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元素论文(整理10篇)由网友“Beetlejuice”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元素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元素论文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元素论文
摘 要:以湖南卫视《变形计》为例,结合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所拥有的八种类型以及其中有代表性类型的特点,通过概述电视真人秀节目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元素,使受众能够更贴切的感受到电视真人秀基本元素带来的节目魅力。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身份置换类;娱乐热潮;变形计
真人秀,也称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以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为目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奖品,可以获得广泛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电视真人秀的浪潮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不断的将真人推上荧幕,让观众去观看、窥视、消费和娱乐。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眼球是因为这是一场没有演员没有剧本,充满各种偶然、各种可能、各种结果的电视节目,这是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性才使真人秀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宠。
电视真人秀节目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生存挑战型、情景体验型、表演选秀型、技能应试型、身份置换型、益智闯关型、游戏比赛型、异性约会型和生活技艺型。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属于身份置换型。两个来自不同环境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青少年进行为期一周的身份交换,到对方家里去体验生活。从《变形计》这样一档身份置换类节目中可以充分的看出真人秀节目应该具有的基本元素。
一、参与者:故事主体
真人秀的主体是人,一个真实的人而非角色扮演的真实状态下的人[1]。但是并非任何人的故事都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关心和情感好恶。只有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感状态和我们的社会认知需要相关的人那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才能引起我们观看的兴趣。有着自身特色的参与者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投入。以《变形计》第五季《美丽加减法》为例,其中的参与者一个是来自湖北荆州的十四岁姑娘李耐阅,另一个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小姑娘罗珍。李耐阅身上具有所有处在青春期少女的一切反叛特征――顶撞老师,冷暴力,欺负同学,与家长不和。这些特征全部集中在了她一个人身上,这样的参与者选择既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却又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罗珍则是一个典型的处于深山里的淳朴少女,家里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拉扯着她与姐姐哥哥三人成长,一个十岁的孩子身上有着不属于本身年龄的成熟。她们的相遇是被节目配置在一起的,这样被安排和选择的两个少年从故事的开始就充满着戏剧性,有着戏剧性差异的身份构成了节目最基本的戏剧性冲突。生活的恩怨情仇与戏剧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真人秀生活戏剧的特点,也就是纵向的人物命运和横向的人物冲突织起了真人秀的叙事网。
二、悬念:叙事动力
无论是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或者是观看者,都需要一种动力性的目标驱使着节目进行[1]。在《变形计》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悬念则是故事进行下去的动力,到底这两个生活环境悬殊性格差异巨大的少年最后交换的结果会是怎样?她们又会有着怎样不同于以前的变化?这些都是故事进行下去的动力。《变形计――少年何愁》之中来自山区的孩子吴宗宏在深圳学校里的住校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爆发的吴宗宏去废品回收站又会有着怎样的经历?这一个个发生的悬念推动故事的继续也反映着少年的心理变化路途。
三、竞争:叙述情节
如果说真人秀强调的目标是一种动力,一种悬念,那么竞争在真人秀节目中则是过程是情节[2]。在其他类型里竞争体现的比较突出,比如生存挑战型的真人秀节目,参与者面临的是生命的挑战。如何争夺事物?如何在环境恶劣的丛林中获得仅有的生存机会,或者是在游戏比赛类型的节目中,参与者为了获得节目组提供的奖励而展开竞争。正是由于这样的竞争才产生了节目之中跌宕起伏甚至戏剧化的情节发生,自然冲突和人际冲突的相结合都会增加悬念感也会丰富节目的叙事线索。
四、淘汰与选拔:戏剧命运
这一点与上一点竞争在《变形计》真人秀中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在其它类别的真人秀节目中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对任何一名志愿者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只要保证不被淘汰才有可能最终获得大奖。它既能激发志愿者为免于被淘汰出局而充分参与到节目之中,同时也是引发节目中人物关系的重要环节。戏剧性的环节却也有着现实的真实性,从现实抽象出来的情节环境更让受众理解接受并且感同身受。
五、时空性:规定情景
如果说电视真人秀是一种叙事性的节目形态,那么所有的叙事都必须有着一个封闭的空间和时间,不能天马行空的任意妄为[3]。参与的行动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封闭的空间创造出了故事也营造出故事中的紧张氛围,受众的期待感与故事的节奏性。
每个真人秀节目都会有一个规定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中进行比赛,有持续三四个月的,也有延续一周,一天甚至是一个小时的。参赛者被规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继续以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为例,参与“变形”的两位少年所规定的空间是对方生活的环境,时间则为一周。在这一周之内,两位少年去到对方所生活生长的地方感受对方所处的环境。因为所选择的两位少年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城市里面无忧无虑长大的孩子,另一个则是大山深处早起晚睡为家庭学习而奔波的受苦少年。通过这两个差异很大的环境能够给人不论是参与者还是受众都是非常强烈的视觉心理上的一个冲击。正由于此则会产生戏剧之中的冲突,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冲突累积之后则会发生量变!在这样的量变下则会有着意想不到的心理变化。
真人秀的假定时空就类似于一个舞台,一种隐含的场面调度,让参与者进入戏剧性的安排之中。在这场戏剧中参与者不仅仅是一位演员更重要的是一种类型人物的缩影,代表了身后的千千万万同等类型的人们。
六、现场性:真实记录
湖南卫视对《变形计》定义是如下这样:“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全天24小时的跟拍只有粗剪,这就是非常真实的一个记录。真人秀必须尽量让参与者进入一种自然状态。”减少到最少的场面调度这样能更增加“真实”的感觉。粗剪后的节目直接呈现在电视上,可能会少了精心修饰的画面艺术美感,但因为真实性则会获得更多的加分,真实自然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真实的自然的画面与发展方式才是真人秀中“真人”的最好体现,也是受众心中所系。
七、艺术加工:强度体验
真人秀虽然必须以参与者的真实表现、情节的自然展开、场面的纪实还原、声音画面的记录细节来确定“真实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真人秀不能进行艺术加工,不加工的则不能称之“秀”,而且这种“秀”也不可能具有情感冲击力。所以适当且不露痕迹的艺术加工是真人秀很重要的技巧。对于参赛者的包装一是为了帮助观众认识人物并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美丽的、善良的、成熟的、天真的等等性格一方面是由参与者自身呈现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由节目包装出来的。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来展现参与者,实际上就是节目将真人改变为“角色”的手段。
对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往往会通过对比剪辑、交叉剪辑等等蒙太奇手法来突出强化矛盾冲突,强化时间和空间的戏剧性。《变形计》中两个少年会在基本上同一时间面临问题,一方面,是不习惯城里复杂的生活和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另一方则是不习惯大山里的日子,永远干不完的农活和走不完的山路。这七个基本元素构成了电视真人秀的基本框架,这些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一个真人秀节目的成败。
湖南卫视的电视真人秀《变形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结合了电视真人秀的基本元素特征与受众收视趋向打造了《变形计》这档“纪录片+真人秀”的优秀节目。为期一周的交换生活,两个差别迥异的家庭生活环境,两个性格极端的少年参与者,通过这样的交换生活帮助“问题少年”心路改变也给“贫苦少年”以一种生活学习动力。与此同时通过对贫困地区现状的反映让社会上的有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西方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了“陌生化效果”(或称“离间效果”),主旨在“博取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感”。“陌生化效果”能使观众对角色进行理性的批判而不是被动的让戏牵着鼻子跑,从而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三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又彼此离间的辩证关系。
根据这个“陌生化效果”我们不难得出:为什么每一季的《变形计》都会寻找两个差距如此之大的参与者。正是因为这样陌生的、大差距的、互补的性格生活环境差异才能带给受众如此之大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以第五季《少年何愁》为例,深圳“公子哥”与大山深处“穷孩子”的交换让人至今都无法忘怀。深圳的“公子哥”易虎臣因为“富家子弟”习气太浓重导致身边没有一个朋友,而山里“穷孩子”吴宗宏一心就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的互换生活让易虎臣终于交到了新的朋友并且感受到了被人需要的感觉。而吴宗宏呢,在大城市的生活并不如他所想,明白了解了大城市生活是艰辛的,让他在心里下定了决心要更加努力的学习走出大山,帮助整村的人。这一集的节目在节目安排构成上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却引起了网上很多人的关注,原因来自于节目的后续报到。易虎臣在大山里交的最好的朋友小黑生病,小黑是易虎臣转变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小黑的生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时《变形计》不仅仅是对于两位参与者的“真人秀”更是一个帮助穷苦孩子的真人秀。为此,可以看出《变形计》中的真人秀节目不仅体现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元素,也更多的融入了编者的想法,使得受众通过《变形计》的小世界看到了真人秀的大舞台。
电视真人秀的七个基本元素简单明确的反映出真人秀在这样几个元素的约束下能够更加贴近受众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风格,根据每个不同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可以进行或多或少的一些改动,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加真实,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电视“真人”、“秀”。
参考文献:
[1] 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 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5).
篇2: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地方台的本土化尝试论文
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地方台的本土化尝试论文
所谓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一般都是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的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近几年层出不穷的真人秀节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视荧屏,同时,真人秀的节目理念也为许多其他节目形态带来了新的电视元素和电视技巧。,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播,美食节目和美食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浮现于电视观众的面前。
近年来,从省级卫视到地方台都纷纷推出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了避免同质化,节目制作方进行了多种尝试,力求在节目中因地制宜、融入更多的本土元素。美食类真人秀节目怎么做,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大理市电视台在美食类真人秀节目中,在节目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参与性上进行了本土化尝试,开启了原创之路。
一、在美食节目中挖掘文化内涵,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
中华美食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美食往往与文化相连,中国的不少菜肴,往往有文化蕴含其中。筷箸纷纭之际,一段文化的风味便从舌尖直达心底。此外,美味的食物能唤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情感共鸣,我们的味觉与视觉、听觉一样,总能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传达至人的内心,甚至灵魂深处。就美食节目而言,观众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美味的菜肴,还有美食背后的故事。
作为一档美食类真人秀节目,只有“秀”是远远不够的,制作美食的过程、菜品的历史故事更能吸引观众。在我台开办的美食真人秀《我是大厨》中,一期以表现“家乡味道”为主题的节目,在我们的编导和参赛方做了充分的前期策划和准备后,其中一方参赛队选取了大理地区一道传统的民间美食——“砂锅泡皮炖泥鳅”。记得美食家蔡澜说过:“所谓的名菜佳肴,不过就是家常菜,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变成了经典。”“砂锅泡皮炖泥鳅”即是如此。我们的这道参赛菜选取家常食材,有大理人常见的泥鳅、泡皮、蒜苗、大蒜、豆腐,有产自大理洱海的海菜、芋花,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样食材虽然普通,但却都是大理味十足,甚至连做菜用的器皿用的都是大理砂锅之乡——祥云县的“老土锅”。在食材置办和美食制作过程中,家乡那份熟悉的味道萦绕其间,队员间不时聊起幼时自己的阿爸阿妈做这道菜时的种种场景,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饮食文化在节目中得以一一展现。这些类似的节目处理,所要展示的内容,并非只是菜肴的面貌,而是背后蕴含的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底蕴,这一道看似简单的菜肴,其取材和烹饪过程中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养生等理念。本期节目制作播出后,不少观众留言:节目做出了大理人心心念念的家乡味、触动了游子心底最柔软的那一份乡愁。
二、在地域特色上做文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众口难调,一些极具地域性的节目往往成为大台的弱项,而这恰恰为地方台所开辟的各种带地域特色的节目增加了可靠有效的节目源和更大的生存空间。有一定地域特色内容的节目成为地方台特别是县级电视台不可忽视的优势,我们可以将这种优势应用于美食类真人秀节目中。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菜,大理是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地区,有秀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风,民族风情浓郁,因此大理的饮食文化也相当丰富,餐饮品种多样并各具地域特色。在大理有很多的美食,地方特色菜更是种类繁多、深受大家喜爱,像邓川的乳扇、弥渡的卷蹄、宾川的海稍鱼,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菜,说到火腿,大家会想到大理州云龙县的诺邓,说到好吃的“粑粑”,就想到大理市的喜洲古镇,这些小吃、菜肴已经成了地域性的标志。而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是特色菜的制作者,他们手艺不一,但所做的菜肴都具有家乡的味道。在大理市电视台《我是大厨》开播之际,我们就考虑要做一季极具地域性的美食真人秀节目,为了让节目内容更具挑战性,我们的命题是:使用相同的食材做出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最终,两支参赛团队同样以“鸡”为主材,做出了风味迥异的“漾濞赶马鸡”和“永平黄焖鸡”。节目摄制过程中,两队参赛队员分别带领我们的摄像师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寻找原生态、最健康的食材,从镜头中我们能感受到各队队员面对美食的一种生活态度,漾濞县历史悠久的马帮文化与永平县豪爽醇香的饮食文化在节目中也得以展现。因为这两道烹饪手法、口感风味各不相同的“漾濞赶马鸡”和“永平黄焖鸡”,观众加深了美食印象,并通过节目了解了漾濞县和永平县不同的地域文化,节目内涵和观赏性得到大幅提升。
三、当地观众直接参与节目互动
真人秀的主体是人,而且是所谓的“真实的人”或者说非角色扮演的真实状态下的人。因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参与者是普通人,观众才会感到节目具有亲和力和接近性,观众对与自己情况更接近的普通人会投以更多的关注。让当地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形成互动,让观众从被动到主动,这无疑是将来各种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因为有了“互动”,观众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第一受众,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来,电视的功能也才能被大大强化。
《我是大厨》(第一季)邀请了大理州内各知名、优秀餐饮企业的大厨参加节目拍摄。参与节目拍摄的大厨们都是以厨师为职业的普通人,节目中,他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各有各的拿手绝活,节目播出后,观众从荧屏上看到了身边熟悉的餐厅大厨们的真实表现,大大缩短了节目的距离感,观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大大加强。在后几期的节目中,我们继续与观众加强互动,制作节目宣传片花在我台综合频道滚动播出,并请节目合作企业为参赛选手提供奖品,刺激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让当地观众直接参与到美食真人秀节目中来,形成互动,不仅办活了我们的节目,也见证了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地方台本土化尝试的成功。
总之,地方电视台美食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应紧扣地域、地方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文化、乡土元素,充分调动本土受众参与,才能在媒体变革浪潮中站稳脚跟,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尹鸿,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9).
[2]王丽娜.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结构元素与制作策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9).
篇3:浅谈央视真人秀节目《了不起的挑战》的融合发展论文
浅谈央视真人秀节目《了不起的挑战》的融合发展论文
《了不起的挑战》是央视首次从韩国引进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兼具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开播之初就受到了观众的关注。《了不起的挑战》是韩国综艺节目《无限挑战》的升级版,由《无限挑战》的团队参与创作,同时又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从内容设置上看,《了不起的挑战》摒弃了一些搞笑娱乐的环节,相比其他真人秀节目通过做饭、游戏等环节来吸引收视,《了不起的挑战》则将镜头对准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中有深井下的矿工、绝壁上的清洁工、消防队员等。节目组让明星体验这些工作,是对这些工作者的致敬,也是为了唤起大众对于这些工作者的关心和尊重。
一、代表性
明星体验的生活要具有代表性,如果节目组选择体验的生活没有亮点则无法吸引观众,但片面地为了节目效果过分夸大一项工作的难度,也会让观众对某一工种产生误解,因此节目的内容选择是否恰当就显得很重要。矿工可以称得上是劳动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而媒体选用的煤矿工人的生活却相对较少,一是由于煤矿工人的工作太过辛苦,明星易体验失败;二是矿井下的拍摄场地不方便,拍摄起来也较为困难。《了不起的挑战》在制作时只选择了一位嘉宾前去体验矿工的工作,目的是首先可以降低拍摄难度,其次也不至于耽误矿井下的正常工作。通过明星的体验,观众大体了解了矿工是如何作业的。节目中岳云鹏和矿工师傅一起乘电梯下到矿井,他问师傅要下到地下多少米时,师傅平静地说:500多米,这个答案不仅惊到了岳云鹏,也惊到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之后的拍摄则带给观众更多的惊讶,也给了矿工工作更多的真实呈现。500米以下的矿井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煤炭是黑的、矿工的脸是黑的、矿井整体上也是漆黑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矿工们需要忍耐的.不仅是辛苦,还有孤独甚至是危险。
近年来,社会对矿工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环境有了更多的关注,央视选择矿工工作作为真人秀的体验项目,更体现了媒体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虽然是真人秀节目,央视却始终以报道民生为己任。下潜500多米后,矿工们还要做“猴车”平行深入1000多米,“猴车”是矿工代步的主要工具。矿井下没有饮用水,每个矿工只有一袋饮用水。节目中岳云鹏体验的是最简单的任务,即在矿井下挖煤,每两个工人要完成五米,而在完成一米时岳云鹏就已经非常疲惫。在拍摄爆破任务的时候,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撤到了安全线以外,只留下专业人员进行爆破,可见矿下作业的危险性有多大。最后一项任务是给矿工送午饭。岳云鹏需要先坐一段“猴车”,再步行几百米。可是矿井下的路并不平坦,因为颠簸岳云鹏被摔下了“猴车”,他也因为体力透支而大哭,最终没能完成这项任务。观众有可能认为是这个明星太娇贵不能吃苦,可是岳云鹏选择放弃时已经在矿下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因为是给矿工送饭,岳云鹏身体的不适很容易影响到矿工的按时吃饭,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由他人将饭及时送过去。岳云鹏表现出的恐惧、疲惫,是一个从未接触过深井作业的人的正常反应,这也是真人秀节目中最“真”的部分。深井矿工工作的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早晨进入矿井,从事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到晚上才可以回到地面。在矿井下粉尘较多,且体力消耗大,所以矿工们不常说话,深井下回荡的都是电钻和铲煤的声音,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矿工需要有良好的体力、毅力和心理素质。《了不起的挑战》选择矿工来作为体验对象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拍摄十分艰难且没有其他综艺节目的轻松搞笑,但却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了矿工们真实的工作,让观众看到了在500多米的地下有很多勤劳的矿工正在为社会能源的开发进行着艰苦的工作,《了不起的挑战》给这个地下的世界开了一扇窗。
二、特殊性
电视综艺节目的播出内容还要有一定的特殊性,要通过向普通观众展示不同的生活状态来引起他们的兴趣。电视综艺节目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它不能是平凡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要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获得一定的艺术享受。清洁工是大众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群体,绝壁清洁工则是清洁工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绝壁清洁工的工作与游客的行为习惯密切相连,但很多观众还不是很了解这个职业。因此,《了不起的挑战》选择这样的工作进行体验就易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这些清洁工每天要挂着钢丝在悬崖峭壁上进行工作,其工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性。自然景物上本没有垃圾,但是因为景区一些游客的不爱护环境的行为,给清洁工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在苍茫的山峦中隐藏着许多垃圾,该节目透过绝壁清洁工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这些劳动者的工作。绝壁清洁工只有及时发现这些垃圾,把它们清理干净才能保证景区的美丽和整洁。《了不起的挑战》通过让明星来体验这项工作,向观众展示了这份特别的工作。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收获的不仅仅是欢笑,更多的是体会到了绝壁清洁工作的不易,从而使观众意识到,自觉地保护景区的环境就是对这些清洁工作者最大的尊重。
节目中,体验绝壁清洁工作的撒贝宁,被吊在了600多米的高空中,只靠一条安全绳索与地面相连。摄像师为了更好地拍摄也不得不被挂到悬崖上,拍摄出的画面令人不寒而栗。撒贝宁在体验的过程中始终都处于紧张的状态。随着镜头的下移,观众看到了山下的世界,看到了矿泉水瓶、食品袋还有墨镜等。这些不可降解的物质严重危害着自然环境。体验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大雨,导演组命令撒贝宁师徒两人迅速撤回。雨水天气给绝壁清洁工作增加了难度,雨水使绳子变得湿滑,垂直攀爬变得十分困难。师傅就赶紧带着撒贝宁走了另一条被植被覆盖较多的路,但是在攀爬的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有石块落下,稍有不慎就会被石块砸中。绝壁清洁工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做极限运动,身后是几百米的悬崖,在攀爬的过程中还要拾起游客扔的垃圾。这次体验师傅和撒贝宁竟然捡了满满一麻袋垃圾。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垃圾都需要绝壁清洁工冒着生命危险去清洁。在自然的环境中没有制度的约束,但人们要有对自身道德的约束。《了不起的挑战》选择这个工作让明星去体验,不仅是为了表现这项工作的危险和辛苦,更多的是为了呼吁群众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因为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可以为绝壁清洁工人减少负担。
三、互动性
《了不起的挑战》增加了明星和体验对象之间的互动。节目的内容不再只是明星自己,还有他们与体验对象之间的沟通。在《了不起的消防》这一期中,明星和消防战士一起训练,同吃同住,还关心起了战士们的情感问题。这些消防战士和家人相聚的时候不多,借助节目平台他们向家人表达了思念。明星与体验对象之间的互动有效增加了观众对于普通劳动者更真实更深入的了解。
在第二期节目中,沙溢和乐嘉体验做棒棒工,通过给人扛麻袋送货来赚取工资。棒棒工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工作,乐嘉和沙溢在扛麻袋的过程中累得腰酸背痛,颈椎疼得都直不起来。而冉师傅虽然身材瘦小却很有力量,扛上120斤重的扁担依然健步如飞。这份辛苦的工作激发了这个小身板里所有的能量,为了家人他一直努力地工作着。在工作的间隙,师傅请乐嘉和沙溢到家里休息。师傅住在一个月300元租金的平房里,家里住着七口人,乐嘉不停地惊呼“七个人!七个人!”沙溢和乐嘉到了师傅的家,一个上下铺的床,夫妻俩住下铺,儿子住上铺。墙上还挂着儿子的照片和荣誉证书。更令人惊讶的是,沙溢曾经在微博上转发过师傅和儿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师傅扛着重重的扁担,手里拉着儿子,嘴里叼着烟。沙溢配的文字是“肩上扛着全家,嘴里叼着自己,手里牵着未来。”师傅说他要一直做棒棒工做到儿子大学毕业,可儿子现在才9岁,不知道十几年后他还能不能干得动。谈话间,儿子回到家,儿子在城里上小学,同学的父亲很少有做棒棒工的。儿子没有零花钱,班上其他同学都有,当乐嘉问其他的同学有,你没有的时候怎么办时,儿子坚强地回答:“我就自己玩自己的,自己走到一边不看他们吃。”儿子只有9岁,但是却很懂事。他不会抱怨自己没有零花钱,只是心疼爸爸的工作很辛苦,看着儿子,冉师傅在一旁憨厚地笑着。两年前他曾经是微博上很多人转发的对象,两年后他的生活依然很贫困,他不懂炒作,也不可能成为“网红”,他只是一个勤劳、善良的老实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了不起的挑战》将镜头对准这一家人,即使生活贫苦却依然乐观坚强的一家人。《了不起的挑战》已经不是一个传统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它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的生活百态和默默无闻的劳动者。
《了不起的挑战》的口号是,“平凡生活,挑战了不起”。许多平凡的劳动者都在做着了不起的工作,也许这份工作并不光鲜亮丽,但是完成这份工作的人却需要过人的毅力和胆识。央视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这些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完成的了不起的挑战。
篇4: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研究论文
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电视业台网分离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电视节目的创优和创收目标,是一对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体现在只有优质的电视节目才能让电视台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进而对赞助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矛盾体现在当电视节目追求进一步创收时,必然会结合赞助商的要求对节目采编标准进行调整,从而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在兴化市广播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从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的经营管理角度展开研究,为平衡电视节目创优和创收目标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节目;社教类;采编;经营管理
一、前言
电视社教节目即以对目标受众进行社会、文化教育为采编初衷的电视节目。现阶段,电视社教节目具体的节目形式较多样,专题纪录片式、议论式、文教式、小品式、采访式等均十分常见,具有题材广泛、创作随意、社会指导等特征。在编辑电视社教节目的过程中,强调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具有欣赏性、教育性的同时,对象感和亲切感突出。可见,社教类电视节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编的质量,而采编质量与采编经营管理有效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方面展开研究对推动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主要思路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质量和创收与采编部门的经营管理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社教节目强调教育性的本质特征,在提升社教节目的教育性、宣传性和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的同时,创造更大的收益。[1]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大方面进行,首先,实现联办节目创收。所谓“联办节目创收”,即通过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展节目采编工作,通过缩减社教节目采编成本、增加节目源等,达到提升采编收益的效果。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联办的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具体目的可能存在差异,期望的形式可能不统一,这会造成采编工作受到他人的限制,调控力度下滑,影响社教节目的收视率。所以,在具体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不以牺牲社教节目的质量和教育本质为前提。[2]其次,创新采编管理模式,使采编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自我优化积极性得到激发,进而不断优化社教电视节目的采编过程,不断提升社教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为其收获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三、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联办节目创收电视社教节目在联办的过程中出现采编受制于他人、取材范围过窄、协调环节较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别是目前电视台并未将联办节目纳入系统管理体系的情况下,采编人员自身针对联办节目的创优意识较低,更加大了联办节目同时实现优质和创收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进行优化:
1.坚持社教节目的宗旨,把握采编主导权。在联办社教节目的过程中,采编部门应注重发挥自身的策划、修改作用和终审的权力,建设一支经验丰富、采编专业能力强、对社教节目本质把握清楚的采编队伍参与到联办社教节目的采编工作中,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经验,认真、准确地取舍联办单位的节目方案,预防联办单位试图借用社教节目在宣传、权威方面的优势,传播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舆论或理念。
2.注重节目质量与社教节目宗旨、收视对象的要求相一致。在社教节目联办的过程中,应从节目形式出发,树立强烈的节目意识,用采编部门自身的专业性带动联办单位重视节目质量。例如,在联办单位提出节目方案后,采编部门应对其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优化,并向联办单位准确、全面、专业地阐述方案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联办单位可以走出自身对节目认识的盲区,使联办社教节目可以发挥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的实际作用。[3]另外,考虑到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在联办的过程中,忽视收视对象分析,造成寓教于服务的功能难以发挥、收视率显著下滑的教训,在进行联办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联办内容的着眼点与收视对象的关注点有机结合,并在确定节目形式、采编方向等方面尽可能满足收视对象的需求特征,保证联办栏目的对象性和亲切性。例如,本台《法治在线》节目虽然属于联办节目,但在采编的过程中,采编人员走进公检法司的基层现场采访,直接探讨司法改革、法治民生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话题,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3.准确定位,创建风格。联办节目与自办节目一样,在采编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其具体的受众特征和内容等准确定位,并形成对应的风格,避免因节目特色不突出导致难以提升收视率。这要求采编人员在采编的全过程,注重采编视角的新颖、视觉包装的到位、采编深度的适中,提升节目的辨识度。[4]
4.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挖掘联办的效益。社教联办节目在采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电视台自办节目考核标准进行,以此保证联办节目的质量;另外,由于联办单位对联办节目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联办节目的质量和收益,所以采编人员在参与节目联办的过程中,应积极树立“全方位服务意识”。即除记者外,编辑人员、主持人等均应结合社教节目的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升对联办单位和联办节目的服务能力,及时、有效地解决联办单位在节目采编过程中存在的困惑。[5]例如,部分联办单位需要主持人组织知识竞赛,此时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就会成为联办单位衡量部门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工作只有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以上工作,才能在保证节目质量、坚持节目宗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的提升。
(二)创新采编管理模式
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调整,提升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节目质量、扩大节目收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采编管理模式的创新:
1.优化用人机制。社教节目采编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具有人才结构单一、缺乏经营人才等问题,使节目在形式、收益等方面均不是很理想。所以,应在管理者认识到采编人员结构和采编人员积极性对提升采编部门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并结合社教采编人员的业务需要,开展相关的培训,优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任人唯贤。[6]另外,将考核激励制度引入人才管理中,推动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落实,进而使采编人员形成忧患意识,结合自身的岗位需要,对自身的技能、专业性等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
2.推动边学边干、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社教节目对采编人员的专业、经验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完全依靠培训提升采编人员的能力,不仅效果不直接,而且会使采编人员不能准确掌握重点,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错觉。所以,在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为采编人员提供和创造可以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分期分批组织社教节目采编人员异地采访或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参加社教节目交流研讨会等。只有将理论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推动社教节目采编人员迅速成长,提升社教节目的质量。
3.从管理要效益。社教节目采编人员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外,还需要在长时间内一直被全面、规范的制度所约束,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和思想影响节目的采编质量。所以,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按照电视台的节目监审制度、采访制度、岗位制度等,结合社教节目的特征,建立与社教节目采编人员工作特征相匹配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推动规模化、目标化、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另外,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积极落实激励机制,使采编人员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积极进行自我优化。例如,社教节目采编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优秀稿件评选活动,并对表现优异的采编人员予以物质或职称奖励,使采编人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形成更强烈的工作欲望和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电视社教节目采编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创新力度,对推动节目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结合采编工作在社教节目中的地位、特点等,开始探索具体的经营管理途径和手段,这是社教电视节目采编部门顺应时代发展、提升社教节目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不断地将其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管成云.电视新闻与社教节目的品质研制:中部四省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08):49-56.
[2]夏倩芳,王艳.公众眼中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状评价及未来期待[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0):19-27.
[3]郝丽婷,王菁,覃继红,邓炘炘.国内部分传统广播电台“互联网+广播”现状调研[J].中国广播,(01):5-18.
[4]汪永瑚.新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探[J].当代传播,(05):88-89.
[5]李孝成.企业有线电视台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有线电视,2004(22):86-88.
[6]柯仙炉.地方电视媒体产业化经营初探[J].广告大观,(10):37-38.
篇5:观众角色转型与节目元素创新论文
观众角色转型与节目元素创新论文
关键词: 观众 节目 网络互动春晚 北京电视台
初,由北京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网络互动春晚”无疑是虎年来临之际最引人注目的嘉年华会之一。如果说传统的电视春晚是一台精英闪亮的艺术盛宴,那么“网络互动春晚”则是一出雅俗交融的欢庆的流水席,不那么华贵,也不那么精致,但却开放、包容、互动、畅达。
作为主流电视媒体的北京电视台创办这一出网络互动春晚,某种意义上,颠覆了此前人们关于“网络春晚=山寨春晚”的刻板印象,不妨视为传统电视媒体向网络平台全方位进军的一次新尝试。虽然,呈现在网民眼前的这一出网络春晚,还多多少少带有传统电视春晚的一些节目样态和演播格局中,对于网民观众的心理预设,也还带有一些传统观众“收看-欣赏”的心理模式,但是就整个网络春晚的创意策划和传播特点来看,仍然散发出鲜明的独特个性:
首先,从创作主体来说,“网络互动春晚”的制作,打破了传统春晚一直被电视专业人员垄断制作的情形,草根网民的力量和智慧开始渗透其中。其次,从播出看,“网络互动春晚”采取带状播出形式,一连七天每晚在同一时段定时定量播出,而非传统电视春晚仅仅在除夕之夜集中在四小时左右的时间内点状播出,一气呵出。第三,在收视方面,传统电视春晚的收视是“共时分享”,亿万观众在同一时刻同步观看同一节目;网络春晚则是“分时共享”,观众拥有更大自由度,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电视编排,到主动地选择内容和收看时间,实现“主权在民”。最后,节目形态上,不拘一格的新节目样式,藉网络科技之助,富于创新和想象力,令人眼前一亮。
“网络互动春晚”受到广大网民尤其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显现出一些区别于传统春晚的新特点新思路,以下我们选取若干加以分析。
一、参与互动:“表达意见”与“表演展示”
“网络互动春晚”之所以备受关注,既源于它开启了主流媒体联袂新媒体的大幕,同时更重要的是为草根们提供了进行自我展示星光大道。它将受众的参与互动作为构建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使得受众需求与节目传播形态有了“甜蜜的结合亮点”。
如今,传统的电视春晚也开始有网民们不断出谋划策,纷纷献计,但是基本上还是由电视精英们操作,无论主题思想、节目内容设计,还是表演嘉宾的选择,都带有浓厚的精英意识,刻意强调专业性。“网络互动春晚”则不同,它不仅积极吸纳普通网民参与互动,而且网民参与互动的方式也在向纵深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体现在网民的智慧和意识可以比较充分地渗入“网络互动春晚”的筹备和策划。据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介绍:“七天七台晚会共需要七个导演、演员和节目创意无数,都将来自网民的推选。而七台晚会的主持人,除了北京台自己出七个台里的主持,他们的搭档也全将由网络‘海选’产生。主办方还将在网上全部公开‘网络春晚’筹备过程,随时接受网民建议和监督。”[2]显然,以这种方式布局的“网络互动春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民大众的意志,网民们可以参与节目策划、筛选表演嘉宾的人选,从而使得“网络互动春晚”真正体现出某种“我的春晚我做主”的草根特性。
“网络互动春晚”的网民参与,还体现在很多身怀绝技的特色网民纷纷通过网络平台自我选拔、自我推介,从而登上属于自己的春晚舞台,完成从一个接受者到内容生产者的嬗变。例如,“佛山大叔”便是通过自己在新浪微波中发帖自荐,进而被网友推选,最终成为“网络互动春晚”的表演嘉宾。当然,一批已经走红于网络的焦点人物,也当仁不让地成为网络春晚的表演者,模仿达人天天、西单女孩、中关村男孩、民间女高音黑妮等民间草根的精彩才艺秀,也令人目不L接。
传统春晚一直是年度新时尚和流行语的发动机,也创造过许多文化新现象。近年来有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其引领潮流的风头,渐渐渗入更多的网络元素。比如,许多词语都是网上“语言”,不少段子和情节也来自网络“传说”。不过这种“拿来主义”仍然是一种捡拾,一种似乎随意的借用,需要经过由“民间”到“殿堂”的转换。而网络春晚,则直接依托普通网民的无穷智慧,几乎原生态地呈现草根艺术,想唱就唱,想演就演,只要有能力,谁都可以成为“明星”,为网民原创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包容而亲和的舞台。
可见,传统的电视春晚中的观众参与模式DD“意见表达”,在“网络互动春晚”中演进成为“表达意见”与“表演展示”并存的模式,这使得普普通通的广大网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字观众”或者“反馈主体”,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他们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主体”。
二、观众心理:“收看-欣赏”与“观看-认同-参与”
传统电视春晚的舞台上,专业造诣精深的艺术家和演艺明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草根艺术家”则难觅踪影。观众们更多是带着“收视-欣赏”乃至“倾慕”的心理观看,不可避免,传受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相形之下,网络互动春晚则呈现出“精英草根同欢”的景象,观众大多以一种更轻松娱乐的心态,观看艺术家和明星的精彩节目,也包容不那么专业的“网络同道”的表演,由此产生“自己人”的认同心理,享受参与节目传播的全部过程,此为“观看-认同-参与”模式。
在网络春晚中,不时奏响主旋律昂扬的声音,如谭晶演唱的歌曲《生命》,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激情;与此同时,也有散发着纯粹娱乐快意的各种演出,黄渤、陈楚生、曾轶可、李玉刚、维塔斯、金孝妍、红楼剧组诸演员等一批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外演艺明星,纷纷登台亮相,还有“网络达人”的特色表演,掀起一个个狂欢高潮,让人们轻松享受生活的愉悦。网络春晚,可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得益彰,雅俗共赏,尤其是一些富于特色的草根表演,令不少观众情有独钟。
某种意义上说,特色草根节目之所以成为观众关注的一大焦点,成为网络春晚的“招牌菜”之一,与观众的“移情认同”心理有很大关联。因为,普通人与观众距离更近,观众从节目中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会自然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也会增强对节目的认同。这些特色草根们一出场,很容易被观众所辨识,且容易被记忆。观众们会对特色草根投入更多的情感,更热情地与其互动,特色草根的某些品质也特别容易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他们在心理认同的瞬间,甚至本能地由衷希望表演者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例如,民间女高音黑妮的一曲《歌剧2》可谓声震四方,而在她身上更加彰显出无数国产的.“苏珊大妈”们那种勇于挑战的魅力,观众也自然希望黑妮可以圆梦。
特色草根受人关注的另一原因,或许缘于其某种“不完美”或者说“缺陷之美”。长期以来,春晚人物都是按照某些标准精心策划筛选的,其身份、语态、动作都是极其“标准化”的,他们固然光彩耀眼、气质不凡,但是多年的完美偶像的毫无缺陷,既让观众“敬而远之”,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诸如抡车男、暴走妈妈等特色草根也许是不完美的,但是却是一个个无可替代的“个性”象征。
“网络互动春晚”将个性草根、网络达人作为吸引受众的“撒手锏”,其实质是,满足了受众在当下这样一个泛偶像时代,对于自然、本真审美心理的追求,也是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一种趋势。
三、节目样式:从网络元素中寻找创作灵感
传统电视春晚的舞台上,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演,这一模式延袭多年,节目样式也中规中矩。而在“网络互动春晚”中,星光熠熠的明星,率真自然的草根,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演,成为考验网络春晚制播者智慧的一个焦点,引人关注。
我们看到,在七天的节目中,不少有创意的节目样式区别于传统的电视春晚,异彩纷呈。例如,COSPLAY是当前网络以及现实生活中非常受年轻人追捧的活动,“网络互动春晚”则让明星金巧巧、大张伟、后舍男生组合、白百合等扮演经典卡通人物形象,在熟悉的卡通歌曲中载歌载舞;又如,人们熟悉的《青花瓷》,以不同风格和版本出现,令观众印象深刻;《骗局揭秘》,则虚实相济,成为最受观众肯定的节目之一。
“网络互动春晚”在节目样式上出奇制胜,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紧紧围绕网络特质做文章,通过吸取网络流行元素的方式来改进节目样式。比如,在明星版的COSPALY秀这个节目中,节目样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的歌曲演唱,节目重心不是耳熟能详的卡通歌曲,而是让观众享受明星们COSPLAY的装扮和造型。除此之外,节目样式的改变,还多少借鉴了网络超链接的立体传播方式:一曲化学版《青花瓷》火爆网络,“网络互动春晚”便安排了多种不同版本的《青花瓷》,而且还配上周杰伦对《青花瓷》被改编想法的VCR,这样大大增强了节目内容的信息量,而不仅是在欣赏一首歌曲。
《骗局揭秘》是另一个关注重心,“从观众反馈来看,通过真实案例改编、明星参演、《法治进行时》著名主持人徐滔现场点评的每场保留节目《骗局揭秘》最受欢迎”。[3]《骗局揭秘》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主要源于节目本身“真实+虚构”兼有的样态,不妨视之为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在网络上的品牌延伸和样式变形。它采用时下较为流行的真实再现方式,由明星们扮演一些骗局事件中的人物,用讲故事的手法,展现一个个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的案例。节目中,真实再现的扮演手法与网络亦真亦幻的特质比较好地契合在一起,传统电视品牌栏目的“刑侦+普法”特质,被巧妙地植入新型春晚中,通过网络的形式,在强化和扩大自身品牌效应的同时,又助推和延伸为“网络互动春晚”的卖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网络互动春晚”的出现,满足了广大网民们积极主动策划春晚、参与春晚、表演展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培育了受众“观看-认同-参与”的心理,对“网络春晚”产生期待,逐渐摆脱纯粹“受众”、“数字受众”和“反馈主体”角色的网民们,开始建立以“传播主体”意识,在享受参与节目的同时,也在娱人娱己。
作为传统媒体的一次网络新实践,北京电视台推出“网络互动春晚”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相应明确的主题将整个节目有机串联起来,编排上也略显凌乱。七期节目每期都是相互独立和分散的,似乎缺少一根主线很好地将七期节目横向串联,象一桌流水席,而非一部春晚“连续剧”,前者固然丰富,后者却更有神韵;从节目编排上看,网络春晚大体延袭了传统春晚的模式,歌舞、小品、相声穿插进行,缺乏网络媒体超链接、多时空的特点。其次,草根的“表演展示”空间还可进一步拓展。“网络互动春晚”,顾名思义,网民们不仅可以参与策划,参与表演,还可以让他们与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网络达人等一起互动和展示,让受众看到网络世界的红人,并发掘新人。最后,部分节目还略显粗糙,这或许是因为筹备时间比较短等原因,还需精雕细琢。
按照媒介技术学派著名学者保罗.利文森的说法,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朝着更加人性化、朝着弥补此前媒体不足的方向迈进。与此相应,每一种新节目模式或传播理念的出现,都在功能和意识上对此前模式或理念的某种弥补和更新。近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春晚模式”不断遭人诟病,首届“网络互动春晚”的理念和传播实践和理念,它在展示草根风貌、满足草根需求、融合多元意识中所显现出来的自信和风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融汇多种资源和力量,创造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节目形态,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篇6:真人秀节目对体育教学游戏开发的启示论文
3.1体育游戏针对性改编
从真人秀节目中不免能够看到许多改编自社会生活元素的游戏,贴近文化情景,具有很强针对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育游戏应注意其趣味性的同时,也兼具针对性,能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学会一些基本生活实践,如对自身的安全防范、对同伴的保护帮助等。同时,针对不同的体育游戏,针对同一游戏的不同教学目的、要求,游戏的目的、要求、方法、规则和惩罚等的说明也要有针对性,如强调的是游戏的过程还是结果,是动作的过程还是结果,是团队精神的合作还是个人自由的发挥等,都必须依据教学任务要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2体育游戏全面性考量
体育游戏的设计不仅要突出技战术的学习,也要体现出体育人文思想的表达。在体育游戏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完成任务的成功感,还有对学生意志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推进。通过游戏规则、难度的前期制定,预期能够得到的结果,提升游戏质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3.2体育游戏严谨性体现
体育游戏在组织过程中需要松中有严,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也需要严谨的体育态度,听教师指导,不随意嬉戏打闹。教师应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场地离建筑物应有一定的距离,以免受伤,所划界线鲜明,场地的大小、所用器材的种类等,都应根据游戏的性质、游戏者的水平和人数的多少以及客观条件来决定,并应在课前认真检查地面有无石块、坑洼,器材有无松动、脱落。
3.3体育游戏目的性评定
既然是体育游戏,结果的评价必定会对学生再参与的积极性有所影响。首先,需要对游戏输赢进行评定,判罚需要教师体现出公平公正的态度,有赏有罚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兴趣性。其次,需要对游戏过程进行评定。游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所体现的优点有哪些都需要教师进行评述。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更正,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着重介绍。
4结语
真人秀节目为体育游戏的创新设计带来了无限元素,结合真人秀节目中的体育游戏,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体育游戏质量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升华的关键,要在充分而正确认识体育游戏本质的基础上,合理应用体育游戏成为完善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黄忠辉.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79-82.
[2]袁海强.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46-149.
[3]李书涛.开发体育游戏资源的几种途径.中国学校体育.2005,(5)
篇7:写意国画基本元素的内涵研究论文
写意国画基本元素的内涵研究论文
点线面都是写意国画的基本元素,那这些基本元素有什么内涵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什么是写意国画基本元素?以笔者两方闲章概括,就是“无非点线面”,“不过笔墨水”,点、线、面是写意国画基本元素的视觉直接影像,或称作视觉符号;笔、墨,水既是写意国画的物质材料,更是鉴赏写意国画评判其艺术品类,具有理性分析,感性体验作品意韵的切入点。五代时荆浩在《笔法记》中从笔、墨、气韵三个方面,评品了几位画家。说张璪的作品“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说王维“笔墨宛丽,气韵清高,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说李(思训)将军“理得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他更具代表性的评论项容山人“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说吴道子“笔胜于象”“亦恨无墨”,笔、墨、气韵三全是荆浩认为作品完美的艺术标准。现代大师黄宾虹也说:“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而能使笔墨变化于无穷者,在蘸如耳。”由此得知从传统到现代对写意国画的品评标准及内容是一贯的。
传统的书画同源论应当是写意国画元素有笔有墨的基点。人类的文字有表意和表音之分,而表意文字大抵发源于象形图意,简单说就是从画画到文字演化而成。汉字的演变是个范例,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说:“古先圣王,受命应録,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左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为鸟头者,则画之流也。”《晋书·卫恒传》讲六书“指事,上下是也,象形、日月是也,形声、江河是也,会意、武信是也,转注。老考是也,假借、令长是也。”这是为后世公认的探究古汉字的生成发展规律性的总结。张彦远的说法把绘画与汉字的创立是同时产生的一对双胞胎,而六书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所举例字的构成元素就是画画简约化的符号。由此可见有一个从书画同体开始到文字创立书与画又逐渐分离的过程。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书与画的物质基础和工具的同一性,又把书与画的血缘关系紧密相连。我们知道在钢笔、铅笔等书写工具引入我国之前,我们的前辈始终在用一种工具--毛笔进行文字记录,书法和绘画创作,而布帛、丝绢、纸笺等等同是书法绘画的载体。这样便使写意国画的构成元素(符号),和书写文字的书法符号具有了共通的遗传印记。书写文字中的提按转折,点横撇捺,行笔中的起止规律就会自然而然在绘画中表现出来,这种书法与绘画符号元素的相通性在作者笔底有意无意间的流露,便促成了古时文人的墨戏之作。
我们知道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隶发展到正楷行草。创造出风格不一形态各异意韵丰富的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前辈并未把文字当作单一的语言文字信息传播载体,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探索文字的形体美,形式美及整体篇章的气象美的结果。有金石文字的古拙朴实、有篆体的庄重对称、有汉隶的飘逸洒脱、有魏碑唐楷的雍容典雅、有行草的潇洒放逸……从画字到书写又催生出书写的形态形式美,节奏音律美的法则,同时反过来又影响着绘画的美学法则。我们从公孙大娘舞剑和王羲之爱鹅痴迷鹅的故事中看到生活中的运动形态形象启发了书法家们对书写的形式和韵律美感的形成。
现在回到点、线、面和笔、墨、水的写意国画元素上来谈一点认识。书有书法画有画法,书写的元素符号就是点线,画的基本符号与元素也不例外,面就是点的扩大而已。书法和绘画中的点线都有从幼稚向成熟丰富演进的过程,都有从朦胧意识向自觉认识的循环提升过程,都有从形态美向形式美向意韵美探求的过程。
首先,书体的丰富如金文、石鼓文、篆隶、楷书、行草各种古汉字中的异形给点线的符号笔意多种形态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不同书体经不同作者的阐发又分离出多姿多彩的点线符号,如汉隶中、石门、张迁、曹全等。这些经后来学者解析、研探出不同的用笔法则,自然就丰富了点线符号的表现技巧和趣味意韵。
其次,不同载体呈现的点线质感也各有差异,如在绢本与生宣纸上,前者干湿差异的距离是超越不过生宣纸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同样不同墨的品种其性能的差异反映在笔上载体上有不同的效应。如晋人尺牍中墨色变化和黄宾虹用宿墨、渍墨书写的金文楹联墨色变化的不同便是例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表现符号的应用,具有从具象、意象、抽象、联想的过程在演化。如楷书、行书到草书点线组合都各具风采,各有规范。在写意国画的演化过程中,也有从工整向写意到大写意或抽象、想象方向渐进的趋势。就是作者用具象符号与欣赏者直接交流转向用抽象符号来调动欣赏者间接的联想、想象的创造力,再升华到可以意会,难以言喻的意韵体验。也就是说写意国画中点线面形象越确定,其指向就越明确,对欣赏者联想方向的规范就越强力。也就越限定和束缚欣赏者参与创作的联想能力,使作品的意味意韵的深度广度得不到发掘和拓展。
从《芥子园画传》经典例子中可以管窥传统写意国画点线应用组织的美学规律。点的形态形式有介子、个字、梅花、菊花、松叶、垂藤等。线有十八描之说。树法有一干至数干的组合方法。石有各种皴法,组合中又有大间小,小间大,石间坡等方法。点的组合中有攒三聚五法,画梅干要用“女”字叉,画兰有交凤眼之说。诸如此类规范和形成了传统中大量的写实性的现实主义表现作品。当然与之并行也产生了写意国画中富有想象空间情绪发泄超逸冷峻的浪漫主义作品,而这类作品的'点线符号更富有情趣、性情、率意的意韵。如梁楷的《六祖斫竹》、徐文长的《墨葡萄》、担当和尚的小品,龚晴皋的写意山水。更有甚者石涛对“点”法的一段语录,撇开了点的形式画法,直接从点的组合特效和创作情绪感受来诠释。他写的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籿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他叹道:“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集传统写意国画大成的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论”是探索国画构成元素美学规律的经典例子。他通过线的书法特性综合指出他在绘画创作中以大篆写石,小篆写树,汉草隶势如屈铁画树干山体法。他的“点”法中的圆、菱、三角、斜点笔法强调了势如高山坠石。有渴笔破笔。墨法更是浓淡破渍泼焦宿七墨俱用。他对线的平留圆重变法则是“平如锥画沙,一波三折。圆如折杈股,不齐斛弧三角。留如屋漏痕,一挑一踢不能留……重如高山坠石,如金之柔,如铁之秀……”他对线的组织形式强调一勾一勒如太极形成一个周期。构成暗合太极图式以契合天地宇宙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贯穿写意山水创作全过程。他的实践从符号点线形式到组合统揽全局提出了“分明是笔,融洽是墨”“浑厚华滋”的“内美”标准。“远观气象,近看笔墨”是传统上把写意国画作品的全局感受(气象)与组合成整体视觉效果基本元素点线面(笔墨)运用统一起来的评判要求。这种组合的美学要求就需要笔墨点线面组合在有序无序之间有完整的平衡点。只有在这个平衡点上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评判相契合(相同的审美倾向)相包容(有共通性的笔墨理解)方能产生出两者间交流、互感和共鸣,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迁想妙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而不仅是“谨毛而失貌”的要求。
篇8:论写意国画基本元素的内涵论文
论写意国画基本元素的内涵论文
什么是写意国画基本元素?以笔者两方闲章概括,就是“无非点线面”,“不过笔墨水”,点、线、面是写意国画基本元素的视觉直接影像,或称作视觉符号;笔、墨,水既是写意国画的物质材料,更是鉴赏写意国画评判其艺术品类,具有理性分析,感性体验作品意韵的切入点。五代时荆浩在《笔法记》中从笔、墨、气韵三个方面,评品了几位画家。说张璪的作品“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说王维“笔墨宛丽,气韵清高,巧写象成,亦动真思”,说李(思训)将军“理得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他更具代表性的评论项容山人“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
说吴道子“笔胜于象”“亦恨无墨”,笔、墨、气韵三全是荆浩认为作品完美的艺术标准。现代大师黄宾虹也说:“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而能使笔墨变化于无穷者,在蘸如耳。”由此得知从传统到现代对写意国画的品评标准及内容是一贯的。
传统的书画同源论应当是写意国画元素有笔有墨的基点。人类的文字有表意和表音之分,而表意文字大抵发源于象形图意,简单说就是从画画到文字演化而成。汉字的演变是个范例,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说:“古先圣王,受命应録,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左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为鸟头者,则画之流也。”《晋书·卫恒传》讲六书“指事,上下是也,象形、日月是也,形声、江河是也,会意、武信是也,转注。
老考是也,假借、令长是也。“这是为后世公认的探究古汉字的生成发展规律性的总结。张彦远的说法把绘画与汉字的创立是同时产生的一对双胞胎,而六书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所举例字的构成元素就是画画简约化的符号。由此可见有一个从书画同体开始到文字创立书与画又逐渐分离的过程。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书与画的物质基础和工具的同一性,又把书与画的血缘关系紧密相连。我们知道在钢笔、铅笔等书写工具引入我国之前,我们的前辈始终在用一种工具--毛笔进行文字记录,书法和绘画创作,而布帛、丝绢、纸笺等等同是书法绘画的载体。这样便使写意国画的构成元素(符号),和书写文字的书法符号具有了共通的遗传印记。书写文字中的提按转折,点横撇捺,行笔中的起止规律就会自然而然在绘画中表现出来,这种书法与绘画符号元素的相通性在作者笔底有意无意间的流露,便促成了古时文人的墨戏之作。
我们知道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隶发展到正楷行草。创造出风格不一形态各异意韵丰富的书法艺术。是我们的前辈并未把文字当作单一的语言文字信息传播载体,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探索文字的形体美,形式美及整体篇章的气象美的结果。有金石文字的古拙朴实、有篆体的庄重对称、有汉隶的飘逸洒脱、有魏碑唐楷的雍容典雅、有行草的潇洒放逸……从画字到书写又催生出书写的形态形式美,节奏音律美的法则,同时反过来又影响着绘画的美学法则。我们从公孙大娘舞剑和王羲之爱鹅痴迷鹅的故事中看到生活中的运动形态形象启发了书法家们对书写的形式和韵律美感的形成。
现在回到点、线、面和笔、墨、水的写意国画元素上来谈一点认识。书有书法画有画法,书写的元素符号就是点线,画的基本符号与元素也不例外,面就是点的扩大而已。书法和绘画中的点线都有从幼稚向成熟丰富演进的过程,都有从朦胧意识向自觉认识的循环提升过程,都有从形态美向形式美向意韵美探求的'过程。
首先,书体的丰富如金文、石鼓文、篆隶、楷书、行草各种古汉字中的异形给点线的符号笔意多种形态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不同书体经不同作者的阐发又分离出多姿多彩的点线符号,如汉隶中、石门、张迁、曹全等。这些经后来学者解析、研探出不同的用笔法则,自然就丰富了点线符号的表现技巧和趣味意韵。
其次,不同载体呈现的点线质感也各有差异,如在绢本与生宣纸上,前者干湿差异的距离是超越不过生宣纸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同样不同墨的品种其性能的差异反映在笔上载体上有不同的效应。如晋人尺牍中墨色变化和黄宾虹用宿墨、渍墨书写的金文楹联墨色变化的不同便是例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表现符号的应用,具有从具象、意象、抽象、联想的过程在演化。如楷书、行书到草书点线组合都各具风采,各有规范。在写意国画的演化过程中,也有从工整向写意到大写意或抽象、想象方向渐进的趋势。就是作者用具象符号与欣赏者直接交流转向用抽象符号来调动欣赏者间接的联想、想象的创造力,再升华到可以意会,难以言喻的意韵体验。
也就是说写意国画中点线面形象越确定,其指向就越明确,对欣赏者联想方向的规范就越强力。也就越限定和束缚欣赏者参与创作的联想能力,使作品的意味意韵的深度广度得不到发掘和拓展。
从《芥子园画传》经典例子中可以管窥传统写意国画点线应用组织的美学规律。点的形态形式有介子、个字、梅花、菊花、松叶、垂藤等。线有十八描之说。树法有一干至数干的组合方法。石有各种皴法,组合中又有大间小,小间大,石间坡等方法。点的组合中有攒三聚五法,画梅干要用“女”字叉,画兰有交凤眼之说。诸如此类规范和形成了传统中大量的写实性的现实主义表现作品。当然与之并行也产生了写意国画中富有想象空间情绪发泄超逸冷峻的浪漫主义作品,而这类作品的点线符号更富有情趣、性情、率意的意韵。
如梁楷的《六祖斫竹》、徐文长的《墨葡萄》、担当和尚的小品,龚晴皋的写意山水。更有甚者石涛对“点”法的一段语录,撇开了点的形式画法,直接从点的组合特效和创作情绪感受来诠释。他写的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籿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他叹道:“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集传统写意国画大成的黄宾虹的“五笔七墨论”是探索国画构成元素美学规律的经典例子。他通过线的书法特性综合指出他在绘画创作中以大篆写石,小篆写树,汉草隶势如屈铁画树干山体法。他的“点”法中的圆、菱、三角、斜点笔法强调了势如高山坠石。
有渴笔破笔。墨法更是浓淡破渍泼焦宿七墨俱用。他对线的平留圆重变法则是“平如锥画沙,一波三折。圆如折杈股,不齐斛弧三角。留如屋漏痕,一挑一踢不能留……重如高山坠石,如金之柔,如铁之秀……”他对线的组织形式强调一勾一勒如太极形成一个周期。
构成暗合太极图式以契合天地宇宙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贯穿写意山水创作全过程。他的实践从符号点线形式到组合统揽全局提出了“分明是笔,融洽是墨”“浑厚华滋”的“内美”标准。
“远观气象,近看笔墨”是传统上把写意国画作品的全局感受(气象)与组合成整体视觉效果基本元素点线面(笔墨)运用统一起来的评判要求。这种组合的美学要求就需要笔墨点线面组合在有序无序之间有完整的平衡点。
只有在这个平衡点上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评判相契合(相同的审美倾向)相包容(有共通性的笔墨理解)方能产生出两者间交流、互感和共鸣,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迁想妙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而不仅是“谨毛而失貌”的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书与画的从“同体”到分流,又因物质基础的同一性决定了书法的绘画性与绘画的书写性,限定了写意国画发展的轨迹。书与画之间元素符号共通性,相辅相成,共同演进的事实说明:写意国画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符号必须具有书写性、意味性,组合以后的形象才会充满传统审美的趣味性和意韵性。
由此可知现代书写工具的变化已造成现代画家对书写意味能力弱化的影响,所以应当认识到用毛笔宣纸墨画出的不一定是完整意义上的写意国画(因为动物表演也能做到),用毛笔宣纸墨写出的字不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书法,同样现代意识流派及其制作成分的特效肌理为主的创造不能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只有秉承传统的美学法则,通过继承传统经典,丰富生活积累,在对传统写意国画元素符号的吸收、消化、阐发的渐进演变中,创作富有中华民族气派、气势、气象,蕴含深邃思想,抒发高雅情趣的作品,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
篇9:浅谈电视相亲节目与艺术真实的论文
浅谈电视相亲节目与艺术真实的论文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忙碌的快餐生活是一大批年轻人如陀螺般旋转,身心沦陷在工作压力的疲惫中,高房价、高生活费用、高教育费用等经济压力使更多的年轻人不敢轻易恋爱与结婚,无形中物质的衡量成为了男女吸引的重要标准之一,有部分人在无法承受重大压力下,“丁克”文化逐渐抬头。在此种情况下,“婚恋”成为了当今时代极为热门的话题。
电视相亲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相亲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其嘉宾的尖锐而大胆言论创造了火爆的收视率,并一度成为媒体界炙手可热的评论对象。对于电视相亲节目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阐释,如经济学、美学、伦理学、传媒学等,可见电视相亲节目的媒体效应牵涉面非常广泛。本文从美学视角入手,将电视相亲节目中当成影视艺术,讨论艺术真实对于社会与受众的影响。
一、电视相亲节目的流行与原因
电视相亲类节目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播出之时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一度成为媒体话题的中心。自从湖南卫视29年的《我们约会吧》此节目一出,各大卫视便陆续推出了各自的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的《周日我最大——缘来是你》等,其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受人瞩目。
电视相亲节目的内容都较为相似,不管程序如何变化,基本都是男嘉宾轮流上场介绍自己,在场女嘉宾进行观察和挑选后,再由男嘉宾对属意的女嘉宾进行发问挑选。其实,相亲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早已存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婚恋文化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笔者所在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有以唱山歌作为择偶方式的传统,通过唱歌展示人品和才干;社会发展到如今,婚恋自由的同时,也把物质财富当成择偶条件的首要条件高举而出,并在以电视媒体作为平台的新型相亲平台上公开展示,于是当以《非常勿扰》中马诺为典型的“拜金女”类型在观众面前大肆宣讲自己“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的爱情观时,当以刘云超为代表的“炫富男”公然炫耀自己三辆跑车、6万存款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却讽刺女嘉宾身材,调侃让女嘉宾到自己车后哭的出格行为时,当以现场评论员乐嘉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师或主持人言辞犀利地批评、甚至挖苦男性嘉宾时,这一场融聚比美炫富、唇枪舌战的相亲方式,引发观众们和媒体报刊一片哗然。有评论认为,电视相亲节目已然在审美观、道德管、价值观等方面远远超出中国传统“德才兼备”、“门当户对”的要求,特别是宣扬金钱至上的择偶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违背,吸引眼球的是“比谁的话题更生猛,谁的嘉宾更前卫”[1];也有评论认为,目前中国的道德已经滑坡,相亲节目只是社会百态的一个折射。而最终,电视相亲节目就在激烈的争论中,收视率节节攀升,《非诚勿扰》就在成为了最红的综艺节目,收视率比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还高,广告吸金总额达到2亿元,仅排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吸金额度之后。
许多评论文章早已分析过电视相亲节目收视火爆的原因,有人从娱乐消费文化入手分析,认为节目激发观众的娱乐参与热情,如《“非诚勿扰”还是“非钱勿扰”——当电视沦为一场“秀”》;有人从叙事角度出发,认为它是纪实叙事文本,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引起观众共鸣,如《〈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还有人从审美角度出发,认为它蕴含的“审丑”意识颠覆了传统美学,“在媒介传播中,媒体将一切丑的角色或现象原生态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赤裸裸的丑态展现,无疑会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达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2]。最多的是从道德伦理出发,认为“一些嘉宾行为和言论‘出位’,直接挑战社会伦理和价值底线”[3]。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从真实性和道德伦理出发,认为电视相亲节目触碰到了中国人长期以来不敢面对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所有弊病:“透过相亲节目,把这个社会不公的遮羞布扒下来了,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社会不公下的现实”[4]。不管是娱乐、纪实、审丑和道德伦理角度出发,都围绕着“共鸣”二字。
有人质疑电视相亲节目里男女嘉宾的真实身份,根据记者采访和知情人士吐露,发现所谓的嘉宾大部分都是刻意安排的,即所谓的“托”,节目涉嫌造假。当相亲节目中每个人都有先设计好的、固定的台词,电视相亲节目的本质便从“相亲活动”变成了“舞台表演艺术”。那么这样安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因为共鸣!共鸣是观众对电视节目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思潮的一种认同: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感觉到节目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真实,而这种真实感恰恰正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部分,这样的电视节目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受热捧,热捧的原因就是节目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艺术真实这一美学概念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为观众共鸣的部分,就是节目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而这种真实感并非是因为素材本身的现实性,而是节目编导通过有计划地对参与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进行编排引导和艺术加工。
二、电视相亲节目的艺术真实
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接受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相亲节目的不断被复制,大量同类节目同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观众对相亲节目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刚刚出现这类电视节目的时候,观众对于相亲节目抱有一种新鲜感,对于其中的真实性与观赏性之间,更多还是要求观赏性,即对节目编排的可看性有要求。但随着“外行看热闹”的初期阶段过去,被相亲节目培养出来的“资深”、“内行”的观众出现了,他们开始思考相亲节目与自身之间的联系,对相亲节目的功能——能否给予自己解决生活问题提供参考,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亦即对于节目素材的真实性开始有所挑剔。这是无可厚非的,观众在娱乐性相同的电视节目群中选择更具现实意义的,原就是不断进步的观众水平所决定的必然。
对于观众追求节目娱乐性的要求,追求收视率的媒体自然要尽力满足,但在现实操作中,如何保证节目素材的真实性在达到观众认可的同时又要与节目本身的观赏性与趣味性统一起来,这是个很难控制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的媒体操作手法中,目前大都是通过对前期素材的整理和编排以及对节目主持人与参与者(嘉宾、评论者等等)进行预先演练甚至是设置节目剧本,以期达到控制节目娱乐效果的目的。
但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节目效果,无形中弱化了节目中的真实感,这使得随着相亲节目的发展,观众对相亲节目真实性的产生了质疑与不满,而因为过分追求吸引眼球的“爆炸”效果所引入的审丑性言论(如拜金主义、唯利主义等)在节目中也不符合广大观众的正确道德观,导致相亲节目正在逐渐走向利用节目编排造假加上过激言论来追求短暂高收视率的恶性循环,对其长期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里,笔者认为对于相亲节目的现况,应该引入艺术真实的概念来进行分析,也许同时可以为其它同样带有现实元素的电视节目寻找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提供一种新思考模式。
(一)艺术真实的概念
艺术
创造的.素材来源于真实,但并不等同于真实。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超乎于现实而传达表现出来的意境和主题让人感受到符合一定的逻辑,便可称之为艺术真实。“关于艺术真实的含义,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些流行观点大同小异,即着重强调:“艺术真实是对生活本质、规律、主导倾向的深刻揭示,或是现实与理想的结晶,是真善美的统一”[5]。不过,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艺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艺术真实的现象。
因为并非所以的艺术作品都完整地对生活本质、规律、主导倾向进行了深刻揭示,更难以确定一定就是作者现实与理想的结晶。所以,对于艺术真实的概念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广义上的认识,即观众对于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意念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性。
(二)电视相亲节目中的艺术真实
正如前文所说,目前我国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物质生活和社会意识翻天覆地地改变。相比起上一代,7后和8后年轻人的婚恋意识更为进步和开放,不再羞于公开谈论感情事务,更倾向于与公众共同讨论私人话题,对于婚恋双方物质条件要求不再讳言。电视相亲节目制作的本意其实也就是为了表现和传达现今社会中的婚恋观念,无论用多么夸张的手法,只要准确地表达了节目观点,向观众传达了节目的主题,我们都可以在艺术真实的角度来说它是成功的。
(三)艺术真实对电视相亲节目的作用
在相亲节目推出的以来,观众对于能够在电视节目上看到“相亲”的进程以及新时代婚恋观念的展示,是十分欢迎的,而期间节目编导所精心设计的种种环节则催生了观众对于节目娱乐性的追捧。
相亲节目让观众中的功能性受众,即广大适龄男女,看到了现代婚恋观点的具体象征,这类观众在收看节目后会主动将节目中所表现的婚恋观点和自身要求结合起来,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相亲之所以为观众所用来参考与指导生活,恰恰就是因为节目编导对于时代现实的有足够的把握,并通过电视节目作品完成了其艺术真实,给予观众真实感,得到认同,得到共鸣。
从正面意义上来说,相亲节目因为艺术真实获取了观众的支持、追捧。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过于反映片面的现实,相亲节目正在逐渐变成炫富、拜金、唯利等等思想的舞台。诚然,不可否认,这也是社会某些方面的现实写照,但这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不应该成为主流思想。艺术史上并不缺乏专门突出表现假、恶、丑的艺术作品,但这些作品本身要么是具有深刻的反讽意义,要么就从来没有形成过主流,这说明了人性中追求真、善、美的基本要求是长期存在的,同时也可以推断,如果相亲节目继续向非主流文化倾向,那么就完全有可能步入绝境。
三、道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冲突和共生
(一)媒体功用
简单一句话,媒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明确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受众接受面越广,对信息了解越清晰透彻,则媒体的功用就越大。电视相亲节目原本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适龄男女的婚恋问题,它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准确真实地向观众传达正确健康的婚恋观念,为尚未能解决自身生活问题的观众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是节目的社会功能。对于节目设置方,电视台的运营者而言,节目本身除了要完全其基本的社会责任之外,最大的目的就在于获取收视率,得到广告投资。是否能够完成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是由节目运营方的道德水准决定,而能够完成电视节目的商业功能则是由运营者的编导技术来决定,是追求完成道德价值,还是完成商业价值,这是在节目运作中最为基础的冲突点。
(二)道德舆论的引导
道德舆论对于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对于正确健康的信息予以鼓吹和宣扬,对于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予以谴责和抵制,对于既有正确健康、也存在不正确不健康因素的交杂的信息则起到分辨判断的监督作用。当然,这首先需要社会力量先建立起一个道德标准,并且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和承认。我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基础深厚,虽然也因为社会快速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了部分迷惘的思考,但在基础道德观念上,大部分人民群众并不会因为某些思潮而有所改变。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改变。所以即使以突出审丑文化来吸引眼球,这样的节目设置也仅仅会得到短暂的追捧,宣扬正确健康婚恋观念的节目才能够长期存在。因此,作为节目编导人,应该将眼光放长,坚持在完成节目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完成其本身的社会责任、道德价值,把精力放在主流文化与娱乐性的统一上将会有效增加节目的生命力。
(三)如何合理利用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这在理论上是一个美学概念,在现实中则是应用为节目的编导手法。实际上,对于相亲节目的真实性要求,观众当然能够理解其中的不可控性。所以,合理地编排演练并不过分,不会被人理解为“造假”,只要真实贴切地传达正确健康的现代婚恋观念就能够获得观众认同。但是,为节目设置主题剧本,安排节目演员,这就是造假,反而会失去了观众对于节目现实感的认同。在节目编导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要让节目具有真实感并不是困难点,困难的地方在于如果都是完全采用真实的素材就会缺乏特殊性,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够得到特殊性的节目素材,也就难以保证节目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其实在实践中都能够解决,如《非诚勿扰》这一节目,就通过海量选择真实信息的方式来取得编导所需要的素材,根据数据显示,“至今《非诚勿扰》节目的国内外报名竟有 2 多万之众,而能入选嘉宾站到《非诚勿扰》节目现场,实属少比例大荣幸”[6]。是否为嘉宾的荣幸这且不谈,但对于节目编导而言,选材就不会有难题,这应该能够成为同类节目选择真实素材的借鉴。
面对道德的要求,正确健康的婚恋观也应该作为节目素材的选材标准,这不是说要完全杜绝现实社会中婚恋双方有可能遇到的负面元素进入节目,而是在真实表现这些负面元素的同时给予正确价值观的评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节目的道德价值,而且也同时达到了节目要求的艺术真实。
篇10:电视系列节目创新的问题分析论文
电视系列专题节目创新的问题分析论文
通常来说,电视专题有着十分复杂的完成过程,这其中需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策划、构思、前期拍摄、撰稿、后期编辑等方面。为了能进一步创作好电视专题,在这些工作环节中,应该尽可能的把握准专题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1]。
1、创新的提出与内涵
由于社会的全面的发展,传媒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以及市场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普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在专题节目就显得更为明显。为了能在电视媒介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将新闻创新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然这也是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为了能够尽可能的提高电视宣传质量,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对创新意识进行进一步的确立,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节目形式要创新
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为了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栏目,这就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活动。通常来说,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是尽可能的对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开创;其二是改造和变化已有的样式;其三是对一些好的经验进行充分的借鉴,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2]。当然在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开创,当然,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这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独有的,而且还能让广大观众接受的风格和特色。在形式的创新方面,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通常来说,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借鉴到自己独创的路线[3]。
1。2报道角度要创新
在实际创新节目的过程中,通常来说,所持有的宽容态度应该是十分关键的,为了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出创新的活力,不论是多小的创新,都应该进行肯定,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四不象”的可能,就不能刻意去追求,甚至说去照搬。此外,在日常节目过程中,不一定完全做到原始的创新,因为要做到原始的创新是十分困难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造和变化。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希望原始创新,只是我们基于现实的考虑,在已有的样式上进行局部的改造和变化可能更符合实际的需求。
对于指令性报道任务,在这样的节目中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困难。这种观点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密切联系实际,指令性的报道任务也存在着一定创新的空间。经过大量的实际证明,从对报道角度进行有效的调整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创新来源。在这过程中,在对视角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多的去选择平民化视角,让采访本身更贴近实际,更贴近观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受到百姓的喜欢[4]。
2、电视系列专题节目的策划
2。1选题
通常来说,专题片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材的选择。因此,选题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进行实际的选题之前,应该充分检验其中的选题,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片子具有较高的可视性
通常来说,声音与画面结合的艺术我们称之为电视,在进行实际创作之前,为了能够更加深刻地突出主题,首先需要对这部片子进行充分判断,判断通过声音与画面是否可以很好的展现出片子的精髓,要选择哪些画面作为重点拍摄。当然,在进行实际拍摄之前,为了能够确保不出现画面精彩部分出现遗漏的现象,应该进行全面的`构思,同时,这样可以为后期编辑打下良好基础。
(2)题材具有个性
在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通的题材当中,需要在这些题材善于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在进行实际制作电视节目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事先准备工作,当然这也是新闻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3)题材具有故事性
就电视专题节目而言,丰富多彩节目内容以及出乎意料情节发展是吸引观众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好人好事式介绍和平铺直叙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完整的故事性是一个好的电视专题节目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节目故事进程过程中,情节、人物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要素。
2。2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写作
(1)具体
与纸中的新闻稿相比,电视解说词有着一个很大的区别,电视解说词是立体的,而报纸新闻稿是平面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片子质量的是一个良好的电视解说词。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创作应当是一种对处理和安排节目的内容,而与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有着明显的差别。在进行实际节目制作过程中,通常来说,大多数人选择在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去现场进行实际采访。这样做有着其自身的有点,但是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得来的素材,会与事前了解到的材料信息存在明显的差别。当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进行现场实际采访时,事先准备好的解说词可能没有其中的精彩部分,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现场采访的效果。另外一部分人通常按照事准备好的解说词,来选取所需要的采访画面,具体来说,就是在对画面镜头进行选择的时候,主要是考虑与事先准备好的解说词相对应,就目前来说,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采访的还是有着很大的市场。当然这种方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解说词是采访前准备好的,而画面是来源于实际采访过程当中的,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画面和文字的整体性。
根据大量实际证明,要想确保整个片子的高质量,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不可分割的。解说词与画面除了做到最基本的形合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神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一个好的解说词会对电视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进行进一步开拓,推动电视画面的视觉内涵更深刻地阐发出来。
2。3结构布局
通常来说,这部片子是否具有合理的结构安排是电视专题片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这里面,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是是否具有合理结构安排的重要标准。
故事情节的展开要对观众具有一定吸引性,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让观众对其紧追不舍,在整个节目中始终吸引着观众。在电视专题片中,下面对故事的讲述方式进行相关介绍:
(1)直接叙述
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铺陈情节,时间,地点,人物,故事交代清晰。
(2)伏笔
在电视栏目的创作中,经常会使用伏笔,它是上、下情节衔接发展的纽带,隐含着与观众的互动。
(3)倒叙
在以现在进行时叙述的故事中,有时需要交代过去时的某些情节,但这种倒叙篇幅一定不要过长,简单地交代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就行。
(4)下套
通常来说,一个专题节目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悬念设置的好坏,为了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进行观看,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这样一个谜团。
3、结论
总之,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电视节目得以充实、提高和获得更多观众的不竭动力。保障和提升节目质量是电视节目创新的目的,加强策划只是实现创新的一个手段和方式。不管采取什么创新手段和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和提高节目质量,赢得受众。
参考文献:
[1]邵学文。略论新闻性电视专题的“再现”问题[J]。视听界,2001年07期,16―17
[2]于聚义。试谈新闻电视片拍摄中的组织[J]。当代传播,2003年01期,31―32
[3]朱菁。电视新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4]唐宁。研究电视新闻制胜根本[J]。传媒观察,2005年03期,52―53
★ 新闻学论文提纲
★ 选秀节目英语范文
★ 电视节目策划书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基本元素论文(整理10篇)】相关文章:
情感类电视节目的思考2023-04-20
电视节目策划书范文2022-05-12
电视栏目策划方案1800字2023-02-21
电视节目项目策划书2022-05-07
电视栏目策划设计方案2024-01-09
学校类电视节目策划书模板2022-05-08
英语四六级写作范文选秀节目2023-03-28
七十二层奇楼第6期插曲背景音乐歌曲主题曲2023-03-08
电视栏目策划方案1600字2023-05-12
编导栏目策划考试范文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