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论文

时间:2023-09-27 08:13:1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论文(通用13篇)由网友“小梁小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论文

篇1: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的关键.

3.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求BC边的长.

画出图形,可知边ACBC和三个元素的关系是正切函数(或余切函数)的定义给出的,所以有等式

由于,它实际上已经转化了以BC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

即得BC的长为.

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为35.42cm,一条直角边的长29.17cm,求另一条边所对的锐角的大小.

画出图形,可设中,,于是,求的大小时,涉及的三个元素的关系是

也就是

这时,就把以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转化为了以为未知数的方程,经查三角函数表,得

.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解:作于D,在Rt中,有

又,在Rt中,有

又,

于是,有

由此可知,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2)作高线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梯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3)连结对角线,可以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4)如图,等腰三角形AOB是正n边形的n分之一.作它的底边上的高,就得到直角三角形OAMOA是半径,OM是边心距,AB是边长的一半,锐角.

6. 要善于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问题.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图形的计算问题,而图形计算问题又可以归结为问题.

我们知道,机器上用的螺丝钉问题可以看作计算问题,而圆柱的侧面可以看作是长方形围成的(如图).螺纹是以一定的角度旋转上升,使得螺丝旋转时向前推进,问直径是6mm的螺丝钉,若每转一圈向前推进1.25mm,螺纹的初始角应是多少度多少分?

据题意,螺纹转一周时,把侧面展开可以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的长为

另一条直角边为螺钉推进的距离,所以

设螺纹初始角为,则在Rt中,有

∴.

即,螺纹的初始角约为 .

这个例子说明,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这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第 1 2 页

篇2:《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sinA=abacosA=tanA= ccb

(2)三边之间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探究活动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a=6,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0?B=350,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3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在△ABC中,∠C为直角,AC=6,?BAC的平分线AD=4,解此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并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四)总结与扩展

请学生小结: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2解决问题要结合图形。 四、布置作业

.p96第1,2题《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

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篇3: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恰当。结合课程标准,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以“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于社会实践,通过选择算式进行简便计算,从而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选择了一种最好解法进行板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时,处理不当过于仓促,应该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其中的原理;再如,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需要具备的条件时,预设问题过于简单化,忽视了知识生成过程,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可能效果更好;又如,课堂总结时,总是忽视了学生在没有体验与感受,直接把现成的小结讲给学生听,真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知识再发现和生成过程。

总而言之,本节课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丰富内涵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把数学课都上成数学活动课,是学生讨论交流的平台,同时注意渗透德育,是学生发现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

篇4: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在解直角三角形中,我们习惯于利用三角函数根据题目中已知的边角元素来求另外的边角元素。其实,有时候利用方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甚至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第四节船有触礁的危险中,其情境引入是这样的:

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使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

对于本题,要判断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只需要判断该船行使的路线中,其到小岛A的最近距离是否在10海里范围内,过A作AD⊥BC于D,AD即为小船行驶过程中,其到小岛A的最近距离,因此需要求出AD的长。根据题意,∠BAD=55°,∠CAD=25°,BC=20,那么如何求AD的长呢?

教参中是这样给出思路的,过A作BC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D,得到Rt△ABD和Rt△ACD,从而BD=ADtan55°,CD=ADtan25°,ADtan55°—ADtan25°=20。这样就可以求出AD的长。这里,需要学生把握三点:第一,两个直角三角形;第二,BD—CD=20;第三,用AD正确地表示BD和CD。用这种思路,多数学生也能够理解。

但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利用方程的思路来分析这道题目,学生更容易接受。题目中要求AD的长,我们可以设AD的长为x海里,其等量关系是:BD—CD=20,关键是如何用x来表示CD和BD的长。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想到需要在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来表示:Rt△ABD中,tan∠BAD=从而,BD=xtan55°;Rt△ACD中,tan∠CAD=,从而,CD=xtan25°,这样根据题意得:xtan55°—xtan25°=20,然后利用计算器算出tan55°和tan25°值,这样就可以利用方程来很容易的解决这样一个题目,并且是大家很熟悉很拿手的一元一次方程。

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一道题目,不同的方法,却能够让学生理解起来,减轻许多思维障碍,这不正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达到效果吗?

篇5: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内容是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针对学生对三角函数及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认识的模糊,计算能力薄弱等特点,我决定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建构数学模型上。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分析例题的解题思路、例题变式练习及巩固练习等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如何建构模型的解决方法,很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由于自己在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上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在设计与安排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本节课设计容量较大,有1个实际应用例题抽象出四个基本变式数学模型,学生对每个问题逐个探究解答,时间感觉比较紧。但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基础较弱,对数学的应用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不会合理找出边角关系,当然就不能准确寻求问题的答案。

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3、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小组交流、展示很有成效,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不足:1、中间的小结让学生完成更好些

2、给学生思考时间、交流时间过多,独立完成时间较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讲解不宜太多,但是更多的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基础上,所以需要给他们留较多的时间。讲的太多反而得不到效果。应该注重适当的提问,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思维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将努力做到让沉闷的课堂教学鲜活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场所,成为讨论交流的学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篇6: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内容是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应用复习。在教学设计中,我针对学生对三角函数及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认识的模糊,计算能力薄弱等特点,我决定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建构数学模型上。通过对知识点的回顾、基础知识的练习,例题的解题思路、例题变式练习及巩固练习等教学,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如何建构模型的解决方法,很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由于自己在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上还处在摸索阶段,所以在设计与安排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本节课设计容量较大,有4个实际应用问题,学生对每个问题逐个探究解答,时间感觉比较紧。有时就有越俎代庖的感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从作辅助线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到利用方程解答题目,直至描述答案都显得轻松自如;但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基础较弱,对数学的应用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不会合理构造直角三角形,也不能列出合理的方程进行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培优与转差,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7: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第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恰当。结合课程标准,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以“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于社会实践,通过选择算式进行简便计算,从而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课堂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

第二,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在学生选择解直角三角形的诸多方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而后选择了一种解法进行板演。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觉得也存在一些需要自己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探讨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时,处理的有些过于仓促,应该让学生从理论上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再如,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需要具备的条件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内在联系时,问题的指向性太明确,过多地关注问题的预设而忽视了即时的生成,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可能效果更好;又如,课堂总结时,总想把现成的规律性结论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告知他们,但忽视了学生在没有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努力将大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本节课教学力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丰富内涵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着力做到新课堂是数学活动的场所,是讨论交流的学堂,是渗透德育的基地,是学生发现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

篇8:《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1)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2)让学生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实际上分别给出了a、b、c三个量的关系,a、b、c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在处理例题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篇9:数学教案-解直角三角形

数学教案-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求BC边的长.

画出图形,可知边AC,BC和三个元素的关系是正切函数(或余切函数)的定义给出的,所以有等式

由于,它实际上已经转化了以BC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

即得BC的长为.

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为35.42cm,一条直角边的长29.17cm,求另一条边所对的锐角的大小.

画出图形,可设中,,于是,求的大小时,涉及的三个元素的关系是

也就是

这时,就把以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转化为了以为未知数的方程,经查三角函数表,得

.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解:作于D,在Rt中,有

又,在Rt中,有

又,

于是,有

由此可知,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2)作高线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梯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3)连结对角线,可以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4)如图,等腰三角形AOB是正n边形的n分之一.作它的底边上的高,就得到直角三角形OAM,OA是半径,OM是边心距,AB是边长的一半,锐角.

6. 要善于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图形的计算问题,而图形计算问题又可以归结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我们知道,机器上用的`螺丝钉问题可以看作计算问题,而圆柱的侧面可以看作是长方形围成的(如图).螺纹是以一定的角度旋转上升,使得螺丝旋转时向前推进,问直径是6mm的螺丝钉,若每转一圈向前推进1.25mm,螺纹的初始角应是多少度多少分?

据题意,螺纹转一周时,把侧面展开可以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的长为

另一条直角边为螺钉推进的距离,所以

设螺纹初始角为,则在Rt中,有

∴.

即,螺纹的初始角约为 .

这个例子说明,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一个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这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4.解决办法: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法与途径,解决重难点,以相似三角形知识为背景解决疑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知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用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三)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  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1),

(2),

(3)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2】  在Rt中,,解这个三角形。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解:(1),

查表得;

(2)

(3),

∴。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时要查平方表和平方根表,这样做有时会比上面用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乘(或除)以另一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要方便一些。但先后要查两次表,并作一次加法(或减法)或者使用计算器求平方、平方根及三角正数值等。

4.巩固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P.23中1、2练习1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练习2代入数据,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答案]

1.(1);

(2)由求出或;

(3),

或;

(4)或。

2.(1);

(2)。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琐,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幻灯片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习题6.4A组3。

[参考答案]

3.;

五、板书设计

篇10:《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探究目标】 1.目的与要求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角角关系、边边关系、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并熟悉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事物. 【探究指导】 教学宫殿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一些相等关系,如图19―46: 角角关系:两锐角互余,即∠A+∠B=90°; 边边关系:勾股定理,即 ; 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即 解直角三角形,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起来只有下列两种情形:(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和一斜边;两直角边);(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角边和一锐角;斜边和一锐角).这两种情形的共同之处:有一条边.因此,直角三角形可解的条件是:至少已知一条边. 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解直角三角形),就是要舍去实际事物的具体内容,把事物及它们的联系转化为图形(点、线、角等)以及图形之间的大小或位置关系. 借助生活常识以及课本中一些概念(如俯角、仰角、倾斜角、坡度、坡角等)的意义,也有助于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当需要求解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时,应恰当地作高,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再求解. 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如没有特殊要求外,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1′.

篇11: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sinA=cosB= sinB=cosA= tanA= tanB=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已知a、b、c为Rt△ABC的三边,且斜边c=30

a=15,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 ∵sinA=a/c= 1/2

∴ ∠a=30° ∴ ∠B=60°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

例 2:在Rt△ABC中, ∠B =30°,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4.巩固练习

(1)P74 练习(单班)

(2)P77习题1(双班)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

1 、P84习题1 、2.(单班)

2 、P78习题6(双班)

篇12: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知识梳理】

1.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1)角的关系:两个锐角互余;(2)边的关系:勾股定理;(3)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

2.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类型及解法:(1)已知斜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3)已知两边解直角三角形.

3.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课前预习】

1、在Rt△ABC中,∠C=90°,根据已知量,填出下列表中的未知量:

a b c ∠A ∠B

6 30°

10 45°

2、所示,在△ABC中,∠A=30°, ,AC= ,则AB= .

变式:若已知AB,如何求AC?

3、在离大楼15m的地面上看大楼顶部仰角65°,则大楼高约 m.

(精确到1m, )

4、铁路路基横断面为一个等腰梯形,若腰的坡度为1: ,顶宽为3米,路基高为4米,

则坡角= °,腰AD= ,路基的下底CD= .

5、王英同学从A地沿北偏西60°方向走100m到B地,再从B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到C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地 m.

【解题指导】

例1 在Rt△ ABC中,∠C=90°,AD=2AC=2BD,且DE⊥AB.

(1)求tanB;(2)若DE=1,求CE的长.

例2 34-4所示,某居民小区有一朝向为正南方向的居民楼,该居民楼的一楼是高6m的小区超市,超市以上是居民住房,在该楼的前面15m处要盖一栋高20m的新楼.当冬季正午的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2°时.

(1)问超市以上的居民住房采光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2)若新楼的影子刚好部落在居民楼上,则两楼应相距多少米?

(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 )

例3某校初三课外活动小组,在测量树高的一次活动中,34-6所示,测得树底部中心A到斜坡底C的水平距离为8.8m.在阳光下某一时刻测得1m的标杆影长为0.8m,树影落在斜坡上的部分CD=3.2m.已知斜坡CD的坡比 ,求树高AB.(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 )

例4 一副直角三角板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45°,∠A=60°,AC=10,试求CD的长.

【巩固练习】

1、某坡面的坡度为1: ,则坡角是_______度.

2、已知一斜坡的坡度为1:4,水平距离为20m,则该斜坡的垂直高度为 .

3、河堤的横断面1所示,堤高BC是5m,迎水斜坡AB长13m,那么斜坡AB的坡度等于 .

4、菱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2所示, ,则点 的坐标为 .

5、先锋村准备在坡角为 的山坡上栽树,要求相邻两树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米,那么这两树在坡面上的距离AB为 .

6、一巡逻艇航行至海面 处时,得知其正北方向上 处一渔船发生故障.已知港口 处在 处的北偏西 方向上,距 处20海里; 处在A处的北偏东 方向上,求 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课后作业】

一、必做题:

1、4,已知△ABC中,AB=5cm,BC=12cm,AC=13cm,那么AC边上的中线BD的长为 cm.

2、某人沿着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前进了10米,此时他与水平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米,则这个坡面的坡度为__________.

3、已知5,在△ABC中,∠A=30°,tanB= ,BC= ,则AB的长为__ ___.

4、6,将以A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 ,使点 与C重合,连结 ,则 的值为 .

5、7所示,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亮从位于A点的营地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走了5km到达B地,然后再沿北偏西30°方向走了若干千米到达C地,测得A地在C地南偏西30°方向,则A、C两地的距离为( )

(A) (B) (C) (D)

6、8,小明要测量河内岛B到河边公路l的距离,在A测得 ,在C测得 , 米,则岛B到公路l的距离为( )米.

(A)25 (B) (C) (D)

7、9所示,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1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相距( ).

(A)30海里 (B)40海里 (C)50海里 (D)60海里

8、是一水库大坝横断面的一部分,坝高h=6m,迎水斜坡AB=10m,斜坡的坡角为α,则tanα的值为( )

(A) (B) (C) (D)

9、11,A,B是公路l(l为东西走向)两旁的两个村庄,A村到公路l的距离AC=1km,B村到公路l的距离BD=2km,B村在A村的南偏东45°方向上.

(1)求出A,B两村之间的距离;

(2)为方便村民出行,计划在公路边新建一个公共汽车站P,要求该站到两村的距离相等,请用尺规在图中作出点P的位置(保留清晰的作图痕迹,并简要写明作法).

10、是一个半圆形桥洞截面示意图,圆心为O,直径AB是河底线,弦CD是水位线,CD∥AB,且CD = 24 m,OE⊥CD于点E.已测得sin∠DOE = .(1)求半径OD;(2)根据需要,水面要以每小时0.5 m的速度下降,则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将水排干?

11、所示,A、B两城市相距100km. 现计划在这两座城市间修筑一条高速公路(即线段AB),经测量,森林保护中心P在A城市的北偏东30°和B城市的北偏西45°的方向上. 已知森林保护区的范围在以P点为圆心,50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 请问:计划修筑的这条高速公路会不会穿越保护区?为什么?(参考数据: , )

12、,斜坡AC的坡度(坡比)为1: ,AC=10米.坡顶有一旗杆BC,旗杆顶端B点与A点有一条彩带AB相连,AB=14米.试求旗杆BC的高度.

二、选做题:

13、,某货船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处,经过16小时的航行到达.此时,接到气象部门的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每小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o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⑴ 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⑵ 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到达后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14、所示,在Rt△ABC中,∠ACB=90°,半径为1的圆A与边AB相交于点D,与边AC相交于点E,连接DE并延长,与线段BC的延长线交于点P.

(1)当∠B=30°时,连接AP,若△AEP与△BDP相似,求CE的长;

(2)若CE=2,BD=BC,求∠BPD的正切值;

(3)若tan∠BPD= ,设CE=x,△ABC的周长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篇13:解直角三角形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重点

本节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再引导学生如何求另外的.两个锐角,这样一是为了巩固前面的知识,二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

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较多,学生一下难以熟练运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法设计思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学生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0)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回忆旧知,逐一回答。

目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如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例题引入新课,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例1(课件展示)、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师:a或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

生: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

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

生: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及类型。

师: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生: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课件展示):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目的:培养学生善总结,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步骤用时约3分钟。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勾股定理小论文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灵活妙用论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600字

数学论文范文五年级400字

五年级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论文

初中数学小论文

数学教学中通过“五想”启迪学生思维的建议 论文

数学论文范文初中 统计

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论文
《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论文(通用13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评析论文2024-02-11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2023-05-08

数学教学研究论文2022-05-0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四法论文2023-11-15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2023-07-16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研究论文2023-07-19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2023-08-02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2023-08-31

八年级秋季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2-08-23

数学概念教学的论文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