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定格和破格(锦集20篇)由网友“纯血工人阶级”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探析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定格和破格,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探析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定格和破格
探析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定格和破格
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际,一种倾诉,一种享受。笔录我口,手写我心,平日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所悟所感,诉诸笔墨纸张,这便是作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训练项目,是语文水平高低的综合考察标志之一。然而不少学生总当作文是一件“苦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较差;二是没有把握作文的“格”;三是对所叙内容缺乏兴趣。归根结蒂就是学生怕作文,一提就头痛,对作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此障碍不除,学生的作文劲头实难鼓起。为此,说点作文教学中的“定格”与“破格”。
一、告诉学生“作文”是件什么事
有的学生怕作文,学得总不入门,心里对作文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这样“隔着浓雾观景”自然是不行的。作为教师要告知学生“作文”这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和说话是一回事,心里有什么话,闭上嘴,用笔写出来,就是作文了。当学生质疑时,我们就要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
[生] 您说说话和作文是一回事,为什么都觉得说话容易作文难呢?
[师] 因为大家练的时间不同呀!算一算说话:从一周岁起,你们就能“爸爸、妈妈”的叫起来;两岁就能说“天上有星星、飞机大吗?”等简单的句子;五、六岁就能把幼儿园的见闻一套一套的讲给人们听;十年……经过多少次练习,有谁计算过吗?
[生] 天天张嘴说话,真无法算啦!
[师] 是呀,学习作文就不同了。从三年级算起,每期十来次,你们才练过多少回呢?两相对比,学写作文时间这么短,同学们却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一篇篇文章,这不说明了作文是比较容易之事吗?
……
这样的谈话,打开了学生的茅塞,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写好作文的信心不也就增强了吗?
二、勤写苦练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勤读之妙。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同时,引导他们多读点课外书,从中借鉴写作技巧,让学生学有样板,仿有结合点,读写结合,仿中求变,以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勤于积累。学生将平时的见闻予以储存,到时将积累的材料进行“组装”,使作文有血有肉,言之有物又有序,长此以往,一生二熟,那无病呻吟,娇情造假,胡编乱造的'文章,将会被立意巧、想象奇、描写活、议论精、观点新的佳作所取而代之。
复次是苦练。“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苦练出精英。我们的教科书,一组一个读写切点,在教学活动中,有序的指导学生由“点、线、面、体” 由扶到放,由仿到创,进行有计划的写作训练。
最后,勤于激励。教师对学生的优秀作文,要精评细讲,给以赞赏性的评语,激励性的总结,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无巧,只不过是用笔将自己的见闻、所感所行叙述出来,借以表达一个中心而已。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畏难之情和神秘之感就会消除。
三、不要在“找窍门”上徘徊
有的孩子知道作文很重要,也不是不下功夫,可总是下笔无神,可“万事开头难”呀,于是总想找窍门、寻捷径,在窍门、捷径中徘徊。学习作文有“格”,但它必须以勤奋为前提,决非投机取巧可为。
作文之“格”,究其源头有三:一是作文课上,或命题指导,或分析讲评,教师直接传授作文知识;二是阅读课,学习名家名篇,从中领悟写作要领;三是课外阅读时有所感受。这三个源头,莫过于阅读收益最大。“每课都有它写作的精彩之处”,这“精彩之处”便是作文之“格”。当然,从千挑万选出来且教师每日都在精心启发指导学习的课文中,学习作文知识,要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本年级对作文的重点要求,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学习每一篇文章,只重点教给学生一项作文知识,即是教学中的“一课一得”。比如:《桂林山水》——学习语言的表达,领会修辞方法的作用;《鸟的天堂》——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能力;《我的战友邱少云》——学习透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养成在读中悟法、学法、用法之习惯。
四、激发想象,神思飞扬,放飞创新翅膀
在作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引起思维的情景,指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抒真情、写真话。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雨后送伞——假晴(情)假意是不能打动人的。作文要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想(由此及彼)、怀想(由今入昔),推想(由今入明),幻想(由实入虚),梦想(由梦入醒)等多种方法,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形象。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写作材料及创设利用感兴趣的写作环境、氛围,用兴趣唤起他们写作的欲望,也就是我们常用的“情景作文”教学法,例如:
“观赏作文”。作文前带领学生边观赏(动、植物、玩具……)边联想,边演说,边议论,待孩子们情绪高昂后,作文自然生动具体。
“活动作文”。学生校内外活动(艺术节、科技活动、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充分利用活动的情景,抓住一个“镜头”,引导学生观察、议论、练笔(训练中切忌贪大求全)。为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欲望,还可有意识的为他们创设活动。例:为写好作文《我爱家乡的×××》,让学生带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讲演比赛。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带着喜爱的东西,边观察边描述,同学们不时的评议、补充。情动而辞发,在这样激动的情景下,他们的作文,材料不但丰富、生动、有特点,而且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也真实。
“即兴作文”。学习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实难避免的,由于儿童的无意注意胜过有意注意,因而有趣、新奇的刺激物极易吸引学生无意注意。作为教师要运用好“注意规律”,抓住场景,灵活练笔。如突入课堂的蜂蝴、小黄雀,教室门外探头探脑的小娃娃……都可不失时机地让大家议一议,练练笔。
还有“绘画作文”、“表演作文”等,都能给学生创设“情景”,以达到练笔的目的。
常言“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学生没了作文的心理障碍,且又觅得了作文之“格”,不懈地练,勤奋地写,“破格”就会创新,他们的作文一次会比一次更新颖。
篇2:定格记忆中画面作文
一阵风吹过,周围已经不再有故乡的气息了。粘稠的汽油味已经让我痛苦地喘不过气来,外面的灯火通明换不回家乡的满天繁星。
来到家乡的外面的时候我带着期盼,带着渴望,我多么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啊!尽管有一丝不舍,但早已被脑子里的兴奋埋没了。
当我来到了大城市,我兴奋地蹦蹦跳跳,满脑子的遐想。想象着城市的繁华,想象着城里孩子的模样。
美好的幻想没有持续很久,很快便破灭不在了。繁重的作业让我不能思索。故乡的模样在我眼中浮现,北面的大湖,南边神秘的树林,西边还没走到头的小路,东边还未偷过的金黄玉米地。
每想到这里便有一种思想感油然而生,我再也忍不住了,我要回家乡。那些和小伙伴们到湖边捉青蛙的日子,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神秘的小树林一起探险的日子,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妄想走到头的小路,那些和小伙伴们屡次都偷不到的玉米。这些还在吗?
那些曾经一起玩过的小伙伴还在吗?家乡门口的榆树还在吗?曾经挖过的雪堆还在吗?曾经翻过的墙头还在吗?
故乡的火在我心中熊熊燃烧,怎么扑也扑不灭。我多么希望走一走家乡的小路,看一看家乡的风景,听一听家乡的声音。
那些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大湖的画面,小树林的画面,小路的画面,玉米地的画面,一时间凝聚在一起,成为了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一阵风吹过,周围依旧,只是我的心已经驶向远方。
篇3: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境界”作者:龚志明
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不少同行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成了先行者。本文想就如何达到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重境界”谈些粗浅的看法。 杜甫的《春夜喜雨》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春夜雨景,我们不妨将课中的八句诗分解为四幅图景。用这四幅图景注释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的“四重境界”,倒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难当头时挺身出使元营以及身受羁糜、冒九死一生逃归永嘉的史实,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撤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春风伴随着和风悄悄乘夜而来,细细而下,只求润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贵在“潜”字,妙在“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否则,学生听之无味,教师上得苦恼。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产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的.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 它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无疑起到了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作用。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善于挖掘隐性资源的内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一幅小路不清,云层漆黑,江西迷蒙,只见船上灯火独明的情景。这是一种从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发掘爱国主义隐性资源进行教育的境界。 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一件事,不容任意发挥。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野径云俱黑”一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江船火独明”。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科学地介绍了荔枝的生态,似乎与爱国主义接不上边。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着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从遗传工程方面解决荔枝保鲜与生长极限问题,一定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爱心,培养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又如:《鸿门宴》从课文内容看,似乎难与爱国主义挂钩,但我们可以出作文题《从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说开去》,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精魂方面去议论做人的原则、立尝忠贞、操守、气节等,而这些无不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 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立意高远,整体出发,讲究实效。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站在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高度,展望学生成才的美好前景,而不是随意的、零打碎敲的。更不是摆花架子式的教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有其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以整个高中或初中阶段为视野,去统观教材,明确各册教材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侧重。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加强教育。同时,我们不能弃“斜就“大”,只顾挖掘重大,而忽视了文字、语言及教师本身的示范力量这些有爱国情感的“小事”。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正如杜甫想象中的那样:明天清晨,一朵朵红艳艳、饱满沉甸的花儿汇成了满城春色,我们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四重境界”的熏陶下,一定会得益于文,受益于道。 “四重境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它是有机的整体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 只要我们努力做到“四重境界”,一定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尽快地成长、成熟、成才。
篇4: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四重境界”作者:龚志明
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不少同行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成了先行者。本文想就如何达到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四重境界”谈些粗浅的看法。 杜甫的《春夜喜雨》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春夜雨景,我们不妨将课中的八句诗分解为四幅图景。用这四幅图景注释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的“四重境界”,倒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难当头时挺身出使元营以及身受羁糜、冒九死一生逃归永嘉的史实,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撤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春风伴随着和风悄悄乘夜而来,细细而下,只求润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贵在“潜”字,妙在“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否则,学生听之无味,教师上得苦恼。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产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的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 它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无疑起到了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作用。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善于挖掘隐性资源的内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一幅小路不清,云层漆黑,江西迷蒙,只见船上灯火独明的情景。这是一种从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发掘爱国主义隐性资源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
[1] [2]
篇5:浅议作文教学的定格训练
浅议作文教学的定格训练
[作者] 赵玉娇
[内容]
八股文,与缠足、辫子、鸦片、烟枪等似为一类,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在五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里,无数的读书人为学作八股而穷心尽力,这岂不是一大文化现象?历史上留下那么多八股文,虽是废物而不利用未免可惜。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学生提起写作文就头痛,勉强挤出来的也是干巴巴的芦柴棒式的文章,甚至干脆不着边际、文不对题,天马行空一般地胡诌一番。于是,我想:能否以“八股”为钥匙,进行作文定格训练,借此打开中学生学写文章的大门呢?或者可以将一些学生引入写作文的轨道。
但是,对于八股,我也知之甚少。所幸有机会拜读了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启功、张中行、金克木三位学界老前辈合著的《说八股》一书。他们对八股文翔实准确的介绍、敏锐独到的看法、公允深刻的评价,使我受益匪浅。由此我想到: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各种文体基本程式的训练,“八股”一下,很有必要。
一、八股的兴衰
八股取士,始于明初,终于清末。五百多年来,从阐明经义、代圣贤立言的内容,到八股的程式作法,都没有根本的变化,但也有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曾涌现过一些八股大家。明初的刘基、方孝儒、解缙等八股文章多被称颂。后来更是名家叠出,明朝的于谦、唐寅、徐渭、归有光等,清朝的方苞、袁枚、纪昀等都能写一手好的八股文。八股文可以说兴盛一时。
八股的兴盛虽然与统治阶级科举取士、读书人将八股作为当官入仕途的“敲门砖”关系很大,但是八股文体本身的特点也是一个原因。八股文的程式是吸收了古代诗文的`写作经验而制定出来的。写文章自然都要有次序、有条理,又有逻辑性。也就要有主题、有发挥。这就形成有破题、有起讲,到分条议论的分股。对偶、声调是古代文章的艺术手法,也是汉语文学技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纳入八股的做法中。科举考试,使“应考作文章的人都必须具有许多古代文章技巧的素养,在作文或答卷时随手运用出来,就自然形成了多项功能,多种形式拼合而成的综合文体,逐渐定型于八股文。”(《说八股》P45-46)
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附图 {图})
题前部分主要是解释题意,说明题目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要求根据题意阐发儒家的有关思想,表达作者的认识,文字要用对偶。综观八股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讲究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破题是解释题意的,这是八股文章的“起”;承题、起讲进一步阐发题意,从而引出“入题”的文字,承题、起讲、入题即是八股文的“承”;用排比、对偶写的分股部分,阐发作者的认识,这是八股文的“转”;文章末了的结语,收束全文,是八股文的“合”与“收”。
由此可见,八股文所规定的文章结构,作为文章的一种思路,条理是清楚的,它使用的一些技巧方法,一般文章也常使用。所以,就表达方面而言,八股文体思路明晰,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张中行老先生这样认为:八股文“只说表达方面,值得颂扬的不少。”甚至觉得“由技巧的讲究方面看,至少我认为,在我们国产的诸文体中,高踞第一位的应该是八股文”。启功先生也谈到,八股“形式太死板,苛刻条件太多,那究竟是限定者、设条件者的责任,实与文体基本形式或说各个零件无关”。
那么,八股文为何走向衰落、死亡且那样的臭名昭著呢?首先,当然是内容上的原因。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出题,代圣贤立言,限制了思想,使天下士人都沉潜于四书五经之中。很多知识分子,除了八股不知另有文章,其思想之僵化、偏狭、腐朽,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其次,八股文的程式化也是一个原因。文章有法而文无定法。文章写作是有规律和法则的,但如果把某种规律和法则当作一成不变的程式和教条,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八股文之所以没有生命力,从形式上说,就是因为违背了“文无定法”的法则。从出题到作文,从内容到形式,全是僵化的,空空洞洞只剩下形体的骷髅,当然也就衰败而灭亡了。
二、作文教学应先定格――文章有法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但是,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十分严重的“脱节”现象。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的、模糊的状态之中。作文教学无章可循,语文教师大都在摸索和寻找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作文教学途径。但由于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与教师控制探索过程的模糊性,只能使自己根据所谓的经验训练学生,跟着感觉走,结果,缺乏较系统、较正规的写作训练。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很多学生望文生畏,每到动笔之时难以落笔,常常是绞尽脑汁、胡拼乱凑。这样的习作,往往内容空洞乏味,结构残缺不全。不少学生中学毕业以后不能提笔成文。学生习作即使有一些佳文妙作,也多半是靠学生自身的悟性。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与写作本身的客观难度,使广大的中学生在写作文的大门外久久徘徊。
路在何方?怎样使这种“粗放经营”式的作文教学有所改观呢?
从八股的兴衰看作文教学,首先是:文章有法,作文教学应先定格。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文体模式,对中学生进行作文定格训练。这样,就可以克服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将写作训练纳入比较容易掌握的轨道。参照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形式的写作基本要求,分别设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形式的结构模式,并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使学生能够对各种文体、各种形式的写作胸有成竹,迅速地按要求完成作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结构模式进行定格训练,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写作给材料自命题议论文为例。由于给材料作文不仅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考查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一直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而有一部分学生写此类文章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学生作文甚至与材料无任何关系。我们设计了此类作文的结构模式,目的便是想培养学生写作文的思路,使学生有章可循。
文章结构模式如下:
一、题目:阅读分析原材料,准确提炼中心论点,自拟一个含中心论点的题目。
二、开篇:简述原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附图 {图})
注意:每段应有首括句,这些概括性语句为论证的语脉。
四、结尾:总结全文,作出结论,使论点进一步升华。
这样布局文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框式架构,写起文章来再不会无从下笔。梁启超曾说过:“如何才可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的。”由此可见,规矩对于初学作文者何等的重要。定格训练对于中学生写作文非常有必要。
三、作文教学鼓励破格――文无定法
从八殿的兴衰看作文教学,第二要注意的是文无定法,作文教学应鼓励破格。
八股文之所以僵死,一成不变,不允许破格是原因之一。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凡事停滞了,僵死了,当然就没有生命力了。定格训练固然有效,但不能要求学生永远做定格文章。在学生完全掌握了模式结构后,应鼓励学生作破格文章,这才符合文无定法的原则。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说道:“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意思就是作文之道千变万化,谁都难于说尽,全靠各人在深刻领会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用。
定格训练是要学生模仿模式。但模仿不是目的,只是学写作文的必经之路。不能以教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从框架模式中跳出来,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去巧妙运用一些创作规律,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才能不断创新,使学生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文来。篇6:真情在记忆中定格作文
真情在记忆中定格作文
时间如回旋的漏斗,不停的旋转、下渗。打开一封封陈旧的信笺,昨日的温暖依旧。不止一次,没来由地忆起当年,有太多的人和事在时光的河流里沉寂如一粒粒细沙,可也有太多的人和事如同晶莹的贝壳,使人身不由己地弯下腰去,用心拾捡,把玩沉思。
漫步繁华街道,饭店一家挨着一家,索性来到一家凉面店,开门刚坐下,饭店老板迎面带着微笑,习惯性的说着:“欢迎光临,请问要点点什么”。来碗凉面吧,说着我便将钱递给了饭店老板。
等待之余,时间似乎在某个不经意将定格,思绪也随之飘到从前。小时候,每到星期日,奶奶都会带我去小镇上,每一次都会去凉面店光顾一下,镇上的凉面摊子,买的东西都一样,并且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一家买凉面的摊子随意特别好,奶奶也会经常带我去。
于是,我便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这家生意如此之好,奶奶便让我注意这家店里的老板的一言一行,经过几次后,我发现这对年轻的夫妇不管多么忙碌,对客人总是很体贴,这种体贴并不表现在笑脸,而是一些动作和简单的问候:“请问是要大碗还是小碗?”“要不要加点辣?”是不是要配个汤?”我们的味噌汤不错的。”使客人都觉得受到敬重!(虽然一碗凉面才十元),并且在言谈间让人体会到他们感恩的态度。
妻子做凉面的动作之纯熟,简直是像一项艺术;丈夫也一样,打蛋花、冲汤,一气呵成,而夫妻俩合作无间。每天去吃早餐的人,只要看着他们的动作,精神就为之一振,吃的时候也感到愉快。
奶奶说:“很多顾客都是老顾客,一坐下,他们就亲切的问:“今日还是吃贡丸、蛋花、味噌汤。”客人喜欢哪种,吃过一次,老板就记住了,。听到这些话的人,内心一定感到十分温暖。
后来,每次回家,和奶奶去吃凉面,也就情不自禁地往巷尾走,用奶奶的话说就是同样吃一凉面,我们何不到服务最好、最受尊重的一家呢?
“您的凉面,请慢用”,老板端着碗,随手递给了零钱。微笑依旧,可我却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思绪被打断,我看了看面前的`凉面,忍不住地尝了一口,再没了从前的味道,熟悉的感觉,那样体贴的夫妇。装潢固然重要,但店主的真诚态度应当更重要,匆匆吃完了凉面,清理了桌面。悄悄离开了,带着失落,带着空旷。
总会在某个闲暇的午后,捧着暖暖的咖啡,回味记忆中的味道,总会想起那深巷中的夫妇,总会忆起那熟悉的味道,真情在记忆中定格。
篇7:作文定格在记忆中画面
妈妈正在病房中削着苹果,爸爸则在病床上睡着。宁静的夏季时不时伴着几声鸣蝉,温暖的阳光悄悄地爬进了窗户,一声不吭地躺在正低着头的妈妈头上。——我一推开门,便是这样一幅情景,满室的安逸几乎要从门缝中溢出而去。有一瞬间我几乎觉得自己是一个误入仙境的凡人,享受着满室的静谧。
一直在我记忆中,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过这么安静的一刻,倒不是说他们感情有些问题,在我心中我总觉得他们倒像是一对欢喜冤家,只要在一起便是吵吵闹闹,鸡飞狗跳,没有一丝安宁。
直到那一年,爸爸被查出体内有肿瘤,需要立即进行切除手术。他们才安分起来,爸爸一趟又一趟的往医院跑,妈妈也陪着爸爸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检查。原本体态丰腴的妈妈,很快变瘦了。高耸的颧骨,深凹的面颊,这不再是我以往认识的那个妈妈了。她似乎沉了下来,原来如辣椒般火爆的性格,在不自觉间便已被如水的温柔所取代。短短的几天在家的日子,不再如以往那般硝烟漫天,而是变得沉静如水。
她剪去了以往如瀑布般的长发,生活的节奏让她根本没有时间去护理它们。她开始学着体贴别人,学会干一些以前不会干的事,她会在爸爸腹痛难忍的时候,冲上一杯温开水,拿上一只暖水袋,坐着爸爸旁边一下又一下地按摩着,直到疼痛全消。
“啊,你来了。”妈妈抬起头看向刚刚推门而入的我,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没有放下手中的苹果,而是一下又一下更加努力地削着。夏日温暖的阳光在她的头顶上停留,折出一个又一个的晕圈,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等会你爸就醒了,他今天痛了好久,别吵醒他。”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她抬起头轻轻地对我说。我想我并没有仔细地听这一番话,因为我的双眼正紧紧地凝视着一点——妈妈的双鬓,那里正悬着一根白发。
我那骄傲的妈妈已经老了,她的青春已然逝去,她的棱角已然被生活的波浪所磨平。她所自豪的三千青丝早已开始染白,她却不知。
我悄悄地拔去了那一根白发,不想再让她为这些事所烦恼。
她的孩子早已长大,她却不知,只是以为我在逗她玩,嗔笑着甩了甩头,佯装怒骂我几句。
我并不甚在意,“妈,我感谢这路上有你。”
篇8:定格记忆中的瞬间作文
定格记忆中的瞬间作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一瞬间,且挥之不去的是奶奶的背影,纤细又瘦弱……
——题记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虽不及东北哈尔滨,但仍可以用寒风刺骨来形容。对于那些患有老寒腿的老人们来说,冬天就像是炼狱,是恶魔。可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奶奶仍然早早的起床,为我做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饭。
我一脚踢开了被子,可几乎同时便结结实实的打了一个喷嚏。又忙把被子裹在身上,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瞅了瞅桌上的闹钟。咦,才五点零一。我捏手捏脚的,推开奶奶的房门,心下寻思奶奶应该还没起床吧。可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被褥。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心里失落极了。同学们每天早上都是吃着街上买的早餐,小笼包,鸡蛋饼,酥皮小馄饨,馨香年糕饭……而我这天天啃着馒头,吃着咸菜和用白米熬成的粥。
正垂头丧气的我精神一振——小笼包和鸡蛋汤的味道。我连忙走向厨房,便看见奶奶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的摆上桌,我连忙坐下伸手就要拿包子,以一口一个的速度狼吞虎咽。奶奶只是看着我,满脸的皱纹因笑的越发灿烂而挤得更近了。
接下来的几天,奶奶都变着花样的为我做好吃的。一个更加阴冷的早晨,天空阴沉沉的,像大锅一样倒扣的天上,和地上的大片雪白形成了浓烈的反差。窗户被吹的啦啦作响,一大块掀起的铁皮被寒风卷起,大力的撕扯着。外面的天空中响着“呼呼”鬼诡的响声。刚泼上水的地面立刻冻成坚冰,寒风肆虐着,呼啸着。月白的灯光照在雪地上,更显冬天的苍白,偶尔的风打的灯一闪一闪的,终究灭了。
这时我已站在厨房的门口,刚看见这恶劣到极致的天气,就去嘱咐奶奶,不用给我做饭了。
黄昏的灯照在墙上,地上,桌上,以及奶奶的身上,只见奶奶佝偻着腰,带着老花眼镜,一点一点用筷子仔细地夹出肉馅儿中的肥肉,银白的头发在头上炸开,永远是梳不顺的卷,脸是发黄的,但那双眼睛依旧有神。
渐渐地我站在了他的身后,那是怎样一个背影啊?即使裹着大棉袄却看得出来身上依然是瘦弱的。不知不觉我的眼睛湿润了,心中不断的自责。从小到大多少个日夜,奶奶这样的背影在我的脑海里一幅幅的闪现,背着我做饭时,背着我下地干活时,我背着我缝衣服时。
风渐渐停了,雪花也渐渐落了,一片两片落在地上,房上,树上,还有我的心上……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奶奶那纤细又瘦弱的背影,饱含沧桑。
篇9:浅论语文教改中的作文教学
一提到作文就有学生面露难色。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千篇 一律,内容空洞无物,语言贫乏生硬。部分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不断探索解决这一难题寻求途径。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他们语文能力单一的体现,而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学生作文能力是他们朗读背诵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故此,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渗透于每一堂语文课教学中。在语文教改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下面我浅论几点:
一、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关于语言的教学,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语文训练到熟能生巧的体现,是在长期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古人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含义,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从中还可以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词汇、句式就可以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但多读多背、读写结合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我们的学生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在于读得少,背得少,头脑里没有储备足够多的字、词、句、篇。故此,我们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会学生总结读书方法,背诵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生学会细致有序的观察方法,训练合理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常见部分学生怕写作文,其原因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即没有写作材料。写文章实际就是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感受,观察能把生活中的素材变为文章的桥梁;观察能使人拓展视野、增长知识,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是写作的法宝。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方法,要告诉学生观察不是胡乱看,而是要按从上到下或从头到尾、从里到外、从远到近等顺序进行观察,而且观察应细致入微,才会有收获。指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材料丰富,才能使学生迅速的作文。
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是创造力的翅膀,人类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并非胡思乱想天马行空的想,而是要在观察现实事物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有联系的想象。在进行看图学文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对课文插图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再依据观察结果展开合理想象,图文结合学习作者抒发真情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在看图说话训练中把从阅读中所获的观察、想象抒情技能用上,他们面对写作就不会头疼了。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训练准确表达
语言是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借此进行思维。口语交际既是语言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对事物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它为学生习作积累材料,开拓思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部分老师常感到上口语交际课时学生不愿开口说话,而有的老师觉得让学生一个个说太费时,结果口语交际课变成“一言堂”,致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受到桎梏,。须知,在新教育理念中,老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才是主体,我们做老师的应该让学生每堂课都满载而归,而不是自己说个痛快。特别是口语交际课,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大有不吐不快之感,他们就不会闭口沉默。设计情境可从生活点滴开始,如购物、让座、求助……只要学生开口对话表演,那就是成功的开端。同时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复述课文,讲故事、看图编故事的训练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到说话语句连贯、条理清楚、围绕主题即可。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后,作文也就不成问题了。
四、提高学生驾驭词语的能力
古人云:“作文可贵而难为”。有的学生平时能说会道,但写出的文章平淡无奇,这说明学生的头脑中储备词汇太贫乏,无法产生有逻辑层次的书面语言。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储备,从教材中、报刊、图书、电视及其网络等媒体中积累,可摘抄妙句佳词,精彩片段,这样就为写作构建了一座写作资料库。在平时片段训练中,老师可给出关键词、精彩词,要求学生在写片段时全用上。还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上会用反义词、辨别使用近义词、词的感情色彩并使用,才能在写作时措词准确精炼,文字生动活泼。
五、从经典课文中总结学习写作方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作者在材料安排、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独具匠心,给学生的写作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在指导中要巧妙的利用教材,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课文,学习领会文章的写法,然后让学生模仿写法进行习作,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可让学生模仿其四季写一篇《家乡美》;课文《白鲸》作者先写白鲸的外形特点,后写生活习性,可让学生仿写其喜爱的小动物;在学习《鸟的天堂》,好让学生对一处景物作静态、动态描写;在学习《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可以让学生对某个部分进行续写,在作文中可以学习过渡方法等。
在新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方法,培养语感;教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方法,训练他们的想象力;通过口语交际课训练,让学生准确表达思想情感;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从经典课文中总结写作方法,那么,当学生面对作文时,就不会面露难色,而是胸有成竹、挥笔自如了。
[浅论语文教改中的作文教学]
篇10: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浅析
淮阴师院附中 童蓓蓓
内容摘要: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递着知识,也肩负着育人的重担。正所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语文课堂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功不可没。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呢?显然光靠电视新闻的宣传,以及一星期一节的思想品德课已远远不够。法制教育应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凭依,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才能充分体现语文课的实用性。
关键词:看、想、论、悟、学
一、从语言中看“法”。
语文课的内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可以说上谈天文,下论地理。但万变不离其中的是所有文章都是由词语组成的。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充斥眼帘,不乏出现一些具有法律意义的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他们的意思时,还可从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假公济私”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申告诫学生,如果我们将公有财产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侵占行为。再如,“睚眦必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教师还要从法制层面教育学生要有宽恕之心,如果别人碰了我们一下,就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的做法往往会激化矛盾,将很小的事情扩大到无法收拾的局面,甚至违法犯罪,那就真是得不偿失了。在法制社会的今天,我们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这根准绳的制约,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只有也只能高举法律这面旗帜,什么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只能害人害己。
二、从文中联想“法”
课文教材有一部分篇目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明天不封阳台》一文中,“我”为了一只受伤且怀有身孕的鸽子而决定不封阳台,以此来表示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周边有没有破坏自然,屠杀生物的行为的存在。这时学生们就会联想到有人滥砍滥伐、乱扔乱倒、滥捕滥杀,致使我们现在的天空不再那么蓝,河水不再那么绿,草原不再那么充满生机。什么温室效应了,泥石流啊,臭氧层空洞了,物种灭绝了等等接踵而至。从而教育学生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然的话,破坏自然就是在毁灭我们人类自身。告诫学生这种行为已触犯了国家法律,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当有人恶意破坏时,我们应将他们绳之以法,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三、从人物中论“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歌颂鲁提辖他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高尚品质,而郑屠作为对立面,他仗势欺人,自私可恶,被鲁提辖打死真是大快人心。但细细考虑下这样讲会不会引导学生走入以暴制暴的歧途。这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即使罪恶滔天,你也无权结束他人的生命。生命权是至高无上的,都应交托法律进行制裁。
四、多读好书悟法
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多读书特别是读好书可以塑造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什么 “四大名著”、《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以及《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都可建议学生多读。许多人生道理都蕴含其中,教导学生要行得正走得直。
五、从活动中学“法”
教师可以多动脑筋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学生沾上毒品就将毁掉一生,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来回报父母和社会。还可举行“珍惜时光,告别网吧”的手抄报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就能清楚地认识到网吧的危害。另外,我还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什么样的行为就触及到了国家法律,要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语文教学,可以将学生从课本拉回到现实,不做无用的书呆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使语文这门学科更好地为学生所用。
童蓓蓓
[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浅析]
篇1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
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加强阅读,无论初、高中,课内外的阅读无疑是语文教学重点.新课标还分别为初、高中生开出了“推荐书目”,号召学生走近“经典”.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学生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的局面仍没有大的改观.这里面有应试教育牵制的原因,也有网络、影视占据学生业余时间的原因,但笔者以为,这和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不当也有某种关系,而这些不当方法的出现同某些似是而非的论点有关.
作 者:李菁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00 刊 名:中学语文教学 PKU英文刊名: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1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演”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演” 八路镇中心小学 吴荣刚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即学生学习评议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成长的需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同仁认为让学生表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课堂表演最能激活课堂的生命力。”在此,我也针对课堂教学中“演什么”这一内容将自己的几点体会行诸笔端,与同仁商榷。 一. 演课文情节,助情景再现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描述了生动的场景,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场景已在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若进一步组织学生表演,静态的文字就会化为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情景”,既有声,又有情,此时,声情并茂,内容会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体验也就愈发深刻,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之中。如我在教学《小镇的`早晨》第2自然段时,学生进一步体会小镇的热闹,我就让全班学生挤在教室的走道上,各扮角色,吆喝的吆喝,讲价的讲价,摆摊的摆摊,学生玩得高兴,演得过瘾,在演演玩玩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小镇的热门,这时再让他们读书,味儿就更浓了。这样,通过“还原”和创造,既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读书,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在此过程中得以提高。 二. 演文中空白,助补充想象 内容留有空白,也是多篇选编课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大都能引导学生根据空白想象说话,而我常让学生在充分练说的上表演这些空白。《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后半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同学们围着空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同学们在等哲学家,这里就是一处空白,我就在此时引导学生想象:“在等老师的时候,他们会聊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哲学家的学生,面对这长满麦子的庄稼地,你们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咦,这么好的麦子是谁种的呢?”有的说:“杰克,我真是想死你了,这一年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的说:“哎,老师的任务我还没有完成,等会儿见了老师多不好呀!”……就这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胆练说,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他们将这一情景表演出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由教学过程中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课堂由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和主体意识的复苏,充满了生气。 三. 演结尾推测,助内容延伸 教学的结束意味着学生新的语文学习的开始。有许多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在这时引发学生对结尾进行想象推测,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就会被进一步激活,从而有效地训练其思维创新能力。《天游峰的扫路人》结尾处写到:“30年后,我再来看望您!”30年后,作者再次来天游峰拜访老人,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的思维镜头一下切换到30年后。看望百岁老人.老人墓前献花.与下一代扫路人交谈,形形色色的情景展现在课堂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充分得以体现。 四. 演成语故事,助理解记忆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练习中,均编写了“熟记成语”练习,其中有许多成语情节性比较强,组织学生将成语的情节演一演,会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我在教学第九册练习一中的八组成语时,就在学生熟读后,安排分组合作表演其中的某一成语,小组汇报时其他学生根据表演内容来猜成语。一组学生表演了这样一幕情景:一个人贼头贼脑地偷走了一个包,逃跑时被两名农夫逮住送至大堂,“县太爷”喝道:“你竞干出如此勾当,真是有辱祖先,带下去,大刑侍候。”掌声过后,看表演的学生大喊“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通过表演,无论是演者还是观者,都对成语的意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记忆也更加深刻,同时,从编排到表演,语言、思维、创造力的训练始终贯穿于其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篇1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
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中,能积极有效地推动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一个小学生经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由于社会知识和生活经历的贫乏,以及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在学习中往往感到语文的抽象、语言的运用和学起来枯燥无味,难以记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以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语文知识,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初冬》一文时,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座房屋,青色的缕缕炊烟、黄绿色的树叶、还有一遍宽阔的广袤田野。再添上一些飘 落的树叶、几朵雪花等,一幅北方初冬的农村风光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既创设了具有特色意境,又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提升他们思维的想象空间。再如教学《碧江轻舟》时,讲到“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时,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叶小舟 ,在万山重中的碧江中漂流,问学生这是谁在划这叶小舟?他此时的心境怎么样?通过这一过程,展现出学生的的构思与设想、抽想与拓展。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解决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导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有效指导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策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核心。 激发和拓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想办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就得不到启发,教学效果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法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让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中来,拓展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可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浅,社会阅历不深,导致认识不全面,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和审阅图形,发展抽象思维的空间。表达出自己对词、句、段、和整篇文章的的理解。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拓展和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可设计一些有抽象性的思考题、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这教学活动中对学习和生活都感兴趣,便乐于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从教材的来源中寻找突破
每一篇课文有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每一个作者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有不同获取材料的方法和途径,有的课文的布局谋篇甚至遣词造句往往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和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寻找引导的突破口。比如:《小站》,作者可能是坐车经过才发现的,而且是两次,一次快车,一次慢车,因为文章前两段就是写快车经过所见的小站,三至六段则写慢车停靠两三分钟所见的小站,而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当然只能看到小站的表面现象,最后两段是车开后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样知道这个小站的?'这个小站怎么样?'这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就是从这里寻找到引导的突破口的。
从文章的结构特点中寻找突破。
有的文章结构鲜明,就应该从结构上引导启发。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关系全文结构的过渡段课文,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时,我就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找到突破口;如我让学生读第四自然段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恩格斯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再问:'这两种材料能不能倒过来安排?'、‘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思路。二是具有总分或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再见了,亲人》、《林海》;三是具有明显线索的课文,就抓住线索突破。如《一个苹果》就抓住苹果,《小木船》就抓住了'木船'这一线索来引导。
从文章的题目中寻找突破。
文章的题目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以所写的人命题,有的以所叙的事命题,有的以状物命题,有的以文章的线索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命题,我就抓住不同题目来寻找引导突破口,从而达到目的,如《董荐瑞舍身炸暗堡》,我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舍'字中找出突破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为什么董存瑞要'舍身'?'不舍身'可不可以?'炸掉暗堡的后果怎样?这样让学生思考理解题目后就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又如《飞夺泸定桥》一开始,我便让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从哪里到哪里是写‘飞'?怎样‘飞'从哪里到哪里写‘夺'?红军是怎样‘夺'?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内容和中心。
解决作文教学表达难问题
一、抓住重点进行反复性练习
为高效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教师应抓住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找出小学生表达难的重要因素,进行反复性的训练。作文表达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可从日常语言表达开始训练,让学生熟悉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之后,训练小学生的公开演讲能力,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其习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例如,在课前,教师可鼓励学生背诵一些诗词或者课文片段,让其对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随后,可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设置相应的难度的公开演讲,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语言表达情绪的习惯,通过这样反复性训练,让学生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和表达方法。之后教师应帮助学将口头语言能力转化为作文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让学生根据教师提高的图片内容进行思考,并表述自己的看法。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刚才表述的内容形成文字,从而形成写作。以此完成从口头表达到作文表达的过渡。同样,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反复性训练,让学生在看图写作中找到表达自己的感觉,并使其逐渐适应这个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新颖的写作训练,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升作文表达能力。
二、加强实践活动启发其灵感
在进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写作灵感是一个瞬间的思想爆发,对写作有着重要意义。而写作灵感的产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时间,经过思考之后才会产生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比如,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写作要求,随后让学生自由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可播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这样能够便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在音乐的选择上,教师需结合学生的需求,在反复实践中选出效果教佳的音乐。另外,教师需加强小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比如:写日记。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且在语言运用上要适当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写作,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些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及想象力。这样能使其写作思考能力平稳提升,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篇14:语文教学中的民主管理
语文教学中的民主管理
语文教学中的民主管理作者/黄玉兰
选用、培养、管理好语文学习管理者是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实行民主管理的特色。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方式完全通过语文学习管理者得以落实,因此,语文学习管理者是民主管理的核心,必须选用恰当,培养到位,管理得法。
一、管理者的选用
1.管理者的选用应面向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管理者职位设置尽可能广。一般设置两个语文科代表,九个以上具体语文学习管理者(如收发作文的,管理图书角的,检查读书笔记的,检查课堂笔记的,检查背书默写的,检查练字的,布置阅读任务的,负责朗读作品的,负责名言警句的等)。一个学期一般有20名左右的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管理者。
采用相对固定与短期轮换相结合的办法。语文科代表没有具体任期规定,但每个学期均竞选一次,学生选谁就是谁,短的只任一期,长的可达三年,而其他管理者则可采用轮换制,一般是一期轮换一次,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管理,得到锻炼。
2.管理者的选用要充分体现民主。管理者通过竞选演说、民主投票产生。竞选时,先由参加竞选的同学主动上台竞选演说,然后全班同学当堂投票,透明统票,得票前两名的同学当选,最后由当选的管理者发表“当选感言”。
二、管理者的培养
1.培养服务意识。从一开始就要让这些管理者明白,干部的威信不是靠居高临下树立起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为同学们服务树立起来的。我经常对他们说:“你们要淡化‘干部’意识,要强化‘仆人’意识、民主意识,如果同学们觉得你们是真心服务于他们,为他们着想,你们的威信便开始形成。”
2.培养主人意识。所谓“主人意识”,有两层意思:一是工作中要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要老是认为自己是老师的助手而消极依赖、被动待命。二是当老师的工作出现疏漏时,应勇于向老师提出,并协助纠正,同时还要敢于维护同学们的.正当利益。语文学习管理者与同学的关系应是既大胆管理,又接受监督;与语文老师的关系应是既密切配合,又互相督促。
三、管理者的管理
1.语文学习管理要民主化、制度化。人们常说:“校有校纪,班有班规。”语文学习管理也要民主化、制度化。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实行中体现民主。我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制度的起草者,要求学生针对各项工作要求(包括约束语文管理者的,也包括约束语文老师的),起草制度交给各管理者(约束语文老师的就交给我)整理,然后全班讨论通过。这样,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用制度管理了同学,同学也用制度监督了管理者,同时每个人都能用制度自觉约束自己。
民主化、制度化还体现在对管理者的考核上。一般情况,一个学期结束,要让全班同学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小结考核,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考核结果为优秀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进行惩罚。
2.给管理者充分的信任,更多的自主权。制度制定以后,大胆放手让他们管理,给管理者提供大量“自作主张”、大显身手的机会。比如,作文什么时候交,课文什么时候背,均由具体管理者根据管理制度、学生实际(当然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有老师可能担心:你这样让他们决定,他们要是拖着不交、不背怎么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学生是值得我们充分信任的,你给了他自主决定的权利,他的热情会更高,责任心会更强,工作会做得更好。
这样的民主管理比一般管理成效显著,它既减轻了老师的管理压力,又融洽了师生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让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自己受到教育、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氛围中展露和发展个性,获得和提升信心,发现和挖掘内在的潜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单位:郴州市二中)
篇15:语文教学中的等待
语文教学中的等待
语文教学中的等待作者/沈 娟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以教师的说代替学生的说,以个别优等生的思考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以少数人的发现代替多数人的发现。教学需要“等待”,需要寻找教学的淡定与从容。
等待学生的自悟。学贵于悟,我们常说聪明的学生悟性高,其实悟也是可教可触摸的。教学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慢慢使学生具有多个触角,有较高的敏感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悟性。教学中教师自得其乐讲多了,学生的悟就少了;教师不放心的地方多了,学生悟的地方就少了;教师把知识当任务去教了,学生悟的机会就少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该等待时就等待”。
我在执教《爱之链》一课的时候,就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含义深刻、触动心灵的小故事。要让学生读懂这一篇文章,枯燥的讲解肯定不行,只有让学生静心阅读,字字品味,才能悟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于是课堂伊始,我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开场:“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深隋的诵读将学生带入了爱的磁场。接下来,在理解了“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围绕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潜心阅读,给他们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静静去感悟。所有学生都全神贯注,有一个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这一课中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在后来的交流中,他竟然第―个举手起来说了自己的感受: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等待学生的发现。我思故我在,教学中要善于等待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面对一篇篇美文,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读出自己个性的见解,靠的不是教师重复哕唆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己读、理解和品味。所以有人说:“好学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是靠学生学出来的。”我认为不无道理。面对一篇优美的文章,此时我们只需要提供一定的文本背景,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品味。
我在执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在教学中我抓住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静心读文,潜心思考这是怎样的撑,再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反复读这个动作,并借助图片、音乐、有渲染力的语言进行引导。教学至此,学生的感悟已经丰盈,理解自然就变得深刻。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流畅,思维开阔,一个“撑”的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学生在情中走进文,在文中读出人,实现人文性的目标。我想正是因为我们给予了学生等待,才有了他们在潜心阅读、静心品味之后产生思维的激荡、情感的流露。
等待学生的智慧。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有道路。学生的智慧可以反映在一瞬间的灵感,可以反映在苦思冥想后的豁然开朗,可以反映在思维碰撞后的共生火花。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耐心等待,耐心聆听学生的成长足音。在耐心的等待中,学生的智慧之花定会绚丽绽放。
我在执教《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时,对于“孔子论水”这一重点段落的教学,先从整体人手,使学生明了构段方式;再让学生用心读读这段话,把想到的某些诗句、格言、警句及自己的联想、思考在书上空白处进行批注。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心默读,圈点批注,到了学生交流时,令人拍案叫绝的一幕幕震撼了我。学生想到《长江之歌》的歌词,想到《水滴石穿》的故事,想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名言,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学生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水乃真君子”一说,对水的品性“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情义,它好像有志向,它好像善施教化”的体悟变成了立体的!学生联想丰富,体验深刻,说得很动情,读得极投入,课堂因等待而变得精彩!
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静静地去等,耐心地去等,欣赏地去等。学生在言不达意时,在静静思索时,在高兴亢奋时,在疑难焦虑时,在合作探究时,在言语欢畅时,在自卑胆怯时……在这些细微关键的时刻,学生们真正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最真切的等待。只要我们善于等待,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平江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篇16: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烟台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院 264025
王娜:1980,女,山东烟台人,烟台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
提要: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2、目前每个班大都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3、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而不再是仅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后将课本一合,能力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不说,反而使他们原有的想象力、思维力都退化了。
4、注重个别差异。语文不是短期就见成效的学科,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非常好,偏偏语文成绩很差,有些则恰恰相反。语文教师要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老师只有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于漪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出色。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将会给老师的工作,
[1] [2] 下一页
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带来很大的便利。新的时代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一页 [1] [2]
篇17:语文教学中的读
语文教学中的读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的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的好处是直观,明白易懂,强调了“平均分”,特别是对“几分之几”做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的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的好处是直观,明白易懂,强调了“平均分”,特别是对“几分之几”做了贴切说明,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用份数定义分数,也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份或几份的说法,仍然和自然数靠得很近,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其次,平均分一个月饼之后的的一份或几份的说法,常常会误解为分数总小于1(比一个月饼小)。最后,由于份月饼或其它直观图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当选择单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确定大小的一块。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义,应该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这种除数大,被除数小的的除法,如果运用以前的知识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分数”这个新朋友就闪亮登场了。这样,就突出了数系扩张的本质。因此,分数的份数定义可作为教学起点,但是,不宜过分强调,应该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数定义转移。
在备课之初,我努力想摆脱“份数”的定义,努力向除法和比的意义靠拢,但这样做似乎在行进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了”(魏彬评价),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认识在五、六年级都安排了专题进行学习。于是,我又把教学目的进行适度回归,重新回到“份数”的`定义上来,只不过突出强调学生借助直观的操作和数线模型,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其次,分数的定义怎样演绎?
分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如何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它代表一件事物的一部分,其本质意义是它的无量纲性。分数无量纲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事物许多不可比的状态变为可比的状态。 了贴切说明,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用份数定义分数,也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份或几份的说法,仍然和自然数靠得很近,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其次,平均分一个月饼之后的的一份或几份的说法,常常会误解为分数总小于1(比一个月饼小)。最后,由于份月饼或其它直观图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当选择单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确定大小的一块。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义,应该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这种除数大,被除数小的的除法,如果运用以前的知识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分数”这个新朋友就闪亮登场了。这样,就突出了数系扩张的本质。因此,分数的份数定义可作为教学起点,但是,不宜过分强调,应该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数定义转移。
在备课之初,我努力想摆脱“份数”的定义,努力向除法和比的意义靠拢,但这样做似乎在行进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了”(魏彬评价),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认识在五、六年级都安排了专题进行学习。于是,我又把教学目的进行适度回归,重新回到“份数”的定义来,只不过突出强调学生借助直观的操作和数线模型,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其次,分数的定义怎样演绎?
分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如何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它代表一件事物的一部分,其本质意义是它的无量纲性。分数无量纲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事物许多不可比的状态变为可比的状态。
篇1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适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适度
语文教学是充满诗意的、是充满绿色的、是充满睿智的.教学者们为了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千方百计,在教海中各显神通,一展风采.可我们教学的基础是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必须深入文本,钻研文本,跳出文本,用大语文观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恰如其分地把握教学的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得到和谐地发展.
作 者:季晓俞 作者单位:通州市三余小学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1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体现在课文内容的恰当拓展、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渗透,作文教学时的正确引领。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正能量
德育目标一直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文许多时候就是一种载体,无论社会还是编书者都希望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除了把一些组材布局、行文写作、阅读欣赏的方法渗透给学生外,更多的是把为人处世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但怎样利用好这个载体,怎样让已经有一定人生价值观的高中生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这种正能量,却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前语文课的德育,我一般都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概括或重点语句的分析上,但这样的方法,有枯燥说教之嫌,就像面对家长的唠叨,学生大多把它当成干巴巴的文字,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无法震撼内心。
对于怎样贯彻好德育,同仁们肯定各有妙招,今天我想把我的感受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以供商榷。
一、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与教育视频恰到好处地串联
比如,讲《我的母亲》,在分析完母亲的形象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后,我由人及己,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母亲爱我,我爱母亲,这是从小贯穿于孩子们头脑中的意识,但怎样更好地激活这种意识,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归纳完文章主旨后,我说:“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博大也最无微不至的,下面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进一步感念父母的恩泽吧。”接着播放歌曲《母亲》的MV:“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会自然地把我们的思绪引入成长的点点滴滴,父母之爱充溢了我们的生活,我相信此时无声胜有声。觉得力度还不够,我接着播放了微电影《来信》,视频放完后,好多学生眼泪汪汪。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该怎么感恩父母呢?接着我播放了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在歌曲结尾,我伴着音乐,饱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父母付出得很多,但奢求得很少,等你们长大了独立了,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别让年老的父母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并建议大家,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过年过节时别忘了给父母一个问候。尤其男孩子,别只有没钱了、生病了才想起家,想起父母。
二、把做人的道理与作品可以传递的信息有机结合
课文《好雪片片》塑造了一个外表肮脏甚至令人厌恶,但内心明净善良的卖奖券的老人形象。当进行人物分析时,我同时提了个问题:第一次读文章,看到有关老人的外貌描写时,你认为他是个什么人?明白了老人的身份和品格后你有什么感受?其实不光是学生,每一个人在读文章的前两自然段时,都会认为老人肯定是个乞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这个老人的可敬之处不光是身处困境仍能保持明净善良,更在于他的自强自尊。现在的孩子们,不劳而获的思想太严重。因此,我借题发挥,讲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在商场上经常有一对残疾夫妻,丈夫是个瞎子,妻子是个瘸子,夫妻两人以卖唱为生。每天妻子会把丈夫带到商场前一个不影响交通,但人们能够看见的角落。一到目的地,丈夫便打开音响纵情歌唱,人多人少绝不偷懒。妻子站在一旁,始终低着头,有人给钱时,就鞠一躬。每次看到这对夫妻,我总会掏些钱放进破碗,有时候带着孩子,我会刻意让孩子去送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自暴自弃靠乞讨为生,而执著地坚守自尊,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敬吗?借此我告诉学生,人不管处于任何逆境中,都不要奢望别人的施舍,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街上经常看见一些人,一手拄根棍,一手拿个破碗,装出一副落魄样,满街追着行人要钱,可换来的往往是人们厌恶的眼神。而这对卖唱的夫妻,虽然始终低着头,从没有用祈求的眼神看过路人,但人们却能很自觉地把钞票放进他的碗里。这是乞讨与劳动的区别。自食其力的人是可敬的。
三、作文教学中不忘德育
有一次月考,我们以“感动”为话题,让学生作文。出乎意料的是好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竟然内容空洞。通过交流才知道,原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我不由感叹现在孩子们实在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此,我讲起了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有一天清晨六点多,我坐公交车赶着上班,那天心情不太好,正在为单位离家太远、早起太辛苦而沮丧。突然空荡荡的`车上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我一听,原来是司机在跟着音乐唱歌,那声音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一瞬间,我的眼眶湿了。要知道这趟公交路线是我们市里最荒凉的,所以,公交车也是别的线路退下来的很破的车,而且公交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可是这个司机却能保持这么乐观的心态。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感动?借此我和学生谈到了生活中好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早起妈妈温暖的早餐、晚归时家里温馨的灯火、生病时父母彻夜的陪伴……这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的点点滴滴,处处饱含着令人感动的因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善于感受、懂得感恩的心。
四、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适时使用哲理小故事给予激励或启发,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德育的方法很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很有心得,限于篇幅,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能多多拜读同仁佳作,为语文教育共同奋斗。
篇20: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烟台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院 264025
王娜:1980,女,山东烟台人,烟台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
提要: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
[1] [2] [3]
【探析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定格和破格(锦集20篇)】相关文章:
如何做好典型的选树和宣传工作2023-10-06
英语教师职称个人总结2023-08-12
小学习作指导方法有哪些呢2022-09-30
浅析物理教师职业技能发展需求探析论文2022-06-04
发表教育随笔的刊物2022-07-26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论文2022-11-15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工作总结2022-07-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学实习报告2022-08-02
创业教育内涵探析论文2023-06-30
甲骨文高考作文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