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

时间:2024-01-31 07:27:4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共11篇)由网友“weiyu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

篇1: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

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

一、传统石材在建筑中的使用方法

(一)堆叠

石材的堆叠是绿色建筑的起源,建筑师挑选可塑性好的并有独特艺术美感的石材,在不用任何粘合剂的情况下形成的壮丽建筑造型,就是石材堆叠的作品见证。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大峡谷和意大利的山洞是最早对石材的运用。石材给人的稳固及厚重感使人在建造洞穴时很有安全感,会给人沉稳的力量感。它的肌理经过岁月的冲刷展现出震撼沧桑。并产生对时间流逝的生命美感,叠砌的阵列感会更加强化了石材的生命美。

(二)采光

石材因其在建筑中门窗的结构建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围合作用,镂空的采光口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在地面和墙壁上产生光影,光影的轮廓因石头的各种不规则边角呈现不同的形态,展现出光与影的艺术美。(三)石材与其他材料的组合。任何一种材料都不可能独立诠释在建筑中,通常会与多种材料结合使用。它与水泥、沙子和颗粒等混凝土原料结合,可以为建造增多环保成分,成为大多数的建筑空间。其中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就是密斯的作品,他提倡把石头、玻璃、水和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建筑设计的魅力就在石材基地和木制建筑墙体设置表现匀称,卵石发挥衔接与过渡作用,粗糙墙壁纹理营造简单气氛。

二、传统石材在早期建筑中的表现

(一)古埃及时期

石材在建筑中使用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金字塔时期,因为古埃及人相信,石头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不朽的,所以不管是建筑还是雕塑中始终让石头保持原有的外观和状态。

(二)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人用石材做雕塑是石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石材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潜力被希腊人充分挖掘出来,石雕柱式是最显著的表现方式之一,它的雕塑及石雕柱式在当时对人们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希腊人建立了石装饰在建筑装饰行业的美学模范,石材丰富了柱式语言并被巧妙利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和过程模拟。希腊人则完全用古希腊的做法,揭示了石头雕刻的潜在美感。例如:古希腊人的建筑在不同的建筑中为石材增添不同的人文精神感染力,这完整体现出古希腊时期的石材雕塑材料在建筑中的充分运用。希腊人的石材雕像现如今还伫立在大街上,影响与熏陶着前去观赏他们的人们,这些艺术珍品影响可谓深厚长远。

(三)古罗马帝国

石建筑辉煌史发生在古罗马,罗马帝国继承了希腊的宗教。传统寺庙中石材是主要承重结构,并开始有装饰功能。

(四)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由承重的石头建筑和琢石构成。这座哥特式的石头建筑,经历2,是巴黎最古老的最大的建筑景观,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圣母院内石刻为主要建筑材料,装饰风格既大气又华丽,石材被发挥得恰到好处,质朴的氛围不失华丽,完美诠释了教会的亲和力,以及纯净大气和神圣的气质。

三、现代石材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

(一)石材在现代技术下体现出的本质美

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有些材料应该是光滑的、美丽的,如瓷砖、玻璃。有些材料是简单的、复古的,如木材。而石头则是最简单自然的,没有任何装饰。人们应该充分尊重每一种材料的性质,让它发挥真正的魅力。当代的石头建筑,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的是石材的装饰作用,而不是承重结构功能。材料市场上到处都是石头,一切是相同的模具,这是石头吗?如果是这样,与人造玻璃、人造地砖相比,石头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因此,石材就该有石材的样子,石材是有性格的,或许它应该是沉重的、大体积的、自然的,不应该与其他材料相一致。

(二)在现代建筑中体现的案例

在法国有个不得不提的建筑便是高迪的建筑作品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高迪特立独行的'建筑总是以一种惊艳唯美的影像出现在人们面前。高迪对材料的掌握达到了极致,他用陶瓷、搪瓷和马赛克镶嵌成奇数拼贴,所有的事情在忘我的激情的矛盾下共同推动,已经失去控制的能源附在双曲静态结构框架上。只有高迪可以把这种疯狂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如马赛公寓的马赛克拼花。

四、结语

石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的作用随着时代变化而日益转变,展望未来石材在建筑中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被合理地运用,并展现出它的环保绿色生态美。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光线和功能需求,与石材有一个更贴合设计构思的新交流。相信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在西方建筑的不同的历史和文化阶段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怎样它的魅力仍然是不变的,应该有越来越多人去慢慢挖掘研究隐藏在石头中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篇2:建筑空间中比例和尺度的运用论文

建筑空间中比例和尺度的运用论文

一、比例和尺度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两种属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美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与审美需求,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们遵循一定的法则。建筑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定量甚至定性的工具,美的判断与人们的心理和视觉直接相关;无论是建筑的外观美,还是建筑空间的内部美,都离不开比例和尺度这一特性。比例和尺度协调的建筑造型不仅美观,而且使用合理,给人以舒适、愉悦的精神感受,比如现在很多已建或在建的新农村社区建筑,按照一定的比例,满足了理智和眼睛要求的特性,以及他们采用体现实际大小与给人印象真实大小相一致的自然尺度,给人带来了温馨、舒服、自然、和谐之感;儿童建筑采用较小的尺度,给人以活泼、娇小、亲切的感觉;一些纪念性建筑则采用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超乎自然的尺度感,给人带来庄严、肃穆、崇敬之感。

二、比例和尺度的运用

以两幢建筑为例,一是中国古建筑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由于中国古建的数与比例概念与中国人宇宙观和世界观息息相关,所以中国古建筑常以“3”为模数,其决定性因素是结构形式,艺术与结构的统一则更具有艺术价值。中国古建筑的优美比例主要来自于木构件受力最合理的.截面及搭建,分析古建筑具有优美视觉效果的实例,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和几何关系。例如,佛光寺大殿的立面就包含小整数比的关系:4:5和2:3,剖面中斗拱的高度与柱高的比例为1:2,屋面坡度为2:1。二是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数学可以达到真正的完美,他推崇精确性和几何性,认为建筑的本质应该是几何关系和正确的比例系统。因此他创建了模度理论,是结合了黄金分割的人体尺寸组成的一组数据。马赛公寓则是模度理论的成功运用,在马赛公寓中每个住宅单元由楼梯链接上下两个2.26米高的空间构成,起居室通高,3.66*4.8的大玻璃窗提供了开敞的视野。在马赛公寓中从整体到细部的尺寸都严格按照模度中的数值。模度理论有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是人体尺度,一是黄金分割。也就是说,合乎人体的建筑尺度给使用者带来最舒适的居住体验,而黄金分割带来的是和谐悦目的比例。模度理论对建筑设计具有重大意义,但其数值过于零碎对构件的预制和施工不利,因此它并没有在设计领域延续并发扬光大。

三、结语

建筑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各种需要,在这个竞争与发展并存的社会中,建筑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追求。所以比例和尺度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属性要求我们做建筑设计必须要对建筑的比例和尺度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全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扎实建筑的基础,才能构筑出流畅、端庄、和悦、典雅的建筑。

篇3:生态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生态理念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1地域建筑中的生态理念及影响因素

1.1生态建筑的内涵

国内外对于生态建筑的定义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大幅度恶化;第二,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第三,充分回应地域自然环境的建筑。生态建筑是以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生态哲学)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1.2生态建筑的评判依据

1.2.1建筑成本在生态建筑建设中,要获得建筑性能,势必需要相关成本,如原材料、建设、再生以及处置成本等。采取合理技术和措施降低成本,同时达到提升建筑效益为其本质目的。如材料选择可以偏重集约度小的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增加其利用功效。1.2.2建筑性能建筑使用过程中,对于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实用性、方便性以及建设难易程度等就是该建筑性能的表现。实践中,通常采取设计优化成本,综合统筹相关因素,以达到提升建筑综合效益之目的。而生态建筑的评价指标,则容易明晰建设生态建筑的目的,有利于权衡生态建筑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对相关专业人员在众多纷杂的要素中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1.2.3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的主要结果就是所造成的损失和付出的代价,这些损失或代价主要通过环境污染、资源耗损、健康损害、物种多样性弱化等所造成。因此,要提升生态建筑的综合效能,就需要科学合理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环境的影响力度。

2地域性建筑中的生态建设的限制性条件

当前,通过对于我国已建或在建生态建筑项目的研究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经济是瓶颈

尽管生态建筑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投资和使用主体的不同,往往较高额度投资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此外,所投资建设的生态建筑的受益者往往是社会或使用人,因此,该问题是有碍投资方投资的关键因素。

2.2配套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

这一点国外做的比较好,就拿屋顶绿化举例而言,日本、新加坡、荷兰等国家法律规定,对于新建项目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屋顶绿化建设。尽管我国建筑相关法规也做了一些规定或提及,但大多是参考或者是建议,缺乏可实施性和操作力度。

2.3理论不能正确指导实践

当前来,生态建筑相关理论已被我国建筑设计师掌握,但在实际应用环节,设计师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经济、行政、工艺等)或主管因素(知识结构等)的影响,进而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如耗能较大的玻璃幕墙在生态建筑上的大面积应用就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反面教材。

2.4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由于生态建筑牵扯面较多,工序较为复杂,这就要求管理方、决策方以及使用方共同参与、协调运作。为使三方在生态意识方面达成共识,科学合理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地域性建筑中生态化对策

3.1适应地域自然环境

由生态建筑的内涵来看,生态建筑的建筑环境近似是一种生态平衡。而建筑设计师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现有基地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相关要素,通过一定的技术策略(如材料的选择、建筑形式等),达到一种建筑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到得“共生”。所以,如果做到了新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那就实现了建筑的'生态性。

3.2使用者积极参与

作为多数物品的供应者和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使用者要积极参与到生态建筑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要和设计方、施工方共同探讨、商议,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使用者的有效参与,可以使设计更为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另一个层面而言,这更是体现了一种公平、融合以及稳定,具有较为积极的生态意义。

3.3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设计

生态建筑的经济性设计,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省钱。这里的意思是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降低投资、提升建筑性能。在生态建筑的建设中,要放眼全局和整体,要贯穿现在和未来。近期来看,相关材料的应用可能会增加造价,但从远期来看却效能显著。因此,对于生态建筑的造价和运营消耗之间的关系,要科学合理权衡。生态建筑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我国政府要通过不断健全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激励、确保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确保生态建筑建设的可实施性。建筑专业人员要进一步吃透相关原理,加强对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学习和借鉴,并结合自我实际创新应用。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在我国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现状下,生态建筑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结语建筑的形制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区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地域辽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南北传统建筑的形式姿态万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一下几点: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人文因素等。因此,中国建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历史与民族传统,实现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尤其是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造型语汇、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因素,追求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通过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材料、技术和构造方法,来构建既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又有中国文化气息的优秀建筑。

篇4:材料在西方古典建筑中的运用及表现

几个世纪前,西方的古典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就是各种颜色的砖石。他们用砖石来装饰墙面和地板,将砖石拼凑成各式美丽的图案。以砖石建筑为传统的西方古典建筑发展中,其建筑风格发生了多种变化,本文从材料表现与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分析讨论。

1 西方古典建筑的材料。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建筑的最初目的就是躲避风雨和野兽入侵。当时多是就地取材,当时荒野之中最常见的土和木则是最广泛的材料。随着文明的发展,两河流域的河流两边不断冲击陆地而形成的黏土以及芦苇,则为用作建筑材料。此外,古埃及时代的建筑,也是用芦苇、黏土、木材等建造的。后期的一些神庙遗迹中,还能发现很多的方木。就算是砖石结构的经典,古希腊神庙,经考古发现其最初也是土木结构。

但土、木结构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够坚固,容易被风雨侵蚀,当随着宗教的传播,西方建筑开始追求更加坚固、永恒的宗教建筑以及精神领导的纪念建筑时,土木结构开始逐渐被质地坚固的砖石所取代。由于石材本身较为坚固,可以抵御时间的考验,因此被赋予了永恒的象征意义,这一象征意义使有宗教信仰的西方人迅速对其认同。可以发现,西方从史前的巨石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时代的金字塔群,再到古希腊时代的神庙群,都说明了教堂和宗教们对砖石材料的认同,这也证明了另一个问题--西方古典建筑的材料,来源于宗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以及石材的牢固性[1].

篇5:材料在西方古典建筑中的运用及表现

2.1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位于欧洲地中海和西部爱琴海沿岸,也是欧洲文化的起源。古希腊建筑是整个西欧建筑的启蒙地。由于希腊的.特色地理位置,分布有很多大理石结构的山脉。因此,早在几千年前,希腊人在建造房屋时,除了屋架外,其余所有的部分均使用石材去建造。神庙是古希腊最主要的大型建筑,最有特色的是其建筑中的柱廊。

由各种各样柱式的组合,所构成的石材的梁柱与列柱,其雕塑感极强。柱子上还多用一些线条进行装饰,特别是梁柱,基本上都有花纹。其建筑风格较为爽朗,与自然环境较为融洽。由于石材独有的耐压特性,使其建筑特点就是密柱短跨。这些花纹、梁柱、列柱的艺术处理,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后期古希腊建筑的种种改进与发展,也都没有这三个方面的范围。至公元前六世纪,柱式建筑已基本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工艺,这也是后续古罗马人们所称呼的“柱式”.古希腊时代的古典柱式一共有三种样式,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其具体形状如图 1 所示。

柱式建筑本身的几何化象征与人格化特色,以及受柱式建筑影响的对建筑竖直比例的强调,由此形成的立体式构图模式,对后世西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古罗筑。

古罗筑主要是在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古罗马的建筑类型丰富很多,建筑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古希腊建筑工艺上建立了一套新的科学的建筑理论,这套建筑理论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建筑行业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古罗筑最大的特色就是天然混凝土的运用以及“券拱”式建筑结构。因为古罗马处于火山地区,有很多的火山灰,罗马人在建筑过程中,发现如果将这些天然的火山灰再加上砖石,则可以产生很强的凝结力。使用这种具有强烈凝结力的材料,可以极大的提高拱券的跨度,改进了建筑材料的受力状态,建筑了多种劵柱式、高层的建筑。给西方古典建筑带来了本质化的改变,得到了空间效果。

除了券拱式的建筑结构之外,古罗马在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根据罗马人的审美与新的建筑技术,对其进行了继续与发展。他们继承了科林斯式,用来建造规模庞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群,并在柱式顶部增加爱奥尼克的柱头,使其更加华丽。此外,罗马人还在三类古典柱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塔斯干式与复合式,这两种也被叫做罗马柱式。

其中,塔斯干式身上取消了凹槽。复合式则是根据券拱技术进行改进。从柱式的发展可以发现,当梁柱的体系及技术逐渐成熟之后,柱子的形式已逐渐固定,最后回归到几种最根本的形式[2].

2.3 哥特式建筑。

在古罗马覆灭之后,拜占庭发明了帆拱技术,这种石材的砌筑工艺,适合东正教的集中式的开放空间以及高挑的穹顶形象,这是材料结构属性对建筑空间的适应。此外,东正教的教堂内部多贴有马赛克的装饰,用以进一步强化建筑的虚幻美丽气氛,这是材料视觉属性对建筑空间的适应。

古罗筑的教堂内部较为压抑,空间封闭,冷峻的外观。这种建筑形式,一方面是由于砖石材料力学性能的限制,一方面也是其主要采用砖石材料所带来的象征意义的直觉表达。此时的材料既完成了建筑所要求的功能性,也与罗马时期禁欲主义的宗教教义精神同步,可见材料表现既要考虑建筑的功能性,也要考虑建筑所需要体现的社会观念。

而哥特式建筑则是由浪漫的法国人建造的。法国人在古罗马拱券式的建筑结构基础上,结合了最新的建筑工艺,创新性的使用矢状券的建筑框架,极大的降低了建筑物的侧推力。同时,又在建筑物的四周使用各自独立的飞券,以加强抵抗主拱的侧推力。这种大量飞券的应用,使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轻灵、向上的建筑风格,这也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色。

2.4 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领域,最多的是对古典柱式以及柱式比例的探讨,在建筑过程中,开始重视起各类几何形体的运用,比如正方形、球形、圆柱形等各类几何体的单独或叠加的运用。值得说明的是,这个时期,西方古典建筑开始从理论上对建筑材料进行阐述,并在实践中加以执行。

文艺复兴时期历经 200 多年,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着作,比如《建筑十书》,讲述了建筑材料自身的结构特性对建筑整体的三要素中的“牢固”做出的贡献,以及材料对建筑的外形和内部空间的影响,以及通过材料本身的视觉属性来实现装饰作用等。

2.5 巴洛特建筑与古典主义建筑。

紧接着文艺复兴建筑的有两种典型的建筑风格,一是巴洛克建筑,一是古典主义建筑,其在使用材料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其中,巴洛克建筑,其多为小教堂,更加注重材料的色彩、材料的肌理以及材料的尺度,并对其进行运用。而古典主义建筑较为排斥材料的视觉属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巴洛克建筑多为反对宗教改革所建造的,为对宗教神性的宣传,所以在建造过程中极尽张扬,尽量表现出瑰丽多姿的形象。而古典主义建筑则多是建造宫廷建筑,是为君权的宣传所建造的,尽量强调出等级秩序,因此对其材料的视觉属性进行限制也在情理之中[3].

3 建筑材料对风格变迁的驱动。

成熟的建筑结构和其内部空间,都是建立在其使用的材料和与材料相对应的建筑技术之上。古希腊所在的尼罗河盛产石材,才得以有那些明朗的神庙建筑和那些比例和谐、花纹精美的梁柱、列柱。古罗筑的恢弘空间和巨大体积,依靠于来自自然的混凝土与砖石的结合以及券拱技术的发明。拜占庭发明的帆拱技术,为哥特式建筑的集中构图提供了技术支持。罗马风格的教堂继承了古罗马的券拱技术,其教堂内部较为压抑,空间封闭,外观冷峻。

禁欲主义的宗教教义精神同步。哥特式建筑中大量矢状券、飞券的运用,使建筑骨架清晰,建筑不再需要那么多笨重砖石支撑,再加上彩色玻璃窗与光线的引入,制造出了几何鲜明、轻灵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建筑的材料表现,隐藏于外显的建筑风格变迁中,但却始终贯穿其中,并发挥作用。文艺复兴的研究对建筑材料的理性使用做出了贡献。

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则是在文艺复兴理性研究基础下的继续发展,它对材料比例的研究离不开对材料结构的清晰表达。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西方古典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五种建筑风格,以及这五种建筑中材料的应用与表现。通过对这五种建筑风格的分析可以发现,所有的材料表现与其对应的建筑风格是息息相关的。建筑风格除了受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的影响外,其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其建筑材料。

参考文献。

[1] 产斯友 , 王明洁 . 浅析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材料表现[J]. 华中建筑 ,,30(4):147-148.

[2] 袁 思 怡 . 浅 谈 西 方 建 筑 风 格 [J]. 科 学 时 代,,(11):150-152.

[3] 罗靓 , 杨启明 . 建筑材料在中国历史上的变革与沿用 [J]. 中国建材科技 ,2012,(2):61-63.

篇6: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 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有了较大提升, 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要想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首先要改善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贯彻落实生态理念, 能够在确保河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文章分析了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希望能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水利; 河道治理; 运用;

近年来, 我国工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 然而, 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也不例外。尽管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域面积减少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不仅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 而且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探讨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1]。

1 生态化河道治理基本原则

1.1 河道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原则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将生态化理念融入河道治理中, 要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为了满足工农业生存的需求, 开始对河道进行不断改造, 水利工程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这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人们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 寻求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以此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

1.2 河道治理要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原则

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水利工程不仅能够防洪、排涝、发电、航运, 还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缓解国内水资源紧张局面。然而, 要想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仅仅实现以上功能是不够的, 还要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功能、水环境改善功能、景观功能等功能。这就要求河道治理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1.3 河道治理要坚持水利服务社会原则

建设水利工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属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内容, 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水利工程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因此, 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必须坚持水利服务社会这一原则, 以此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1.4 河道治理要坚持异质性原则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坚持“异质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实现河流形态的改善。科学研究表明, 如果某一环境地区的空间异质性越高, 其生物群落多样性也就越高;如果某一环境地区空间异质性较低, 非生活环境单调,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多样性, 这不仅会对生物群落的性质、比例等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人类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河流治理及其连续化, 导致河流功能退化。在这种情况下, 建设生态水利就是为了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不能仅依靠人工种植、引进物种来提高该地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 如果操作不当甚至会产生反效果。尽量实现河流形态异质性的改善应当是河道治理的重点, 只有河流形态的异质性得到改善, 才能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3]。

1.5 河道治理要坚持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

大景观尺度、整体性、长期性以及可持续性应当作为河流生态治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仅进行小范围或者局部生态修复, 不仅难以取得成功, 而且修复效率很低。因此, 河道治理必须坚持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 站在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上进行河道治理, 对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了解和掌握, 协调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确保河道生态治理的实效性。

篇7: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的论文

2.1 河道断面规划

河道具有多种功能, 如排洪排涝、灌溉功能和旅游功能等,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河道断面形式的选择应当根据其功能要求, 同时考虑河道的过流能力、槽蓄能力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等, 确保河道断面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在选择河道断面时应当融入生态化理念, 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对于生态要求、景观要求等进行充分考虑, 提高河道空间利用率, 实现河流的生态化建设。

2.2 自然化河流建设

形成水域、改善环境质量、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形成气候和气象变化等都属于水的自然功能。河道治理需要对水的各种自然功能进行充分利用, 根据河流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 有效融合水环境和城市各项机能, 实现河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发挥, 对城市气候进行有效调节,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为人们营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自然化河流建设, 尽可能减少人工对河流的干扰, 营造出一种具有自身个性特点、长期稳定且具有生态效益的自然化河流, 对河流原有的自然风貌进行保持、重现和创造。建设自然化河流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河流防洪排涝功能, 还能有效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富有魅力的水边环境是自然化河流建设的重点, 这也是对水环境的一种延伸[4]。

2.3 采用新型生态材料护坡

要建设生态化河流, 应当尽可能减少混凝土、浆砌石等硬质护坡材料的使用, 代之以大块石、卵石以及干砌石等护坡材料, 加强河流与空气的交换, 提高河流的透气性, 同时降低河流对堤岸的冲刷力度。在河道护坡中使用通透性较强的材料, 对于河畔植物生长也是比较有利的。目前, 许多新型生态材料开始在护坡工程中使用, 如生态混凝土、双绞格网结构等。相较于普通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的集料级配有一定的特殊性, 并且加入了一些胶结材料, 生态混凝土具有蜂窝状结构, 内部孔洞众多, 不仅保持了混凝土优良的力学性能, 而且实现了混凝土透水性和透气性的提升, 便于水边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 植物的根系能够在护坡表层穿过, 在较为稳定的岩土层上扎根, 大大增加了河流堤岸的稳定性。水边植物的根系大多盘根错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边坡土体的强度。双绞格网结构更是具有诸多优点, 如成本低廉、耐久性强、韧性高、绿色环保、透水性和透气性强等, 在河道护岸工程应用这一结构, 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修复作用, 有利于河道治理的生态化建设[5]。

2.4 开发和利用植物作为护坡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植物护坡由来已久, 但是只在近几十年来才真正作为一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早在16世纪, 中国就开始利用柳树来加固和保护河岸边坡, 17世纪, 植物护坡技术在黄河河岸保护过程中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是植被护坡技术的.主要功能, 从70年代才开始用于景观改善。近几十年来, 植物护坡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 如液压喷播技术、三维网植草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以及土工格室植草护坡等等, 这些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河道治理工作中, 促进了生态化河流建设事业的发展。植物护坡技术不仅能够实现边坡稳定性的增加、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还能对土壤侵蚀起到抑制作用, 为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维持了河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用植物护坡技术, 河流护岸可以使用木桩与植物梢、辊相组合的形式, 或者在护坡坡面上种植深根性的乡土树种。目前, 草坪草和野生草在河流护坡工程中都有应用, 草坪草虽然外表整齐美观, 但是其需水量较大且管理难度高, 大多种植在人类活动较为密集的场所;野生草适应性很强, 管理难度大, 在普通河段可以进行野生草的种植。

3 结语

综上所述,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近年来, 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都有了较大提升, 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包括水土流失、环境破坏、生物物种灭绝等, 因此, 人们开始关注生态水利建设, 在发挥河流基本功能的同时保护河流自然环境。在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 必须对治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 选择最为合适的河道治理方案, 充分实现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为人类营造和谐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

[1]徐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13) :196.

[2]林馨, 徐燕, 仲兵兵.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12) :145.

[3]吴东海.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7 (11) :61.

[4]李强.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6) :30.

[5]于浩.浅析生态材料在河道生态工程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6 (19) :69.

篇8: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

建筑设计行业结合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设计方式,将数字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结合,目前建筑设计者最常用的虚拟技术的方式就是虚拟现实。

关键词: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结合;建筑景观设计

21世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均有应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带来更多的视觉感官体验[1—2]。计算机的三大网络通信分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而现代虚拟现实的运用,可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体验,各行业内的发展可能都与该技术相关,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景观设计起了促进的作用。

一、虚拟现实的发展与现状。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兴起于20世纪,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等多个信息分支的成果,是一门较为综合的科学计算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存在与计算机之中,虚拟的空间,但这个虚拟的空间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创造了一个集视听、触觉于一体的空间虚拟环境,即虚拟的现实空间。该技术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某种联系,使人与该种虚拟的环境中游历,通过机器与人的联系,实现人在虚拟的环境中达到最真实的感受[3],与该虚拟环境进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设计生成仿真三维空间以及视、听、嗅等感官,用户借助机器,实现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的体验。当使用者移动时,计算机会进行复杂的运算,准确的传回3D世界影像,从而产生临场感。该技术旨在使人体验设想的环境,广泛应用于各大设计以及娱乐行业。

2、景观设计中的虚拟技术。

以往的景观设计通过手绘图纸实现预览,但在施工完成后,建筑物还是会存在用户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将景观设计与虚拟现实结合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虚拟现实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技术研发人员从最初的图形处理技术到设计专业建筑行业软件,类似于3Dmax等软件的开发和完善,使得三维的空间立体图像越来越真实,效果可以与真实的物体相比较。通过计算机的计算,给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真实的体验,可以在施工前根据用户的需求修改,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有益。

3、虚拟现实的发展情况。

虚拟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候,各个国家均致力于它的研发与完善,并且认识到该技术的广阔发展空间,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在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后,数字媒体技术才在艺术领域展开应用,随后普及。建筑效果图、动画、电影、游戏等均开始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后期更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给用户最佳的体验。

二、VR技术的优势。

1、沉浸式—创造全新视野。

沉浸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用户从以往的观测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与仪器的联系,置身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之中,体验计算机提供的虚拟现实空间,用户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且有感官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4]。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给用户带来真实的体验,也改变了设计师传统的设计方式,增加了设计师的空间维度。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维平面,而是利用软件设计真实的三维场景。设计师可以从任意的角度来观测自己设计的作品,这使得原来的设计师的工作难度降低。并且通过全方位的视觉体验,设计师可以轻易地发现自己的设计错误并改正。虚拟现实可以增加团队的合作,同步的完成设计,通过共同工作塑造一个建筑空间,避免团队工作的重复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设计者与用户的互动,使得设计更加的完整。

2、交互性—形成动态体验。

交互是指参与者可以操作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还可以从环境中获得反馈的信息,使得机器能够满足人类的.要求,实现更高潜能的发展。虚拟现实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虚拟环境整改和完善其作品,建筑景观设计师,可以借助SketchUp或AutoCAD等软件就能使用虚拟现实系统。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得到最真实的体验,使得设计者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改正错误的部分和设计的瑕疵。目前虚拟现实的发展较好,从三维到现在的结合感官,建筑师可通过该技术与其作品“对话”,还可有效的保证设计师思维的连续性,有效地提高了设计的整体效率。

三、VR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建筑行业中,三维绘图早已应用在建筑行业中,然而三维绘图仅能给人静态的视觉体验,不能实现动态的交互体验[5]。虚拟现实有效的改变了这一点,不仅实现三维画面,还有感官体验,借助仪器数字化的人机接口。通过计算机复杂的计算,将自己置身于设计的景观之中,到达最真实的体验。在建筑智能景观的设计规划中,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确保该设计的全方位的规范性。

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必将大范围的应用于建筑景观设计的行业。目前世界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建筑经景观设计师摒弃传统的设计方式,转而使用虚拟技术的方法。建立一个更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培养更好的设计习惯,让设计师发挥更大的想象力,摆脱掉原有的设计障碍,以更开阔的视野设计更优秀的作品,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使的建筑景观设计更全面。在建筑景观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采用科学的预测和分析的手段,以及参与社会大众参与评选的手段,可以全面的确保整个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大众喜爱度等,具有较高的意义。

四、结束语。

虚拟现实的优势在于实现沉浸交互的设计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完成更好的设计作品,使得设计变得有趣、生动、简单,对复杂的建筑物更是起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虚拟现实有着很大的优势,解决传统设计不能解决的问题。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中,建筑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建筑的设计。未来这项技术还会不断发展,研发出更优秀的软件,应用到建筑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钱婧。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景观设计的时空重构[D]。浙江师范大学,。

[2]黄智冠。多媒体介入当代景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3]刘艺。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3):178。

[4]赵守慧,陈剑飞。VR技术在高层办公建筑交往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A]。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信息模型创作——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6:5。

[5]季景涛。基于虚拟现实观的景观创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篇9:新中式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综合国力逐渐提高的时代下,在设计风格泛滥之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因而人们开始从盲目的临摹与拷贝中逐渐转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设计之风。放眼望去回归传统文化已成为现今热门话题,从室内、环境、建筑等都具有显著发展,所以让中国风在传承中创新,让城市不再冷漠。

关键词:新中式设计风格;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风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工业化对传统的手工业冲击,再加上包豪斯设计理念的推广,使得设计越来越国际化。我国也在这种风格之下愈演愈烈,以至于人们对这种单一化的设计感到厌恶,促使一些设计师开始在这国际化的**之中进行着对传统风格的探索,回归中国风,在现代设计之中融入传统元素,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设计之风即“新中式风格”。

1对新中式风格的探索与分析

我国现代景观的设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景观建设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各个城市的景观出现了“西化”、“国际化”的趋势。在20世纪初现代主义风格兴起之时,中国也在盲目的吸收与发展,包豪斯的设计之风迅速席卷着整个设计领域,我们也在逐渐的失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气息。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的淡化,为了回归本民族的文化一批新的设计师开始在现代设计之中渗入传统的元素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2中式风与新中式的区别

2.1两者的相同点

设计之中都有注重传统文化;风格基本相似;设计色彩沉重;都有一些木质材质;装饰物古典;讲究对称。

2.2两者的不同之处

中式风格:是以明清家具设计为主,其设计讲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色彩鲜明,注重设计中的规整对称,来显示其皇家的威严。建筑以木为主的设计,因此不易保存,不易修复,中国传统的建筑如四合院其需要面积之大,造价成本高,已不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新中式风格:也可称为“现代中式风格”。它注重中国传统的.设计元素,以现代人的审美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设计,在改变“形”的基础上注重中式设计中的“神”强调其意味。新中式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鲜明,不仅有着传统的黑白红黄的色调还增加了一些明快的蓝绿橙粉等的颜色;采用新技术,在设计之中大量采用钢化玻璃,铝合金,钢材等现代的新材料;在装饰上多现代艺术工艺,也有一些字画等传统艺术品;大量直线的运用显示了人们追求简洁时尚的现代气息;还讲究空间的层次感。

篇10:新中式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以下我们就来分析新中式风格在室内、景观园林、建筑这三个方面的运用。

3.1新中式设计风格在室内中的表现

在室内设计中表现出一种庄严与优雅的气质,空间装饰简约、直线感强烈,直线的装饰不仅反映出人们追求简单大气的生活居住环境,更能体现中式家具的质朴自然。新中式的室内家具主要体现其线条的流畅,内部设计精巧,大多以深色为主。在室内设计中摒弃了以往传统的黑白红的色调,增加了现代鲜艳的粉、橙、蓝、绿等,使空间更加明快和谐。材质大多以玻璃、金属等现代材质展现。

3.2在景观园林中的运用

在景观设计中,我国的现代景观的设计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我们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设计师开始对中式景观的探索与研究。在设计中其特点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遵循传统的儒道佛文化;借景移情;虚实结合;空间层次相互渗透;强调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3在建筑上的表现

在建筑方面,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建筑中都采用着欧美风、俄罗斯风格,致使一些本国的传统建筑面临着消失。在现代化设计风格的驱动下,城市建筑已没有了原本的文化,成为千篇 一律的空壳。为了扭转现状,一些建筑设计师开始有意的把传统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之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面貌。新中式建筑既不是全盘否定西方建筑,也不是全部吸收传统之气,而是以现代人的思想加以中国园林的精华使其达到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在传承中创新,让它具有时代感。在物大地博的中国,传统建筑表现的多种多样,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民族风情,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所以因地制宜完善城市的面貌。虽然目前的条件还不完善,其新中式建筑大部分存在于高档别墅、高档会所等。

4对新中式风格设计的展望

新中式不仅在室内、景观园林、建筑等有表现,它还涉及到家具、饰品等一些物品上。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回归占据着市场的重要位置。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民族意识也正在觉醒。5总结人们都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在放弃着生态和文化!在今天的我们是否感知到文化在退缩,设计师也在唤醒着我们。然而我们不能丢弃我们的文化,正如西方设计师所说的:“没有中国文化的设计,就不叫做设计。”我们要回归,追溯我们的文化,没有文化的设计没有内涵,没有文化的城市同样也很恐怖。

参考文献:

[1]徐宾宾主编.东方风情—影响中国室内设计进程的188套样板房系列[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曹磊主编,刘晓明.中式景观设计贰[M].江苏: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

[3]刘容编辑.中式住宅[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11: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改变,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在校园户外活动的载体,高校外部空间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求,也要保证心理需求,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下的高校外部空间营造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空间对心理影响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薄弱处,拟结合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外部空间;心理健康;高校规划

1前言

校园空间的面貌随着每个时代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和渗透所改变,高校外部空间的发展总趋势强调独特性、自然性和人文性,以此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个性。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也成为高校规划的重点之一。

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研究

2.1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现状研究

经历几个世纪的积累和演进,国外高校的建设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二战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大量新建和扩建高校校园,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也呈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的局面,强调其功能性和灵活性。在对高校外部空间规划设计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知识运用,还与别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同时强调将历史、校园文脉和地域性特色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中。美国著名建筑理论专家理查德道贝尔的《校园规划》(CampusPlanning)、《校园建筑》(CampusArchitecture)、《校园景观》(CampusLandscape)三部校园规划著作,提炼了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和详细地研究校园规划设计理论。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查尔斯摩尔的《校园与社区》(CampusandCommunity)一书提出,校园规划不以追求严谨的院落式空间布局为目的,而是从人的需求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美国建筑学者保罗V.特纳的《校园:一个美国设计的传统》(Campus:AnAmericanPlanningTradition)运用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把建筑思潮、设计风格、大学传统等诸多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美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影响进行梳理。在国内,高校建筑外部空间多是借鉴西方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尤其近现代,许多高校盲目地照抄西方校园规划,而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精神。许多学校出现“巨尺度”或是被遗忘、浪费的“空间”等问题。(见图1)当代,许多高校外部空间出现以下问题:(1)外部空间面貌趋同,不能体现校园自有的文化特征;(2)外部空间规模尺度失衡,其设计方法简单粗略,空间感受不舒适;(3)外部空间交往范围缺失,许多空间被闲置,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4)外部空间设计缺少对人的感知考虑,只注重“二维”层面的设计美感;(5)外部空间的交通问题,车行步行流线安排不妥当,停车空间存在不足。对于以上问题,众多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在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国教育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何镜堂院士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在《现在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一文中何镜堂院士提出了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的整体性、空间的多样性、尺度的人文性、场所的文化性、景观的生态性。这些原则为营造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大学空间起指导作用。在该引导下,国内诸多学者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空间人文性和生态性探讨研究,并且引入地域性的概念,旨在营造宜人且富有文化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间。在基于大学生心理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中,主要强调空间的开放性,重点对交流空间的设计研究,多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对空间所承载的功能进行研究,如休憩空间、学习空间、过渡空间等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良好的可交流性。而对于个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尺度、色彩等方面研究,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比较缺乏。

2.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的分类

在对高校外部空间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以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在明确研究范围的同时,也能很好地让读者了解高校外部空间的功能和性质。笔者总结对高校外部空间的几种分类方法和切入点:(1)按活动类型划分:主要分为效率空间,如通达空间、功能性空间;松散空间包括静态的活动空间、具有标志性的空间;半效率、半松散空间主要是过渡性空间。该种分类方法旨在区别高校外部不同空间的使用频率,对高校外部空间动与静的规划起到参考作用。(2)按功能类别划分:主要有驻留性空间(广场、绿地、庭院),交通性空间(校园入口、车行通道),非功能性空间(原始环境、预留发展用地、建筑之间空地等)。该种分类方法较为宏观,对校园的总体规划有一定帮助。(3)按总体结构地位划分:校园级(中心广场、公共绿地),组团级(学院广场、建筑群体),建筑级(建筑之间庭院、建筑入口广场、建筑围合空间等)。属于宏观的`分类,针对校园的整体规划。(4)按用地性质划分:包括教学区外部空间、生活区外部空间、自然绿地、交通空间。不同性质的校园外部空间承担的功能存在差别,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区别对待。由以上的高校外部空间分类方法来看,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功能、用地性质等方面切入,注重研究不同性质的外部空间,其承担的功能是否完善,是否做到空间的动静结合与区分。且高校外部空间的分类多从宏观出发,以高校整体规划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而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缺少一个适当空间的分类研究。笔者认为,从人的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空间的研究需从微观入手,关注其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由此,高校外部空间的尺度、色彩、围合度等空间要素应列入研究对象。在对心理学、行为学视角下的高校空间研究中也提到空间要素的重要性,但缺少对研究的空间从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分类。且学者们过多地将目光放在学生交流下的高校外部空间研究,对于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比较缺乏。

3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研究

人的心理在大学时代存在着特殊性。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22岁为智力发育的顶点,之后进入衰退。赫洛克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成熟期大约在23岁,也就是大学时期。智力的发育和情绪的成熟,导致大学生对融入大学地迫切期待,他们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同时又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认识模糊等情况。大学生在校期间,三个时期的心理状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三个时期分别是入学阶段、稳定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入学阶段,大学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的改变,会让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缺乏归属感;进入稳定阶段后,大学生基本适应校园环境,他们会选择自认为舒适的环境进行活动;准备就业阶段是大学生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的阶段,他们既想融入社会,又产生畏惧和抗拒心理,这个时候校园环境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显得十分重要。据相关调查表明,全国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相对于初中生的13.76%和高中生的18.79%,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病率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学研究者总结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两大影响因素:自身的矛盾与外界环境。自身矛盾包括生理基本成熟与思想尚未成熟之间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期望被理解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自我意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偏低的矛盾;思维能力增强与社会实践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感情强烈丰富与自控能力差之间的矛盾。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在校期间,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占主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学校因素,总结其构成的主要要素为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心理卫生教育和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中空间的营造和设计对大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空间营造给大学生带来归属感,同时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保障其私密性的需求。

4空间对人类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4.1空间要素对人类心理影响研究

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空间要素为理论基础,研究者们从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空间尺度则是研究的重点,人在大尺度的空间中会显得十分渺小,从而产生遥不可及和敬畏的心理。宜人的空间尺度让人产生亲切感,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舒适。而人的生理感受与心理感受息息相关,所以,人体尺度是设计空间环境的尺度基础。过小的尺度空间使人产生压抑感,甚至带来舒展不开或者呼吸困难的错觉。在外部空间的广场设计上,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认为,12m~24m为亲切宜人尺度,以往围合成功的广场不超过135m。除了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以及围合度都是影响人心理的要素。空间的色彩和质感较为直观,给人的视觉刺激最大。不同的颜色质感也能让处在空间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如蓝色给人平静和冷静,红色则带给人热情、激情。空间中不同的质感给人在心理上产生空间的分隔,如在地面铺装不同的材质会暗示空间功能或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心理上也产生分隔感。

4.2人类心理对空间反作用研究

从心理角度来说,首先是人的心理需求。在基于生理需求之上不同的人,或是人的不同的活动类型,产生出各种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如两个人在约会或是一个人安静学习的时候,他们需求的是围合感强、私密性好的空间;几个人的小型会议可能需要一个相对开放,但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而多人的公共交流场所,则需要开放性强、交流通畅的空间。其次,研究者从人的视觉和知觉方面,对人的心理和空间之间联系进行研究。同济大学包蓓蓓在《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研究》中,将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的视觉性进行了量化分析。以视距和景物高度的比例为量化基础,分析了不同比例的区间内,人对景物观赏的状况以及会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视点与观赏对象之间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旨在为景观设计中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相关数据。笔者认为,该种量化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中,对空间尺度色彩围合度等要素与人的心理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满足人们心理健康需求的空间提供参考数据。心理学家还提出人类具有心理空间,在人的心理空间里存在着心理尺度。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提出心理尺度表现为人际距离:关系密切的人际距离为150mm~600mm;人类个体的人际距离为600mm~1200mm;社交的人际距离为1200mm~3600mm;公众场合中,人际距离为3600mm以上。以上数据为研究不同功能、不同性质下的空间设计尺度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当人处在建筑中,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就会相互作用。建筑空间可以看作实质的物理空间,物理空间的变化直接影响心理空间的变化,而有时候人的心理作用于物理空间的空间要素,使其满足自身心理需求。浙江大学吴琼在《基于视知觉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中,对建筑空间作用于人的心理而产生的心理空间定义为建筑心理空间,并详细阐述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的相互作用,更直观地描述人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视觉知觉受到的影响。

5结语

近几年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者们引入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诸多建设理想高校外部空间的理论,为今后高校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在空间与人的心理关系中,已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外部空间设计,除了注重生态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十分重视。对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究,研究者们多从宏观的大环境出发,以人的行为心理学为切入点。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细化到空间要素对人心理影响理论的应用还相对缺乏,且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和校园环境结合的研究以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者为多数,而重点放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要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9):4-10.

[5]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1):38-45.

[6]黄翼,吴硕贤.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规划,2014(4):85-91.

[7]张健,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更新设计研究[J].中华建筑,2008,26(7):200-205.

[8]龚志东.当代中国高校校园建筑开放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9]欧克男.高校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10]俞涛.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龙敏.我国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2]李煦.当代高校外部空间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3]孙莞.基于个人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4]吴琼.基于视知觉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5]包蓓蓓.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感受尺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16]杜恩龙,毛航峰,张东栋.浅析建筑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空间[J].城市建筑,2013(14):36.

[17]吴文澎.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8]周剑锋.浅谈建筑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

[19]万玲玲,陈捷.负面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4):444-445.

[20]曹艳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西方建筑的论文

陕北窑洞生态美学的现代室内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调研报告怎么写

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

水喷雾自动消防系统在小区供气中的应用论文

建筑风格探讨的论文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

地域建筑文化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室内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运用路径论文

简析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论文

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
《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石材在西方建筑空间中的生态运用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浅谈色彩造型的语意和实践艺术论文2022-10-26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2022-05-06

慈溪地域文化论文2023-05-03

桥梁选型及景观设计论文2022-05-08

桥梁景观设计论文2023-12-03

简约风格的设计特征手法及应用论文2022-12-05

现代文弟弟的信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07-01

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影响论文2023-01-18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2022-04-30

西安地域文化作文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