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时间:2023-02-22 08:07:3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共15篇)由网友“孟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篇1: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尤其在城市建设上的土地可利用资源远远不足,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与居民在建设用地上合理规范地用地,尽量珍惜每一寸土地,惜土如金。农村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要为了可持续发展而建设房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首先简述了在村镇住宅建设方面的可持续性,并探讨了如何实现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村镇住宅建设;节地;节能;环保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村镇也出现了相对繁荣的现象,不少村镇兴建了楼房,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住宅条件有了更多的讲究。但是,近年来,在兴建住宅的同时发现了不少村民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使村镇住宅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很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还农村一片自然的生态环境。由于村镇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尚未经过多次的人工开发,所以在村镇住宅建设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指日可待的。

一、土地和空间利用的可持续性

1.合理规划用地,预留一定的土地空间

首先,在城镇住宅建设的总体规划上,要合理布局,为未来的土地利用预留一定的空间,避免土地浪费。与城市相比,村镇的土地资源相对充足且建设成本较低,能满足大部分村民的住房愿望,所以很多村民都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建房,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建设一定面积的房子。这无疑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给未来的.住宅建设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在规划建设房子的时候,要合理布局,最好要求各个房子成片聚集在某一片区域内,这样就可以为未来的住宅建设预留了充足的土地,而且避免了土地资源浪费。

2.充分考虑住宅建设设备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村镇住宅的建设周期大约为,这大大浪费了建设材料。为了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结合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把高新技术应用到建筑上,使建筑物更加环保,而且能循环利用,减少大自然分解污染物的压力,对建设美好环境做出一份努力。在建设村镇房屋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墙体等的可维修性。例如,当墙体破裂的时候要保证其安全性,不能使它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

二、促进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村镇建筑不同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主要为一层田园式或者双层小康别墅住宅,所以应当推广应用体现底层建筑特色的墙体材料。现代新型材料由于具有轻便、隔热、保暖等优势而慢慢取代传统的黏土砖。适合村镇住宅建设的几种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有新型黏土砖、非黏土砖、钢丝网架墙体石膏空心板墙体、GRC板类墙体等,村镇居民可根据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风俗习惯等来选择合适的墙体材料。例如,住在广东地区的村镇居民可选用那些隔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如无机保温材料中的膨胀珍珠岩、加气混凝土、岩棉、玻璃棉等,有机保温材料中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其中无机材料有不燃、使用温度宽、耐化学腐蚀性较好等特点,有机材料有吸水率较低、不透水性较佳等特色,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2.推广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作为新型的一次能源,对环境无污染,应当在村镇住宅中得到推广应用。太阳能建筑经济实用,不必考虑劳务支出、设备维修等问题,对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利用太阳能采暖室内清洁卫生,贮热体以辐射形式散热,舒适宜人,经济价值更为可观。综合我国的国情,开发设计太阳能建筑,完善太阳能装置,建设被动式太阳能村镇住宅,对我国的村镇住宅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村镇为多数人所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也能为村镇居民减少成本,方便村民使用热水资源,对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3.推广沼气的利用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酸碱度和隔绝空气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沼气的发酵原料主要来源于养殖业的牲畜粪便(养牛、养鸡、养鸭场的牲畜粪便)、农产品废弃物(作物秸秆)以及生活中的有机垃圾,其中作物秸秆是最常见的沼气发酵原料。沼气是一种环保的能源,不仅为用户带来便利,而且能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换句话说,村镇居民不仅获得了沼气能源,而且还能将发酵后的残渣和沼水利用到日常生活中,其中沼水可用于农田灌溉。因此,在进行村镇房屋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能源的利用,使清洁能源进入到平常百姓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4.节约水资源

我国的很多村镇水资源充足,很少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但是多数村镇居民的节水意识不够强,造成水资源浪费。在村镇住宅建设中,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珍惜好每一滴水,使每一滴水都有意义。在很多发达国家中,都采用了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了家庭饮用水量,还在污水中提取有用的有机物并将其充当肥料,促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村镇居民的节水意识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政府要引导人们学会节约水资源,并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综上所述,为了使村镇住宅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要做好村镇住宅建设的总体规划,使村镇住宅在布局上更加合理、规范,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采用先进、环保的建筑材料来建设住宅,才能保证村镇住宅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村镇居民的环保意识、节水、节能意识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安艳华,杜志文.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房材与应用,-04-25.

[2]安艳华,阎宝林,董巍,叶建军.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性探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4-15.

篇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建设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要符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实现地区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以及其意义所在,并对如何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做了介绍。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都有所深入。当前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因此需要我们把可持续发展这个科学理念运用到林业建设的体系之中,构建起具有更加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从而对森林资源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并使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长久的维持。

1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最早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它标志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够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方面达到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要对与我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大气、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加以维护,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无视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过要在资源和环境被保护得到永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林业的定义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林业的定义

林业的定义可归纳为人类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利用及发展的经营活动,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种效益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并且能使森林资源被长久的经营,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性产业。

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根据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表明,可持续林业是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更新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与生态多样性等保证不被毁坏的基础上的林业实践活动。并经过一系列的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等方式,使其多功能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能够保证土壤、空气和水等资源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赖以存在的环境。不仅能满足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等产品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对其的需求。

3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林业持续生产等多个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表现,森林的多重价值观得到体现,在改善拥有森林的地区以及国家的生存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2依靠科技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加大力度对生产力布局进行改革,落后产业要淘汰,传统产业要改革,新型产业要扶植,进行产业重组,从而使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遵循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森林生态系统要采取最具成效的可持续方式进行管理经营,在实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基础上森林整体的可持续经营得以实现,并遵循自然、社会、经济等规律进行有机的结合,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的经营模式,才能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保障。注重对森林的经营与设计,在林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合理的规划好区域森林布局,对林业中长期发展以及森林经营等制定相应的策略,为科学合理的经营森林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使林业分类经营逐渐完善。有效的保护和经营好天然林。天然林的管理和维护机制要完善,对天然林的现有资源要能够切实的保护好。优化天然林树种结构,改进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其经营效益。加强对现有人工林的经营改造。林业经营主体要在制定计划、合理有序的情况下多营造混交林,尤其要加强阔叶林的营造;对于人工林的主伐年龄要适度的延长;对于具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珍稀树种要注重多营造,其中大径材是培育重点,林业主体经营模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3.3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首先应当具备比较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对人类社会、经济等发展所需求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条件、以及保护地球环境与资源等充分的加以考虑,集中体现生态与经济两者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对森林采取限额采伐管理,以保证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加强对林地的管理,采取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避免有林地逆转,严惩毁林占地等违法行为;要坚持依法治林,在源头上遏止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林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林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等,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恭平.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1).

[2]张慧军,贾荣.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01).

[3]刘燕.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01).

篇3: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为主题,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这方面的应用与植入问题;首先结合水文、环境地质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我国当前在该工作中的现状切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其中的运用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初步分析,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应用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由于我国经济、工业、城市的集中快速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尤其是在资源能源的消耗方面。与此同时,也给现当代的生存带来了诸多困境;这也是人类群体共同面临的生存难题,由于人类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解决措施,部分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整体上的变好,并未解决局部存在的水质污染、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注重和谐的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积极探寻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道,努力向着为后代谋福利的方向发展。

一、概述

从概念上看,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学科,注重对自然界地下水各种变化现象的观察、检测、监控、评估等;其中包括对地下水的分布、物理特征、资源储量、开发利用、污染治理、危害预警等;经近几年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的普及,研究方向有了扩展,而且增加了对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和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等;而环境地质则是指对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的分析与研究,经演进与发展,也增加了地质地貌的研究等,总的来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与探索,都是集中于为解决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及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而提供基本的科研材料等;由于人类的大量开采与资源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资源流失、水污染、生物系统破坏等;因此,在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来看,它的实质集中于对当代人发展需求的满足,以及对后代子孙生存需要的满足;这一理念有效的说明了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认知水平,同时,也表明了地球遭受了重大的破坏,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危机;以下就对当前的水文、环境地质工作现状进行说明,并提出应用这一理念需要注重的问题。

二、工作现状说明

在水文地质工作方面,由于我国属于淡水资匮乏的国度,加上人口众多,总体上的水资源分布只有长江、黄河、珠江三个较大的水系,中型水系与小型水系间的人口密度又较为稠密,加上众多湖泊存在污染问题,所以,总体上的丰富,局部上的匮乏是其重要特征;尤其是在工业污染、车辆尾气排放、植被破坏、水体污染等作用下,水量减少、水质下降是主要问题,后续的问题在于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增多、地下水的大量使用,地面沉降、地表裂缝、地质灾害等时有发生;虽然,近年来采取了诸多治理措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慢,工业向县级、乡镇、农村方向的转移等,都带来了防治跟不上污染与破坏的速度,而且,在治理过程中,依然缺乏执行力度,管理持续性不强,所以问题依然非常严峻,需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治理;从环境地质方面来看,我国的幅员辽阔、山水众多,同时,地质地理条件又相当复杂,以黄河为例,每年席卷的泥沙对下游的生产生活就造成了诸多问题,也使水质受到了污染,加上河床抬高,一遇大强度的暴雨袭来,即会造成汛期,隐患多多;所以,在治理中,依然需要注重对环境地质的研究工作,通过河道改良、泥沙挖掘、上下游共同治理,增加流速,减少冲击力,增加堤岸的防护工作等等。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水文、环境地质工作

首先,从工作特征来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问题的防治入手,比如,人类过度的进行滥垦、滥伐、植被破坏、排污等,会造成环境破坏,影响自然生态的自我更新,反过来,自然环境与生态受损,人类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海平面上升就是因尾气排放、工业污染等带来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现在东南来一些小岛国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另一方面,需要看到,地下水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之间的关联,比如,在西安市就因地下水过度使用与建筑过多,造成了地面塌陷,后经灌入地下水带来了地面形态的恢复,由此可见,减少破坏,增加系统化研究,加强开采的科学性与使用的合理性,妥善处理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为后代造福。其次,需要透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人的关系;因为,在人类社会行为发展之中,人才是主体因素,因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因利益冲突而发生;所以,应注重发展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比如,现代人与后代子孙间的关系,获取利益者与治理者之间的关系等,就应该进行认真分析,从而将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对象之上;以此推论,即是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中,需要注重从利益的角度进行考量,认真分析利益所得者与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并重视人的主体性因素,扭转这种不良的破坏行为,增加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意识,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等。最后,水文、环境地质工作,是一个持续性强、需要程序化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专业人才管理与资源合理控制与管理等,最主要的是应该吸收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的发展纲领,积极加强技术监督与管理,最好是利用计划与统计的制表方法,让具体内容对应到具体的评估指标上,加强协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等。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面新的形势、新的生存难题,应该积极以时代的进取精神进行自勉,努力采取环保、节能等措施,从材料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面进行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的工作中,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方针,注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自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人类的生存、后代的延续与增殖才能成为可能,才能保证人类的长治久安与继续生存。

参考文献:

[1]郭晓彬.加强水文地质研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业.2011(09)

[2]梁益丹.城市水文地质管理应用研究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5)

[3]苟健鹏,韩志文.试析当今水文地质工作的改进与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

篇4: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一、提升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把握职业教育特色,以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充分就业。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围绕社会职业需要培养人才,所以,职业教育教学首先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课程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技能训练项目要符合行业的岗位要求,营造实践教学环境,配备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让教、学、练、做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做好校企对接,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时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教育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办学的好坏关键是看是否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为谁服务,这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大问题。所以,地方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要与区域的产业行业密切相关,专业建设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及手段要符合行业职业技术要求,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办好特色专业,把职业教育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的链条中,创新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服务理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地方人才。

三、着眼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大批转岗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需要转岗培训,一些新兴产业、支柱性产业、优势产业等需要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早在国家教委就提出了职教重点工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社会再就业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不断的流动,使人们的职业存在着不稳定性,每个人一生中可能要变换几种职业,这也就形成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大量需求。未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劳动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21世纪需要的是知识广博、与时俱进、永于开拓、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人才,职业学院要强化终身教育理念,为社会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

四、注意培养学生就业通用能力

做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就好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成败。毕业生的就业率是衡量学校办学社会效益的'最好评判标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密切合作的社会,不仅需要懂专业技术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就业通用能力。这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考核标准。所以,职业院校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既要重视核心专业理论、技能的培养和专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还应重视人文核心能力和从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重点是把握教学标准的内涵,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上行之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教学中要突出体现综合职业素养,注意培养通用职业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基本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跨文化交际沟通等能力;还要具备团结协作能力,能够拥有团队协作能意识,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抵御风险,承担责任,经受失败。同时应让他们掌握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必须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的通用能力等。我国中长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改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手段。作为职业院校,只有打造好职业专业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俞洪敏曾说:“教育之道在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之道就是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国民。”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危机和发展并存,挑战和机遇比肩,我们要坚持创新和变革,要展现远见和智慧,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写下更加壮丽的篇章。

篇5: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林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海林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青海林业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开展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当前青海林业发展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海林业发展为切入点,在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旨在说明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策略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也发展较快,在青海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注重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发展经验看,将林业资源脱离经济发展这个大环境,将不利于林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只有将林业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才能促进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笔者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概述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1.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

林业经营理念不先进是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林业经营管理中,青海林业虽然提出了分类经营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落实,分类经营还仅仅停留在意识领域,缺乏实际行动做支撑,而在进行生态公益林的规划时,没有把那些脆弱的`生态资源如森林资源等归入其中,而却把一些没有必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当中,这些都是不符合分类经营这个理念的,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

林业品种引进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青海林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对于林业品种的引进缺少重视,没有很好的引进优良品种,制约着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青海省中,沙棘面积就达到了将近16万公顷,而现在对这部分的改造面积却不到5%,还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改造,要想实现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进优良的新品种以及合理的划归经济林。

3.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使得青海林业发展陷入困境。从青海林业的发展现状看,由于政府对林业扶持较少,尤其是林业产业体制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得青海林业发展受阻,青海省在发展林业时没有起到很好的鼓励、支持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而且全省从事林业发展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林业产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为实现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在了解青海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

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是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从经营理念入手,重视经营理念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无疑将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青海林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注重发展生态林业,确保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青海林业的宣传,鼓励青海林业的发展,使青海林业为青海经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2.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

林业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的效益。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对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即根据青海林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优良的新品种并合理划归经济林。青海省地处高原,一方面,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如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森林、花卉或者是灌木等,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

3.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对青海林业体制建设,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对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在完善林业产业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扶持,建立相关的制度明确产权和经营权,使青海林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可以保障农民的权益不会收到侵害,使收益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林业产业的建设中。不仅如此,通过以政府为向导,结合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林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创建特色的产品,以此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将推动青海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优化林业经营理念,鼓励青海林业发展;合理引进林业品种,开发生态经济林业;完善林业产业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面对青海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青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青海林业发展水平,促进青海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06).

[2]徐通.基于城市林业资源调查有关问题探讨[J].现代园艺.,(08).

[3]何文萍.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6,(07).

[4]李航.林业资源保护中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6).

[5]胡云云.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变化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S0).

篇6: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的论文

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 可持续发展 理念 教育体系

论文摘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的历史使命。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正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基于时代的发展的新的需求,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的历史使命。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正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基于时代的发展的新的需求,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高中地理教育的实践者们,理应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并努力、及时地付诸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

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这种被动的学习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也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能力的要求极不适应,同时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人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完并掌握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在当前的高中基础教育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过于关注指向考试的知识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十分单调的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到讲义的形式,一直停留在为高考服务的片面状态。学生在强大的高考(分数)压力之下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不可能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实践活动的进行,当然教师也不可能去冒这个风险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现状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全面发展、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发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共有79项活动建议,为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性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同时还可自行设计,如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让学生进行海洋资源、海岸变迁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城镇学生可进行居民区生活垃圾污染、城镇河流现况、公交站点的合理性、商业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分析。笔者仔细阅读了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人教版的.地理新教材,它们的一个显著共同点就是都十分重视对活生生的地理案例的分析,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实践活动可摆脱目前高中教学从理论到理论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更爱学习。真正把学生从知识容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知识加工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引导当今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对于高中教育来说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既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更应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计划、课程结构、教育实施等则难以适应现代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七个选修模块及各地、各校的乡土教材给学生以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差异的需要,与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具有鲜明的对比。

四、关心地理国情和发展问题,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只有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了我国的环境与发展现状,才能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地理教育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国情和乡情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全球性问题,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的主要部分,这三大问题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给予解决,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实践证明,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真正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各国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未来世界对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的教师应不断地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新课标对普通高中教师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邹静兰.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职研究,. 9

[2]古嘉惠.对教学现状的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

[3]谷曼文.基于职教特色的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2006.12

[4]俞石明.浅谈高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3)

篇7: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自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人居环境随即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环境等学科所关注的热点。人居环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开始致力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的基础框架。这一框架并不只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考虑了各种尺度、各种层次的人类聚居环境,涵盖了乡村到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由人类居住、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综合[2]。

2兰州市人居环境概况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属于北温带干旱大陆性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燥,黄土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春秋两季易受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影响,自然扬尘严重。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对峙,城区常年以东风为主,而且静风率高。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极不利于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的输出、稀释和扩散,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的省会城市。由于城区主要坐落于河谷地狭长地带内,城市用地基本分布于长45km,宽2-8km的盆地内,南北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供城市开发的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而人口和产业的迅速集聚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小,老城区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公共绿地比例偏少,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降低,加之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自然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质量。兰州市这种典型的区域条件的不利因素,决定了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必须重视构建生态环境空间扩充目标,实现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3兰州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兰州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人文建设良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兰州市未来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以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的协调发展。

3.1保护、尊重、美化自然环境

河谷形态特征为兰州南北两山提供了丰富的绿化空间,部分山顶修筑了塔阁,具有天然的城市轮廓线。然而随着城市用地扩建,城区部分地段建筑已延伸到山前,风景区山麓地带的大量的高楼大厦,遮挡了山岭景观和公园的正面景致,尤其中山铁桥南桥头破坏景观的连片建筑,导致整个城市的立体画卷遭受到严重的视觉破坏。黄河流经城区构筑了秀丽的风景线,滨河道路、沿河带状公园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一得天独厚的主题尚需加强。黄河风景线应努力拓宽绿带,风景线上应在位置较好的地段开辟一系列主题公园,让滨河风景线越来越生动感人。要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及时公布环境质量信息,构建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3.2结合交通道路建设,突出和强化轴线作用

随着兰州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城市空间、资源、生态、产业面临着中心城区山大沟深盆地小,交通拥堵出入难的发展矛盾。根据兰州滨河地区空间开发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空间发展应尽量采用以点轴开发模式为主的“节点——发展轴”的`综合开发模式[3]。结合交通道路建设,强优城区整体轴线系统是保证城区景观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的重要途径。兰州城区东西轴线可以分为六条:两条南北两山的山脉线,一条黄河绿色轴线(含南北滨河路),此三条基于自然的轴线,要通过绿优美化加以强调,另一条是皋兰山前过境交通轴线(南山路),和一条东起东岗东路、经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直通西固路,以及新建成的北环路。南北轴线在城关中心区内较分明,主要有天水路、皋兰路、酒泉路、静宁路、中山路西段等[4]。但因黄河上桥梁有限等因素,而其它各区的南北向道路不太明晰,要通过旧道拓宽、新路建设、桥梁修建和兰州西客站的修建进一步完善,并且各段轴线应通过邻街建筑立面、绿化、色彩等要素的强化突出地域特色。

4构建、扩充生态空间,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兰州城区整体景观方向,注重湿地建设

兰州市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和沿河两岸,河谷城市绿化必然是以山为重点,沿河绿化为骨干,通过市内干道、广场、洪沟边缘的绿化带与周边绿化相联组成“山水城一体”的生态环境网络。兰州城区整体景观建设要立足强化两山绿化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山体轮廓线,精心设计和布置各个制高点的风景建筑和纪念建筑。各区景观建设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考虑塑造兰州城区整体形象,突出区域的个性、职能与文化特色。同时,湿地是城市之肾,湿地可有效改善对水资源的净化,对植物、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兰州要注重恢复湿地的原生态,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整个市区的生态环境,对市民而言,则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4.2构建城市生态水系,切实打造“山水新城”

兰州作为滨水特征明显的省会城市,因受水资源指标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742立方米,是国家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干旱形态的河谷黄河文化形成的山水特征和市域的自然环境,肯定会涉及到城市色彩基调的定位,成为影响人居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让黄河之水变“穿”城为“串”城而过,实现兰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新城”,进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景观素养,提升兰州未来都市的景观魅力。依托山地、水岸、湿地等条件要素,注重色彩的层次感,通过整体色彩把握来打造风情线的城市品牌,在构筑城市完美宜居环境的同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环境。

5结语

兰州市人居环境发展建设中,首先应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其次,应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要根据兰州市城市地质地貌条件,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容量为阈值,科学地划分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区,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空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改变兰州现行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5],建设环境保护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最终实现兰州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张亚峰.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

[3]李鸿飞.城市交通规划中路网布局的合理性分析——以兰州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S1:50-52.

[4]李鸿飞,张晶晶.兰州市生活性街道空间互动性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03:92-95.

[5]李斌.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篇8: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关于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步入21世纪,中国的住宅面临着产业大发展及更新换代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和资源的日趋短缺,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研究的主题,也必然是住宅发展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要求建筑师以全新的视角,以一种新的设计手法,依托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重新对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设备等进行充分的诠释,才能使人类能够拥有更加广阔、更为美好的未来世界。从传统民居中发掘适应自然的生态设计方法,并融入现代住宅的设计当中,从而提出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理及其技术构成要素,目的是为了总结和完善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居民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建造师按照建设任务在建筑施工前将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全盘的设想,拟出解决的办法及方案,并用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施工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并使建成的建筑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一、居民建筑史

建筑史指建筑物的历史或对建筑历史的研究,即对建筑物的既往或建筑活动的既往进行的调查研究。也称建筑历史。自从有人类便开始了对于人造环境不懈的追求,在人类文明化历史中建筑本身对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反映或影响,所以各国个文明圈之间对于建筑史的分类和描述有着不小的差异。

中国对建筑历史的研究一般分为西方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根据时间又分别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西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的古代建筑,事实上是一脉延续至今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时期的建筑。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和美国建筑史的研究是按照现代对于世界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按文明圈划分门类,以时间先后列序并综合评价。其中有欧洲及中近东建筑风格,远东建筑风格,非洲建筑,玛雅建筑,印度建筑等。

二、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较建筑设计为大,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虽然当代都市设计绝少至一整个城市的范围,除非城市规模较小),其实现的时程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城市设计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尺度差异。

三、公用居住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室等),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建筑(如酒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用房)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如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

1、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2.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人流疏散分正常与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人口分开设置。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3.功能对于单一空间量、形、质的规定性。单一空间的大小、容量、形状以及采光、通风、日照、温度、湿度等条件是适合性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

四、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既是为营造建筑实体提供依据,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既要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建筑设计方法根据建筑师个性不同而各异,有的继承历史形态,讲求传统。追求历史延续的格局;有的从造型入手,希望外形富有张力,具有标志性,具有某种精神、寓意或时代感。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从平面使用功能入手,讲求功能合理。室内外空间富有变化,开合有致。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预想中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的各种因素,作出总体安排,使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外界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应在总体构思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并受总体布局的制约。因此,设计构思应遵循“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原则,先从总体布局着手。根据外界条件,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单体建筑设计中各种空间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体建筑设计在体型、体量、层数、建筑形式、色彩、朝向、日照、交通等方面同总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并在单体建筑设计趋于成熟时,再行调整和确定总体布局。

五、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1、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据了解,我国既有的城乡建筑中,98%为高能耗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左右。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如此以建电站应付高峰用电需求,是很不经济的。但如果应用已经成熟的节能住宅技术,给住宅穿上一层“棉袄”,冬夏两季所用空调的耗电量就会大幅减少,住宅总能耗可减少一半以上。再有就是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很久以来,水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物质;然而,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呈直线增长,水荒初现端倪;另一方面,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突出。因此,事实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水,从而,水终于以一种资源的身份被提出来。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已探明的众多矿物燃料储量居世界前列,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因素,能源的使用效率就相当低了。我国的能源问题比国外其他国家更加严峻!抛开这些矿物燃料目前的短缺情况暂且不论,他们本身所带给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在建筑材料上,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砖石、沥青、混泥土、硅酸盐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本身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就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再者,我国能源回收存在的不足,我国垃圾处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无害化水平还很低,处理率不足5%。城市垃圾一般采取卫生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等三大基本处理技术消除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2、居住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性的能源替代问题中,我们应该提倡:①尽可能少用天然材料,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气物。②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③在材料的运用过程中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得危害人体健康,并且要具有多功能性。④产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具有可循环和回收利用价值。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

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真正全面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远的、非常困难的理想目标。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发展,更多问题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类能力、手段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概念也必将随之发展、变化。从这一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也是一项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设计科学。

参考文献

[1]夏云等.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黄雁,闫春林.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小城镇建设,05期

篇9: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1安澜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

1.1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巴南区南部的安澜镇,介于东经106°33′58″-106°36′42″,北纬29°14′29″-29°16′55.34″地处川东南褶皱带与盆周山地交接边缘,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荧壤土、潮土等。地质构造为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延伸形成的龙岗向斜和石油沟背斜,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紫灰、紫红色砂岩和泥岩层。海拔225-322米。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南北长4500米,东西宽4430米,总面积100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0hm2,缓冲区面积127hm2实验区面积787hm2[1]。

1.2气候与动植物资源

安澜自然保护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日照少,春季气温回暖早。但常有寒潮。夏季炎热,降水集中。但常有伏旱,秋季降温快而多绵雨,冬季暖和,云雾多,湿度大。该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长期人为生产活动影响,现仅残存小面积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大部分地区逐渐为次生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所替代。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没有垂直带谱,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草丛5个植被型。属国家保护的植物50余种,其中二级保护品种有水杉、银杉、红豆杉等,三级保护品种有穗花杉、木荷等;区内还有大量的花卉品种和药材品种[2]。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28种,动植物丰富多样。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石板垭村境内。由鹭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管理。安澜鹭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与,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白鹭、牛背鹭、黄竹、野生生物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3]。

2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有保护区面积不大,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未标定边界制定相关管理方法制度,没有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管理要求不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土地权属管理、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不是很明确。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不是很到位,未彻底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及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没有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活动并协调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当地居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及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不到位,未对自然保护区日常巡逻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对巴南区安澜自然保护区改善的对策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开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工作,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三大基本原则,规划科学合理,保护目标明确,管护设施完备,管理队伍专业,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等功能等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实现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

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要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严格自然保护区规划分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土地权属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定界工作、严格自然保护区范围管理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土(林)地确权工作。

2)自然保护区科研和宣传教育管理,要开展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加强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条例》与当地群众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保护自然区。

3)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严格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执行重庆市关于天然林禁伐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科学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尽快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结构,营造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栖息环境,尽可能增加森林植被对水分。气候的调控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形成并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对原生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特别注意不要破坏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鹭类生活环境。

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管理,要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自然保护区专职管理人员、推进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

5)自然保护区标准化管理,要推进自然保护区相关技术标准修制定、推广使用工作,规范自然保护区标志、标识的使用及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工装管理。

6)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将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市、区县两级财政年度核算,安排专项经费补助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统筹安排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筹安排部分国家生态类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要制定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

参考文献:

[1]彭筱葳,曾波.重庆安澜鹭类自然保护区和三峡库区鸟类资源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1032-1036.

[2]宋志强.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8-10.

[3]吴逸群.我国鹭类的保护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39(29):17949+17952.

篇10: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农村远程教育的一种,在其10余年的试点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电大开放教育在逐步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只有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改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学习型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及省级开放大学的纷纷成立,电大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那么,作为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将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也能适时转变,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为新农村建设,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电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是基于此原因,探讨“一村一”如何深度发展的问题。

一、“一村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部正式设立“一村一”项目,交由在远程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中央电大实施,想通过远程教育成本较低,容纳量大的特点,推动整个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央电大也积极行动起来,于当年就筹集资金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扶持100个县级电大开展试点工作。借鉴之前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经验,此项目要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费用,必须由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用人单位资助、学生个人缴纳、学校减免等多种途径来解决。如果仅靠中央电大筹集到的经费来维持此项目,显然举步维艰。但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当地政府及用人单位在扶持和资助力度上差异较大,东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一村一”较重视,支持和资助力度也较大,“一村一”发展较快。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较差,政府财的政收入有限,对“一村一”的支持和资助力度较小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了对学员学习费用的减免力度也有限,这对收入本就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也是“一村一”招生人数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2.地区、专业发展不均衡

“一村一”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如前所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财政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对“一村一”经费投入存在地区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直接影响着“一村一”的.发展状况,招生人数是其最明显表现。有研究者对电大“一村一”招生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表明,累计招生数中,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拔得头筹,占全国招生人数的近43%,同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华中地区累计招生人数次之,而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东北、西北等地,招生状况就相对较差。这种招生情况的差异,从某方面反映了当地政府对该项目支持力度。其次是专业发展不均衡。“一村一”在农业院校试点就是考虑到,要让学生增强农业生产技能,毕业后回到农村,造福农村,因此在专业设置时,尽量突出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电大的“一村一”是对普通农业院校的再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充分借鉴了农业院校的成功经验,设置了一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当然,为了给农村培养管理人才,同时也设置了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从“一村一”10余年招生情况看: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管理这些为广大农村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招生比例高达83%,而农业科技类的专业所占比例仅为17%,专业发展极不平衡。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一村一”作为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素质的教育,理应采用言传身教并重的教学方式。而,电大传统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存在言传方面比重过大,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相对薄弱的弊端,这极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据笔者对部分“一村一”工作站的调研发现,西北地区“一村一”学习中心大都设在位于县城的工作站,很少向镇以下延伸。这就导致,其仅有县城周边极少的实践基地,加之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较为薄弱。这就极大影响了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4.资源建设不理想

对远程教育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办学特点。这些优势能够得以体现,不是在于其教师的多少,而是在于其拥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学员们能够在自己闲暇时间,通过网上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上互动教学平台向教师请教,与同学进行探讨。电大的“一村一”是在农村成人教育中采用的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其有远程教育的特性。但相对城市中的学习者,农村学习者有许多特殊情况,农民群众没有像城市上班族一样有固定上下班时间,他们在农闲时间相对较闲,但在农忙时节,夜以继日地抢种抢收庄稼,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开放教育所推行的定期面授,在农村实行起来较为困难。因此资源建设在农村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相关研究及笔者调研显示,现阶段“一村一”在资源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除了一些与开放教育较为密切的课程,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之外,农业科技类课程的资源建设非常薄弱。这种资源建设状况会严重影响“一村一”的深度发展。

二、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上下一致,高度重视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成为影响现代化深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党和国家也开始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先后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已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要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未来的主战场应该在广大农村。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有更为广大的学习需求和更艰巨的教育任务,这一教育任务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应该是社会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对此,整个社会应该达成共识。在推进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远程教育中,应予以高度重视。这个重视,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经费投入。我们应该摒弃只有当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才值得投资的观念。对农村远程教育的投入,利也许不在当时,但功在千秋。只有我们认识提高了,对远程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学习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2.改变现状,促进农村远程教育地区、专业的均衡发展

农村远程教育存在地区、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主要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各地在农村教育经费支持上存在差异的反映。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加农村远程教育的经费投入。当务之急是通过社会对农村远程教育重要性达成共识,真正形成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办学机构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农民自身对教育认识的提高,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专业发展不均衡,其实主要反映了学员的来源问题。之所以83%的学员选择了管理类专业,是因为这些学员大都是村镇干部,他们有固定工资收入,为提高自己管理能力和水平乐于接受教育。而广大农民群众,由于学费问题,工学矛盾问题,加上农村远程教育是否能提高他们生产生活的问题,致使其参与度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源还是要降低学习费用,同时开设真正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专业。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农村远程教育的吸引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真正能提高农民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当下,我们农村许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纯理论的东西理解不了,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但农村远程教育机构自己动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既会面临经费问题,又会面临管理问题,并非明智之举。农村远程教育机构可以与12种养殖专业户合作,将他们的种植、养殖基地变成农村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众多实践基地的建立,必将增加农村远程教育的吸引力,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水平。

4.加大力度,建设适合农村远程教育的资源

至于资源建设问题。加大资源建设的投入及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许多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解决办法,也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但笔者认为,农村学员比起城市学员其学习时间更加零碎,在资源制作方面我们与其耗较大资金制作长时段的课件,还不如根据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制作出时间较短的微课件。这样既能节约经费,又适合农民碎片化学习需求,提高对他们的吸引力。

三、结语

电大的“一村一”是远程教育逐步向农村扩展的具体表现,从20开班招生至今,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但相对于广大农村巨大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型社会、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教育要求,还有非常大的距离。我们只有认识现实,高度重视农村远程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其地域、专业发展的不均衡,着力解决其存在的师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适合农民学习要求的精品课程资源,农村远程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永田,王兴蛾,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8).

[2]胡立峰,张少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对远程教育的适应性初探[J].成人教育,(2).

[3]杨凤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黑龙江省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电大学刊,2012(2).

[4]梅林,刘伟.“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传播模式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篇11: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以河南省偃师市为例,通过对农家书屋的实地调查,概述了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家书屋;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1偃师市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就

偃师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建设,10月完成了226个村的建设任务,每个书屋配10种报刊,藏书1500册到2200册之间,合计藏书36.5万册。其中2个农家书屋被评为省级先进农家书屋,1个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先进农家书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办公室领导视察偃师城关镇北窑村农家书屋后,称其为“全国最好的农家书屋”,9月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孙玉芳批示向全省推广偃师农家书屋的建设经验。

2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1活跃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建成后,成为村民们较为集中的活动场所,村民利用农家书屋学习、阅读、消遣、娱乐,特别是农家书屋提供的一些音像制品,如戏曲、歌舞光盘,深受群众的喜爱。农闲时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扭秧歌、唱卡拉OK,在娱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享受了美好时光[1]。一些农家书屋还举办了书法、摄影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抒发对农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过活动让村民们坐到了一起、学到了一起、乐到了一起,营造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2.2提升了农民自身素质和青少年阅读素养

农家书屋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接受文化教育、享受文化权益、感受文化成果的平台,农民群众通过利用农家书屋,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素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岳滩镇西谷村20建成农家书屋,现有藏书3500册,图书室面积60余平方米,该村将图书室前面的空地进行了水泥硬化,建成了一个1000余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平时为老年人提供阅读、休闲、娱乐场所,并邀请偃师市老年书画协会的老师定期为该村老年人培训书画,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该村老年书画作品多次在偃师市书画作品大赛中获奖。由于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相对匮乏,农村中小学生业余生活非常单调,农家书屋的建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生课余时间阅读难的问题。农家书屋一般在节假日以服务学生为主,不定期举办“读书演讲赛”“故事会”,每年暑假定期举办的“我的书屋,我的梦”少年儿童阅读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大口镇马村组织小学生开展“暑期我当管理员”志愿者活动,帮助书屋面向少年儿童借阅图书,学生们在简陋的书屋学习劲头十足;邙岭镇东蔡庄村开展“读好书、讲故事”比赛活动,发挥了农家书屋作用,丰富了农村中小学生假期文化生活。

2.3搭建了科技致富的桥梁

农家书屋配备的大量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吸引了许多种植户和养殖户,他们将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比重。邙岭镇丁门口村年建成农家书屋,在村干部的积极引导下,大家纷纷走进了农家书屋学习技术,交流经验。该村村民王万多经营家畜饲料多年,但产品销路一直不是太好,他把从农家书屋学到的相关种养殖技术和家畜疾病防疫在销售饲料的同时给饲养户讲解,受到饲养户的青睐,产品打开了销路,增加了经济创收。在王万多的带动下,附近几个村的养殖户纷纷到农家书屋取经求教。偃师电视台和相关媒体对丁门口村农家书屋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作了相关报道和经验推广。在王万多的引领带动下,附近村的养殖户由原来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36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每户的年收益均在10万元以上。

3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村干部重视程度不够

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农家书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不够重视,使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有限。

3.2管理员多为兼职

多数管理员都是由村干部兼职,他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村务上,而用在书屋管理上的时间非常有限。也有一些管理员是由退休人员管理,由于待遇问题难以解决,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3图书资源与当地借阅需求不匹配

由于农家书屋的书都是由河南省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配送,各个村都一个样,有很大一部分图书不适合村民需求,借阅率不高。

篇12: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4.1保障经费供给

从20起,中央每年向每个行政村拨付10000元(包括体育器材、文化下乡、资源共享、电影、农家书屋各元),支持新农村建设。笔者建议,除中央拨付资金外,将农家书屋纳入当地乡政*财政预算和目标考核,保证有一定的运作经费,包括购书费、人员工资、水电、读者活动费用等,同时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引起领导重视,增加农家书屋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2按农民的需求配备农家书屋图书

统一按照行政村范围来组织农家书屋图书配备的思路,无法适应各地农村文化的.实际需求,应根据农民的图书需求,因地制宜,了解各地区、各行政村农民的真实需求意向,科学归纳后,再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方法,以保证发展投入的科学有效[2]。这样才能使农家书屋办出特色来,既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又避免了农家书屋千屋一面。同时,建议将每年中央下拨的2000元农家书屋专项经费由当地的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统一掌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配备图书和设备,避免挪作他用。

4.3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图书利用率

首先,让村民了解农家书屋的特性―――农家书屋是为民众免费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次,让农家书屋的服务理念―――公平、免费、无差别服务深入人心,消除村民对农家书屋的误解;第三,向村民宣传农家书屋的各项服务[3]。可利用挂横幅、发传单、开大会、上媒体广泛宣传。同时向村民推荐可读书目,开展读书竞赛、知识讲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村民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并不定期邀请一些农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劳动技能传授、农业成果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增强村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4]。

4.4灵活弹性安排开放时间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农忙和农闲时节区分开来,农忙时节可在晚上对村民开放,特别是在节假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保证村民正常阅读时间不受限制。有条件的村可在书屋安装空调,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场所。寒暑假可以让留守儿童来这里写作业,或者开展他们喜欢的文娱活动。

4.5进行资源整合,实行总分馆制

,偃师市整合现有资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外借点,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总分馆制,采用统一配送图书、统一编目、统一管理制度、统一配备设备、统一管理系统的模式,对全市的农家书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称赞。

参考文献

[1]王静.农家书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0):107-109.

[2]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4):13-20.

[3]高巾,刘兹恒.农村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J].图书馆论坛,(5):138-140.

[4]樊会霞,贾秀军.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合作开展农民素质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1(2):132-134.

篇13: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一、拓展水利经济发展方向

水利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要考虑综合原因,在国家积极倡导水利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把握好时代契机,用科学手段可持续性发展水利资源,构建完善的水利资源市场,不断完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财务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机制,从而拓展多方面的水利经济发展方向。

1.构建完善的水利资源市场

水利资源是具有综合性强的一项资源,以往开发水利资源,大多重视投入,对于后续环节的产量忽视,收益达不到预期经济效益,国有水利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水利发展相关的法律规章,各个水利单位工作得以落实,在国家支持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现有的经济政策,保障水利经济发展有良好的未来。例如部分地区,天然环境条件,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而水利项目的开发,更是促进经济效益,针对水利经济发展的投资渠道的拓展,可以从企业融资的方式中找到解决的途径,融资体系的进入,大大的增强了水利项目发展的投融渠道。而在水利资产管理机制当中,必须要有懂得经营管理的技术性人才,在岗位上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经营管理水利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必须组建专门人员,以更好的发展水利经济为前提,落实监管各个水利部门遵守相关制度。从而水利经济发展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水利经济发展必然有丰硕的效益。

2.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市场的构建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得以实现,长期的缺少市场观念的影响,水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过去我们主要是解决城市居民供水问题为主,忽略了水利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我们不仅要保证过去的原则,还要构建水市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得以发展水市场,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从而实现水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往,水利发展主要是投资渠道缺少,大多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很多水利工程,在国家财政建设不足的情况下,都阻滞了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国家对于水利建设往往只能满足基本,导致部分水利工程建设的周期长,甚至水利发展工程被搁置的情况。

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发展水利经济

在发展水利经济的具体实施当中,建立合理的一系列具体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水价机制。在水价机制当中,水费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目前水价比成本价格低很多,对于节水,维持生态平衡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水污染日益严重,对于水质的要求逐渐升高,人们往往不了解这些,水资源无法有效的体现出被重视的情况,造成市场的供求关系不能有效的合理分析。水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为满足各类用水的需求,水资源的得以利用,就要通过水价来促进引导水资源流动,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有效实施,对于发展水利经济,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已建好的水利工程,收取一定的水费,也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每个人都能珍惜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无论在城市居民中,还是在农业项目中,都应该加大节水的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了解水的'重要,以及水资源日益缺少,人们的基本用水如何层层过滤,才输送给千家万户,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节水。从生活中节约用水,保障水循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利经济当中,首先要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是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保证,只有管理体制得到提升,水利经济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之中才能得到提高和完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体制改革,国家财政当中关于无偿投资的份额,在每年的经济发展当中,关于水利经济当中国家关于无偿投资已经逐渐减少,有有偿投资逐渐增多,在国家实行无偿投资减少,有偿投资增加的趋势中,社会投资就变得日益重要,企业对于水利经济项目发展投资已经非常重视,首先就要建立关于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在这样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中,就是要建立财政投资于市场运作想结合的多元投资体制。在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值,只有多元投资体制的建立,才能确保水利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水利建设融资机制,各种融资手段的结合,都是为了实现水利融资机制的构建与建设的完善,在利用原有有效的融资机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开拓新的社会融资渠道,创建新的市场投资,达到水利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链的保障。

三、结语

针对我国的水利资源能可持续的发展,以上本文做出的几点简单的分析,希望对于今后水利资源可以实现合理配置,经济效益能够有显著的成效,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经济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水土资源,水利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篇14: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论文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论文

提要: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迅猛,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阐述,对河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可持续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各地公立高校的二级学院以及其他民办性质的高校数量众多。现有很多省份的高招政策把民办高校列入第三批本科招生中,将公立高校本科列入第一批或第二批招生中,这种制度安排首先保证了一本、二本高校的生源,使得民办高校相对于公立高校处于不利的生源竞争环境。而且,公立高校生源竞争意识在逐年增强,不少公立高校加大对招生宣传的投入,这使得民办高校在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上均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要迎战未来,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国民办学校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私立大学,尤其近年来的民办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迅速兴起,民办高校空前大发展。现在,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并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随着生源数量的相对减少、升学压力的缓解,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特色办学就是要有特色理念、特色教学、特色管理,形成独具风格的特色办学模式。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民办高校的特色需要从科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等诸多方面来培育。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思路、人格魅力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是根本,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基于毕业生质量的外在展现。而毕业生质量除生源质量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民办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取决于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师资队伍、管理特色等,这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声誉的影响。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学校的宣传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去向、就业质量会对民办高校生源产生影响,毕业生就业好会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优秀生源会推动毕业生质量的提高,毕业生质量又会对民办高校就业产生好的影响,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高校良性发展。多年来,毕业生数量和质量会在社会上产生累积效应,往届毕业生的成就又会形成学院的`良好声誉,促进学院打造知名品牌。

(三)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民办高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毕业生就业内在结构反映了人才市场需求结构,这势必会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产生影响。

1、毕业生就业质量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围绕市场需要培养人才是民办高校的基本思路,毕业生就业质量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必然会产生影响。首先,毕业生初次就业,优秀用人单位热门岗位对人才要求也高,民办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否在竞争中胜出是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检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表现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最终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产生影响。其次,毕业数年的往届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往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更能反映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会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产生有益影响。

2、毕业生就业结构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同、从事行业不同、岗位高低不同、工资待遇不同,还有的学生升学、创业等。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有所差别。毕业生就业结构值得民办高校认真分析,反思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等等,这些都是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宝贵财富。

3、毕业生就业率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反映了民办高校毕业生总量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是影响就业率的两大要素。毕业生基本的就业能力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取决于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成效。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也是民办高校需要加以引导的,民办高校开展就业辅导课,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总之,毕业生就业率是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反映,它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生源的影响。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当今时代,生源对象在报考时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毕业生就业是生源对象关注的重点之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民办高校生源产生直接影响。

1、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中学生和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然会吸引优质生源;相反,如果某高校就业情况较差,优秀学生宁愿复习来年再参加高考也不愿选择这样的学校,甚至有考生被录取后,仍然反悔放弃报到入学。另外,现在高考考生及其家长关注就业已经到了具体到某专业的程度,并对专业前景、某专业的教学质量、该学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的咨询和研究,最终才决定是否报考该学校该专业。这些现实情况说明,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2、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招生计划的影响。当前,有的省份已经将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招生计划挂钩,以此倒逼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内涵发展,强化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有的省份虽然没有将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招生计划直接挂钩,但毕业生就业是审批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同时毕业生就业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见,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招生计划影响重大,进而影响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河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近年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以管理促就业的指导思想,使学院就业工作稳步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高位。特别是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人均岗位比保持在1∶3以上。我们统计了~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表1、表2、表3)另外,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学生约占当年考取研究生总数的68%,其中也有部分学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除此之外,每年还有不少学生考取公务员。我们从2012~2014届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1)毕业生就业率高;(2)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三本高校中相对较好;(3)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学生较多,毕业生就业层次和未来预期发展较好。该校的就业情况强力支撑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毕业生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有其特殊性:(1)民办高校毕业生仍然受到某些用人单位的歧视,比如:某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考时,对三本毕业生限制报考;(2)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注重市场需求,其毕业生专业结构合理,一般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3)民办高校侧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4)民办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缺乏竞争力;(5)民办高校毕业生重视证照考试,多数毕业生求职时拥有多个证照,用证照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民办高校毕业生这些特点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优势、劣势并存。

(三)河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我们对河南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升达”)、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以下简称“西亚斯”)、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黄科大”)三所民办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700份,调查结果显示三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共同点:(1)大多数毕业生首次就业去了沿海发达地区,约占65%;(2)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了企业单位,从事基层工作,约占80%;(3)毕业生求职期望值普遍位于中等偏下,约占82%;(4)只有约5%的毕业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社会关系等途径进入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银行、大型国有企业等。从调研情况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是根据公办高校复制而来,自己特色不明显;(2)培养模式僵化。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能一致,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人才素质等与用人单位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不适应;(3)竞争性矛盾。其具体表现在学历层次之间的竞争、冷热专业之间的竞争、高校品牌之间的竞争、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等;(4)毕业生就业认知度低。主表现在毕业生自身认识上的误区。大部分毕业生薪酬要求过高,包括对环境、福利要求高,有的毕业生对工作地点要求多,有的毕业生看重外企,等等。解决以上问题固然有很多药方,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围绕就业调整专业设置。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民办高校要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专业设置决定着毕业生人才结构。民办高校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适时调整专业的机制,培养社会需求大、专业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性人才。民办高校要认真调研市场需求,围绕就业调整专业设置。

(二)创新培养模式。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高校要有培养人才的灵魂,也就是说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而且要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实际办学思路,进一步将办学思路转化为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所在。因此,创新培养模式首先要创造性的提出办学理念,并形成办学特色。比如,课堂教学,民办高校要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互动的、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让课堂变成学生在探求真理中获取知识的地方,要形成教学特色。

(三)就业辅导课的完善和发展。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民办高校要在大学学业中加进就业辅导课程或者职业发展规划课程,要帮助学生克服就业恐惧心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学生树立就业自信心,满怀信心地迎战未来。当前,有的高校就业辅导课没有列入正规教学,仅仅停留在业余辅导层面;有的高校虽然列入了正规教学,但就业辅导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时代把握等方面还有一定距离,师资力量亟待加强;有的高校在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领域。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就业辅导课,强化就业辅导课课程建设。

(四)加大招生就业工作力度。民办高校招生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要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思路,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每年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招生宣传,加强与高中老师和学生的联系,强化校际联谊,取得了良好的招生效果。在就业工作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就业接待站,利用校友会来管理和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

主要参考文献:

[1]陶爱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途径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5.

[2]黄群赞,李飞.独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3]吴琰,王玉兰.独立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归因及对策初探[J].管理决策,2008.15.

[4]张顺堂,张顺堂.当前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8.10.

[5]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高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6]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3.

[7]徐君.浅析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1.

[8]臧羽青.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J]..4.

[9]杨世君.高校扩大招生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2005.7.

篇15: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一、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虽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在环境方面仍然出现很多的问题,如雾霾天气的长期出现,部分地区江、河、湖、海等水资源污染问题凸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刻不容缓。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1、空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雾霾天气就是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大规模的工业生产。2)居民采暖锅炉的大量使用。3)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2、水资源污染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垃圾。水资源污染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有机污染。2)有机及无机化学药品的污染。3)各种化工厂和药厂等。4)磷污染。5)重金属污染。

3、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达到恶化的边缘

现代工业无限制的扩产,使用的原煤量历年递增,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1873.3百万吨,同比增长6.1%,在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0.2%。同时在煤炭被大量开采的同时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超过20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2》指出,2035年,中国由能源生产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将比2010年增长83%,其中煤炭生产和消费是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煤炭的大量开采还造成土地的塌陷,专家介绍,每开采万吨煤炭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达0.267公顷,仅五大平原煤炭基地中的两淮基地和鲁西基地的搬迁人数就超过了三峡移民130多万的总数。

4、乱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使大量土地荒漠、洪水泛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对木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国家为了节制森林的开发,对木材开发机加工的税赋不断提升,更加刺激了一些人的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森林是空气的调节器,也是植物和各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锐减。森林具有多种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户田保土,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等作用。同时森林是生物链最为基础,如植物的叶和果实为昆虫提供食物,昆虫是各种鸟的食物来源,有了鸟才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来鼠才不能泛滥。因此森林养育了许多野生动物,一旦森林失去保护,将会给各种野生动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也会失去保护。

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经济发展,但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随之而来,如果人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幸福生活。同时各种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无限制的'开采,今后我们的子孙将如何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简称《生存战略》)。《生存战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着重提出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在这九条基本原则中,既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

三、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1、节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计划生育政策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国策。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全面开始,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由于我国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为发展中国家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探索了道路。

2、合理控制大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无限制的扩产,对小型能源

消耗型企业进行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国家要鼓励大型耗能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挖潜,技术革新,进行节能降耗,将国内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将能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将能耗高的小型企业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关、停、并转,降低各种能源的消耗,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3、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

要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森林建设,要坚决与乱砍乱伐现象作斗争,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完好的家园,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大力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平衡。

4、建立健全环保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与其他部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国家生态保护工作,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环保保护标准,要加强环保监察工作,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及个人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资源消耗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建设时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三同时”监督工作,对环境评价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发证。

四、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子孙后代,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要爱护野生动物,要坚决抵制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村镇规划实习报告

某村村庄规划范文

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

文化景观建设的调研报告

英语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城乡建设分析报告范文

上半年城乡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局领导讲话稿

村镇经济发展工作计划

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
《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规划个人工作总结2023-09-02

乡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2023-01-24

城镇社会实践报告参考2022-04-29

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讲话2023-06-28

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2-09-13

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23-06-05

班主任工作计划规划2023-05-23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2022-04-30

乡镇规划个人总结2022-12-13

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年度工作总结2023-02-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