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22 07:46:2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推荐17篇)由网友“蛇蝎美女蛇院刘亦菲”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

篇1: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

我国的科举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中为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中国历史比较完备成型的各种正规制度,可以发现,科举制度是体系最完备、持续时间最长、范形最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的制度文化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教育制度的角度,理性地考察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制度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我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加强。

科举制度不仅满足了我国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是君主专制的坚实基础。因此,它与封建统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纵观我国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君主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制;三是官僚政治。[1]某种程度上,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上述三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能否长期存在下去,最重要的是其能否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能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又是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前提。

首先,科举虽采用了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但实际则逐渐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科举考试的标准由中央确定,人才的采用与否完全由中央决定。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正式创立,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世代垄断全国政权的门阀贵族控制局面。科举制虽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按自下而上的先后顺序进行,不论出身,公平竞争上位权。但事实上,可以说,这些自下而上的程序都只是奉命行事而已,科举制实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择官员的方式。[2]

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之下,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久盛不衰,在于它网得天下杰出人才尽入皇帝手中。常有人对于科举制度的利弊进行不断地争论,但科举制度却能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广纳贤才为中央王朝效命尽忠的有效手段。这样,从中央集权到君主集权,封建官僚政治日益成熟。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相结合,维护了封建统治。因此,科举制成为了中国官僚社会的制度基础,同时又成为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强的巩固和加强作用。

其次,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的一个重大决策,因此导致了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官员选拔录用标准的混乱与失序。直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先生下达了系列文官考试的批令和咨文,干部选任制度的真空才得到填充。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我国传统政治制度影响之大。

二、科举制度抑制了我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

古代社会以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也就等于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观念作为价值取向。而这恰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

首先,科举制度壮大了官僚阶层,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背后是儒家观念的统治,在儒家观念里,商人的逐利被斥为道德低下。中国古代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价值取向,在“士、农、工、商

其次,科举制度重视人文的“文官考试”,不利于经济人才的产生。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是较为原始的、自然的经济形态。这种形态极大阻碍了经济行为规范的形成。朝廷在对小农经济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对其赋税的征收及其使用,因此基本不会考虑选拔经济管理人才的问题。唐代中期一直到北宋年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手工业、商业呈增长趋势,但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僚集团不能对市场日益复杂、扩大的商品经济进行很好的管理,导致唐宋以来,国家权力对新兴经济部门管理能力的较弱,错过了经济制度化发展的良机。[4]

三、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今学校教育制度影响至深。

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联系紧密。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贯穿整个社会,古代社会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因此,科举考试便成为教育强有力的推动者,它左右了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起着对教育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虽然查阅资料显示,从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全程考察,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如果从“储才以应科目”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今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十分明显。

1、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与教育也产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与科举制的发展同步。由于受科举制度的制约,唐代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首先,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其次,教学评价制度也直接与科举制度挂钩。如按照唐代国子监的规定,生徒学习若不能科举及第便是无成,只有及第登科才算学习成功,而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也是看其培养学生的科举及第率。[5]

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建立。正是由于科举制度对教育深刻影响的存在,形成了当时晚清政府发展新式学堂的强大阻力。晚清政府从不得已而实施教育改革,直到最后完全废除了科举制。直至今天,人们有时仍把有些功利的应试教育归咎于科举制度,围绕高考制度改革的种种论争矛头也指向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因此,有必要来探究一下科举制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2、科举制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树立了一系列的文化理念来为封建社会的主流儒家文化服务。如建立了“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机制,给全国人民一种平等的观念,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还建立了“以‘四书五经’作为出题来源,并以‘八股’形式作文”的机制,以“愚民”的形式来维护封建统治,等等。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和文化理念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考试选拔人才”的文化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准则。这样的机制不但可以选拔人才,还可以给公民一种“平等”的观念和感受,让他们不论贫贱富贵都有一个向上的机会,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其次,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借鉴了科举制度的相关理念和规定。科举制度设立以前,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教育,教育的水平和范围都受到了局限,教育在当时只是一种贵族的奢侈品。然而,在科举制度建立以后,教育的水平和范围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大,使得教育变成了一种适合普通大众的“大众教育”。公民的`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中国的“大众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与科举制度的产生。同时,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和文化理念有着消极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大大宣扬了“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在科举制度下,参加科举考试是广大知识分子改变命运、升官加爵的唯一途径。因此人人都为了科举而毕生拼搏,读书是毕生至高无上的事情,做官是每个人最终的梦想。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这种思想的作祟。没有一个家庭不重视子女的教育,没有一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有很多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血本,自己节衣缩食只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地教育。每年的高考之时,我们便可以看到中国父母在传统的文化熏陶下,想让子女通过高考而飞黄腾达的观念。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知识的民族,我们的教育在不断普及,民族素质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科举制度下形成的“读书、考试、做官”的固定模式在暗暗作崇,根深蒂固。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念:有更高的文凭可以在更好的单位谋得一份更好的差事。可以说,科举制度中“读书为做官”的传统思想不断影响这着现代的教育制度和观念。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延续了千年的选拔人才制度,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总体来讲,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使得教育趋于大众化,为众多寒门学子提供了晋升的可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却阻碍了经济制度的发展,抑制了经济人才的产生。科举制度从隋唐时代一直延续至清朝光绪年间,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滤其陈腐僵化的东西,肯定合理积极的因素,将科举制度中有益的智慧运用于当今的社会制度之中。

参考文献:

[1]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32—42。

[2] 高桂娟。科举制度的文化意义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62—266。

[3] 王亚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42。

[4] 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2: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分析论文

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分析论文

一、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定义

随着市场经济在近些年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开始走向繁荣,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金融期货应运而生。所谓的金融期货交易就是指在一些金融证券交易所里面买卖两方对一些金融产品或者是去其衍生而来的一些产品,根据已经商量好的价钱在某一时间进行正常交易的一种合约。这里所说的金融产品范围非常广泛,既能够是股票或者是债券,还能够使期货等等。这种金融期货的交易活动的普及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普通商品期货的快速发展,自从金融期货交易开始产生之后,因为其高收益便得到迅猛的发展,在整个金融交易市场上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但是与此同时它的风险性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二、目前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

进行金融期货交易在伴随着高收益的同时都会存在一些风险,一些自然风险以及市场机制作用造成的风险无可避免,可是有的风险却是能够通过金融期货市场的制度来进行积极防范规避,下面我们将分析这些制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市场监管主体分工不明确

目前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的主体包括有证监会,期货交易协会等5方主体,监管主体过多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便利,但是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缺陷——分工不明确,各个监管主体相互推脱责任,出现交叉灰色地带,进而使得金融期货市场交易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只有制定出严格的市场监管规章制度,制定出严厉的奖惩办法,并且将其落到实处,才能够明确各方的主体责任,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完善的运行。

(二)期货业协会的权利发挥受到限制

期货业协会是伴随着整个金融期货交易所衍生出的组织,理应对金融期货市场风险进行积极的防范,但是由于受到最高期货监管机构权利的制约,期货业协会的影响力发挥受到限制。期货行业协会不仅仅要开展做好自己在期货交易方面的工作,同时又必须听从执行最高期货监管机构的命令,,一旦这二者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期货业协会的本质职能就无从发挥,进而对金融市场造成较大的波动。

(三)投机交易活动频繁

从我国的金融期货交易诞生以来,投机交易,资金炒作就比较活跃,给正常的交易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尽管监管层为了规避风险对于投机活动打击较为严厉,使得在制定出金融期货交易制度方面相对保守,但是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了投机交易量的增加,而且还进一步的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的缓慢流动,一些期货还出现了零成交的情况,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破坏。因此需要制定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来缓解目前的情形,加大对于投机行为的监管力度。

(四)金融期货基金发展有限

因为单纯的由金融市场自由发展会导致较大风险性,所以市场监管主体的对金融期货基金的发展态度较为保守,所以并没有制定出更为远景的规划,进而致使大型企业的投资发展后劲不足,金融期货的发展一直依赖较小的散户交易,使得金融期货呈现出非理性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仅降低了期货的保值能力,同时也冲击着我国期货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虽然目前我国对期货公司的管理逐步增强,企业在期货的持仓比例已经有所增多,但是这不足以证明我国的期货投资结构整体上有所改善。所以对于金融期货基金的发展仍然需要更多的投入与付出,需要市场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的有效对策

尽管目前我国的交融市场的监管制度存在着一些缺陷,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影响和波动,所以接下来将提出一些对策提高金融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的有效性。

(一)金融交易进行公开公示

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同时,不仅仅要求投资者自身要理解到所交易的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要全面掌握存在着哪些风险,风险大小,风险特性,种类,以及限额等等,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措施进行积极的防范规避。与此同时,整个金融市场也要能够保证交易信息的公开化,公正化,使得整个行业积极自律,进而有效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创新建立清算部门,加强管理

对金融期货交易进行管理,创新建立清算部门,对进行交易的买卖双方产品进行及时的清算并加强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进行清算的部门单位,而它的建立非常必要,能够对整个交易进行有效管理,但是整个部门不需要和买卖双方签订一定的协议,因为这种清算部门实质上代表的是买方,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对整个信用的风险进行管理,使得交易与清算过程分割开来。但是这个清算部门需要独立于交易活动之外,因为只有第三方不参与买卖交易活动才能够保持清算的公平合理化。金融期货交易的风险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结算,因此需要清算部门不断修改完善清算制度规章,对风险加以有效规避。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买卖交易才能够顺利完成,进行清算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得到提高,这样就能够有效降低对买卖双方的影响。目前的银行在整个经济背景下开始逐步的向清算结构转型,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期货交易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三)对风险进行合理监控

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时,一些风险是能够被发现监控到的,因此可以建立一个对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的系统,对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入流出,买卖活动实时监测,这样就能够对一些不规范存在风险的交易进行实时指出并改正,进而降低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的最佳作用,就是能够使得交易的风险性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间,而不是消除风险,因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控制不可消除。

(四)促进保证金机制的不断成熟

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能够有效的减少金融期货交易所带的风险性,因此需要不断的改革保证金制度,使其不断的成熟完善。原始的保证金是根据交易者的产品类型,价格以及拥有量来确定的,一旦进行交易的'数量较多,或者是价格整体价格水平开始上涨,就需要增加保证金的金额,而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够实时进行增加。当然,这些都需要保证金制度的不断成熟,拥有一个完善的技术分析体系,可以随时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究,方便确定保证金的缴纳水平,进而控制存在着的风险。

(五)出台相应的风险管理法规

对风险进行合理管理控制的一个有效举措之一就是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投机者较多,而真正进行投资理财保值者较少,因此这就大大加大了金融市场上的风险,需要出台一定的额法律规章制度,来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会员在使得权益得到保证的同时,还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不能够随意抽走资金等等。法律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促进促进交易人士的自律,进而有效降低风险。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加倾向于投资理财。作为一项投资理财方式,则必然是风险和收益同在,并且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金融期货作为一项基本的投资项目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如今的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很多的投机者,他们往往更加注重金融市场上产生的巨大报酬,却没有考虑收益背后潜藏的风险。因此这就需要对如今的金融期货市场进行管理控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对交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积极的防范,只有这样可以使得整个金融市场保持良好健康的运转状态,进而促进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3: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分析的论文

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分析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媒体事业快速发展,播音主持人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了解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播音主持在大众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播音主持,指出了其文化价值的意义,以期为提高播音主持的影响力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播音主持;文化价值

目前,随着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播音主持行业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播音主持对于舆论的方向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成为人们开发利用的资源。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播音主持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舆论方向的正确与否。所以,重视播音主持的重要作用,促使播音主持能够自觉地宣传优秀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新闻媒体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一、简要介绍播音主持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播音主持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播音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够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他单位担任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播音主持这项艺术对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许多人把播音主持当成一种“形式因素”,并且干扰其传播结构,因此播音主持的重要地位受到忽视。播音主持队伍不强大、缺乏对播音主持的研究等,导致播音主持的独特优势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重视播音主持的影响和价值,强调其重要地位,提高播音主持的传播质量,是推动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发展的前提。[1]

二、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

(一)播音主持可以建构文化

播音主持不仅是信息流动的过程,而且是信息介入现代社会并且创造社会现实的过程。播音主持主要通过信息选择、创造内容、信息传递和实现目的等环节,建构文化,影响社会。播音主持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会逐渐沉淀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表征之一。另外,作为现实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播音主持对于社会文化向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播音主持具有建构文化的功能,兼具历史性影响和现实意义,可以产生一定的历史价值。例如,几十年之后,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传媒所传递的信息,但是却能清楚地记得那个时代的播音主持的形态,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发展方向,所以传承文化、建构文化是播音主持文化价值的本质。[2]

(二)播音主持可以选择文化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审美趣味、道德修养和价值取向等,这些特点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个人选择和处理具体事务的方式,而且能够反映出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而播音主持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包括语言、表情、姿态、服饰等,这些不同的形态会给传播内容带来不同的结果。就其本质而言,传播形态的差异不仅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而且还会产生不同的传播者形象,对文化的选择和取舍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播音主持人或者播音员以传播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其行为已经超越了个体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媒体的选择。此外,播音主持人或者播音员以媒体代言人的身份出现,需要进行长期的、大规模的、公开的消息传播,其传播消息的形式也已经超越了个体的层面,不是自我选择或者偶然选择的结果,而是媒体价值、媒体观念的体现,因而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3]

(三)播音主持可以传播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播音主持可以选择文化,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播音主持同时也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在对文化信息进行筛选之后,播音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开始传播文化信息。与此同时,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播音主持人或者播音员逐渐成为明星,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可以主导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播音主持具有引导主流文化的合法地位和优势地位。例如,在众多的综艺节目中,一些播音主持人或者播音员的不雅言行、粗俗举止,或者存在的错误观念,会对受众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播音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具有“明星效应”,可能会成为引领文化潮流的.先驱,所以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播音主持应该合理筛选文化信息,通过自己的“明星效应”,推动先进、健康文化的发展。[4]

(四)播音主持可以重组文化

在信息化的时代,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播音主持需要重组文化,以体现其文化价值。播音主持人需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努力适应新事物、新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增强文化价值。另外,播音主持人不仅需要有标准的普通话语音,熟练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播音主持人应该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正确引导文化的走向。同时,作为一名传播者,播音主持人应该重视受众的意愿,关注受众的需求,提升节目质量。而且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播音主持人应当处理好社会效应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体现文化价值的同时,引领文化的正确走向。[5]

三、总结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主持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着整个栏目的质量,而且影响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应该重视播音主持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播音主持建构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和重组文化的文化价值,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冬欣.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探究[J].中国报业,(14):87-88.

[2]孙梦洁.关于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166.

[3]李振明.播音主持的文化价值探究[J].现代交际,(02):130.

[4]钱岩.试论提高播音主持的艺术性[J].新闻传播,2014(10):133.

[5]赵若竹.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2):164-165.

篇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发展论文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体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它蕴含了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下,开始被传承、保护和发展,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性发展,早日与世界体育文化接轨。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价值;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其经过不同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形态中也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及民族情感,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能起到振奋国人的民族精神,同时又能够增强各个民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1]。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综述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孕育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生活的需求,已经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靠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体育文化的内涵从而受到社会群众的喜爱。在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迅速提升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比赛、休闲娱乐、观赏等社会文化价值,它还涉及到了市场各经济领域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体育文化形态中宝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的内涵

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立性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名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本身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在其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会深受到当地的传统习俗、道德以及教育等相关传统文化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武术、太极、舞狮、舞龙、骑射、赛龙舟、马术、击剑等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综合形态,始终与技艺、健身、智力等文化体系有着紧密联系,在经过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发展和传承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演绎成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中最为经典的是中华武术。武术让人们在练武的时候,除了健强体魄和掌握好武术动作的特征之外,还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传承下来的道德理性以及和谐统一的精神,成为一种可以与外界自由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体育文化体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种类源于社会生活,所以,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绪、陶冶性情、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都是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中不断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改进和完善,不但将民族传统体育渗透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还致使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体育比赛场上正规的比赛项目。

(三)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从出现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其体育项目的种类已经有977种,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体系。这种民族体育文化过了五千年还经久不衰,其原因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紧密联系,它与各个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传承了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促进了社会信息交流等文化内涵。即使是在体育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了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能够强身健体,最重要的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文化的特殊形态中发扬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以及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另外,民族传统体育不限制人数,也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民族传统体育,在运动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还能够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使人的心情变舒畅。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不像现代体育运动那样,运动强度大,而且且趣味性比较强,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不但改善了人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在帮着人们增强适应外界的能力以及增强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体育文化的价值推向了高境界,从而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自豪感。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立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在人类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弘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保障[3]。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在经历了沧桑后仍被传承与弘扬,虽然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在不断被发展,但是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其体育文化以及形式仍然被各族人民受用,并在其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以研究创新。相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实践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为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趋势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精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在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被社会认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在现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开发都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各方支持下,将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个宝贵的遗产,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俱乐部或者协会,建立以社会大众为主的体育组织和民族传统体育商品市场,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方位体系,鼓励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普及大众化的格局。第二,加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多培养懂民族传统传统体育又会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传统体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可以利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有效的传播途径宣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走进人们的身边,通过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来激发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扬的热情。

四、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而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成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且加强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和思想观念,对发扬体育精神及增强民族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常毅臣,芦平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3):133-139.

[2]百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6).

[3]苏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25-30.

篇5:对我国审查起诉制度的反思论文

对我国审查起诉制度的反思论文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我国法院审查起诉的条件,其实质就是法院审判权审查当事人有无诉权的程序。

诉权是当事人发动诉讼的基本权能。诉权是当事人作为人所当然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当事人维护自身的独立人格和意志自由所必然拥有的权利,属于人权的范围,它既不是实体权利的附庸,也不是一般的程序权利。诉权人权观表达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提起诉讼。”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诉讼从审判权本位到诉权本位的进步。正确认识诉权的人权性质,有助于我们正确确定诉权的地位,乃至真正确立当事人在诉讼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厘清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首先,诉权具有主动性,审判权具有被动性。它包含两层含义:1,先有诉权后有审判权。诉权是每一个公民与生俱来的,而审判权是基于对诉权的救济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没有必要先寻找实体法和诉讼法的根据来确定诉权的有无,法院也无权审查当事人在起诉应诉时是否享有诉权。以实体法的规定来考查诉权之有无,实际上是用法定权利来框架社会权利。肯定诉权主动性的积极意义在于,赋予公民通过法律途径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有力武器。2、当事人行使诉权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前提,即“无诉即无审判”,法院裁判对象必须严格限制在当事人的诉讼标的范围之内。

其次,审判权对于诉权具有应答性――对于诉权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承认诉权是当事人发动诉讼的基本权能,就应当承认诉讼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结果。换句话说,只要当事人行使诉权,诉讼就应当发生。只要当事人起诉,法院就应当受理。对于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法院必须一一作出裁判。民事诉讼的目的是解决纠纷,当事人选择诉讼也是为了解决纠纷。对于当事人而言,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的选择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法院无权以任何理由拒绝当事人的请求。

第三,诉权与审判权相互制衡。理想的诉讼程序应当是无需外力推动的具备自治机制的结构过程。诉讼程序正是通过诉讼主体角色地位的分派,以不同诉讼主体的权利(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为动力,推动诉讼程序自主发展的。相反,如果某个诉讼主体的权力(权利)的进程依赖于单方权利(权力)推动,诉讼法律关系呈现“一头重”的不均衡状态,而缺乏制衡的权利(权力),尤其是缺乏制衡的权力最容易被滥用,如任意附加起诉条件、自由解释受案范围等;甚至滋生司法腐败。

诉权是当事人发动诉讼的基本权能,意味着诉讼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必然结果;诉权的主动性与审判权的被动性和应答性,决定了法院必须受理当事人的起诉。据此,我国现行的法院审查起诉决定当事人诉权之有无的制度是不合理的,比如审查起诉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就是判断起诉人是否为本案诉讼标的的主体;审查起诉人请求事项是否属于法院的受案范围,就是要判断纠纷的性质和可能适用的实体法律,审查诉讼请求的事实和理由,更是实体的审查范围,这样的审查是在没有程序保障的情况下作出的。从程序保障的要求看,正当程序也不允许法院在非实体审查程序中对实体问题作出认定。程序保障原则要求,在对案件进行实体审查,可能对案件事实和实体权利作出处理时,必须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保障当事人切实参与自己案件的审理的全过程,行使陈述、举证、辩论并得到聆听等等权利。只有在享受到充分的程序保障的前提下,当事人才承担起承认所经过程序发生的效力的责任。确定裁判的强制执行力来源于程序效力,来源于当事人基于程序保障而承担起的接受所经过程序的拘束力的责任,而不是什么“实体权利的强制性”。

确立审查起诉制度是必要的,但该制度

[1] [2]

篇6:文化脉络对校园景观设计的体现论文

文化脉络对校园景观设计的体现论文

摘要:文化脉络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具有引领作用,更多的是对在校园中活动的主体有着潜在的巨大影响。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脉络主要是由校园历史文化、学校教学的特征、整体风格的导向所组成,高校不仅是做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断衍生新的文化气息,并可以直接进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而影响广大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点。所以,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脉络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在校园中体现文化脉络,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不断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脉络;构造;环境;传承

高校校园中的景观设计是归纳自然、人文要素所构成的,由实物景观、文化特性、行为特征、内部构建所组成的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对集中的反映。[1]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脉络主要是由校园历史文化、学校教学的特征、整体风格的导向所组成,高校不仅是做学问的地方,更是一个不断衍生新的文化气息,并可以直接进行文化传承的地方,也是进而影响广大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点。所以,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脉络的体现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在校园中体现文化脉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研究。

一、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景观构造的整体把控高校的校园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集团,校园内部空间的`辨认程度有赖于景观布局的整体性。做好景观构造的整体把握对高校学生的情感依托、价值形成有着潜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对学校历史文化及校园精神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由此来看,怎样才能够把文化脉络与高校校园景观相融合,是我们首先需要梳理的理论方法,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独具特色且特征典型的校园景观。

2、文化脉络与生态保护的契合近几年,国内各地方的高校普遍进行扩招、合并,现如今许多高校都面临着新建、扩建、改建等诸多问题。[2]许多高校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不惜以破坏校园文化、生态元素为代价,压缩规划时间与质量,一定程度上片面追求利益与形式主义。现在的高校校园景观普遍存在如下问题:①整体规划的形式性浓重。校园规划的建设应在极大程度上根据人的需求、环境的需求来设定,而不是盲目追求视觉上的冲击,这样对于文化脉络与生态文明的传承并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时会阻碍它们的发展。②生态保护的不注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并且会给生态方面的传承带来阻碍。③过多注重文化脉络的营造,反而对生态有一定的忽略。

3、人本观念与最高效率原则高校校园景观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分别是穿插其中的人本观念和最高效率原则。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每一个设计的细节必须注重受众的体验,不能把景观孤立而谈。高校不单单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更是提供了可以交流的机会。校区内部景观恰是孕育了这样的一种环境,所以人本观念在高校各个校区的景观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高效率原则指的是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思量到学生在校园内完成划一数目的任务和活动所运动的程度最少。力求以最简洁的设计达到最快捷最美观的效果。另外我们在考虑到学生在校园内活动的轨迹与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每天在种种其他类型的版块之间移动的一般过程。据此来看,有序的构建各个版块,以达到最大水平的便利,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二、高校景观设计内部文化脉络的构建

1、整体的基调与风格的把握高校校园景观的方案是有其自身特点的,风格定位有所差异的景观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群产生差别影响,是以在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其风格进行分辨与定位。除此之外,文化内部脉络的范围直接影响该高校与其他高校的不同之处。在文化风格定位上,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校园文化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语出于《论语述而》,意思为勤奋修习而不感到知足;教育他人而不感到疲倦。这是此所学校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世代传承的文化血脉。该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就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打造与之对应的特色学术氛围,与整体文化脉络相契合。

2、校园新老建筑的统一与传承在有着相对较多文脉底蕴的校园之中行走会觉察到,崭新的校园建筑应当如何来延伸文化之脉却不局限在老思想中,这成为了设计师需首先要思虑的问题。我们必须也只有本着对文化的尊重,对校园环境记忆的重视,才能充分体现校园环境文化。

三、有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具体方法

1、景观形态设计高校各个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成多种多样,可以由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构成。应根据地理条件和多方面因素相结合,再加上许许多多的要求,一套实用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思路便浮出水面。点状分布是基础,何谓点,例如座椅、喷泉。们的产生是人本观念下结合用户体验才得出的。在进行这些单体以及景观的设计时要进行多种考量,而且需要更加小心文化脉络在其中的各个重要环节。线状分布的校园交通系统是高校校园景观的一部分。道路的构造、地面铺装的选择、道路的生态配比都是非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路景观的布置目的是要促进景观节点的交流。[]面的分布是校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构造,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校园里的整体风貌,除此以外,有些地方的景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景观,具有特色。

2、人性化的设计高校内校园固定景观的设计不单要思量视觉效果,还要想到便捷性能与安全程度的契合。高校校园中人员和车辆是较为繁杂的,因此要同时考虑到人与车辆通行的畅达性。校园道路的规划理应坚持简洁明快并加上便捷并且快速的风格,宽度必须要契合人与车的往来,在规划停车场的车位时可以考虑与周围自然绿化植物的巧妙结合。杰出的园内交通系统能够显示出校园的同一性与大局意识,这样才能够充分说明校园景观设计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穿插有详有略,与此同时还能够满足各类要求。

四、结语

高校内部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应本着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不断地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建设更加协调的人文校园。由此可见,高校校园里的景观规划也必须在新的方法中不断探索。这就要求规划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眼界与设计方案的水平,更加注重实用功能,尽可能多的去关注细节方面的因素,最终规划出能够体现大学独有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的特色景观。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89

[2]张春慧,王大庆,王先杰.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J]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

篇7:浅析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体现论文

浅析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体现论文

单纯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贸易活动会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有一个宏观的调节方式对其进行维护, 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 保护民商主体的利益。现代民商法正是为现代商业贸易保驾护航的重要工具, 只有严格遵守民商法,不断完善民商法,才能保障公平与效率并存,市场与政府的调节并行。本文针对现代民商法的作用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作出阐释, 以期对民商法有所了解。

一、民商法及其作用

民商法诞生于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并在一定经济环境中存在于发展, 成为保护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内容。民商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保障资源合理配置。单纯由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与调节,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与偏颇,总是不尽如人意。单纯市场调解下的商人, 当运行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 将会成为“跌的最惨的人”。而民商法的出现,意味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展开宏观调控,对商业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保障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二, 是对民事与商事等进行调节, 保护民商主体。在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法律法规,以及错综的关系网络。通过民商法进行统一的调整, 能够对民商活动作出全面的保障, 一定程度上保障民事与商事主体的权利,使市场经济平稳运行。

二、现代民商法在我国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 一) 民商法有助于交易顺利实现

作为商事法律主体, 通常会希望自己能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投入,收获最大的利益,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要求,则是一边缩短交易周期,一边降低交易成本。民商法不仅促成了短交易周期,多交易成本的实现, 还能够保护商事主体的行为。作为民商法, 通常会做出对商事法律主体有益的规定。例如,在民商法中,通常会对商事活动进行定型化的规定。所谓“定型化”, 就是指如对交易类型进行定型, 这样交易双方就可以在一种相对稳定、安全的模式下展开交易,而不是根据双方的一些约定与规划进行安排,减少了因交易类型、交易时间等的变化而造成的交易中一方利益受损的情况。民商法对交易的模式进行定性,也对交易的客体进行证券化与商品化的定型等, 这些变化都能巧妙地进行转变。

长期以来,现代民商法都旨在以短期的时效制度,对民商纠纷做出处理。民商法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保障交易的顺利实现, 这是民商法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也是民商法存在的基本意义价值。

( 二) 民商法保护民商主体

民商法的本质就在于保证民商主体的盈利性方面———也就是说,民商法保护在经济活动中获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以法律形式承认民商主体的利益以及追求利益的权利。民商法为我国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民商法的作用机制, 就是民商法对于盈利主体的调节机制。概括而言,民商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民商主体的盈利等都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以期为民商的发展做出贡献。这里对于民商主体进行解释。民商主体即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 商主体一般是指在一定法律法规下, 从事一定经济活动的商户个体,被称为商主体; 而从事民事活动,而按照民法的规定进行活动的主体被称为民事主体。民商法尊重民事和商事的盈利化需求, 以法律形式达到调节的目的法律。

民商主体盈利化需求得到法律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民商主体的积极性,保护民商主体权益不收侵犯, 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充分发挥积极性, 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保障民商主体的盈利化需求, 也是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主体在社会中根据所进行的商事活动的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应的也要承担着不同的法律义务,民商法需要事无巨细的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

( 三) 民商法具有提高交易安全性的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 民商法则以法律形式,保护着交易安全,提高交易的安全度。综观我国当前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发现, 交易范围日趋多元、交易内容日趋丰富,交易的对象也逐渐丰富。以交易对象为例, 可以看出, 以往阶梯式的“工厂———批发商———零售商”等组成的'交易渠道网正逐渐被打破,电子商务的加入,使个人可以直接从工厂购买到商品,这些都增加了贸易的复杂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遇增加的同时,交易的风险也在增加, 交易的安全也愈发缺乏保障, 矛盾被逐渐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民商法的作用被进一步的强化了。运用民商法,能够对交易的模式做出规定、规定着交易的主体与客体的权利与义务所在, 将交易维系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 避免因一方失约而造成的交易失败与另一方的损失。对于交易的各个环节, 民商法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确保交易的每一个步骤都能顺利展开,这样的详细规定,能对交易的发展发挥着全方位的保障作用。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商业贸易活动的风险也是在成倍递增的, 只有全面维护民商的发展,才能切实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建立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体系 。

( 四) 民商法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价值

民商法在对商业交易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始终以“公平”与“公正”作为原则进行调节,以达到调节的目的。民商法的公正,正是法律的公正,以法律的形式为交易作出保障,彰显了交易的公平公正。而民商法的公平,则体现在其规定的方方面面中。首先,在经济发展中,保障商事主体的自由。在商业贸易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商事主体往往受到不同的限制,而民商法全面保障了商事主体在追求利益方面的自由。除此之外,民商法还肯定了商事主体追求利益的权利,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为商事主体获得利益与发展做出了肯定与保障。其次,民商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

民商法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结合。长期以来,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似乎是相对立的, 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践成果展示了计划与市场是可以并行的,效率与公平是可以兼顾的。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我们追求共同富裕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等, 都需要稳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尽管民商法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下形成的, 并且在一定经济环境中存在与发展,但同时它也是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环境的, 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才能切实的实现发展 。

三、结论

现代民商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形成稳定的民商法规,才能切实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现代民商法作为法律体系的一个环节, 对于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意义所在, 将其完善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坚固环节。

篇8:浅谈Hofstede文化价值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浅谈Hofstede文化价值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关键词]价值四维度 师生互动 教学

[摘要]hofstede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本文主要通过hofstede的文化四维度对中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进行分析,进而为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引言

近几年,中国各教育机构外籍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人们普遍以为外籍英语教师发音标准,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因此任由他们来组织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在中国由外籍英语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都是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的。众多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中外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期望的理想课堂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了种种沟通障碍。(文虹,:94)本文以中美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互动为例,使用hofstede文化价值四维度来分析中美课堂师生不同交际模式背后的深刻文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hofstede的国家文化模型与其在教学互动中的体现

hofstede确定了民族文化的四个价值维度,其分别为:

(1)权力距离;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3)不确定性规避;

(4)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而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这四个价值维度亦有着明显的体现。

(一)权利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张晓玲,:28)以及其社会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魏书敏、刘君雯,:33)高权距意味着其社会成员对于由权利与财富引起的阶层差异有很高的认同度。这些社会一般趋向于遵从等级制度体系。低权距文化则认为组织内部成员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

譬如,在崇尚高权距的中国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智慧。除非被教师邀请回答问题,学生并不应主动发起对话。在这样的教学文化中,教师受到了尊重,学生不能公开抵触或批评教师。然而,在低权距的美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讨论,甚至是争辩,都被视为有着积极作用。学生也可自由打断教师的讲课,并要求教师解释他们的`问题。再者,对权距的不同接受程度也使中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期望。中国学生期望教师去纠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主张接受教师的权威;而美国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教师只应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意见。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不同的认同程度(张晓玲,2009:28)以及社会成员之间不同的人际关系。个人主义文化突出自我意识,强调个人目标与独立,推崇相互竞争;而集体主义文化被称为“我们”的文化。其认为个人的身份应以与群体成员的身份关系为基础,强调成员对群体的忠诚以及与其他成员的和谐相处。

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课堂上,教师很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展开竞争,争夺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及批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对于“丢面子”的考虑相当少。而在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课堂上,学生们更愿意与组员合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其个人成就并未得到充分肯定。甚至为了所谓的“面子”,学生更不敢表现自我,取得认可。

再者,作者认为,美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内在动机,而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倾向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强调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也勇于接受挑战,克服困难。而具有外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却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比如,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博得别人的赞赏等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更容易因为困难而退缩。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体现了不同社会对于不确定因素及含糊概念的容忍程度。在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里,人们对于不确定或模糊因素会感到焦虑、不安。为增加事物发展的可预见性,人们会指定各种规章制度。而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能欣然接受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模糊概念与异端思想表现出较大的容忍程度。

古德曼认为,高不确定规避文化下的教学有着高度的组织性。(余卫华,:627)譬如,在中国,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喜欢有条理教学。教师通过制定精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以及详细的课程安排,力图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极其重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准确性。相反,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美国,学生更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也使其学习更为有效。此外,中美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程度也反映出其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容忍程度。总的说来,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总是只期待正确答案。而美国学生喜欢各抒己见,喜欢通过探讨的方式发现真理。

(四)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

在男性化倾向的社会里,主导价值观强调竞争、成就与成功。(魏书敏、刘君雯,2010:33)而在女性化倾向的社会中,主导价值观更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谐与相互关爱。

例如,在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与同伴相互竞争,并公开表扬优胜者。因此,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学生也会拼尽全力。然而在中国,学生并不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得太出色。因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表现出色是种炫耀。他们更喜欢小组合作,喜欢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

二、教育实践差异之深刻根源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在崇尚低权距、个人主义、低不确定规避性、男性化价值倾向的美国,学生崇尚自我表达、平等、独立和竞争。而在高权距、集体主义、高不确定规避性和女性化价值取向的中国,学生尊重师长,推崇合作,维护和谐。那么,追根究底,迥异的教学实践又有着什么样的深刻根源呢?

作者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与其集体主义、高权距与女性化倾向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基督教文化与西方人崇尚的个人主义、低权距与男性化倾向文化紧密相连。众所周知,仁和礼是儒家道德思想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仁”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顺畅的关系,强调团体的凝聚力,而“礼”的思想又承认社会的阶级结构。(姚宝荣,2007:184)可见,儒家文化孕育着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高权距和女性倾向文化。相反,基督教思想却认为,集体利益应屈从于个人利益。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也强调人人平等与个人成就,并推崇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贾玉新,:160 )。这便解释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低权距与男性化倾向的文化因素。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互动与民族文化特征息息相关。在中国,作为教师应积极了解教学实践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作者结合hofstede的四个价值维度来为中国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为了有效缩短中国师生之间的权力距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文化特色。教师应真诚善待学生,关爱学生,并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与自己积极交流,避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并适时培养良好、竞争的学习气氛。

第二,教师应合理地利用体现在中国学生身上的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应善于鼓励学生在进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积极表现自我;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的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和自卑。

【参考文献】

[1]文虹.efl课堂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5).

[2]张晓玲.霍尔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3]魏书敏,刘君雯.从hofstede的文化视角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4]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29.

[5]姚宝荣.中国社会与文化.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84.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160.

篇9: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论文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 制度经济学 双层制度安排

摘要:文章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历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诺斯和托马斯的双层制度安排假说,我国的正规金融体系是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但在改革开放后,这种制度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私营企业和社会居民的制度需求,使得制度供求处于不均衡状态。我国的非正规金融正是以中小企业和社会居 民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1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的非正规金融产生与兴起的原因,已有的文献大都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一条思路是沿着麦金农的非正规金融源于金融抑制的观点进行拓展,如史晋川、张军()等的研究;另一条思路是沿着 Stiglitz和Weiss(1981)的信贷配给均衡的框架进行研究,如林毅夫(2003)、林毅夫(2005)等认为,信贷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广泛的根本原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应当说,这两种观点都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非正规金融的起源问题,但他们都无法解释非正规金融为什么会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后逐步壮大兴起。首先,金融抑制并非产生于改革之后,相反,改革前我国的金融抑制尤为突出;其次,不完全信息是银行信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不会因改革而有所改变;最后,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二重结构”的国家里,中央政府的强大控制力也不会因改革而失效,但非正规金融为什么会屡禁不止。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没有很好的解释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产生问题。

根据诺斯和托马斯的双层制度安排假说,制度安排可分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前者一般由政府充当制度供给主体,通过引入法律、法规、政令等手段加以实施。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后者是个人或个人团体在获利机会诱导下自发倡导实施的,多表现为私人间的契约安排,具有非正式的特征。在渐进改革进程中。次级制度安排大体上是对现存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弥补和修正,在某些范畴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导致对基础性制度安排进行根本性的修改。次级制度安排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性制度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作者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我国经济制度转轨过程,因正规金融制度供给滞后于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对制度服务的需求,由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在正规金融制度边际进行非正式制度创新的结果。因此只有从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入手,才能找到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正确把握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

篇10: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论文

2.1 制度环境变迁:非正规金融的产生的制度需求因素

分析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从逻辑上讲,如果法律上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可能会使制度环境发生变迁,并导致利用现存的外部利润机会获利成为可能,那么与制度环境相关的制度安排就会处于非均衡状态,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或在其边界进行制度创新。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制度选择从功能上使得金融实际上成了政府的财政的一部分。社会资金大都通过财政手段进行分配,银行的作用只是充当政府的“出纳”,金融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此阶段,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 被普遍禁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低,人们 在解决其基本生活需要后几乎没有多少货币剩余。因此,虽然我国存在深度的金融抑制,但在这种制度环境下,金融制度的供给与制度需求是相适应的,整个金融制度处于均衡状态,非正规金融根本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

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所有制结构和经济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协调。我国的私营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对经济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在金融资源分配方面,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 有经济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仍是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暇顾及,个私企业从正规金融部门融资变得十分困难。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当正规金融的进人变得更昂贵时,中小企业必然会寻找新的金融服务机会、形成相应的规则和约束并使之合理化,即从非正规金融部门筹集资金。

其次,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程度也有所改变。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政府利用其在政治、经济资源上的绝对的控制权,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管制。与此相适应的是政府在制度的供给方面长期居于垄断地位,未得到政府允许的任何制度创新都是非法的,以此将其他个人或团体排除在制度创新的空间之外。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将一部分经济资源的控制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私人部门,为权利主体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最后,经济运行的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改革开放后,收入的货币化分配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制度下的实物分配,我国居民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货币。为使其货币资产保值增值,社会居民或组织在运用其货币资产时要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非正规金融正好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所有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规金融的供给者或中介人,将小规模的短期储蓄集中起来,为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资金供给,促进货币或资本向投资转化,对正规金融产生“挤出”效应。

2.2 正规金融制度变迁:非正规金 融产生的制度供给因素分析

虽然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变迁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对金融制度服务产生强烈的需求,但在我国,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只是正规金融制度的接受者。我国的正规金融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它是由政府通过法令等手段进行的,政府在制度选择与制度变革中处于主动地位,是正规金融制度的决定者。由于制度供求主体的地位不同,两者的制度效益分析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对于作为制度接受者的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来说,只要现有的制度安排使得其净效益不是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中最大的一个,就会使其产生对新的制度服务的需求和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以及新制度的潜在供给,即原有的制度安排因供给不能满足需求而处于非均衡状态。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其制度变迁的供给虽然也是建立在制度成本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之上,但所依据的不是制度的个别净效益,而是制度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由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中存在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差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因制度变迁的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一点在我国的正规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的大部分以各种金融资产的形式,经过银行完成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原有的“大财政、小银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利用财政手段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使得国家在金融制度安排和变迁过程中必然要加强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控制,通过国有金融系统对金融活动垄断,从居民储蓄中获得大量的资金剩余,为公有制经济发展筹集所需资金,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采取制度性歧视政策,尽量少地满足其融资需求。由此可见,政府作为金融制度的供给者,由于受到自身偏好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进行金融制度安排时并不一定以国民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必然会导致制度供给结构扭曲。即使政府能够克服以上影响,但由于其有界理性、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建立金融制度安排所需信息的复杂性 ,它仍然不能校正制度安排的供给不足。此外,由于政府缺乏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对变革的金融制度供给采取“摸着石头过河”方式逐步进行的,对正规金融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存在着认识和组织、发明或引进 、菜单选择、启动时间等四重时滞,因此这种强制性的金融制度变迁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需求 。

在金融制度变迁中,即使政府放松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控制,金融行业的经营特点也会造成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首先,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正规金融机构逐步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安全性 、流动性和收益性兼顾成为其经营目标。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对贷款行为进行规范,信贷标准日趋严格。而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比大企业要高得多。正规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群体自然会抑制其贷款冲动。另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正规金融部门贷款手续繁杂,不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频率高、额度小”的资金需求也提高了银行提供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

由于政府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控制以及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使得我国的银行信贷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据资料显示,在我国整非国有经济部门从国家银行系统中获得的贷款不足银行贷款的 20%,有组织的银行系统中 80%多的信贷都被分配给了国有经济部门。而在直接投融资中,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被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在股票发行中,有限的额度基本都被分配给国有企业,迄今为止,股票市场中,上市的民营企业不足 10%,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的比重则更低。

3 结 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制度环境的变迁不仅生产出对非正规金融有着强烈需求的中小企业,也生产出拥有大量货币剩余的私人部门和允许多样化权利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的制度安排。由于正规金融制度的供给不足,金融制度供求失衡意味着现存制度下的巨大利益空间,因而孕育着巨大的制度变迁收益。为了争取现有制度安排下不能获得的外部利润,他们必然会在现有制度的边际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导致我国非正规金融最终得以产生,发展和壮大。由此可见,我 国的非正规金融具有 内生性 ,因此对非正规金融不能采取简单的取缔态度,必须通过立法途径引导非正规金融合法化,正规化,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的现实,政府更应当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杜朝运,许文彬。制度变迁背景下非正规金融成因及出路初探[J]。福建论坛,1 999,(3)。

[2]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4)。

[3]柳松,程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4]孙莉。我国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内在性及其正规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2)。

篇11:对方志档案的价值分析的论文

对方志档案的价值分析的论文

方志档案被提出至今已三十余年,学界对其研究已较为成熟。然而,实际开展该项工作的方志机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方志机构对方志档案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到位。本文旨在探析方志档案的重要价值,以期提高方志机构对方志档案的重视程度,建立、保存方志档案,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方志档案是在编修志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档案价值存在多个维度:从作用上看,它具有历史价值、经验价值、资料价值、科研价值等。从价值性质上看,它具有凭证价值。从时间上看,它具有现实价值与长远价值。本文仅从作用的角度研究方志档案的价值。

一、方志档案价值

1.历史价值

方志档案记录了某一行政区域内从有记载人类活动开始至今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演进,为历史真实情况提供证明,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者事物本身有特殊意义。方志档案是历史凭证,具有历史价值,它是方志档案最为重要且最为根本的价值。黑龙江的旧志文献资料,如明正统《辽东志》、弘治《辽东志》、嘉靖《全辽志》、康熙《盛京通志》等,这些方志档案资料都记述了该历史时期黑龙江区域内包括龙江、景星、泰莱等24个县旗的历史演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资料价值

方志档案的内容涉及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同时也包括当地的民情风俗、方言、姓氏、人物等,具有范围广、内容全特点,被人誉为“信息库”,为修志提供重要资料基础,为各项科专业领域工作也提供资料支持。目前多数方志机构的资料工作普遍存在“重用轻管”的现象,致使资料边用边丢,需复核时难明出处;资料还没用就遗失。若这些方志资料继续因不被重视而遗失,将是方志界重大的资料损失。

3.经验价值

一是对修志工作的经验价值。方志档案包含方志机构的文件和其他文书材料,如修志工作中拟发的计划、意见、规定、简报、总结、守则、制度等,既含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现实编纂经验,是指导修志工作的重要文献,对发展方志理论、建立新方志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对其他专业工作的经验价值。方志档案中涉及各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材料、技术情况说明等,这对各个专业领域更新技术、发明创造都有着借鉴意义。

4.科研价值

方志档案中包含的旧志、旧文献、古籍档案是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珍贵史料,是从事史学研究和公众寻根访祖的重要材料;包含的各专业的原始档案材料,形式上包括文献、图表、图片、碑文、资料汇编等,蕴含丰富的信息,对各专业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工作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

二、方志档案价值特点

1.方志档案价值的潜在性

方志档案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被开发利用时,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方志档案在被开发、应用前,其价值处于沉睡状态,需要在社会需求下,通过主体开发、利用,才能将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2.方志档案价值的相对性

方志档案的价值大小是有一定客观标准的,但也受环境的影响发生升降。譬如,当社会对非常关注经济领域时,公众对经济领域的方志档案需求度升高,该项方志档案的价值大于其他领域的方志档案,同理,当社会关注度与需求度降低时,其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三、对开展方志档案工作的启示

1.去伪存真,完整留存

方志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推进方志事业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贡献不可估量,建立、管理方志档案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由于方志档案的价值具有多维性、潜在性和相对性,其真实价值难以判断,况且,目前广大方志工作者的档案意识薄弱、档案知识储备匮乏。因此,对尚未开展方志档案工作的方志机构来说,首要任务是对方志资料进行真伪辨别,对通过论证,直接可以推出为错误、不实的材料予以剔除;对正确和存疑的材料直接完整留存,将其作为方志档案资料。

2.制度先行,有序归档

建议各方志机构结合方志档案资料的存储量和存储特点以及档案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的实际,制定方志档案鉴别、归档、管理规划方案及相关制度,按照方志档案分类,分批次有序开展方志档案工作。

3.开发方志档案

开发方志档案是最大限度实现方志档案价值的途径之一。在开发方志资源与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上,结合社会公众的需求点,整合分散、零散的方志档案,深入研究灵活创新,形成成果,推进方志工作与各专业工作的发展。

综上,方志档案是修志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需要学界高度重视其价值及作用,建立、管理、开发方志档案,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

篇12:观念法文化对制度法文化的滞后分析

观念法文化对制度法文化的滞后分析

我国当今法治建设存在着观念法文化对制度法文化严重滞后.由于深厚的.传统法观念的影响和我国法治建设整体推进的不足导致这种滞后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法律心理对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滞后,法律意识对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滞后及法律思想对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的滞后,只有实行观念法文化和制度法文化的整合才能解决.

作 者:沈寨 SHEN Zai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OF 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年,卷(期): “”(1) 分类号:G04 关键词:滞后   观念法文化   制度法文化   整合  

篇13: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文化分析论文

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文化分析论文

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对民族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交相辉映,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而现代服装设计对民族元素的运用也呼应了我国发展多样的民族文化的特色,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明的体现。民族传统元素不仅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精华,民族元素在我国现代服装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中式面料、中式剪裁、民族色彩、民族图案(龙图腾、飞天图腾、凤凰图腾、麒麟图腾等传统吉祥图案等等)的运用。

在 年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NE?TIGER 服装品牌为全世界带来了一阵高级定制的中国风,本系列在民族元素的运用上,大胆张扬,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在本系列的设计上,整体的服装风格是以我国旗袍的样式为主,在细节设计中,又大胆地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旗袍的下摆运用多层的鱼尾裙设计元素,做出惊艳的效果;服装的面料采用天鹅绒进行镂空设计;在西式的礼服款式上,加入敦煌飞天图案等。

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对民族元素的运用,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象征,这正是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魅力所在,这使我国的现代服装设计可以走向国际,彰显中华民族服装设计的独特魅力。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魅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不仅形成独具一格的个性,还形成一种对文化积淀的美。

现代服装设计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现代服装设计不仅采用新的设计工艺,如印花、激光切割工艺等,同时也大量的运用民间传统工艺,例如,刺绣工艺、云锦工艺等。我国的云锦工艺是服装工艺艺术一枝独秀,云锦的诞生于苏州,它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云锦工艺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工艺至今无法用机器替代,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 5- 6 厘米,其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变化多样。在古代,云锦仅仅被用于皇家服饰,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云锦这一历史文化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以及文化时尚紧密结合,赋予了现代服装设计新的活力和应用价值。

民间服饰工艺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形式,传统工艺制造出来的服饰一针一线都体现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工艺逐渐走向衰败,高科技大批量的机械生产工艺取代了一部分传统服装手工工艺,但传统工艺无法全部用机器所替代,机器只能模仿手工工艺的制作方式,从实现结果来看,手工工艺的生动性机器生产是无法替代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挽救了这些传统服装手工工艺,推动了我国民间手工工艺的发展。例如,现代服装设计对民间传统工艺的.运用,使得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设计形式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设计制造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入刺绣工艺、扎染工艺,为现代服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例如,传统的刺绣工艺无法达到大规模生产的目的,现代的机绣工艺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刺绣生产。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在对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运用上,即起到推广的作用,又为现代服装设计本身增添了色彩。

现代服装设计跟传统服装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服装设计在设计技术和形式上比较单调,而现代服装设计不仅融合了现代设计技术,也适当地继承了传统手工工艺,并把传统手工工艺做细做精。同时,从很多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传统手工工艺的身影,传统手工工艺的运用使服装设计更具有韵味、更有文化、更有价值,把服装刻画的更加生动。

现代服装设计的色彩魅力

色彩体现了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魅力。现代服装设计用色大胆,各种色彩的搭配处理十分完美。现代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方式,搭配方式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相邻色搭配、互补色搭配、对比色搭配、同色系搭配、无色系搭配。这些色彩搭配原则都是在创新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对服装色彩的研究说明,色彩是服装给人的第一直观感受,色彩搭配合理能为服装设计的效果加分,色彩搭配不当可以直接毁了整个服装设计。在现代服装设计对色彩的发展上,出现了专门的色彩研究机构,他们每年或者每个季度发布流行色动向,流行色对于引导服装行业进行服装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多彩,且搭配合理的服饰特点,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色彩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对色彩的选择不尽相同,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同一了一类人或者一类情感,服装的色彩不但可以表现人的特点和个性,还可以折射一个人的心情。例如,穿着大红色服装的人,我们就会联想到他(她)将要参加谁的婚礼;比如参加丧礼时,人们会选择黑色或者白色服饰来表示哀悼之情;穿着色彩艳丽的人,我们认为她(他)性格活泼;穿着色彩灰暗单调的人,我们认为她(他)性格内向。

结语

总之,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这不仅体现了现代服装设计的精华,在现代设计手段上结合了中西方现代流行的工艺手段、流行色彩和生产模式,同时,在设计工艺和设计元素上传承了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之特色,使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屹立于世界服装文化中,成为最为闪亮的一枝独秀。

篇14:分析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关于分析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论文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划分过细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学的整体配套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为低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容划分过细,使得学生兼顾的课程过多,无法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酒店、餐饮、旅行社、旅游物业、旅游交通、商务旅游与会展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单一的课程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教学还保留传统的模式,将大部分的课时花费在外语以及政治等一些基础课程上,大大占用了旅游专业的课时和大量的教师资源,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无法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而在国外,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将该专业设置为接待管理学、休闲学等类别,注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2、课程制定不符合旅游行业需求

当下,大部分高校在制定旅游课程时,没有深入探讨整个旅游行业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时也没有邀请相关资深旅游人士共同参与探讨研究,使得课程的制定并不符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另外,由于在更改高等教育教学计划问题上,我国操作程序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改的课程很少,而且教学计划制定时间久,所以导致了旅游教育课程的制定长时间同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相呼应。同时,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在课程制定方面较多的受到原专业课程的影响,例如前专业是学习历史的学生,课程大部分以史学为主,这种因人设课的现场使得与旅游行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背道而驰。

3、教师资源较为薄弱

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高校的教师资源显得尤为薄弱。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资源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在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实践水平方面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专业要求。另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职位有限,在学历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普遍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学位,而大部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在学历上又难以到达要求,这就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较为低下。

二、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的措施

1、明确制定专业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我们应将管理型转化为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服务素质教育,培养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业人才。在旅游专业课程中,要着重增强实践、法律、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保障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水。教师在教育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认真敬业的精神,有效的调节学生自我情绪的控制力,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与外界交流时,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水平。

2、弱化专业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思维转化性,导致学生的就业面以及知识面受到限制,抑制了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尊重学生本身的意愿。所以,弱化专业方向,给与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课程,降低固定专业课程的课时,从而保障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将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学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

3、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在制定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全方位调节专业课时、技能课时、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专业,要求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所以应该减少课堂授课,尽量以实践和模拟的方式进行授课,有效的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尽量调节拓展课程体系,加强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教学比例,运用学术讲座的模式教学一般专业课程,着重增加学生的课外教学,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旅游职业资格职称等级考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促使学生全方位的掌握旅游专业知识。

4、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应该不断加强与国际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的旅游教学方式,有效的增强与国外旅游公司之间的学术交流、经验交谈,合理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采取“交换生”的模式,与国外优秀高校进行学员培养,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

5、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的同时,要将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可以将教学楼改造成教学酒店,以酒店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旅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和服务素质要求,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逐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降低学生单次实习的课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次数和类别,实施实习岗位交换的模式,以一实习一理论的方式,将教学模式交错展开,全面的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还处在一个发展时期,整体的教育规模较小,还不能全方面的达到我国整个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旅游教育的重视,意识到旅游教育在整个旅游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要依据实际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制定专业培养方向、弱化专业方向、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国际间旅游的交流、加强实践交流,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迅速高效的进步。

篇15: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近年来缺乏关注,面临衰退危机。根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戏曲种类在1983年有373个,而到剩下了286个。业内专家估计未来戏曲剧种的消亡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戏曲传播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这门艺术是去是留?它的当下价值究竟是什么呢?而在笔者看来这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而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戏曲艺术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门艺术需要继承和发展;二是它对社会、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传统戏曲需要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的道德感需要继承

中国戏曲历史若从西汉时期的百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它根植于民间乡土,与人民群众感情深厚。而正如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所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在学校里上政治课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听戏听出来的,都是从剧场里慢慢熏陶出来的。中国戏曲里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都有。可以说戏曲不单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甚至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

(二)传统形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

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我们没有理由去舍弃这块瑰宝,更应该在当下逐渐消亡的趋势下保护和发展这门艺术。

当下的流行音乐中也会加入戏曲元素,如周杰伦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剧的青衣唱腔演绎,而陶喆的《苏三说》用到了京剧《苏三起解》的旋律等,还有一些歌词创作会借鉴戏曲剧目的念白。这些都说明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娱乐中还是有地位和价值的,戏曲艺术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蕴,这是不同艺术的相互碰撞与切磋融合。

所以社会在发展变迁,传统戏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一味墨守成规只会继续衰退,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开出时代的新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二、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

(一)提高个人文化品位

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多寄情于梨园,而他们编写的剧目都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爱国情感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戏曲艺术表演有着独特的美感,演员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即是千军万马,它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语言、旋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这种抽象、写意的表演耐人寻味,这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领悟传统文化底蕴、提升人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丰富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十分重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艺术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10月29日国家京剧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进行了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让在场的五千余师生们享受到一场精彩绝伦的京剧文化视听盛宴,感受到了国粹艺术的非凡魅力。这种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展开,能够普及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经典进而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这对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中华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

传统戏曲融合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反应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有着宣扬和教化的功能。古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中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是说戏剧有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就像儒家提倡礼乐教化一样。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广泛传播。也需要创作者创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戏,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传统戏曲艺术既是历史的,又活在当下,它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要在保持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改进,使其精神风貌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中国戏曲永远在世界艺术之林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韦雨舟整理。中国戏曲的文化价值理念[N].北京日报,-03-13018.

[2]安葵。戏曲艺术在继承革新中发展[N].**日报,-12-30006.

[3]朱恒夫。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N].解放日报,-06.

篇16:我国唐代体育文化研究论文统计与分析(-)

我国唐代体育文化研究论文统计与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学者2001-20在唐代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唐代体育文化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队伍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特色研究领域协作、重要研究成果发表、重大研究项目立项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作 者:张宝强 陈小龙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咸阳,712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 分类号:G80 关键词:唐代体育文化   研究论文   发展情况  

篇17:外向型发展战略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论文

外向型发展战略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论文

一、引言

我国于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三年多来我国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很好。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9.3%。当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效应,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影响是利大于弊,而且我国经济还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利益和发展契机。

笔者的观点是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贸易实力已经大大增强,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能力。我国完全有能力像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那样,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到国际大分工和经济合作当中,通过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经济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固步自封已经是被抛弃了的陈旧思想。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以此来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因此在全球化的问题上,我们不能趋而避之,这是不明智的选择,而应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兴利除弊来达到我们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

二、新加坡出口导向战略的绩效

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典型代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通过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90年代,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是什么力量促使新加坡的经济如此快速地增长呢?关键就在于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的巨大作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经济增长迅速,各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方兴未艾,新加坡就是抓住了这一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的产业在出口增长的拉动下快速发展,从而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因此,出口导向战略对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其对经济发展的绩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60年代,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4.2%,7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20.2%。1986年,新加坡的贸易总额比1960年增加了13倍,年均增长10.6%;出口总额比1960年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71%。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罕见的,也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快的出口贸易增长,才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在出口产品中,本地产品出口的增长快于转口贸易的增长,也就是说本国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出口增长更快。在出口总额当中,本地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迅速提高。1965年,新加坡的本国产品出口额为7.62亿新元,仅占总出口额的25.5%,1975年增加至75.4亿新元,比重超过50%;1980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62.3%。本地产品出口额比重的上升,标志着本国出口工业的发展,标志本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这必然会带动本国工业企业和整体经济的上升。

其次,新加坡实施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不仅使出口贸易得到迅速扩大,而且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在各个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迅速变动的情况下,新加坡的出口也由初级产品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用品,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使新加坡由原来的依赖转口贸易的单一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自由港的多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这种出口贸易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结构的优化。

总之,新加坡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是其成功的关键。

三、我国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能力及利益分析

要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我们要弄清楚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只有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我国的出口产品才会具有竞争力,我们才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社会福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我国的经济实力作一番阐述,看看到底我国有没有能力参与国际大竞争。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经过二十几年的强劲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六,完全有能力投入到国际经济的竞争大格局中去。我国现在的很多产品,如小麦、钢铁、棉花等等的产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我国有13亿人口,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国吸收的国际投资,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都相当快。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正在迅速提升。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参与国际竞争。比我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尚且敢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入世寻求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参与国际经济增长利益的分配。我们的比较优势显然比那些落后国家更多,更明显,我们完全更有能力在竞争中获取利益。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完全可以融入到国际经济的竞争大格局中去。我国的比较优势相当明显,我国的资源禀赋优势就在于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这使我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近几年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以如衣服、鞋帽、玩具等等轻工业品为主,这些行业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使得我国的这些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这些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以此来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且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的国际转移,我国可以吸收外资,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这既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又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产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对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等等现代化目标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出口增长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很多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以前我国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竞争。并不是我们没有资源,没有能力去促进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我国的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电视机市场都是被像索尼、东芝、松下等等这些国外品牌所占领。我国本土的彩电企业竞争力很弱。但到了90年代末,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却变成了长虹、海尔、康佳、厦华等等这些国内品牌。我国自己的彩电厂商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市场开放,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的彩电产业并没有被击败,而相反却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说明一个问题,竞争的加剧是我国产业发展一个很好的推动剂。特别像我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竞争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其它的很多行业,像电冰箱行业、空调行业等等都和彩电行业一样。正是在激励的国际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的这些行业才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可见,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这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激励方法。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不可忽视。对外贸易是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虽然有些学者曾做过测算,得出的结论是对外贸易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大,但这只是以贸易额来测算的。贸易发展带动了前线和后线产业的极大发展。贸易行业增加了就业量,加快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写字楼的开发和建设。这些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在沿海的一些开放城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旦对外贸易受阻,很多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要受阻。实行外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些沿海城市的对外窗口作用,更好地促进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潜在的风险分析

当然,实行外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也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利的影响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我们在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对这些威胁提高警惕。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据有些学者测算,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有可能被拖入国际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中去。这突出地表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上,东南亚国家货币的贬值造成我国出口的大量受阻。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且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国有可能会失去部分的经济自主权,经济决策将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及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这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将够成很大的威胁。

我国宏观调控体系还在建立之中,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及政府决策的效率和透明度有待提高。这也是由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所制约的。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就会大大减弱。很多竞争力差的弱势产业,也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进行适当的保护。

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很大,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能力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这可以促使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利益相当困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个地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差距悬殊,这个就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宗永顺,徐思生:《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战略选择》,载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2、张永胜,王彦庆,刘凤:《入世与我国国际时常战略选择》,载于《商业研究》2001年第六期

3、王元璋,梁光伟,赵中杰:《经济互补论——兼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载于《江汉论坛》2001年第10期

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的教学反思

古代科举制度

高一历史说课稿精选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600字

读书报告

科举制度废除

科举制度的影响

江南风格葫芦丝作品的研究教育论文

喜欢的历史课作文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举制度对我国制度文化的价值体现分析论文(推荐17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第二学期2022-12-19

博士论文摘要多少字2022-12-17

科举制度的创立的初一历史教案2023-07-15

毕业论文摘要多少字2023-08-25

科举制度始于2023-07-30

科举制度2024-04-04

对组织胚胎学实习课教学的思考论文2023-08-11

现代政治文明的源起及演进2022-11-11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教学计划2023-11-14

浅析中国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论文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