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时间:2023-04-25 08:00:0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共15篇)由网友“陌尘”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篇1: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关于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一、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

第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的成果而积累下来的,是包含了自己民族特色,并能够传递给他人继而延续下去的文化,还能使自己的民族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其他族文化的影响,为了能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稳定的传承,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使得该地区的主流文化得以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化冲击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复苏和衰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复杂的、多元化的。新疆境内有55种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特色浓郁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有多种宗教、多种语言、多种民族共同存在。因而在新疆地区内有很多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发生,使得民族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要想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文化具有多样性,它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物质文化的多样性。俗话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新疆的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的。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变得多元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同时又有现代文明与之融合。其次,制度文化的多样性。新疆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其名称即可得知,新疆地区的制度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在新疆地区内有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有一般地方的政府机构。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为例:市、自治区、兵团这些政权机构是并存的,在统一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性。

再次,观念文化的多样性。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除去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屯垦戍边的人们,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从而形成了独具新疆特色的汉文化。与此同时,新疆的众多少数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服饰。解放以后,由于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民族大融合,所以形成了很鲜明的,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汉民族的文化又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大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的文化体系。伴随着时代的更新变迁,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丝绸之路,而这亦可说是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的其中一种。而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状况也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新疆地区,除去汉民族外一共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并且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群体,世代居住在一起。这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民占大多数,同时还有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也不尽相同;进一步言之,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新疆拥有包含东疆、南疆、北疆多个区域的广阔地域,加之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差异,南北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接收信息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清真寺被建立起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色彩也变得越来越浓厚。与此同时,内地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新疆的发展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所以既要保留原有的传统文化,又要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新疆地区各个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外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也相对越来越大。无论是在生活或文化上都出现了融合,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文化上越来越趋同,一些里层的文化虽然还存在,但是表层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被弱化。例如,在穿衣服饰上,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只有在传统节日或者在老一辈身上才能够见到,大多数的人都是穿的和汉族人相差无几的便服,并不再是只穿属于本民族的服饰。而在饮食上,少数民族由之前的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风格,转变为蔬菜,肉类鱼虾类并存的饮食结构。由过去的单一的饮食变为现在丰富多彩的饮食风格。在保留原有的民族餐饮的基础上,与现代饮食结合起来而形成了新的时尚饮食。同时,在观念、语言文字和民族意识上也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进步而有很大转变。新疆各民族的饮食和起居方面的文化习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以前的游牧民族也逐渐安定下来,不再是一直住在毡房和蒙古包里,而渐渐搬进了楼房中。由以前的放牧生活变成了从事经营活动。在语言文字方面,在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大多数人都学习了汉语和汉字,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地域特色,很多的少数民族都会使用两种语言和文字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并通过多个方面表现和反映出来。这说明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总而言之,要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二、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开拓性、创新性的文化。所以民族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封闭、落后、保守”。文化转型是指特定的时间内,文化的发展或快速或逐步重组和更新。传统文化转型与现代化的理念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种理念是人们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最基本的改变。在一些国家,宗教因素仍然以传统文化形式传播,并渗透到思想、价值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的转型增加了难度,这也是问题的重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医药、舞蹈、艺术、风俗信仰、特技和饮食等。在新疆地域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重很高。当然,发展中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

(一)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面临新的挑战

文化是不能没有语言的,而在新疆,语言的使用又更为复杂:如汉语、维吾尔语成为新疆通用的语言;有更多的人使用双语或多语。在长期混合过程中部分少数民族群体逐渐失去了其原始的文字和语言,如鞑靼人、乌兹别克人别克部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实行以汉语为通用语言,同时又鼓励学习民族的原始语言,在工作和学习中同时掌握几种语言是非常有好处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这是历史的潮流,但在一些地区,这些做得还远远不够。新疆部分地区现今仍存在沟通上的困难,也可以说,这是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较低的因素之一。

(二)一些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萎缩与消失的现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国家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传统文化有形的和无形的部分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民间工艺品也随着老艺术家逝去而丢失。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现在,随着新疆普遍都有急于致富心理,很多地方出现了由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的行为。新疆原生态的民族手工艺技能逐渐由工业代替。一些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服饰工艺品,传统的饮食习惯,没有得到继承,民族市场正在逐渐萎缩,甚至濒临灭绝。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戏剧,舞蹈、工艺和体育活动也都在逐渐消失。

(三)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不完善

随着社会由游牧民族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也随之变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应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现代的文化产业。文化应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如果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与时俱进,就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向工业文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在现代工业社会生存,它就会落在后面。这主要表现在农牧区居民的低教育水平。根据新疆在2%人口抽样统计调查结果的计算,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为21.03%,高于汉族人口文盲率3.4个百分点。因此,在新疆社会中,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转型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自我封闭的观念严重,并且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想、群体意识薄弱,个人意识、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又相对较弱,尤其是与南方一些地区相比,新疆现代技术是非常落后的,并且参与率较低,有很多习俗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三、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新疆地区,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显露出来。因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发达的地区存在着普遍不发达的问题,文化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因此,为了促进其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需要国家强大的支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中出现的转型问题,并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使得先进的文化思想能够传播到所有民族群体,以此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一)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原始文化财富,必须加强保护和发掘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加投资。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同时,这些也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和在发展中的创新相结合。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提高竞争力,有效对抗不良和腐朽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并促进新疆文化走向世界。

(二)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快政府文化保护模式的改革。保护传统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和完善保护。应该提倡多种形式的保护,如博物馆式保护、生态保护。其次,应尽快完善法律保护。新疆应首先建立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提高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合法的方式来保证法律地位和文化的保护,同时运作程序加强保护公众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再次,加强对市场保护制度的建立。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文化的保护、社会的支持和国家的保护是最为广泛的,具有强大的力量。通过各种方法保护传统文化,现代传媒打造公众舆论和社会氛围,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三)努力改变农牧区文化相对贫困的状况。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天山山脉隔开,造就了南北两个区域截然不同的生态特点。不同的民族在新疆自然地理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和谋生手段,在新疆,可以将各民族经济文化分为草原游牧文化和绿洲农业经济文化两种类型。然而,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证明,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现代文明被定义为工业文明。首先,应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思想教育。随着发展市场经济、就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价值取向方面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其次,应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质量的生活,并鼓励牧区投资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图书馆、广播站、电视台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等,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丰富的文化宣传链条。

篇2: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通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鲜、时髦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维系本民族的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的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就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多变的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的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的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特别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的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的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的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的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失的可能。对于像白族这样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因为没有文字,所以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都是要求普通话授课,这样一来,白语的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的交流与沟通,白语的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的服饰基本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的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的周期相对来说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的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的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的民族服装,所以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所以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时都选择穿汉服,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时才穿上民族服装。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少数民族自身的努力下,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步富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被一幢幢钢筋混泥土楼房所取代,蒙古包等富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只有在偏远牧区或者旅游景点才能得见。而纳西族、独龙族等民族传统的木楞房也因为需要耗费太多的木材,对森林危害太大而逐步被舍弃,成为一道历史的风景。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依靠一代代人用民歌,史诗等形式口传下来,而现在许多少数民族青年愈来愈多的选择外出打工,这样一来就远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致使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同时,这种口传文化也很容易因为传人的突然去世而失传。尤其是长诗,它不仅要求演唱者知识渊博 、反应敏捷 、记忆力超强 ,而且还要有驾驭语言的天资,以及能言善辩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其传承相对较难,流失也就最快。享有盛誉的《玛纳斯》演唱歌手艾什玛特•买买提能演唱7部《玛纳斯》,但是他只给后世留下了其中两部的演唱纪录就辞世了。

三、解决传统文化流失问题的对策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过:“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迹不能流失,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进行挽救。

(一)在少数民族中间大力普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重视民族意识的启蒙,以此来增强少数民族大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

“只有当一种文化为它的拥有者赢得心灵上的鼓舞和安慰时,这种文化才能得以自觉传承。”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其主角还是少数民族自身,只有少数民族从内心渴望传承自己的文化,认同自己的文化,各传统文化才可谓是后继有人。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原因,相对于汉族来说,少数民族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不少少数民族都对汉文化持着一种盲目的向往心理,认为只要是汉族的就是好的,而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则是落后的,所以他们往往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下选择摒弃自己民族的文化,因此,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比较重要。在民族地区,国家应该重视民族文化尤其是优秀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少数民族从小就感受到国家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本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传承自己文化的自觉性。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优待,大力培养优秀民族文化人

民族文化传承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可通过资金扶持(每月给予这些传承人一定的财力支持)等手段鼓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对所有掌握民族稀有传统文化的人给予技术、物质、资金支持,以便于他们更好地把民族优秀文化传扬下去。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免费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从而壮大传统文化继承者的队伍。

(三)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根据本民族特色编制乡土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并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少数民族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自己本民族的东西,相反,他们每天所见所闻的更多的是外来的文化,日积月累,对外来文化越来越熟悉的同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却越来越生疏。编制乡土教材,就是为了各少数民族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乡土教材应该编入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节日文化、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内容,而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应要求老师用民族语言上课,让学生从小熟悉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语言,进而喜欢上她,这样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持。

(四)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动态的传承,同时积极发展多渠道的传播途径

为了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动静结合,多管齐下”:重视民族服装、民族史诗等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成立专门的博物馆收藏;建立民族文化村,对少数民族的建筑、服装等传统文化进行重建,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的方式来把这些文化元素保持下来;组建专业团队,对少数民族的诗歌、民间文学等进行研究整理;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设立专门的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让少数民族在接触现代文化的同时,温习自己传统的文化;可以根据少数民族的史诗、传说等制作电视剧或电视节目,让这些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在其民族成员面前完整地呈现,比如广西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融合了桂林山水、壮族风情、民间歌舞等元素,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

四、结语

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相比于那些偏僻闭塞的民族地区而言,经济较发达的民族地区往往传统文化流失也更快。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只有通过现代化,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但同时,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凝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对本民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本来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篇3: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自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行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文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 建筑样式文化 因地制宜 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用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一、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省,所在之地以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此外,冬暖夏凉的气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除了这些自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广泛分布为这片自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色的历史人文文化气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它的存在使人类可以避免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扰,得以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安全生存。在不断发展的实体建筑当中,不仅包含着智慧的建筑理念、多样的建筑风格,也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习俗,而这也正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涵。

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当中,当属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传统建筑最具特色。

1.建筑样式文化

苗族闻名的吊脚楼建筑是贵州较为多见的一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样式,其建筑材料为木材,以阁楼样式呈现,鳞次栉比地矗立在山间,远远望去颇为壮观;布依族则主要因地取材,使用岩石和石板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其建筑样式比起木质的吊脚楼就多了几分坚硬的感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和凉亭等传统建筑和苗族的吊脚楼一样属于建筑上的干栏式,但是“侗族同胞多为聚族而居,居住方式摆脱了地面居住的束缚,采取在架空层面上生活的离地居住习惯。……,这是侗族干栏建筑区别于苗族居住类型的重要特征。”[2]

这几种建筑不仅在选材和外观上充满特色,其实用价值也值得称道。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储藏工具,中层住人,上层储粮。这样的建筑结构层次鲜明,经济实用。

2.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

纵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少数民族人民在建造房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和谐思想。不论是苗族吊脚楼还是侗族鼓楼,其建造一方面是聪明地从整体布局出发,因地势而建,从而既能节省材料和人力,又能达到安全、舒适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不会盲目地大规模挖山平地建房,根据当地地势、坡度的不同,吊脚楼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很好地避免了水土流失并维护了生态平衡。”[3]

3.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关于传统建筑折射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例如苗族吊脚楼的空间结构是以正中间的房屋为核心,向两翼延伸辐射的。而这个核心当中便安放着“祖宗的圣灵神龛”[3]。将祖宗的圣灵安置在家庭空间的核心位置,可以看出苗族人对祖宗的敬畏和崇拜之情,而通过这种空间设计,又能够看出后人围绕祖宗的圣灵而居,此法具有凝聚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团结强度的作用。

三、结语

从上述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初步分析来看,民族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实用价值和深厚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建筑开始严重影响到传统建筑的核心地位,在具有更强实用价值和新颖居住文化的现代化建筑面前,如何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居住环境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传统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如今少数民族及其建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汉化的今天,千百年来多元的民族文化能否继续生存、能否找到合适的发展变迁途径,将是很长时间之内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注释:

[1]基金来源: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大学生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变迁研究——以贵州省民族地区为个案》

[2]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1.

[3]何彪,王伯承.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4).

篇4: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有关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随着贵广、沪昆高铁线的开通,以及即将开通的黔渝、成贵高铁线,贵州的旅游市场将得到大力推动,而怎样满足外来游客对于贵州特色旅游产品的购物需求则值得我们研究分析。

目前贵州省的黄果树景区、梵净山景区、西江千户苗寨、荔波小七孔景区、镇远古镇的旅游创收不尽人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当地手工小批量与省外批发的传统模式,制作粗糙,无法体现贵州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不能代表贵州省旅游景区的景点特色,更将影响到我省打造全国旅游大省的愿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挖掘体现在:

一、风俗文化

贵州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其中包含苗族、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广,而这些十分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将成为贵州旅游的有力资源。

每年三月,凯里地区苗族的“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苗年、龙船节芦笙节、六月六;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尝新节、赶干洞、六月二十一查白歌节;苗族的六月中卯日、跑马节、十月第一寅日苗年、十月亥日;水族的端节,侗族的过侗年、吃新节、赶坳、维耶;彝族的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仡佬族的“牛王节”;瑶族的盘王节;土家族的过赶年,等等,节日中活动繁多,有对歌、跳舞、吹笙、斗牛、演戏、祭祀、射弩、骑马及开展经济贸易活动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民族传统节日,实际上已经集民族风情、传统艺术、体育活动、贸易往来为一体,成为交流信息,增强民族团结的盛会。

因此,旅游产品对于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反映,应当具有:(1)特殊性,游客在当地购买的旅游产品应当是最具有特殊性、最能代表当地风俗文化的产品,对其精神、内涵提取最为恰当与精准的;(2)易携性,从游客返程的人性化考虑,旅游产品应该是较为精巧易携的,或是在产品功能上可折叠或是好收纳,包装不易损坏,过大或过重的产品会在购买的过程产生心理负担从而放弃;(3)美学价值,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过去在全国各大景点畅销的批发小商品已经无法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不具有美学价值的旅游产品已经失去了其基本属性。

二、装饰文化

贵州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各异的装饰文化和审美趣味,其装饰文化主要体现在染织工艺、服饰装饰、建筑木雕、剪纸、面具艺术等方面。体现在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装束图案就显得别具一格,如苗族服饰中多以蝴蝶、鱼、龙凤等图形,使用朴素而浓重,蓝、黑、红等颜色体现其审美旨趣和特色。对于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土家族而言,其房屋建筑物上的飞禽走兽、鸟鱼花虫、神话传说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人文信息,体现了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贵州的剪纸多是为刺绣服务,并且以动物为中心内容,这与北方的剪纸文化以人文为主有很大的区别。傩面具中体现出的狰狞古朴、稚气率真的美感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蕴含了贵州地区人民对神鬼的尊崇。

基于对贵州装饰文化的认识,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图形、色彩、符号元素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吸收贵州各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并加以提炼与塑造,将其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当中去,让游客通过产品加深对旅游地的印象,了解旅游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使其能够产生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样的`产品设计出来已经脱离了原本的染织、刺绣、建筑、剪纸、面具上单纯的装饰符号,而是衍生出新的具有设计理念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都是不具有装饰意味没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所不具备的特质。

三、饮食文化

贵州属于高原地区,在其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中,“酸辣”的特色风味已成为贵州标志性“舌尖味道”,好比四川的麻辣一般。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此有力的饮食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贵州人嗜酸,一般常常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因此,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饮食文化应当融入辣椒的色彩趋向——红色,红色代表着贵州高原地区的嗜辣、嗜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热情、开放,革命斗争地的坚韧、积极,让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感受贵州的饮食与文化。

开发与推广具有贵州民族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不光是是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质量提升,更是见微知著地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旅游文化的提升,通过旅游产品将贵州的文化名片推广到全国、全世界。

篇5: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研究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研究论文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文化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形式的多变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我国当前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和谐统一的基础,也是促进共同繁荣,和谐相处的一个途径,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学法律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项目日益加深,因此这种外来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形态和文化趋势给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必须立足现实,不断的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以下是笔者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护的分析。

一、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化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黄南藏族自治州在我国成立的时间比较早,它地处于青海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开发的程度都不高,这让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并且其丰富性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挖掘的一个宝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共有十多个种类的一百多种,比较突出的就是藏族的民族语言,以藏文语言为代表,其次就是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民间文学,例如,黄南歌谣的形成,安多叙述等等,还有民间曲艺类节目,其中,扎年弹唱以及尖扎民歌和协巴成为主要的代表,另外,在民俗类文化中热贡六月会以及保安灶火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文化,除以上叙述的以外,还有舞蹈类、传统喜剧类以及宗教绘画、雕塑等技艺等等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形式,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空间也比较大。黄南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青海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方面的地位也比较高,在民间文化中属于代表性文化资源,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在自治州内,除了藏族文化以外,也包含其他民族的文化、回族和汉族群众占据了一部分,这样所有文化融合在一起更具有多元性和宗教性的特点。热贡艺术是热贡民间艺人在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结晶,并且这个时间长达五六个世纪之远,无论是在雪域文化中,还是在中原佛教艺术中都是一种比较独特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这种艺术形式包含的内容有唐卡、壁画、堆绣、雕塑、图案、版画、建筑装饰等十多个艺术门类,其中,唐卡、堆绣、雕塑最为著名。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青海省黄南自治州的文化资源不仅丰厚,而且充满了地方特色以及民族色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1]。

二、对于青海省黄南自治州文化的法律保护分析(一)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立法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在民族文化方面还是在立法保护方面都需要尊崇宪法的意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面要以法律和文化为主要内容,横跨行政法、经济法以及民商法和诉讼法等等多个部门,以此形成一种多层次的法律关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宪法从国家法律出发,对于涉及到文化保护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面做了纲领性的规定。在宪法中已经明确的规定,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要实行自治制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大跨步前进和发展。民族自治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具体措施进行安排,极大的发展起科教文化事业,以此做好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让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在一起。民族自治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然后国家对这些少数民族提供财政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其次,国家制定出地方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从国家的角度上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文,以此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些专门性的.法律能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除了国家的立法项目以外,黄南自治州还制定了自己的自治条例《黄南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的出现是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宪法进行细化制定的,有非常高的可操作性。

最后,黄南藏族自治州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的策略分析

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政府部门对于文化发展十分重视,也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相关单位的领导下,也采取了一些列举措,对少数民族文化予以保护。

开启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黄南自治州政府的带领下向青海省提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和的工作方案,并且青海省也开始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查,在种类上、数量上、环境上以及分布和保护现状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使用文字和电子信息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记录,也了解到了具体文化资源的现实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青海黄南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法律方面的保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的让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此让少数民族文化保持自我先进性的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活力。

篇6: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论文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广西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树立,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民俗风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1.市场培育不足,企业参与不够

当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具体负责实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策划、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力度,产业融合不强。“桂中一体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地缘性出发,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线和精品服务。如在开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桂中“民族四绝”的旅游路线时,可以设置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区的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开发桂中壮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刘三姐歌谣、传说和来宾壮族土司文化等资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刘三姐文化,以柳州、来宾为中心,打造“来宾—柳州—河池”和“来宾—柳州—桂林”两条壮族文化旅游路线。

(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来宾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互为带动,促进柳州、来宾各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绝”和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如整合桂林红瑶、河池的白裤瑶,开创一条瑶文化旅游路线:“桂中(五大瑶族支系)—桂西北(白裤瑶)—桂东(红瑶)”,又如壮族刘三姐”风情游,可设置“桂林(阳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线。此外,还要加强与区外省份、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周边省份延伸和向国际旅游拓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桂中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强化政企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要进一步调整、注重“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篇7: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1、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 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地点:1、三栋教学楼一楼两个楼梯口、二栋教学楼一楼、男女生宿舍一楼、食堂门口张贴哈尼海报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时间及地点:11月21日(周三)在经管学院喷水池露天舞台进行长街宴、服饰、食品、饰品、木屐、器乐、舞蹈展演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 1 ) 开场舞

(2)把一些与哈尼族密切相关的服饰、食品、饰品、木屐、器乐在舞会上,用演奏、试穿、品尝、照相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更能了解哈尼人民风俗文化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1:顶气球 规则:把写有哈尼文化问题的`纸条放在气球里,用头顶,谁把气球弄掉地上须回答问题,当场还会有一些小礼品送出,调节气氛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 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6)舞会结束后,我们应立即开展清理会场工作,各负责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方可离开会场

7、哈尼文化讲座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宣传:桌子2张·女服饰6套(礼仪6人)·男服饰2套·横幅1条·传单100份·卡片50份·饰品25个·桌布2张·矿泉水1件·海报6张·展报2张·鼓2个·钵1个·音响设备1套·宽胶带1个·相机一个

展演:木屐5双·服饰6套·太阳鼓1个·红丝带1包·小鼓5个· 相机1台·音响设备(包括led屏幕)1套·相机1台·气球4包·礼花筒2只·抽奖箱1个·饰品25个·活动奖品10个·邀请函10份·老师礼物4个·工作牌30个·餐纸1提·矿泉水1件·水果7千克·包装带1卷·宽胶带1卷·普洱茶2袋·热水壶2个。纸杯1打

长街宴:桌子4张·桌布4块·鸡蛋25个·牛肉干3包·花生米1千克·糯米1千克·竹筒饭4筒·水果5千克· 烤鸡2只·鱼2条·猪肉2千克·盘子33个·酒2瓶·纸杯·1打·筷子1包·食用油:1瓶

文化讲座:阶梯教室1间·音响设备1套·气球2包·花篮2个·小花盆20个·邀请函10份·水果6千克+礼仪6人·矿泉水1件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宣传单100×0.2=20元·邀请函2.5×20份=50元·鸡蛋25元·牛肉干17×3=51元·花生米20元·食用油·25元·糯米15元·竹筒饭20元·水果100元·烤鸡50元·鱼50元·猪肉50元·纸杯2打20元·海报20×5=100元·展报·100元·横幅·60元·饰品200元·餐纸10元·矿泉水30×4=120元·普洱茶20元·活动礼物80元·工作人员盒饭(11+24+12+18=66人次)66×7元/盒=462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 ) 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 照相:1

敲鼓:2 传单: 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二、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人员:6个布置舞台(包括桌倚音响设备管理)+2个保管服饰道具+6个礼仪+2个主持人+1个崔场+2个维持秩序+1个放音乐+4个后勤=24人

舞台布置:6 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 崔场人:1

放音乐:1 后勤:4

维持秩序:2 礼仪:6

主要负责人:

长街宴:【布置场地4人(包括桌椅菜肴筹备管理)+6个礼仪+2个食品介绍员=12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 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篇8: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有利于完善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培育民族院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二、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限制因素

(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四)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力度不够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三、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1]田联刚,赵鹏.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2]吴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2).

篇9: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论文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传播;图书馆作为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篇10:少数民族文化月的活动计划书

少数民族文化月的活动计划书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地点:1、三栋教学楼一楼两个楼梯口、二栋教学楼一楼、男女生宿舍一楼、食堂门口张贴哈尼海报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时间及地点:11月21日(周三)在经管学院喷水池露天舞台进行长街宴、服饰、食品、饰品、木屐、器乐、舞蹈展演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2)把一些与哈尼族密切相关的服饰、食品、饰品、木屐、器乐在舞会上,用演奏、试穿、品尝、照相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更能了解哈尼人民风俗文化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1:顶气球规则:把写有哈尼文化问题的纸条放在气球里,用头顶,谁把气球弄掉地上须回答问题,当场还会有一些小礼品送出,调节气氛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6)舞会结束后,我们应立即开展清理会场工作,各负责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方可离开会场

7、哈尼文化讲座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宣传:桌子2张·女服饰6套(礼仪6人)·男服饰2套·横幅1条·传单100份·卡片50份·饰品25个·桌布2张·矿泉水1件·海报6张·展报2张·鼓2个·钵1个·音响设备1套·宽胶带1个·相机一个

展演:木屐5双·服饰6套·太阳鼓1个·红丝带1包·小鼓5个·相机1台·音响设备(包括led屏幕)1套·相机1台·气球4包·礼花筒2只·抽奖箱1个·饰品25个·活动奖品10个·邀请函10份·老师礼物4个·工作牌30个·餐纸1提·矿泉水1件·水果7千克·包装带1卷·宽胶带1卷·普洱茶2袋·热水壶2个。纸杯1打

长街宴:桌子4张·桌布4块·鸡蛋25个·牛肉干3包·花生米1千克·糯米1千克·竹筒饭4筒·水果5千克·烤鸡2只·鱼2条·猪肉2千克·盘子33个·酒2瓶·纸杯·1打·筷子1包·食用油:1瓶

文化讲座:阶梯教室1间·音响设备1套·气球2包·花篮2个·小花盆20个·邀请函10份·水果6千克+礼仪6人·矿泉水1件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宣传单100×0.2=20元·邀请函2.5×20份=50元·鸡蛋25元·牛肉干17×3=51元·花生米20元·食用油·25元·糯米15元·竹筒饭20元·水果100元·烤鸡50元·鱼50元·猪肉50元·纸杯2打20元·海报20×5=100元·展报·100元·横幅·60元·饰品200元·餐纸10元·矿泉水30×4=120元·普洱茶20元·活动礼物80元·工作人员盒饭(11+24+12+18=66人次)66×7元/盒=462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人员:6个布置舞台(包括桌倚音响设备管理)+2个保管服饰道具+6个礼仪+2个主持人+1个崔场+2个维持秩序+1个放音乐+4个后勤=24人

舞台布置:6 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长街宴:【布置场地4人(包括桌椅菜肴筹备管理)+6个礼仪+2个食品介绍员=12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篇11: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 服饰 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 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土壤,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1.壮族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具有寓乐于歌、寓教于歌的特点。壮族民歌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赞美歌”以歌赞山、赞水、赞村、赞事、赞人;“迎客歌”主人要以歌迎客,自谦自责;“猜谜歌”具有相当高雅的美学鉴赏价值,它融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是比知识、比才能的对歌;“劝世歌”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劝告世人尊老爱幼、尊纪守法;“古歌”用来歌颂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总而言之,壮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斗争、生息等决定的。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农耕百事等内容。

2.壮族民歌的特点还在于表达感情上。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都是壮族传统民歌的精髓,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独特。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从内容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如:欢、西、加、比、论等。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特别是靖西马隘及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其著名。在壮族聚居的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也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4.壮族民歌之所以美,之所以诱人,还在于壮族人民的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艺术来源于生活,代表其文化,各民族文化就有各民族的特点,“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壮民族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他们不排外,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住,且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壮人不固步自封,善于取长补短,大有海纳百川之势。比如,自古及今,壮人一直以学会汉字汉语为荣。历史悠久的方块壮字有不少是借用汉字或对汉字加以改造而成的。又如,在广西各地,壮族与瑶族、壮族与侗族、壮族与苗族、壮族与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等各族聚居的村寨比比皆是且和睦共处,歌唱民族团结的民歌亦不绝于耳,凡此种种,

都充分展现了壮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与文化。而歌者美的心灵,是构成壮族民歌永久不衰的细胞质,是壮族民歌生命的蛋白质。所以,壮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特质以及壮民族美好心灵所唱出来的歌,将打动世界。

二、苗族民歌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自古有歌,并且种类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有山歌、婚礼歌、祭祀歌三大种类。这些歌,世世代代都由艺人们口头传授得以传承下来,形成社会的特色文化。这些特色文化,是苗族人民不可抹灭的财富。苗族民歌中隐藏着很多深刻、简练、感染力及强的语言,这些语言组成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内容,哲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有的是用汉语言不能够表达的。苗族民歌,历来都是靠口头传承的,又基本是传统腔调口头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苗族的民歌也随着发展,甚至有了改革。改革后的民歌,就演化成为了歌曲,有文字依据。各个不同的苗族区,都有他们自己自编自唱的歌。苗族人民热情大方,

1、广西融水苗族民歌之所以好听,在于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句式多变,不仅有三言、五言、七言,而且还有杂言句和散文体等。歌词以五字句居多,有的押调不韵,有的押韵不调,有的既押韵又押调,吟诵时声调与节奏都有一定的规律。苗族民歌比喻丰富、生动(如“苗山的树林嫩青青,北京的太阳暖人心”),讲究排比(即用一系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并列的句子去表现内容)、对偶(将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词句对称地排列起来,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2、广西融水苗族民歌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歌均为单声部旋律,多为单乐段结构。曲调和语言的结合相当密切,旋律线条依附于诗歌朗诵的声调,滑音与变化音较多,尤其是七言句和自由体唱词的曲调带有吟诵式的特点,融水苗族民歌演唱的方式接近于讲话,并且带有浓厚的鼻音和装饰性的喉头颤音。它的曲调音域在f─d[sup]1[/sup]六度之间,也常出现g─d[sup]1[/sup]、a─d[sup]1[/sup]等四度、五度音程的上下跳跃以及一些变化音程,从而构成它独特的风格。融水苗歌主要有羽、徵两种调式,每个乐句落音一般都在调式主音上,调性比较鲜明。苗族民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歌与舞蹈并行。芦笙舞就是一种比较欢快的集体民族传统舞蹈。斗牛节时,人们跳芦笙舞,表达一种节日的喜庆,抒发内心对生活的热爱。苗族人们传唱苗族民歌,跳苗族舞蹈,表现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苗族文化的内涵。

三、瑶族民歌。

瑶族历史悠久,其神秘的起源传说,独特的图腾崇拜,形成了令人神往的民族文化。“歌是瑶人最爱唱,唱得莲花朵朵开。只缘瑶族无文字,发展文化凭歌来。”瑶族是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通过演唱民歌,把瑶族历史和文化,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传给一代。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因此,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瑶歌有长篇史诗“密洛陀”和古歌总集“盘王歌”等,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炼、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歌谣。广西瑶族民歌的歌唱活动非常活跃与频繁,它渗透于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

息息相关,在总的格调上都反映了瑶族人民古老、纯朴的民族特色,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

1.广西瑶族民歌的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丰富,非常的灵活。有时是随景而歌,有时是由情而发,即兴演唱较为普遍,由于瑶胞多居山寨,故常常隔山放喉高歌,你唱我和,以歌对答,情趣盎然。歌词大量地运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现出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2.由于地域不同,瑶歌曲调的差异也很大,这可能与瑶族长期频繁的迁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特点体现在山歌的曲调上。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哩歌”最为著名。“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短小精悍有力,给人带来精神振奋;“蝴蝶歌”以瑶族民歌特有的大量衬词而显得迤逦多姿,轻快的旋律音型恰到好处地配衬了歌词的密集和华丽,如流水,似清泉,勾勒出瑶歌独特的风情,二声部和声组合唯美质朴,清新如天籁;“拉发歌”曲调以优美、抒情、柔和、婉转为特征,让听众有串串珍珠落玉盘之感,“香哩歌”有唱调和喊调之分,唱调柔和婉转、甜美;喊调高亢、奔放,常常与瑶山的回音遥相呼应。过山瑶还有一种古老的“三声腔”,风格单纯、质朴。这些曲调都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色彩,构成了广西瑶族民歌音调多姿多彩的特点,闪烁着广西瑶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3.广西瑶族民歌的曲调平和婉转,没有那种高亢的华丽,但娓娓唱来,有如清泉小溪,柔和而悠远,可以反映出广西瑶族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文化心理特质。比如在“斗歌”时,总是会用一大段的祝福语作为引子,让对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构思,不仅不以“斗倒”、“斗死”对方为目的,还避免对方因没有时间思考出现尴尬。哪怕是劝酒、斗酒这样红火激烈的场面,广西瑶族的敬酒歌都是用很温柔一大段的引子,让客人做好喝酒的心理准备,让朋友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把酒喝下去。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瑶族民歌己深深地渗透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是他们在精神方面的喜好,他们用歌声慰藉心灵,抒发情感,独特的瑶族民歌对唱形式,表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纯朴的民族特色。广西瑶族民歌鲜明的个性,是构成其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侗族民歌。

侗族作为八桂大地上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是一个用歌声串起生命的民族。说到侗族就不能不说侗族大歌。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gallaox或gal 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男声大歌曲调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女声大歌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演唱时节奏缓慢,声调悠扬,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清美秀丽却又近乎

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侗族人民便在这种平静单纯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在耕作之余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单纯质朴的生活,侗族人民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秀丽自然景观和清纯的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音乐――侗族大歌。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精神文明程度极高,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异,堪称文明纯朴的和谐社会。

1.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鼓楼大歌是其中之一。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的,它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鼓楼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鼓楼大歌比较讲究演唱场合,除平时训练外,只有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鼓楼里演唱。在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与大歌密不可分,有鼓楼就有大歌,唱大歌就离不开鼓楼。鼓楼是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唱大歌约定俗成的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也大都在鼓楼中进行,作为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鼓楼是侗寨的标识和村落灵魂的体现。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而鼓楼大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鼓楼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说,鼓楼不但是大歌演唱的场所,而且在这固定的场所不定期举行的、长期的、频繁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是产生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的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精神支柱。

2.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和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友好、喜好交往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如集体做客、集体对歌、集体“走寨”等等。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之中。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唱歌、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互相对歌。民歌在这里就变成了他们用来互诉衷情、选择情侣的交流方式,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重友谊、讲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特质,这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3.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尊重。侗族人民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

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特质的直接表现。

服饰

“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结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这些特殊的衣服饰物一般与御寒、遮羞、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在服饰中拥有一种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包含有民族宗教信仰传统意识。在服饰所反映的信仰崇拜中,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有些服饰在宗教仪式中就是最好的祭物或法器,感通着天地人神、江山社稷,影响着族运变迁,人生命相。通过这一外在表征的服饰,人们可以透视各民族的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领悟各少数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情感体验。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与这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联系着,服饰也就成了这个民族经济生活精神载体的一个方面。

一、壮族

壮族服饰充分显示了壮族信仰文化,使其信仰理念具象化的是其纹饰,那些花纹、龙纹、鸟纹等等都蕴含着深层的信仰意象,体现的是壮民原始自然崇拜观念。花是壮族服饰最为常见的装饰图案。衣裙、胸兜、围腰、壮锦、绣球、儿帽、背带,均绣有各色花朵,多为常见的牡丹、梅花、茶花、木棉花、菊花、荷花、葵花及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花,更有以花为组图的图案,如蝴蝶朝花、凤穿牡丹、飞字夹梅、凤凰花树、石榴夹牡丹、孔雀闹梅、喜鹊登梅、四宝围兰、五彩花卉等等。壮族多用从织的洋布干衣料,格式多种多样。壮族男子的服卸个别替一身蓝白,裤角稍严,尾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巧的围裙;大伙子多脱错襟下衣,腰间解一条腰带。

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冬卸,上红高青,用料多为粗棉布,当初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格式为仄领、对襟、西袖。中襟缀二只布扣,手农精致,有蝴蝶形、菱形等款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无“花栏杆”,用丝战配色极为讲求,花形也多种多样。衣衫腰身部位比拟宽紧。裤子为青色,严筒,裤筒中腰也镶有两讲宽约一寸的“花栏杆”,多为锻带减绣花色。壮姑脱上这套衣裳,配上线内情花胸围战方形法洁印花尾巾,耳挂串珠环,腕摘文银镯,走在城间路上,给人以洒脱、天然、协调的内蕴美感。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壮族服饰就这样与宗教信仰结伴而行,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作为一种基本而普遍的文化模式,服饰“既是一个以为能增加巫术效果的逼真形象,又能从这种由模仿得来的外观创造,以及所产生的幻觉真实中导源出一种愉快的感觉。”

二、苗族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

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 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苗族装饰物的文化内涵还有很明显的如团体识别,界定社会角色,反映历史画面等。团体识别即是从不同支系人群的装饰物的差异即可辩认出团体间的差别,如施洞支系下装有长裤外周围裙帕,革东支系则为白褶裙,这样就能区别这两个不同支系。界定社会角色即苗族许多支系都有对幼女、未婚女子、已婚者的饰物的区别标志,还有宗教色彩等的界定性标志饰物。如岜沙支系,妇女挽髻插梳,银钗等。未成年少女戴一束白鸡羽为饰,反映历史画面如有的支系下穿拖地桶裙,而苗族传统服饰为短裙,拖地桶裙为彝族传统服饰,这反映了部分苗族人民曾受彝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苗族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种首饰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刺绣工艺应用广泛,技艺高超,针法多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三、瑶族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联系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瑶族服饰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与历史变迁,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开放程度,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心理与地位,因而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男装,衣裤用青色或蓝色士林布缝成。上衣大多是矮领,对襟,领口、襟边、袖口及下摆饰有挑花花边。男子喜将围巾缠于腰上。男子喜穿大裤头裤子,长过膝,下扎绑腿,脚蹬草鞋。这样的装束便于他们劳作,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

四、侗族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

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侗族人民的服饰映射了他们的生活,侗族人民的服饰制作,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通过对广西各族民歌及服饰的剖析,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其民歌形成的土壤,服饰样式产生的源头。广西民歌具有很深的生活积淀,民间生活是广西民歌生存的源头。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是其对生活意念的体现。广西民歌、服饰和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心理和生存要求。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和信仰。而广西民歌则保存着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记忆,承载着广西各少数民族独特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族群意识、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民歌和民族服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观念、民族性格等精神特质,它内化为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一种特有的心理观念和生命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碰撞中维持着整个民族心理生态的平衡。这也就体现出了广西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特性,他们单纯淳朴、豁达包容、坚韧乐观、热情友好、坦诚率真、敢爱敢恨。他们传承祖先的技艺,并将其发展,为本民族的文化保留了一项瑰宝。

文化保护

而今,少数民族文化虽在其本民族中得以传承,但是由于汉化的现象及其严重,以及政府的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悄悄地消逝,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会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因此,我们就如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就政府而言,应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建设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民族文化精神。

2、收集民族文化,将其编著成书。

3、就各民族而言,不仅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要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打造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4、创造民族文字,将一些口传文化记录下来。

结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特质相关,民族文化特质是有别于其它民族的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也体现了本民族人民的人生意念,体现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更需要本民族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底蕴,让少数民族文化永存世间。

”[注:参见杨昌鸟国著《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北京出版社,版,第247页。]

篇12: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人才培养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 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艺术教材的建设,要有一种长期追踪关注的韧劲,要有一个耐心培育辅助的过程。作为出版人员,笔者的经验是,积极参与、经常促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参与到艺术院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特色课程的探索、教材的编写试用及出版规划中,将艺术类教材与艺术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策划延展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进入出版规划的梳理与框架设定中,有耐心,下力气,多年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收获。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局外人”,如何积极介入,成为艺术教育单位的专家教授们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介入”艺术教育事业了。

篇13:略论少数民族文化对儒学的影响

略论少数民族文化对儒学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开创以来,由于它的.普适性而得到各民族的认同,在它的发展中,各民族在吸收儒学思想的同时,也把各自民族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儒学中,从而更加丰富了儒学.

作 者:黄昀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COLLEGE 年,卷(期): 20(9) 分类号:B222.9 关键词:少数民族   儒学   民族文化  

篇14:民族地区院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补充作用研究论文

民族地区院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补充作用研究论文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该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民族地区院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方式的有力补充。

民族地区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地区学院的优势学科,高校需对如何将优势学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最大化地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如何改变外界的猎奇心态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发扬光大进行思考。一方面学校需立足于地方,为地区培养急需并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凝练办学特色,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消极被动地传递已有的民族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还担当着发现、传播和创造少数民族文化,并将之整合成为既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又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的重任。总的看来,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个人品格,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并且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入与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高校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在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自身的完全思维能力。对他们加以引导,激发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后,他们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其感兴趣的东西从而主动地去继承、宣传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院校还需从不同民族视角出发,体现出各种文化的特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将少数民族的不同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可以学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中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创新能力,更加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和民族认同感,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的前提。

其次,为了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得到实现,民族地区院校还需把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纳入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即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使得学生不仅要学习主体文化,而且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凯里学院在科研、学生活动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增加有关地区民族文化的项目,既要保证地区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播,又要确保活动开展的趣味性、有效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可以主动、自愿地学习,传承与发扬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凯里学院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有相对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而是沿着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凯里学院还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系统化地了解被研究民族的内涵,形成文字资料。还可利用其条件对民族文化中实体性的表现进行保存和收藏,这些都对保护和传承该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凯里学院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层次学校的教育内容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最后,民族地区院校还可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师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领域,保存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创作与研究,从很多原生态歌舞中汲取营养,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推向复兴高潮。这些活动让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地相处,相互帮助和理解。凯里学院作为文化机构负起发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凯里学院设立的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团等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传播的作用,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凯里学院还应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外环境。学校通过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走进校园,传授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从获得的成绩和开展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作为家庭社会传承的补充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同时,凯里学院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进行传播和宣传,例如,开通了互联网学习交流的平台等。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担当起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欣.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以苗族地区生育文化为例[J].前沿,(6).

[2]刘桃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31(1).

篇15: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的影响论文

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的影响论文

受地理环境、人文渊源、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其生活的地域关系紧密。对少数民族群众而言,地域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文化生成和表达所需要的固定场所,地域所包含的地理要素和人文因素,塑造出各民族卓异的文化气质,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交汇点,地域还承载着文化身份认同、建立关系和历史叙述的功能。文化学者依格瑟将地域视为文化持续性传播的必要条件:“地域的接近一直是人类群体开展和维持交流联系的前提条件,固定的居住地点对发展更频繁和更有意义的交流是必需的。”②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活动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其文化传播空间与聚居的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是,地域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这种天然联系正在逐渐被割裂。一方面,社会发展促发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使其与原有的地域产生了距离,刺激了远距离传播,以地域为中心的传播减少甚至中断;另一方面,信息社会将各种文化纳入到一个传播体系中,提升了文化影响力的现实需求,使少数民族文化也因需要进行大范围、远距离的传播而变得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直接导致地域在文化传播中的中心地位逐渐旁落。新媒体的信息扩散能力,使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丧失了传统的地域特征。甚至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过程,也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逐渐“非地域”化的过程。

新媒体拓展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使其与培育它的地理区域不再具有对应关系。新媒体之“新”,首先在于其先进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通道,同时也意味着少数民族文化在客观上具备远距离即时传播的技术条件,原有以地域为中心,通过自然交往影响周边地区的传统传播方式转向大规模信息传递。由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与地域空间不再存有对等关系。新媒体这位时代的推手,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从某个特定的地方拓展到全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规模增大,速度加快,受众数量增加且参与度提高,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场;文化传播空间的扩展通过与异质性文化的交流反作用于文化本身,促进文化自身关照,加快文化融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走向全球化。而文化传播空间的拓展即是文化传播突破传播障碍、促进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必由之路。

新媒体对地域中心地位的冲击并没有停留在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现实传播空间,更为本质的表现则是新媒体营造出完全不具备地域特征的网络空间。其一,网络空间是虚拟、超地域的;其二,网络空间呈网状分布,信息以其中一个节点为核心向周边传播,任一节点皆是传播中心,网络传播是无中心式的传播;其三,这一网络空间不强调参与者原有文化身份,相反,网络的同一性以及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身份,而传者与受者之间随时可以互换角色。今天,人们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通过这个空间进行,受上述网络特征影响,地域在文化传播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弱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不再受到时空局限;在网络空间内,所有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重新建构,所有的文化客观上须重新定义自己,相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平等表达的机会。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使其不再与地域空间相对应,具体表现为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交往的地球村。另外,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网络空间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时空意义。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从具现实物理时空意义的地域,转变由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同建构的意义空间。通过新媒体网络,受传者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传播障碍随时获取文化信息,其传播效果甚至远超传播者愿景。如苗族文化网站“三苗网”,创办初衷仅是将内部通讯刊物发至网上,因特网却促使其成长为一个苗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如同其所宣称的那样:网站的首要宗旨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展示与传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三苗网成为世界各地苗族群众文化聚会交流、其他文化背景人群接触苗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之后,全国相继成立了一批苗族文化主题网站,共同构成苗族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群。这一传播群逐步取代地域成为分居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家园,使其相隔万里也可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村落式的面对面交往。在这一群体的共同作用下,苗族文化传播的空间扩大,文化影响力也得到较大提升。随着手机媒体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型媒介产品有望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别要指出的是,新媒体的这种去地域化的传播,除扩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外,也导致地域的文化承载功能随地域丧失,人在虚拟空间中容易迷失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故而经常发出“我是谁”这样的疑问。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过程中,不乏传播者缺乏归属感而迷失的现实例子。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中传播,充分了解、适应新媒体媒介特性,坚持自身文化核心变得尤为重要。

平面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范文

简述民间美术论文提纲

历史论文范文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创新探究的论文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茶文化商业化研究毕业论文

化工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与特点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有关日本论文开题报告论文2023-06-10

电气硕士论文开题报告2022-11-11

音乐学院论文开题报告2022-11-02

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怎么写2024-02-14

服饰仿生设计的文化价值探究论文2023-06-10

设计开题报告参考2023-05-25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2024-01-17

金融硕士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7

关于net论文的开题报告2023-04-07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板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