分摊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总体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在分摊方法中采用适度的盈余管理不仅可以帮助该企业有效的克服分摊方法具有刚性的情况下,业绩波动性给企业的管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还可以把真实的成本信息传递给公司高管,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的水平。从而给出盈余管理具有好的一面的事实证据,为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观提供了证明。

篇10:新企业融资准则下如何加强企业融资管理论文

新企业融资准则下如何加强企业融资管理论文

摘 要:本文依据融资在企业正常运营发展中的重要担保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对新企业融资准则下如何加强融资管理的科学策略探讨,对规避企业融资风险、开辟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新境界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管理;准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06-0083-01

一、融资对企业资本构成的深刻影响

融资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操作环节,其运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与快速提升进程。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开看,企业的健康融资发展则反映出其对社会丰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效能。由此可见企业融资活动担负着企业经济宏观调控、微观指导的重要职能,我们只有适应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遵循宏观与微观的社会经济环境与金融市场的变化特点,才能使企业适当规避融资经营风险,追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并达到高效、持续、稳定的综合发展。

二、企业融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经营种类的不同、投资项目的不同、建设规模的不同导致其融资渠道的建设资源千差万别,虽然有的企业融资规模较大,但却从来没有与银行之间发生过真正的融资业务行为,企业管理者甚至不清楚他们的贷款主要办理银行实际上就是其融资渠道的首选对象。目前企业融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重视对银行类融资渠道行为的储备,却忽视了对商业融资渠道的拓展及储备;对外部融资的渠道方式储备较重视,却忽略了对内部融资渠道的合理储备;只片面的重视眼前短浅的融资渠道储备却忽略了长远、全方位的融资渠道储备;仅在资金短缺时才想起储备,在资金较充裕富足时却忽略融资渠道储备;对融资渠道的储备仅停留在口头说教或凭空想象层面,却始终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制定具体的融资计划,切实的开展融资资源投入建设,没有建立具体的融资拓展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实施一定的财务安排;在资源的储备进程中不能重点强化、突出优势或依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等。

三、强化融资管理,促进企业适应新融资准则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依托商业银行及担保机构,丰富开展服务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依据中小企业的运营特点笔者认为,依托商业银行及担保机构丰富开展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能充分体现服务原则下的强化融资管理优势。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充分遵循市场经济及合理调控风险的原则,主力从资金与技术管理入手,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人性化融资服务的创新变革,将贷款风险具体划分给参贷银行。同时进出口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充分支持那些经营业绩良好、财务管理透明、企业发展逐步壮大的民营企业及建设成熟的集体企业。另外我们还应综合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特点,促进其积极深入的改造与创新,并建立体现其业务特色的借贷信用评估等级及科学的业务流程、风险运营控制,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从而建立完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中小企业在健康、持续的发展中构建自成一脉的独特信贷文化。

(二)强化监管,注重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的细化明确

相关融资监管部门应针对企业的融资管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管理做制度层面的细化规定,从而有力的规范其再融资行为。排除在融资的比例上给予一定的限制外,我们还应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应用目标、具体用途、间隔时间等指标给予明确规定。例如在产生首次融资之后,上市公司相隔多长时间后开展第二次融资,这一时间间隔应至少在三年以上;倘若没有发生重大的收购行为,则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额度应高于首次公开发行的现实规模等。只有通过以上细化制度的制定,我们才能切实引导上市公司规范的开展融资行为,并合理满足其融资需求,以实现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保护,并最终达到融资方与投资者共赢的良性发展效果。在这种良性的激励之下,股市才会呈现勃勃生机,给更多的上市公司与投资方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开辟融资新渠道,推进企业直接融资的整体发展

综观我国各大企业的融资环境及发展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经营市场中以直接融资形式存在的比例不足10%,在整个金融体系之中,开展间接的银行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体方式。这种现象虽然规范了融资行为,而一旦市场风险全面集中于银行,那么这种一头偏重、间接融资的不合理金融结构便会进一步扩大市场风险,并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可以说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是导致我国债券市场相对滞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融资渠道发展较成熟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债券的融资比例要远远高于股票的融资比例,而我国投入发行的债权企业却仅仅为同期发行股票筹资额度的40%。由此不难看出加快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促进直接融资的整体发展策略势在必行。负债率低、质地优良的公司不在少数,因此我们只有切实促进这部分公司发行属于自己的债券,全面开辟其创新的、直接的筹资渠道,深化改革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其融资发展策略,促进公司、企业财务成本的降低,才能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强化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总之,在新企业融资标准下,我们只有夯实基础建设,加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强化监管,规范融资市场秩序,细化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制度规范,开辟企业直接融资,发行公司债券的全新境界,才能最终为各类民族企业营造规范、健康、良好、持续的融资环境,促进他们规避市场风险,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元海华.企业融资管理及风险防范[J].商业融资..

篇11:会计研究的论文:浅析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研究的论文:浅析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是影响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确认、计量、记录到报告的会计全过程。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和会计政策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交相呼应、共同作用,这为公司的资源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此为您提供了会计研究论文:浅析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敬请关注!!

一、引言

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对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使用者据以进行决策的正确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关系着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经济动机,对于规范地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关系

(一)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之间的共性

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会计政策选择,而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盈余。会计政策选择属于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从长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

(二)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异

1.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当局的动机。如果管理当局试图通过收入确认等判断来达到明确的、事前设定好的目标的话,这种行为就应当属于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除了采用会计方法外,也可以采用非会计方法,如安排交易发生及交易方式等,这显然超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

三、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

(一)融资动机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为满足融资动机,上市公司选择利于盈利的会计政策,往往进行所谓“资产剥离重组”并按剥离后的结果对前三年“虚拟”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模拟经营,达到上市目的。这是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剥离的规范性操作程序的研究明显滞后,对资产重组中涉及到的资本计价、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减值等有关损失的确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便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有效的盈余管理。

(二)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动机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为达到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的动机,上市公司会选择一些降低契约成本的会计政策。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债权人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在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企业的经营,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管理当局则会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来完成上述会计数据指标和避免产生违约行为。

(三)维护管理者当局利益动机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为了维护管理着当局利益的动机,上市公司会选择利于业绩提高的会计政策。大多数企业都通过盈利来衡量管理当局的业绩,并由此计算报酬。在这种利益驱动下,管理当局必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采取将一些费用资本化或减少预提费用等会计政策,使企业获得较高的会计收益,来提高自身报酬。如果管理者当局的报酬中包括了认股权,管理当局则会选择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以保持其股票价格的稳定。

(四)避免发生政治成本动机下会计政策的选择

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对配股和暂停上市的条件做规定,上市公司为避免摘牌或取得配股资格而进行会计选择甚至会计操纵的'行为。如常用的策略是集中一个会计年度提前确认损失和费用、延期确认收入,另外利用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等方法转移不良资产,获取暂时收入。

四、盈余管理动机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大多是由国有股权占据优势或控制地位所引发的,因此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再次,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挂钩。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二)深化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诱发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应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诱发因素,原因就在于市场监管沿用了计划行政型的管理体制,因此要降低甚至清除这些诱发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的影响,就必须继续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

(三)建立较为科学的指标控制体系

对于控制上市公司上市、配股、摘牌等行为的限定条件,不应局限于单纯依赖于某项指标,比如衡量配股资格时,不应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控制参数,而应建立一个更科学的多变量的控制参数体系,并改绝对数控制为绝对数控制与相对数控制相结合。对于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也要改变以连续三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充分条件,应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结合加以判断。

(四)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对于监管者来说,会计方法选择范围和条件的规定应该严些还是应该灵活些,是一项两难选择。一方面强调会计准则的统一性,有助于减少企业操纵会计数字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强证券监管,提高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因此使企业丧失灵活的会计选择权,难以因地制宜地向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五)完善证券监管法规

完善《证券法》、《公司法》等有关法规的规定,消除政策法规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单一指标的条款加以修订完善,采用多重会计与非会计指标相结合,长短期业绩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进行考察,以减少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诱因,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逃避市场管制的行为。

篇12:新会计准则环境下中学财务管理研究论文

新会计准则环境下中学财务管理研究论文

国家财政部于20xx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是继 年会计准则修订后又一次大规模修订。将新老会计准则对比后可以发现,会计准则在基本思想与具体操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动,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中学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变动。

一、新会计准则变化内容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是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发展的主要表现。该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突破了传统会计标准在制定上需要所有行业及所有制互相分开的做法,将会计制度作为前提,以强调会计信息生成为主,具有更强可比性;第二,会计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

新会计准则通过三方面的保护,体现了会计信息以真实性为核心不动摇的决心。同时将市场因素的变化作为资产价值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将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惯例进行接轨,推动了二者协调发展。以“重实质,轻形式”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准则,在核算负债、完善财务报告、资产计划以及确认收入等方面保持与国际会计管理的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国家会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无论新会计准则怎么变化,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工作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也产生了一定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下学校财务工作相关要求。基于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中学财务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全面的工作。

因此,中学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以会计准则变化为引导方针,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

二、新会计准则对中学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中学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要求

我国传统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具有一定片面性,其核心重点集中在工商企业准则方面。新的会计准则在原有准则基础之上,将覆盖领域扩大到金融、保险、农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覆盖了各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填补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业务处理规定的部分空白。当前看来,大部分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来自于自学,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与专业培训,对新兴知识区域存在许多盲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够全面,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理解方面与解读方面的错误,不利于中学财务管理者对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中学财务管理人员道德要求

会计方法与政策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了多样化的选择。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在真实性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会计职业特征所体现的执业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都可以称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工作所处位置较其他职业而言十分特殊,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显得比较敏感,因此,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要求也比较高。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业务处理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精神、极强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会计人员要适应新会计准则提出的性要求,必须做到两个方面的进步:第一,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国家制定相关制度的中心思想与现实意义,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保证一颗公平心;第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的建设,二者缺一不可。

(三)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后续学习能力要求

新会计准则与国家财务报告准则有着一定的共通性,由此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是以国家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来不断提升自己,时刻学习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是必然的趋势,该形式下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事业工作人员将终身学习作为必须遵守的一项准则而贯彻始终。

三、新会计准则视角下中学财务管理策略

(一)加强对中学财务人员的培训。

我国中学财务人员大部分都是自学新知识,一般情况下会存在知识面较窄等问题。学校方面需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中学应该对教育、财政会计部门主管进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培训,具体方法为:当地财政部门或教育中心与中学达成组织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在中学举办会计知识讲座,主讲人可以是专业讲师或者工龄较长的老会计师。学校方面应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参加讲座,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会计人员与讲师之间的交流,获取前辈经验,帮助会计人员提高专业能力与操作水平。相关部门可以将新会计准则相关知识培训作为会计职称评定的一项考核指标,上推动更多人来学习新会计准则,提高整体素质。

(二)树立财务人员正确职业道德观

会计工作的特点就是将诚信与技能融于一体。真实、诚信、不弄虚、不做假是支撑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一旦会计人员思想产生动摇,那么这些基础便会支离破碎,会计行业也将不复存在。因此,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在从事会计活动工作中,务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决抵制违反乱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的公正与公平。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预防隐性资产流失

针对中学固定资产制定详细的报废、采购、计划制度,加强管理。学校方面应按照计划需求购置固定资产,杜绝盲目购买现象的发生。遵循公正公开原则,保证供应的同时按需购买。资产购置完毕后,固定资产管理权应交予财务部门,并建立相应责任制度,责任落实到人。责任人可通过账本记录形式,管理固定资产。必要情况下,可以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立一名监管专员,定期对账务进行清查与控制,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保证每一个岗位都有一个负责人,该负责人在肩负任务的同时还应承担岗位责任。此种责任制度下,财务工作定能有序进行。

结束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中学财务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学财务管理人员应直面挑战,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建设、道德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摒弃传统会计人员培养模式,运用创新理念,为学校培养出卓越的会计人员提供保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财务人员道德水平,推动中学财务建设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姚雪梅.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中学财务管理分析[J].中国经贸,20xx,(8):222-222.

[2]檀朝良.新会计准则视角下的中学财务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4):183-184.

篇13:建造合同准则下建筑安装企业财务管理探索论文

建造合同准则下建筑安装企业财务管理探索论文

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建筑业的地位日益上升。但建筑施工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建造合同准则的执行使企业面临一系列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有效控制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造合同相关介绍

(一)建造合同的概念及特征。《企业会计准则第15 号———建造合同》对建造合同定义为:建造合同是指为建造一项或数项在设计、技术、功能、最终用途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资产而订立的合同。建造合同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施工企业建造合同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等而制定的,是合同双方通过协议、条款、章程的方式进行的权利义务的约束,属于经济合同的范畴,但是又有其自身独有特点:一般情况下客户首先存在,然后才有需要建造的资产,资产的总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已经确定;资产建造期一般需要跨越一个或几个会计年度;需建造的资产体积庞大,价格高昂;建造合同不可撤销,附巨额违约金条款。

(二)建造合同的收入与成本的构成

1、建造合同收入。建造合同收入包括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及之后因合同内容变更或工程索赔形成的收入。

2、建造合同成本。建造合同成本包括为建造某项合同规定的建造物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其中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直接计入到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支出,例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到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支出,例如临时设施摊销费、施工管理费用等。

3、建造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就等于当期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分两种情况来处理,若是合同结果能够可靠估计,则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若是合同结果不能可靠估计:(1)当合同成本能够收回时,按照能够收回的合同成本进行确认;(2) 当合同成本不能收回时,在发生时确认为合同费用,不确认收入。

二、建造合同准则对建筑安装企业利润的'影响

(一)可靠估计合同的结果存在难度

第一,可靠估计合同收入存在难度。上文已经介绍,建造合同准则中规定的合同收入包括合同规定的初始收入及之后因合同内容变更或工程索赔形成的收入。但是实际中建筑市场上往往存在一些不够规范的行为,或是客户要求,或是其他条件导致的不合理施工比比皆是,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因素都可能给合同收入造成影响,也就导致了可靠估计合同收入存在难度。一些工程项目虽有初始收入,但是工程量大、工作程序复杂、工期太长等,都可能导致合同的总价难以准确估计。

第二,预计合同总成本存在难度。建筑安装企业的合同总成本包括从合同订立到完成所发生的一切与合同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预测的情况,例如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市场影响等,这些都可能会增加合同总成本预计的难度。

第三,估计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带有主观性。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实际上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会根据施工进度确认收入,但如何确认施工进度还没有一个规范的依据,因此估计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就会带有主观性。

(二)税务核算繁琐复杂。建造合同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工程进度确认合同收入,但这种收入方式与税务规定的时间存在冲突。对于建筑安装企业来说,工程款给付不及时是普遍现象,当前期工程款不足以支持现有工程进度,即便建造合同能够准确核定企业的营业额,企业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缴纳税款,这就可能会导致企业因税务带来的资金周转问题。

(三)人为调节利润。建造合同的一些规定有可能被企业管理者拿来作为调节利润的依据,例如根据建造合同的规定,企业的应收款项与实际收款日期不一致,利用完工项目在资产负债限定日以外收款操纵利润。

(四)完工百分比法的确认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很多建筑安装工程企业都以实际成本比例法来确认完工百分比。实际成本比例法的确认取决于合同预计总成本与累计实际成本。上述第一条中介绍了合同预计总成本受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而受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等影响,累计实际成本归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的工程项目完工进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三、完善建筑安装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一)加强建造合同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主要是为了通过预算事先管理的功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检验并监督目标的执行,随时关注企业的运营情况,在事前进行防范,将损失降到最低。加强建造合同的预算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1、调整预算目标使其可行。预算目标是否可行相当关键,若预算目标不合适,则不可能在未来进行监测和评价。合理可行的预算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是企业经过努力经营能够达到的。同时,预算目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2、增强预算执行力度。加强预算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着眼于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编制预算执行程序,明确预算流程。对于不同的管理级次赋予不同的预算审批权,严格执行预算审批流程,对于超支现象必须详细说明原因。

3、总结预算执行效果。预算的执行效果应当与机构部门绩效相挂钩,使其直接影响部门的业绩考核,这样才能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另外,还应当建立预算差异分析制度,分析实际工作与预算之间的差异,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加强建造合同的成本管理。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好合同成本,对于建筑安装企业来说相当重要,是其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保证之一,因此建筑安装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建立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物资收发、领退、报废、清查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分包计量结算管理制度等。对工程项目实行动态的成本管理模式,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并根据市场价格及时调整预计成本,对于预计合同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的,还应当及时确认损失,计提合同损失准备。

(三)改善完工百分比法。鉴于预计合同总成本与工程实际成本是确认完工百分比法的重要依据,建筑安装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对各类成本能够准确归集,提高成本的预测控制能力,以减少人为操作百分比计算的可能性。建筑安装企业应当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项目预算,开展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对于需要调整预算的事项,严格按照内控权限审批程序及时予以审核批复。企业还需要完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内部财务报告制度,并做好预算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确保企业开展完工百分比法核算时能够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也对建筑安装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合同准则的理解,充实自己的财务知识。企业的财务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自己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掌握与建造合同相关的知识,例如工程造价、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发挥得更好。

企业不可低估新会计准则影响

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论文

试论会计报表合并的实体理论

新会计准则下对员工离职后福利会计核算探析论文

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

浅析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会计核算原则

会计准则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选题

有效率资本市场理论的论文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

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
《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析准则变动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盈余管理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2024-05-06

股权激励在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论文2023-04-28

会计学论文题目2023-09-16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新小企业会计制度2022-05-07

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23-03-08

坏账准备的财税处理毕业论文2023-06-18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2023-10-09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2022-09-09

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