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时间:2023-12-13 08:00:1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合集12篇)由网友“惠州看房团”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1: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我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基础。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以及施工之后的效益评价问题非常多,同时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之后的管理和建设等多方面均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重视度较低,导致建后工程的管理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长期效益。对此,本文详细分析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管理;创新模式

0引言

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重新配置、提升土地应用价值以及优化土地供应能力的有效措施,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应用有着较为突出的效果。伴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土地资源的作用以及认知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改进。当前,土地资源的整理项目对于项目前、项目中以及项目后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整体而言对于建设之后的工程管理重视度仍然较低。对此,探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我国普遍存在土地整理现状

因为我国地域跨度差异较为突出,所以土地整理与开发项目会涉及南北地域差异、平原丘陵地域差异等。对此,本文主要以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土地平整以及防护林建设四个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探讨。

1.1土地开发整理现状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探索了系列性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许多地区都实现了开发整理管理的创新,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式不断创新,这也间接形成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1]。土地开发整理可以解决部分一直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并且实现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推动地区经济收入、便利交通、提高耕地质量等社会效益。例如,在土地整理复垦、植树造林的管理项目中,可以将坡耕地整理成为水平梯田,同时实现发展防护林发展,经济林发展的目的,提高森林覆盖率。

1.2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

按照相关统计发现,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工程中,后期管理与维护的形式都是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的所在政府、居委会为主,并促使其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与维护[2]。但是,工程后期维护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虽然验收方面较为严格,但是在验收之后的后续维护与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并不理想,项目验收之后的后期管护方案、措施的执行与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许多地区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导致许多的建后工程在短时间内便被损坏、丢失甚至是闲置。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在体系方面都是以国家或集体所有产权为主,政府的相关部门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工程本身的运行、管理以及维护,但是这一种权能模糊、产权类型过于单一的管理体系,很容易导致新增耕地的工程设施发生缺位、经营权模糊、年久失修等现象,从而无法支撑土地整理项目长远开展。从具体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工程产权归属不明确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是实行家庭联产的承包责任体系,所以大多数的集体经济组织弱化显著,甚至是名存实亡。集体经济与财产的所有者普遍存在欠缺问题,乡镇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作为基础的国有资产代理者,实际上也并不能成为资产代表或资产所有人。

2.2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不灵活

一直以来,我国土地整理建后的工程都是通过乡镇政府相应部门与农村集体经济负责进行管理、维护以及运行。在工程管理方面,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也是维护养护人员。这一种管理模式相对较为专业,也不需要担心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的问题。但是,在行政管理职能以及维修、养护职能的划分方面就显得非常模糊,不仅是执行者,同时也是监督者,缺乏明显的监督与竞争体系,无压力,内部很难形成相应的竞争创新,机构性质定义无法明确,严重阻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顺畅管理。

2.3管理体系和市场经济原则冲突明显

当前大多数的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在管理体系上以专业管理、群体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主,在特殊的历史时代之下,这一种管理方式可以发挥较为突出的作用和价值。但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成熟,经济体系建立越发完整,这一种运行模式的基础已经不再存在,这一种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下。

2.4投资途径较少,维修养护成本过高

因为土地整理建后工程本身属于公益性的工程,其在管理与运行、生产等过程中都会产生综合性的效益,其主要成本包含社会效益、受益对象的分类以及收益的多少,但是这些效益都无法采取具体的'计算方式以货币展现出来,同时当前也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投入与产出、消耗与补偿的机制,并且当前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在项目预算当中也没有安排具体的专项经费投入,所以在工程建设之后,经常出现无人管、无人修或者是没钱管、没钱修的窘境。

篇2: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下面以耕地、水利、道路、防护林作为案例,探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

3.1提升耕地管理重视度

在项目实施之后,所形成的社会效益是明显的,同时生态效益也是突出的,这也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性目标,属于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3]。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提高对于耕地管理的重视度,例如新增耕地内容,因为新增的耕地是在原本的土地基础上,所以需要根据权属原则的方式处理。但是,也需要根据投资则收益的原则,国家所投资的土地整理事业,哪怕属于公益性投资,但是名义上也应当是拥有新增耕地之后的收益权,但是这一部分权益国家并不会收入,这一部分仍然是以一定的方式转入到土地整理建设之后的工程管护费用。乡镇级的土地管理部门或政府可以实施监督这一费用的管理。对此,项目建设完成之后,为了促使多方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好不要将最新的耕地分配给农民,而是采取村镇级别统一代管,并由专业人员负责,实行资金投入收入与分配。另外,还可以实行招标承包的方式,让原本所有权主体的个人与部门拥有优先承包权。

3.2优化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土地整理投资的大多数资金都是由政府提供,在建设完成之后形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资产也必然是由国家所有。因为投资方面的单面性,所以群众往往认为这一工程与自身无直接关系,只需要使用与管理就行,不需要对其进行维护,所以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后的效益无法最大化,群众不会主动对其进行维护,从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出现各种破损[4]。在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完成之后,会形成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资源。例如塘坝、大口井、蓄水池、饮水泵站、深水井等,这些工程建设之后都会蓄积一定的水资源,从而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这些水资源的产权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实际上应当是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对此,需要村民提高重视度,意识到水资源来源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水利工程的应用中。另外,还可以采取制度激励的方式,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从而强化对工程的管理。要想吸引私人或私人联合体、民间团体加入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当中,同时以系列性的制度保障个人或团体的收益,具体方式可以以拍卖、承包、租聘、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政府方面可以以部分资金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作为以奖代补,在政策方面以财政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协调统筹起来,并捆绑于农田水利建设当中。项目工程的设施管理与维护主体应当是项目所在地的政府或村委会,管理与维护主体必须对工程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负起相应的责任,同时也享有相应的分配权利。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面,可以应用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工程设施的赔偿制度,对于可以形成收益的工程,具体的收费价格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根据成本微利的原则执行,受益方面除了管理费用以外,盈利方面的一部分还需要缴纳到工程后期管理与维护的专项资金当中,并由政府或监督部门统一监管。

3.3道路与防护林的创新管理模式

可以说任何的工程都是“三分造、七分管”,工程的管理养护工作直接决定着整个项目建设的最终效果,决定是否可以突出整体经济效益。对于土地整理项目建后所形成的道路以及防护林等工程性的资产,可以借助构建以林护路、以林养路的基本管理模式。按照相应的项目工程经验,为了保障防护生态林不会遭受人为的破坏,可以由村委会与道路相邻的责任田农户签订相应的责任书,并且规定通过农户负责本路段的树木管理与养护工作,以严格的惩罚制度保障养护效果,例如毁一罚十,在树木成林之后,其经济收入的大部分可以归农户所有,其余则由村镇、居委会收取,并用于道路的基本维护以及树苗的购买、种植、改进实验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奖罚体系,将项目区域当中的道路与林网工程落实到相应责任人,管理到每家每户,负责项目区域内的道路维护、维修工作,进而保障工程的整体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必然会不断提升。只有在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做好对土地资源的建后工程管理,保障土地整理后折抵指标与用地复垦指标的合理性,才可以缓解建后用地计划指标缺乏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好土地工作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微,周惠,杨钢桥,等.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意愿与行为转化研究:以河南邓州的调查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30(3):55-62.

[2]马杰,刘今朝.基于现行定额计价模式的“营改增”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影响[J].工程管理学报,,31(1):89-93.

[3]马杰,刘今朝,薛毅,等.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拆除工程预算定额耗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35(4):84-88.

[4]张海鑫,杨钢桥,文高辉,等.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预算方法研究―――以仙桃市张沟镇高效种养基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1):87-95.

篇3: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主要包含了业主自身、委托承包商及聘请管理承包商三种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点,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不足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模式的不完善等方面,因此逐渐建立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日益迫切。

一、建立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结合现有建筑工程市场的环境及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实际工作当中的不足,对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建筑工程单位实现内部管理的科学合理化

现有建筑工程市场环境下,要求建筑工程单位对管理模

式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并结合工程管理工作实践进行应用,从而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能够使建筑工程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科学合理式理论知识,在提高工程单位内部管理综合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建筑单位生产力,促进建筑工程单位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促进建筑工程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筑工程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以及综合质量,通过应用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能够促进管理人员按照单位部门实际情况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化分配。在充分把握资源分配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各部分工作的有序化进行,此外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既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够在科学合理化管理工程施工的同时提高建筑工程单位综合效益。

(三)提升建筑工程单位综合竞争实力

我国现有社会经济逐渐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单位也逐渐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点是建筑工程单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利用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单位内部管理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生产力,帮助建筑工程单位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应用研究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最先面临的问题。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管理就属于较为典型的例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逐渐在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当中广泛应用,对各项工作提供了较大帮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完善必然需要充分应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及资料的处理上,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将庞大繁多的施工资料进行优化整理,从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管理工作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应用科学,而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知识。在建筑工程单位对施工技术管理进行创新时,还应当相应的考虑到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选择专业素质过硬且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综合型人才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可以极大的提高施工技术管理的工作效益,在掌握工作内涵的同时,为施工技术管理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筑工程管理思维的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思维的创新化转变,主要是指管理理念的提高和质量管理意识的创新。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与思维也相应处于不断变化的局势。建筑工程单位也应当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实现自身管理思维的新转变。

在进行施工时,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应该精益求精,在塑造工程建设长远目标的同时,争取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一方面,对施工团队的综合水平应当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对施工单位综合质量意识的强化,参考以往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与先进案例,对工程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利用新型科技与管理模式,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提升。

通过对施工技术管理各方面工作的统筹分析,促进工程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将建筑工程单位的管理思维进行创新化转变,从而强化质量监控意识,全面提高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效益,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最终提升。

(三)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及模式的创新

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为建筑工程单位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一成不变的传统式建筑管理体系及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和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与社会情况存在较大脱节情况,一定程度上和现有市场环境相悖。但考虑到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及模式的创新具有较庞大工作量,故应当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在对现有管理体系及模式中的不足进行完善的同时实现创新。

一方面,建筑工程单位在日常管理当中,应当针对招标投标工作、勘察、设计及施工、监管、检测等多个单位的不同工作内容,进行对应的监督管理,并逐渐建立完善考评制度,达到奖惩分明的目的,保证建筑工程目标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应当摒弃以往工作当中过分追求施工效率而忽视质量的传统思维,避免过多干涉施工,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相关管理规定也应该综合参考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等多方面的专业性代表意见,避免管理决议的片面化。

(四)建筑工程单位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建筑工程单位日常工作及运营的基本原则,优秀先进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建筑工程单位员工能够获得较为广阔的表现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优点,从而促进建筑单位实现长远可持续化发展。

作为建筑工程单位对外形象塑造和对内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企业文化的创新主要包含了价值观同机制两个部分。价值观的创新完善,主要是改变传统式只看建筑工程绩效而忽视其他方面工作的理念。机制的完善创新,则包括了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化应用、建筑工程目标合理化确定等多方面机制的创新。此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管理经验、综合分析市场条件并统筹优化建筑单位内外两部分工作,从而在充分利用建筑工程管理基础条件的同时,实现建筑单位企业文化的创新性转变,保障建筑工程单位的长远可持续化发展。

三、结束语

趸备芬析磊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现状,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工作还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际工作当中,建筑工程管理相关部门还应当结合市场竞争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以原有管理模式为基础,积极参考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进行完善创新。另一方面,还应当综合分析市场环境各方面特点,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建筑管理创新模式的逐渐建立完善。

篇4:土地与建后工程管理探究的论文

土地整理与建后工程管理探究的论文

1.土地开发整理和建后工程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耕地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耕地数量,采取土地整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项目。自从我国开展了这项工作以来,相关政府都对其投入了相当雄厚的资金用以建设和发展。从20XX到20XX年,仅在东北地区包括国家等各级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就已经达到了130亿元。所得成效也非常显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整理项目得到了肯定,并投入了使用之中,这不仅提高了土地质量,也充分的保证了粮食安全,为增加耕地面积起到重要作用。在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还生成了很多附带的工程资产,例如:新增土地;水利设施;防护林网等等。并且具备里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但是在以上工程资产的管理上海存在一定问题。相关部门并没有成立一个有效的规范体制,造成在整理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良因素,例如管理制度缺失,运行不够灵活等。更有很多交付工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修报废,根本达不到建设效益。在很多土地整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只注重表面的现象,建设完成第一年能做到创新,在往后的两年里,就逐步的淡化,变得不管用。这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流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坚持开发土地整理工程和管理思路,是有效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研究和深入探讨有效的运行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

2.研究意义

2.1完善了土地整理项目相关的方法和相关理论的研究

土地整理项目不仅可以调整社会关系和资源配置,更可以对现有土地进行合理的改造。但是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土地整理都会给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土地整理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对于土地整理新方法的研究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没有被很好的重视。因此,深入的探讨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的新模式,将会对土地整理项目和建后工程管理制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2确保了工程效益和土地整理事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国家及各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入不必要的流失,就要着重加强工程效益发挥的可持续性。因此更要加深对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问题的探讨。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农民和集体的权益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更好的协调各方面关系,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性。杜绝形象工程,做到民心工程。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土地整理工程过程中,经常出现因验收方案没有及时落实而导致的设备丢失和工程破坏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这对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整体效益造成很大损失,并失去了其应有价值。后期管理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也是一项重要环节。在竣工验收是,要求提交相关设备移交证明和有关协议等材料,并且需要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后期管理方案。但是以上所述,在付诸于实践方面上,还是不尽人意。而且土地整理后期工程的管理都是掌握在国家和政府专业部门手中,形成了固定的产权类型,造成了权能模糊的问题。

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对策

①要做到强化工程管理,健全管理体制,进行制度激励。通过承包和拍卖等方式吸引更多民间团体或者私有企业进入到项目中来,公开并创办相关保障制度,为私有和民间团体解决后顾之忧。②为确保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使用,要求建立完善的工程设施有偿使用条框,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设备的管护,也为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③要达到土地整理的标准,就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全统一。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国家应将部分收益返还给民众,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划分,确定投向和整理建后工程的管理费用。

5.结束语

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不仅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还关系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保障和长治久安的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只有加强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管理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让土地整理工作得到行之有效的发挥。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共勉之。

篇5:土地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土地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1加强成果实用性

科技成果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如果研究出的成果只能谈资,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那这不算是什么科技成果。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外,还有就是人们观念至今还未彻底转变。大学教育,大部分仍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对实践教育性的方法大都不怎么重视,我国在理论科研方面是走在世界的前面,但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就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能说却做不到”,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本身动手能力差,无法在固有的成果上面做出有创意的举动。再加上我国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科技人员在创新这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先当今社会,我们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如果只谈理论,将科技成果理想化,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那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一定要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际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切不可盲目天真,为现实生活去搞科技,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科技不同艺术,你可以喊着为艺术而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只具有审美性,不存在实用性。总而言之,要转变传统观念,注重科技的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将抽象化转变为具体化。

2加强土地科学建设

土地科学作为重要学科的突出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土地科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极不适应。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迅速扩大。必须有技术和措施的保障,这保障就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就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3工程学科的重要性

3.1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我国的土地工程学科的相关技术人才

目前仍然很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不重视,这项学科的发展也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学生对这门学科不热心,对我国土地资源缺乏管理和保护的意识,整体意识不高,在如今别的一些价值观的`影响下,如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使学生没有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拼搏劲儿不够;土地工程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相对其他学科,处于发展初期,它的未来前景似乎还没有显露端倪,人们看不到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似乎觉得由它无它都一样。在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的成就方面九牛一毛,不足以引起社会重视。现在人们最多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人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很少有人会想到土地工程以及土地工程科技。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要加大在这方面的发展,让土地工程科技和土地工程学科走人大众生活,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和以后发展做长足准备。

4工程学科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

4.1正确处理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

工科注重的是科技成果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争取科研经费、充实学校财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方面,都比理科占有优势。发展工科,更重当前效益。

4.2在学科发展上既要扶优,又要扶贫

土地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上解决土地工程无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全面促进土地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科学利用。

5结论

土地工程科技对推动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反过来,工程学科的良好发展尤又为这项科技的发展既提供了发展理论和动力,有提供了专门的专业人才,两者的影响是相互的,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在以后取得很好的成绩。另外,国家和社会也应对土地工程加以重视,加强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为土地工程的长远发展提供结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有保障,才能安心搞科研,才能真正研发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益的,有实际实用效果的科技成果,才能造福大众。

篇6: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为工程教育创新变革带来了重大机遇。本文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讨论了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新工科”;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实验教育

社会变革和产业革命对工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通过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让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为工程教育创新变革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1]。从教育部公布的新工科专业来看,与电力电子工程密切相关的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期望培养具备能源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变流技术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新能源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能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相对于传统的电气工程、电力电子工科人才,智能电网及新能源这些新产业、新经济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地方。力图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下改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模式及理念,以培养能够适应智能电网以及新能源这些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一、“新工科”对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技术挑战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立足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绿色电源、电动车控制、波浪发电、智能电网、电力储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领域,在新能源电力装备技术、新能源发电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等方面学有所长,可以在新能源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技术开发、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上述培养目标对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重大挑战[2]。

(一)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对师生的专业知识要求更高

从专业角度来看,教学内容应当包括能源工程、电气工程、电机工程、电力电子技术、传热学、控制工程、流体力学、动力机械等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的广泛性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着进行必要的`增加,以储备该领域的必备知识[3],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应地,为了搞好本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也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要相应地拓宽,从而能够胜任新能源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二)教学设备需要升级改造,培养成本明显增加

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教育与实践教育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新能源专业的学科交叉特性,以及新能源本身的多样性,因此实验项目以及教学设备也必然很多。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经典的电气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进行设置,很多教学单位目前并不具备直接开展新能源实验实践教学的基础设备要求。若直接将传统学科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组合,就会导致传统实验教学任务加重,学生的实验培训压力增大,对新能源专业本身的训练也极其有限。如何解决传统实验教学的固有问题,是目前新能源这一新工科建设、课程改革的热点。

(三)行业发展迅速,技术不断更新,对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新能源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很多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都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路线。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为例,目前主要有光伏发电、光热发电这两种方式。在产业形成初期,光伏发电的路线占据了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但大规模的光伏发电并网导致了电力系统惯量水平降低、系统稳定性减弱的问题。因此,发展一直很缓慢的光热技术重新被行业所认识,未来可能形成光伏发电以及光热发电同步发展、互为补充的新局面。此外,若以光伏发电技术本身为例,其运行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从最大功率跟踪并网,到现在的惯量支撑、一次调频等辅助服务。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潜在问题不断地曝光,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为了胜任新能源知识与技术快速变革的需求,新能源专业的师生必须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立足传统工科,兼容新兴学科,以适当的角度切入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以笔者的观点来看,教育部批准的大部分新工科专业其实是面向新兴行业而批准设置的。也就是说,新工科专业是从行业的角度进行设置,而不是从学科门类的角度设置。因此,新工科面向新兴行业,但是支撑其发展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依然是传统工科基础,同时应用了新兴的技术(信息化、数据化等)来发展新兴的产业。以新能源为例,该专业主要面向非常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但支撑新能源技术实现的基础依然是常规的电气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传统的工科,基础知识体系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学科门类依然没有发生变化。众所周知,学科门类的增减通常是因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重大突破带来的。基于此,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应该立足传统工科,兼容新兴的学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科学等),以适当的学科角度切入新能源工程的创新人才培养。

(二)创新教学手段、教学设备,以经济

高效的方式投入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学科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新工科”批准之后,很多能源行业的顶级高校都加大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以培养出一批有着理解和解决复杂能源工程问题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然而,对于大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基础教学条件仍然有限,人才培养成本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来革新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力争以经济高效的方式进行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以电力电子学科开展新能源创新人才培养为例,可以把最新的半实物仿真技术应用到新能源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中,让学生把电力电子以及电机理论应用于新能源开发应用实践之中。利用电力电子半实物仿真技术及其设备,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新能源能量变换的基本理论,还能通过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加直观地学习电力电子等新能源相关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控制方法,掌握半实物仿真这种先进的科研测试手段,可减少对物理硬件设备的需求。

(三)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

意识与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应对新能源技术的日新月异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一系列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催生了很多新产品、新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然而,支撑新能源技术实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依然来源于传统学科,特别是常规的电气工程、热能动力工程等传统工科。因此,面对新能源技术的日新月异态势,新能源专业的师生应当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不断地夯实传统工科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聚焦新能源开发利用这一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密切追踪行业发展趋势,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能力,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

三、结语

新能源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横跨电气工程、能源动力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使得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现有的教学设备需要升级改造,对师生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为此,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立足传统工科,兼容新兴学科,以适当的学科角度切入新能源工程的创新人才培养;应创新教学手段、教学设备,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投入新能源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积极地应对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周剑峰,韩民.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44):109-110.

[2]陈铁华.对接新能源专业岗位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3]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篇7:浅谈外出人员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浅谈外出人员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一、外出人员创新管理模式基本内容

1.创新机构设置,健全组织保障

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为重”的精神,龙南乡既注重巩固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又创新基层组织机构的设置,构建以乡党委政府为乡工作核心,以“两大中心”为必要协助,以临时党组织为堡垒的组织体系。

1.1以外管外,成立“两大中心”

龙南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精神,结合“立足龙南强特色,走出山门谋发展,加强服务创和谐,建设生态好龙南”的工作思路,于5月决定在龙泉市区设立龙南乡外出人员服务中心和党员服务中心,以求更好的服务、便利外出人员求创业、谋发展。“两大中心”齐运行,人员合署办事,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办事程序,明确了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

1.2根据流动性强的需要,设立临时党组织

龙南乡根据在城区党员分布的情况和党章的有关规定,从组织机构着手,在城区建立了一个临时党总支和四个临时党支部。乡党委在具体指导业务的基础上,分别召开临时党总支、临时党支部会议,做到建立组织不虚设,开展活动不过场,宣传教育讲实效,服务党员办实事。建立外出党员流而不散的组织网络,加强外出党员组织归属感。

2.创新工作方法,健全管理机制

在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的指导下,龙南乡坚持走群众路线,把握外出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对外出人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代理制”破解外出人员办事难

服务中心秉承“热心接待、耐心受理、细心承办、真心服务”的宗旨,巧攻重点难点,以科学精神指导实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工作方法,一方面服务党委政府,及时宣传党委政府的有关政策,并及时了解外出人员的思想动态、生活和工作等情况,建立龙南外出人员数据库,为乡党委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一方面提供便民、惠民服务,经市委市政府的批准,龙南乡授权外出服务中心启用第二套党委政府公章,简化外出人员办事程序。

2.2创新设立外网格,服务山外龙南

龙南乡以辖区内行政村和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区域及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主导产业为标准,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设置了立足龙南特殊乡情的外网格化管理,将网格科学划分为内网格、外网格和产业网格三大块34个网格点。其中外网格点设置在龙南辖地范围之外的龙南人口聚集地,适应外出人员流动性的特点,实现网格辐射全员化,三大块网格34个网格点组成一张覆盖全乡、伸向每家每户的“大网”。

在划分好网格的基础上,本着“有利群众服务、有利包干负责”的原则,组建了乡、村两级服务团队,为网格点提供相关的维稳综治、医疗保健、党群服务、计生服务、法律咨询和援助、金融咨询、农林水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整合服务资源,建立“了解民情、掌握实情、解难释疑“的工作长效机制。

3.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对外出人员的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就业培训,引导外出人员讲法纪,守法规,诚实勤奋劳动,合理合法致富。

一、是开创农民信箱,每月利用农民信箱,向外出党员发送二条以上红色短信,简易快捷,低成本、高效率、高收获,不断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每月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学习十七大精神、党章及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宣传党委、政府的有关决策,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了解辖区内农民经纪人营销情况,经常开展营销等业务知识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季度组织一次创业、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实现创业、就业。

二、外出人员创新管理模式经验成效

1.促进了职能的转变,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第二套公章便民服务制度,使服务中心成为群众的“办事员”、“代理员”,干群关系由过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服务理念,转变了干部思想作风,深化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到了外出人员的普遍欢迎。

2.创新了工作机制,树立了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只要不涉及需要实地调查的项目,不论涉及多少程序、科室,手续多么复杂,只要向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后,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简化了办事程序,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3.减轻外出人员办事成本,隐性增加农民收入

服务中心设在城区,全程代理外出人员办事,外出人员只需向服务中心提供相关材料,提出办事申请。外出人员全程无须请假远赴龙南,大大改善了以往回乡办事来回至少需要一天的情况,全年大大减轻了龙南乡人民办事成本,大幅减少支出,就是大幅增加百姓的隐性收入,既便民又惠民。

4.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便民服务

建成全面、真实的外出人员信息库,在龙南乡辖地之外包括云和等其他龙南人民较为聚集的地方设置外网格,并按网格化区域科学布建外出联络员,实施首问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位,使外出人员离乡不离组织,避免了漏管、难管、失管现象的存在,完美解决社会维稳综治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全乡发生的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新闻动态和各类不稳定事件的详细情况,为乡党委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乡领导通过服务中心这个维稳平台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最新发生的紧急事件,采取的措施,办理的进度结果等,对重要事件进行催办督办全过程跟踪管理,提高政务办事效能。

参考文献:

[1]《龙南乡外出人员(党员)服务处工作职责》,.05.28.

[2]《龙南乡外出人员服务处工作人员守则》, 2008.05.28.

[3]《龙南乡党员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2008.05.28.

[4]《龙南乡党员服务中心服务项目》, 2008.05.28.

[5]《龙南乡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2008.05.28.

篇8: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分析论文

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分析论文

1、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对信息获取速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资源以及信息的重要场所,就要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目前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领导的管理创新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也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忽视管理的重要性,严重制约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

1.2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图书馆管理依旧使用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采用集中式的管理管理进行图书资源的管理,在图书馆的内部,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按资排辈的现象,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在图书馆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不集中,信息资源重复和浪费的现象严重。而且在建立图书馆数据库时,管理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划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图书馆的信息共享难度比较大,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网络化管理举步维艰。

1.3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加强

图书馆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要求图书管理人员掌握扎实的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然而在实际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并不高,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很多是半路出家,他们对管理工作了解不够,图书馆管理创新意识不高,不利于图书馆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1.4规章制度不完善

图书馆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的,目前的图书馆中,虽然也有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经常会因人为因素导致规章制度失去效力,导致图书管理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作保障,图书馆的资源开发与共享也很难得到有效地开展。

2、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

2.1实现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网路来获取信息,利用纸质书籍获取知识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读者,就必须要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创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读者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提高图书馆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要树立创新管理意识,更新创新管理理念,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力意识,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实现良好的发展。

2.2创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

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管理,不仅要创新管理理念,还需要制定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促进图书馆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减少管理人员,降低人力资源的支出,提高人员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率的图书管理工作。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所以必须努力创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打破旧体制的束缚和制约,以全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中,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造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且由于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比较缺乏,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严重制约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利用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助于图书馆成本支出的减少,将资金用到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图书馆建设良好的硬件环境以及服务环境。此外,还需要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在数字化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2.4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服务

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也应发生,创新服务方式,从手工服务转变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图书馆应为读者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阅读环境,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采纳读者的意见,应有计划地进行服务模式的改变,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读者科学的解答问题,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3、结束语

数字化环境下,要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完善图书馆管理的理念、模式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的创新,积极主动地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

篇9:房建工程施管理论文

房建工程施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提高,房屋居住的舒适度不仅体现了房屋建设的质量及水平,更是人类、社会安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房屋建设施工是否能达到上述要求,房屋建设的质量是否达标,其中所涉及的因素诸多,例如,建筑地处地基的地质条件、土层外部构造、建筑行业相关设计准则、现场施工管理及工艺技术等,这些因素都与房屋建设施工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针对这类情况,本文着重从工程施工管理的角度对房屋建设的施工进行简单的阐述,意在通过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来促使施工质量得到提高,以达保障房屋建设及居民居住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房屋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质量安全

随着人类对物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房屋居住舒适度及安全性成为了在房屋建筑施的重要指标之一,无论新建、改建、扩建还是房屋修复,从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进行进行的规划及设计,再通以精心施工及严格管理来造就最佳精品建筑,以满足人们对房屋建筑的各类要求,因此,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必须通过科学、严格的现场管理措施进行把控。

1房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房屋建设施工中,现场管理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施工的质量、成本及建筑的安全与寿命,更是对施工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单位在社会的信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建筑行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及新工艺、设备的投入给房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原有的房建现场管理措施无法配套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及管理,因此,必须在新工艺、设备及材料融入的前提下,加强对现场施工的管理,完善措施机制制度,提高管理的执行力度,避免陈旧、过时、有缺陷的管理措施影响房建的施工质量。

2房建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1)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施工质量意识有所欠缺。所谓“质量决定生命”,只有质量得以保证,才能使得房屋建筑安全,据统计显示,我国建筑行业中,因质量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而究其原因主要为质量的监管制度不完善,施工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加上未经过严格、正规的技能培训,致使从业人员在一个病态的管理机制环境下工作,同时,加上从业人员未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及强烈的质量意识,甚至于肆意施工,颠倒工序,最终导致质量下降而引发安全事故,给施工单位及人们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2)施工单位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不足。在施工单位中,施工队伍的技能水平决定了该单位在建筑行业的提高与发展,而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施工单位的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均处中下级别,同时,施工单位未能定时定期的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仅能培训,致使从业人员的技能无法提高,依旧沿用陈旧、过时的技术进行施工,最终致使建筑质量不达标。

(3)房建施工现场混乱不堪,建筑材料管理不到位。由于房屋建设工程量不小,因此,建筑用材的用量必然很大,因此,必须对建筑用材进行分类管理,但从目前的施工现场来看,能做到,并且做好现场建材管理的施工单位少之甚少,现场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物料堆放凌乱、用材混合放置、堆积高度、位置不符和建筑用材现场管理相关制度,如此一来,既给现场用材的调度带来不便,降低了施工的实效,又增加了现场材料管理的难度,极大影响了施工的进度。

(4)现场施工监理人员素质较为低下。在房屋建设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监理人员扮演者质量监督的重要角色,因此,对监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施工现场所配备的监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技能不足,当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时,无法及时的处理或处理不当,导致施工停滞不前,同时,施工单位在构建监理体系时也存在较多管理的漏洞,让监理人员有机可乘,最终导致质量指标严重下降。

3房屋建设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几点措施

(1)建立科学、健全的现场施工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作为一种纲性的组织措施,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贯穿着房建施工中的各个施工环节,因此,该管理组织机制应当在房建工程签订合同之后,结合整个项目的规划及工程目标,成立以总项目工程师为主管领导,各个部门经理分管项目各个环节的项目领导小组,同时,设置相应的质检员、材料员及技术员等成员,并组织相关人员有针对性的对现场管理机制进行制定、编制,要求做到责任清晰、目标明确、落实到人。该机制一旦成立,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对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及事故报告及处理板块,必须将管理制度明细开来,层层签订相应的责任状,落实到个人头上,确保机制能在各个环节均能发挥出不同的管理效果,提高现场施工管理的监督功能。

(2)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综合水平。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房屋建设中的核心工作,其实施得是否顺畅、是否能按照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把控,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因此,运行该体系的主要关键在于人员。从目前的施工单位来分析,由于社会的各方面影响,部分现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均来自于较为平穷、落后的偏远山区,文化素质及技术能力较低,缺乏正规、科学的专业培训及技术学习,同时,有些施工单位为赶工期或因人员调动,致使部分人员临时上岗,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及流程操作,从而降低了质量管理的效率。因此,施工单位应当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树立以“质量为首、认真实施”的目标,将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及技术培训,使其的管理观念转变、技术提升,增强责任心,从而达到质量把控的目的。

(3)加强现场施工材料的质量把控,完善现场质量监管制度。施工材料是整个房建项目的主体,不仅用量大,而且用材的种类繁多,若不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一旦劣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必然对房屋建设的质量带来严重危害。在房屋建设施工中,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要求、规定建立建材购买、质量检测等相关监管制度,严格材料采购及检测流程,确保建材的质量达标,避免劣质用材流入施工现场,一旦发现建材不达标,立即进行处理。施工时,相关人员应当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做好相关记录,特别是当遇到技术参数变化或质量参数要求不同时,必须在征求的现场技术监理的允许下,方能进行改动及调整,并记录在案。

(4)强化现场技术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效率。房屋建设非同儿戏,整个项目运行的过程既复杂,又多变,其涉及施工材料量大、种类繁多,因此,为确保建材的用量及规格使用准确,必须提高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及专业素养,同时,强化施工技术的运用及管理,结合现场做好相关技术处理及调整,在保证质量目标与施工管理良好结合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升现场管理的实效及施工质量,做到既能全面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又能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建筑行业通病的发生率,保障房屋建设的顺利开展及质量安全。

4结语

综合上述,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现场施工管理是一项极其繁琐而重要的工作,涉及的点、面较多,在面对实际现场时,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确保现场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规避各种因管理不善而发生的质量问题,从而提高房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好祥.房建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03):203-204.

[2]卜大军.浅谈如何加强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J].四川建筑,(02).

[3]刘念.探析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0).

篇10:医学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医学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为了给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抽取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调研目标、课程以及教学和实践活动所需要的KAQ因素形成因素集合,利用复杂网络建模的方式建立KAQ因素网络,进而利用对网络的调整和优化反馈KAQ设计与实施,从而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条新的研究与实践思路。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创新;KAQ;复杂网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医工结合的专业,既需要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又需要掌握信息工程的技术,是一个利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信息为医学服务的专业[1-2]。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身的交叉融合既给本专业带来了复杂性,也给本专业带来了创新的优越性。在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复杂的专业目标、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过程中,会给整个过程带来崭新的思路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包括创和新,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来讲,专业本身是新的,具备创新的基础条件,如果在新的专业上创造出新的成绩,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条件设计新的实践思路,创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意。人才培养最终通过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体现,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但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只有奠定了知识基础,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才能建立创新的根本条件。因此,本文以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为对象,以知识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探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除了作为新上专业可能会遇到的发展弊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现状[1-3]。首先,不同于其他新上专业来源于相近学科,医学信息工程无论是医学还是电子信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虽然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的医学服务两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本质上两个专业的培养思路是相差很大的`。其次由于不能直接照搬其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无法确立,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较为零碎。再次,受制于新上专业的理论与基础条件,特别是短暂的人才培养实践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明确和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容易受到相关专业或独立专业的引领和冲击。最后独立背景和师资也是无法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

二、KAQ设计

基于以上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本文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设计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1-2,4]。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是一个决策类课题,它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有模糊性的一面,因此不可能完全通过定量的指标进行度量和评价。但所有课题的主客观性指标借助数据会更有说明力,因此本设计首先通过数据建模确定研究方案。数据建模的优点既有数据支持,又有模型展示,模型既直观可视,又可通过模型的研究反馈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可实验的缺点[5]。数据基于KAQ进行采集,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关的因素全部通过调研获得,得到全部客观的KAQ因素数据。建模的方式借助复杂网络[5]。复杂网络是近年来研究各种实际系统复杂关系常用的创新工具之一,通过复杂网络,可以研究实际系统个体、局部和整体的特性,也可研究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网络建模分为两部,一是节点选取,二是连边设计。节点是指实际问题中能够代表独立意义的概念,如知识、能力和素质中的组成因素,也可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本身。连边是指节点之间的关系,既可是指相互关系也可以指单边关系,对应于不同的关系可生成不同的网络模型。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和目标,因此围绕专业培养中涉及的KAQ因素进行设计,就可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利用KAQ因素网络模型引导培养和实施就可以提供理论保障。

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1-4],可以得到KAQ数据因素以及医学信息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路,同时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现状和对KAQ设计的思路,借鉴王序坤等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在现有专业及学生培养的基础上设计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整个方案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方案设计共九步,第二部分为实践方案设计共四步。在理论方案中,第一从思想上重视创新教育,教师到学生在每一堂课的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均穿插创新思想。第二对专业培养目标和目标导向中突出创新的具体引领。第三建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机制。第四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第五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教学基地、毕业设计以及分流培养的各种实践模式。第六强化第二课堂的各种创新渠道,通过课题、论文、竞赛、社团等实践创新培养途径。第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方式。第八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培训与引进,保障创新基础力量。第九建立完善的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为人才创新提供人才、场地、经费和机构管理的保障机制。在实践方案中,围绕理论方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活动和创新实践的各种需求,第一全面调研涉及到的KAQ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环境、师资、课程、家庭以及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关的各种因素,因素的选取通过调研得到,得到一个KAQ因素集合。第二对调研的因素进行复杂网络建模,通过对学生、教师以及多个角色开展的调研进行数据采集,建立网络模型,根据不同角色的KAQ因素取值确定KAQ网络模型。第三对网络模型进行分析,可根据研究需要对个体、模体、局部或整体甚至某个指标进行拓扑属性计算和分析。第四根据研究目标对网络进行调整和优化,制定人才培养的各种创新实践方案。

四、方案实践效果

将设计的培养方案用于学院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从两届毕业生和现在校生来看,学生的统计在客观数据上表现出满意的结果。每届学生均成功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而且申请的年级越来越靠前;学生获得各类省级创新大赛的奖励逐年增多,且年级也逐年靠前,参赛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每个学年在校学生均能发表论文和获得的专利授权。对毕业生,考研的人数增多,专业方向变宽,学校层次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的范围变广,就业质量无论是待遇、城市、企业影响力还是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从专业培养方案中的KAQ因素入手,为具有复杂背景需求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案,利用复杂网络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基于KAQ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颖,赵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5):488-491.

[2]邹男男,曹锦丹.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生KAQ培养实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1):116-117.

[3]张金池,聂斌,张兰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引进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142-142.

[4]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5-7.

[5]张兰华.复杂网络建模的仿真与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11:档案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档案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档案管理创新模式论文【1】

【摘 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时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进步的时代,它们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新的历史时期,档案管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迅速和有效地提供档案材料,做一个重要的角色。

因此,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档案管理;问题;创新对策

随着计算机,电子载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记录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服务内容的创新,数量要求向质量的转变;第二,服务方式的创新,从被动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服务;第三,服务手段的创新,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1 档案管理工作所面对的问题

档案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它的作用是潜在的,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方法,再能最大化的发挥它的作用。

要想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合理利用档案,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1.1 管理意识薄弱

事实上,科技管理部门保存的一些文件没有应有的作用,由于缺乏信息太多,也不能起到参考作用。

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相反的还要投入资金作为管理费用,不认为科技档案直接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也尽量减少压缩等价的物理成本管理,科技档案的机构,资金和人员。

因为科技档案种类多数量在不断上升,这种现实的情况,也造成科技档案管理和资金有限,设施陈旧,缺乏人力。

1.2 管理技术落后

投资不足、低水平的自动化管理。

由于现有的软、硬件的档案管理、投资管理落后,基本上处于手动操作,落后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在档案管理。

一些决策者对档案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重文书档案,轻科技档案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技档案用得着的时候重要,用不着的时候不重要。

这样就造成了企业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的落后。

2 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及对策

电子时代的到来为档案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首先,计算机的应用和推广。

计算机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档案工作中,计算机的工作涉及改变操作的文件历史完全是由另一方面,将大量的文档简单化,重复的手工劳动逐渐被电脑所取代,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新的电子载体(材料)和应用的出现。

纸张在以前几乎是唯一的载体档案,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的新载体,如磁带、磁盘、光盘、电子文件和数字相机图像数据。

电子媒体的文件管理工具的应用,过去的一些文件材料由现代计算机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代替。

第三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它可以将手工的改为电子,既方便又快捷,方便信息共享。

图1是电子档案管理流程。

2.1 服务内容创新

档案管理不只是收集好文件就算完成工作了,要充分挖掘管理人员的潜力,通过持续改进,丰富和创新的工作内容,将工作推进服务向高层次,高水平的发展。

档案工作者应实现创新的服务模式,加强档案编研工作,在许多地区的经济建设创造优势成就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档案编研工作是充分挖掘和发挥档案资源的作用,及时将相关的信息转化成编研成果,直接到中心工作,使成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服务方式创新

加大对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强调管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妥善保管好档案,合理利用,建立科学化、信息化、人性化、高效化的管理体系。

优化档案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2.3 服务手段创新

现在是一个信息科技化的时代,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需求。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现代化。

人事档案应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和其他形式的信息处理,统一存储,实现同一事物的多种形式,从而改变了档案信息只有利用书面材料来表达的缺陷。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文件档案管理,组织、指导档案科学技术研究使档案管理人员有更高层次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意识,档案管理提高技术和现代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在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晓霞.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刍议[J].机电兵船档案,(3).

[2]王军.浅论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第12期,总第238期.

档案管理创新模式【2】

[摘要]随着档案载体形式以及档案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面对新时期的新特点,档案管理部门必须结合新形势的发展,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化、规范化与系统化。

本文首先概述了档案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创新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完善措施,可以为档案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创新;问题;模式;

引言

创新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自身进步的根本途径。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同样如此,也必须注重通过创新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档案载体形式的不断革新,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以及使用管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新的情况都要求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必须通过开拓创新,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层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进步。

1档案创新管理基本原则

(1)档案管理创新应该与档案管理基础体系相结合。

档案管理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因此,为了提高档案创新管理效果,档案管理创新工作应该与档案管理基础体系相结合,通过对档案管理基础体系进行创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突破。

(2)档案创新管理必须结合实际开展。

篇12:园林工程创新模式探讨论文

园林工程创新模式探讨论文

1园林工程的特点

1.1工程建设的广泛性和附属性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建设已经不单单只是建造一些公园花园,还有对广场绿化、公路旁绿化的建设、小区社区等居住场所的建筑周边绿色设计。园林工程建设的广泛性和附属性开始逐步体现出来。

1.2工程营造的艺术性

园林工程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性也随之提高,在建筑小区的建造,植物的选取和栽种等方面讲求艺术性,达到给人以美的感受的效果。园林建造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出最佳的理念,运用最大的创造性去发挥最大的潜能。在园林设计时,设计师会根据现场情况对绿化配植、植物朝向、植物方位、植物形态等做出合理的设计,以保证其美的姿态。

1.3实施对象多是活体的特殊性

园林工程就是对有生命的活体进行施工,通过各种有生命特征的花卉、绿草、灌木等的栽植和配置,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和四季变化特征,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隔音等功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1.4施工的季节性和管护的长期性

园林工程很重要的就是其季节性非常明显,绿化的种植要求适时适地地种植。在园林施工时,施工过程容易收到受自然条件影响,所以园林施工最难控制它的施工质量。此外,园林建筑工程不仅仅包括绿化的种植,还包括日后的长期管理护养。只有长期的护养,才能保证绿色植物的存活和成长,才能达到园林景观的要求和效果。

1.5建设材料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

因为绿化工程的材料和其他工程的材料相比较,它的价格变动较大,植物的种植受气候影响较大,所以植物的量和价格都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在建设材料购买时,需要抓住时机,不然会对园林工程的造价带来巨大的影响。

2园林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不到位,组织计划性不强

园林绿化企业一直被称为“城市农民”,因为他们是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忽视了管理,也不重视施工现场管理。落后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组织计划表现出强烈的暂时性,没有具体的施工组织计划。

2.2施工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工程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园林工程施工的质量,关系到设计与实施理念的设计与实施。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中国的人口组成,农民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农民已成为中国的建筑工人的必然选择。文化和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给中国的园林工程建设水平带来了很大的限制。重视施工人员素质的培养是以事实为基础,着眼于建设水平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园林建设涉及种植,这是从一般建设项目明显不同,对严谨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人员不仅要掌握常用的施工技术,而且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3园林工程现场的施工管理不规范

就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来说,其施工过程中并没有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现阶段施工现场大多采用粗放的养护、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技术含量较低。比如说一些植物修剪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人修剪,再比如说除草工作长期无人进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此外,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园林工程遭破环的现象严重。现阶段,一些单位或者是居民的法制观念较为淡薄,经常会做出侵占城市公用绿地的行为。同时,园林工程中的花草、树木受到攀折的问题严重。此外,园林工程还存在着管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以及景观造景技术严重落后且缺乏新意等问题。另外,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方法滞后,赏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

3园林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

3.1施工前的管理方法

(1)组织现场勘察。对于所有的工程来说,对现场进行勘察是对工程最起码的重视。园林工程建设的场所是工人们休闲和愉悦身心的地方,如果施工规模过大,园林公司很难做到完美的设计和实施整个方案,这时,就需要将不同的.部分交给不同的施工单位来进行。但是,这时就要注意工程的衔接问题,如果衔接不好就可能造成整个园林施工的效果。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植物的移栽,如果该移栽的植物没有处理,就会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所以为了达到园林工程最好的施工效果,就要在工程开始之前对现场进行勘察。(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整个园林工程的施工进行组织设计的编制,可以很好的降低园林工程的施工控制和管理的困难性,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使得园林工程的施工控制与管理工作变得较为困难,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证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具体包括园林的工程项目、施工方法、施工特点等内容。(3)施工图纸设计交底。一个工程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设计图纸,在园林工程实施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将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图纸设计好,然后才能进行后面的工程,这样可以保障施工建设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可以在符合建设标准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园林。所以,在工程建设时,需要对园林设计进行严格的对待,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建设。

3.2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1)成品保护。需要利用纸板、泡沫箱、塑料布等对工程中所需要的植被材料进行保护,防止其他工程进行施工时对成品造成损害。如果成品的面积较大,就要对成品进行封锁,等所有工程全部完工后进行解封。如果不小心成品遭到污染等问题,就要对成品进行及时补救,把损害降到最低。(2)工艺与工序的质量管理。整个园林工程可以分为很多个施工部分,在对不同部分进行施工,想要保证每个部分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衔接的完美,就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程序,并请专业人员对材料等进行检查。(3)材料质量管理。园林工程在施工时需要很多的材料,对材料质量的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园林工程的质量。土建、绿化等材料的投入,都需要进过严格的检测程序,如果合格,才能投入使用。所以,在园林工程施工时,保证投入材料的质量、施工方法的先进性和施工技术的合理性,是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保证。

3.3落实园林工程的养护工作

一般而言,园林工程的绿化、维修、养护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同时维护工作也具有长期性等特点。在进行城市中社区园林的绿化、保养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可持续性的原则,切实的做好每个环节中的工作,避免出现“重建轻养”等问题。一方面,可以建立一支的专业技术过硬、施工能力强的队伍进行园林的养护。另一方面,可以签订相应的园林维护责任书,将维护工作中的责任具体到人,同时明确养护过程中的标准。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奖惩体系的方式,实时的督促养护工作,确保园林工程养护工作的质量。

4小结

综上可知,想要做好园林工程,既要了解到工程建设的现状,又要深刻认识到工程建设中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放在第一的位置。通过对园林工程项目的质量、养护、施工进度等管理和控制,保证园林施工建设的最终质量。

作者:李小斌 单位:广西桂林市园林建设工程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赵永利.关于园林工程施工控制管理探讨[J].现代园艺,2013.

[2]张洪鹏,唐艳红.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J].农林科研,2016(10):1~2.

[3]安亮.探讨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控制要[J].山西建筑,2015(10):225~226.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措施及效益探讨论文

农田水利设施构建策略探索的论文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隐患突出亟待解决

市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措施论文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总结

投资立项报告

农业申请补贴报告

学校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总结

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土地建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养鱼立项报告范文2023-03-29

年度农村能源工作总结2023-03-29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研究论文2022-09-24

企业立项报告2023-02-24

工作分析立项报告范文2023-07-16

农村中小学体育功能室建设管理论文2023-07-0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与对策论文2022-08-16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论文2022-04-30

安全工程管理简历2022-05-14

农业综合生产与保护的基本理论初探2023-06-05