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型城市的当代山水图景构型探析论文(精选2篇)由网友“小王爱吃炸鸡腿”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河谷型城市的当代山水图景构型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河谷型城市的当代山水图景构型探析论文
1 引言
一直以来,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人称“山水即天理”,其概念不仅仅具有地理学上的意义,同时饱涵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美学及心理诉求。在这一认识上,钱学森教授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认为应该要“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使“人离开了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营城理念。这一理念与当代生态城市的价值诉求不谋而合,成为当前城市营建的基本依据。
天水是典型的西部河谷型城市[1],地处渭河及其支流藉河的河谷阶地,河谷两侧南北两山对峙并向东西延伸,整体城市格局沿藉河呈东西狭长延展的带状空间形态,山形水势构成了城市重要的自然边界,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剧,传统山-水-城关系正受到巨大的冲击(图1)。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从城市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描绘当代城市山水图景在成为城市风貌研究中的焦点问题。
2 当代城市山水图景的构成基础
城市与其特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相互磨合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独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城市而言,这些自然条件尤其是山水景观条件对于城市的整体风貌仍然具有深层的含义,形成当代城市山水图景的构成基础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2.1 自然育城的环境基底特色
城市所生长的地域环境对现代都市具有重要的承载意义。城市本身作为一种地域化的产物,与孕育它的自然基底条件共同构成了当代城市的山水图景。麦克哈格曾指出:“城市的基本特点来自场地的性质,只有当它的内在性质被认识到或加强时,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城市”;在具体的城市景观布局中,道路的构架方式,建筑的布局形式均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联,自然与城市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了形态各异的理想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城市景观则呈现出多样的整体特征,因平原、山地、水乡、河谷等因其自然环境的迥异,而呈现出各具魅力的城镇风貌。
2.2 山水筑城的传统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山水形胜所构成的自然条件就是古代城市营建的首要条件。管子最著名的城建理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古人的筑城理论中也有“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揖,而后可建”的说法。纵观中国城市建城史,山水所构成的自然图景往往成为城市起源的重要依据。
传统中国的环境观在通过对于自然的地质、地貌、景观特征,以及四季气候变化带给山水环境影响的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地利用自然并与之平衡、协调的城市和建筑布局方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环境观念,体现了传统建筑乃至整个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与此同时山水所体现的更高的境界表现为历代中国山水诗人和山水画家的精湛艺术所凝炼成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图景境界。
2.3 生态营城的区域一体化理念
当代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表现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而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却表现为从有序到无序、从复杂到简单、从自然稳定到人为稳定、从自然演进到人为演进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提出的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即是将当代生态学的理念纳入到城市规划中,认为应通过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理想城镇建筑环境。“从地理空间上看,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概念,是高度城市化的区域,抛弃传统以”农业“、”非农业“作为划分聚居的标准,表现为一种新的城乡关系格局”.现阶段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将城市中的“绿色”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城市与周边的乡村、山、水等要素将共同构成生态城市的完整生态系统。
篇2:河谷型城市的当代山水图景构型探析论文
对于西部城市而言,相当数量的城市坐落在河谷地带,尤其在河西走廊区域(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玉门市、平凉市、临夏市等),这些城市往往被山川所分割,呈现地形多变,建设用地受限的现实特征。城市与山水所构成的传统图景随时存在被现代化打破的危机。如何构建新的山水城关系,也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新课题。
在着手对当代城市山水图景构型探析之初,有必要引入城市风貌的概念。本研究将城市风貌的理解概括为,融合城市功能特征、城市环境特征以及城市形象特征的整体外在景观形象。
如果我们将城市比作超大的园林艺术,那么城市中任何的形式也正如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一样,既有功能的要求,又有美学的特征。在这一层意义上,城市整体所呈现的景观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我们在风貌视野下所关注的城市山水图景构型的意义所在。
构型即构成的形式,模型。简而言之是指骨架,架构体系。城市山水图景构型即是城市的山水架构体系,那么这个架构体系应当怎样构成,又如何实现呢,下面以天水城市风貌构架的搭建为例进行具体的阐释。
3.1 山水图景的地域性--天水城市地理区位
即便同为山水,西部的山水和东部山水也大异其趣。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普遍表现的是江南山水-山色空蒙,而云水缭,而西部的山水则全然不同。是斧劈刀削而大开大阖。当代城市山水图景的精髓绝不在于表面的.“山水”,而在于其后的地域性特点。
天 水 市 地 处 甘 肃 省 东 南 部 , 位 于 东 经104°35'~106°44',北纬 34°05'~35°10‘之间,陇中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的过度地带。以陇山为界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地区相接,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东控关中,西邻河湟,南通巴蜀,北近宁夏。历来为关陇门户,有四省(陕甘川宁)通衢之称,为古丝绸之路之重镇(见图2,3,4)。
市域境内有分布着两大山系及两大水系。南部以西形成以秦岭为总枢的山地地貌。而北部则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水系包括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它横穿全市,沿途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藉河等支流汇入,南部地区为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源西支西汉水水系。与城区关系最为密切的则是渭河一线水系,构成了天水主城繁衍生长最重要的河谷地段(图5)。
3.2 山水图景的自然性--天水城市景观特征
山水图景须从属于自然,任何企图复制自然,或是大造华而不实人造景观的手段均脱离了山水图景的本意,现代都市纵然高楼林立,然而若因此而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景观特征,城市的景观也就无从谈起了。
目前,天水是河西走廊上仅次于兰州的第二大城市,东西长197km,南北宽122km,总面积约14317km2.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及秦州区和麦积区。一直以来,受到地理,土地,产业格局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当前的城镇化率约为33%左右。
市区范围内“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五城相连的明清古城空间形态。这种依山傍水的带形城市格局。恰恰符合“近水择居,便生利民”的古代营城思想(图6)。然而随着关天经济带以及甘肃省“一心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天水的城市发展迎来了高速推进的机遇,但是“两山夹一川”的地理条件反而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掣肘。内在需求与外部条件的矛盾导致近几年在天水城市中出现了盲目建设,追求快餐式建设的城市问题,古老的城市格局,悠久的城市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均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图8)。天水的传统山水图景在当代逐渐的消失了。
3.3 山水图景的人文性--天水城市文化底蕴
自始至终,中国城市从来就不是简单地,纯实用功能的建筑聚合体,而是一种充满了各种文化意蕴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构建当代的山水图景时首先是要挖掘和发现城市的文化底蕴。
天水之地古称秦州,因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发祥地而得名。古城历史悠久,作为“羲皇故里”拥有八千多年的文明史及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两千七百年的建城史。在天水县志中的记载有:“天水清之秦州直隶州,古之上属汉阳郡治也,扼陇坻之险,临清渭之渊,东走宝凤,绾毂关中,南下昭广,屏藩巴蜀,西入甘凉,原野千里,北倚六盘,遥控洪流,所谓踵秦旧迹,表里山河,天地之奥区也。”
从时间轴回顾天水的文化脉络,包括了从上古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隋唐--宋辽金--元明清--民国--近现代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及内涵,尤其以伏羲文化、石窟文化、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以及先秦文化为代表,呈现出一幅源远流长,包容兼蓄的大文化景象(见图9,10)。
4 当代城市山水图景塑造策略剖析
面对当前天水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依托天水城市风貌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天水整体空间景观框架搭建,景观特征提取,风貌控制策略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梳理。
4.1 宏观层面城市整体景观框架搭建
天水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带形城市,城市沿藉河及渭河河谷地带发展。“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是天水市城市山水格局的典型特色和自然肌理的固有骨架,共同构成了天水市大的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和区域特征,这也是天水市山水城市的特色所在。依据城市风貌形态的关联性以及城市生活的影响力,将其划分为三个理想的层次(图11)。
4.1.1 第一层次--山/水/峪
是城市宏观自然环境格局,即城市的风貌基底,包括南北的山体、中流的河道,以及山边的峪口。这个层次是组成天水城市风貌的自然基底,也是城市生长的背景和原点。
4.1.2 第二层次--陇/林/舍
是外围自然环境与城市过渡的部分,包括结合地形地貌的田陇、天然林带和城市周边的农舍。这个层次是组成天水景观的重要边界特征,包裹着城市的生长,形成城市与自然的有效过渡区。
4.1.3 第三层次--城/肆/园
是城市内部与城市职能关联最密切的区域,包括天水的城市整体空间架构格局,城市中的重要商业商贸中心区域,以及城市当中的景观园林区域。这个层次是天水当代城市典型风貌特征,也是城市风貌亟待改善的中心内核。
4.2 中观层面城市山水景观特征提取
从天水城市的建设的历史上看,这里自古依山傍水、宛自天成。到如今,山逐渐从古代的屏障要素演变为当代的生态及景观要素;河流水系则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城市的形态、布局以及空间结构均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山形水貌的特征提取是城市山水图景的重要基底。
4.2.1 山体景观特征提取
“山”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自然要素,其生态状况,形体特点,尺度变化等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天水市内的山体多以丘陵群为主,山体较为低矮,山体表现为群组特征,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可达性和群体观赏性。
4.2.2 水体景观特征提取
“水”是城市的起源的主导自然因素之一,水体的生态特征、形态特征对城市发展起着限定和推动作用。天水市域范围内的水域分布十分广泛,市域范围内大部分的城市建设区域均邻水而建,市区范围内的籍河和渭河平行于山体等高线,沿山脚延伸,水体形态曲折变化,与自然地形藕合;并以条带状(等宽度)蜿蜒穿过川道,不易形成大面积水域,总体平面形态多呈“等线体”树枝状交叉。
4.3 微观层面城市风貌控制策略
当代山水图景的构建不仅仅是视觉美学上的景观构建,还是城市人居环境的营建,山水条件对于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常常是有利有弊,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改动和干预过程中作出既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有利于民生环境及城市风貌的策略手段。
4.3.1 “城中见山” --凸显山要素在城市中的景观特征
目前在城市的一些区域已经完全感受不到山体的存在,在处理山要素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上,主要是采用一些打通视线通廊的方式,使得在城中的可以感知到周边的自然环境。
1)平行山体城市天际线控制策略(图12)
(1)连续的板式转化为点式为主--建筑形成应多采用点式建筑,增加山体展示面,使人们可以透过点式建筑之间保持的安全距离看到山体,不宜较多建太多的板式建筑,以防过多的遮挡山体。
(2)留出观山距离--当城市建筑天际线在与山体轮廓线保持基本平行的同时还应与山体轮廓线保持一定的观赏距离。
2)垂直山体城市天际线控制策略(图13)
(1)视线的通透--垂直山体的建筑高度控制时,应考虑到人们在滨河观山是的视线通达,建筑的高度不应遮挡人们对山体的观赏。
(2)保持距离防止建筑对山的压迫感。城市垂直山体的方向上,高层集中的区域不应离山体较近,以防建筑对山体形成压迫感。
4.3.2 “城内乐水” --建立水要素与城市生活的密切联系
天水城市建设是逐渐由河的北岸向南岸发展延续的,从传统的临河发展为当代的跨河,相对于山要素,河与城市中人的活动更为密切,因此在处理水要素的时候着重从其所提供的生活条件来进行,将其划分为三种形式。
1)现代都市滨水岸线控制策略
现代都市滨水岸线主要为硬质阶梯护岸,可为城市庆典活动和市民的运动生活提供场地,在此,人们可以参与纪念庆典、运动、排练等多种活动。
2)休闲生活滨水岸线控制策略
休闲生活滨水岸线为软质自然护岸,主要为周边居民近提供自然欣赏休闲散步的场地,居民可以在此滨水岸线空间里进行散步、观赏、活动、约会和游览等多种休闲生活活动,感受天水宜居城市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
3)自然生态滨水岸线控制策略
自然生态滨水岸线的主要功能为生态涵养和教育,故在此处应尽量减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教育、观赏、参观、游览和教育等活动。
4.3.3 “ 穿城透绿” --构建层次丰富的城市绿地系统
另外,除了天水城市中传统的山水要素,对于自然界中绿地要素的控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自然要素连同城市中的绿地将为城市构建层次丰富的城市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控制包括以下方面(图14)。
1)山间峪口
(1)边界控制:点选择包含城市建设用地的的峪口进行空间风貌控制,针对城市段和城市外围段进行分别控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范围和相关用地指标。
(2)功能梳理:对峪口内河道进行疏通,严禁填埋堵塞水道,保证基本的排水功能。
(3)环境治理:对城市段的峪口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和规划,改善其景观效果,同时对其滨水空间进行改造时注重对峪口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适当增加城市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
(4)景观保护:对城市交通沿线峪口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控制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的考虑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低强度开发,其他峪口主要作为景观控制敏感区域,不进行城市开发。
2)浅山农田
田园景观包括农田、荒地和自然村落等构成要素,其景观价值在于为城市提供了绿色的背景和开放空间,大面积的绿色色块与青山、碧水和城市共同构成了色彩和谐、鲜明的景观图景。主城区应永久保留与中山的隔离绿带,作为农田、苗圃或林地,使主城区市民更容易借近田园景观。
3)远山森林
天水正是由于南北两侧秦岭余脉的存在,逐步形成了“山抱城、城环山”的城市风貌。作为城市生活重要的景观和环境背景,山体植被的保护是保持山体景观最主要的前提,对已经开挖破坏的山体应通过绿化或其它手段进行修补。积极开辟森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持山体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
5 结论
城市与山水之间的构景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逐步从农耕文明时期朴素的山水筑城演化到当代的山水融城,对当代城市山水图景的刻画包含了对传统山水文化,当代生态文明以及地域特征的深入认识,是一项复杂且具体的现实课题。尤其在西部区域这些建设用地受限的河谷地带,天然的山水基因使得此类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更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塑造山水图景的重要意义,以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 建筑与文化,2013,08:18-22.
[3]天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天水市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4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发展及其环境问题[J].山地学报,2004,01:40-47.
[6]郭乾。天水古城人居环境营建方法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 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 土壤学实习报告
【河谷型城市的当代山水图景构型探析论文(精选2篇)】相关文章:
衡山土壤学实习报告2024-04-03
清西陵土壤学实习报告2023-08-12
我的水利梦2023-02-22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现状研究2023-01-12
毕业生土壤学实习报告2022-05-23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2023-06-03
探析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定格和破格2023-05-12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探析2023-12-19
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论文2022-10-19
关于90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