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共11篇)由网友“五年驾考三年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筑及建筑污染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应更加注重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建筑规划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既保证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又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有效措施,使二者在相对对立的关系下协调共存。
1建筑规划对环境影响
(1)建筑规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要降低城市建设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必须要在对当地城市发展有客观准确认识的前提下,明确建筑过程对于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如何将此影响降至最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在人类对于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如果无度的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改造,以至于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将面对资源枯竭的局面,承担自身造成的恶果。只有以环境承载力为制约,并在此范围内进行相应的建筑规划,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将建筑规划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将环境、经济、技术有机结合,对建筑体系加入环保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解读。(2)低碳建筑是打造绿色城市的关键一环。低碳建筑的实现,需要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期内,减少能源的使用,这涵盖了土地获取、规划、设计、施工、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等方面的内容。(3)建筑环境这种环境形式,是在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下,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把建筑环境作为城市环境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它能够保证人与自然有序的达成和谐统一,建筑作为为居民服务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建设中机械的存在。
篇2: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
2.1建筑规划工作必须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许多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变得更加珍贵,如果再因为环境污染而破环了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自然环境虽然非常珍贵,但是它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如果大量的人口和建筑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极限。所以建筑规划工作就是要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只有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建筑规划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建筑规划的价值所在。
2.2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建筑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环境更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二者要和谐共存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需求。只有达到建筑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中,要想实现两者的平衡就要通过手段对自然环境加以控制。城市建筑的增长速度、品质要求也都对保持二者平衡产生很大的影响。
2.3重视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
在城市建筑与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筑环境应运而生。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是指在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注重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重视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增强城市的功能性。建筑环境是传统的建筑领域的一次飞跃,更加注重建筑的质量而不仅仅注重数量。
篇3: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
在建筑规划中融人环境保护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现实的工程情况不断摸索,逐步落实环保设计。就目前来说,可以从低碳建筑,室内绿化,城市通风等为切人点,不断改进与完善,逐步实现打造绿色建筑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可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环保技术:
3.1有效的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技术主要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的一项供电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可以将光伏电池板设置在建筑表面,为建筑提供一定的电力,减低建筑的电力能源消耗。
3.2有效的利用自然光
利用自然光实现地下室的'照明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照明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玻璃纤维制成的导光材料将自然光引人到地下建筑中,实现照明的目的,从而降低电灯的使用量与建筑的电力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3.3有效的利用自然风
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在建筑设计中使用自然风也逐渐流行起来,一般来说当前建筑中的自然风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①通过巧妙的设计产生自然风,利用产生的自然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②在建筑顶部安装无动力通风设备,通过该设备引人自然风达到调节的目的。
3.4有效利用地下水
地源热泵技术具有维护成本低、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输人少量的陆地浅层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这项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地下水,也不会对其造成太大影响,因此是一项应用非常广泛的节能环保技术。
4小结
环境保护是在建筑规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随着中国工业的崛起,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在建筑规划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其中在发挥建筑本身的环保功能性上尤为重要[1]。城市高楼林立的同时可能伴随的是噪声、空气的污染,所以在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科学的研究相关技术及相关法律,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手段融入建筑规划中,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映琦.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12:51~52.
[2]万枝军.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探讨[J].江苏建筑,2015,S1:5~6.
[3]廖韵.浅谈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J].门窗,2015,12:68~69.
篇4: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
【摘要】环境问题在各行各业都已经成为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在建筑业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以注重环境保护为前提进行建筑规划是势在必行的。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的规划和先进的理念完全可以实现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这也是建筑领域的一大突破,但是,要想将二者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全面落实仍需要一定时间,这就更需要政府、建筑规划人员和百姓共同努力,进一步监督促进建筑规划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城市的居住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本文就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简单的阐述。
篇5:建筑环境与风水论文
建筑环境与风水论文
摘要: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虽有迷信的色彩,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优劣选择,创造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风水学,居住环境,天人合一,现代人居环境
1、风水学的概念
风水,亦称“堪舆”。体现在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天星、地支之中,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它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应。对传统住宅、村镇、城市的选址及规划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起到正面的作用。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朝风水家郭璞的《葬经》,郭璞在《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这就是说人的墓地周围要有树屏蔽,才能聚生气,还要有水环绕,才能保持生气,这就叫做风水。历史上,风水的称谓繁多,诸如堪舆、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后来统称为“风水”。
2、风水学与古代聚落选址
在中国历史上,,从聚落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到施工营建,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无不受风水影响,风水理念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全过程。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水学的概念:风水学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术数”学问,它通过直接阐发和运用中国固有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如阴阳、五行八卦等),通过理论思维和附会类比的推演,建立一套直观的营建选址和空间经营的准则和方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作为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有着独特的选择模式。人们通常把风水地的构成概括为五个方面,即龙、砂、水、穴、向五大因子,又称为“地理五诀”。
风水中的“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确切地讲是山脊线,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它形成风水地的靠山,或称镇山。
风水中的“砂”指山,是护卫来“龙”的四周较小的山峦坡地形态。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为吉。此外,还有“水口山”,即环绕基址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
“水”指水源、水流,是实际围绕风水地范围内的大小水系及其走向流势。水能“藏气聚气”。对水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生活、农耕、交通、设险、调节气候以及优化环境等作用,于是水的选择要从水形、水质、水量、水色、水声等方面来考虑。总体来说,水以环弯、归聚、明净、平和为上。
风水中的“穴”指建筑的基址,是风水地中所谓的“生气”出露之处,为最后选定的合适位置。“穴”位的选择是风水选址的关键,是选择人居环境的最根本目的。
“向”指方向、朝向。基址的方向决定房屋的日照、通风、景观等。以我国所处的地理纬度,我国理想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但在实际中因考虑了气候、地形、景观和建筑功能等环境和美学因素,房屋的朝向只要求达到最优,并不一定要朝南。
风水地所具备的这些因素可形成负阴抱阳,被山面水的风水格局。这种格局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洪涝灾害;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局部的燃料能源。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木、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
风水格局山川聚结,通过对内外空间界合、流通的限定及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细腻处理,使“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使影响生物圈最为重要的“风”和“水”的循环、运作得以整合,于是聚落处于与自然的最佳关系中,生态良好,生机盎然。
风水学说虽然是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概念之中。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左青龙、右白虎”体现了对称美。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讲究左右对称与均衡布局。“山环水抱”和“曲径通幽”体现了曲线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体现了整体美。有山有水,有阴有阳,有高有低,井然有序。这种模式体现了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整体协调,以及所需要采取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创造了适宜于人类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3、风水学与现代人居环境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观的共鸣。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居住地是古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地,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观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有机自然观。建筑风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人居住在这个系统中,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份子,人必须同其他因子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维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
人地和谐观。即“天人合一”观或者说“天、地、人合一”观。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人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风水学在实际操作中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人地和谐的思想正是现代人居环境构建所需要遵循的理论基础。
参 考 文 献
王深法。风水理论与人居环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篇6: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1.1 建筑美学的产生。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屋 ,
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 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而“美”的最后形成, 还有赖于人的意匠, 加工和创作。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大量历史事实表明, 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 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 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 属于美的主观范畴, 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 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
1.2 建筑美学的划分。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 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 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地说, 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 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 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 它跨越单体, 走向群体, 跨越房屋自身, 走向整体环境, 跨越单体建筑, 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 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 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 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的建筑三要素。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 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
1.3 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对建筑美的解释有多种多样, 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三种: a. 新功能论 , 认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只不过在复杂而严格的功能、技术、经济条件下尽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推敲外形罢了, 这一观点基本否定了除了“形式美”以外的任何建筑“艺术美”的形式。b. 两层次论 , 认为建筑物的美可分为“形式美” 和“艺术美” 两个层次, 前者具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 而后者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 “系统” 建筑美论, 即把建筑美的意义放在宏观的建筑大系统中去考察, 一反传统的从功能到形式的线性思维 模式。
篇7: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3.1 时间与空间性特征。建筑美具有时间性, 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 不同历史时期, 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 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 建筑空间是人化的 四度空间 , 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
3.2 时代性特征。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 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 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
3.3 民族和地域性特征。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 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密斯在《 谈建筑》 中说到, “希望的神庙罗马的巴西利卡和中世纪的教堂使我们觉得有意义是在于他们都是整个时代的创造, 而不在于他们是某个个别建筑师的作品, 他们真正意义在于他们是时代的象征”。的确, 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 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 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 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 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建筑才更具有魅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 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 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 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 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
受等等许多因素, 又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主动者与被动者等等方面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 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 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傅雁.建筑美[j].中外建筑,(6):9 11.
[2]顾大治,徐震,左光之.感悟建筑美 [j]. 山西建筑,
,32( 4) : 15 16.
篇8: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摘 要】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它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从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出发,分析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
前言
人们探索美, 并努力地创造美, 但是“美是难的”, 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 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 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 如果研究美的机制, 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 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 甚至可以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求一种美的普遍规律。人类文明开始以来, 人们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劳动, 有意无意地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 这些共同经验演变成为群体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内心深处沉淀成衡量美的原型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的建筑激发出读者隐藏的潜在心理本能, 得到群体的共鸣, 于是被公认为是真正美的建筑。
篇9:建筑美学分析与论文
2.1 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 概言之, 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 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 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 通过对建筑的`审美, 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 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 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是凝固的史诗,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 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 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 并且是勿庸置疑的。
2.2 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 以及那个时代, 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
学追求。应该说,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 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 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 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 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 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 建筑美亦是如此。
2.3 建筑的实用性, 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 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 。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 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 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 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 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 可以产生愉悦, 可以激发美感, 让人感受美。显然, 建筑的美学意义, 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 建筑的实用价值, 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
2.4 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 ( 也叫观赏价值) 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 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 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 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 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 有了建筑主体, 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 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 它( 它们) 的外观、神韵
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篇10: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分析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分析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保护土壤、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械化耕作技术体系.将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小麦的试验数据与常规耕作技术的试验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小麦的'增温、保墒作用更为明显.麦田含水率较常规耕作的多2.52%,小麦个体发育健壮,平均增产1.6%,节约耕作费用45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570元/hm2.
作 者:徐国强 孙国生 赵郑华 XU Guoqiang SUN Guosheng ZHAO Zhenghua 作者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郑州,450006 刊 名:农业科技与装备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年,卷(期): “”(2) 分类号:S345:S512.1 关键词:小麦 保护性耕作 栽培技术篇11: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分析论文
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在简要概述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分析现阶段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探讨
城市管理包括前期规划管理、中期建设管理与后期运行管理三个部分。大家所熟知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段论中的管理,实际上指的就是运行管理。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它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及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当然,目前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对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所帮助。
一、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和管理缺位。在我国城市管理和规划没有悠久的历史,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法制的保障,现阶段城市管理和规划这一块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和管理缺位。缺乏法制的保障对于城市管理和规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必须要依靠法律去解决,并且有法律依据会让人们更加放心。
2、城市管理和规划缺乏大众监督。城市管理和规划是一个囊括了众多因素的庞大而复杂系统,在很多人的常识里认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是政府的职责,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毕竟人民才是城市管理和规划的直接关系者,人民才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管理和规划是政府与人民大众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在现阶段城市管理和规划中严重缺乏大众监督,大众这方面的意识缺乏,政府部门这方面的宣传也没有到位。
二、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建议
1、完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制约不法行为的规范。完善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法规,一方面有利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的依法行政。
2、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国家由各个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组成,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第一,政府需要大力宣传人民的监督权利,使人民具有监督的思想意识,同时使得大众知晓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人民大众需要提高自己的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
3、加强公众参与,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深入推行“阳光规划”,全面实施规划委员会制度,重大城乡规划事项必须经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依法公开公示城乡规划编制、修改、规划许可、违法建设查处等信息,使公众了解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情况,以便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同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它是体现政府尊重大众意愿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决策的片面性,提高管理和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培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不被时代抛弃的必然。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必须紧紧依附时代的主题。在此过程中,培训是其中一个十分值得且必要的方法之一。在培训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同时进行思想意识和工作方面的培训,二者配合在一起,才能最后表现出更完美的结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是新形势下的重头戏,它从起源发展至今,一直在不断前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和管理缺位、城市管理和规划缺乏大众监督等等。若将相应的建议落到实处,并且在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下不断地更新完善,相信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将会走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规划不能承受之重――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之辨[J].城市规划学刊.2006(01).
[2]梁晓农,赵民.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中的“协调原则”[J].城市规划学刊.2007(05).
[3]赵民,汪军.重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控制体系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06).
★ 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工业农业建筑工程管理论文2023-02-25
RNSS在电力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论文2022-08-19
水文设施工程建设分析论文2023-11-09
春节期间电网无功电压与功率因数的控制分析与研究论文2022-07-31
会计制度在医院管理的重要性论文2024-03-27
设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6-07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论文2022-04-30
康平县照明专项规划浅论论文2022-05-22
我国建筑节能财税政策研究论文2022-08-09
浅谈建筑节能工程管理现状分析论文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